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1 05:30:1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报告
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情况
今年以来,我县始终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来抓,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新农村建设为统揽,以农田水利建设为重点,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抓手,以改善民生为目标,突出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不断强化农村发展能力建设,农业农村经济继续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上半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6.6亿元,同比增长18.8%;实现夏粮总产10.1万吨,油脂产量位居全省之首;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987元,同比增长27.2%。
(一)突出重点,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快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狠抓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抓紧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危桥改造工程,加强耕地保护和土壤改良。2007年以来,累计投资5974万元,完成土石方383万立方米,整修渠道177公里,其中硬化渠道49公里,疏浚店埠河3.68公里,建设大中塘264口,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8.8万亩,发展节水灌溉面积6万亩,解决了4万多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和饮水困难问题;完成危桥改造工程15座、小(二)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9座,出色完成了国家级小(一)型水库重点项目稻香水库主体工程。
(二)构建网络,加快农村公路建设。今年,我县要完成村村通水泥路建设任务260.3公里,目前已完成路基基层177.93公里、混凝土面层55.94公里。国债项目范栏路、石高路全长33公里,已经完成全部征地、拆迁工作,沿线桥涵配套设施全部建成,路基土方工程完成25%;省交通厅通乡公路项目马店路、王黄路、八青路共38公里的三、四级油路、水泥路改建任务,已经完成12公里路基补强工程;合宁高速公路扩建工程已完成店埠河大桥、南淝河大桥东段建设,路基土方工程完成80%以上。
(三)美化环境,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新村居建设日新月异。白龙清水、八斗小普、马湖小陶等新村居建设基本完成,设施配套基本完善,特色产业优势渐显,土地复垦全面展开,拆迁农户陆续入住。其中白龙清水村原村址占地335亩,规划新建后仅占地60亩,新增耕地275亩。二是村庄环境整治初见成效。完成村庄环境整治村4个;完成农村改水3.9万立方米、改厕1631个,植树17万株,建设垃圾填埋场1.2万平方米;城中村、镇中村、园中村改造快速推进,拆迁房屋60余万平方米。三是生态家园建设蒸蒸日上。启动100立方米沼气工程建设2处,改造和新建沼气池340口、巩固已建沼气池2600口、推广太阳能热水器780平方米、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的猪-沼-菜、猪-沼-果、猪-沼-渔等生态生产模式1300余户,户均每年可节支增收2000多元。四是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有序推进。高质量完成了我县生态农业发展和巢湖流域水污染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8个,总投资近10亿元,部分项目已通过专家评审并被批准立项。五是“缩村让地”和“整村推进”等项目亮点纷呈。上半年,实施国家、省、市、县土地整理项目55个,总规模7.1万亩,新增耕地1.38万亩。其中白龙镇长王村“整村推进”项目,涉及15个自然村庄、1227户拆迁,总规模1.3万亩、预算投资1.3亿元。目前,已完成土地丈量测绘、规划设计、论证评审等工作,新村居建设已经展开。六是农业产业蓬勃发展。按照做大粮油业、做强畜牧业、做优蔬菜园艺业的思路,把着力调整种植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来抓,全县涌现出一大批规模较大、特色各异、市场反应较好的专业村和主导产业品种。清水的花卉、小陶的果树、建华的净菜等都初具规模。其中元疃丰宝科技示范园已发展成为合肥市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也是安徽省最大的平菇生产基地之一;撮镇建华社区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引导群众以土地经营权等入股,发展合作生产,带动周边8000多农民共同致富。规模养殖进一步扩大,1-6月份,完成养殖业投资近2亿元,新增养殖场(小区)200多个,规模养殖比重达65%以上。
(四)精益求精,继续推进农村电网改造。精心实施农村配网建设“四大工程”,即基本性支出工程、农网完善工程、雪灾恢复重建工程、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工程等,总投资2686万元。已新建和改造10KV线路53.6公里、400V线路185.9公里、新增和更换配电变压器55台。其中,新农村电气化建设重点落实一个电气化镇(元疃镇)和15个电气化村建设任务,总投资1020万元。目前,前期勘察、测量等工作已全部完成。其中马湖乡小陶电气化村一期建设已经竣工;省级10KV农网组合式配电台区建设试点工作也在白龙镇长王新村顺利启动。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思考
多年来,我市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一、我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市委、市政府历年重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每年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每年都要利用一冬一夏农闲时节,大力开展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农村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开始喝上放心水,走上平坦路,用上便宜电,烧上清洁气,农村人居环境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农村面貌发生较明显的变化。
1、水利设施有新改善。全市现有水利设施13055处,总蓄水能力1.5亿立方米,其中中型水库两处,小(一)型水库14处,小(二)型水库96处,万方以上水库225处,塘堰6671口、全市主干渠53条,895公里,有效灌溉面积12万亩,小水电站28座,总装机5250千瓦,年发电量1500万度,各类人畜饮水工程7502处,累计解决14.2万人和8.38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
2、农村道路有较快进展。通村公路总里程1388公里,已水泥硬化1180公里,全部纳入养护管理,惠及20余万人。
3、农村通电水平有大的提高。实施了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全市农户通电率达到95%,城乡实现同网同价,一大批无电村、无电户,迎来了电的光明。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分析论文
一、农村基础设施的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之间的关系
1.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推动农业生产,提高农民收入。据统计,2007年中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40.36元,其中工资性收入为1596.22元,占人均纯收入的38.55%;家庭经营纯收入为2193.67元,占人均纯收入的52.98%;在家庭经营纯收入中,农业收入(包含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的收入)达到1745.12元,占家庭经营纯收入的79.55%,占人均纯收入的42.15%[1]。由此可见,农业收入仍然是中国农村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农业生产的发展,是关系到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问题。
生产性基础设施,如:农田水利和农业气象服务等,可以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以农田水利设施为例:自1949年以来,中国农田灌溉规模对农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从1962——2002年,中国人口增长了1倍,人均耕地面积减少50%,但是人均灌溉面积增加了50%。全国粮食产量净增2.6倍,其中占全国耕地面积不足40%的灌溉土地的粮食产量占总产量的80%。据资料分析,约有60%的粮食作物,75%的经济作物和90%的蔬菜作物都生产在灌溉农田上[2]。
