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城镇化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1 01:17:0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农村城镇化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农村城镇化

城镇化农村管理探讨

1目前我国土地资源的状况

众所周知,在全世界范围内,我国的国土面积广阔,然而,我国的人口是世界上最多的,谈及到人均土地占有量,达不到世界的平均水平,因此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很少,属于严重的土地资源匮乏国家,而最为严重的是,我国山地荒漠相对较多,因此,耕地资源严重缺乏,即便我国的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很少,却依然会出现很多人对土地肆意浪费,造成土地的损坏,不能使用。由于我国大部分地区经济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因此出现了很多地区一味地追求城镇化建设的速度,有些地方的工程建设还没有完成,甚至是有些地区的工程刚开始开发建设,又开始对其它地方进行开发建设,造成了很多地方同时建设,交通堵塞,无法按照正常的工期完成,甚至存在一些在公路主路周围建设很多的民用住房或者是一些商场酒店或者是娱乐场所,目前逐渐向着城镇不集中的趋势发展。根据有关部门统计,到2011年为止,我国在工业上的土地用地总量占我国土地总量的百分之零点四到百分之零点七之间。这种发展方式,必须依靠强大的资金支持,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扩大生产规模,这对刚开始进行城镇化建设阶段具有很大帮助,但是,当城镇化建设进行一段时期后,这种模式就对土地资源的需求增加了,无法满足供需平衡的要求,这种模式在应用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然而却收效甚微,并没有得到实现规划好的城镇建设的目标,此外,这种对土地资源的使用模式不但不能对城镇化建设起到帮助作用,反而在某些方面极大妨碍了城镇化建设发展。因此,在面对如此多的困难情况下,负责城镇建设的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建立完善的土地管理体系,可以引进国外新进的土地管理思想并与我国的国情相结合,而政府加大调控的力度,在进行土地资源使用时,一定要做好合理的规划,让群众参与到土地资源利用以及城镇化建设上来,调动人民的积极性,通过这样,不但可以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对土地进行管理,还能够提高城镇建设发展的脚步。

2讨论城镇化中土地管理出现的问题

(1)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缺乏合理的土地利用体系。我国在进行城镇化建设发展的过程中,在土地利用上存在严重问题,首先,并没有建立相对完善的土地使用制度体系,对土地利用没有一个合理的规划,大多数被征用来的土地都应用在民用房的建设或者是应用于工业领域,使民用住房的数量以及工业区面积显著增多,这样就相对降低了城镇基础设施、公共设备的土地使用量,在土地资源的分配方面,并未做到合理公平,出现了不平衡的现象。根据我国现有的城镇化建设情况,自我国1949年新中国成立开始,很多在规模上并不大的城镇自发地开始城镇化发展,但是眼光并不长远,只是放到了当下,所以城镇化设计方案相对片面,缺乏对未来发展的规划,因此,在城镇化后并没有实现最初的目标,这就造成了原来那些相对较小规模的城镇在城镇化建设期间,数量很多,但是效率并不高,没能够建立完善的、科学的体系,与其他规模较大的城镇相比,技术上也没有突破,最终完成的城镇化出现了很多的质量问题,造成土地资源以及其他资源的严重浪费。(2)土地资源较好的耕地被非法占用,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十分低。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政府部门开始重视经济开发区以及主题公园等建设。根据相关数据报告表明,从1996~2005年,在大约十年的时间里,城乡建设面积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开始的约20km2增加到了25万km2,按照这种发展趋势,每年将会减少更多的土地资源,而在这些被浪费的土地资源中,大约有超过百分之五十是土地肥沃的耕地,在工业上的土地使用也达到了7万km2。对于上述所提到的耕地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将会永远失去了原有的作用,不再能够进行农作物种植,这样就造成了农民经济利益的严重损失。此外,还会出现由于相关部门或者工作人员的失误,造成很多被征用的土地资源被长时间搁置,工程无法进行下去。

