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曲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9 22:43:4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扭曲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师生关系扭曲原因分析论文
一、师生关系扭曲的原因分析。
1、当前师德师风很不乐观,教师的素质低、对学生不负责任,是师生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必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2、当前教师的教学自主权,对学生管理严格、要求严格,不但不会让学生感激,反过来会惹来学生的记恨,家长的指责,由此学生的行为被纵容,无法无天,对教师没有起码的尊敬。
3、当前应试教育体系,注重知识教育,忽视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使学生人格不健全,也不珍惜生命。
4、工具理性在教育界“蔚然成风”,教师把教书作为生存的工具,而学生把接受教育作为参与社会竞争的工具,教师和学生之间,只是金钱关系、利益关系,而不复传统的师徒关系,“亦师亦父”的师生关系荡然无存。
二、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有效对策。
商品分类分析揭示扭曲现象
世界银行最新报告《全球农产品贸易与发展中国家》指出,尽管最近在日内瓦达成了框架协议,但农业保护仍然是全球贸易谈判中最具争议的问题之一。工业国家对农业的高度保护是导致2003年坎昆部长级会议失败的主要原因,并且仍是全球贸易谈判多哈回合悬而未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报告说,尽管发展中国家提高了农业生产率,但如果工业国家和部分中等收入国家不减少农产品贸易保护,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就无法充分发挥减贫效益。在这些国家不减少保护的情况下,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只会导致许多商品的生产过剩和价格下跌,削弱具有竞争力的贫困国家为扩大出口和增加农村居民收入所作的努力。
报告指出,工业国家的保护主义居高不下,而发展中国家则对农业实行了大幅度的自由化。作为发展中国家主要保护措施的农产品关税平均水平在上世纪90年代从30%下降到18%。许多国家也通过降低汇率、摒弃对农业不利的多种汇率制度、取消几乎所有出口税等措施,取消了其他形式的进口限制。然而,许多中等收入国家开始增加"被动保护",以应对工业国家对农业生产者的支持,尤其是在粮食产品方面。
报告注意到,低收入国家在与中等收入国家和工业国家的贸易中,农产品贸易顺差有所增加。但是,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目前对中等收入国家的出口超过他们对欧盟的出口,欧盟在上世纪80年代初曾是这些国家最大的出口市场。
报告确认了扭曲竞争的主要政策手段以及全球改革中可能的赢家和输家,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国内外纳税人。了解谁有可能从一项改革中受益或损失,对于决定改革顺序和建立配套政策,包括协助没有竞争力的行业减少调整成本,具有关键意义。
报告认为,改革有助于减少发展中经济体的农村贫困,原因有二:第一,他们从总体上在农业领域具有强大的比较优势,第二,农业对于这些国家的收入增长十分重要。此外,增值活动的自由化对扩大农业以外的就业和增加收入来源也至关重要。
论银企信用扭曲治理
摘要:依法清偿和债权人清偿是银行债权保护的两个手段。但由于判决执行难,国有银行体制,企业所有权模糊,法律对政府行为的约束乏力,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等因素的存在,使银行债权保护能力弱化。要通过公布“黑名单”制度、实行债转股、实行债务重组、破产申请、健全法规及社会保障制度来强化银行的债权保护能力。
本文旨在通过银行债权保护手段对企业偿债行为的影响,探讨目前我国银企信用扭曲的症结及其治理途径。
一、银行缺少强有力的债权保护手段是银企信用扭曲的主要原因
银企债务契约的存在,赋予银行对其资产的保护权:其一,在企业有偿债能力而不承认或不履行债务时,通过法律上的民事债权制度和民事诉讼与执行制度保障债务的履行。《民法通则》规定:债务应当清偿。有能力偿还而拒不偿还的,由人民法院判决强制偿还。其二,在企业丧失清偿能力,对到期债务无力还清时,可以运用迫使企业破产等手段实现对企业的控制,《破产法》规定:债务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债权人可以申请宣告债务人破产。
