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1 01:09:5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农村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农村

农村经济和农村政策

一、当前的农村经济平稳发展

由于播种面积减少4.3%和自然灾害比较严重等原因,粮食总产量为8613亿斤,比上年减少528亿斤,减产的幅度约为5.8%。乡镇企业继续发展,增加值约为36600亿元,比上年

增长13%。农村劳动力离乡外出就业的人数继续增加,总数约为9900万人,比上年增加了500万人。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2622元,比上年增加146元,扣除价格因素后的实际增长幅度为4.3%。总的看,年,农业和农村生产结构的调整在继续稳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的覆盖面已稳步扩大到全国所有的省市自治区,农林牧渔业和乡镇企业的生产,以及农民外出务工就业等,都继续稳步发展,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在继续稳步增加。应该说,在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克服了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冲击和多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严重影响,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是很不容易的。二、当前农村经济中的突出问题是农民增收困难。

在年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也存在着不少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农民增收困难。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4.3%,增幅比上年下降0.5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非典”疫情的影响,使二季度农民收入出现了负增长。但总的看,自1997年以来,农民的收入增长一直比较困难。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一是农民收入持续低速增长。从1997年到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幅已连续7年没有一年超过5%,最高的年份增长4.8%,最低的只增长2.1%,年均增长4%,仅相当于同期城镇居民收入年均增长幅度的一半。

二是与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在继续扩大。1997年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为2090元,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160元,两者的收入差距为1:2.47;年农民的人均收入为2622元,城镇居民为8500元,差距已扩大为1:3.24。

查看全文

农村改革及农村城镇化

一、农业的重要性及改革现状

(一)农业的重要性

古今中外,农业在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这些都形象地说明了每个人都必须消耗粮食来维持自己的生命。然而从目前来看,粮食也只能从农业耕种而收获。千百年来,农民躬耕于田地,为世界的亿万人口的生存做出了不可估量的巨大贡献。同时,农产品不仅仅只作为粮食来维持生命,还可以为工业提供生产资料,农村、农民还是输出劳动力与工业品消费的巨大市场,著名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曾经这样评论农业:“可以恰当地说,城市的全部财富和生活资料都是从乡村获得的。”

可是仅仅有农民、农业还不足以满足世界的发展、还不足以满足人类的多方面的综合需求。于是重工业、轻工业、服务业也就相继产生并且迅猛发展。由于分工的不同、工种的不同、价值的差异、效益的区别,人们的经济收入自然也产生了一定的差距,城乡之间生活水平相应地也具有了一定的差距。

随着工业的发展,随着服务业的兴旺,随着知识、信息产业、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这种城乡差距、贫富差距也随之越来越大,同时,这差距相应地也反映出农业的局限性、农村的落后、农民的贫穷。

(二)农村改革的现状

查看全文

农村农业投资

一、政府对农村农业的投资

国家财政用于农村农业的支出从1978年的150.66亿元增长到2004年的2357.89亿元,年均增长11.16%。其中增长最快的是支农支出,年均增长12.63%。但是,用于农业的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到2003年只有7.12%,2004年才有所恢复,为8.28%。同期,农业务税增长速度快于国家财政用于农业支出的增长速度,年均增长14.23%,因而用于农业支出与农业各税的比值呈下降趋势,1996、1997两年小于2,2003也只有2.01,2004年有所恢复,为2.61。

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国家财政支出、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要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2006年,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并逐步形成新农村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要把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

与这一要求相一致,我国财政也正在逐步向公共财政转变,但农村公共产品总量不足、结构失衡、渠道分散等问题依然比较突出。

据表1,1990~2004年我国农业各税为国家财政累计增加收入5961.06亿元。但由于公共产品供给上的城乡差别政策,农村公共产品主要靠农民白筹解决,国家仅给予少量补助,造成城乡公共产品供给水平的巨大差异。据统计,目前占全国总人口近60%的农村居民仅享用了20%左右的医疗卫生资源,农村每千人拥有的病床数仅为城市的32.9%;农村中学生享受到的国家中学教育经费仅占38%;