3城镇化建设中土地管理问题的解决措施

(1)明确“以人为本”,增加执法力度,保障农民合法的土地权益。我国在进行城镇化建设总体来说是一个发展契机,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风险,这里所说的风险就是城镇化建设必然需要征用大量的土地,这里可能会包括很多肥沃的土地,造成土地不可逆转的损伤,农民失去了土地后造成经济受到损失,可能无法保证正常的生活,甚至是由于土地非法征用,造成原本并不富裕的家庭根本无法生存下去;这里所说的契机就是由于进行城镇化建设,很多农民由于土地被征用被迫走出农村,去外面打工,最终找到了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但是,很多情况下往往是事与愿违,政府部门以及相关的城镇开发建设人员都是想建设完美的城镇,并宣传想要发展一定会有相应付出的口号,征用了很多农民的土地资源,无所不用其极,只是追求城镇化的速度,却忽略了在发展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最终导致所建设的城镇质量并不理想。面对出现的种种问题,相关的土地管理人员以及城镇开发人员必须停下脚步,对问题进行思考,不能一意孤行,要多做调研,下基层进行走访,听取大家的意见或建议,从大多数农民的利益出发,遵从他们的意愿。如果在城镇建设过程中,有关部门和农民出现了纠纷,首先要关注的是农民自身的利益,一定要确保农民的合法权益,对于农民不懂的问题,一定要及时解答,不得出现强拆的现象。如今,存在很多黑心商人,他们打着政府部门的旗号,进行强行征迁,有关部门一定要加大打击力度,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强监督管理工作,对于违法行为坚决取缔。(2)认真贯彻节约资源战略,完善土地管理体系。通常情况下,土地管理问题与公司的发展息息相关,只有解决好土地管理问题才能够促进企业的发展。目前,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并不高,根据相关数据统计得出,我国目前的人口数量已经超过了十三亿,人口数量还在逐年增多,然而,目前我国农村建设用地的总面积还达不到0.17亿hm2,可以使用的耕地面积也在显著减少,而且土地遭到了严重破坏,且人口数量还在显著增多,造成了我国土地资源的人均占有量明显下降。所以,相关的土地管理人员一定要建立科学健全的土地管理制度体系,在进行城镇化进程中,尽量减少土地资源浪费,对于不必要的土地征用尽量减少,对于已经征用的土地,一定要做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在城镇建设过程中,一定要集中使用土地,尽量较少土地浪费情况的出现。相关管理人员在管理已经征用的土地时,一定要严格遵守相关制度,拒绝浪费现象的发生,从而保证广大群众的合法利益,保证镇化建设的质量。(3)调动人民参与规划的积极性,使其能够合理使用。目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不断进步,城镇化的进程也在加快,而人口的不断增加使人民和土地资源之间的矛盾更加明显,负责土地管理的相关人员一定要让人民参与土地的管理,积分人民的土地规划热情,让人明充分了解城镇化建设,减少其中的误会。扩大土地规划的宣传工作,做到人人知道,可以通过举行活动,或者发邀请函的形式,让人民了解城镇发展的进程和实时动态,做到土地管理的透明化。此外,在进行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一定要建立健全完善的监督管理制度。通过监管,避免出现违法违规的事情发生,切实做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和利益,从而维持社会治安的稳定,增加社会效益,带动我国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

查看全文

农村改革及农村城镇化

一、农业的重要性及改革现状

(一)农业的重要性

古今中外,农业在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这些都形象地说明了每个人都必须消耗粮食来维持自己的生命。然而从目前来看,粮食也只能从农业耕种而收获。千百年来,农民躬耕于田地,为世界的亿万人口的生存做出了不可估量的巨大贡献。同时,农产品不仅仅只作为粮食来维持生命,还可以为工业提供生产资料,农村、农民还是输出劳动力与工业品消费的巨大市场,著名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曾经这样评论农业:“可以恰当地说,城市的全部财富和生活资料都是从乡村获得的。”

可是仅仅有农民、农业还不足以满足世界的发展、还不足以满足人类的多方面的综合需求。于是重工业、轻工业、服务业也就相继产生并且迅猛发展。由于分工的不同、工种的不同、价值的差异、效益的区别,人们的经济收入自然也产生了一定的差距,城乡之间生活水平相应地也具有了一定的差距。

随着工业的发展,随着服务业的兴旺,随着知识、信息产业、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这种城乡差距、贫富差距也随之越来越大,同时,这差距相应地也反映出农业的局限性、农村的落后、农民的贫穷。

(二)农村改革的现状

查看全文

农村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小城镇是以聚集人口、商品、文化、信息、科技、教育、金融和服务等为特征的地域系统。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建设小城镇、发展小城镇、经营小城镇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落实省委“两个加快”、市委“两个强力推进”有效途径,统筹城乡发展的桥梁和纽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举措。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把发展小城镇作为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抓紧抓实抓好。

