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1 04:08:1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论文

摘要加入WTO后,我国农业市场范围扩大,直接面对着国际市场竞争和国际规范约束的压力,农民有效地组织起来,是应对WTO挑战的需要。论述了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必然性,分析了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主要阻碍,提出了建立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改革建议。

关键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WTO政策支持

农民(或农业)合作在大多数西方国家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当今世界,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凡是受市场经济支配的农业,都存在农民的合作组织,并且这种组织在经济社会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加入WTO后,中国农业要迎接挑战,除在产品结构、技术结构等方面取得竞争实力外,还必须将农民组织起来,通过农民之间的合作,形成一种能与大的利益集团相抗衡的力量,改变在竞争中的弱势地位,赢得主动和优势。

1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必然性

1.1分散经营的农户随着我国加入WTO势必被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潮中

分散弱小的家庭经营难以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形势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改革农村经济体制,建立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日趋激烈的世界农产品市场竞争中,农民不仅面临着国内市场风险,而且面临着国际市场风险。这种环境下的小规模家庭经营就犹如大海中的小船,经不起大风大浪的冲击。因为中国农村的家庭经营本身有其难以克服的弱点,如经营规模小、专业技术和专业化水平低、信息不灵、经济实力弱、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能力差等。前些年刚取消粮食定购计划时,政府提出要调整农业结构,号召农民市场需要啥种啥,但单个农民面对市场却茫然不知所措。在此方面哈尔滨市动力区朝阳乡平安蔬菜协会的做法颇值得借鉴。这个协会在组建过程中向农民发出一则启示:“组织起来,通过协会这道桥梁,共同走向市场,走向富裕。加入协会,通过自己的组织,共同抵御风险,增加收入。”通过建立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在农业国际化商海中构建出“绿色航空母舰”,应该是当前农民的最佳选择。

查看全文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党建意见

各乡镇、县直各部门、县属各单位党委(党组、总支、支部):

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充分发挥党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中的政治核心作用,实现农村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相互促进,进一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结合我县实际,现就加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党建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大和**届**、**、**全会精神,加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农民党员在发展农村经济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不断扩大党建工作的覆盖面,进一步推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快速发展。

二、目标任务

通过加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党的建设,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积极推行“支部+协会”、“党委+公司”等党建工作新模式,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把党的政治优势通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挥到增加农民收入的实践中。力争经过3年的努力,全县特色优势产业和大宗农产品生产基地要普遍建立起合作经济组织,有30%的农户加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50%以上的主要农产品通过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实现加工和销售。

查看全文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财政扶助方案

为推进全区城乡一体化建设,发展壮大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切实帮助农民(涉农社区居民)增加收入,决定对农村(涉农社区)合作经济组织实行地方财政补贴扶持,具体扶持办法如下:

一、扶持对象:由村、组集体资产或村民个人按规定在本区注册成立的经营性股份合作经济组织。

二、扶持政策:自本办法正式执行之日起,对农村(涉农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给予5年扶持,具体标准为:前3年按其当年实际缴纳增值税、营业税、房产税、所得税区实得部分之和的100%予以扶持;后2年按其当年实际缴纳增值税、营业税、房产税、所得税区实得部分之和的90%予以扶持。

三、扶持的申报、审批、拨付程序:农村(涉农社区)合作经济组织向所在街道提出申请,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由街道办事处初审后,报送区财政局,区财政局按扶持资金审批拨付程序办理具体拨款事宜。

四、扶持资金的使用范围:农村(涉农社区)合作经济组织对于财政扶持资金只能用于生产发展,并接受财政、审计的监督;区财政不参与扶持资金的管理和收益分配,只保留最终处置权。

五、本办法如遇体制变化,将另行作出调整。

查看全文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研究

一、合作社的界定及几个问题的判断和辨析

(一)关于合作社的界定

合作社是世界经济发展中一个广泛而长久的命题。国际社会关于合作社的定义、价值观、原则、作用及如何发挥优势,形成了很多共识。1995年国际合作社联盟(ICA)代表大会通过了《国际合作社联盟关于合作社定义、价值和原则的详细说明》,2002年6月召开的第90届国际劳工大会通过的《发展合作社的建议》,也接受国际合作社联盟提出的合作社定义、合作社价值观和合作社原则。这里,根据国际合作社联盟的《国际合作社联盟关于合作社定义、价值和原则的详细说明》和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及联合国有关机构在为2002年第80届国际合作社日暨第8届联合国国际合作社日的致辞,就合作社的定义、价值、原则、作用和如何发挥优势问题试作归纳阐述。

