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加工业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1 00:37:5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农产品加工业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调研报告
一、发展现状
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占整个工业比重大,已成为拉动全市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在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中,种植业加工业企业有30家,畜牧及其它加工业14家。在种植业加工企业中,以食用菌、茶叶、优质粮油、金银花及中药材、酒业为主,以优质粮油加工企业最多。市场知名度相对较大的加工企业有10家(绿颂米业、龙头面业、长赤翡翠米业、南江林产品公司、通江银耳集团、山霸王公司、罗村茶叶有限公司、江口醇及小角楼酒业有限公司);较有市场知名度的产品有:龙头面、绿颂米、翡翠米、亦奇牌菜籽油、米仓山牌核桃、金银花(茶)、通江银耳、罗村茶叶、小角楼和江口醇酒、何大妈豆瓣;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企业有12家(5个粮油企业、4个茶叶企业、1个水果企业、1个干果企业、1个食用菌企业)。
(一)粮油产品加工情况。以龙头面业、长赤翡翠为代表的17家粮油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超过35万吨,年实际加工不足25万吨;具备精深加工能力的5家企业,年加工能力超过15万吨,年实际加工不足10万吨。小型加工业主82个,年加工能力30万吨,年加工销售收入14.64亿元,其中小角楼和江口醇占6亿元左右。
(二)蚕桑产品加工情况。全市3家茧丝加工企业,主要是加工生丝产品,无精深面料和终端产品,由于原料不足、国际市场起伏大,常年处于半生产状态,年加工销售收入仅0.8亿元左右。
(三)果蔬产品加工情况。全市果蔬加工企业仅有4家(寿星果业有限公司、*罐头食品厂、何大妈豆瓣厂、驷马豆瓣厂),年加工营销能力仅3.5万吨,年销售加工收入0.36亿元左右。
(四)茶叶产品加工情况。从事茶叶生产、加工、经营的规模以上企业仅3家,加工业主和小型加工厂(场)、家庭作坊共36家,除罗村茶业、元顶子茶场和火天岗茶场年加工总量450吨,年产值仅0.32亿元;小型加工厂(场)和业主、家庭作坊年加工总量1500吨,年产值0.83亿元左右,茶叶年加工销售总收入仅1.14亿元左右。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意见
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颇具潜力的增长点。但就总体而言,还不能适应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农产品加工水平和质量较低,专门用于加工的农产品不足,产加销各环节联结不紧密,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不健全、加工业布局和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等问题仍比较突出。为促进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重要意义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可以促进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和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的综合利用、转化增值水平,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通过扩大农产品深加工,提高产品档次和质量,促进农产品出口,有利于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基本途径,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提高技术装备能力和水平,有利于推进农业现代化。
二、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紧紧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在避免重复建设、提高农产品综合加工能力的同时,逐步实现农产品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由传统加工工艺向采用先进适用技术转变;推进农产品加工原料生产基地化,产加销经营一体化,加工制品优质化,促进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健康发展。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意见
为全面实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专项规划》,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现就进一步加快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农产品加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工业反哺农业的重要途径。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对于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实现农产品多重增值,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农业快速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要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充分认识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在解决“三农”和三峡库区产业空虚问题、新阶段扶贫开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把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实现“加快”、“率先”,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直辖市的重要举措,切实加强领导,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发展步伐。
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314”总体部署,落实市第三次党代会精神,按照“一圈两翼”布局要求,紧紧围绕国民经济和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这一主线,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大力提高农产品的综合利用、加工转化增值为方向,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基本途径,以发展特色产业、名牌产品为重点,以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为动力,注重速度与质量相结合,努力提高农产品加工业的综合效益和竞争能力,为发展农业、繁荣农村、增加城乡群众收入、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作出更大贡献。
