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大学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9 21:53:4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宁夏大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宁夏大学

高校图书馆思想政治教育探究

摘要: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备受关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深刻的变革和严峻挑战。新形势下,本文对O2O服务模式在高校图书馆思想政治教育应用实践中进行了积极探索。高校图书馆积极契合O2O服务模式,在顺应时代潮流的基础之上,进行了图书馆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新探索,将高校图书馆服务育人体系践行落地。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思想政治教育;O2O服务模式

当前,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时期,大学生作为青年中的优秀群体,备受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意识形态在我国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高校是意识形态建设的前沿阵地,抓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仅是高校职能管理部门和理论课教学部门的职责,也应该是学校各个部门及全体教职工的责任。作为大学生的“第二课堂”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宣传的主阵地,大学生时时刻刻都能在图书馆完善知识结构,强化信息能力。加上图书馆丰富的数字资源、日益提升的网络技术服务以及学生们的学习需求,以此激发了高校图书馆从传统服务基础上逐渐转向线上服务。随着O2O模式理论实践的发展及广泛应用,高校图书馆对比研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际需要,梳理出有效因素,结合线上新媒体等各种生动的形式,进行实事求是的参考借鉴。

一、高校图书馆思想政治教育必要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东西方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东西方的价值观念在交流推进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同利益之间的博弈,充满了大量不同思想文化之间的渗透、摩擦甚至矛盾,各种社会思潮多元、多样、多变。高等教育是一种社会存在,不同的社会制度决定着不同的教育目的,我国高校是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并且在大学阶段正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此,2015年12月,在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中表明“图书馆应全面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①”;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②。2019年3月,由党中央专为一门课程召开的,亲自主持的全国“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指出将“思政课”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通过多途径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将大学生培养成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③。这些会议文献,在不同时期,针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能会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情况进行了深刻的解读和分析,精辟阐述了高校应如何改进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因此,为各个学院和科研机构服务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的目的旨在“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履行教育、信息服务职能,为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④”。同时图书馆思想教育功能体现在于对各个学院以及活动主办部门的服务上,在日常服务中,吸引学生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相关阅读,就可以发挥“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使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效果显著呈现。

二、高校图书馆利用O2O服务模式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

查看全文

基础英语教学动态评估研究

摘要:宁夏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基础英语”课程采用了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和动态评估的评价机制。文章从词汇、语言知识点、篇章理解和拓展思辨问题四个层面探索基于翻转课堂的“基础英语”教学动态评估实践。

关键词:“基础英语”;翻转课堂;动态评估

近年来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在高校中广受青睐。它所倡导的“课前自主学习—课堂展示、答疑解惑—课后深化”的学习环节呈现了前所未有的教学输入优势。宁夏大学外国语学院自2016年初开始尝试“基础英语”翻转课堂,就是希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借助于互联网平台丰富的信息资源,最大限度地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同时培养学生的思辨、创新、研究能力和合作精神。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基础英语”翻转课堂也会因其灵活、多维的学习方式,出现难以有效评估学习质量的问题。本课题的研究依据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ZoneofProximalDevelopment)[1]理论基础上的“动态评估”(DynamicAssessment)理念,探讨宁夏大学2019级英语系学生“基础英语”翻转课堂教学的动态评估实践。动态评估是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多点互动,尤其是在有经验的评价者的帮助下,探索和发现学生潜在发展能力的一系列评价方式的统称[2]。相对于静态评估,动态评估否定了学生在学习效果上的“一成不变”和“静态”能力,它借助于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两个发展水平,即:现有发展水平和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对学生的学习潜能、认知可塑性和未来发展能力提供了预测。