定义。国际合作社联盟关于合作社的定义是:“合作社是自愿联合起来的人们,通过联合所有与民主控制的企业来满足他们共同的经济、社会、文化的需求与抱负的自治联合体,他们按企业资本公平出资,公正地分担风险、分享利益,并主动参与企业民主管理。”台湾省的合作社法把合作社定义为“依平等原则,在互助组织的基础上,以共同经营方法谋求社员经济利益和生活改善,而其社员人数及股金总额均可变动的团体。合作社为法人。”荷兰的农业合作社定义为:“长期从事经营活动的农民组织,共同核算,共同承担风险,同时保持农业活动的独立性以及使有关的经济活动尽可能多地获得利润。”在瑞典,合作社就是农民拥有和控制的公司。纵观国际合作社联盟关于合作社的定义及各国或地区的合作社法,合作社有这样几个共同特征:(1)合作社是社员入股、联合所有、社员控制和社员受益的经济组织;(2)合作社是经济实体,有可供支配的财产;(3)合作社是合作社法人,有不同于公司制企业的内在规定性。

价值观:国际合作社联盟倡导合作社应尊重并实践“自助、自我负责、民主、平等、公平、团结”的合作社价值观和“诚信、公开、社会责任和关心他人”的道德观。全国政协副主席杨汝岱在2002年7月5日“纪念国际合作社日促进合作经济发展座谈会”上说,合作社“是一个大学校,是培养社员集体主义和民主精神,发扬团结互助的社会风尚的极好场所,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阵地”。总之,合作社不仅追求经济效益,还追求社会效益,培育公民的责任感和团结合作精神,弘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

原则:最早的合作社原则是罗虚代尔原则(共5条),一个半世纪的实践证明这是各国合作社发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同时,合作社原则也在不断发展。国际合作社联盟1995年的百年庆典大会将国际合作社原则增加至7条,即:①自愿与开放的社员资格;②民主的社员控制[1];③社员经济参与[2];④自治与独立;⑤教育、培训和信息;⑥合作社之间的合作;⑦关心社区。其中,社员民主管理和社员经济参与这2项原则规定了合作社的内部制度,它规定社员对合作社的民主控制,最普遍的是在基层合作社一级坚持平等投票,即一人一票;在合作社盈余分配上,按社员与合作社的交易额比例返还利润是合作制的核心,认为社员为合作社未来提供的额外(除缴纳股金外)资本,可以获得相当于银行利率的利息,但不得分红。笔者认为,合作社原则不可否认应从本国实际出发加以运用,并根据实践要求予以创新和丰富,否则合作社就会被淘汰,但一些体现合作社特性的社员民主管理原则、社员经济参与原则是根本性原则,应得到遵循[3]。

查看全文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研究

一、合作社的界定及几个问题的判断和辨析

(一)关于合作社的界定

合作社是世界经济发展中一个广泛而长久的命题。国际社会关于合作社的定义、价值观、原则、作用及如何发挥优势,形成了很多共识。1995年国际合作社联盟(ICA)代表大会通过了《国际合作社联盟关于合作社定义、价值和原则的详细说明》,2002年6月召开的第90届国际劳工大会通过的《发展合作社的建议》,也接受国际合作社联盟提出的合作社定义、合作社价值观和合作社原则。这里,根据国际合作社联盟的《国际合作社联盟关于合作社定义、价值和原则的详细说明》和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及联合国有关机构在为2002年第80届国际合作社日暨第8届联合国国际合作社日的致辞,就合作社的定义、价值、原则、作用和如何发挥优势问题试作归纳阐述。

