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调研报告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1 02:07:0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农村调研报告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农村调研报告专题12篇
第一篇:农村调研报告
一、现状
目前,镇镇村公路总里程是50.4公里,宽度为4.5米,其中乡道12公里,村道38.4公里,柏油路50.4公里,已损坏影响出行40公里,从2005年开始至今,全镇村村通公路建设已近有十年时间,给群众出行带来了便捷,农村经济的发展环境有显著改善。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车辆不段增加,特别载重车辆吨位多数道路使用频繁,部分道路已损坏严重,路面坑洼不平,直接影响群众出行。
二、主要问题及困难
1、建设资金问题。“村村通”工程配套资金严重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建设资金是村村通公路建设的核心问题,但是上级补贴资金有限,乡村两级在配套资金上却存在着较大的缺口。从建设资金运转来看,如修建4.5米宽、18厘米厚的水泥混凝土路面,加上整修路肩,再加上路基,就至少需要40万元/公里,如果按省里每公里只补助15万元,尚有25万元左右的资金缺口难以落实,因此,各地虽有加快通村公路建设的迫切愿望,但由于配套资金缺口较大,导致上级农村公路建设项目不敢争取。
另外由于资金短缺农村公路项目附属设施基本没有,直接群众的出行安全;同时也有资金链断裂的危险,建设单位欠施工单位,施工单位欠材料供应商,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不但影响今后农村公路建设,还会产生影响社会稳定的一列系问题。
农村公路调研报告
农村调研报告
4月23日至25日,总理在四川大巴山区视察时说,公益事业要靠群众自己议,自己定,自己干。农民以自己的双手改善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直接受益的、像乡村道路这样的公益设施,不能算增加农民负担。农村公路建设要学会用民主协商的办法,从为贫困地区服务的实际出发来解决。
序言
公路,是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基础设施,靠它来连接城市与乡村、靠它通过运输(仅指公路运输)工具这一载体来实现人和物的流动,以达到人畅其行,货畅其流。而其中的农村公路是一项重要的基础设施,在一定意义上事关农村稳定和农村经济发展大局,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中央正在加大西部大开发的力度,集中力量组织实施县际和农村公路建设,因此,要实现大安交通发展新跨越,就必须整合道路资源,在2005-2010年期间,抓住机遇、大力开展农村公路建设。
一、xx区农村公路的现状和优势
(一)公路现状
农村低保调研报告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下简称“农村低保”)是社会救助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的救济制度的改革与深化,是国家为保障农村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帮助解决他们生活中遇到的特殊困难而建立的一项制度。自1996年以来,烟台市坚持整体规划、精心实施、多途并举、相互配套、规范管理的原则,不断加快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设步伐,农村贫困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了有效的保障,促进了农村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截止到2007年底,全市共有农村低保对象76499人,县均农村低保标准为每人每年1138元(最高的为1400元),月人均补助水平46元。近年来特别是去年以来,各级民政部门按照摸清底数,扩大范围,提高标准,加强管理,逐步实现应保尽保的工作思路,狠抓落实,扎实推进,农村低保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基层实际操作中也遇到一些问题。现就当前基层农村低保工作存在问题及下步对策建议,作一简要阐述。
存在问题