可见,依法还债和债权人破产申请的提出是促使企业如约履债、银行债权保护的基本手段。两种手段运用效果好,则银行债权保护能力强,反之,则弱化。目前,我国银企信用扭曲的主要原因便是由于两大手段的运用不力而引起的银行债权保护能力弱化。
(一)依法偿债对企业偿债行为的约束力有限,银行债权保护难
探索银企信用扭曲的根源与防治
本文旨在通过银行债权保护手段对企业偿债行为的影响,探讨目前我国银企信用扭曲的症结及其治理途径。
一、银行缺少强有力的债权保护手段是银企信用扭曲的主要原因
银企债务契约的存在,赋予银行对其资产的保护权:其一,在企业有偿债能力而不承认或不履行债务时,通过法律上的民事债权制度和民事诉讼与执行制度保障债务的履行。《民法通则》规定:债务应当清偿。有能力偿还而拒不偿还的,由人民法院判决强制偿还。其二,在企业丧失清偿能力,对到期债务无力还清时,可以运用迫使企业破产等手段实现对企业的控制,《破产法》规定:债务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债权人可以申请宣告债务人破产。
可见,依法还债和债权人破产申请的提出是促使企业如约履债、银行债权保护的基本手段。两种手段运用效果好,则银行债权保护能力强,反之,则弱化。目前,我国银企信用扭曲的主要原因便是由于两大手段的运用不力而引起的银行债权保护能力弱化。
(一)依法偿债对企业偿债行为的约束力有限,银行债权保护难
依法偿债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偿债判决执行难。现实生活中,银行打赢了官司得不了钱的现象,十分普遍。来自基层的情况表明,近两年来,银行通过依法起诉手段收回贷款的比率愈来愈低。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目前我国整体执法环境欠佳,另一方面源于地方政府的干预。
煤炭资源价格扭曲现状分析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文献综述;现阶段我国煤炭资源开发及其税费政策;煤炭成本缺失分析;煤炭资源成本补偿的政策建议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矿产资源补偿.从社会角度看就是矿产资源生产和再生产问题、理论界关于矿产资源的价值构成的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矿产资源成本应包括取得成本、勘探成本、开发成本和生产成本四类闭、我国煤炭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我国现行煤炭资源税费政策及其存在的问题、现行资源税费政策与煤炭开发存在问题的相关性、我固煤炭企业现行成本构成、完全成本理念下的煤炭企业成本、构建煤炭企业完全成本、完善煤炭企业外部环境等,具体请详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长期保持快速持续增长态势,其中,煤炭能源起到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为我国经济的腾飞提供了70%以上的能源。但由于成本缺失.我国煤炭资源价格扭曲现象明显,资源价值长期以来不能得到充分补偿。造成在经济增长的背后.煤炭资源浪费及环境等问题日益突出,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严峻的挑战。走出这一困境,必须进行改革和制度创新,开展煤炭资源补偿,妥善解决煤炭资源成本缺失问题,合理开发利用煤炭资源。
一、文献综述
矿产资源补偿.从社会角度看就是矿产资源生产和再生产问题,从企业内部看,就是成本补偿问题。
从社会再生产角度看,理论界关于矿产资源的价值构成的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资源地租理论。该理论认为,矿产资源的价值表现为资源所有权对矿产资源的租金,矿产资源的租金体现了矿产资源的价值,是矿产资源使用价值上的“国家所有权垄断”的体现.其形式包括征收矿产资源使用费、资源税等。二是资源耗竭理论。该理论认为,矿产资源具有耗竭性特征,即不可再生性。从这一理论出发,要求在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应解决好矿产资源耗竭性补偿问题,亦即解决代际间资源配置和利益共享问题。三是外部性理论。矿产资源具有准公共品的属性,其外部性表现为外部经济性和外部不经济性。从这一理论出发,在资源开发和利用问题上,就应该解决外部经济性区域对外部不经济性区域的补偿问题。这三种理论各有侧重从而也就具有一定的互补性质,从这些理论出发,在确定一种具体的资源的价值时。既要从所有者具有的所有权角度考虑其由于具有对资源的独占地位而应获得的对资源开采利用的收益,同时也要考虑资源的稀缺性补偿和对外部不经济的消除成本因素。从企业成本补偿角度看,目前西方会计界的看法是,矿产资源成本应包括取得成本、勘探成本、开发成本和生产成本四类闭。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有学者从大循环成本理论的角度,对自然资源成本的构成问题进行了研究,将其划分为生成成本、再生成本、恢复成本(或称环境成本)、替代成本、服务成本(或称生态成本)五类翻。