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消费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9 16:18:3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能源消费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能源消费论文:家庭能源消费形势与举措诠释
本文作者:刘颖奇鄢军工作单位:江苏大学京江学院
镇江市家庭能源平均消费趋势
家庭能源消费是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指标。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住房条件的改善和私人汽车普及等高档消费品的增加,不仅带动了能源消费量的增长,也改变了居民生活能源消费的结构。家庭能源消费(DomesticEnergyConsumption,DEC),又称用能源消费或生活能源消费,主要包括房屋采暖、家用电器、照明、炊事热水等方面的能源消费(姚建平,2009)。以镇江市2005年为例:全市居民生活能源消费量为814.5万t标准煤(不含工业用,仅仅是居民使用情况),比1990年增长1.2倍,人均生活用能由1990年的343.3kg标准煤上升到2005年的537.4kg标准煤。同时,能源消费结构也由以煤为主逐步演变为以电、油、气为主。1990年到2008年,镇江市居民人均生活用电量由87.9kw•H上升到586.7kw•H,提高了5.8倍;人均生活用天然气由1.2m3上升到37m3,提高了32.1倍;人均生活用煤由370.4kg下降到154.1kg。从发展趋势上来看:人们生活方式变得方便、快捷、干净;能源所需增长太快,而这一切,镇江市城镇化率仅仅是百分之五十七,而全国城镇化率仅仅是百分之五十。城镇化率在发展过程中肯定要提高,能源短缺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十分突出。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的总能源消费分配比例是,居民用能与工业用能、交通用能已形成明显的三足鼎立之势。我国目前民用能源已经成为仅次于工业用能的第二大能源消耗部门(占10.3l%)。通过对生活消费的分析,发现人们在日常生活消费中能源的消费在不断增加。例如,工业对能源需求的比重较大,同时在工业生产出人们日常生活所需的工业产品并融入社会后,最终用于人们的日常消耗。因此,家庭能源消费需要进行合理化的改善,通过尽可能地减少能源的不必要消耗,缓解能源供给不足的状况。
镇江家庭能源合理化的对策
(一)倡导自愿节约能源意识,逐步形成合理化的生活行为能源的节约利用以及家庭能源的选择,离不开城镇居民的个人消费心理。加强对自身消费心理的引导,不可或缺。减少能源消耗,更多的在于居民自身意识的不断提高,如自行车作为近程代步工具即节约了能源又对居民身体素质的提高有很大帮助,又如太阳能热水器的使用。而个人的心理活动,受到社会环境、教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自我节约的意识,更能减少对能源的浪费。(二)对家庭能源消费分布进行相应引导,减少不合理的能源消费在能源的使用环节上或多或少的存在能量流失的情况,我国对节能技术的普遍推广与应用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从高能耗的产品向低能耗产品的转换。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壮大,需要政府不断地扶持和引导:如分时电价的实施、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照明、无缝公交等。(三)加大对节能技术的开发,使更多的节能创意融入日常生活科技进步的作用在于优化人们的生活。因此,提高对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不仅仅在于对大型能源产业的结构优化,还需要对家庭基础设施的能源消耗进行调整和改善,逐步减少对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在国外不断兴起的创意设计理念,都是以保护环境、节约能源为主。在家庭住宅的设计中,一方面注重对原有废弃材料的循环利用,另一方面也注重对环保材料的使用,城市生活垃圾沼气化处理等对镇江居民节能有着很好的借鉴作用。如节能灯的使用,变频空调的使用,碳纤维自行车的使用,LED照明灯的使用等等。
社会能源消费统计监测方案
为准确反映我市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与基本结构,推进节能降耗,发展循环经济,决定在全市开展全社会能源统计监测工作,特制订如下实施方案。
一、基本原则
1.条块结合,分工协作。全社会能源消费统计监测以各有关部门的专业统计和有关行政记录为基础,政府统计机构分级计算全社会能源消费量。
2.方法多样,高质高效。针对不同行业、不同能源产品的特点,采用不同的调查方法,高质量、高效率取得能源消费数据。调查方法一旦确定,应保持相对稳定。
3.下管一级,总量平衡。市和县区分别负责本辖区范围内全社会能源消费监测统计工作,市各有关部门要对本部门负责的数据下管一级,做到全市与各县区数据的总量平衡。
4.开展联审,确保质量。建立全社会能源消费监测统计联审制度,由市统计局会同市各有关部门对全市和各县区能源消费总量进行联审,以确保数据质量。
能源消费碳排放论文
1引言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政府在2009年12月的哥本哈根国际气候会议上对全世界作出郑重承诺: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50%.而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家,我国的碳减排目标任重而道远.当前,全球都在积极推行“低碳经济”,各国都在努力实现“绿色生产”,力求减少碳排放量.