农村经济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1 05:51:4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农村经济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农村经济论文

促进农村发展农村经济论文

1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原因

1.1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不高,思想观念、生活方式落后在国家实施免除农村中小学学生学杂费之前,有很多农村学生因交不起学杂费而失学、辍学,导致部分农民科学文化水平不高,接受科技能力不强,劳动素质低下,直接影响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还有不少农民思想观念、生活方式落后,封建思想、迷信思想、小农经济思想严重,有不少陈规陋习和不良的生活习性,比如:赌博、酗酒、不讲卫生、参加封建迷信活动等。

1.2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生产生活条件差,发展受制约。虽然近几年国家花了不少资金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但由于农村幅员辽阔,历史欠帐太多,国家投资相对有限,农村的基础设施总的来说还比较薄弱,目前还有相当一部份农村的农业生产生活条件并未得到根本改善,比如没有排灌设施、防洪设施、水土保护设施、田间道路设施等,农业生产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自然气候条件,抗御干旱、洪涝、冰雹、大风等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比较脆弱;部份山区农村,至今还存在着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人畜饮水困难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制约着农村的发展。

1.3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由于各种原因,农村的农业生产方式还不算先进,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率不高,农业机械化、自动化普及程度较低,不少地方的农民至今仍然依靠传统的耕作方式进行农业生产,使用的农业生产工具仍然以传统的锄头、镰刀、犁、耙、箩筐为主,较少使用农业机械化。还有部分农民至今没有掌握已经推广多年的常规农业生产技术,比如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技术,水稻规范化栽培技术等。农村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造成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高,农民增长受限制。

1.4农村产业结构需要调整。由于受传统产业结构惯性思维的影响等。现阶段农村的产业结构仍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二、三产业所占比例较小。第一产业以农业种植业为主,林业、渔业等产业所占比例较小。农业又以粮食作物为主,经济作物所占比例较小。如果不对农村经济结构作出必要的调整,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业资源的全面、合理开发将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1.5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缓慢。农村农民由于受小农经济思想影响等因素,对市场经济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缺乏市场观念、竞争观念、价值观念,在生产安排上,一般都是以传统的方式进行生产,较少考虑市场的需求以及市场的变化,进入市场流通领域的农产品无论在数量上和种类上都相对有限,且市场竞争力不强。另外,市场体系不健全,发育滞后,不能适应农产品流通的要求。目前,有不少地方农村乡镇只有零星、分散的初级农贸市场,农副产品流通仍然以提篮小卖、小推、小贩式的分散营销为主。市场经济发展缓慢,是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又一个因素。

查看全文

项目建设促进农村经济论文

河北省林业从1990年开始利用世界银行贷款造林,截止目前,已建、在建和拟建的项目已有四期。总投资计划约6亿圆人民币,其中世行贷款4100万美圆,造林任务16万公顷,涉及我省9市的70个县(市、区)。到2000年底,已累计完成造林面积13万公顷,提取世行贷款2300万美圆。世行贷款造林项目历经10年,尽管每一期项目的具体目标有所不同,贷款的条件和转贷渠道也有所变化,但总体来讲,项目建设不仅加快了河北省速生丰产用材林工程的建设进程,储备了大量用材林资源,而且对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脱贫致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借鉴世界银行管理办法形成的一套行之有效的工程造林管理经验,对于我国加入WTO后在造林管理上与国际接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项目建设的成效

(—)增加了森林资源。按照项目的既定目标,一、二期项目主要是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三、四期项目除发展部分速生丰产用材林外,发展部分经济林,以帮助农民在短期内实现脱贫致富。10间完成的13万公顷造林面积中,速生丰产用材林12万公顷,名、特、优、新干鲜果经济林1万公顷。根据幼林摸底调查结果,一、二类林面积达到90%以上。世行贷款造林项目的实施,为我省实现造林面积和林木蓄积双增长做出了积极贡献。首先,增加了项目区的林木资源,使世行贷款造林成为我省速生丰产用材林建设的主体工程;第二,使项目区的森林覆盖率平均提高了1.9个百分点,其中一期项目平均提高1.2个百分点,二期项目平均提高2.2个百分点,三期项目平均提高8.5个百分点;第三,上述完成的12万公顷速生丰产用材林,按每年每亩平均生长一个立方米计算,可持续生产1600万立方米的木材,将有效地缓解我省木材短缺等诸多问题。同时完成的1万公顷干鲜果品经济林,进入盛果期后每年可生产15万吨的干鲜果品。