注:从1998年开始,“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包括增发国债安排的支出。

查看全文

农村火灾预防探索

近年来,随着城乡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农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改善的同时,用火、用油、用电、用气量也随之明显增加,导致农村火灾的严峻形势,农村消防工作实属不容乐观。一些农村火灾的发生,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触目惊心。农村消防工作是社会消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它直接关系着广大农村社会治安稳定和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由此,做好农村消防工作已刻不容缓,有着现实和长远的积极意义。本文仅就农村火灾发生的原因、农村火灾发生的特点和预防农村火灾的对策,谈谈个人一些粗浅的见解。

一、农村火灾发生的原因

目前,农村火灾的发生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也是农村经济发展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的必然产物,众多的火灾隐患直接威胁着人们生活和财产安全,也为农村消防工作的开展带来了诸多的问题,这不仅仅是消防问题,更是沉重的农村社会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和探讨。

(一)消防安全责任缺乏落实。现阶段,个别乡镇党委、政府没有把消防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对消防工作重视力度不够,对本辖区内存在的较多火灾隐患不闻不问,基层消防组织和各项安全规章制度、职责没有建立健全,责任没有明确,部署落实没有到位。同时由于多种原因,农村消防工作一直处于停滞不前,部分村干部由于受经济和文化水平的限制,消防安全责任意识淡薄,安全责任追究制度缺乏,造成农村防火工作基本无人抓,仅靠村民的自我意识进行防护,安全工作形同虚设。特别是一些边远山区农村,消防工作几乎被人遗忘,有的地方农村消防安全工作责任制的落实和消防安全管理机制一片空白。

(二)农民缺乏消防安全意识。尽管近几年来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加强了消防宣传工作,人民群众的消防意识得到了一定的增强,但是,由于广大农村地处偏远,居住分散,群众受教育程度不高,外加基层消防管理滞后,宣传工作无人管,无人抓等原因,致使消防宣传活动难以落到实处,一些边远山区农村,消防宣传教育工作往往成了被遗忘的角落,缺乏安全用火用电常识,固守旧的风俗习惯,柴草乱堆乱放,诱发火灾因素多。一是农民违规用电。由于一些农村家用电线乱拉乱接、老化、破损,家用电器长时间通电等原因而引发房屋火灾。二是农民违规用油。现在一些富裕的农民已购买了拖拉机、摩托车等,由于农村交通不便等各种因素,有些农民就将日常使用的汽油、柴油和煤油,买回后存放在自家以便日常使用,也极易引发火灾。三是农民违规用气。一些农民家庭做饭用上了液化石油气灶,但因未按正常的安全程序去操作使用,往往由于忘关阀门漏气等原因,遇明火容易发生爆炸、燃烧。四是农民违规用火。农民生活常常因用火管理不慎,如儿童玩火、燃放鞭炮、放火、乱扔烟头等原因引起火灾。

(三)乡镇严重缺乏消防规划。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农村消防基础设施建设仍滞后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步伐,农村集镇的改造工作仍迟缓,大部分乡镇消防规划实施不到位,房屋以木板房和土房为主,前后间相连,毗邻成网状,在消防间距、消防车通道、消防设施、电器线路敷设等多方面均不符合消防安全要求,发生火灾时极易蔓延扩大,易导致成片房屋毁于一旦。

查看全文

农村养老难题研讨

摘要:养老直接关系到农村秩序的稳定与农业的可持续,由于固有的道德体系的崩溃和农村商品的发展,通过构建和不断完善农村养老体系来规范农村养老已是大势所趋,“以家庭养老为主导,强化养老保险、引进商业养老保险,建立多种形式并存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价值定位既符合中国农村的实际,又有利于操作和实施。

关键词:养老;农村养老;家庭养老;养老保险;

人总是要老的,这是一种客观的不可逆转的趋势。人老的直接后果就是获得生存条件的各种能力逐渐丧失,那么,曾经为这个社会做出过贡献的老人们在其获得生存的能力逐渐失去时,谁应该向老人伸出援助之手,为其提供物质和精神的帮助呢?这就是养老问题。随着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的实施,拥有中国大多数老年人口的农村地区将迅速出现家庭小型化的倾向。同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农村年轻一代道德观念的下降等因素,都使得传统的家庭养老形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不难想象,在新的世纪,农村养老问题将是我国最大的社会问题之一。农村养老这个被我们回避了半个世纪的课题,在人权制度逐渐完善、社会物质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我们已经没有了回避理由。