我国政府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节能减排的约束性目标,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要降低16%,而二氧化碳排放要降低17%,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总量要求减少8%到10%,同时把该目标进一步分解到全国各地区,要求各地区务必坚持绿色、低碳的新型发展理念,把节能减排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个重要出发点,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产消费模式,进而增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一直以来,二氧化碳排放问题作为全球变暖背景下的一个新标识,是国内外众多学者密切关注的重点.由于我国存在严重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地区资源禀赋差异,中国各省市地区的碳排放也存在显著差异.要想制定出科学合理且有针对性的节能减排政策,就必须很好地把握中国各省市的碳排放情况,因此有必要对各省市碳排放量进行全面系统的测算.然而,截止目前,我国无论是国家层面的还是省级层面都没有直接公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官方统计数据,国内外学者的测算研究都是基于对能源消费量的测算.那么,我国各省份二氧化碳排放量到底有多少,哪些因素对二氧化碳的排放产生影响?这些相关影响因素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程度又是如何呢?这些问题的解决与否关系到我国节能减排政策制定的科学与否,也关系到低碳战略实施成效的显著与否.节能减排工作的顺利开展,是我国经济社会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参照IPCC(2006)以及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办公室[3]和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2007)[4]的方法,运用相关方法对各省市地区的碳排放量数据进行估算,比较详细估算了我国30个省市(直辖市、自治区)1997—2011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2各地区碳排放量的测算
考虑到二氧化碳排放的来源比较广泛,除了化石能源燃烧外,在水泥、石灰、电石、钢铁等工业生产过程中,由于物理和化学反应的发生,也会有二氧化碳的排放,而在所有工业生产过程排放的二氧化碳中,水泥大约占56.8%,石灰大约占33.7%,而电石、钢铁生产所占不足10%.为了进一步增强估算的全面性和准确性,本文不仅估算了化石能源燃烧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同时也估算了水泥生产过程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另外,为精确起见,本文进一步将化石能源消费细分为煤炭消费、焦炭消费、石油消费、天然气消费,其中石油消费则更进一步细分为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四类.所有化石能源消费数据都来自于历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水泥生产数据来自于国泰安金融数据库.水泥生产过程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具体计算公式如下:CC=Q×EFcement.(2)其中CC表示水泥生产过程中二氧化碳排放总量,Q表示水泥生产总量,而EFcement则是水泥生产的二氧化碳排放系数.本文估算水泥生产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时,仅仅计算了化学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而没有包含水泥生产过程中燃烧化石燃料而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表1列出了各类排放源的CO2排放系数.经过一系列准确计算,可以得到我国30个省市地区1997—2011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估计值.由表2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估算值可以看出我国各省市地区碳排放量基本都呈现上升趋势,地区差异比较明显.为了更好的体现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地区差异性,将我国30个省(市、区)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和其地理位置划分为三大区域,包括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以及西部地区.具体来讲,东部地区包括北京、河北、天津、辽宁、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和海南这11个省(市);中部地区主要包括黑龙江、吉林、山西、湖北、河南、湖南、安徽和江西这8个省份;西部地区则包括内蒙古、广西、云南、贵州、四川、陕西、重庆、青海、宁夏、新疆、甘肃、西藏(由于缺乏数据较多,未估算其二氧化碳排放量)这12个省(市、区).表3显示我国三大区域的碳排放量.表3的数据反映了我国及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碳排放量情况.从总体上来看,1997—2011年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从1997年的336565.69万吨增长至2011年的1066359.01万吨,增长幅度达到729793.32万吨,短短15年间排放量大约增长了2.17倍.由图1可以明显看出,在1997—2002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处于缓慢增长的阶段,这个阶段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年均增长为3.48%.