(二)促进了农业发展。世行贷款造林项目区主要分布在我省中南部平原以及太行山和燕山贫困山区的70个县(市),项目的造林地重点利用的是各河流两岸多年滚动形成的沙荒地以及进一步延伸的次耕地。我省的永定河、沙河、滹沱河、漳河的两岸和故道,一直是我省平原农区遭受风沙危害最为严重的3大沙区之一。针对这一问题,世行贷款造林项目开发改造沙荒、沙滩地6万多公顷,新打机井8000眼,修渠256公里,整修道路1020公里,使沙荒地变成了林茂粮丰的稳产田,并涌现出永清、安次、定洲、新乐、大名、临漳等一大批治沙造林先进典型。世行造林项目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发展。第一,栽植的树木防风固沙改善了生态环境。据河北农业大学在本项目中持续8年的关于杨粮间作的林木生长效应、农田小气候效应、农作物产量效应和杨粮间作的生理生态学基础等方面的科学研究,杨粮间作使农田小气候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毛白杨幼林(3*2*18)可以使农田平均气温下降0.4-0.7度,平均相对湿度提高4.5—12.2个百分点,平均风速降低44.5%—76.5%。第二,小气候的改善提高了粮食单产。在上述条件下,间作物亩产可比对照提高1.65%-31.8%。第三,项目建设增加了耕地面积。在山区,世行项目坚持以项目村为单位,按流域进行综合治理,凡在5度以上的坡地,都采取反坡梯田、水平阶(围山转)或鱼鳞坑整地、品字型栽植等措施营造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此举在控制水土流失的同时,每亩一般还可开发出3—5成的可耕地;在平原区,则通过开发沙荒增加了耕地面积。大名县在境内3条古河道形成的5条大沙带范围内(沙荒和流动沙地占60%以上)营造间作式速生丰产用材林8.85万亩,通过开发改造沙荒增加农业种植面积6万亩,林地间作小麦增加产量1000万公斤、花生1200万公斤。

(三)提高了农民收入。据有关方面测算,目前农民在高产稳产田上种植农作物,两茬纯收入每亩也不足400元,而世行项目的实施,大大提高了农民收入。首先是营造林木的直接收入。世行贷款造林一、二期项目,重点分布在中南部平原农区,其土地资源主要是沙荒地和次耕地。实行林粮间作后,由于农民的耕作对林木起到了以耕代抚的作用以及林木的边行优势效应,使毛白杨的平均单株材积生长量比相似条件下的毛白杨纯林提高30%—137%。保守一点,按每亩每年生长一个立方米计算,每亩每年仅林木一项就可增加收入400元;其次是间作的农作物增加的收入。沙荒地开发后仅种植花生一项,每亩可收获200多公斤,折合人民币400余元,同时,次耕地改造后,农作物产量至少可增长1倍。截至目前,定洲市共完成项目造林5.55万亩,仅间作物一项平均年增加小麦、花生作物产量500万公斤,增加收入700多万元。永清县、安次区在沙荒次耕地发展的10万亩速生丰产用材林,同样取得了显著的效益。第三是发展经济林增加的收入。三期项目重点分布在山区县的贫困乡村,自1999年实施以来,在以项目村为单位按流域进行全面治理的同时,重点发展名、特、优、新及有市场前景的热杂果经济林,目前已涌现出临城的围场、赞皇的花木、涿鹿的赵庄、丰宁的两间房、承德的东窝铺等项目示范村。以东窝铺村为例,全村总面积1.48万亩,其中山场面积1.42万亩。全村辖12个村民小组,243户,825口人,分别散居在东西两条沟,交通不便,人均收入不足500元。实施世行项目后,共整地造林6000余亩,栽植各种果树9.65万株,并完成退耕还果600多亩,老果园改造120亩,果树高接换头1.4万株。人均栽植优良新品种果树120株,3—5年进入结果期后,仅此一项就会远远超过其人均收入3000元的目标。