一是保障对象的界定不规范。目前,确定农村低保对象的标准和范围仍然达不到规范化和透明化。谁应作为低保对象,谁不应作为低保对象?目前各级民政部门普遍采用的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办法来计算,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地政府确定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家庭和人员应列入保障对象,且重点是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人或抚养人的人员,因伤致贫人员,因病致贫人员,因灾及其他原因致贫人员。但实际上,这种“农民人均纯收入”办法的计算由于程序复杂、项目繁多、计算繁琐而难以落实在具体实施中,从而很难把好低保对象入口关。和城镇居民相比,农村居民收人有其自身特点,使得在收入界定上存在一定困难:第一,收入难以货币化。由于农村居民收入中粮食等实物收入占相当比重,在价值转化过程中,存在较大的随意性。第二,收入的不稳定性。除农作物收成的季节性及受自然灾害的影响较大等因素外,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也增大了收入的不稳定性。第三,相关农村社保制度未完全普及。特别是由于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还未完全普及,那些丧失劳动能力和经济来源的老年人口其生活、就医、子女求学等方面的困难加大。在审查、审核低保对象时,个别地方还存在人户分离,把年老父母与子女分开,单独由父母申请农村低保,而把法律规定由子女承担的赡养义务推向政府。此外,有的基层工作人员还因人情关系的原因,没有按照低保标准认真核定核实,草率估算,随意填报,将不属于低保对象的人确定为低保对象,使一些人钻空子、占便宜;有的基层工作人员觉得困难人数多,工作难做,得罪人还不得安宁,所以宁愿少报也不多得罪人。在县一级上,可能有的县市区为了多争取上级拨款而多报困难人数,也可能有的县市区为了减轻本级财政的负担将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拒之门外。
二是保障标准的确定仍偏低。目前,烟台市农村低保标准是根据农村居民的平均实际收入和消费水平,市场综合物价指数,以及经济发展状况和财政收入状况等诸多方面的因素来确定。测算的依据是按保障基本生活的原则进行。由于全市经济、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全市平均保障标准(1138元/人.年)目前看来还是不算太高,而各县市区情况不同也造成了农村低保标准和范围存在较大差别。例如,莱山区和开发区的农村低保标准已达到1400元,低保人员人均月补差分别达到58元和70元;而栖霞市的农村低保只有900元,低保人员人均月补差也仅有33元。由于部分县市区农村低保标准相对偏低,因此实施范围相对较窄,覆盖面不大。目前全市已纳入农村低保的贫困农民共有76499人,不足全市农村居民总数的3%。农村低保标准偏低,远不能满足农村困难群众的实际需要,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其困难,达不到保障基本生活的效果,而每个月三十几元的补差标准相对于当前的物价水平来说,也只能是杯水车薪。
三是保障资金的落实不到位。低保资金能否很好落实,直接影响到农村低保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低保预算资金落实不及时,是导致低保金发放难的直接原因。据调研得知,县级农村低保资金的来源渠道主要包括上级下拨的低保资金(即省、市两级低保补助资金)和县级安排的低保预算资金(目前烟台市大部分县市区已取消了乡镇一级负担农村低保资金)两大部分。2007年,山东省财政安排的643万元和烟台市财政安排的289万元农村低保补助资金已落实。实际上,这两部分补助资金12月份才由省、市两级财政拨给各县市区,但是2007年全市县一级财政预算计划安排农村低保专项资金2332万元,至三季度末落实不到1500万元,缺口仍然很大,导致了有的县市区由于资金不到位,没有按计划落实,特别是新增人员的农村低保金迟迟未能发放,一直拖到年底,等省、市两级低保补助资金到位后,才陆续进行发放。另一方面,低保资金短缺和落实不及时也影响了全面实现农村低保应保尽保的目标。2007年烟台市纳入农村低保范围的人数为7.6万人,如果加上因为患大病和遭受自然灾害而生活窘迫的农民,还不止这个数字。
四是配套措施的落实不完善。从目前掌握的情况看,全面建设农村低保制度的配套措施仍不完善,农村低保制度在与农村其他社会保障制度衔接上缺乏协调性。最低生活保障主要是解决低保对象的最低生活需求,保障其生存,但仅靠有限的低保金是难于解决低保对象大病治疗、子女教育以及其他不可预料的突发事件造成的生活困难。因此,需要有关部门建立和完善与之相关的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生产、司法等专项救助制度,以提高农村低保工作的整体水平,确保农村低保对象的基本生活。如果这些配套措施不落实,农村低保制度建设将成“镜之花,水中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更是空谈。唯有配套好各项优惠政策,才能更加有效地帮助困难群众摆脱贫困。
农村药品调研报告
农村医疗机构是为了满足农民预防保健医疗需要而设立的,在一定程度上为广大农村患者的求医问药提供了便利。然而,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医疗消费层次也随之不断提高,农村医疗机构由于机制、体制上原因,长期来缺乏投入,无论在软硬件设施,还是人员素质上,已不能满足农民群众更
高质量医疗消费的要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相适应。药品安全关系着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农村医疗机构的药品使用情况存在着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老百姓的用药存在着安全隐患。
