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9 16:32:4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泥鳅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泥鳅养殖病害及防治

笔者通过几年的调查与实践,将泥鳅养殖中出现的常见病害进行了梳理,对其发病原因、症状及防治方法进行了总结,供大家参考。

1赤皮病

1.1病因:由荧光假单胞菌引起。主要发生在高温季节,水温越高,感染越严重,死亡率越高。1.2症状:病鳅先是鱼鳍或体表部分表皮剥落,呈灰白色,肌肉开始腐烂,肛门部位发红,继而在这些部位出现血斑,并逐渐变为深红色。严重时,病鳅体表充血发炎,鳍、腹部皮肤及肛门周围充血,溃烂;尾鳍、胸鳍充血并烂掉;鳍条间的组织常被破坏呈扫帚状,不摄食,直至死亡。1.3防治方法:①避免鳅体受伤,苗种放养前应用3%~4%的食盐水浴洗消毒5~10min。②用1g/m3漂白粉全池泼洒或用0.2g/m3二溴海因全池泼洒,连续3~4d。③五倍子,每立方米水体4g,将五倍子磨碎后用开水浸泡,疾病流行季节每15d全池泼洒1次。④大黄,2.5~3.7mg/L,先将大黄用20倍重量的0.3%氨水浸泡提效后,再连水带渣,疾病流行季节每15d全池泼洒1次。⑤鲜蟾酥10g,于凉水中搅拌均匀,全池泼洒,浓度为0.5mg/L,每3d1次。⑥蓖麻新鲜茎叶15kg捆成几束,放在池塘周围浸泡,每次浸泡3~4d,连续2次,可防治本病。⑦每亩水面用紫苏0.5kg、走马箭250g的干粉煎汁,遍洒全池。

2细菌性烂鳃病

2.1病因:由柱状屈挠杆菌引起。全国各养鳅地区终年都有此病的出现,一般在水温15℃以上时开始发生,在15~35℃水温越高越易暴发流行,致死时间也越短。水中病原菌越多,密度越大,泥鳅抵抗力越小,水质越差,越易暴发流行。2.2症状:个别鳅体色发黑,尤以头部为甚,游动缓慢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呼吸困难,食欲减退。鳃丝腐烂发白,尖端软骨外露,鳃上有污泥,多黏液,严重者鳃盖有透明小孔。2.3防治方法:①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或全池泼洒生石灰使池水呈25g/m3的浓度。②鱼种放养时用10~20mg/L高锰酸钾溶液浸泡15~30min,或用2%~3%的食盐水浸浴5~10min。③用烂鳃灵散拌饵投喂,每千克体重1g(按5%投饵量计,每千克饲料用本品20g),1天1次,连用3天。④外用与内服相结合效果更好。外用土霉素3~5g/m3水药浴,内服土霉素1g拌1kg饲料,投药饵为1次/d,4~6d即可。

3烂鳍病(亦称赤鳍病、腐皮病)

查看全文

泥鳅苗种培育技术探讨

1.场地选择

泥鳅苗养殖场所应水源充足,排水方便,能自灌自排,水质清新,无污染,土质中性或微酸性,阳光充足,环境安静,交通便利,供电正常。

2.池塘建造

(1)池塘规格

面积50~100平方米,池塘四周高出水面40厘米,池埂坡度60~70度,池深80~100厘米,池塘挖成后应把池壁夯实,用50厘米×50厘米水泥板做护坡,池底铺设腐殖泥土20厘米左右,水深保持在30~50厘米。

(2)防逃设施

查看全文

泥鳅养殖策略思索

泥鳅全身光滑无鳞,粘液丰富,体长形,特殊的形态,可使其在稻田里自由活动不受损伤,活水提温也有助稻田生长。利用稻田养殖泥鳅,不占用大的水面资源,节红养殖成本。另外,泥鳅的粪便残饵可以变废为宝,为稻田增肥,减少用肥量。因此,稻田养殖泥鳅能鱼稻双收,单位水稻产量不减,实现增产增收。通过实际养殖,总结了稻田养殖泥鳅技术介绍如下,以供种养户参考。