世行项目建设的成功经验,有力地说明了世行项目造林在改善生态环境,优化产业结构,以及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方面的重要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些项目村的林业发展模式,亦是县域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

查看全文

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经济论文

一、新型农村经济概述

我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了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必然是非比寻常的。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对于我国有着6.7亿农村人口的特殊国情,要想在这种情况下既保证城镇化的正常推进,又要在城镇化背景下发展农村经济,还要保持这两者之间的平衡,必然要寻求一种特殊的经济发展方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我国人民逐渐摸索出一种适应社会发展的经济发展方式,这也是新型农村经济提出的主要背景。为了实现城乡一体化,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人们创造性地提出了新型农村的发展方针。它完全不同于以前农村以农业为主的发展形式,而是对农村发展形式进行了完全的创新,从而使农村经济更具活力与竞争力[1]。在新型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困扰农民多年的“三农”问题能得到更好的解决,也有利于推动农村现代化,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健康、稳步发展。

二、城镇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1、推动了农村经济的深刻变革

快速发展的城镇化改变了我国传统的经济发展结构,为二元经济一体化提供了充足的条件。长期以来,我国深受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导致农村经济一直得不到较好的改善,农村经济长期远远落后于城市,致使社会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但是,城镇化的发展大大改变了这一落后局面,有利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是我国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强大推动力,对缩小差距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实现了资源的有效利用,改变了农村以土地为主的单一的生产方式,在传统农村转化为新型农村的道路上做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促进了农村经济的深刻变革。

2、为新型农村经济发展方针的提出创造了必要条件

查看全文

信息化下农村经济论文

1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1.1农村与农业产业结构的矛盾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农村产业结构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农业产业结构与农村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造成这种矛盾的主要原因是:首先农民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思想观念上相对保守,创新意识不高,导致他们致富的途径少,思想不够开放,不够大胆。而在资金这个问题上,也有一定程度上希望政府扶持的心态,有等、靠心理。另外,现在的农民在种植结构上还不够丰富,相对来讲还是比较单一,高效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不大,优质高端产品比重不高,导致农民经济收入增长幅度不大。

1.2龙头企业没有完全发挥应有的带动作用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是农业产业结构与农村的矛盾,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是影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农业产业化水平低,也是一些龙头企业所面临的问题,多数的龙头企业产品也很单一,深加工水平也不高,市场竞争能力也不是很强,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关系也不够密切,没有起到良好的带动作用。如果龙头能够很好的带动农民朋友致富,会对于农村经济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1.3农业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农资物品涨价农业服务体系不够健全也是影响到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因素,农村经济的发展也需要农业科技、信息、标准化生产技术以及农产品检测技术等多方面的支持,如果农业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就会导致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对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冲击,影响农村经济的健康稳步发展。因此农业服务体系的不健全也是影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另外农资产品价格近年来也一直在增长,增长幅度也比较高,一旦农民朋友使用的农资涨价过快,幅度过高,就给农民朋友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负担,导致农民朋友在前期投入上就高于往年,因此这一点也影响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延缓了农民致富进程。

2发展农村经济的对策

2.1抓各项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在惠农政策上不能含糊,一定要严格把关,坚持落实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相关政策,同时也要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做好各项惠农政策和直补的发放工作,要认真研究和全面推广粮经套作,稳定粮食生产。农业技术部门要严格抓好备春耕工作,做好技术指导,到田间地头去抓生产,为农民朋友提供优质服务,给他们吃上定心丸。在保证技术指导的同时也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强化责任管理,深入加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确保农民朋友满意,保证春耕工作有效开展。