作为县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其重要职责是承担着全县人民群众的用药安全,五河县全县总人口71.7万,其中农业人口63.2万,因此占全县总人口的88.1%的农业人口的用药安全无疑成为药品监管中的重点、难点。今年以来,我局组织专门力量,截至目前,已深入全县126家农村医疗机构(村卫生室、村卫生站)进行检查,现就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以及加强农村医疗机构药品监管,保证农民用药安全谈一些粗浅认识。
存在问题
1、乡村医疗人员业务水平不高,农民用药安全堪忧。农村医疗机构是最基层的用药单位,但乡村医生业务水平偏低严重影响了农村用药安全。乡村医生中大部分是三重角色于一身,往往一名工作人员自己既做医生又当护士,同时还是药品管理人员,“以护代药“、“以医代药”的现象较为普遍,这些人员没有经过系统正规培训,对药品的药理知识掌握不够,对药物的禁忌及不良反应知之甚少,安全用药知识贫乏。农村医疗机构的从业人员法律意识不强,认识不足,对药监部门举办的培训班不认真学习,没有把所学的法律知识切实运用到工作中去,造成不违现象的发生。
2、药品存放条件恶劣。部分农村医疗机构房屋陈旧,有的墙面表层已经脱落、里面潮湿、门窗破烂,有的药房光线暗,药品随意摆放,甚至将日常生活用品与药品一起混放;有的药品包装盒上满是灰尘,药品与地面或墙壁接触,卫生条件极差,根本不具备药品必要储存条件,药械混储现象较普遍,无通风、防潮、温控、货架等基本设施;有的农村医疗机构没有设独立药柜,无药品专用存储库房;有库房的也未实行色标和分类管理,需低温存放的药品,多数无低温存储设施。
农村土地问题调研报告
农村调研报告
农村土地问题调研报告
农村土地问题是“三农”问题的关健,涉及面广,政策性强。但就单纯的土地管理而言,无外乎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两个方面。我基层所地处山区农村,辖区地面大,人口分布广。由于长期工作在农村,通过具体的工作实践、调查了解到农村土地的管理仍有较多的问题存在。
一、农村土地管理存在的问题
(1)农用地管理问题
目前,我国实行土地承包30年不变,广大农村现存的农用地管理模式,基本上是按照土地下户时农户、人口的分配土地订立承包合同,明确30年不变的。这一做法给以后的工作留下了许多弊病。一是长期的人口增减,即使是原有农产不变,各户耕地的多寡已明显凸现,二是随着移民并村,新增人口入户易,种地难;三是原有的小自然村,人口迁徙已尽,耕地悉数撂荒;四是离迁居地较近的户,一户种着多户的地,粗放经营,广种薄收;五是大村少数农户由于人减地多,或是耕种不了,或是看重眼前利益,进行私下租种,甚至转让建房等。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威胁了我国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这样下去后果将不堪设想。
农村代表管理调研报告
一、村民代表产生的背景及加强其管理的重要意义
(一)加强村民代表管理的背景。《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是建设农村政治文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实行村民自治的根本大法。按其规定依法召开村民大会,由村民直接选举村干部,充分体现了广大村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但是,由于村民大会规模大、参加人数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召开往往比较困难。因此,需要一种切实可行的组织形式,既能在村民大会闭会期间行使职权,保证村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又能适应新的形势和农村实际情况,便于会议灵活召开,对村务大事及时决策。村民代表会议制度便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
(二)加强村民代表管理的重要意义。一是农村基层民主进程的现实需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群众文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村民的民主意识越来越强,更加关注自己的政治权益,对自身权益的保障变得更为敏感,对实现民主的要求更为迫切,群众要求了解和参与村务大事决策的热情和呼声越来越高;同时,客观上村一级面临的村务大事越来越面广量大,如农业结构调整、低保、医保、农田水利建设和各项社会公益事业等,单凭村支部、村委会还不能掌握方方面面的具体情况,不利于决策的科学化、合理化。只有建立健全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建立一支植根于广大村民之中的村民代表队伍,并加强村民代表的管理,才能够确保村级事务自治管理的顺利实施,才能使农村各项工作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二是村级民主自治自我管理的需要。村级决策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全体村民的切身利益,直接关系到村级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村民代表会议设立前,按照《村委会组织法》的规定,村里重大事情要经村民会议讨论决定,因村民人数多难以议事,有的地方只好先由村委会提出意见,再交村委会和党员队组长会议表决。村民代表会议设立后,改变了以往的做法,村“两委”在决策前,通过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充分发挥村民代表的监督功能和参政功能,集中广大村民的智慧,真正做到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真正发扬民主,坚持群众路线,克服现阶段民主的形式化和决策的简单化,从而保证村级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减少决策的失误,促进村内各项事业的发展。因此,加强村民代表的管理也就变得尤为重要。