一、中国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的基础

养儿防老是中国农村几千年的传统养老方式,这种以家庭作为最基本的养老模式得以长期存在的基础是什么?对这个问题的深层次将成为我们设计今天的农村养老制度的重要依据。

(一)家庭养老的客观条件分析

查看全文

农村包袱思考

农村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是党和政府联系农村基层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各项方针、政策在农村顺利贯彻和落实的组织者,是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工作的核心。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各个历史时期,农村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都为推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基层组织与基层干部作为农村改革开放政策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具体实践者,在农村改革开放政策的落实和推广方面做了大量具体工作,不仅使农村劳动力得到了全面解放,而且使广大农民很快便享受到了改革的成果,彻底解决了温饱问题,逐步向小康社会迈进。然而,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的社会结构及经济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不仅是以集体经济为主的生产方式转变成了以个体经济为主的生产方式,而且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解放,农民就业渠道的不断拓展,原来农村稳定的社会结构被彻底打破,跨县、跨区、跨省,甚至跨国的劳动力流动越来越频繁。在这种巨大的变革面前,许多农村基层组织与基层干部因自身观念及水平的限制,开始变得迷茫,失去了明确的工作方向,以至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基层组织与基层干部的工作内容严重缩水。他们除了收费、征税及计划生育外,不知道还能做些什么。农村实行税费改革后,收费、征税的内容也基本上没有了,而且随着广大群众生育观念的改变,计划生育的压力也越来越小了,农村基层组织更加涣散了,农村基层干部显得更加无所事事了。

农村基层组织与基层干部的这种涣散现状是十分危险的,直接影响到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与政权的稳定。党和国家下决心、下力气、下投入要改变农业、农村、农民的现状,并制定了明确的发展方向和建设标准,那就是加快农村建设的步伐,使我国广大农村尽快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因为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各地的实际情况千差万别,不可能有一个统一、标准的模式来指导新农村建设的实际工作,只能在党和国家总体发展的目标和原则指导下,充分挖掘地区优势,采取不同的发展方式以达到新农村建设的共同目标。这就对基层组织与基层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工作内容和工作难度不是减少和降低,而是增大与加强。那些到目前为止还找不到工作干的农村基层组织与基层干部不能一味地怨天尤人,而是要积极地检讨自己,是你自身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及经济的发展了,你们是不称职的基层组织与基层干部,如果你不能立即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工作能力,那你的出路只能是一个,那就是“让贤”。

在新目标、新要求、新形势下,农村基层组织与基层干部到底该如何开展工作,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1.要真正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使政策和民意得以有效沟通。

农村基层组织与基层干部仍要做好桥梁和纽带,一要为党和政府负责,使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能够全方位、无折扣的落实;二要为广大农民负责,对农民的想法、意愿及实际的生产、生活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研究,并在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及法律、法规的指导下合理的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各种问题,对其中有规律和有价值的内容整理上报,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复”,真正成为党和政府与基层群众之间沟通的桥梁和纽带。

2.引导农民改变观念,使其更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查看全文

农村会议讲话

同志们:

市委今天召开这个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全省组织“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回顾总结我市第一批、部署第二批“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工作。刚才,两位同志从不同侧面介绍了他们下基层驻农村的做法、成效和体会;会议表彰了第一批先进驻村工作组和优秀驻村干部。在此,我代表市委向你们表示祝贺!并向所有参与这项工作的单位和个人表示感谢!