查看全文

农民增收与农村经济论文

一、当前影响农业现代化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主要制约因素

虽然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驱动、市场价格的拉动和各级工作的推动下,农业现代化有了长足发展,农民收入有了大幅度增长,但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并没有得到遏制,城乡收入差距由2000年的2.11:1扩大到2010年的2.37:1。近年来工资性收入对农民增收的贡献越来越大,而农业自身对农民增收的贡献越来越小。综合分析,制约农业内部增收的因素,总体表现为量小、面散、优势不突出,具体表现为“一小、二弱、三低”。“一小”即土地流转规模小。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农村土地资源人均占有率和劳动生产率低,影响农民务农收入的提高。“二弱”即农业竞争能力弱和农村生产要素弱。一是农业竞争能力弱。连片的农产品优势产区少,规模小,农业品牌知名度低,缺乏竞争优势。二是农村生产要素弱。当前,农村正处于快速发展期,特别需要人才、资金、资源等要素的支撑,但农村各类生产要素相对弱化。农村劳动力高文化、青壮年、男劳力多数外出务工,农业从业者低素质化、老龄化和兼业化严重。据抽样调查,在家务农的农民高中及以上学历的仅占15.4%,50岁以上的占74.7%,80%以上是妇女。据国内有关经济学家分析,农民学历教育每增加一年,其收入就可增长3.6%—5.5%。农村资金大量外流,农民的钱主要用在子女上学、看病、盖房、结婚等方面,很多农民因此无力发展生产。全市农民人均不足0.6亩土地,人均占有土地资源少,靠土地增收的难度加大。“三低”即农业生产效益低、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和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低。一是农业生产效益低。由于国家直补政策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同时,受资金、技术、知识和信息等因素制约,农业结构调整缓慢,特色农业不突出,一个农民一年种粮收益不及外出打工的1/20,农业增产与农民不增收的矛盾突出。农资价格不断上涨,农民生产成本年均攀升10%以上,基本抵消了惠农补贴带来的实惠。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粮食面积增加的余地有限,单产提高的潜力有限,农民仅靠土地效益提高增收的空间有限。二是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民的利益链接机制不完善,农民分享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很少,限制了农民收入的更快增长。三是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低。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也是制约农民增收的一个关键因素。农民对科技服务的需求呈现多样化、个性化趋势。但农村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缺机构、缺编制、缺人员、缺经费,处于“网破、线断、人散”状态,农业服务“一公里瓶颈”没有突破。基层农技人员大多专业不对口,知识老化,阻碍了农业技术成果的转化、农业科技的普及和推广,导致农业经济效益和农业增收潜力发挥不出来。农业信息资源服务水平较低,农民面对充满风险的市场只能凭经验、凭感觉做出相关的决定,投资存在随意性和盲目性。

二、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几点建议

在新的历史阶段,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民增收是一个综合性的课题,是一项系统工程,靠单一的措施已经不能保障农民收入的可持续增长,只有系统地规划并形成长效机制,才能使促进农民增收真正落到实处。

(一)大力发展都市农业,发展农业内涵促增收

一是抓好重点园区项目建设。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总抓手,集中抓好一批重点都市农业园区建设。对重点工程实行项目化管理,进行重点扶持,定期调度督查,通过典型示范作用,带动面上工作开展。二是突出中心城区核心。三是制定相关配套管理办法。尽快制定都市农业园区建设用地、土地流转、奖补政策、目标考核等相关管理办法,加快组建都市农业发展政策性担保公司,促进各项扶持政策落到实处。