1稻田条件

用作养殖泥鳅的稻田水源为松花江水,水源充足、水质良好、进排水方便、土壤腐殖质丰富,以利于泥鳅的天然饵料繁殖,田埂无渗漏,保水性要好。稻田选定后,要加高加固田埂,使埂的高度高于水面40厘米左右。在田埂内侧衬1层尼龙薄膜埋人土中30厘米左右,上端可覆盖在埂面上。田埂要整齐坚实,防逃设备高出埂面50厘米,田块的四周及中间可以开挖“田”、“井”字形沟,沟宽I.5米,深30~50厘米,在进排水口挖鱼坑3—5平方米,深度80厘米,并且沟坑相通,同时安装进排水管道,并在进排水1:3设置防逃护栅。田间的沟坑面积要占稻田总面积的10%-25%。开挖沟坑是为了盛夏时泥鳅可人沟避暑栖息,增加活动空间,秋季便于捕捞。

2稻田插秧与泥鳅种放养

水稻品种选择生长快、抗病害、产量高、抗倒伏的优质良种,栽后用20毫克/千克生石灰水溶液泼洒消毒,1星期后注人新水30~40厘米。同时施腐熟发酵后的有机肥3吨/公顷培肥水质,为泥鳅苗种下田提供生物饵料。放养的鳅苗要求体形匀称、肥满、大小一致、体色新鲜、精神好,规格要在4~6厘米以上,可在当年养成商品泥鳅。投放时间以5月末至6月中旬为宜。每亩(667平方米)放养300500尾,放养前一定要用3%一5%食盐水浸泡1O~15分钟消毒。为尽快让其适应人工饲养,应加以驯化。下田前在暂养池里让其饿上3~4天,使其腹中残留食物消化掉再投放。

3日常管理

查看全文

泥鳅发展调研报告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我国农业转型过程中所诞生出来的一种新的生产经营方式和资源配置方式,它对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市财政支农工作紧紧围绕着市场需求,大力扶持怀远泥鳅产业,使农业产业化建设健康、快速发展。

一、泥鳅产业发展现状

怀远县是我市泥鳅产业主要地区,养殖面积由2003年的32亩,发展到现在的3720亩,全县共建立稻田和池塘养殖泥鳅示范基地13个。其中孔津湖稻田生态养殖泥鳅标准化示范区被省渔业局列为省级渔业标准化示范区,示范区核心区面积1500亩,另有池塘健康养殖面积400亩,是目前我省规模最大的稻田生态养殖泥鳅示范区。2006年,全县生产商品泥鳅1400吨,出口230吨,实现渔业产值3360万元,成为全省最大的泥鳅生产及出口基地。怀远县泥鳅养殖协会、孔津湖水产养殖协会等以泥鳅产业为主的渔业经济合作组织应运而生,会员达到288人,带动了1336个农户开展泥鳅养殖,户均泥鳅纯收入4400余元,其中董炳让、李德雨、顾有利等成为远近闻名的泥鳅养殖大户和致富带头人。

二、财政在扶持泥鳅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做法

一是以项目为抓手,借力发展。2003年,市财政局根据怀远县泥鳅养殖的资源和技术优势,积极帮助规划泥鳅养殖示范推广项目,组织专家对泥鳅的培育繁殖、养殖、基地、销售各个环节进行可行性论证,并积极争取省财政支持,获项目推广和人工繁殖技术经费70万元,为泥鳅产业的起步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二是支持龙头企业,带动壮大产业。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投入资金帮助怀远县渔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开展技术合作、科技推广和市场开拓,逐步扩大生产规模,使之成为泥鳅产业的龙头企业。通过公司+农户的模式,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发展泥鳅养殖,做到产业与自身发展并举,公司与农户利益共享,最大限度地维护农户的利益,充分调动了养殖户的积极性,泥鳅产业得到迅猛发展。三是培育养殖基地,突出苗种带动。通过中央、省、市不同渠道筹集资金,培育扶持养殖基地。2005年投入基地建设资金57万元,06年投入60万元,共带动其它各类资金投入1800万元,建成了我国第一家以泥鳅、大鳞副泥鳅等鳅科鱼类的种质资源保护和良种繁育为主的泥鳅良种繁育基地,年产泥鳅、大鳞副泥鳅等鳅科鱼类良种鱼苗10亿尾,夏花鱼种5亿尾;年产值500万元,年利润150万元。带动农民稻田生态养殖和池塘养殖泥鳅6000亩,年产优质商品泥鳅5000吨以上,出口2000吨。年创社会效益1亿元,出口创汇600万美元。四是强化质量管理,推动品牌战略。近年来,财政通过实施以奖代补的政策,积极鼓励企业创名特优产品和科技创新。2006年怀远泥鳅苗种规模化繁育技术通过了省级科技成果鉴定,填补了省内空白,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并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县科技进步一等奖;“淮王”牌、“孔津湖”牌泥鳅申报了绿色食品认证。随着质量和品牌提升,怀远泥鳅深受国内外市场的欢迎,远销韩国、日本等地,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五是扶持合作组织,促进产业升级。为了改变养殖企业和养殖户各自为阵的局面,2004年市县两级财政投入资金15万元,帮助组建了怀远县泥鳅养殖协会。通过近四年来的发展,目前会员已达288个,其中企业会员5个,养殖户271个,营销专业户12个。集中了怀远县全部泥鳅养殖企业和90%以上的泥鳅养殖大户,初步形成了“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生产格局,促进了泥鳅产业的升级,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三、思考与建议

