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境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9 21:25:1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逆境教育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逆境教育

初中体育教学逆境教育思考

[摘要]新时代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生活较为顺利,他们受到很多家人的关注,成长的道路上没有受过什么障碍和挫折,但是从学生们的成长质量来看,他们心理素质一般,在遇到较大挑战或者压力、挫折的时候,表现出焦虑或者其他负面情绪,学生的心理年龄较小,看待问题没有从整体的角度出发,这些现象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学生们的成长和发展,所以在日常教学当中教师就要为学生们创建逆境的环境,本人根据体育学科教学过程中对逆境教育的研究经验,在此提出几点实施逆境教育的思考,希望能够让初中生的各项能力都能够有所增强。

[关键词]初中体育;逆境教育;授课环境

初中体育学科的素质教育注重对学生身体健康的锻炼以及体育技能的掌握,以及提高学生们的心理素质,让学生们能够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抗压能力,激发学生们的自驱力和潜在能力,让学生们的人格发展更加全面。下面本人就简要分析在初中体育学科当中实施逆境教育的必要性。

一、在初中体育中实施逆境教学的重要性

1.培养初中生形成团队协作能力和竞争意识。有很多体育运动项目需要多人完成的,取得更好的成绩需要学生们之间相互配合,在小组当中学生们就要形成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小组之间形成激烈的竞争,这样学生们才能够有更好的表现,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们能够感受到与同伴合作的默契程度,让学生们珍惜同窗之间的情谊,如果学生们参加的体育运动项目有一定的难度,如果经历了这种逆境教育,那么学生们在身心方面会有更大的变化。所谓的逆境教育并不是从学生们的比赛成果来区分的,赢得比赛和输掉比赛都经历了逆境教育,但是输掉比赛所发挥的教育价值更大,教师要正确地引导学生们,让学生们能够积攒自己的实力,在下一次的比赛当中有更好的表现。当前独生子女所占比重多一些,尤其是初中这个关键时期,学生们处在青春期阶段,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没有主动地考虑他人的感受,在合作式的培养模式之下,能够让学生之间的交流频率更大,培养学生们为对方着想的心理,要照顾弱势的群体,多为他们分担,所以逆境教育能够激发学生们的责任心和爱心,促进学生们的全面发展。2.有助于提高初中生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越高对学生的成长越起到推助作用,能够让初中生更加健康、生活充满活力。体育运动和体育比赛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与学生们的心理素质结合起来,帮助学生们充分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体育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或者比赛任务的时候可以通过逆境教育的方式锻炼学生们的心理素质。很多学生在家里很少做家务,而家长认为只要学习好其他的事情不需要孩子操心,但是这恰恰是教育的一个误区,那么孩子们就容易形成怕苦怕累、不愿意承担家庭责任等心理,但是在体育活动当中,学生们需要完成一定的运动量,比如:在800米跑、1000米跑、3000米长跑当中,学生们的身心得到大量的锻炼,只有反复地练习才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长跑运动,不同的季节长跑也会带来不同的效果,从而增强学生们的体质,让学生们能够克服严寒和酷暑这种恶劣的天气影响,使得学生们的心理素质得到锻炼。3.有助于培养学生们坚强的意志力。现在很多电子产品占用了初中生很大的时间量,学生们宁可看电子产品也不会选择在户外进行运动,所以对他们来说体育课成了一件苦差事,在体育课程当中渗透逆境教育能够培养学生们坚强的意志力,在体育锻炼当中,如果有学生因为自己的原因而不参加体育训练,那么缺少一个人的力量就会影响到小组的比赛成果,或者当比赛成果不尽如人意,有组员想放弃,但是为了团队的利益,学生们会选择坚持到底,从而激发出学生们的潜力,以反败为胜驳回一局,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们更多的是为了集体的利益着想,以坚持到底的精神完成体育活动,从而增强学生们的意志力。4.有利于促进初中生个性的发展。在体育学科教学的各个方面渗透逆境教育能够促进学生们的个性发展,在成长当中,学生们的个性会随着接受的教育、环境等发生一些改变,在体育训练当中,不同的运动项目能够让学生们个性的发展有所不同。比如,在长跑类的运动项目当中,学生们需要有较强的耐力才能够在一圈又一圈的跑步当中克服内心的孤独,虽然在到达终点之后非常开心,但是长跑的过程比较磨炼学生们的意志,在足球、篮球类的运动当中,学生们需要根据场上的情况灵活、冷静分析自身和对方的优劣,同样也需要较强的体力支撑,所以在运动之后,学生们能够更加开朗。

二、初中体育学科当中实施逆境教育的具体策略

查看全文

语文教材逆境教育论文

生活并不总是充满鲜花和欢乐,有时突如其来的不幸、挫折、困苦,甚至是灾难,让人防不胜防。对于这些客观存在,未来的一代“独生子女群”,能否具有承受挫折的心理准备和适应能力,是逆境教育应得到重视的决定因素。所谓逆境教育,就是失败教育或受挫教育,是针对人们在意志的支配下,克服和排除个体目的实施过程中受到干扰、破坏、损害、阻碍而进行的教育。逆境教育也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精神,因此必须从小学生抓起。