查看全文

劳动力转移农村经济论文

1我国农村产生剩余劳动力的基本原因

①随着机械化、先进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大量应用,使许多原本只能由人工完成的工作都被机械替代了,例如翻地、播种、除草和撒农药等。农民的劳动效率有了很大提高,原先需要多人完成的任务,现在只需要少数人利用机械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完成,进而出现了劳动力剩余的现象。②城市化建设的发展、人口的不断增长、居住面积的增加和农业用地面积越来越少,这都使农村劳动力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农业生产的基本需要,进而造成了劳动力剩余。③农业生产的季节性较强,农村只有在农忙时(比如种植、收割时)需要部分劳动力,而其他时间基本不需要劳动力的参与。④由于我国特殊的二元经济结构和不合理城乡经济结构,导致农村产业结构过于单一,限制了农业劳动力向城市和工矿企业的转移,农民只能务农,剩余劳动力无法自由地向非农产业转移,从而产生了剩余。

2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劳动力市场信息化的程度不高,没有正规的求职务工信息渠道,大部分劳动力找工作仍靠亲友介绍。在我国,很多地区都是从几个人先转移,然后带动整个村的劳动力转移,这种自发、无序的流动状态无法满足供求衔接,而且不利于管理。③由于我国的劳动合同、保险制度和一些相关法规还不健全,使劳动力在城市务工时得不到必要的保障,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现象时有发生。同时,因工致伤、致残的医疗保障中也存在有许多问题。④转移需要一定的成本,农村劳动力在农村都有自己的住房,转移到城市后没有固定的住所,他们只能在工地或简易住房里生活,或到市场购买、租赁住房,导致农村的房子被闲置,而在城里又没有住房的矛盾不断加剧。

3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包括以下四方面:①对农民自身的影响。劳动力的转移为农民增加了一定的经济收入,给城市建设增添了新的力量,为城市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有些转移到城市的劳动力通过不断学习技术、知识,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经过多年的打拼,他们逐步完成了知识和资本的积累,有的定居城市,有的回到家乡创业,他们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②对农业方面的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流动就业,降低了农业生产的总成本,同时,劳动力的转移也促进了农业土地的规模化经营。比如,常年稳定外出的务工人员或经商者将自己的土地转让给本村的农民,这加快了土地规模经营的进程,提高了农业生产率,促进了农业的产业结构和市场农业的发展,有利于今后土地的规模化经营。③对农村的影响。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后,因受到城市环境的影响,他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丰富了思想、提高了素质,再次回到农村后,他们将这些先进的思想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带到农村,改变了原有的生活状态和习惯,提高了生活质量,使农民更容易接受新的事物和技术,并应用在农业生产上,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④对社会的影响。劳动力的转移加大了对农业监管的难度,农村大部分年轻的、有文化的、有一技之长的劳动力都转移并留在了城市,导致新的农业科技无法在农村推广,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向科技化的发展。

查看全文

金融支持农村经济论文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视域下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支持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角度看,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依然缓慢,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相对滞后、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依然突出。农业为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农产品和资金,同时输出劳动力资本,并且在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上发挥了基础性作用。但是在国家重视第二产业发展的战略下,农村和农村经济始终没有得到长足的发展。农村经济的发展要想改变现有状况,要想在有效的资源配置中发挥经济基础性作用,金融是首要之选。而从现实情况来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火已经燎燃,但后劲不足,资金支持严重匮乏并且农村金融服务滞后,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遭遇瓶颈。

(一)农村资金严重外流

目前,农村金融资本在总体资金匮乏的基础上,还有大量的资金流向城市。主要表现在国有银行及商业银行存多贷少,并且贷款利率过高,致使农村企业和个人无力贷款。

(二)农村金融发展相对落后,大量的贷款需求得不到满足

当前对农村经济提供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有农村信用社、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邮储银行等,但能向农村提供资金促进农民增收的金融机构却非常有限。作为支农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自身产权不明晰,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信贷资金利率较高,导致支农功能得不到完全发挥。以中国农业银行为代表的国有商业银行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按照市场机制的要求来决定信贷投向,由于农业是基础产业,资金回收期较长,风险高且收益低,因此,商业银行信贷重心向城市倾斜,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开发的贷款比重逐年下降。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政策性银行,并不面向微型涉农企业和农民个人贷款。以上农村金融现状,造成农村资金供给不足。