打造农产品加工业交流材料
近年来,市坚持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充分利用资源优势、产业优势,积极培育各类市场主体,着力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努力打造农产品加工百亿元市,形成了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的产业链,有力地推动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64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9家,年产值过5000万元31家,过亿元10家。年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产值70.8亿元,同比增长38.3%,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2.6%。力争到2010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农产品加工率70%以上,培育壮大年销售收入过50亿元龙头企业1家、过10亿元的1家、过5亿元的4家,培育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1家、省级以上知名品牌20个。
一、做强农产品加工企业,壮大加工型龙头
坚持把做大做强骨干企业作为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核心环节来抓,依托资源和区位优势,千方百计培育做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群体,推进农产品加工业由“点状”向“块状”发展。
(一)培育产业集群,打造规模优势。坚持以打造百亿元加工县市为目标,突破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产业集群初显雏形。目前,全市形成粮食、棉花、油脂、果蔬、畜禽、水产品等六大农产品加工企业群,年加工农产品120万吨。依托酒业、华润啤酒、鸿新食品、隆华食品等食品酿造企业,大力发展包装印刷、塑玻制瓶、瓶盖制造、物流运输等相关产业,配套建设了上海新鸿制罐、恒辉彩印、千源包装等项目,发展市内配套企业26家。酒业产业集群被纳入全省重点培育和扶持的40个成长型产业集群,年实现产值30.96亿元,同比增长39.8%,税收1.82亿元,增长12.3%,稳居中国白酒制造业十强。依托奥美卫材、稳健纺织、旺家纺织等企业,发展配套企业60多家,年棉花加工规模达到30万锭,形成了集棉花加工、纺纱、织造、印染及医用卫材、服装加工于一体的纺织产业群。香港奥美公司在整体收购原改制企业基础上,先后投资5亿元进行技改扩规,建成了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的现代纺织工业园。总投资3亿元的奥美高新医用敷料生产基地建成投产,公司实现产值4.44亿元,税收939.37万元。
(二)坚持科技创新,打造品牌优势。大力实施新产品开发战略,积极构建政策引导投入、企业整体投入、银行信贷投入的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大力培养和引进技术实用人才,鼓励龙头企业加快技术改造,争创精品名牌。酒业集团成立了省级技术开发中心,开发了大曲、谦泰吉等系列产品,被列为国家首批促进专利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企业。精心组织申报国家、省级精品名牌,不断壮大精品名牌阵营。“”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大曲、三峡星等商标被评为湖北省著名商标,牌白酒、白洋牌柑橘、百里洲牌无公害洲梨、九龙牌仙米、三峡星牌食用植物油等5个产品被评为湖北省名牌产品。目前,全市农产品加工业拥有全国驰名商标1个,国家免检产品1个,省级著名商标2个,省级名牌产品5个。
(三)强化基地建设,打造产业优势。优化以“种植业板块、畜牧小区、水产片带”为重点的基地布局,形成了西北岗地以水果为主,中部平畈以粮油、水果、畜禽为主,东南平原以棉花、砂梨、水产为主,四湖地区以水产为主的区域化生产格局,建成100万亩优质粮棉油基地、10万亩优质无公害蔬菜基地、30万亩优质水果基地、12万亩优质水产基地、80万头生猪基地、800万羽家禽基地、8万亩速生丰产林基地等六大农产品配套基地。积极发展“订单”农业,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均沾、互惠双赢的利益机制。全市33家龙头企业与农户签订协议,全市农业订单面积比重达60%。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研讨论文
摘要: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加工业运行态势良好,但农产品加工率低、地区发展不平衡,从业人员增长缓慢,企业效益低。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有:缺乏专用规模化加工原料基地、农产品加工资源紧缺,农产品加工业的质量标准与国际质量标准体系脱轨,加工业技术水平落后、技术创新能力低,管理不科学,农产品加工业税负重。为了推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应建立健全农产品加工业政策支持体系,加强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建设,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加工业的质量标准体系,加强加工业的管理与规划。
关键词:农产品加工;产品结构;质量标准体系
农产品加工业是指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包括食品加工制造业、饲料工业、纺织业、服装业、皮革工业、造纸及纸制品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农产品化工和制药工业以及文教艺术用品工业等。农产品加工业是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我国的统计标准,与农产品加工业有关的行业有: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加工业、纺织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和橡胶制品业等12项。笔者将就这些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出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态势