截至2007年,中国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已经达到46.42%,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36.83%,占粮食播种面积的53.50%。2007年中国粮食产量达到5.02亿吨,比2006年增长0.72%,较1980年增长了1.81亿吨[1]。由此可见,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能够增加有效灌溉面积,从而有力的推动了粮食生产的发展,从而推动了农民的农业收入的增长。
2.基础设施建设能够降低农业生产总成本,从而提高农民的收入。在目前中国农业小规模经营、农业的弱质性和农产品的特殊性等条件下,降低农业生产总成本将成为增加农民农业收入的主要途径。这是因为:
(1)从价格方面来看,一方面,由于农产品是人们的基本生活所需,关系到国计民生,居于重要的战略地位,因此,虽然政府在特定时期(战争、自然灾害等时期)可以通过提高农产品的价格来刺激农业生产,但是政府无法长期将农产品的价格定位在比较高的水平上;另一方面,由于农产品产量大,产品的差异性比较低,农产品市场是比较接近于完全竞争市场的市场形态。在这种市场形态中,每一个生产者,也就是农民,都不能通过提高价格来获得比较高的利润,也就是说,由于缺乏垄断力量,农产品价格由市场决定。总之,由于农产品的特殊性,农产品的价格会保持在比较固定的低水平上,农民无法通过提高价格来获得高收益。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调研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我区地域辽阔,各地州的社会经济发展差异较大,新农村建设要立足当前,贯彻落实好两个“一号文件”及**规划纲要精神,着力解决好影响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扎实稳步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物质条件。一是加快以小型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大灌区改造力度,完善灌区灌排配套工程。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地下水,加快防渗渠建设。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努力扩大高新节水面积,加快中低产田改造。二是加强农村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力度抓好农村节水灌溉、安全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水电、农村沼气、草场围栏“六小工程”建设,抓好抗震安居、通信、广播电视等工程设施建设。发展农村清洁能源,在适宜地区积极推广沼气、小水电、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技术。三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做好水土保持工作,继续组织实施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四期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稳步推进农田林网化,加快启动准噶尔盆地南缘防沙治沙及艾比湖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湿地保护工程、天山与阿尔泰山前山带森林恢复再造工程,巩固和完善绿洲生态屏障。抓好天然草原恢复、草场围栏、退牧还草、牧区水利试点等草原生态工程建设,恢复和保护草原生态。加快发展循环农业,鼓励农业循环式生产,提高农业资源综合利用率,努力使群众长远利益的实现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
二、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发挥资源优势,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产业支撑。一是调整农产品品种结构、产品质量结构和区域布局结构,在突出棉花优势地位、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大力推进棉花、粮食、特色林果和畜产品四大基地建设,继续巩固和提升我区作为全国最大的优质商品棉生产基地的优势地位,在**期间作强我区棉花产业。二是坚持走新型工业化的发展路子,把龙头企业建设纳入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内容,全力扶持,依托龙头企业带动,品牌支撑,推动“四大基地”和特色农产品产业带建设,拓宽农业发展领域和途径,逐步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整体质量和效益。三是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实行集中连片、整体式脱贫。用好以工代赈资金,积极引导其他扶贫资金,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着力改善和明显改变贫困乡村基础条件、生存环境和生产设施,创新扶贫开发机制,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贫困乡村优势特色资源开发,走企业、实体带动的扶贫路子,建立长效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四是积极抓好小城镇建设,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乡镇企业,壮大小城镇经济基础,增强小城镇的辐射功能,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村城镇化发展,提高农民非农产业收入,努力开创新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局面。
三、推进体制改革,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意见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是长期以来制约我省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省委、省政府《关于启动六大行动,促进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省委发32号)明确指出: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为了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努力促进我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现就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出如下贯彻意见。
一、总体要求
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32号文件精神,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总体要求是:紧密结合全省实际,因地制宜,积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切实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强以水利为主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着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快农村“六小”工程及社会事业建设步伐,妥善解决关系民生的吃水、行路、上学等问题。创新和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在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加大省级投入的同时,引导和鼓励各类经济主体投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二、主要目标
通过五年的努力,力争到2012年:
财政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论文
内容提要:有效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公共财政建设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的成因复杂,在财政紧约束的现实条件下,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公共财政投入体制,依法明确界定各级政府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责任,合理确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近、中、长期目标,建立充分体现农民需求的偏好显示机制和自上而下的基础设施供给机制等,是有效促进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选择.