定义。国际合作社联盟关于合作社的定义是:“合作社是自愿联合起来的人们,通过联合所有与民主控制的企业来满足他们共同的经济、社会、文化的需求与抱负的自治联合体,他们按企业资本公平出资,公正地分担风险、分享利益,并主动参与企业民主管理。”台湾省的合作社法把合作社定义为“依平等原则,在互助组织的基础上,以共同经营方法谋求社员经济利益和生活改善,而其社员人数及股金总额均可变动的团体。合作社为法人。”荷兰的农业合作社定义为:“长期从事经营活动的农民组织,共同核算,共同承担风险,同时保持农业活动的独立性以及使有关的经济活动尽可能多地获得利润。”在瑞典,合作社就是农民拥有和控制的公司。纵观国际合作社联盟关于合作社的定义及各国或地区的合作社法,合作社有这样几个共同特征:(1)合作社是社员入股、联合所有、社员控制和社员受益的经济组织;(2)合作社是经济实体,有可供支配的财产;(3)合作社是合作社法人,有不同于公司制企业的内在规定性。

价值观:国际合作社联盟倡导合作社应尊重并实践“自助、自我负责、民主、平等、公平、团结”的合作社价值观和“诚信、公开、社会责任和关心他人”的道德观。全国政协副主席杨汝岱在2002年7月5日“纪念国际合作社日促进合作经济发展座谈会”上说,合作社“是一个大学校,是培养社员集体主义和民主精神,发扬团结互助的社会风尚的极好场所,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阵地”。总之,合作社不仅追求经济效益,还追求社会效益,培育公民的责任感和团结合作精神,弘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

原则:最早的合作社原则是罗虚代尔原则(共5条),一个半世纪的实践证明这是各国合作社发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同时,合作社原则也在不断发展。国际合作社联盟1995年的百年庆典大会将国际合作社原则增加至7条,即:①自愿与开放的社员资格;②民主的社员控制[1];③社员经济参与[2];④自治与独立;⑤教育、培训和信息;⑥合作社之间的合作;⑦关心社区。其中,社员民主管理和社员经济参与这2项原则规定了合作社的内部制度,它规定社员对合作社的民主控制,最普遍的是在基层合作社一级坚持平等投票,即一人一票;在合作社盈余分配上,按社员与合作社的交易额比例返还利润是合作制的核心,认为社员为合作社未来提供的额外(除缴纳股金外)资本,可以获得相当于银行利率的利息,但不得分红。笔者认为,合作社原则不可否认应从本国实际出发加以运用,并根据实践要求予以创新和丰富,否则合作社就会被淘汰,但一些体现合作社特性的社员民主管理原则、社员经济参与原则是根本性原则,应得到遵循[3]。

查看全文

新农村建设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探讨

1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陕西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性

1.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2005年10月11日,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随着十来年新农村建设,我国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各个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陕西的新农村建设中,“一村一品”,美丽乡村,美丽宜居示范村建设,“一村一韵”建设,乡村旅游建设等都在有条不紊、科学系统地建设发展。在此期间,住房城乡建设部公布了全国首批5855个绿色村庄名单,陕西省选定了83个村庄,其中,渭南市有20个村名列榜首,在全省排名第一。另由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的以“共建共享宜居宜游美村”为主题的2017(第三届)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佛坪县被授予“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县”称号。可以看出,陕西从各地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不断发展和建设新农村。1.2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发挥农民主体性的主要载体。《建议》指出:必须坚持以农民为主体,充分发挥广大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性作用。首先,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利益主体。建设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发展策略,在实施和推进的过程中,必将会吸引、带动社会各方力量、各生产要素投向新农村建设中,其结果一定会有力推动农村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态文明发展,极大地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增强农业生产力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作为农村生活的主要部分,农民势必是新农村建设最直接、最主要的受益者。其次,农民必须是新农村建设的行为主体。我国“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其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因此,农民作为我国新农村“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的参与者,培养其主人翁意识,引导其出点子、出资金、出劳力,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成为新农村幸福生活的创造者。1.3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陕西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2006年党中央的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快立法进程,加大扶持力度,建立有利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信贷、财税和登记等制度”。经过改革开放不断探索与发展,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据统计,截至2016年底,我省农民合作社登记数量达4.4万个,比上年增长22.2%;入社农户227.8万户,入社率达到30%。农民合作社打破了“户户不同、业务不同”的分散生产形式,受到有能力人才的推动,协会推动、政府扶持和企业联动,整合土地、人力、技术、机械等生产资源,集中优化品种、化肥、生产设施的供应,规范了产品统一化生产和销售,提高了生产效益和产品利润,有效带动了农村、农业和农民的发展。尽管与我国农民总人数相比所占比例较低,但是,它们的发展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起到了明显的作用。因此,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是陕西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1.4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织基础。由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能够有效地整合分散的农户进行农业生产、销售,因此解决农产品零售难度大。另外,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设有利于农民实施民主制度,在重大事件上,充分尊重农民意见,实行人人平等原则,保护农民权益。最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有利于改善农村风气文化建设,培育优质现代农民,随着新农村建设,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类型呈现多样化,规模扩大化发展。