这个阶段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出口贸易缩减,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从2003年起,亚洲各国陆续走出金融危机的泥潭,我国经济发展加速,但由于我国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使得我国这一阶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处于快速增长期,2003—2007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速达到13.70%.之后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速有所下降,2008—2011年增速为9.37%.虽然增长率依旧不低,但是相比于2003—2007年还是呈现下降趋势.这说明我国意识到能源环境的重要性,开始探寻低碳经济路径,为实现绿色生产付出努力.特别是在2008年10月29日我国公布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行动》白皮书,郑重声明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积极态度和相关行动,更是明晰了我国未来低碳发展路径.从表3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碳排放量情况可以明显看出,我国的碳排放区域差异性是比较显著的.总体来讲,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呈现由东到西依次递减的规律,东部地区碳排放量最多,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碳排放量最少.东部地区的二氧化碳排放在绝对量上大大超过中西两大区域.从图2可以看到,这三大区域二氧化碳排放均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且其增长规律均与全国二氧化碳排放量一样,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1997—2002年三大区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有升有降,总体来说处于缓慢增长阶段;从2003—2007年,三大区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整体处于快速增长阶段;从2008—2011年,三大区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处于增速下降阶段.图2是我国1997—2011年30个省市地区二氧化碳排放量均值的降序排列图.其中,二氧化碳排放量均值位于全国二氧化碳排放均值的省市地区有:山东、河北、江西、江苏、河南、广东、辽宁、内蒙古、浙江、四川和湖北.排名靠前的前五个省份是山东、河北、江西、江苏和河南,分别占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均值的8.71%、8.00%、7.68%、6.21%和5.95%.我国的主要二氧化碳排放大省均为传统工业,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二氧化碳排放量排名靠后的五个省份分别是天津、甘肃、宁夏、青海和海南,分别占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均值的1.46%、1.44%、0.98%、0.40%和0.30%.图3是我国1997—2011年各省碳排放年均增长率的降序排列图.可以看到,二氧化碳排放年均增长率排名前五的省份是宁夏、内蒙古、海南、福建和山东,其中宁夏二氧化碳排放的年均增长率达到15.36%.宁夏出现较高二氧化碳排放速度的原因与其快速的经济增长密切相关,1997年宁夏的国内生产总值为210.92亿元,2011年为2102.21亿元,增幅达到1891.29,增长了8.97倍.第二产业的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97年的41.6%增长到了2011年的50.2%,增长了8.6个百分点.快速的经济发展及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刺激了二氧化碳的高速排放.除了以上二氧化碳排放年均增长率排名靠前的省份外,青海、陕西、广西和新疆的年均增长率也均超过了10%,高于全国8.59%的平均增长水平.排名靠后的五个省份为辽宁、山西、黑龙江、上海和北京,其二氧化碳排放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6.47%、6.16%、5.41%、4.32%和1.95%,其中北京二氧化碳排放年均增长率以1.95%位居全国最低.
3我国各省区二氧化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影响二氧化碳排放的相关因素很多,比如地理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产权结构、能源消费结构、对外开放程度、投资水平、制度环境、城市化水平、能源价格等[5-8].考虑到客观条件的限制,在考虑数据可得性基础上,本文构建面板数据模型研究产业结构、出口贸易、能源消费结构、城市化水平、国内生产总值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本文选择的面板数据模型如下:yit=α+Zitβ+ηi+εit.(3)其中,yit是第i个省份第t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α是常数项,β是回归系数;ηi是个体效应,主要用来控制各省份自有的特殊性质,εit是外生解释变量,主要包含国内生产总值(用gdp表示)、能源消费结构、城市化水平、产业结构及出口贸易等因素.其中,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量的比重度量(用energe表示),城市化水平以非农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度量(用city表示),出口贸易以出口额占GDP的比重度量(用export表示),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度量(用industry表示),同时对所有变量进行了取对数处理.结果显示,该面板回归模型拟合地较好,回归系数具有较高的显著性,其符号方向与现实情况较为符合.产业结构及国内生产总值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弹性系数较高,说明二氧化碳对产业结构及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动比较敏感.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每增加1%,会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0.9744%,这说明第二产业与碳排放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第二产业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驱动因素.经济每增长1%,二氧化碳排放量则会增加0.5812%,这说明经济增长也是碳排放量增多的一个重要因素,二者呈现正相关关系.能源消费结构与出口贸易与碳排放量的弹性系数在1%水平上不显著.