二、村民代表发挥的积极作用
1、增强了村民参政议政的政治意识。长期以来,农民由于受行政命令的影响,又加上过去没有为村民创造参政议政的条件和民主决策村务的机会,村民的民主建村意识比较薄弱。村民代表制度的施行,为村民参政议政开辟了一条新路,村中的重大事项都要由村民代表讨论决定。村民通过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实践,增强了当家作主的责任感,参政议政的意识日益增强。通过村民代表会议制度,真正体现了村民代表代表村民的本质,有力地保障了广大村民的民主政治权利,进一步充实了基层民主的内涵。
2、加强了对村“两委”工作的监督管理。村民代表会议建立后,村民代表们可随时对村内的重大事务和村干部的工作实行民主监督,及时纠正决策上的偏差和工作上的失误;在发现村委会成员有不称职的行为后,可以向村民会议提出撤换和补选的建议,促使村干部克服滥用职权、以权谋私、主观独断等不良风气,发扬民主、正派、廉洁的优良作风。
农村后备党员调研报告
当前,农村党员队伍面临老龄化趋势,迫切需要把符合党员条件的先进青年吸收到党内来。在发展党员工作上,农村各级党组织的首要任务就是加大农村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力度,为农村党员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提供坚实的后备力量
一、强化宣传,激发热情。对农村优秀青年农民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增强其入党的积极性。通过宣讲党的基本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党的基本知识等,增强对党的认识,增强向党组织靠拢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积极递交入党申请书。当前在农村发展党员的过程中,部分农民群众还存在一些不正确的认识,影响了发展农村党员的质量和数量。有些人认为入党能给自己带来政治利益,从此地位高人一等,千方百计疏通各种渠道争着入党;有些人认为入党之后就是要多交钱、多做事,给自己多加了些约束,不想入、不愿入;有些人看到了一些党员中的反面典型,党员中的贪官污吏,对共产党产生了不信任的心理,不愿“同流合污”。对于这些不正确的认识,宣传教育是重点,要引导其真正认识党的先进性,树立正确的入党观。
二、扩大视野,疏通渠道。要疏通推选入党积极分子的渠道,扩大推荐范围,吸纳更多优秀人才。入党积极分子的范围不仅界定在本村务农的青年农民,还要扩大到在村外企业工作的和从事个体经营的青年农民;不仅关注产业大户,还要关注返乡大中专毕业生、复员退伍军人;不仅把眼光放在村组干部、后备干部身上,还要扩大到新农村建设中优秀分子。推荐入党积极分子,一是由党员和村民代表共同推荐。通过召开全体党员和村民代表大会进行民主推荐,扩大推选范围。二是由团委推荐。团组织是党的助手和先锋队,对于优秀的团员青年要鼓励其加入到党组织中来。三是由妇女组织推荐。要消除性别歧视,将更多优秀妇女代表吸收到党组织中来。四是由产业协会推荐。当前农村产业协会队伍不断壮大,成为不少优秀青年、致富典型的聚集地,要特别关注这部分人。
三、重点培养,促进成熟。为使这些农村优秀分子提高对党的认识,政治上尽快成熟,对其培养上可以采取多种灵活方式。首先,进行党校授课培训。通过专家授课打牢理论基础,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加强党性修养,在授课中结合观看党史录像片,参观革命历史纪念馆、参加优秀党员事迹报告会等。其次,加强技术技能培训。通过举办农村实事技术培训班,鼓励入党积极分子加入产业协会等方式,提高其带头致富与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第三,通过列席党员的民主生活会、村党支部的相关会议,党内表彰活动,新党员入党宣誓仪式等党内的部分活动,增强其政治热情。第四,建立党员联系群众制度,乡镇、村领导班子成员联系入党积极分子制度,村党支部定期汇报等制度,经常与入党积极分子交心谈心,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和工作情况,对入党积极分子跟踪教育培养。第五,实行定岗培养,使其接受锻炼。根据这些优秀的青年的不同特点,发挥所长,在相关岗位接受锻炼,特别是将具有带头致富能力和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的优秀积极分子作为村组后备干部培养。乡村党组织可以采取分配一定的工作任务、聘请到村“两委”跟班学习等形式来提高其工作能力。
农村改革情况调研报告