查看全文

藕田泥鳅种植技术

摘要:利用藕田养殖泥鳅,不占用其他土地资源,节约养殖泥鳅成本,减少用肥量,大大提高单位面积的经济效益。总结了藕田养殖泥鳅技术,以供种养户参考。

关键词:藕田;泥鳅;养殖技术

利用藕田养殖泥鳅,不占用其他土地资源,节约养殖泥鳅成本,降低藕田害虫的危害,减少用肥量,可以大大提高单位面积的经济效益。根据五河县小圩镇大王村养殖户张某介绍,1hm2藕田可以产出莲藕30t、泥鳅975kg,2008年其0.27hm2田地收入2万余元。现将其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一、藕田条件

用作养殖泥鳅的藕田要求水源充足、水质清新良好、进排水方便、光照充足、土壤要黏、腐殖质丰富,以利于莲藕的生长和泥鳅的天然饵料繁殖,田埂无渗漏,保水性要好。藕田选定后,要加高加固田埂,使埂的高度高于水面40cm左右。埂的内侧要用水泥板埋入地下30cm,或在田埂内侧衬1层尼龙薄膜埋入土中30cm左右,上端可覆盖在埂面上。田埂要整齐坚实,防逃设备高出埂面50cm,田块的四周及中间可以开挖“田”、“井”字形沟,沟宽1.5m,深30~50cm,在进排水口挖鱼坑3~5m2,深度80cm,并且沟坑相通,同时安装进排水管道,并在进排水口设置防逃护栅。田间的沟坑面积要占藕田总面积的10%~25%。开挖沟坑是为了盛夏时泥鳅可入沟避暑栖息,增加活动空间,秋冬季节便于捕捞。

二、藕种栽植与泥鳅种放养

查看全文

庭院养殖泥鳅方法

泥鳅味道鲜美,具有营养丰富、高蛋白、低脂肪、营养滋补等特点。泥鳅在韩国被誉为“水中人参”,在我国也日益受到广大城乡消费者的喜爱。随着泥鳅需求量的增加,现有的野生资源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泥鳅售价随之不断上涨。我国农村的房前屋后通常都有很大的空地,在水源充足的条件下可以开发利用进行泥鳅养殖。泥鳅属于杂食性鱼类,农村的各种农副产品的“下脚料”都可以作为饵料投喂。泥鳅养殖技术简单、病害少,不失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选择。

1.修建鱼池和肥水

鱼池的修建在尽可能充分利用空间的同时,还要注意选择干净、方便的水源,水源地应无农药、化工污染,水质符合养殖用水要求。鱼池应背风向阳,且能应对旱涝的威胁,鱼池的大小根据各家的条件而定,50~150米2皆可,但面积不宜过大。鱼池的形状为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皆可。池底需30厘米左右的腐殖土底质、池水深60~100厘米,有条件的养殖户应修建水泥池,池口一般要求高于地面20厘米左右。鱼池的进排水口呈对角分布,进水口应高于水面约20厘米,且进、排水口要设置防逃网,防止泥鳅逃逸和野杂鱼的混入。开展养殖前要清塘,每亩用生石灰100千克,杀灭泥鳅的敌害生物及致病菌,1周后注入新水。在池边用家畜、家禽的粪便和农作物的秸秆堆积制作有机肥,在充分发酵后投入到池塘中培育饵料。待水变肥后(呈黄绿色),即可放苗开展养殖。

2.选择苗种

因气候原因,各地放养鳅苗的时间有所不同,但一般在3~6月份。农村庭院养殖一般以买进苗种和捕捞野生苗为主,苗种规格一般要求是体长3~5厘米。苗种应无畸形,无皮肤损伤,活泼健壮,积极抢食,顶水能力强。鱼苗放养一般在中午进行,先用2%~4%食盐水浸泡10分钟左右再放入养殖池中。同一池中投放的苗种规格应整齐,且要一次投足,防止分次下池,以免互相撕咬。放养密度为15~20千克/100米2。