一、逆境教育思想在意志培养上的体现

意志是人的心理机能,坚强的意志是在明确认识的前提下形成的。有了明确的认识,才有正确的态度、鲜明的观点和坚强的意志。逆境教育就是教育学生凡事有明确的目标,并表现出主动性和自制力,向预定的目标迈进而不为其他因素所干扰。在艰苦的情况下形成坚强的意志,要求学生在正确的认识促动下,战胜困难,克服挫折,排除险阻,取得成功。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第八册(试用本)的《中国石》,写的是一个戈壁滩上的哨兵捡到一块像雄鸡的天然肖形石,并把它命名为“中国石”。后来“中国石”赢得了“最佳宝石”的盛誉。从此以后,无论在怎样寂寞艰苦的情形下,这位哨兵都能克服一切困难,顺利完成人民交给他的站岗放哨的重任。祖国在他心中,“中国石”给了他巨大的力量,所以他能克服戈壁滩这个逆境。因为这位战士懂得:我为祖国站岗放哨,祖国安全我安全。第十册的《挑山工》,讲述了挑山工负重登山要比游人多走路,和游人同时起程却常常走到游人前面,提前到达目的地。这靠的就是一种坚强的意志。就像挑山工朴素而又富于哲理的话,“别看我们慢,走长了就跑到你们前边去了”,因为挑山工“得一个劲儿往前走”。可见人们在极其困难的情境下,意志的培养、锻炼、形成是在正确的认识驱使下进行的。对此,教学中要给予充分的重视。

“逆水行舟难上难”。在逆境中战胜一切不利因素而汲取成功的养汁是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需要有坚强的意志和不畏挫折的勇气的。能承受挫折,就能战胜困难。顺利中勇于拚搏是不难做到的,难的是在挫折中不气馁,迎头赶上。《圆明园的毁灭》(试用本)表现了中华民族在一个时期中所受到的挫折。这惨痛的教训,使每一个中国人都记住一部“心酸史”,并从中深刻地认识到:国家落后、贫困,就挨打受欺侮。为了振兴中华民族,不能让历史悲剧重演,就要发愤读书。教学此课就要教育学生在挫折中抬起头,不畏艰难,迎接挑战。

二、逆境教育思想在品质形成上的体现

品质是人们在行动中表现出来的某些比较稳定的行为特征。优秀的品质要从小培养,形成了良好的品质,意志的锻炼才更加坚决。良好品质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长期磨练中稳定下来。在艰难、危险、挫折、逆境中培养优秀的品质,要求学生从小就应“修身养性”,磨练意志,使自己的品行不断完善、美好、高尚起来。《考试》(试用本),写的是一位外国教育家在中国小学生中做实验获得成功的事。当教育家问学生原因时,学生不假思索地说:“有了危险,应该让别人先出去!”对此,这位教育家感慨万分。《一个苹果》一文叙述了在一次战役中,整整7天没喝过一口水的战士,谦让地传一个苹果吃的动人故事。《飞机遇险的时候》写的是在飞机遇险的情况下,不顾自己的安危,把安全的希望留给别人的故事。《倔强的小红军》叙述了在红军长征路上,一个“红小鬼”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结果留给自己的故事。课文所讲述的人物都具有一种可贵的、优秀的、高尚的品质。有了这样的品质,无论在怎样的逆境中都会顽强不息地拼搏。教材中的课文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内容,要使其转化为巨大的精神力量,促使学生优良品质的形成,教师就要善于启发诱导,也就是要用课文中蕴含的思想打动学生,熔铸成学生高尚的品质。要充分利用教材,进行生动、形象、灵活、自然的教学,只要不断努力,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查看全文

语文逆境教育思想管理论文

[内容]

生活并不总是充满鲜花和欢乐,有时突如其来的不幸、挫折、困苦,甚至是灾难,让人防不胜防。对于这些客观存在,未来的一代“独生子女群”,能否具有承受挫折的心理准备和适应能力,是逆境教育应得到重视的决定因素。所谓逆境教育,就是失败教育或受挫教育,是针对人们在意志的支配下,克服和排除个体目的实施过程中受到干扰、破坏、损害、阻碍而进行的教育。逆境教育也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精神,因此必须从小学生抓起。

一、逆境教育思想在意志培养上的体现

意志是人的心理机能,坚强的意志是在明确认识的前提下形成的。有了明确的认识,才有正确的态度、鲜明的观点和坚强的意志。逆境教育就是教育学生凡事有明确的目标,并表现出主动性和自制力,向预定的目标迈进而不为其他因素所干扰。在艰苦的情况下形成坚强的意志,要求学生在正确的认识促动下,战胜困难,克服挫折,排除险阻,取得成功。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第八册(试用本)的《中国石》,写的是一个戈壁滩上的哨兵捡到一块像雄鸡的天然肖形石,并把它命名为“中国石”。后来“中国石”赢得了“最佳宝石”的盛誉。从此以后,无论在怎样寂寞艰苦的情形下,这位哨兵都能克服一切困难,顺利完成人民交给他的站岗放哨的重任。祖国在他心中,“中国石”给了他巨大的力量,所以他能克服戈壁滩这个逆境。因为这位战士懂得:我为祖国站岗放哨,祖国安全我安全。第十册的《挑山工》,讲述了挑山工负重登山要比游人多走路,和游人同时起程却常常走到游人前面,提前到达目的地。这靠的就是一种坚强的意志。就像挑山工朴素而又富于哲理的话,“别看我们慢,走长了就跑到你们前边去了”,因为挑山工“得一个劲儿往前走”。可见人们在极其困难的情境下,意志的培养、锻炼、形成是在正确的认识驱使下进行的。对此,教学中要给予充分的重视。