县农村综合改革工作从年开始,至年底已全面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乡镇财政管理均按照新的体制和模式运行。改革后,乡镇机构、财政体制、义务教育体制运转基本正常,社会政治大局保持稳定,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做深入研究加以解决,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农村综合改革成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创建更好的体制机制。
一、我县农村综合改革的基本情况
1.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推进乡镇机构改革。一是合理调整了行政区域。将30个乡镇调整为23个乡镇(其中建制镇18个,乡5个),精简了23.4%,一类、二类、三类乡镇分别为9个、12个和2个。二是科学配备了乡镇领导班子。按照一、二类乡镇9名,三类乡镇7名的标准配备领导职数,实行乡镇党政一把手一肩挑,提倡在法律允许范围内交叉任职,全县乡镇领导职数由337人精简为203人,精减39.8%。三是规范了乡镇机构设置。根据市委、市政府批复的改革方案,全县乡镇机关工作机构统一设置“四办一所”,即党政综合办、人口和计划生育办、经济发展办、民政与社会劳动保障办、财政所。乡镇事业站所统一设置为以县管为主的林业站、水管站、国土所、动物防疫站和乡镇管理为主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与人口和计划生育办公室合署办公)、农村综合服务站、村镇建设站、文化体育站共八个事业机构,并于去年9月1日整合到位,按新的职能挂牌运转。四是完成了人员定岗分流任务。通过改革共分流人员754人。其中通过动员自愿选择分流、整体退出分流、恢复真实年龄分流、查处违纪违规人员分流等方式分流人员578人,占分流人数的76.7%;通过竞岗分流人员176人,占分流人数的23.3%。五是落实了分流人员的基本待遇。县级财政下拔资金676万元用于分流人员的基本生活费的发放,通过预留、借支和压缩其他支出等途径筹措资金500多万元用于办理分流人员的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险。今年起,分流人员的基本生活费和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单位部分纳入县级财政预算。
2.以落实经费保障新机制为重点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改革。一是撤销乡镇联校,理顺管理关系。30个乡镇联校全部撤销,减少了管理层次,减轻了财政负担,提高了工作效益。同时将教师资格认定、招聘录用、职务评聘、调配交流、培训培养、考核奖惩、档案管理等职能均按上级要求划归教育行政部门履行。二是开展竞聘上岗,优化教师队伍。从年起,我县连续三年开展教师优化组合与竞聘上岗工作,先后有1569名教师通过提前退养和离岗学习等途径分流。三是调整学校布局,改进办学条件。经过改革,全县中小学由2000年的1245所调整到目前的308所﹙小学255所、初中45所、高中8所﹚,调减937所,学校总数调减了四分之三。三年来,县财政共安排危改资金1000万元,累计改造危房7.12万平方米,学校D级危房全部消除;实施寄宿制学校建设项目10个,现已全部竣工投入使用;争取上级专项资金548万元,县级配套资金200多万元,为236所学校装备了现代远程教育设施,全县中小学以上学校全部实现了教育装备现代化。四是切实加大投入,提高保障水平。近三年来,我县每年获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4459万元,其中用于教育3031万元,占68%,高于全市65%的平均水平。“两免一补”经费、教师工资及学校公用经费落实到位,教师工资全部由县统筹,基本工资直接拨入教师在银行的个人工资帐户。同时,县财政对学校公用经费的预算有较大幅度的增加,教育经费得到了有效保障。
3.以增强财政保障能力为重点推进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一是促进乡镇依法组织收入。对乡镇使用票据实行“存量控制、网上申购、规范填录、对号核销、票款同行、当月结清”的管理办法,同时实行了“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的新型非税收入征管模式,有效杜绝了违规使用非税收入票据行为,确保收入及时足额入库,既堵住了收入漏洞,防止了截留挪用、坐收坐支行为,又治理了乱收费、乱摊派行为,确保了减轻农民负担工作落到实处。二是促进了乡镇支出规范管理。对乡镇支出实行“年初预算、分月申请、明确职责、把握权限”的管理,严格执行“一支笔审批”和“联审会签”制度。整个支出管理工作均在网络上进行,确保了乡镇支出报审及时,违规支出得到了有效控制,重点支出得到了保障。三是促进了乡镇销赤减债。乡镇债务台帐建立后,全县建立了严格的县级审批制度,从源头上防止乡镇盲目举债。同时,将消赤减债纳入全年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并引入创新机制,建立了偿债准备金。四是促进乡镇财政职能转变。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后,乡镇财政的工作重心及时发生了转移。首先是将涉农补贴资金全部纳入了乡镇财政信息化管理范围,保证了涉农补贴及时足额发放到户;其次是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整合政府支农资金,加大了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与公益事业的支持力度;然后是加强了对村级财政的监管,有62个村实行了“村帐乡代管”。