[关键词]财政紧约束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政策选择
农村基础设施是为农村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及农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各种要素的总和,是农村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及农民生活必不可少的基础性条件。由于国家长期推行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战略,使得国家财政基本建设投资的绝大部分都投向了城市,造成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严重滞后。虽然1998年开始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以来,国家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状况有所改善,但从总体上看,中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状况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严重滞后,已经成为实现城乡和谐发展、构筑和谐社会目标的重要制约因素。近几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强有力地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在极大地减轻农民直接承担的税费负担的同时,也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带来了新问题。如何有效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成为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公共财政建设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为此,本文试图剖析在当前财政紧约束条件下,有效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选择。
一、中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的成因
1.公共财政观念树立的滞后,导致政府投入不足
依据公共财政的基本理念,政府的基本职责就在于提供公共产品。农村基础设施是农村公共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也应该是政府的基本职责之一。然而,政府并没有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纳入自己的基本职责范围,政府仍然把对农业生产的支出看作是不同的经济体系之间的支援关系,这可从财政支出科目中的“支农支出”反映出来。政府在财政预算安排中并不会保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出的优先地位,而是作为支援来看待,象征性安排一点,随意性很大。一些政府部门和官员甚至把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出看作是对农民、农村的施舍和恩赐。在这种“支援论”思想的支配下,长期以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大部分都是通过农民集资、投工投劳,由农民自己完成。农民交税以后并没有得到像城市居民一样有政府提供基础设施的权利,这是导致政府财政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的基本原因。
谈论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取向
内容提要:有效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公共财政建设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的成因复杂,在财政紧约束的现实条件下,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公共财政投入体制,依法明确界定各级政府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责任,合理确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近、中、长期目标,建立充分体现农民需求的偏好显示机制和自上而下的基础设施供给机制等,是有效促进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选择.
[关键词]财政紧约束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政策选择
农村基础设施是为农村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及农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各种要素的总和,是农村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及农民生活必不可少的基础性条件。由于国家长期推行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战略,使得国家财政基本建设投资的绝大部分都投向了城市,造成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严重滞后。虽然1998年开始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以来,国家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状况有所改善,但从总体上看,中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状况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严重滞后,已经成为实现城乡和谐发展、构筑和谐社会目标的重要制约因素。近几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强有力地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在极大地减轻农民直接承担的税费负担的同时,也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带来了新问题。如何有效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成为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公共财政建设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为此,本文试图剖析在当前财政紧约束条件下,有效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选择。
一、中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的成因
1.公共财政观念树立的滞后,导致政府投入不足
依据公共财政的基本理念,政府的基本职责就在于提供公共产品。农村基础设施是农村公共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也应该是政府的基本职责之一。然而,政府并没有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纳入自己的基本职责范围,政府仍然把对农业生产的支出看作是不同的经济体系之间的支援关系,这可从财政支出科目中的“支农支出”反映出来。政府在财政预算安排中并不会保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出的优先地位,而是作为支援来看待,象征性安排一点,随意性很大。一些政府部门和官员甚至把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出看作是对农民、农村的施舍和恩赐。在这种“支援论”思想的支配下,长期以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大部分都是通过农民集资、投工投劳,由农民自己完成。农民交税以后并没有得到像城市居民一样有政府提供基础设施的权利,这是导致政府财政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的基本原因。