查看全文

中国金融支持下的农村经济论文

一、研究综述

对于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中国学者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方面均有所描述。部分学者从农村居民收入的角度出发,研究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对农民收入的影响。谭燕芝通过实证分析提出,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对农民收入水平的影响不显著,〔1〕但华志远通过协整分析发现,农村贷款的增加能够有效地促进农民收入增长,而农村居民储蓄的提高则起到抑制作用。〔2〕在探究中国农村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方面,谢琼认为,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政府主导特征导致农村金融规模的扩张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负向影响,〔3〕而赵洪丹则认为,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村金融规模和农村金融效率均具有负面效应。〔4〕在区域层面,赵洪丹等通过分析认为,长春市农村金融严重抑制了农村经济发展,〔5〕但刘荣刚通过对山东省农村经济和金融数据的实证分析后提出,农村金融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金融深化水平则呈现反向作用。〔6〕此外,还有部分学者通过研究国外农村金融体系对农村经济的支撑作用,提出中国农村金融发展值得借鉴的地方。郑良芳认为,美国在政府农贷机构、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系统的合理分工值得中国借鉴,〔7〕张坚则以印度农村金融改革为例,提出中国应扩大农村金融机构分布、发展农业保险和加强农村金融法规建设。〔8〕综上所述,中国学者均认为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并且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但整体归纳后可以发现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在研究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上,通常以农村经济总量或农业经济增长指标代替经济发展指标,而单一指标不能全面描述农村经济发展情况。第二,对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金融发展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结果不一致,对二者的相互作用有着较大的分歧。第三,对农村经济转型的农村金融支持研究文献极少。基于上述问题,本文拟从农村金融深化水平、金融效率水平和金融结构三个角度描述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状况;从农村经济发展、农村民生改善、农业政策支持、农业现代化水平、城乡协调发展等多角度出发,提取农村经济发展指标。在此基础上,建立农村经济转型指标与金融发展指标的实证分析模型,考察农村经济转型与农村金融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农村经济转型的金融支持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议。

二、实证分析框架

基于上文的分析,本文的实证研究框架主要分以下两个方面:首先,运用因子分析方法提取农村经济转型指标。从经济发展水平、农村民生改善、农村政策支持、农业现代化水平、城乡协调发展五个方面设定指标,指标的选取原则主要是依据中国农村经济改革政策制度着力点和前人的农村经济发展评价体系研究,最终获得农村经济转型综合指标。然后,运用VAR模型分析中国农村经济转型与农村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一方面,从农村金融深化水平、金融效率水平和金融结构三个方面构建农村金融发展指标;另一方面,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方差分解等实证分析方法描述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转型的支持状况,考察农村金融深化指标、农村金融效率指标和农村金融结构指标对经济转型的作用及影响程度。1.指标设定在充分考虑相关指标代表性以及数据可得性的基础上,将以三级指标体系构建中国农村经济转型指标。在中国农村金融发展指标的选取上,主要参考Beck和Levine〔9〕对金融发展指标的归纳总结,并结合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实际情况,选取了金融深化指标(FIN-SIZ)、金融效率指标(FIN-EFI)和金融结构指标(FIN-STR)。农村金融结构指标为农村非正式金融信贷规模与农村贷款余额之比。阮素梅通过研究界定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表现为农村居民个人之间、个人(含私营企业)与民间金融组织之间的货币型借款融资,〔10〕李海峰在分析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形成逻辑中指出,农村非正式金融市场的资金需求主要用于固定资产投资上,并以农业部农村固定观察点调查数据为依据提出以农村居民个人固定资产投资的68.37%估算农村非正式金融规模。〔11〕本文对农村非正式金融信贷规模采取同样做法。2.数据来源本文的数据包括基础数据和分析数据,基础数据采用1992年~2012年的年度数据,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金融统计年鉴》和《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为能够综合反映中国农村经济转型情况,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方法提取中国农村经济转型指标。由于本文主要研究中国农村经济转型的金融支持作用,所以对农村经济转型指标的因子分析过程将不详细赘述。中国农村经济转型指标(ET)的因子分析结果为:通过因子分析最终提取了一个公共因子,即农村经济转型指标(ET),累计可解释14个三级指标中82%的变动情况;计算得到的检验结果显示,KMO值为0.836>0.5,Bartlett值为595.91,P值趋近于0,说明提取的公共因子是具有代表性的。所以,中国农村经济转型指标最终构建为一个变量,该变量可有效代表中国农村经济转型数据。