当前能源消费的状况与战略
一、中国能源资源储量现状
中国能源资源储量较为丰富,常规能源资源占世界总量的10.7%。其中,水力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其蕴藏量折合年发电量达6.19万亿千瓦时,经济可开发年发电量约1.76万亿千瓦时,相当于世界水力资源量的12%,列世界首位;我国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华北和西北地区,根据第三次全国煤田预测资料,我国煤炭资源总量为55697.49亿吨,其中探明保有资源量10176.45亿吨,预测资源量45521.04亿吨,剩余探明可采储量约占世界的13%,列世界第三位;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和东部海域,探明储量分别占据世界第十二位和二十二位;此外,我国太阳能资源居世界第二位;潮汐、地热、风力及核燃料资源储藏量都比较丰富。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各种能源资源的人均拥有量都处于较低水平:煤炭和水力资源都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石油、天然气人均拥有量更是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15左右。
目前,中国的人均能源消费量是1.0吨标准煤,美国是11.7吨标准煤,日本是5.5吨标准煤,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平均是6.8吨标准煤,世界平均值为2.1吨标准煤。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人均能源消费量也将持续上升。预计2050年达到目前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之际,中国的人均能源消费量将在3.0吨标准煤以上。因此,能源总量供应不足的问题将长期存在。
另外,我国能源资源可用度较低。由于存在着较多制约开发的因素,我国煤炭可靠建井储量严重不足;石油地质资源较丰富,但可采储量过少,增储难度极高;天然气起步晚、起点低,探明率不高,地质条件相对复杂,但增储迅速、前景广阔。同时,我国能源资源的分布严重不均,煤炭资源60%以上在华北,水力资源70%以上在西南,而工业和人口集中的南方八省一市能源缺乏。
二、我国能源结构调整面临的问题
农村家庭能源消费与节能分析
摘要:根据农村家庭能源消费情况,对农村家庭能源利用情况、用能效率情况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农村家庭能源利用效率低下的情况,提出了农村家庭在炊事、取暖、家电、热水用能等方面确实可行的节能措施,并进行了节能潜力分析,为农村家庭节能改造提供借鉴和参考,促进农村家庭高效利用能源。
关键词:能源消费;热效率;节能量;热泵;太阳能能源
作为国民经济发展基础性的物资、工业的血液,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节能作为我国的一项长期战略决策,有效促进了科学合理利用能源,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特别是自“十一五”计划以来,我国加大了节能工作的力度,实行节能目标责任制考核,节能事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全国单位GDP能耗由2005年的1.22吨标准煤/万元下降为2018年的0.52吨标准煤/万元,能源利用效率大大提高。多年来,国家通过法律、政策、税收等手段,鼓励企业进行节能技术改造,企业节能自觉性、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企业能源利用效率提高,生产成本下降,市场竞争能力进一步加强;同时,通过各种宣传培训,全社会节能意识增强,自觉性提高,形成了全民共同节能、共创低碳生活的良好氛围。在农村,国家虽然对农村能源发展做出了许多战略部署,颁布了相关法律法规,促进了农村能源事业的发展,为农村能源革命、环境保护和美丽乡村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由于广大农村相对城市来讲,信息封闭,缺乏相应的节能技术,导致农村能源利用效率低下,节能事业发展落后,严重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1农村家庭能源消费
1.1农村家庭能源消费现状。农村能源[1]消费作为我国能源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能源消费也随之快速增长。根据相关统计,从2000年到2016年,农村能源消费总量从1.46亿吨标准煤增长到3.17亿吨标准煤,年平均增长5.05%。其中农业生产用能从0.39亿吨标准煤增长到0.85亿吨标准煤,年平均增长5.15%;农村生活用能从1.07亿吨标准煤增长到2.32亿吨标准煤,年平均增长5.03%。尽管农村用能增长较快,但生产用能和生活用能的比例未发生大的变化,一直维持在30%和70%的比例左右。一个普通农村家庭的年能源消费量为1117千克标准煤(不含交通),其中生物质能(畜禽粪便、柴薪、秸秆)消费686千克标准煤(占家庭能源消费量的61%),煤炭消费169千克标准煤(占家庭能源消费量的15%),电力消费119千克标准煤(占家庭能源消费量的11%),液化石油气消费79千克标准煤(占家庭能源消费量的7%),热力消费36千克标准煤(占家庭能源消费量的3%),太阳能消费18千克标准煤(占家庭能源消费量的2%)、管道气消费10千克标准煤(占家庭能源消费量的1%),农村家庭能源消费种类如图1所示。