3.成鳅养殖

查看全文

小议泥鳅的生活习惯及池养技术

1泥鳅的生活习性

泥鳅属底层生活鱼类,常栖息于底泥较厚的塘、田、水沟等浅水区。泥鳅对环境的适应力很强,因它有鳃呼吸、皮肤呼吸和肠道呼吸三种呼吸方式,故水中溶氧很低时也能正常生活。

泥鳅适宜的生活水温为15℃~30℃,最佳生长温度为23℃~28℃。水温超过30℃时,泥鳅钻入泥中避暑、栖息;水温低于5℃以下时,泥鳅钻入泥中冬眠。

泥鳅属杂食性鱼类。天然水域中,常以昆虫幼虫、小型甲壳动物、底栖生物、水草(如小浮萍)、植物碎屑等有机物为食;幼体多以动物性饵料为食,成鳅则以植物性饵料为主。在人工池塘养殖中,常吃鱼类剩下的残渣余饵,也吃配合饲料,但泥鳅的食欲常与水温有关:当水温20℃时,其植物性饲料可占60~70%,日投饲量占鳅体重的7~8%;当水温在20℃~23℃时,动物与植物性饲料各半,日投饲量占鳅体重的8~10%;当水温24℃~28℃时,动物性饲料占60~70%,日投饲量可占鳅体重的10~15%。当水温低于10℃以下或超过30℃时,泥鳅则处于少食或停食状态

泥鳅一冬龄达性成熟。开春后水温上升到18℃~20℃时,成熟者开始自繁,并多次产卵。一般多在3—7月繁殖,5—6月为繁殖盛期。泥鳅常在清水流入的浅滩、雨后或夜间产卵。

2养鳅池的建造与准备

查看全文

泥鳅池塘养殖技术分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泥鳅;池塘养殖;放养;饲养;日常管理;疾病防治

论文摘要介绍了泥鳅池塘高产养殖技术,包括养殖条件、池塘清整、放养、日常管理、疾病防治等,以供泥鳅养殖户参考。

泥鳅是一种分布广泛、适应性很强、对环境条件要求不高的小型淡水鱼类。我国几乎从南到北的河流、池塘、稻田等都有分布。泥鳅肉清淡味美,营养丰富,其蛋白质含量达21%,磷、铁、钙、锌等含量丰富,素有“水中人参”之称,药用功效显著。因此,泥鳅作为一种滋补食品,具有补中益气、滋阴壮阳、清热利尿的功能,越来越为人们喜爱。其市场价格一直较高,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工业废水及农药大量使用的污染,天然泥鳅资源大量减少,但市场需求却在扩大,泥鳅的价格高达15~25元/kg,在春、冬季市场销售较旺。泥鳅在国际市场上也有一定的销路,年出口量数百万千克,且价格好,换汇率高。泥鳅的养殖前景十分广阔,江苏、山东、安徽等地都在大力养殖泥鳅。池塘养殖泥鳅是目前采用较多的一种养殖方式,单产水平高,技术操作水平要求也高。一般产量可达22.5~37.5t/hm2。舒城县从2007年开始有养殖户进行池塘规模养殖,而且取得了较好的收益。现将泥鳅生物学特性与池塘高产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1生物学特性

泥鳅(又名灰泥鳅)为小型经济鱼类,属温水性鱼类,生长水温为15~30℃,最适水温为22~28℃,水温高于32℃则钻入淤泥中,水温低于7℃潜入泥中冬眠。泥鳅不仅能用鳃呼吸,还能利用皮肤和肠进行呼吸,对环境适应能力强,耐缺氧能力较强。通常生活在水底层,有钻泥的习惯,喜欢中性及微酸性的黏性土壤。泥鳅为杂食性鱼类,常摄食的有水蚤、丝蚯蚓、水草及水中的泥和微生物,常用堆放鸡粪、牛粪、猪粪等方法来繁殖饵料或投喂人工颗粒饲料喂养泥鳅。泥鳅摄食一般多在傍晚和夜间,如在产卵期和生长旺盛期,白天也摄食,产卵期的泥鳅比平时摄食量增大,雌泥鳅比雄泥鳅摄食多。泥鳅一般2龄性成熟,一年可多次产卵,产卵期为4~8月,其中5~6月是产卵高峰期,受精卵具弱黏性。