“逆水行舟难上难”。在逆境中战胜一切不利因素而汲取成功的养汁是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需要有坚强的意志和不畏挫折的勇气的。能承受挫折,就能战胜困难。顺利中勇于拚搏是不难做到的,难的是在挫折中不气馁,迎头赶上。《圆明园的毁灭》(试用本)表现了中华民族在一个时期中所受到的挫折。这惨痛的教训,使每一个中国人都记住一部“心酸史”,并从中深刻地认识到:国家落后、贫困,就挨打受欺侮。为了振兴中华民族,不能让历史悲剧重演,就要发愤读书。教学此课就要教育学生在挫折中抬起头,不畏艰难,迎接挑战。

二、逆境教育思想在品质形成上的体现

查看全文

语文教材逆境教育管理论文

[内容]

生活并不总是充满鲜花和欢乐,有时突如其来的不幸、挫折、困苦,甚至是灾难,让人防不胜防。对于这些客观存在,未来的一代“独生子女群”,能否具有承受挫折的心理准备和适应能力,是逆境教育应得到重视的决定因素。所谓逆境教育,就是失败教育或受挫教育,是针对人们在意志的支配下,克服和排除个体目的实施过程中受到干扰、破坏、损害、阻碍而进行的教育。逆境教育也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精神,因此必须从小学生抓起。

一、逆境教育思想在意志培养上的体现

意志是人的心理机能,坚强的意志是在明确认识的前提下形成的。有了明确的认识,才有正确的态度、鲜明的观点和坚强的意志。逆境教育就是教育学生凡事有明确的目标,并表现出主动性和自制力,向预定的目标迈进而不为其他因素所干扰。在艰苦的情况下形成坚强的意志,要求学生在正确的认识促动下,战胜困难,克服挫折,排除险阻,取得成功。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第八册(试用本)的《中国石》,写的是一个戈壁滩上的哨兵捡到一块像雄鸡的天然肖形石,并把它命名为“中国石”。后来“中国石”赢得了“最佳宝石”的盛誉。从此以后,无论在怎样寂寞艰苦的情形下,这位哨兵都能克服一切困难,顺利完成人民交给他的站岗放哨的重任。祖国在他心中,“中国石”给了他巨大的力量,所以他能克服戈壁滩这个逆境。因为这位战士懂得:我为祖国站岗放哨,祖国安全我安全。第十册的《挑山工》,讲述了挑山工负重登山要比游人多走路,和游人同时起程却常常走到游人前面,提前到达目的地。这靠的就是一种坚强的意志。就像挑山工朴素而又富于哲理的话,“别看我们慢,走长了就跑到你们前边去了”,因为挑山工“得一个劲儿往前走”。可见人们在极其困难的情境下,意志的培养、锻炼、形成是在正确的认识驱使下进行的。对此,教学中要给予充分的重视。

“逆水行舟难上难”。在逆境中战胜一切不利因素而汲取成功的养汁是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需要有坚强的意志和不畏挫折的勇气的。能承受挫折,就能战胜困难。顺利中勇于拚搏是不难做到的,难的是在挫折中不气馁,迎头赶上。《圆明园的毁灭》(试用本)表现了中华民族在一个时期中所受到的挫折。这惨痛的教训,使每一个中国人都记住一部“心酸史”,并从中深刻地认识到:国家落后、贫困,就挨打受欺侮。为了振兴中华民族,不能让历史悲剧重演,就要发愤读书。教学此课就要教育学生在挫折中抬起头,不畏艰难,迎接挑战。

二、逆境教育思想在品质形成上的体现

查看全文

中学语文教育逆境的解读与思考

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不断进行深化改革,对传统教学模式和教育理念进行了更新点,义务教育进一步的得到了发展和进步。中学语文是义务教育阶段十分重要的学科之一,由于该学科本身所具备的文学性、人文性和工具性特点,在培养中学生文学鉴赏能力、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方面有着很大的帮助,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中学语文学科在促进义务教育全面开展,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是在当前中学语文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传统的语文教育思想依然根深蒂固,对新课程标准的推广和实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基于此,本文主要结合实际情况,就当前中学语文教育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逆境进行了分析,然后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同行所有助益。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育逆境;解读;解决对策

中学语文学科在学生真个学习生涯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其承接小学语文课程,联系大学语文学科,可以说中学语文是整个语文学科教学的基础,同时也是学生依靠这门学科掌握和理解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对学生今后发展将会产生深远影响。进入新世纪,我们步入到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竞争更加激烈,学习好语文既是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又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沟通交流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由于中学语文学科被本身所具备的人文性和文学性,在培养思想道德和智力发展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此可以看出,做好中学语文教育工作对学生今后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现阶段,中学语文教育工作开展中面临很多逆境,需要我们深入分析这些逆境,比及时采取措施将其解决,促进中学语文教育更好发展。