一、“基础英语”翻转课堂的教学情况

宁夏大学外国语学院2019级学生的“基础英语”翻转课堂教学实践是在学院三年前翻转课堂尝试的基础上,又一次在教学改革上的更新。为了提升教学质量,2019年学院采用外研社出版的《大学思辨英语教程》作为“基础英语”课程翻转课堂的使用教材。该套教材内容体系完整,强调学生思辨、创新能力和独立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从理论上讲,《大学思辨英语教程》和翻转课堂在教学内容和形式上完美契合,能够大大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英语学科知识的应用能力。宁夏大学外国语学院2019级“基础英语”翻转课堂的操作内容大致分为三个部分,本文以《大学思辨英语教程》第二册“文学与人生”分册为例进行分析。第一部分:“基础英语”翻转课堂的课前设计。教师按照课程和教材要求,根据教材中的主题(如信任、创伤、选择、爱的伤害等)设计授课模式:讲解式、分享式、表演式或多种方式的结合。而后,将每个单元的相关学习内容进行整理、分类,并制作相应文字资料、PPT课件和微视频。第二部分:“基础英语”翻转课堂环节。以前由教师课堂内主讲的语言知识、文章背景信息、篇章结构等内容以表格填充、问题回答等形式交给学生在课前自主完成。课堂内让学生利用所掌握的信息和素材进行自我展示,教师给予及时的评价和指正。通过灵活组织各种汇报活动,如角色扮演、观点辩论、翻译实践、配音模拟、PPT展示等,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对涉及篇章理解和语言难点的教学内容,教师在课上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并以分组讨论、小组汇报、大组总结的方式,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集思广益,取长补短。第三部分:“基础英语”翻转课堂的课后安排。教师依据“基础英语”教材内容的规划,按照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布置必须做和选做的任务,任务可以是利用英文报刊、网络平台等媒介完成的拓展作业或口笔头实践作业。

二、“基础英语”翻转课堂的教学动态评估

查看全文

高校服务民族基础教育研讨会综述

2020年5月16-17日,由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办,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承办的“高校服务民族基础教育经验交流研讨会”在兰州召开。来自西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青海师范大学、宁夏大学、甘肃民族师范学院、西北师范大学的部分专家及百余位师生代表分别在网络会议客户端与现场参会。研讨会围绕高校服务民族基础教育的基本理念、实施路径等做主题报告,与会专家分享了各自高校服务民族基础教育的成功经验。

西南大学副校长靳玉乐教授做了题为“大学应主动服务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主旨报告。他提到,西南大学通过实施教育部委托的“西藏教学改革支持活动”项目,在西藏部分地区开展了“城乡教育一体化”“教师发展”“学生学业负担”“教师幸福提升”“数学素养”等专题调研。通过问题梳理、经验提炼、课堂诊断、课题申报指导、1对1帮扶以及“西藏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宣传、申报、评审等工作,积极推进西藏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调研发现,西藏基础教育质量偏低,理科问题尤为突出;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突出(如性别、年龄、族别等),部分教师素质亟待提高;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凸显,学生睡眠严重不足;高海拔地区学生学习发展面临巨大压力;教学不规范现象普遍,应试教育现象突出等问题,是困扰西藏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问题。要积极开展基于西藏教育实际的教师培训,全面提升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教学在藏区幼儿园和小学阶段的实施力度;强化中小学规范办学的意识和行为;尽快制定符合西藏实际的中小学生“减负”实施方案;逐步实施高海拔(非边境)地区异地办学。他在报告中指出,西北师范大学的服务地方的经验也值得其它高校借鉴和学习。北京师范大学郑新蓉教授做了题为“重申现代教育公共性———兼谈贫困地区民族教育”的主旨报告。报告指出,教育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从表面上看是质量与公平的问题,实质上与其所承载的公共性理念、价值嬗变以及话语表达紧密相关。它既可以描述教育发展的基本脉络,也可以系统地揭示出民族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内在逻辑与当下困境,为重塑其教育公共性、建设公平优质的少数民族教育提供理论和价值依据。无论是现代公共教育最早发端的西方国家还是后发的现代国家,其教育的公共性在价值层面都表现为实现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加强社会动员和团结、消除或缓解阶级冲突等,而公共学校教育则是实现现代民族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功能最有效的工具。就民族教育而言,第一,要明确民族教育是国家公共教育的重中之重;第二,将民族团结和国家认同作为民族教育的质量核心;第三,认识到民族教育是高成本的;第四,对民族教育的援助应该是更具稳定性,要对标质量的提升;第五,民族教育需要特定的发展目标和评价指标,不能泛化于一般教育发展目标与评价指标。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李锦煜副校长做了题为“甘肃民族师范学院适切性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的主旨报告。报告指出,甘肃民族师范学院以面向社会、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培养过程、提升实践能力、培育创新精神、树立整体化、科学化的教书育人观念为指导思想,探索出民族师范学院适切性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实践路径:一是构建“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二是实施“三学期制”,丰富课程资源;三是深化师范类专业教育改革;四是因材施教分级分类实施公共英语分级教学与藏语专业分类教学;五是实施“双语并进”的课程教学模式,以实现培养双语兼通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六是强化师范生实践教学改革、活动课程化改革、考核综合化改革;七是积极建设双语专业、发展特色学科、参与社会合作;八是探索“书院制”改革路径,系统开展思想品德教育、行为养成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与服务等;九是创建良好的育人环境,积极培育以“阳光品质”为精神内核的校园文化。西北师范大学万明钢教授做了题为“从学前教育做起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主旨报告。他结合西北师范大学近年来在藏区支教的工作,指出民族地区特别是边远地区,幼儿园规模迅速扩张与幼教师资不足的冲突;少数民族大学生文理科分布不均衡、专业结构严重扭曲问题,是制约民族教育发展的瓶颈。2019年9月27日,在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强调:“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提高各族群众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载体。”语言教育模式的实施,一定要有利于少数民族学生学好国家通用语。首先,要高度重视藏区的学前教育,从学前教育开始做出国家通用语言教育模式战略布局的调整。其次,教育行政部门和大学要进一步完善支教管理机制,拔出专项经费、扩大支教规模、加大支教力度,充分发挥支教效果。第三,超越双语教育模式,把民族教育体系融入国家义务教育体系,做到“同轨同向”:一是除了开设国家通用语、少数民族母语、英语课程之外,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自然、信息技术等理科课程教学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二是除三科统编教材外,在教科书编写和教学资源的开发上尽量做到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融合;三是地方课程可以使用少数民族母语。