2新农村建设中陕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分析

2.1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现状分析。2.1.1新农村建设中陕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主要运营模式。陕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目前有五种方式:第一个是“协会+农户”式,第二个是“公司+协会+农户”式,第三个是“政府推动”式,第四个是“能人带动型”,第五个是“产业结合”型。实际上陕西省陕北、关中、陕南由于经济条件、地理、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各种组织方式有其各自的适应条件及运行特点。2.1.2运行特点。从我省农村经济合作的五种运营模式来看,他们都具有共同的运行特点:第一,各种运营模式都是有牵头者,不管牵头者是政府或者企业又或者是农户,都有其带动其他农户和组织进行合作组建组织,为农户的利益构建共同体;第二,以合作平台为载体,以农户效益为目标。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以合作、经济效益共享为核心搭建平台,为分散农户摆脱困难,提高其农业收益,有助于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第三,全程供应链管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运行的过程中以供应链为载体,为农民实现产供销提供资源配置。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不同于农户,它可以将农业生产种植过程中的原料、生产资料的供应以及农副产品的销售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利用供应链上下游实现资源配置。例如,西安市临潼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由第一家石榴专业合作社,逐步发展到现在的石榴、西瓜、草莓、蔬菜、奶业等多种专业合作社。另外,合作社依托专业协会搭建平台,形成产供销无缝衔接,有效保障了农户生产经营效益。2.2陕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困境分析。2.2.1不完善的法律政策和管理制度。2006年10月31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上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这是我国第一部全国农业合作社立法,具有重要意义。该法用于调整相互关联方之间利益关系,但是该法存在着法律主体不明确,出资人合法权益不明确等问题,具有一定的局限与不足之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由农户、协会和政府相关人员组织完成的,由于人员所处环境、目的不同,在管理制度的制定、运行及实施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尤其是受到税费制约、融资方式及融资体系不完善,财务管理机制缺陷等管理问题,,影响着经济合作组织机构健康发展。2.2.2不发达的信息网络技术。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由于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导致农业自身的地域性、分散性等,同时我国大多数农民成为文化水平低、思想保守、缺乏创新的小农主义,陕西省也不例外。截至2017年6月,我国网民中农村网民占比26.7%,规模为2.01亿;城镇网民占比73.3%,规模为5.50亿,城乡差距仍然较大。尤其是互联网应用层面,城乡差距存在着显著差异。此外,截至2017年底,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全国人口的17.3%,达到2.41亿人。从而,在我国农村信息化服务人才严重不足,现行信息服务人员存在专业知识匮乏,根本没有进行数据研发、数据应用的能力。因此,必须培养多层面、创新性服务信息人才,才能摆脱上述瓶颈。2.2.3政府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关系失衡。改革开放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作为桥梁沟通的作用日益突出。政府作为合作组织的助推器使三者之间能够稳定合作与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但是,政府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之间同时也存在着管理隐患,导致两者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例如,政府在合作组织的管理、税收优惠、财政支持上会出现监管、指导不力,从而损害农户和合作组织的健康发展。2.2.4组织成员间存在利益冲突。在新农村建设中,结合目前农村发展现状,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主要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原则,紧密连接企业、市场、农户间的利益桥梁,为市场交易提供了稳定的交易环境,已然成为农业发展过程中重要的组织形式。但是在农村经济组织运行过程中由于利益关系,也会出现领导间、农户间利益的分配不公,从而内部管理缺乏民主性,社员中的角色安排严重失衡等隐患。