一、对*小城镇建设的现状分析

建区设市十六年来,由于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小城镇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对经济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小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到20*年底,全市有123个乡集镇,61个建制镇,其中国家级重点镇5个,省级试点镇48个,县城以下乡镇建成区面积达到198平方公里,乡镇平均建成区1.1平方公里、人口3000余人,平均66平方公里分布着一个小城镇。恩阳镇建成区面积3.5平方公里,城镇常住人口4.5万人,是全国重点小城镇。清江镇近几年来城镇房屋建筑面积以每年5—10万平方米,人口以年均500户、2000人的速度增长。

(二)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通过抓小城镇的规划、建设、功能完善,小城镇成为人口、经济、社会等资源的重要集聚点,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成为农村公共服务的重要辐射点,成为农村和城市的重要结合点。对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形成起到了聚集作用,对产业发展起到了带动作用,对农村人口的转移起到了吸纳作用。农村城镇化进程加快,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增强。全市小城镇常住人口达到65万人,城镇化率达到27.1%。比如,乐坝镇总人口7680人,城镇人口达到6100人,城镇化率达到80%。白衣镇十年来镇区面积扩大8倍,城镇人口增加6倍,达到1.2万人,占总人口的35%。

(三)基础和服务设施明显改善。路、水、电、气、通讯等基础设施,市场等服务设施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到20*年底,全市乡镇建成主要交通公路232条,里程12*公里;建成区道路硬化率达到70%;乡镇通电率100%;60个乡镇建有集中供水厂(站);所有建制乡镇开通固定电话、移动电话,60%的乡镇开通网络;建成了一批综合农贸市场、专业市场、经营超市,促进了物流的初步形成;恩阳、清江、乐坝、涪阳和兴文实现天然气管道集中供气;地处深山的空山乡实现了“五通”。

查看全文

农村改革及农村城镇化研究论文

摘要:农业在古今中外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工业社会的发达,农业发展的局限性日益暴露,农村的落后状况有待改变,农民的贫穷生活急需改善。文章以科学发展观的视角分析、探讨当代农村改革及农村城镇化的有关问题。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农村;城镇化

一、农业的重要性及改革现状

(一)农业的重要性

古今中外,农业在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这些都形象地说明了每个人都必须消耗粮食来维持自己的生命。然而从目前来看,粮食也只能从农业耕种而收获。千百年来,农民躬耕于田地,为世界的亿万人口的生存做出了不可估量的巨大贡献。同时,农产品不仅仅只作为粮食来维持生命,还可以为工业提供生产资料,农村、农民还是输出劳动力与工业品消费的巨大市场,著名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曾经这样评论农业:“可以恰当地说,城市的全部财富和生活资料都是从乡村获得的。”

可是仅仅有农民、农业还不足以满足世界的发展、还不足以满足人类的多方面的综合需求。于是重工业、轻工业、服务业也就相继产生并且迅猛发展。由于分工的不同、工种的不同、价值的差异、效益的区别,人们的经济收入自然也产生了一定的差距,城乡之间生活水平相应地也具有了一定的差距。

查看全文

城镇化农村教育管理论文

【内容提要】我国农村城镇化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农村教育应采取调整教育结构、学校布局、教育内容等应对举措,对大量农民走向城镇及农村社会转型的教育需求予以满足。

【摘要题】农村教育

【关键词】城镇化/农村教育/发展对策

一农村城镇化对农村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

《中共中央关于制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指出:“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推进城镇化条件已逐渐成熟,要不失时机地实施城镇化战略。”

所谓城镇化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当前,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道路,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任务。

查看全文

独家原创: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发展问题研究

当前我国农村社区正处于向城镇社区演进的转折点,其进一步发展面临物资资源极度匮乏、村民自治改革缺乏深度、居民缺乏凝聚力和归属感等障碍.我国农村社区只能走政府主导型的自上而下地促进农村社区城镇化道路,才能推动我国农村社区城镇化进程.