2池塘养殖技术

查看全文

藕田插养泥鳅技术论文

摘要:利用藕田养殖泥鳅,不占用其他土地资源,节约养殖泥鳅成本,减少用肥量,大大提高单位面积的经济效益。总结了藕田养殖泥鳅技术,以供种养户参考。

关键词:藕田;泥鳅;养殖技术

利用藕田养殖泥鳅,不占用其他土地资源,节约养殖泥鳅成本,降低藕田害虫的危害,减少用肥量,可以大大提高单位面积的经济效益。根据五河县小圩镇大王村养殖户张某介绍,1hm2藕田可以产出莲藕30t、泥鳅975kg,2008年其0.27hm2田地收入2万余元。现将其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一、藕田条件

用作养殖泥鳅的藕田要求水源充足、水质清新良好、进排水方便、光照充足、土壤要黏、腐殖质丰富,以利于莲藕的生长和泥鳅的天然饵料繁殖,田埂无渗漏,保水性要好。藕田选定后,要加高加固田埂,使埂的高度高于水面40cm左右。埂的内侧要用水泥板埋入地下30cm,或在田埂内侧衬1层尼龙薄膜埋入土中30cm左右,上端可覆盖在埂面上。田埂要整齐坚实,防逃设备高出埂面50cm,田块的四周及中间可以开挖“田”、“井”字形沟,沟宽1.5m,深30~50cm,在进排水口挖鱼坑3~5m2,深度80cm,并且沟坑相通,同时安装进排水管道,并在进排水口设置防逃护栅。田间的沟坑面积要占藕田总面积的10%~25%。开挖沟坑是为了盛夏时泥鳅可入沟避暑栖息,增加活动空间,秋冬季节便于捕捞。

二、藕种栽植与泥鳅种放养

查看全文

藕田养殖泥鳅技术分析论文

1藕田条件

用作养殖泥鳅的藕田要求水源充足、水质清新良好、进排水方便、光照充足、土壤要黏、腐殖质丰富,以利于莲藕的生长和泥鳅的天然饵料繁殖,田埂无渗漏,保水性要好。藕田选定后,要加高加固田埂,使埂的高度高于水面40cm左右。埂的内侧要用水泥板埋入地下30cm,或在田埂内侧衬1层尼龙薄膜埋入土中30cm左右,上端可覆盖在埂面上。田埂要整齐坚实,防逃设备高出埂面50cm,田块的四周及中间可以开挖“田”、“井”字形沟,沟宽1.5m,深30~50cm,在进排水口挖鱼坑3~5m2,深度80cm,并且沟坑相通,同时安装进排水管道,并在进排水口设置防逃护栅。田间的沟坑面积要占藕田总面积的10%~25%。开挖沟坑是为了盛夏时泥鳅可入沟避暑栖息,增加活动空间,秋冬季节便于捕捞。

2藕种栽植与泥鳅种放养

藕种选择生长快、抗病害、产量高、无损伤、无断芽、新鲜的优质藕种进行栽植。栽2250~3000kg/hm2藕种,栽后用20mg/kg生石灰泼洒消毒,1周后注入新水30~40cm。同时施腐熟发酵后的有机肥3t/hm2培肥水质,为泥鳅苗种下田提供生物饵料。放养的鳅苗要求体形匀称、肥满、大小一致、体色新鲜、精神好、规格要在4~6cm以上,这样可在当年养成商品泥鳅。投放时间以5月上旬至6月中旬为宜。放养45~60万尾/hm2,放养前一定要用3%~5%食盐水浸泡10~15min消毒,为尽快让其适应人工饲养,应加以驯化,下田前在暂养池里让其饿上3~4d,使其腹中残留食物消化掉再投放。

3日常管理

(1)投饵。投饲要做到定质、定量、定时、定位。定质:做到不喂变质饲料,饲料要适口新鲜,饲料组成相对恒定。在鳅苗投放后的前15d投喂粉状配合饲料,可调成糊状投喂,随着泥鳅的生长发育,逐渐掺入成鳅饲料,即将豆饼、米糠等植物性饲料加上鲜活小鱼虾或者其他动物的内脏下脚料剁碎,再拌上配合饲料。配合饲料中植物性饲料和动物性饲料比例大约在6∶4,养殖中后期要以动物性饵料为主,或者增加动物性饲料的投喂量,以利于成鳅增肥。定量:每天的投喂量占泥鳅苗种总重量的4%~7%。定时:上午、下午各投喂1次,一般以1~2h吃完为宜,投喂量不可过多,否则鳅苗贪食,会引起消化不良。在田间沟坑中设置食台,距底部5cm,圆形直径30~40cm,用编织袋做成即可。定位:将泥鳅驯化到食台吃食,以观察吃食情况。每天投喂量应根据天气、温度、水质等情况随时调整。当水温高于30℃或低于12℃时少喂或不喂。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