青海师范大学李晓华教授做了题为“教育扶贫背景下西部师范院校基础教育师资培养探索”的主旨报告。他认为西北师范大学服务民族基础教育的实践,学界有目共睹。报告指出:高原、多民族、欠发达是西北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典型特征。为弥补教育“短板”,需要改善西北民族地区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合格师资不足、优质教育资源匮乏的现状。青海师范大学积极响应《高校参与脱贫攻坚倡议书》倡议,努力打造教育扶贫培养培训平台、互动平台、交流平台、公益平台,采取全员培养模式,秉持实践性取向,打破原有分科教学方式,向综合教学方式转变,旨在培养一批具有高尚师德修养、扎实专业基础、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突出、教育教学理论素养良好、教育研究能力和反思能力较强、能够胜任小学综合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全科型教师。全科型教师是教育扶贫过程中教师培养的基本路向,实践性知识与实践技能是全科教师课程的核心,青海师范大学在全科型教师教育活动安排上做到了精细化和综合化的有机统一,以及校内课程与校外实践的有机统一。宁夏大学周福盛教授做了题为“西北地区‘U-U合作’的路径与机制探索”的主旨报告。报告结合西北师大与宁夏大学的合作实践,指出在加快“双一流建设”步伐,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背景下,宁夏大学与西北师范大学开展了民族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合作,在教师培养、重大课题项目的申报、博士生培养、学术交流等方面,探索出了高校与高校合作的路径与机制,为宁夏大学培养出民族教育学高层次人才,提高民族教育学学科的科研水平提供有益帮助。希望在未来的合作中,能够将合作范围扩大到教育学科的其他领域。在重大课题联合申报,学术论文指导,科研等方面不断深化合作方式。从院级合作上升到校级合作,共同促进西北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推动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平稳健康发展。两校要结合自身的发展水平和特点,科学把握高校间合作交流的目标与定位,制订高校间合作交流规划;准确把握高校合作交流的阶段性,实施有效的措施,推动高校合作交流沿着正确的轨道有序前进。西北师范大学刘旭东教授做了题为“‘向西向下’:西北师大对教师教育内在品质的塑造”的主旨报告。报告认为,西北师范大学矢志不移地以“向西向下”为办学方向。在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以自身的实践推进着中国西北的社会变革,走出了一条在西北大地“具有不可替代性”的发展之路。改革开放以来,西北师范大学以推进教育变革促进社会发展的学术理念,秉承爱国敬业的理想,把推进民族地区教育发展作为自己的使命,深入开展民族教育发展研究,并相继取得一系列成果,先后建立了甘南民族地区教育实验区、临夏民族地区教育实验区、阿克苏民族地区教育实验区。在西北地区推进现代教师教育的过程中,西北师大努力把现代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策略运用于其中,使得西北师大的教师教育成为有灵魂、有目标、学术品格鲜明的实践,并在此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经验:一是理念引领,通过教育推动社会变革;二是充分发挥高水平教育学科在教师教育中的关键作用;三是在教育实践中生成本土化的教育理论;四是以理论构建能动地推进民族教育变革;五是主动变革,引领教师教育。经过多年努力,西北师范大学在逐步构建一个能够反映教师教育理念、符合时代精神、以职前职后一体化为取向、具有独特性的师范教育格局的过程中,发挥了自身不可替代的作用,培养了数以万计的教师,为西北地区国民素质的提高、现代教育的普及作出了巨大贡献,成为推动国家进步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也凝练出了“深耕西部、艰苦奋斗”“修身正道、师德为先”“全面培养、博学多才”“敬业乐群、行动反思”的独特品格。