3新农村建设中陕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对策

3.1完善法律法规和健全管理制度。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完善的法律法规是进行市场经济的基本保证。因此我国立法机关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形成有法可依、体系完备的立法法规,作为新农村经济组织发展的依据。健全的管理制度为农村经济组织的健康有序运行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由于新农村在发展初期各种利益关系,使得组织中的管理者,农户都不能很好地进行管理制度的实施。因此,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要认真贯彻政府关于鼓励和扶持农业合作的政策,了解领会政府的指导思想,制定合作组织的实用标准、规定和行为准则。其次,健全财务与监督管理机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的金融体系环境在不断变化,特别是要加强金融监管体系的建设。作为政府支持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也要在其财务部门设立财务监管处,定期进行财务披露,接受社员们的监督。最后,完善利益分配管理制度。作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最终目的增加农民收入,利益分配与公共资金积累以及政府的财政补贴应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利用与分配。3.2完善网络建设,加强新型农民教育和培训近几年,随着网络化普及,虽然我国农村网络化发展速度较快,但是由于农村老龄化人口及留守人口所占比重较大,互联网应用不及城市发展。因此,加强农村网络建设,提高其网络应用。率的关键在于农民的教育和培训。在新农村建设中,将建立合作教育培训体系,提高我国农民特别是合作经济组织实际管理者水平,政府责无旁贷。陕西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聚集的地方,我们可以加强高等院校、农业科研院所和合作经济组织的培训机构的交流,实现完整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建设。其次,结合农村实际,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职业教育的比例,使更多农村青少年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使广大农民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和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领导者。最后,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应该在加强义务教育的投入后更要对农村农户进行农业教育培训,培育一批“懂技术、会管理、能经营”的新时代农民。3.3政府引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政府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中起着支持和引导作用。政府在加强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管理体制机制建设上要避免出现错误的行政的命令方式,通过“典型示范”的方法,加强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管理体制和机制,使得其组织健康有序运行并实施。让广大农民在自觉的基础上认识到参加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好处,增加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吸引力,它可以激发广大农民从城市回流乡村,为农村的产业化发展奠定一定基础,同时增加农民的收入。3.4充分发挥规模化经济合作组织的优势。伴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加剧,我国各产业为了适应市场改革变化,在各自领域对产业进行了调整。规模化经济是产业化经营模式中的重要表现形式,它将经济发展形态从分散、不规范转向了集约和专业化,尤其是农业。因此,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多元联合共同体,主体间的协作和分工紧密结合,在规模化经济中做到提高农户的规模效益。另一方面,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利用当地产业发展规模优势。在陕西,由于自然因素和地理禀赋,农业资源的特殊性和地域特点形成了农业的多元化特色产业。目前,陕西农村合作经济意识到充分发挥其产业优势创造产业规模效益,给予适当的资金支持并鼓励拓展领域规模,加深分工效益,创建农业特色产业。

查看全文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管理强化措施

摘要:当前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快速发展,为进一步有效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和新要求,农村经济体系也在不断进行改革创新,其中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因为适宜于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需求也得到快速发展。因此,我们需要充分深入地了解并掌握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现状以及农民自身的特点,政府部门也要合理强化管理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以此保障其职能作用得到有效发挥,为农村经济快速稳定发展提供有效服务。

关键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村经济;农业产业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也得到了快速有效的发展,所涉及的领域也较为广泛,然而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整体发展起步相对较迟,因此组织管理并不成熟,尤其是运行模式以及资源等方面有着较为显著的差异性。文章基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概念以及当前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实际现状展开介绍,明确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带来的社会效应以及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从而针对性地提出有效加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管理的方法策略,进一步促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完善,提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管理的效率与质量。