1.农产品加工业总量快速增长。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十年来,农产品加工业得到迅速发展,其增加值已占中国GDP的14%,并形成了涉及食品、饮料、纺织、服装和皮革等12个行业,具有多层次、多特色、多样化特点。许多加工产品由于风味和工艺独特,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农产品加工出口额现已占中国出口总额的30%以上。根据初步统计数据,2005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4.1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6.2%。全国规模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达7万多家,从业人数达1785万人,占全部工业从业人员的28%。从1995年至2004年,我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总产值从15931.13亿元提高到近40000亿元,年均增长10.77%;销售收入从15076.94亿元提高到39104.63亿元,年均增长11.2%;利润从262.16亿元提高到1825.83亿元,年均增长24.1%①。目前,农产品加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第一大支柱产业,也是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九五”以来,农产品加工业以年平均8.6%的速度增长,初步统计“十五”期间,农产品加工业的年均增长速度15.4%左右,高于同期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
2.12个产业均得到发展,食品工业仍占绝对优势。从1998至2003年,我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十二个产业的增长情况分别为:农副产品加工75%、食品制造88.6%、饮料41.3%、烟草62.7%、纺织业76.5%、服装69.8%、皮革90.8%、木材101.7%、家具144.3%、造纸103%、印刷材料86%、橡胶71.5%。经过六年发展,除了纺织业结构比例提高1.5个百分点外,其它各业所占比例基本持平,包含农副产品加工、食品制造、饮料制造在内的食品工业依然占1/3强,大体上体现了食品工业在加工业中“三分天下有其一”的重要地位。
渔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调查报告
渔农产品加工既是我县的传统产业,也是近年来工业经济发展的一大支柱产业,在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大力发展渔农产品加工业,是加速渔农业结构调整,提升渔农产品附加值,推进渔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渔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实现渔农业增效、渔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对我县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我县实际,对渔农产品加工业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并就如何加快发展提出一些对策建议,供领导和有关部门参考。
一、我县渔农产品加工业现状
近年来,我县围绕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渔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向,把加快发展渔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发展效益渔农业的重点突破口,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通过深化改革,加大政策扶持和技改投入力度,促进了渔农产品加工业的迅猛发展,已发展成为全县的重要支柱产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㈠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截止2011年底,全县拥有各类渔农产品加工企业100余家,其中水产品加工企业90余家,纯农产品加工企业10余家。水产品加工业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形成一定的产业特色和规模,行业整体水平明显提高。2011年水产品加工量6.4万吨,实现工业产值77600万元,占全县工业总量的28.2%。纯农产品加工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2011年实现产值200万元。
㈡企业实力不断增强
农产品加工业经营管理意见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直机关各单位: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为全面实施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我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我县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规划,以市场为导向,以招商引资为重点,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因地制宜建基地,合理布局抓龙头,努力把我县建设成为全省乃至中南地区的农产品加工中心。
二、扶持重点
1、粮油精深加工。重点扶持以稻谷为主的粮食加工和以菜籽、茶籽、大豆为主的油料加工。
农产品加工业半年工作总结
我局认真对2018年上半年农产品加工业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总结,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2018年农产品加工业及食品饮料行业的经济运行发展情况
随着国家对“三农”工作愈加重视和支持,我县农产品加工业得到快速发展,产业门类日趋完善,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加工转化产值不断提高,企业数量不断增加,形成了以食品有限公司、葡萄酒有限公司、畜牧产业有限公司等一批骨干企业和知名品牌农产品,加工业正在成为最具活力的行业之一,现已初步形成一个门类较全,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加工业体系。截至2018年上半年,我县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3200万元,由于受2017年“7.0”地震的影响,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同比下降12%。
二、2018年上半年农产品加工业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1、县畜牧业发展有限公司畜牧产业化项目建成投产,实现产值1200万元,带动了农牧民牦牛养殖业发展。
2、2017年为啤酒有限公司啤酒品鉴中心建设项目争取项目补助资金38万元,该项目建成后,啤酒有限公成功的实现了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实施意见
一、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