作者:者卉 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查看全文

气象卫星遥感综合应用体系建设思考

摘要:为了方便业务工作,提高工作效率,本文基于宁夏气象卫星遥感应用体系建设推进情况,并针对气象卫星遥感综合应用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下一步工作计划,以期能够为推进宁夏气象卫星遥感综合应用体系建设的顺利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宁夏;气象卫星遥感;应用体系建设;思考

1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气象卫星遥感应用人员不足。虽然宁夏气象局按照中国气象局要求挂靠科研所成立了实体化气象卫星遥感应用机构,但实质上办事机构仍然是原先科研所生态气象监测评估中心一个科室的人员体量,无论是人员数量和组成都与气象卫星遥感应用大省差距较大[1]。1.2业务产品科技支撑不强。宁夏气象卫星遥感应用明显存在科技支撑不够、缺乏拳头产品等问题;应用水平只是停留在“看图说话”阶段;遥感数据管理模式落后,数据产品应用深度不够;业务产品体内循环现象依然存在,“产品无法找到出口”等短板问题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1.3气象卫星遥感应用缺乏业务平台支持。卫星数据获取、应用软件平台支持尚不到位,业务中使用的平台除中国气象局卫星中心统一推广的SMART平台外,区局自筹资金建设的“气象卫星遥感监测应用项目”尚在起步阶段,导致卫星资料接收、处理和应用效果不理想,软件平台支持不够[2];卫星资料与地基、天基观测资料的综合应用能力不足;无人机作为航空遥感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宁夏尚未开展实质业务应用。1.4气象卫星遥感综合应用体系相关制度缺乏。相关单位对气象卫星遥感业务职责任务定位不清楚,分工不清晰,相关的业务流程、规范、标准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对应的业务管理以及考核评价制度等还有待健全,全区整体气象卫星遥感应用业务没有形成完整体系,市县局气象卫星遥感业务应用基本处于空白。1.5经费支持有待加强。气象卫星遥感应用业务维持和提升能力方面需要的经费数量较大,目前宁夏气象卫星遥感应用平台建设缺口较大,基本依赖地方经费支持,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业务的发展。