1中学语文教育的逆境解读

1.1功利观念严重影响到中学语文学科的发展:目前,在社会群体中,有不少人和学生家长都认为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识字,当出现汉字之后能够读下来,读得懂,会写字即可,学习其他学科才是学生今后发展关键。这种观点其实是对中学语文学科的一种偏见和一种忽视,是完全错误的一种理念。这些人根本没有全面认识到语文学科所具备真正功能和作用。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更是一门综合性很高的学科,其内容往往涵盖了古今中外与的历史、文化、地理和自然科学,学习好语文会对一个个体产生重大而积极的影响。同时在语文学科中包含了我国人民发展过程中所形成悠久历史文化,学习好语文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此外,学习好中学语文才能为学习好其他学科奠定坚实基础。

1.2学生对学习中学语文的积极性不高:语文学科本身是富有活力的,在中学语文体系中有着生动形象有趣的内容,直接面对的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人和社会现实,由于中学语文具有显著文学性和人文性,按说其中的故事、典故和曲折的情节会显著吸引学生注意力,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语文是多数中学生比较反感的学科,有的学生一上课就感觉昏昏欲睡,觉得教师讲解的内容寡淡乏味,在课堂上根本不愿意听教师讲解。还有不少学生在思想方面存在认知错误,他们认为学习语文就是识字,认识几个汉字就行了。还有不少学生认为教师讲解的内容没用,听不听都一样,在课下语文作为写不写也都一样。在社会功利性观念影响下,很多学生都十分功利,他们认为自己在语文考试中拿不了多少分数,分数多也就多几分,少也少不了多少,根本没有必要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不如将学习语文的时间用来学习英语、数学、理、化、生等学科,这些学科提分较快。在这种情形之下,语文课程不收学生欢迎,语文学科的重要性逐渐淡化,不利于学生全面素质提升。

查看全文

逆境刺激培养学生意志力策略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长精心呵护的顺境中成长,身心比较脆弱,常常表现出怯懦、孤僻、任性、自私等心理特征。究其原因,这些孩子普遍缺少的是“逆境刺激”。所谓“逆境刺激”,是指令人不快或不舒服的外界刺激,包括一般的困难与挫折。在面对逆境时,不同的孩子所表现出来的忍耐力、应变力和克服力是有所不同的,有的孩子百折不挠,坚持不懈,能较快摆脱不良情绪的影响;也有的孩子心灰意冷,自暴自弃,将逆境刺激视为无法克服的障碍。“自古磨难出英才”,“逆境刺激”是培养学生意志力的有效途径。

一、逆境刺激的育人价值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确提出学生所应具备的能够适应自身发展需要和社会需求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其中要求学生能够“不畏困难,有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具有积极的心理品质,自信自爱,坚韧乐观;有自制力,能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具有抗挫折能力等”,由此可见,学生在面对逆境时能够拥有的意志品质成为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学生的健全人格的形成和终身发展的需要。

二、逆境刺激的基本途径

大量事实表明,学生面对逆境时所表现出来的承受能力和应变能力直接影响到学生进一步发展的路向。因此通过适当的逆境刺激,使学生学会面对和处理各种挫折、困难带来的情绪,引导学生以积极主动、阳光乐观的心态进行面对,是逆境刺激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具体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尝试:1.开展主题教育,形成正确认知。逆境认知是学生面对困难、挫折等时能够独立自主的做出反应的能力,如果逆境认知能力强,即使面对重大的失利或者障碍,学生所表现从情绪和行为反应也是相对稳定、微弱的。因此教师要开展一定的逆境主题教育活动,通过例如名人传记分享、名言警句学习、身边榜样宣传等多种形式,教会学生认识逆境、学会冷静、客观地分析原因,在班级同伴中互相帮助总结教训,思考对策,逐步培养正确的逆境观,形成正确的认知能力。2.设置适当困难,培养应对能力。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给他们出一些经过努力可以克服的“难题”,主动创设情境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挫折感。如开展各项竞赛、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会认识到自己有不如他人或不尽人意的地方,并由此产生挫折感,这时作为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这些困难,教给他们克服困难的方法。在面对具体问题、经受实践考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应对逆境的能力。3.促进家校协作,提高教育实效。教师应向家长宣传“逆境刺激”的作用,取得家长们的支持和协作,不要一昧地满足孩子的欲望。引导家长开展一定的逆境刺激,如让孩子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倒垃圾、擦桌椅等,以此来换取每月的零用钱,让孩子从小就知道要获得,必须先付出的道理,在点点滴滴中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当然,在引导家长减少溺爱的同时,也要避免形成专制、忽视等不对等的教育方式,要注意教给家长正确实施“逆境刺激”的方法,不要盛气凌人,粗暴蛮横,甚至拳脚相加,无疑,这样的“逆境刺激”是要不得的。