市委对实施“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工作高度重视。市委书记万庆良同志多次召开会议听取汇报、研究部署,并下基层调研、指导。市委常委、党员副市长多次分赴挂钩联系县(市、区)、乡镇(街道)、村(居)指导工作,解决问题。近日,省委召开了“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工作会议,总结第一批、部署第二批“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工作。会上,省委副书记刘玉浦,省委常委、组织部长胡泽君两位领导分别作了重要讲话。下面,我根据省委会议精神,结合我市实际,讲三点意见。

一、我市第一批“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工作情况

去年以来,我市各级党委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的部署,围绕“三查两建一发展”的工作主题,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扎实推进干部下基层驻农村工作,使驻点村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受到了基层干部群众的高度称赞。

(一)基层班子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各级挂点领导和驻村干部把加强村“两委”班子和党员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紧紧抓住今年上半年我市村级组织换届选举这个重要契机,积极主动地协助选好干部、配强班子,进一步优化班子的年龄、文化等结构。同时,还积极协助做好发展新党员工作,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和后备干部,一年来,共帮助驻点村培养入党积极分子5230人,发展党员2076人,有效改善农村党员队伍年龄老化、能力弱化等问题,为农村基层党组织注入了新鲜血液。

查看全文

农村小康步伐思考

近几年,我们始终坚持“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思路,把加强村级组织建设与发展农村经济紧密结合在一起,着力寻找党建工作与小康建设的最佳结合点。**年以来,我们先后在全市农村组织开展了以争创富民先进党支部、争当“双带”优秀村支书、争做先富帮贫好党员为内容的“三争”活动和以争创党建工作先进村、小康建设先行村为主题的“双先村”争创活动。通过三年多的努力,广大农村党员干部消除了怕富、不敢带头致富的思想顾虑,大胆地从过去的思维定势中解放出来,积极走向市场,带头兴办实业。一批“双带型”村干部脱颖而出,全市有46%的村支部书记、40%的村“两委”成员、11%的农村党员成为致富能手。经调查,在50个“双先村”中,预计到今年底,经济总收入在5000万元以上的村有41个,其中超过2亿元的有7个村;村集体纯收入在50万元以上的有15个村,其中超过100万元的有3个村;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在6000元以上的有33个村,其中达8000元的有3个村。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创业热情竞相迸发,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但在具体实践中,还存在着一些制约小康村建设的瓶颈问题:一是发展机制不活、动力不足。部分村集体经济发展速度缓慢,带动农民增收、集体创收的机制不活,思路不宽,办法不多,农民收入水平偏低,部分村集体可支配收入不多;二是部分村干部“双带”能力欠缺。有的村干部年龄偏大、文化偏低,发展经济的本领有待进一步增强。目前还没有一个村干部兴办的致富项目能进入市列统企业行列。农村优秀人才外流现象严重,村级班子后继乏人现象也较突出;三是村级党组织设置模式与农村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四是农村社会事业与经济发展不够协调。规划起点不高、前瞻性不强,村庄布局不合理,基础设施投入严重不足,环境脏乱差等问题还比较突出。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了小康村建设进程,需要我们在机制创新、政策激励和组织保障等方面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双先村”建设力度,发挥示范、引导和带动作用,全面推进我市农村小康建设进程。

一、在发展机制上求突破,为“双先村”建设提供强大动力

1、科学制定农村发展规划。要根据“十一五”规划,对农村小康村建设进行总体规划,重点围绕一二三产业功能分布,详细制定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环境保护等相关规划,促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坚持“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的原则,合理规划农民居住区。要以搞好村庄规划布局为龙头,节约公共资源,不断提高村容村貌、村庄美化程度,进一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努力建设经济繁荣、环境优美、政治民主、社会和谐的新农村。

2、大胆探索土地入股流转形式。最近,广东省出台了《广东省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管理办法》,从今年10月1日起,广东省农民手中的农村集体土地,将以与公有土地同样的身份——同地、同价、同权,进入统一的土地交易市场。此举被称为新中国历史上的第四次土地流转改革。据统计,珠三角地区通过流转的方式使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已超过建设用地的50%。近几年来,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和非农产业的发展,农村土地经营规模偏小、科技含量偏少、比较效益偏低的问题日益明显。从我市的实际出发,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首先要从乡镇所在地村和工业项目集中区所在村,先行一步,积极探索土地流转形式。在区域优势好、具备一定条件、积聚一批项目的村,要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土地收益出发,加快土地流转的步伐,探索解决农村在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中土地资源紧张的问题。