2下一步工作措施

2.1强化顶层设计,明确宁夏气象卫星遥感综合应用发展重心和特色领域。广泛调研地方政府及水利、农业、林业、环保、国土等部门开展气象卫星遥感或相关业务现状,结合当前宁夏回族自治区生态立区和脱贫富民战略等需求,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本着地方需要什么就优先发展什么的思路,以生态立区气象保障为核心,重点围绕生态环境遥感和特色农业遥感等方面,打造具有宁夏特色的遥感应用业务,为宁夏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生态环境保护、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3]。2.2理顺体制机制,健全完善宁夏生态气象遥感中心运行机制。全面落实好中国气象局遥感应用体系建设意见和规划任务,在目前遥感中心挂靠科研所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遥感中心机构和人员现状,确定遥感中心的业务边界范畴、业务任务和工作职责等。进一步健全与之配套的岗位职责、值班制度、业务流程,定期气象卫星遥感监测产品和决策咨询报告,制作遥感生态年报。2.3突出工作重点,强化宁夏气象卫星遥感业务技术体系建设。积极争取中国气象局卫星中心支持,加快卫星中心指导产品在宁夏的本地化应用。完善区级服务产品,建立数据下载、存储处理、业务产品制作、服务产品加工等业务流程及相关业务规范标准。加快区级气象卫星遥感业务系统平台研发,提高气象卫星遥感数据的存储、处理、共享和归档能力。逐步开展航空(无人机)遥感业务试验,通过地空天一体化观测对比验证,开展生态遥感产品真实性检验。2.4坚持开放合作,利用社会资源推进气象卫星遥感应用体系建设。继续深化部门合作、省部合作、局校合作,主动加强与国土、环保、宁夏大学、农科院、高分中心等单位的合作,取长补短,互利互惠,搭建合作平台,争取科研项目,带动气象卫星遥感应用体系建设。2.5加大项目支持,健全气象卫星遥感应用经费保障机制。积极争取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重点立项支持,从硬件、软件等多方面提高宁夏气象卫星遥感业务能力。进一步统筹观测经费和地方政府相关支持[4],加大气象卫星遥感领域科研和技术开发投入力度,为气象卫星遥感能力提升提供经费支撑。2.6夯实人才保障,加快气象卫星遥感应用人才体系建设围绕业务需求,在今后的人员招录中加大生态气象、环境气象、遥感应用等专业人才引进力度,进一步充实遥感应用机构人才队伍。利用宁夏大学、农科院以及自治区高分中心等人才和技术优势,通过项目联合研发、人才联合培养等机制,开展重点领域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形成一支精干高效、素质优良的气象卫星遥感人才队伍。

查看全文

退休干部科学发展调研

为推进新形势下我区离退休干部工作科学发展,20*年以来,由局领导亲自带队,分别三次对全区15个市县(区)和25个区属机关企事业单位的老干部工作进行了调研。尤其是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又深入到银川市、石嘴山市、自治区党委办公厅、自治区公安厅、宁夏大学、宁夏医科大学、宁夏广电总台及区属企业离休干部管理服务中心等地等部门和单位,就贯彻落实中组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离退休干部工作的意见》精神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重点对加强和改进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建设工作、离休干部“双高期”服务管理工作,以及退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等,进行了调研。调研工作采取听汇报、召开离退休干部代表座谈会、到社区和养老院实地考察等方式进行。通过调研,对我区离退休干部工作总体情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尤其是对当前我区离退休干部工作面临的新机遇、新任务、新要求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各地各部门各单位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中组发[20*]10号文件精神所采取的新举措、取得的新成绩、呈现的新特点有了进一步掌握,找出了影响和制约我区离退休干部工作科学发展的一些问题,并对此进行了深入思考和研究,进一步明确了全面做好新形势下我区离退休干部工作的思路。

一、我区离退休干部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全区现有离休干部5200多名,平均年龄80岁以上。其中:行政机关1718人,事业单位1600人,企业1934人;区直2649人,市、县(区)2603人;党员4064名(占全区离休干部总数77.4%)。全区现有退休干部近6万人。

全区25个市、县(区)都设有老干部局;区直部门(厅局委办、人民团体、大专院校、国有大型企业)设有60多个老干部工作专门机构(老干部处、离退办)。有专(兼)职老干部工作人员近600人。

当前,老干部工作正处在一个新的发展起点上。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落实,为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创造了较好的物质基础和社会氛围,离退休干部工作也遇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科学发展有了新机遇,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离退休干部工作科学

查看全文

“建国55周年群众歌咏大会”串词

“建国55周年群众歌咏大会”串词

男:各位尊敬的领导、各位嘉宾——

女:各参赛单位同志们——

合:下午好——

男:在这金秋送爽,歌海如潮的季节里我们共同欢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5周年!