一、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概述

(一)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定义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指农民特别是以家庭经营模式为主的农业小生产者们为了改善个体的生活生产条件,基于自愿平等的基本原则之上,遵守各项法律规章以及制度规范等,联合起来从事某项经济活动的一种组织形式。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不仅有着合作经济组织应有的一般特征,同时也有其独特性,即以家庭经营的前提下进行协作经营,启动具有一定的难度,还需要有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形式的出现以及快速发展,对于促进微观经济基础的优化改进有积极意义,同时能够为社会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服务以及混合型的公共类产品[1]。

查看全文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应由官本位向民本位转变

世界农业发展史表明,农村合作经济不仅构成了当代西方发达国家农业发展所依赖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织基础,而且事实上已成为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主要标志。为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我国现在提出了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最广泛发动农民主动参与基础上,以农民为主体创新性地建立高效的农村合作经济的组织形式,实现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的突破性发展。 目前在我国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包括各种类型的农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协会、乡镇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村股份合作制企业以及供销合作社和信用合作社;这些组织大多数是在对旧体制内部修补性的改良的基础上产生的。

其中,行业协会、农村基层组织、农技站、基层供销社都是政府基层组织,这种政府介入农村经济组织的生产经营环节的组织模式,由于沉重的“制度遗产”,再加上产权不清,组织机构不规范,法律责任不明确等情况,在组织农民进入市场,为农民提供社会化服务等方面表现得并不得力,这些组织无论是在生产规模上、还是在经济组织上都存在着严重的缺陷,更为重要的是在我国,农业生产和农业主要投入中品种,资金、化肥、农药、种子以及产出的加工、购销领域等基本上被这些相关部门垄断了,而任何可以凭借垄断地位获得超额利润的部门都会坚持并加强原有制度。这些年政府增加投入的结果是:一方面投入大多数下达到有关部门,转变为部门利益和乡村基层负债的增加;所有的这些因素累加起来表现为这些政府基层组织创建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难以完成我国农业与国内外大市场的对接并且农民的合理利益难以得到有效的保护。而由于这些组织大多的组织形式也类似于以前“政社合一”的农业合作社组织模式,农民对此类组织的信任度、参与度还很低,特别是在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现还未形成气候的情况下,农民参加合作经济组织的并不多。所以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依靠在旧体制内部修补性的改良是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突破。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种公共服务,公共选择的新公共管理这一当代行政改革的主导理论认为:“没有任何逻辑理由证明公共服务必须由政府机构来提供。”新公共管理的核心就是民营化,赋权于民让他们满足自身在生产经营环节中共同的需求,我国农业发展的历史经验也证明了政府介入农业生产经营环节,是一大失误。应当让民有、民营、民管化作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的宗旨。

但是在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组建成长壮大过程中,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仅仅作为一个民营自助的组织难以担负起我国农业发展这一历史重任,政府应当首先充当一个“有为”的角色,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成为一个民营官助的组织,尤其是在其创建阶段,全面介入组织的组建,由政府任命政府官员担任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会长等组织重要领导干部,社员投资入股的股金在组织发展初期可参照国外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成立初的模式由政府垫资。然后待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组建工作完成以后,尽快从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中撤回,再实行直接选举。以实现政府管理从“有为”到“无为”的转化,实现真正的民营。

同时,传统的政府治理中另有一个误区就是忽视政府服务提供与服务生产的区别,进而错误地认为如果政府放弃了公共服务生产者的功能,它自然就放弃了公共服务提供者的角色。事实上,公共服务应属政府的天职,在农村,政府理应提供其应承担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在市场化程度不高的条件下,农民对公共产品的需求只是基本维护公共秩序,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对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信息、基本技能及制度安排、政策提供的需求越来越高,加之历史上财政对农村公共产品投入过低这一不争的事实,当前农村公共产品已远远不能满足和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样也无法给农村合作化组织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对于边际产出率相对较低的农业而言,国家公共产品的提供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当我们在确立未来的国家公共支出框架时,要明确公共支出项目应当优先服务于农村的政策目标,为更好地实现促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以及发展农业这一当前重中之重的政策目标,目前需要政府提供的公共支出项目包括: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查看全文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亟待进一步完善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政府机构在农村的延伸,它在发展农业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社会化服务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优势十分明显、但是,由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村实行新的土地承包政策以后出现的新生事物,是群众自发成立的从事生产和经营的组织形式。因此,有些地方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产权模糊,管理混乱,显得不够成熟,成为游离于农民利益之外的半官半商的组织形态,有的甚至成为农民家庭产权的直接侵害者和上级向农民伸手要钱要物要工的铺路石。据调查结果显示,希望依靠集体组织有偿服务和依靠其他专业服务业解决家庭劳力不足矛盾的农户占总农户的比例不足5%。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农村和农民中的信誉度并不高。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亟待整顿和进一步完善。