20*年,全市生猪饲养量278万头,出栏量171万头。肉牛饲养量27万头,出栏13万头。羊饲养量达到110万只,出栏量57万只,羊毛产量1550吨。肉驴饲养量34万头,出栏量9万头。白鹅饲养量达到533万只,出栏量450万只。肉鸡饲养量654万只,出栏量520万只。蛋鸡饲养量1650万只,出栏量905万只。兔饲养量8万只,出栏量4万只。奶牛存栏达到4万头。年产猪皮171万张,牛皮13万张,羊皮57万张,兔皮4万张。全市肉、蛋、奶产量分别为21万吨、8万吨、13万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5亿公斤,是辽宁省重要的粮油生产基地之一。
近年来,我市依托资源优势,农产品加工业得到较快发展,涌现出一批起点高、成长快、规模大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截至20*年底,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已达700余户,其中,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58户,比2003年增长171%,年均增长34.1%;完成销售收入51亿元,比2003年增长340%,年均增长68%;实现利税4亿元,比2003年增长310%,年均增长62%。涌现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5户,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2户,从业人员5万余人,带动农户25万户。现有主导产品17大类,近千个品种规格,重点包括肉制品加工、木业加工、皮革加工、粮食加工、植物油、各种酒类、淀粉加工、调味品、食用菌、乳制品、饮料、果品加工、方便速冻、纺织服装、中药材等,农业产业化经营已成为农产品加工业的主要经营模式,作为转型接续替代产业的农产品加工业已初具规模,具备了加快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我市农产品加工业虽然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与省内兄弟城市和发达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一是产品结构不合理。精深加工产品及高附加值产品匮乏,产品档次低、品种少、包装差、更新换代慢。二是产业集聚效应不强。由于基础薄弱,现有的企业规模普遍偏小,数量少,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得不到充分发挥。三是区域性产业链不健全。从农产品基地建设、原料配套到农产品深加工完整的产业链条尚未真正形成,产品结构单一。四是技术装备水平落后。80%企业加工设备的装备水平处于上世纪70-80年代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不足5%,一些传统名特产品大多是作坊式加工,传统式生产。上述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市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亟待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解决。
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基本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基本思路
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实施意见
为进一步推动全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就业增收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补短板、强弱项、促提升,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根据《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促进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政办字〔2021〕13号)精神,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目标任务
2021年,全区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6%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1.18:1以上,营业收入亿元以上农业企业达到10家以上,农产品加工业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积极创建国家农业产业强镇1个、省级农业产业强镇1个,创建省级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1家。实现农产品加工业结构布局进一步优化,关键环节核心技术和装备水平进一步提升,行业整体素质显著提高,支撑农业现代化和带动农民增收作用更加突出,满足城乡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到2025年,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1.42:1以上,营业收入亿元以上农业企业突破15家,省级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达到6家,省级农业产业强镇3个,农业产业化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达到6家,农户参与产业化经营的比例达到85%以上,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转型升级取得突破性进展,在粮食、蔬菜、畜牧、林果、水产等传统优势产业培育一批全省乃至全国的行业领军企业,在农业特色产业方面培育一批技术领先企业和高端品牌。
二、重点工作
(一)推进向优势产区集中布局。根据《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市现代高效农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2019-2022年)》《市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和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带、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分布,合理布局原料基地和农产品加工业,形成生产与加工、科研与产业、企业与农户相衔接配套的上下游产业格局,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增效。围绕优质粮食、绿色蔬菜、健康畜禽等优势特色产业,以闫寺、梁水镇、斗虎屯、堂邑为核心区域,打造优质粮食生产基地,开展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提高全区粮食综合效益和产品市场竞争力;以沙镇、侯营、张炉集、闫寺等区域为重点发展蔬菜深加工业,重点培育一批蔬菜食用菌深加工企业,增加加工种类,提高瓜菜菌附加值;围绕生猪产业、黑头羊、肉鸡鸭产业等特色畜禽产业,突出发挥立海、奥达、绿亚等大型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逐步打造规模养殖、宰杀分割、精深加工、冷链物流于一体的产业体系。(区农业农村局、区发展和改革局、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区财政局等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