女:在这秋染大地,漫山彩虹的季节里我们一起庆祝宁夏解放55周年!

查看全文

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

为了加快我区高素质社会化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适应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坚实的人才保证,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办发〔〕14号,以下简称《意见》)精神,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进-步明确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1、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遵循人才成长规律,以实施人才战略总揽人事工作全局,以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为龙头,以能力建设为重点,以观念创新、体制创新、政策创新为动力,以培养和稳定现有人才为基础,创新工作思路,完善管理制度,增加人才总量,提高人才素质,优化人才结构,加强各级党委、政府对人才工作的宏观管理,重视发挥市场对人才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使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与我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相适应。

2、工作目标。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鼓励创新和创业的社会氛围,创造、完善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人尽其才的政策与法制环境。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符合专业技术人才成长规律的人才分类管理体制和市场配置资源与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健全在党委领导下,党户开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协调一致的工作制度。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为宁夏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证。

二、狠抓落实,开拓创新,建立健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法制环境

3、加大工作力度,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已颁布的有关政策。自治区党委、政府按照中央有关规定,结合我区实际研究制定的《关于做好现有人才稳定、培养、使用工作的若干规定》(宁党办〔〕19号)、《关于大力引进人才智力的若干规定(宁党办〔〕20号)、《关于加速科技进步的决定》(宁党发〔1999〕14号)、《宁夏回族自治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宁人发〔〕10号)、《宁夏人事人才“十五”计划和2015年规划》(宁人发〔〕59号)等文件,对促进我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对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也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各地、各部门要在深入学

查看全文

教学思维与小学数学教学探讨

1数学思维培养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影响

小学阶段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内容比较简单,可以说是不采用技巧方法也能够轻松的解答问题,但同时小学数学也是基础铺垫阶段,此时如果不能掌握正确的方法,在未来应用实践中会带来十分严重的影响,不利于学生数学成绩突破性的提升。传统教学理念中教师过于干预学生的思维方式,导致学生的解题思路受到限制,班级内成员所采用的解题方法也是千篇一律。面对此类问题,加强数学思维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并在解题过程中可以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对数学知识点的理解程度也会有效加深,这自然是传统教学方法中所不具备的,数学思维不单体现在解题阶段,还包含了学生看待问题的形式,虽然小学期间所学习的知识内容比较简单,但随着教学计划不断深入的进行,这种思维也会发挥更深远的作用,帮助学生将各个阶段所学习的内容进行串联,灵活的运行知识点来解决问题,达到最终理想化的数学知识学习效果。建立培养数学思维后,教师在讲解新问题时也更加的顺利,学生能够积极配合教师,并针对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将所学习到的知识内容应用在实际生活中,实现数学学习真正走入生活化阶段,学生也能够感受到学习所带来的乐趣,不会再觉得枯燥乏味。

2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建立数学思维的有效措施

2.1采用渐进性教学方法

教师在课堂中处于引导者的位置,面对学生学习中的新问题,教师不应该直接公布答案对解题过程进行讲解,而是采用渐进性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己来发现答案,这样的过程对学生来讲更有意义,学生也能够更扎实的记录所学习的新知识点。渐进性教学方法注重数学知识体系的建立,在学习初期阶段,学生可能会处于比较混乱的阶段,不明白所学习到的知识会有怎样的用途,此时正是建立数学思维的最佳阶段,要注重对学生发散式思维的培养。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与习惯是不同的,数学思维中主要是使学生明白所学习的知识内容可以灵活运用,只要答案是正确的,解题有很多种途径。渐进性教学方法开展会逐渐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知识体系,各个阶段所学习的知识内容之间建立起联系,在解答问题时培养学生快速的调动以学知识内容,并适当的鼓励学生,使之能够在接下来的学习计划中拥有足够的自信心,来完成难度更大的知识问题。