三、实证分析

1.平稳性检验

查看全文

山区农村经济论文

一、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矛盾及其成因

导致“三农”问题的根由是农民的权利贫困,不能与市民平等享有诸种发展的实际权利。事实存在的各种农民负担重、被多名目的乱收费、土地权益受侵害等基层政府侵害农民权益的现象依旧普遍存在,使得农民新一轮贫困的外在不利因素较多产生,都渊源于农民的权利贫困,成为山区农村经济发展、农民脱贫致富、走上全面小康社会的制度性陷阱的根源。

二、公共选择下的山区农村经济协同发展模式

1.山区农村经济协同开发的山地生态化产业集群模式

基于中观经济学范畴的山地资源系统开发,山民有权和机会回归各主体地位,各利益群体利益协同,知识和方法协同,各资源横纵向协同,短、中、长期时间协同,空间协同,方式方法协同,体制与机制协同,科学和技术协同,是公共选择下的山区农村经济协同发展的本质意义。按照协同发展的实际需要,区域经济协同发展过程中,整体规划与宏观调控,制订有利于整体协同与引导控制的区域政策、产业政策、投资政策、财税金融政策等“控制参量”,建立必要的区际协同发展组织协调机制,促进区域经济协同系统“自组织”的形成与顺利推进,以保证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目标的最终实现。解决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要有利于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跨地区产业的互动与合理的产业分工体系。既要避免和消除村民主体被排斥在外,也要避免地方政府所主导形成的重复建设和产业趋同而缺乏竞争力,造成资源浪费。地区协调发展过程中,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协同性加强,通过产业互动实现区际互动,实现“五个统筹”。区域协调机构的有效性取决于协调机构具有超省市行政区组织的权力。超越行政区经济桎梏,以市场和企业供应链管理需要的纵向、横向联系,实施国内、国际区域的联合开发与合作,因为西部山区广泛存在着与国际交界的地缘区域。政府可建立超省市行政区的组织协调机构予以指导、协调,使产业组织间有机协同。否则难以全面有序和稳妥高效地推进区域合作的发展、区域市场的建立,具体应由国家相关部门或新建的专门协调机构履行有关职责。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关键在于:基于公平、效率和充满利益主体活力的城乡空间协同,才是符合城乡空间发展序规则的基本要求的。

2.循环山地经济开发融合的模式

查看全文

土地流转制度下农村经济论文

1农村经济组织形式发展的约束因素

(1)政府行为的失当。

一方面表现为,政府行为过渡介入。为发展农村经济,政府介入过多,介入过大,导致农村经济组织发展违背自身原则,行为与功能扭曲,往往追求组织效益,忽视农民自身收入的提高,导致虚假繁荣,不能科学持续发展。另一个方面变现为,政府行为缺失,涉及农村经济组织的部门过多,如农委、科协、农技站等等,形成多头管理,无自身利益时,又往往不作为或乱作为。

(2)法律制度有待完善。

各种经济组织的活动,必须依据一定的法律来调节,组织内部以及组织之间的经济利益。而各种农村经济组织形式还缺少相关的法律进行调节。其自身的经济活动必然受到限制,经济组织的进一步发展也必然受到制约。

(3)相关农村经济组织建设研究不足。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