煤炭资源是存量有限的非再生自然资源,具有经济学意义上的稀缺性。虽属非共享资源,但具有潜在的共享特性、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外部性等因素是导致资源配置市场失灵的原因。而政府的宏观调控是纠正市场失灵的重要手段,只有在全面认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成本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煤炭生产价格形成机制,以完善的市场为导向,以政府的合理调控,尤其是公共财政政策作为手段进行煤炭资源有效配置,才能实现煤炭资源的合理利用、环境的保护和改良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现阶段我国煤炭资源开发及其税费政策
银企信用扭曲治理论文
本文旨在通过银行债权保护手段对企业偿债行为的影响,探讨目前我国银企信用扭曲的症结及其治理途径。
一、银行缺少强有力的债权保护手段是银企信用扭曲的主要原因
银企债务契约的存在,赋予银行对其资产的保护权:其一,在企业有偿债能力而不承认或不履行债务时,通过法律上的民事债权制度和民事诉讼与执行制度保障债务的履行。《民法通则》规定:债务应当清偿。有能力偿还而拒不偿还的,由人民法院判决强制偿还。其二,在企业丧失清偿能力,对到期债务无力还清时,可以运用迫使企业破产等手段实现对企业的控制,《破产法》规定:债务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债权人可以申请宣告债务人破产。
可见,依法还债和债权人破产申请的提出是促使企业如约履债、银行债权保护的基本手段。两种手段运用效果好,则银行债权保护能力强,反之,则弱化。目前,我国银企信用扭曲的主要原因便是由于两大手段的运用不力而引起的银行债权保护能力弱化。
(一)依法偿债对企业偿债行为的约束力有限,银行债权保护难
依法偿债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偿债判决执行难。现实生活中,银行打赢了官司得不了钱的现象,十分普遍。来自基层的情况表明,近两年来,银行通过依法起诉手段收回贷款的比率愈来愈低。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目前我国整体执法环境欠佳,另一方面源于地方政府的干预。
纠正存款保险制扭曲激励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存款保险制度中的道德风险问题在我国的现实意义;存款制度中的道德风险的博弈理论分析;应对存款保险制度道德风险的对策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存款保险制度是指国家为了保护存款人的利益和维护金融秩序的稳定、中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实质在于从国家隐性全额担保转换到显性的存款保险制度、模型分析、道德风险模型可细分为:隐藏行动的道德风险、隐藏信息的道德风险、存款保险机构对金融机构提供的保护越强,造成的激励的扭曲就越严重、道德风险问题的关键在于它能通过对金融机构提供保护、让存款人承担银行经营失败所导致的部分损失、公平地缩小受保护对象的范围、更严厉的危机解决方式、健全金融监管的约束机制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基于存款保险制度中的道德风险问题在我国的现实意义,从博弈论视角对其进行理论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存款保险制度;道德风险;博弈
一、存款保险制度中的道德风险问题在我国的现实意义
存款保险制度是指国家为了保护存款人的利益和维护金融秩序的稳定,通过法律形式建立的,由经营存款业务的金融机构,按照所吸收存款的一定比例,向特定的保险机构缴纳一定的保险金,当投保金融机构出现支付危机、破产倒闭或者其它经营危机时,由特定的保险机构通过资金援助、赔偿保险金等方式,保证其清偿能力的一种特殊的制度安排。
中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实质在于从国家隐性全额担保转换到显性的存款保险制度。存款保险制度中的道德风险问题在我国有着突出的现实意义。我国的商业银行长期以来都是在政府的庇护之下运作。政府的过多保护与干预造成了许多不良的后果,至今难以消除,比如,巨额不良贷款的产生等。如今,我们大刀阔斧地进行金融改革,使商业银行真正成为自负盈亏的企业法人,就是要逐步淡化政府对银行的影响。如果设计的存款保险制度对道德风险问题没有充分重视,无疑将是重回老路,商业银行有了存款保险机构这一变相的“政府保护”,重新具有了进行风险投资的“动力”,化解不良资产将遥遥无期。
机构投资行为扭曲原因论文