所谓城镇化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城镇化不仅构筑了农村工业化的基石,而且铺就了农村现代化的道路。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是农业经济改革的战略选择,是我国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城镇是人类的主要聚居地,也是生态系统中最为复杂的类型之一。城镇化是社会经济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费孝通先生早年提出过“小城镇,大问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发展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党的十七大强调:“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这些体现了党通过实现城镇化,城乡统筹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思路。这是我们推进城镇化建设总的工作要求,也是城镇化建设的努力方向。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结合本地实际,扎实推进城镇化建设,提高城镇化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打造可依托的平台,是各级政府必须认真面对的一个战略性课题。本文就我国农村城镇化的战略意义、制约因素和相应措施作了一些初步的探讨和研究。

一、加快城镇化发展的战略意义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新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1.加快城镇化发展水平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客观要求。城镇化水平越高,经济效益就越高,资源利用效率也越高,可持续发展能力越强,符合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城镇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有利于带动周边地区特别是农村的经济发展,是县域经济增长的龙头。

2.加快城镇化发展水平是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国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查看全文

农村城镇化发展管理论文

内容摘要:农村小城镇建设有利于我国城乡二元化社会结构走向融合,有利于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从而实现我国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但我国农村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受主要农产品安全的制约,完善政府配套土地流转制度和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促进农村城镇建设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农村城镇政府责任城市化

长期实施的城乡二元化经济与社会政策导致了我国二元化的社会结构,而二元化的社会结构在二元化的社会经济政策强化下,城乡差距日趋拉大。城乡融合与一体化是我国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趋势。城市化是城乡融合与一体化的载体——农村小城镇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承担着我国城市化的重要角色。

农村小城镇建设不仅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并向城市(镇)集中的聚集过程,而且是城市(镇)在空间数量上的增多、区域规模上的扩大、职能和设施上的完善和城市(镇)的经济关系、居民的生活方式以及人类的社会文明广泛向农村渗透的过程。

我国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及影响

城市化是一个国家迈向现代化不可逾越的进程和阶段。我国城市化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一是1950~1980年,全国城市化率从11.2%,提高为19.4%,30年间仅提高了8个百分点。此阶段,国家以工业化发展战略为核心。二是1981~1998年,虽然“城市化”并未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发展目标,但是制度的变迁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提高了城市化进程的速度,1998年中国城市化率达到30.4%。1998年提出了“小城镇、大战略”,中国城市化进入了加速发展期。这一时期我国城市化率快速提高,2000年我国城市化率为36.2%,2005年城市化率已经达到42.99%,提高了近7个百分点,我国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农村城镇建设在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较快,但存在区域性差异。《2005年村镇建设统计公报》的统计资料显示:2005年末,全国共有建制镇17726个,集镇20686个。全国村镇总人口9.86亿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12亿人,占村镇总人口的11.3%。村镇非农业人口比重逐年提高,2005年比2004年提高了0.25个百分点。同时,村镇其他方面也发展较快,2005年,村镇新建自来水厂821个,新增日供水能力268.4万吨,新铺设供水管道长度3.99万公里,建制镇、集镇用水普及率分别达84.7%、67.2%。交通、绿化等公共设施建设也取得较快进展,农(居)民生产生活环境得到较大改善。

查看全文

后经济时期的农村城镇化趋向展望论文

摘要:由美国2007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经济危机已经探底企稳,国际经济出现回暖迹象,各国都在对经济危机作反思,而我国更是在201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对城镇化进行了“破题”,指明了城镇化的方向,昭示了后经济危机时代加大农村城镇化步伐的决心。本文坚持制度创新、理念创新,从我国当前农村的实际情况和农村城镇化可能出现的问题出发,探讨后经济危机时代的农村城镇化道路。

关键词:后经济危机时代;农村城镇化;发展之路

一、后经济危机时代与农村城镇化的概念界定

后经济危机时代通常是指经济危机后的时代,这里特指由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后的时代,它昭示着机遇与挑战并存,掀起了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思想与经济发展的潮流。国内外对城镇化存在多种概念的界定,笔者综合国内外观点,结合我国国情认为: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集聚,从而使城镇数量不断增加,城镇人口规模和地域规模不断扩大的动态的自然、社会历史过程。农村城镇化是城镇化的重要侧面,是城市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农村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城镇化,是农村地区生产和生活方式的非农化及其集聚过程。