农村家庭主要的能源消费分布为炊事消费493.14千克标准煤(占农村家庭能源消费分布的44%),室内取暖消费491.56千克标准煤(占农村家庭能源消费分布的44%),家电消费65.51千克标准煤(占农村家庭能源消费分布的5.9%),热水消费63.65千克标准煤(占农村家庭能源消费分布的5.7%),制冷消费3.29千克标准煤(占农村家庭能源消费分布的0.3%)[2],农村家庭能源消费分布如图2所示。1.2农村家庭能源利用情况分析。从我国农村家庭能源消费分布图可以看出,农村家庭能源消费主要集中在炊事消费、取暖消费、家电消费和热水消费上,其中炊事能源消费和取暖能源消费占家庭能源消费额的88%。是农村家庭能源消费的重中之重。目前农村绝大多数家庭炊事仍然使用老式土灶,而且使用能源多为生物质能源(畜禽粪便、柴薪、秸秆)和煤炭。该种土灶不仅能源利用效率低,据测试其热效率仅为12.38%[2],而且排放大量的粉尘和二氧化碳,造成环境的严重污染。在北方部分省区,采用传统的灶炕的方式进行炊事,即在炕的一端设置锅灶的灶炕。灶炕由锅灶、炕体、烟囱等3个部分组成。燃料在灶内燃烧,产生的烟气经过炕直接排出室外,由于使用时为了通风助燃,灶炕门始终开启,烟气流速较快,传热效率低。而且烟气中大部分可燃物在尚未被燃尽时即被排放,造成燃料浪费的同时,又造成了污染。即便将炊事与取暖相结合的灶炕,其热利用效率也只有30%多,能源使用效率较低。除北方部分省区采用灶炕进行取暖外,我国大部分农村家庭主要采用普通火炉或电取暖器等取暖。取暖炉暴露在空气中,无介质进行热交换,直接通过消耗能源产生的热量取暖,热利用效率低。同时普通火炉直接燃烧生物质燃料和煤炭,产生的烟尘直接排放,造成空气极大的污染。农村家庭家用电器主要有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电磁炉、电饭煲、照明灯具等,这些家用电器,国家有相对应的能源强制性能效标准,电器产品一经出厂,均符合国家相关能源强制性能效标准的要求,能源利用效率都比较高。例如电磁炉的热效率为85%~90%[4],燃气灶热效率51%~68%[5],电饭锅热效率68%~90%[6]。照明方面,目前农村家庭照明光源以白炽灯和节能灯为主。其中白炽灯发光效率为5~15lm/W,家用节能灯发光效率为33~72lm/W[7]。农村家庭热水方面。目前主要有3种加热热水方法,分别是锅灶加热热水、电热水器加热热水、太阳能加热热水。其中用锅灶加热热水效率最低,如用老式土灶加热热水,其效率仅为12.38%;根据《储热式电水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21519—2008),电热水器实际热水输出量与额定容量的比率为50%~70%[8],电能利用效率较高;根据《家用太阳能热水系统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26969—2011),家用太阳能热水系统日有用热量与标准规定值之比为0.1~0.5[9]。太阳能热水器虽然太阳能利用效率较低,但太阳能为可再生资源,不需要消耗能源,同时太阳能又是清洁能源,无污染物排放,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2农村家庭节能潜力分析
能源消费科技进步分析论文
【关键词】:能源能源危机节能
【摘要】:在国际油价进入超高价区、世界对能源安全担忧加剧的背景下,我国也面临严重的能源危机,所以我们必须分析清楚能源消费与科技进步的关系,大力发展新型能源、清洁能源,把节能放在一个重要的战略地位对待。最终,更好的协调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使我国可以更好、更快、更健康的发展。
能源与人类社会息息相关,能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不亚于人类对粮食、空气、水的依赖程度。人类进入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由于能源供给赶不上需求的矛盾,在世界范围内第三次爆发了以石油、煤炭为主的“能源危机”,从而引起世界各国对能源(危机)的高度关注。我国既是世界能源生产大国同时也是能源消费大国,世界范围内发生的能源危机不可能不影响我国。在2003年11月29日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闭幕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在分析中国经济形势时,第一次将石油提高到了关系国家经济安全的高度,并积极开展石油外交,先后几度出访,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家签订了石油供需计划。由此,能源之重要性可见一般。因此,如何避免能源危机、保障我国能源之安全,如何正确处理能源消费与科技进步的关系,就成为我们研究、探索的重要课题。
1、我国能源经济形势现状
我国能源经济形势现状我国经济现在处于快速持续发展,对能源的需求增加较快,尽管我国能源生产总量能够随着需求增长而增长,但是需求的结构与生产结构的差异却随着需求的增长而越来越大。由于受资源限制,石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将进一步提高。能源工业和高耗能的重化工业仍为投资建设重点:在能源价格上涨趋势下,能源工业快速发展,同时带动了高耗能企业的快速发展。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国众多能源企业和高耗能企业属于低水平的由于粗放式的规模扩张,生产技术水平低,在降低耗能、提高能源效率方面缺乏技术支持,致使节能降耗实施遭遇困境。
2、科学进步给能源消费带来的影响
能源消费碳排放动态变化分析