二、农村综合改革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农村信息化调研报告
近年来,**市依托现代信息技术,以农技110网络、农民信箱、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等为服务手段,不断夯实基础,延伸信息服务对象,拓展服务领域,改进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水平,建立起以农村为主阵地、以农民为主体、以市场化为主导的信息化服务体系,构筑起覆盖全市的双向互通信息平台,成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的得力“好帮手”,**年**市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增长10.2%,为推进新农村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基本措施
1.加强领导,政策推动。市级成立市委书记任组长的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开展农村信息化工作,县、乡也相应建立领导小组,并建立农技110工作考核督查制度,要求市、县、乡三级农技110确保做到“六个有”:有协调组织,有专家队伍,有场地设施,有经费保障,有规章制度,乡镇有网络专管员;对农民信箱工程、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也制定相应的工作考核制度,从而在组织领导和制度建设上予以保障,推动农技110、农民信箱和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落地开花。
2.搭建平台、完善网络。**市作为农技110的发源地,自**年11月创办以来,就成为**市加强基层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服务“三农”的重要抓手,着力深化平台建设,强化农技110终端建设,健全以市为龙头、县、乡为骨干和村级信息服务终端为基础组成(简称三站一终端)农技110服务网络,在市设立服务中心、县和乡镇配备网络专管员、村配备信息员,不断扩大网络的覆盖面。目前,全市已有2118个行政村种养加销大户和其他农村经济主体建起了村农技110信息服务终端,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81.04%;与此同时,加快构建信息网站群,先后创建开通中国农民网、中国柑桔网、中华白鹅网、**农业信息网、**农村网、**水产网、**农村科技信息网、江山蜂业网、食用菌在线、网上家禽市场、华东竹产品信息网、网上技术市场**分市场等服务农民为主的网站,使原先的“一条线”变成“一张网”。实行全天候“集群式”服务,根据农技110服务指令,相关科技服务队和专家组.通过窗口咨询、网上解答、现场指导、疑难会诊、信息服务、技术培训、专题讲座等形式,为广大农民提供信息、技术、政策等综合性服务。
3.与时俱进,创新模式。一是开设农民信箱。通过发放农民信箱手册,采取集中培训、分级培训、重点培训、结对培训、活动培训等多种形式,提升服务水平,帮助农民掌握运用技能,扎实有力地开展农民信箱推广应用工作,目前,**市已注册农民信箱7.2万户,信箱启用数6.7万户,启用率达到93%,培训人数4.5万人次,各类信息和信函16.62万条,信箱启用率、培训率、公共信息数、提供农业信息资源集成数和农民买卖信息数等指标在全省保持领先水平。二是开通网络、手机咨询系统。建立网上咨询平台,开通了农技110-CDMA掌上信息平台;根据农业生产实际,市本级开通了柑桔、粮食、畜牧、植保、特产、种子、农村经济管理等24条移动专家咨询热线电话、22条联通专家咨询热线电话,部分县(市、区)也相应开通了专家呼叫系统,由农户直接与专家联络,接受咨询等服务;同时,还通过发送手机短信的方式提供病虫情报、农业气象、农业技术、农产品价格等服务信息,使经营大户及时掌握农情信息。三是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06年7月,**市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正式启动,在试点的基础上,各县(市、区)迅速部署,积极做好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建设筹备工作。如**市开化县财政投入100万元专款,部门、企业、个私业主等方面筹措资金167万余元,共同支持开化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目前,该县完成终端接收站点建设424个,占应建宜建终端接收站点的100.24%,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具有信息量大、覆盖面广、生动直观等优势,开展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和培训工作,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素质。四是开展农民素质培训工程。以万名农民素质工程为依托,全市各级农技110积极开展农业技术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和信息技术培训,农技110网站上开通了《影视频道》,有131部农业科教影片和8个专业的技能培训多媒体教材,各级农技110科技人员不定时下乡对农民进行面对面的指导。