二、后经济危机时代加快农村城镇化步伐的意义

第一,后经济危机时代,农村城镇化成为经济发展的重大引擎。在此次危机中,中国所吸收到的最大教训就是,单纯依赖国外需求、依赖出口无疑是把自己的命运寄托在别人身上,一旦外部市场出现变动,只能被动等死。转变过去单纯依赖外部市场的做法是中国在后危机时代所要首先考虑的问题,而坚持扩大内需则是一剂良方。2009年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扩大国内需求,最大潜力在农村;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基础支撑在农业;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难点在农民。当前我们需要进一步开拓农村这片广阔的市场空间需要切实落实农村城镇化,落实农村城镇化有利于农村地区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就业、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和素质,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并最终涵养新时代农民工的消费愿望和消费能力,真正开拓好我国8亿农民的市场。

查看全文

国外农村城镇化运作系统研讨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国外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历程概述;国外农村城镇化发展道路的经验教训;新疆农村城镇化发展的主要特征;国外农村城镇化对新疆的启示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进入21世纪,美国的城镇化水平已超过80%,日本的城镇化水平超过70%、发达国家简介、美国城镇化的另一个推动力是始于19世纪上半叶的交通革命、日本的城镇化始于明治维新时期,是伴随着工业化发展起来的、工业革命前,西欧大多数国家城镇化程度较低、进程非常缓慢、发展中国家简介、拉美国家拥有丰富资源,曾经沦为欧洲列强的殖民地、非洲的城镇化开始加速发展,大量人口向城市迁移、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发展中国家的经验教训、政府在新疆的城镇化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新疆地广人稀,城镇间距离较远,交通不便、新疆应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资源性产业、新疆应高度重视环境立法,避免走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农村城镇化是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方向和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破解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新疆由于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制约,城镇化水平较为落后。本文通过对国外农村城镇化发展历程及经验教训的总结概括,得出一些结合新疆自身城镇化发展特点的启示。

关键词:国外;农村城镇化;经验教训;启示

进入21世纪,美国的城镇化水平已超过80%,日本的城镇化水平超过70%。截至2007年底,我国的城镇化率为44.go-/o,距离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纵观世界各国.城镇化将成为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旋律。由于自然地理条件和历史原因,新疆城镇化建设尤其是农村城镇化发展相对滞后,城镇化水平也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进一步推进新疆农村城镇化发展,是促进整个新疆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国外城镇化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就,这其中既有经验,也有教训。因此,有必要对国外农村城镇化发展进行系统考察,以探求对新疆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借鉴意义。

一、国外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历程概述

(一)发达国家简介

查看全文

农村城镇化建设对策研究论文

[摘要]农村城镇化在给农村经济带来繁荣和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问题。伴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城镇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必须引起重视.本文针对目前农村城镇化建设存在的环境问题提出了农村城镇化建设环境优化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城镇化环境污染环境优化对策

农村城镇化,是指在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工业化的同时,参照城市先进的经济技术社会标准,在我国广大农村建设中小城镇。它具体包括农业人口逐渐向非农业人口转移,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向第二、三产业,多数居民要转到统一规划布局的小城镇之中。农村城镇化作为现代经济活动的载体,对经济发展的服务、导向、拉动作用是农村所不可比的,因此,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本国的城镇化建设,现代化社会亦把城镇化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是否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鉴于此,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各地政府就逐步加大了当地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力度,使得过去一度发展停滞的小城镇建设日趋活跃,到目前为止,全国的小城镇建设已经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不可否认。农村城镇化的不断推进,极大地促进了农村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但也带来了生态环境的问题,在农村城镇化推进过程中,人们更注重直接的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伴随着城镇化建设而带来的环境问题也以惊人的速度摆到了国人的面前。不少小城镇大气污染和水污染严重,垃圾围城现象普遍存在,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日益加重,影响了农村城镇化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如果对农村城镇化建设中的环境问题不予以足够重视,就会与农村城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相背离,为此必须在借鉴世界各国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探索解决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所带来的环境问题的新途径,采取有效措施来解决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本文将主要从环境保护角度来探讨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环境优化的对策方法。

一、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观念,加强环保意识

人是城镇生态环境系统的主体,是城镇生态环境的设计者、建设者和管理者。人的行为对城镇功能的好坏起着支配作用。当今许多城镇问题都是由于人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导致的,因此必须从普及和提高意识着手。目前由于技术的进步和人类作用的加强,存在着过分强调人的主观性的思想,片面地按照人类需求来改造环境,与自然对抗,违背自然规律,造成资源枯竭,环境恶化,历史的经验向我们警示,不能无限度地向大自然索取,人和自然之间应当保持和谐、协调的关系,才能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农村城镇化建设应该体现生物圈和技术圈协调,人与环境和谐相处。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