从工业革命到世界经济繁荣发展,化石能源一直是助推经济发展的动力,化石能源消耗的增长,以CO2为代表的温室气体排放日渐增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1]。根据IPCC第五次报告内容,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因素,气候变暖引起的环境变化威胁着人类生存系统平衡,就此学术界对如何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开展了深入研究[2-3]。碳足迹作为一个衡量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方法,在核算碳排放应用方面受到国内外学者重点关注[4-5]。关于碳足迹,国外分别从不同尺度、不同产业部门就理论方法、模型修正以及案例分析等多个方面开展系列研究[6-8]。国内对碳足迹研究涉及碳排放、碳强度、碳排放影响因素等方面,基于碳排放,芦颖等[9]运用IPCC法测算贵州省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基于STIRPAT模型研究预测不同情景下贵州省2016-2050年碳排放量及达峰时间,研究表明:贵州省排放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但碳排放强度有所下降,在基准情景下贵州省在2044年达到峰值,晚于国家2030年全国达到碳排放峰值要求;基于碳强度,周嘉等[10]探究2004-2012年哈尔滨市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碳排放强度动态变化,发现哈尔滨市碳排放和碳强度均在较快增长,建设用地是主要碳源,并预测到2020年碳排放增长将逐渐放缓。
1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碳排放核算方法。碳排放是指人类在生产、生活中温室气体排放量,通过IPCC推荐方法获得碳排放核算公式为[11]:(1)式中:CFTe-能源消费碳排放;Cc-植被固碳量;Ei-i种化石能源的消费量(t);Qi-i种能源净发热值(TJ•Gg-1,1Gg=10-3t);Ci-i种能源的含碳量(kg•GT-1);Bi-i能源的缺省氧化率;Q、C、B均采用IPCC值;10-3-单位折算系数;44/12-CO2与C分子量之比;S-植被的面积;PNEP-1hm2植被一年的固碳量。1.2碳排放压力指数。碳排放压力指数是用来测算区域碳排放对全球气候变化贡献的大小,由区域人均碳排放和碳排放密度构建而成。公式如下[12]:式中:CEI-区域碳排放压力指数;Cp-区域人均碳排放与该指标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目标值(2tCO2e,Stern,2007)之比;Ca-区域碳排放密度与该指标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目标值(1.18t•hm-2,WWF,2014)之比;Cp-max、Camax分别为全球人均碳排放最大值15和碳排放密度最大值20,相应等级划分如表1。1.3数据来源。本文所需的数据主要源于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1996-2017年《宁夏回族自治区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国林业统计年鉴》,部分数据来自于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网站和统计局网站获取。GDP采用1995年不变价。排放因子数据来自《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和《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
2结果与分析
2.1碳排放动态变化分析。1995-2016年,宁夏能源消耗碳排放总体呈上升变化趋势,从0.25×108t增长到2.07×108t,增幅738.54%,年均增长率33.6%。依据能源消费碳排放动态变化趋势可见(图1),1995-2001年碳排放量呈缓慢增长,由0.25×108t增至0.29×108t,增幅16.43%,年均增长率仅为2.35%。2002-2012年呈较快增长,从0.45×108t增长到1.86×108t,增幅311.88%,年均增长率为28.35%2013-2016年呈波动增长阶段,由1.98×108t波动上升到2.07×108t,增幅4.68%,年均增长率仅1.17%,其中2014年比2013年略有下降。从植被固碳来看,1995-2016年,宁夏森林固碳量从48.65×104t增至52.23×104t,增幅7.37%。植被功能主要表现为碳汇,宁夏深居内陆,典型的大陆性气候,降水量少蒸发量大,由于早期开荒扩大耕地面积,经济发展采煤挖矿,植被遭受破坏,森林固碳能力下降。2000-2005年以来,宁夏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从试点到全面推开,森林、草地面积不断增加,极大改善了生态环境。但植被固碳能力较生态改善具有一定滞后性,且宁夏植被总量本身较小,植被固碳能力较弱,远不及碳排放增长速度。2.2碳排放强度动态变化。1995-2016年,碳排放强度由14.11t/104元波动上涨为14.29t/104元(图2)。1995-2000年碳排放强度不断下降,2000年下降到最低值9.18t/104元,表明经济发展产生的碳排放量减少,碳排放效率增强;2001-2011年呈波动增长状态,2003年出现小高峰18.39t/104元,2011年增长到最大值18.45t/104元,期间经济发展模式调整、技术改进,碳排放效率极不稳定,波动剧烈;2012-2016年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到14.29t/104元,碳排放效率得到提高。研究时段内,碳排放强度波动变化,宁夏资源利用效率在波动变化过程中有所改善,碳排放效益缓慢增强。中国早在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会议前,已经主动承诺到2020年碳强度比2005年下降40%~45%,宁夏根据国家政策标准,积极开展各行业碳排放核查工作,颁布低碳减排政策,但由于受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限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阻力大,减排任务具有挑战性,碳强度下降缓慢且波动性较大。宁夏人均碳排放不断增大,由1995年的4.82t/人增至2016年的30.72t/人,增幅537.34%,年均增长率24.42%。1995-2000年略有下降,2000年后呈现快速增长(表3)。1995-2016年碳排放密度从3.72t/hm2快速增至31.23t/hm2,增幅738.54%,年均增长率为33.57%,其中1995-2000年基本均衡,2000年后增长较快。由于人均碳排放和碳排放密度不断增大,碳排放压力指数也随之不断增大,研究时段内,碳排放压力指数从0.18增至1.33,碳排放等级由“较低”等级(Ⅰb)上升至“很高”等级(Ⅲb)(图3)。1995-2001年碳排放压力指数为0.18-0.2,处于“较低”等级(Ⅰb);2002年碳排放压力指数为0.31,处于“中下”等级(Ⅱa);2003-2006年碳排放压力指数由0.46增长到0.53,为“中上”等级(Ⅱb);2007、2008碳排放压力指数分别为0.59、0.65,处于“较高”等级(Ⅲa);2009-2016年碳排放压力指数由0.71增长到1.33,为“很高”等级(Ⅲb)。1995-2016年,宁夏碳排放压力等级越来越大,直接跨升了4个亚级,已上升到目前的“很高”等级(Ⅲb),宁夏碳排放压力过大,情况不容乐观,低碳减排工作力度需进一步加大。