2.2在课堂中与学生共同探讨

查看全文

团队教学法在工程合同管理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以工程管理专业本科生作为调研对象,采用团队教学方法(Team-BasedLearning),对高校工程合同管理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改革试验。研究结果显示,从学生对工程合同管理课程的满意度考察,团队教学法明显优于传统工程合同管理课程教学模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对案例辨析的积极性,同时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全面提升,更深层次探索团队教学法在工程合同管理教学中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案例教学;工程合同管理;TBL教学法

1前言

团队已经成为组织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团体可以凭借集体的知识、技能等各种优势完成个体不能解决的大型复杂问题。团队学习与情境认知理论、发展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传统一致,他们共同的理论背景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过程中注重师生的互动和真实的情境,这些对大学生而言至关重要。工程合同管理课程是工程管理专业中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需要掌握工程项目管理模型、工程合同类型、工程合同索赔,以及了解FIDIC国在准备阶段,学生首先自行阅读教师提供的工程合同案例,使得学生在上课前对合同案例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帮助学生掌握合同的目标,以便进入下一阶段。第二阶段是案例研究阶段,学习小组首先对自己小组的合同案例进行分析评价,然后需要各个学习小组之间对案例进行反馈交流。同时,教师应将小组讨论中选出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引导学生积极发现合同案例分析中出现的问题,并进行有效改进。第三阶段是合同概念的应用阶段,这个阶段需要教师对案例分析进行总结性的评价,此时教师充当指导、引导、管理的角色,重点强调本案例中使用了合同中的哪些条款,调动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凸显教学过程中的综合性。

2TBL教学模式的实施

建立学习小组在TBL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本文选取宁夏大学2013级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在全班中组成以合作小组为基本形式单位,将全班44个学生分为8个小组,成员由学生自愿组成,每组5~6人。小组成员之间必须对合同案例进行充分的交流,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为以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提供基础。布置合同案例任务在开展案例讨论前2周将收集的工程合同案例下达给各个小组成员。需要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及准备工作,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进行大量的讨论,用来强化对工程重要合同条款的记忆及使用。案例分析学生根据所要求达到的综合性任务目标,通过小组团队分工合作查阅相关文献及合同规范来了解相关合同案例的背景,掌握与案例相关的国内外研究动态以及与合同相关的理论知识。在案例分析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独立分析工程案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及时指导学生进行阶段性总结,强化合同案例的难点和重点,更深入地引导学生对合同案例进行进一步思考。

查看全文

关于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

为了加快我区高素质社会化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适应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坚实的人才保证,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办发〔*〕14号,以下简称《意见》)精神,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进-步明确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1、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遵循人才成长规律,以实施人才战略总揽人事工作全局,以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为龙头,以能力建设为重点,以观念创新、体制创新、政策创新为动力,以培养和稳定现有人才为基础,创新工作思路,完善管理制度,增加人才总量,提高人才素质,优化人才结构,加强各级党委、政府对人才工作的宏观管理,重视发挥市场对人才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使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与我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相适应。

2、工作目标。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鼓励创新和创业的社会氛围,创造、完善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人尽其才的政策与法制环境。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符合专业技术人才成长规律的人才分类管理体制和市场配置资源与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健全在党委领导下,党户开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协调一致的工作制度。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为宁夏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证。

二、狠抓落实,开拓创新,建立健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法制环境

3、加大工作力度,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已颁布的有关政策。自治区党委、政府按照中央有关规定,结合我区实际研究制定的《关于做好现有人才稳定、培养、使用工作的若干规定》(宁党办〔*〕19号)、《关于大力引进人才智力的若干规定(宁党办〔*〕20号)、《关于加速科技进步的决定》(宁党发〔*〕14号)、《宁夏回族自治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宁人发〔*〕10号)、《宁夏人事人才“十五”计划和2015年规划》(宁人发〔*〕59号)等文件,对促进我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对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也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各地、各部门要在深入学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