三、逆境刺激的辩证实施

查看全文

中小学英语教学中逆商教育渗透

【摘要】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逆商教育已成为中小学英语课堂的重要教学策略。在中小学教学阶段,教师适时引入挫折教育,可以使学生在挫折中持续成长,不断增强挫折耐受力,并具备锲而不舍的学习精神。浅析相应策略,希望能为广大中小学英语教师提供一些新思考。

【关键词】中小学英语;逆商教育;策略

一、引言

逆商的概念来源于西方,简称为AQ,全称为逆境商数,还可以称之为挫折商数和逆商数。它指的是大众在身处逆境和面对困难时的内心反映,及面对事物时的应变能力,总体来说是指人在身处逆境时如何成功度过难关的能力。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通过对逆商教育策略的适时引用,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科目的过程中全面发展,具备一颗在从容解决困难和挑战的心。

二、中小学英语教学中逆商教育存在的意义

中小学阶段是英语科目的基础学习阶段,由于英语的特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多少少会存在一定的困难。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容易产生畏惧、退缩的心理,焦虑不安、甚至产生一些心理疾病。基于此,将逆商教育融入中小学英语课堂,首先,可以帮助学生在面对挫折时及时调整心态,加强学生的抗压抗挫心理;另一方面,逆商教育综合了思想政治、心理健康、生活经验、素质教育等方面的知识,可以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在素质教育环境下,教学过程中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必不可少,教师引导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在英语学科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阻碍,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兴趣。

查看全文

贫困生积极心理教育论文

当前,国家积极实行“奖贷助、勤补免”等政策,帮扶贫困学生缓解学业、经济压力。但受“人穷志短”等消极观念的影响,贫困生容易出现孤独、自卑、适应不良等心理问题。从阿德勒(Ad-ler)个体心理学的视角分析,经济贫困只是个人暂时的一种不利处境,这种不利处境会使个人感到自卑并进行补偿,在不断追寻人生目标和生活意义过程中,渐渐形成积极的生活风格,同时通过与他人的合作,找到真正的人生目标和意义,从而为社会发展多做贡献。

一、阿德勒个体心理学与贫困生的心理教育

(一)个体及生活的意义。阿德勒是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精神分析的早期代表,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对心理学的发展和心理教育研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强调个体有自己独特的发展目的,生命是不断寻求人生意义和追求理想,并与社会及他人产生密切联系,进而实现个人发展与社会价值统一的过程。个体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是以社会文化而非生物学为取向的,追求优越是人们行为的根本动力,追求优越既是与生俱来的又是后天发展出来的,而追求优越和自卑感密切联系,追求优越可以看作对自卑感的一种积极补偿。(二)合作与社会兴趣。阿德勒进一步把个体和社会联系起来,认为社会兴趣是人们必不可少的,植根于个人潜能对所有社会成员的一种情感和态度。然而,个人追求优越和发展社会兴趣都应指向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每个人作为社会的一员,对社会进步和发展都负有责任,只有通过与他人合作,并投身于社会实践,个人才能发展出健康的社会兴趣。换句话说,个人只有与他人沟通、合作,融入到家庭、社会及组织中才能具有归属感和价值感。可见,一个人的社会兴趣是其健康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正确的社会兴趣指向爱、合作及诸如此类的积极行为决定个人生活的意义及对社会贡献的大小。(三)自卑补偿与贫困生的心理教育。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逻辑起点是自卑感的补偿。阿德勒认为,是我们对自卑感的补偿推进了人的成长。阿德勒提出,人出生就有一种自卑感,对儿童而言,身材的矮小就是他们面对成人时体验到的自卑之一。[1]正如贫困学生为了弥补自己经济困难的内心感受而努力在学习中寻找自身的闪光点一样,当人们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而体验到一种自卑时,会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以弥补这一不足。但是,在补偿自卑的体验中,有些贫困生敏感、孤僻,出现心理问题,不愿意主动求助,有些贫困生为了避免偏见而放弃申请学校的各种补助,有些贫困生拼命学习而不参加任何课外活动,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较低,表现出种种对学习及生活的适应不良。从个体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来看,个人可以积极地补偿自卑感,进而发展出健全人格。因此,对贫困生进行心理教育,应先探析其自卑感的心理根源,再有针对性地开展独特的心理教育。