3结束语
产业结构变更与能源消费的关联
灰色关联度分析模型1.数据处理。由于指标体系中因素的计量单位不同,所以数据的量纲也不一致,数值的数量级也各异。不同量纲、不同数量级之间不便于比较,或者在比较时难以得到正确的结论。因此,鉴于指标选取中两组分析序列的原始指标数据量纲和数量级不同进行灰色关联分析之前,采用极差标准化的方法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处理。2.关联系数的确定。关联系数其实就是两个相比较的序列在第t个时刻(或区域)的相对差值,数值众多,信息比较分散,难以对两组序列进行整体上的比较。但它是求得关联度的基础。3.关联度和耦合度。为能达到分析研究的目的,为了揭示产业结构与能源消费耦合的主要作用关系和区域间耦合的特点,本文使用了产业结构与能源消费耦合的关联度模型和耦合度模型。将关联系数按样本数k求其平均值后可以得到一个关联度矩阵,它反映了人口结构与区域经济耦合的错综复杂关系。
辽宁省产业结构变动与能源消费的关联度分析辽宁省是中国的传统老工业基地,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特别是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以来,其增长速度始终高于10%。然而,长期以来,辽宁省的发展以经济增长为目标,属于粗放型增长方式,高速增长是用高昂的能源消耗、环境代价换来的:能源供给有限,但需求不断增加;污染物排放量不断增加,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如果按照现有方式继续发展下去,能源、环境约束就必将增强,最终将限制经济的增长。因此,应把握住时代契机,将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同时追求经济及社会双重目标,协调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耗、环境污染之间的矛盾,寻求促进辽宁省经济健康发展的途径。根据关联度计算公式,得出以下结论:γ1=0.570426;γ2=0.761355;γ3=0.666012。结果表明,第二产业结构变化与能源消费总量的关联度最大,其次是第三产业,最后是第一产业。
辽宁省三次产业能源消费量与能源消费总量关联度分析根据关联度计算公式,得出以下结论:γ1=0.851204;γ2=0.872928;γ3=0.577103;γ4=0.855528。由灰色关联度计算公式,可以得出,X2>X4>X1>X3。其中X2代表第二产业,X4代表生活耗能,X1代表第一产业,X3代表第三产业。通过上述,辽宁省产业结构变动与能源消费的关联度分析得出,第二产业变动与能源消费的关联度最高,第二产业对能源消费量的影响最大。因此,为了使辽宁省经济健康稳定发展,政府的相关政策应着重针对第二产业,减少污染型能源的消费,增加清洁型能源的消费。
辽宁省产业结构变动与能源消费的相关政策建议
(一)对于第一产业应加强宣传培训与观念引导,普及绿色生态农业知识通过普及绿色生态农业知识,提高农民对绿色生态农业的认识。农民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绿色生态农业知识,习惯于传统农业耕种方式,对绿色生态农业的益处认识不足,加之环保意识差,在能源消费上,农业生产过程中往往为追求短期利益而采用煤炭等污染型能源,能源物质中夹杂的重金属元素会污染土壤、水域等,对原有的农业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因此,应加强宣传培训,对农业生产者加强观念引导,使其提高对绿色生态农业的认识。
(二)对于第二产业应积极推进重点行业结构调整,加快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在辽宁省工业中主营业务收入排在前十位的行业里,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加工和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五个行业属于高能耗行业,它们的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37.21%。这些能源消耗量较高的工业行业对经济的贡献较大,带来的污染也较大。因此,要使辽宁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对辽宁省工业产业结构进行优化。首先,对于能源消耗量大的装备制造行业应提高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基础元器件研发和系统集成水平,加强重大技术成套装备研发和产业化,推动装备产品智能化生产;冶金和建材行业要立足国内外市场需求,严格控制总量扩张,优化品种结构,在产品研发、资源综合利用方面注重节能减排等技术使用;石化行业要积极探索原料多元化发展新途径,重点发展高端石化产品,加快化肥原料调整,推动油品质量升级。其次,对于其他工业产业应加强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制定支持工业企业技术改造的政策,加快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其市场竞争能力。
化石能源消费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
[提要]本文基于IPCC提供的参考方法,利用湖南省各市州化石能源消费数据估算出各市州的化石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然后利用Kaya恒等式和LMDI方法对湖南省化石能源消费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湖南省碳排放的影响因素中,能源结构效应和人口规模效应对碳排放的影响较小,而经济发展效应是碳排放增长的最主要因素,能源强度效应抑制能源消费碳排放的主要推动力量。基于上述结论,最后提出降低能源消费碳排放相关建议。