摘要:从2000年上半年起,中国证监会将超常规、创造性的培育和发展机构投资者作为推进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重要政策手段,机构投资者的数量迅速增加,规模不断扩大,逐步成为市场上不可忽视的主流力量。运用相关经济学理论研究机构投资者在证券市场中发挥的双重作用,同时,对机构投资者行为扭曲原因作进一步分析。最后,对如何使机构投资者有效地在证券市场中发挥稳定作用提出建议。
关键词:机构投资者;证券市场;反馈效应;羊群效应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证券市场上机构投资者获得了迅速的发展,随着其行为的日益规范,对证券市场良性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近年来,我国证券市场正在经历从散户为主体的市场结构到以机构投资者为主体的市场结构的历史性转变。从2000年上半年起,中国证监会将超常规、创造性的培育和发展机构投资者作为推进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重要政策手段。一些学者也相继提出了“证券市场呼唤机构投资者”、“培育机构投资者,深化资本市场的改革”等观点。而机构投资者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到底如何,机构投资者对我国证券市场产生了哪些积极或消极作用,这些问题值得深思。
研究机构投资者在证券市场中的作用,首先应对机构投资者概念的内涵及外延做出科学、合理的界定。目前,对机构投资者概念的界定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为描述性的界定,认为机构投资者是指自有资金或通过各种金融工具筹集资金进行投资管理的金融机构,既包括共同基金、对冲基金、投资银行和货币市场基金等投资中介机构,又包括社保基金、保险基金等契约性储蓄机构,还包括商业银行等存款机构。另一种为理论性的界定,机构投资者与一般投资者最根本的差别应该是看投资者是否拥有某种程度的市场势力,拥有市场势力的投资者就可以被看做是机构投资者;反之,则是一般投资者。更为简单或通俗的解释,机构投资者指证券市场的买方机构,作为证券的需求者与资金的提供者,以长期投资回报为目的,通过研究与选择买入绩优或潜在绩优证券来达到盈利的目的。在金融市场从事证券投资的法人机构,主要有保险公司、养老基金和投资基金、证券公司、银行等。
二、机构投资者崛起的理论分析
当前地方政府绩效管理与政府行为价值选择的扭曲
所谓政府绩效管理,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政绩”考察和“政绩”评估,即“看政绩用干部”的管理制度。上级领导部门通过对下属机关的业绩考核,确定和判断该部门的工作优劣情况,并以此作为从该部门选拔骨干人才和领导干部的基础。这种管理制度同每个公务员的自身利益密切相关,充分激发了个人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其实际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尤其是地方政府,其管理事务由于多是比较具体、可量化的工作,故而绩效管理的成效更是立竿见影。
但随着我们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政府整体的行为价值选择正在发生变化,其所担负的社会角色也在发生转变,因而相应的政府行为目的、绩效评估标准也必须作出适应性的调整,以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然而,由于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整体滞后和地方管理工作的纷繁复杂,许多地方政府的绩效管理依然因循计划管理的传统模式,没有作出实质性的转变。特别在绩效评定的标准方面,内容比较单一,体系错综复杂,所以导致目前地方政府绩效管理的标准在客观实在性、整体统一性和正确导向性上出现了严重的扭曲,背离了市场条件下政府行为的价值选择要求。
一、市场条件下的政府行为价值选择
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政府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权威行为组织,其所实施的任何政府行为都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和利益性。所谓的公共政策不过是政府对社会公共利益的权威性分配[1]。在公共政策的指导下,政府各种具体行为实际上是政府在权衡社会利益和自身利益的基础上不断选择的结果。既然要在现实条件下作出行为选择,那么政府就必须先确定自己的价值评判标准,明确政府的行为目的。而政府的行为价值选择,就是指政府作为一个社会行为组织对其行为终极目的的基本价值判断、价值确认和利益选择。这种价值选择是政府公共政策价值观的基础,“它既决定了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模式,又决定了政策系统行为的一切选择,是对社会资源提取、分配和行为管制的决定性选择”[2]。在这种行为价值选择的引导下,政府得以明确行为的确切目的,界定自身的职能范围,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相应的职能体系和拟定政府行为结果的评估标准,从而为决策、组织、执行、评估等行政流程的正常运行确立规范的制度依据和绩效管理标准。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政府行为的价值选择不仅决定了一定时期内政府行为的目的和分配社会公共利益的模式,而且还决定了其行为评估的标准和绩效管理制度。因而,不同时期的绩效管理制度和标准一定要与当时的政府行为价值选择相一致,二者不得互相冲突。