二、贫困生自卑感的心理根源解析

(一)孤独感。孤独感是人们普遍的情绪体验。生活中人们期望被认可与接纳,并寻求感情的依恋与寄托,然而也时常出现孤独的煎熬。有研究表明,孤独感已成为影响贫困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2]我们在实践中发现,贫困对个人的影响具有双重效应。一方面,贫困可能会激发个人斗志,成为改变命运的动力。另一方面,贫困可能会消磨人的意志,引起自卑心理或孤独感。贫困学生因经济上的困难,出现强烈的自卑体验和自尊需要,高度自卑和高度自尊的强烈矛盾,使得他们更容易出现孤独感。孤独感作为衡量贫困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影响他们的心理状态和情绪体验。心理学家指出,孤独感是一种封闭心理的反映,是感到自身和外界隔绝或受到外界排斥所产生出来的孤零苦闷的体验。一般而言,短暂的或偶尔的孤独不会造成心理困惑,但长期或严重的孤独有可能引发情绪障碍,降低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部分贫困生因家庭经济困难,不能正确、理性地认识这一困境,引发人际冲突、情感冲突等问题,深陷孤独的“泥潭”。贫困学生在求学历程中,面临更多的困扰和挑战,经历着比普通学生更多的焦虑和无助,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因家庭经济困难引发的心理问题,就会产生长期或严重的孤独感。(二)歧视知觉感。家庭经济社会地位低的孩子在求学历程中所获得的教育资源、学习机会、发展空间均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这种社会不公平现象对弱势群体的身心发展具有十分不利的影响。贫困生因家庭经济拮据,教育文化资本相对缺乏,承受着巨大的思想负担和精神压力。伴随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学生生活理念和消费观念发生转变,与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普通学生相比,贫困学生面临更多的经济压力、生活压力和精神压力,容易出现自我价值感较低等问题。在校园里,贫困歧视是家庭经济贫困学生可能面对的重要压力,贫困学生的歧视知觉直接影响其情绪状态和心理状况。歧视知觉是一种社会知觉,是相对于客观歧视而言的主观感受。在社会心理学中,歧视知觉被认为是个体知觉到的一种消极待遇,这种待遇由个人所属团体资格受到不公正的污名性而导致。[3]贫困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在班级及宿舍人际交往中会出现排斥感或被比较感。这种歧视知觉带来一系列消极的影响效应,已成为贫困生的精神负担。感知到的歧视体验会使贫困生陷于消极应对体验之中,其结果有可能出现较强烈的消极情绪体验,如忧郁、自卑等。(三)认同威胁感。认同是个体对自己及他人关系的认识,是个人产生自我定向的基础。如果缺乏应有的接受和认同,个人有可能陷入困境,形成认同威胁。从文化学角度来审视,个人在认同过程中,文化组织的权威运作促使个体主动或被动地参与文化实践活动,以实现其身份认同。社会对贫困生群体的偏见和负面评价主要存在于家庭经济地位、社会地位等方面,与其他遭受歧视的社会污名的群体相比较,贫困学生被污名的严重程度并不高。但是,这种污名认知同样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产生消极影响。认同威胁是在社会比较中个体对自己和所属群体身份的否定,以消极、否认的态度审视自身及群体,对群体地位持消极态度,甚至因自己是群体的一员而感到耻辱,进而产生某种强烈的污名感。贫困学生的污名感与群体认同威胁存在一定关联,这种认知威胁存在三类差异。第一类是依据自身情况判断的贫困生,他们倾向于接受或忽视外界对贫困生的污名倾向,这类学生所感知的认同威胁较低。第二类是依据外部利益判断的贫困生,这部分学生对贫困生群体的认同因外部利益变化而变化,有外部利益时倾向于认同这个特定身份,没有外部利益时则倾向于拒绝贫困生群体认同,这类学生的认同威胁高于第一类学生。第三类是根据自尊判断的贫困生,这是一类隐藏于普通学生中的非官方认定的贫困生,他们对贫困学生群体基本没有认同感,通过隐藏贫困身份以维护自尊,这类学生所感知的认同威胁最高。在歧视贫困的社会主流话语系中,每个贫困生都能感受到该群体的弱势和劣势,这种不利处境对其身心发展均有一定的不利影响。

三、个体心理学视野下的贫困生积极心理教育促进策略

查看全文

谈残疾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韧性培养

摘要:心理韧性作为一种重要心理素质,是衡量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残疾大学生由于生理上的缺陷在校园中一直属于弱势群体,因此增强残疾大学生逆境中的心理承受能力就显得十分必要,体育锻炼是促进身心和谐增强心理韧性的有效方法之一。文章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带入心理韧性相关模型进行分析,从心理潜能角度论证体育锻炼对残疾大学生心理韧性塑造的补充意义。体育锻炼通过连接个体与环境,对残疾大学生的认知、情感、精神、行为等方面有较好地重塑作用,帮助残疾大学生统合人格,在移情、问题解决、自我意识及自我察觉等方面挖掘更多的能量来源,进一步提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展残疾大学生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残疾大学生;心理韧性;体育锻炼;统合人格

1前言

随着教育部下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实施八年来带来的教育改革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残疾儿童等弱势群体拥有了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伴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高校校园中的残疾大学生数量随之增多,已经成为一个值得特别关注的庞大群体。根据《心理学报》、《心理科学》、《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等发表文章的计量学统计结果显示:大学生在自我意识及自我概念、精神疾病、一般心理健康方面存在普遍心理健康问题,更是心理障碍的高发群体。而残疾大学生作为高校中的弱势群体,本身在学习生活中面临着困难超过常人,加之众多客观因素和主观认知带来的心理压力,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更加不容忽视。心理韧性是当代残疾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成分,被认为是人在面对生活中的重大压力事件或挫折、逆境时的良好适应能力,对于大学生来说,心理韧性这种积极的心理品质,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及主观幸福感紧密相关。残疾大学生的社会弱势地位一时较难改变,因此塑造他们的心理韧性,有针对性地为其构筑心理适应及防御体系对于其今后自身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现代社会,体育运动对身心健康的积极作用已经得到大众的普遍认同。已有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可以通过释放紧张情绪缓解学生的压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也有研究者们在对大学生的研究中发现,健身运动对心理韧性有一定的正向预测作用。虽然是调节身心健康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残疾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推进过程却往往由于自身身体状况、场地器材、技能的缺乏及重视程度的不够等问题而屡遭阻碍。因此,在当今残疾大学生体育锻炼开展项目少、锻炼时间短,现状堪忧的背景下,将体育锻炼与残疾大学生的心理韧性培养相关联,成为促进残疾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新方向。如何通过心理潜能角度论证体育锻炼对残疾大学生心理韧性塑造的意义,成为积极心理学与运动心理学的关注热点。