4.丰富内涵,拓展领域。在推进信息化过程中,坚持以农业为主,积极开辟“三农”服务新领域,使信息服务深入到农村多种领域。在提升农技信息服务的基础上,积极开拓产业化服务领域,及时提供农产品产销信息、加工信息等产业化、市场化信息渠道。据不完全统计,农技110自成立以来,全市各级农技110已收集信息37.66万条,信息21.81万条,累计接待咨询51.07万人次,接受网络访问112.75万人次,通过网上促销、网上订单和网上招商,累计实现农产品成交5725次计4.203亿元。农技110专家对农民创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实行全程技术指导和服务,起到了免费中介服务的作用。同时,利用网络技术,全市已有一半多行政村实行了村务网上公开,接受村民和社会监督。
农村脱贫奔小康调研报告
当前,我县扶贫开发进入最后攻坚阶段,农村脱贫奔小康无疑是这项工作的难点和重点,事关全县扶贫开发的整体进程。近期,我们对全县农村脱贫奔小康工作进行了全面调查,并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思考,提出新的意见、建议,以期对全县脱贫奔小康决策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一、现状及特点
我县自年初被确定为全省“脱贫奔小康试点县”以后,着眼“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率先建成脱贫奔小康示范县,率先建成山区新农村建设先进县”的“两发展、两率先”目标,以新农村建设为统揽,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分步实施,农村呈现出欣欣向荣的良好发展景象。
㈠支柱产业初具雏形,农民收入稳步增长。试点建设一年多来,坚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产业建设为重点,立足山区实际,按照行政推动、市场化运作的办法,着力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取得了明显进展,各类特色产业基地面积增加10万多亩,达到近50万亩,特色产业在农村经济总收入中的贡献份额达到70%以上。同时,继续抓好剩余劳动力转移安置,积极发展农村运输、加工和餐饮等二三产业,全面落实各项惠农补贴、补助、救助等政策,也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425元,同比增加362元,增长11.8%,今年可望实现更高的增幅。
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村面貌逐步改观。充分利用国家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机遇,与整村推进扶贫和省市挂点、县直挂钩扶贫有机结合,实行规划衔接一致、项目安排一致、扶持投向一致的办法,千方百计匹配、整合建设资源,年以来,先后投入2亿多元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在解决行路难上,新修通村水泥路380公里,通组砂石路140公里,城关、店垭、过渡湾镇率先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全县有213个村通水泥路,占行政村总数的81.6%;在解决饮水难上,根据各村实际,采取修渠道、打水井、建水窖等办法,新建水池、水塔2108处,解决了7.66万人的安全饮水难题;在解决特困户住房难上,本着“建得起、住得下、有安全感”的原则,对特困户的危房进行改造,已完成农村特困户危房改造4286户;在解决农村用电难上,启动了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改造完善了50个村55个台区的农村电网。同时,大力开展生态家园建设,农村面貌快速改观,一大批新农村示范典型不断涌现。
㈢社会事业不断发展,民生问题逐步改善。在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着力发展各项农村社会事业,多措并举改善民生,和谐保康建设进程明显加快。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年以来,新建3个乡镇文化站,70个农家书屋;大力开展贫困学生救助,加大寄宿制学校建设力度,建成比较规范的寄宿制学校55所。大力加强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新建、改扩建县、乡卫生院10家,增加医疗业务用房1.9万平方米,规范整建村级卫生室402个;将城镇居民纳入医保范畴,设立了惠民医院,对城镇低保对象就医实行费用优惠或减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7%以上。同时,积极探索建立农村低保、特困救助、大病救助、“五保”供养、灾后救济等社会救助体系,农村低保范围逐步扩大,全县纳入低保范围对象达到1.6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