3、加快推进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大胆探索多种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形式,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为方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农民增收为目的,积极兴办种、养、加、运输等各类专业协会和专业经济合作社等新型农村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生产流通的市场化程度。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把我市茶叶、风鹅、草席、雨花石等传统产业做强做大,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在运行模式上,可以科技示范园、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龙头企业带动、经济能人带动等形式鼓励农民入股,积极参与。要本着从实际出发,从发展生产的需要和农民的意愿出发,成熟一个、组建一个、发展一个,促进形式多样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蓬勃发展。

查看全文

活跃农村流通

国务院40号文件指出:供销合作社是为农服务的合作经济组织,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对于活跃农村流通,完善商品流通体系,建设现代农业,拉动农村需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具有重大意义。活跃农村流通是一项战略举措,对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帮助工业企业和流通企业走出困境,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都十分重要。但如何有效地活跃农村流通?这是摆在我们面前必须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从襄樊的实际和农民的消费水平看,我认为,在从多方面、多层次、多环节开展工作的同时,必须努力抓好五个结合。

一、把活跃农村流通与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紧密结合起来。增加农民收入是活跃农村流通的基础,农民没有有效的购买力,活跃农村流通是一句空话。当前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坚持引导农民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关键是要在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同时,强化对经营项目的管理,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产量和品质,增加比较效益。同时发挥千家万户的积极性充分挖掘庭院经济的潜力,为农民脱贫致富开拓新的途径,使多种经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二是大力发展乡镇、村组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引导农民进入流通领域。鼓励更多农户开展各类农副产品的运销活动,从而使千家万户的农民同千变万化的市场紧密联系起来。要有序地组织劳务输出。把农民剩余劳动力从躬耕中解放出来,组织到经济发达地区务工创收。三是认真落实农村政策,特别要抓好农副产品收购工作。对粮食、棉花等主要农副产品,坚持做到不拒收、不限收、不压级压价,坚持户卖户结,随卖随结,不打白条,为农民创收增收创造条件。同时要坚持做好减轻农民负担工作,坚决制止一切不符合规定的增加农民负担行为,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保证农民能多渠道创收增收,为增强农民购买力奠定物质基础。

二、把活跃农村流通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农业产业化是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的重要途径,活跃农村流通又为农业产业化提供了多种环节的服务。这正是活跃农村流通深层次意义所在。为此,供销社要围绕资源优势和生产优势,积极创建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多种形式的经济组织,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并以有经济实力的工商企业为龙头,以商品基地为基础,实现生产、加工、流通诸环节的有机结合,走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新路子,从而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形式上,可以大力发展购销服务型一体化、技物综合型一体化、集团承包型一体化和骨干农副产品深度开发利用的产业主导型一体化。同农民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共同开发生产,把优资源势和生产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和经济优势。

三、把活跃农村流通与加快农村市场建设步伐紧密结合起来。市场是商品流通的载体。市场发育滞后直接影响农村市场的活跃,最终阻碍经济的发展。实践证明,市场兴则流通旺、经济活。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和重视流通对生产的带动作用,注重发展市场和培育完善市场体系。要善于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依靠大家的力量办市场。在发展规模上,应当注意结合本地资源、产业结构、交通条件、消费特点等,统筹安排,网点布局要合理,各类市场要配套。在发展重点上,大力发展各具特色的专业市场、旧货市场和区域性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经济较为发达的乡镇还要建设好工业品市场。通过市场硬件建设来推动市场的活跃和经济的繁荣。

四、把活跃农村流通与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紧密结合起来。政府和涉农部门要充分发挥好职能作用,紧紧围绕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和满足农民多样化消费需求,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要以供销社为基础,尽快培育和发展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流通组织,从根本上解决好农村经济中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商务部门的流通企业要把经营活动同承诺服务结合起来,为农民、农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切实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以良好的信誉和优质服务刺激消费,促进销售。公务员之家:

五、把活跃农村流通与引导农民消费观念更新紧密结合起来。生产满足消费,消费引导生产,消费促进市场活跃。现在农村消费的传统方式还比较流行。要通过多种方式,在消费方面对农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文明生产的宣传、教育、引导,鼓励他们进行合理消费、适度消费,把钱花在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对生产技术的投入,对教育的投入以及社会公益事业的投入,对生活水平的改善的投入等方面。与此同时,各有关部门应携手联动,共同参与,各流通企业和工业企业应抓住机遇,在大力组织适应农村消费特点的工业品下乡的同时,大作宣传广告,把商品信息、价格信息传递到千家万户,引导农民消费,努力为活跃农村流通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查看全文

农村党建思考

随着农村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的不断加大,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健康的发展,农民的整体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选择什么样的载体,如何做好新形势下农村党建工作,成为摆在基层组工干部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当前农村党建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1、村级组织建设面临两大难题。一是税费改革造成村级收入明显减少,特别是村级财务缺口大,加之村级债务负担较重,少则几千、多则上万、数十万,使农村基层行政遇到难题,影响了干部队伍的稳定,也使村级组织为群众兴办公益事业遇到困难。如我县乌云镇乌云村和旧城村,是我县建村历史较长、村型较大的两个村,人口均在两千人以上,税费改革前,村级收入近20万元。税费改革后,村级收入仅为4万多元。这两个村在**年税费改革前分别开发了办公综合楼,税费改革后,两个村的村级收入仅够维持村干部报酬,办公综合楼建成后,外欠大量工程款,成为村里的一大负担,其中旧城村的办公楼至今没有封顶。二是村屯规划调整使管理范围增大,我县撤乡并村过程中,共合并了24个行政村,由于没有迁村,形式上村党支部、村委会合并了,但在人口居住上仍按原来地域居住,实际上还是分别独立的村,一些合并村距离较远,人口居住分散,造成工作量增加,党员教育管理难度加大。同时,并村后,原来的富村不愿替穷村背债务,合并后的村财务债务还各自独立,过起日子来还是分心眼,从而造成部分村党支部缺乏凝聚力。

2、农村党员队伍存在“三多”的问题。即年龄大的多、文化低的多、缺少致富技能的多,半数以上的村党员平均年龄45岁以上,年龄最大的91岁,个别村党员中只有一名是高中文化,其余都是初中和小学文化,一些土地较少的村屯,贫困党员也占一定数量。虽然近年来开展了发展青年农民党员三年工程和三年素质升级工程,但就全县农民党员总体来看,35岁以下的农民党员仅占38.2%,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22.8%。而且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出现了后继乏人的趋势,很多农村学生初中毕业就不再上学了,个别高中毕业生也不安心在农村当农民,来到城里寻找职业,高中以上文化的青年农民在农村已很难找到。同时,由于受文化教育程度的影响,一部分农民的思想观念陈旧,小农意识、小富即安、老守田园的心理根深蒂固。这些,都给新形势下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

3、村级党组织班子建设出现四个不适应。一是村干部的思想观念与农村工作的新形势不适应。一方面表现在思想保守,观念陈旧,缺乏开拓进取精神,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另一方面表现在畏难情绪严重,工作主动性差,面对当前农村工作中出现的矛盾和困难,有的基层干部感到“回天无术”,思想上产生动摇。二是村干部带领群众的致富能力与群众快速致富的愿望不适应。有的基层干部无一技之长,发展经济的能力还不如一般群众;有的虽有能力,但缺乏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思想,只顾自己,不管他人,这样的干部,群众不信服,不拥护,说话没有号召力,安排工作难开展。三是村“两委”班子之间的矛盾与增强村级组织凝聚力的要求不适应。2002年村委会换届选举之后,我县73个行政村中,党支部书记与村委会主任一肩挑的仅16个,个别村的村委会主任与村党支部书记仍然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四是村级后备干部的选拔培养与班子新老交替的迫切要求不适应,一些村在选拔村干部时,后继无人,无人可选,只好轮流坐庄,矬子拔大个。以上存在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有些村党支部发展经济无思路、致富群众无门路,成为说话无人听、办事无人跟的软班子、穷班子。

二、加强农村党建工作的几点思考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