切实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要性彰显。按照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必须切实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努力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抓紧解决农村民生问题,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们课题组通过实地考察,总结分析了几年来浙江和陕西等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党的*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积极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十五”以来,国家切实加强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大型灌溉区节水改造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力度,农村“六小工程”建设全面展开,有效灌溉面积大幅增加。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试点,建立了森林生态补偿资金。浙江省高度重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十五”期间全省水利等农业基础建设投资达600多亿元,比“九五”增加了200多亿元;先后开展了千里标准海塘、千里钱塘江江堤、城市防洪等工程建设,对120余条小流域开展了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建成了一批高标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开展了17个重点渔港建设,60%以上的海洋渔船实现了安全就近避风;全面推进土地整理和标准农田建设。2003年至2007年,全省土地整理906万亩,新建标准农田670万亩,累计建成标准农田1561万亩。同时,切实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42个平原县、半平原县开展了高标准平原绿化建设,1840公里大陆海岸基干林带基本合拢,3000万亩重点生态公益林建设进展顺利。陕西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在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同时,早在1998年就建成了全国第一个省级农业信息综合服务平台―――“陕西农业网”,11个市级农业信息平台、104个县级农业信息服务平台、500个乡级农业信息报务站和3000多个村级农业信息服务点投入使用。
(二)农村生产生活环境设施明显改善。近年来,全国新改建农村公路大幅增加,农村电网建设和改造工程深入推进,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和饮水不安全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浙江省以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为龙头全面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去年底行政村等级公路通村率达96.2%,有60%以上的村通村道路达到四级及四级以上标准;城镇集中供水覆盖农村人口累计达到1050万人以上,有60%以上的农户饮水经过检测;农村信息化建设发展迅速,全省行政村全部实现“村村通电话”、“乡乡通宽带”,宽带行政村通村率达到86%,农民信箱注册用户达到170万户,各级农民信箱联络站建立率达100%,行政村联络点建立率达99%以上,农民上网就可获得农技推广、农产品营销和动植物疫病防治等各类农业服务;全省66.4%的行政村实行了垃圾集中统一处理,15.4%的行政村实行了农村污水处理。陕西省这几年也把全面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大事来抓。目前全省已有46%的行政村建成了通村公路,村庄内部道路硬化率达到14%;55%的农村人口喝上了安全的饮用水,79%的行政村实现了城乡公交一体化,农村电网改造覆盖率为78%,43%的农户安装了固定电话。24.9%的行政村实行了垃圾集中统一收集处理,建设村庄排水管道1056.7公里,34.8%的农户建成卫生户厕。
(三)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十五”以来,中央和各级政府加大了城乡公共服务建设的支持力度,着力建设覆盖省市县三级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新建和改建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基本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浙江省加快推进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全省中小学数量由4万多所调整为9000多所;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农村中小学食宿改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扩面”、“爱心营养餐”四项工程,各级财政2005年至2007年投入资金36亿元,新建、改造学生公寓和餐厅279万平方米,有176万名家庭经济困难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获得免除学杂费、课本费和作业本费的资助,为89.5万名家庭经济困难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了爱心营养餐,有21万名农村中小学教师接受了素质提升培训;全面实施“农民健康工程”,基本形成了每个乡镇办一所公办卫生院,每个村建一个卫生室、有一名全科医生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陕西省建成300多所农村寄宿制学校,惠及32万名学生;投资5.1亿元用于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工程覆盖全省11个市区、91个县和22000所农村中小学校;建成24家县医院、13家县中医医院、18家妇幼保健院和941家乡镇卫生院;新建文化馆、图书馆43个、乡镇文化站200个,维修改造48个文化馆、10个影剧院,发放了22辆电影流动放映车。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是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薄弱环节之一。从浙江这样的经济发达省份的农村来看,基础设施也很不完善,目前仍有40%左右的村内道路需要硬化,还有50%左右的行政村尚未通公共交通,还有30%左右的农户自行解决饮用水问题,还有30%左右的行政村的垃圾未实行统一收集处理,还有80%左右的行政村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排放,还有50%养殖业的自然村尚未实行人禽、人畜分离,还有40%左右的农户尚未进行改厕,还有90%左右的农户从未上过网。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报告
为了进一步做好我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推进项目进度,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切实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我局及时对全县范围内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情况进行了督查,情况公布如下:
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安排情况
2010年安排我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0个;2011年安排15个;2012安排12个;2013年安排27个;2014年安排20个,2010-2014年共争取中央资金支持项目84个,项目总投资10589.26万元,其中:中央资金7481.25万元,省级资金1364.95万元。
二、项目实施情况
我局会同项目主管部门,对我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行监管,督促项目单位加快工作进度,确保项目按时开工,足额完成投资计划,项目及时交付使用。截止2015年4月份完成项目57个。在建项目9个,未开工项目18个。
完成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