2心理韧性发展模型

无论是积极心理学还是运动心理学,其作用都是“描述、解释、预测、控制”,根本目的在于帮助个体形成良好的心理或行为模型,获取更加有意义的人生。但是以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为代表的传统心理学一直以来都把重心放在心理问题的研究上,关注负面情绪、心理障碍、变态行为等,尽管传统主流心理学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他们已经远离了原来的主题———使一切生命变得有意义。而积极心理学倡导用积极的心态解读人类的心理现象,他们在弄清楚背后的本质的同时,更提醒大家的是,在面对生活重大压力、挫折甚至逆境时,很多人依然努力着,他们怀揣着对未来美好的憧憬不曾放弃。然而这种逆境下的生存能力并不是人人具备,而是表现出了较大的个体差异,催生出“心理韧性”这一概念,其作为一种特质或能力的观点已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认同(Connor&Davidson,2003)。心理韧性被认为是一种涉及一个人的健康与幸福生活等的重要心理素质,每个人的心理韧性可以通过有效训练得到提高和改善,许多研究认为心理韧性是当个体面对的逆境、严重压力或创伤性生活事件等危险因素需要克服时才发挥作用的。心理韧性的研究起源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其发展脉络经历了前中后三个明显阶段。前期的心理韧性模型聚焦在对韧性内在特质因子和外在环境保护因子的探索上,以Werner、Germezy、Butter等为代表的学者们提出的大多是能力型概念或结果型概念,关注是什么个体特质或者保护因子让个体在逆境中的表现结果不同。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心理韧性的研究重点逐渐侧重于其动态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学者们提出了“个人———过程———环境”心理韧性框架(Kumpfer,1999)以及心理韧性重组的过程模型(Richardson,2002),即通过动态交互作用,在外在保护因素的作用和个体特质功能的发挥下,个体迅速恢复和成功应对逆境的过程。进入新世纪,心理韧性这一概念才结合着新兴的积极心理学在西方学界掀起研究热潮,学者们的关注点逐步转向个体的积极心理特质和心理潜能,该阶段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是心理韧性动态模型的构建和提出。模型如下图一所示:图一心理韧性的动态模型(李海垒,张文新,2006)该动态模型认为,心理韧性是个体与生俱来的潜能。个体在成长发展过程中具有“安全、爱、归属、尊敬、掌控、挑战、才能、价值”等方面的心理需要,来自于外部保护因素“学校、家庭、社会和同伴群体”以及它们之于个体的“亲密关系、高期望值和积极参与”为个体的发展需要提供满足后,在个体身上会自然地发展出一些个体特质,即图一中所示的心理韧性特质“合作、移情、问题解决、自我效能、自我意识、自我觉察、目标与志向”等。这些心理韧性特质会在个体面临逆境时保护其自身发展不受危险因素影响,促进个体的健康成长。然而对于残疾大学生来说,由外部保护因素到青少年需求这一链条却几乎处于断开状态,从根本上阻碍了残疾大学生心理韧性特质的形成。对于残疾大学生来说,他们的所能获得的社会支持极为有限,身体的残缺往往伴随着家庭教育的缺失、同伴群体的缺失、社会支持系统不足等客观因素,这些缺失的支持条件都不足以给残疾大学生带来亲密关系、高期望值以及积极参与的体验,因此残疾大学生的诸多需求例如归属、爱、尊敬等都大幅度低于常人。不利的客观因素和主观认知的偏差使许多残疾面临自我意识模糊、缺乏归属感、对未来丧失目标与志向等心理问题。从根本上说,心理韧性是一种个体在身处逆境或被问题困扰时能够迅速恢复,甚至获得力量和成长的能力,来自于个体不断成长发展过程中的积极力量。但是残疾大学生的心理潜能在其拥有的外部保护因素现状下,无法较好地为适应社会融入社会获得良好发展提供能量。在心理韧性的潜能性定义视角下,积极心理学中的积极力量正是培养和发挥残疾大学生心理韧性的潜能来源。如何帮助残疾大学生发掘这种积极力量是重中之重。

查看全文

家庭教育教师分析论文

感受了这么多年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也经历了从孩子到教师的转变,我逐渐感受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协调,才能促进孩子更好地成长。可现状确实不尽人意,不少家长对子女进行家庭教育的观点似乎走进了越来越多的误区。我感觉到有些家庭教育观点很值得大家借鉴。