1.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坚持“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原则。这是合作经济组织得以巩固和发展的关键。合作经济组织的财产归社员所有,其中应有一部分是不可分割的集体财产,利润应按参与额进行分配,严格限制股金的红利率。要坚持民主管理的原则,实行社员一人一票表决制。合作经济组织加工、销售的必须是社员的产品,对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国家应免交企业所得税,向社员征收个人所得税。

2.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要修订和完善章程。所有合作社的章程都应以经济合同法、民法及其他经济法规为根本依据,进行修改和完善。牵头、服务部门和农户,都是独立的法人,处于平等地位,应享受国家法律法规所规定的民主权利、履行应尽的义务。因此,各类合作组织章程中,对于入社各方的权利、义务包括违约责任要平等设置、条款清楚、公正合理、措词准确,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3.国家要尽早为农村合作经济立法。在法治社会里,一切经济活动应受法律的规范。但在我国搞合作经济或集体经济已届50年,至今还没有一部专门的合作经济或集体经济法律。由于没有专门法律规范,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在发展和经营中遇到了一些难以解决的矛盾:合作社法律地位不明确,政府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也无法制定和执行扶持政策;合作社的经济利益缺少必要的法律保护,农村合作经济的发展团立法滞后而严重受阻。因此,国家应尽早为农村合作经济立法,使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查看全文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与创新

一、农村合作经济及经营体制创新现状

我国农业经营体制长期处于小农经济状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我国农村千家万户分散的小生产方式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为了寻求解决矛盾的办法,近10年来,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前提下,政府部门和理论界及实际工作者在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实现农村经营体制创新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归纳起来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龙头”企业带动型,即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实行产业化经营;二是农村新兴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型,即以农民为主体,组建专业性协会或合作社带动农民进行商品化生产和流通;三是改造传统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型,主要是希望通过深化改革,把供销合作社真正办成农民自己的合作经济组织,解决农业生产发展与市场对接的问题。

(一)“龙头”企业带动型模式

“龙头”企业带动型模式是20世纪90年代初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种方式。农业产业化经营主要是指将农业生产向流通、加工环节及综合服务等领域延伸,形成农产品生产、收购、加工、储藏、运输、销售(出口)和生产资料、消费资料供应以及提供市场信息等一体化的农村经营体制。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目的是,既要使农产品适销对路,产销衔接顺畅,更要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把农村产业经济链条做粗做大。在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的积极推动下,一些涉农企业为寻求新的增长点,纷纷把经营触角伸向农业,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这对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和市场化程度,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但从总体情况看,近几年来,以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效果不明显,农民增产不增收或增收幅度不大,最主要的问题是,在目前的“龙头”企业带动型模式中,农民没有真正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体,享受不到农业产业化经营带来的增值效益,“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缺乏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和风险制约机制,大多数“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关系比较松散,基本上是企业与数个分散农户之间的一种买卖关系,难以有效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也很难保证在市场波动的时候企业有稳定的货源,农户有稳定的销路。

(二)新兴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型模式

全国有140多万个各类新兴的合作经济组织,真正运作规范的大约在10%以内,而且这个数字还是动态变化的。很多新发展的合作社既缺少自有资金,又很少有固定资产,相当多的只是个“皮包”公司,开展业务靠赊欠或下游商家的预付资金,经不起市场风浪的冲击。这种新发展起来的合作经济组织,由于目前在市场上还缺乏信用,拓展业务能力也有限,难以获得农民和社会的普遍信任与认同。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