在市场条件下,自由交换与公平竞争是最重要的行为准则,每个社会个体或组织都在市场规则下,依据各自的价值目标借助交换的方式来实现有竞争的利益分配。政府自然也不例外。而且由于它是社会公益的主要代表,又具有相应的社会管理权力,所以政府对社会利益的分配具有必然的权威性与导向性。但在市场经济中,资源配置和利益分配要以市场调节为主,政府不能凭借其权威地位僭权而为,充当全能的管理者和控制者。因此,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稳定、良性的发展要求,政府的行为价值选择必须要以维护和保障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健康、稳定发展为主要内容。具体来讲,就是:一要运用政府力量合理干预市场,在维护和完善市场规则的基础上限制市场机制所产生的经济波动;二要利用行政权力为市场的运行、发展创造种种必要条件,为社会生活水平的共同提高,提供多方位的服务;三要遵守市场“代际交换”的准则,为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制定合理的政策规划。
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也必须坚持市场化的政府行为价值选择,改变在传统体制下政府的全能管理地位。那么,符合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政府行为价值选择是什么呢?实际上就是邓小平同志评价国家政治体制的三条标准,即:“第一是看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第二是看能否增进人民的团结,改善人民的生活;第三是看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3]。这三条标准是有中国特色的市场化政府行为价值选择的核心内容。因为只有限制市场经济大的波动,才能保证政局的最大稳定;只有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务水平,人民群众才能真正改善生活、信赖政府;只有在宏观上执行可持续发展政策,生产力才能始终保持连续发展的势头。所以,在现时期内坚持邓小平同志的这三条标准,就是我们政府工作在市场条件下坚持正确政府行为价值选择的根本表现。
税法对市场经济的隐性扭曲探讨论文
摘要:税法对市场经济的运行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中性税法制度并不影响资源的配置,而干预税法制度则影响资源的配置。隐性扭曲税法制度由于其隐蔽性更应引起立法者的关注。税法可以对不同的行业、地区、企业规模以及经营方式产生隐性扭曲。税法对市场经济隐性扭曲的危害主要是这种扭曲未纳入立法者的考量因素,可能降低市场效率以及增加合法避税的空间。解决隐性扭曲税法制度的基本方向是实现显性化。
关键词:显性干预;隐性扭曲;税法干预;中性税法
税法对现代市场经济所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这些影响有的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有的则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为此,有必要深入研究税法对市场经济影响的方式及其效果。在税法影响市场经济的各种方式中尤其应当引起我们关注的是隐性扭曲。隐性扭曲由于其不易察觉,往往并未经过深思熟虑,也不一定是政策制定者的本意。本文对税法影响市场经济的各种方式进行了初步分析,重点探讨税法对市场经济的隐性扭曲的种类、危害及其显性化。
一、税法对市场经济影响的种类
税法能够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对市场经济产生影响,其中有些制度并不影响市场对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有些制度则会对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产生较大的影响;有些制度明显以影响市场配置资源的面目出现,有些制度则通过隐性的方式来影响市场对资源的配置。
(一)中性税法制度与干预税法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