一、有意识地对小孩进行“吃苦”教育。现在的小孩是“享受”的一代,从净水到饮料再到“八+八”台湾珍珠奶茶,一步一个台阶。纯净水还说得过去(但也没必要,因为学校已提供开水),饮料已是高级享受,珍珠奶茶乃是超级享受。据说,只有“八+八”才合口味,有些学生非进口水果不吃,这样一种消费观念,带来的是许多负面影响。还不知钱是如何辛苦地赚来的,小小年纪就学会享受,在同学中也造成一种不好的相互攀比的现象。有了这种思想,就不知“艰苦”二字的内涵,看不到在还有大量失学儿童的背后他们所拥有的幸福,就不会尊重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嫌弃学校为他们配好的营养餐不合口味,不按正常就餐,结果许多学生得了胃病(不要以为生活好了,就不得胃病)。国外有种观念:富家“穷”孩子,就是有意识地对小孩进行吃苦教育。

二、父母既要言传也要身教,身教更重要。在家庭中父母的言行对小孩的生活起决定作用。家庭集体成员之间的道德、精神、心理等方面的关系,无不构成孩子最初的社会经验,而这对孩子的一生所起的作用是无可估量的。在孩子面前打开的第一扇通向周围世界的窗户就是父亲、母亲的个人榜样。因此,父母的举止行动非常重要。首先,父母在人与人之间的美好关系上做出榜样。父母有责任在家庭中创造一种最有利于教育子女的气氛,那就是父母相互尊重、相亲相爱、对老人体贴关怀、对孩子的情绪和心情细心关注、对孩子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尊重他的人格和自尊心、为人善良乐于助人。这样的家庭环境才能使孩子对人类美好的品质形成信念,内心充满平静和安宁。还有父母应当将更为重要的东西教给孩子,那就是一些精神上的东西,如:勤奋、坚韧、豁达、协作、责任心、竞争意识等。在家庭中,也要让孩子看看自己为事业努力奋斗的模样,看见父亲孜孜不倦的精神,孩子才会了解努力是多么重要。一面看电视或一面打麻将,一面督促孩子用功的父亲,是不可能给孩子有效的影响的。

三、不被孩子的要求所左右。在“可以”和“不可以”、“应当”和“不应当”这样一些基本概念上要有一个较明确的界限。在某些问题上要大胆地说“不”。有些父母从不拒绝孩子的要求,惟恐孩子不能事事如意。这种溺爱是一种家庭创伤,它给孩子们带来的绝不是家长所希望的幸福,而是与年龄不相符的幼稚和自私自利。父母对子女那种无私的爱,必须与严格要求结合起来才是真正的爱,才能把子女培养成为真正的人。

四、对孩子进行一些挫折教育。不用隐藏父母的喜怒哀乐,家长应该让孩子从小知道人间的艰辛。不少家长认为孩子还小,因此,总设法让孩子绕开艰难困苦,尽量不让他们经历伤心事件,也不愿在孩子面前流露出自己的苦难。以致于不少小孩到了一定年龄还不知道人的生活中竟有痛苦和悲伤。人的一生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挫折、失败、困难总是与人结伴而行。从挫折本身来说,它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它给人带来痛苦和不幸,带来各种压力,另一方面它又能锻炼人的意志,使人坚强起来。如有时候挫折把人逼上绝路,人便产生背水一战的决心,集中精力想对策,往往会出现一种超越自身的潜力和智慧。人们能抵御各种挫折压力而使人获得心理上的平衡的能力,就叫耐受力,或叫挫折承受力。从人才成长的一般规律来看,顺境可以出人才,逆境也可以出人才。从某个角度看,在逆境中经过挫折锤炼成长起来的人才,其生存力、竞争力更强。科学史家贝里奇指出: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在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思想上的压力,甚至肉体上的痛苦都可以成为精神上的兴奋剂。中国有许多格言:“天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一个人从小经过逆境磨炼,或经过良好心理健康教育,才会不断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

五、敢于体罚孩子。由于教育方式的改变与社会风气的民主化,近来很多做父母的都尽量避免体罚孩子。可因为独生子女的受宠,令许多父母抱有一种“爱还爱不来,怎么舍得打”的心态,愈发使得孩子缺乏一种具有震撼力度的家庭教育。我看到过这样的一个故事:由于调皮,三个男孩推着建筑工地上的手推车玩,两人坐在上面,一人在后面推,为了满足冒险心,他们们从一个很陡的坡上往下冲,结果他们都挂彩了。回到家里,父亲狠狠地揍了他的儿子,也就是这个“冒险队”的“队长”。尽管“队长”极不情愿地接受了这个体罚,但当父亲宽大厚实的手掌,打在他脸颊上的同时,他却感觉到父亲的爱意,这种既爱又恨的感受,至今仍深深地镌刻于心中,久久不能忘怀。从而有了这个故事。“体罚”,它把父亲的教诲,直截了当、毫无修饰地传达给孩子,而其中的寓意,不外乎是—“亲情”。在这个时候,母亲或父母的父母有可能充当孩子守护神的角色,不要理会他们,因为你是孩子的父亲,你必须对孩子将来的成长负责,你自己可能也是从小被体罚而长大的。有句俗语:“木棒下出好人”。当然,“暴君式”的教育也会对小孩的成长带来负面的影响,随着父母的素质的提高,我想能处理好这种关系的。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