关键词:化石能源消费;碳排放;区域差异;影响因素
一、引言
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危害给人类经济社会的进步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而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碳排放。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显示,全球地表平均气温在1880~2012年期间已经上升了0.85℃,并且认为90%以上与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有关,而传统的化石能源消费产生的CO2等温室气体是造成全球温室效应的主要因素。因此,降低CO2等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气候变暖进程已成为全球面临的共同课题。目前,国内学者们对化石能源消费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了大量研究。张彬等利用Kaya模型研究分析了影响中国化石能源消费碳排放的主要因素———人口、人均GDP、能源强度和能源结构,并提出了实现各区域低碳发展的政策建议。李卫兵等以STIRPAT模型为基础对全国和东、中、西部地区的化石能源消费碳排放驱动因素进行了深入考察。宋晓阵等利用IPAT模型比较分析了人口总量、能源强度和人均财富对化石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程度。蒋金荷基于LMDI模型定量分析了中国1995~2007年化石能源消费碳排放变化的影响因素(经济规模、结构效应、能源强度效应和碳强度效应)及其贡献率。许士春等则运用LMDI加和分解法,基于我国整体、不同行业、工业内部不同部门多维视角探讨化石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因素。总体上来看,上述能源消费碳排放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基于两种尺度:一是以东、中、西三大区域为研究单元;二是以省域为研究单元。而对区域碳排放研究来说,细化到市州尺度既是制定差异化精准减排政策和目标的需要,又是对现有碳排放研究在更小尺度上的延伸。湖南省作为中部大省,煤炭、石油、天然气贫乏,只有水能资源相对丰富,是能源输入大省。同时,能源消费结构仍以煤品燃料为主,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十几年来,湖南省的人均碳排放不断增加,这必然促使湖南省加大减排力度,然而,湖南各市州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等差异较大,碳排放格局也明显不同。因此,迫切需要深入分析湖南省各市州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和影响因素,以便对各区域提出有针对性的碳减排措施。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碳排放量估算。本文利用《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中推荐的参考方法,根据各市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际消耗的8种化石终端能源(原煤、焦炭、原油、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和天然气)的消耗总量估算出湖南省各市州2014~2017年的碳排放量,其计算公式如下:CO2=ni=1移Ei×ei×pi×44/12(1)式中,CO2为各市州各类化石能源消耗所产生的碳排放量;Ei为第i类化石能源的消耗量(取自《湖南省统计年鉴》);ei为第i类化石能源的标准煤折现系数(取自IPCC参考值);pi为第i类化石能源的碳排放系数;n为能源种类;44/12为CO2与分子量之比。8种主要能源的碳排放计算系数如表1所示。(表1)(二)数据来源与处理。为了直观反映能源消费碳排放近几年来的变化趋势。本文通过查阅《湖南省统计年鉴》,获取了2014~2017年各市州主要能源品种消耗量,并估算出各市州的碳排放量。(三)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方法1、Kaya恒等式。本文基于Kaya恒等式对湖南省各市州能源消费碳排放进行分解,将碳排放影响因素设定为能源结构、能源强度、经济发展、人口规模四大因素。Kaya恒等式的碳排C=CPE×PEGDP×GDPPOP×POP(2)式中,C为碳排放量、PE为能源消费总量(即上述8种中端能源)、GDP为地区生产总值、POP为人口总数。令F=C/PE,表示能源结构水平;令T=PE/GDP表示能源强度;令G=GDP/POP,表示经济发展水平;令P=POP,表示人口规模。2、LMDI对数分解方法。根据无残差项的LMDI模型,定义第0年(基期)到第t年(报告期)的碳排放量变化值为总效应△C,并将碳排放总效应△C的影响因素进行分解。其中,影响能源结构效应设为△CF,能源强度效应设为△CT,经济发展效应设为△CG,人口规模效应设为△CP,可得到如下等式:△C=△Ct-△C0=△CF+△CT+△CG+△CP(3)其中,△CF、△CT、△CG、△CP的具体计算过程如下:能源结构效应:△CF=(Ct-C0lnCt-lnC0)×lnFtF0(4)能源强度效应:△CT=(Ct-C0lnCt-lnC0)×lnTtT0(5)经济发展效应:△CG=(Ct-C0lnCt-lnC0)×lnGtG0(6)人口规模效应:△CP=(Ct-C0lnCt-lnC0)×lnPtP0(7)
能源消费下的碳排放论文2篇
第一篇
1陕西省能源利用现状
陕西省是能源大省,其能源消费主要为煤炭、石油、天然气以及水电。据《陕西统计年鉴》,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分别占能源消费总量的71.3%、23.3%、3.1%、2.3%。2011年的能源消费总量为10128.41万吨标准煤(当量值),其中,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分别占能源消费总量的74.66%、16.06%、8.21%、1.07%。陕西省2000~2011年能源消费总量保持年均13.09%的增长之势。因陕西省煤炭资源丰富,煤炭储量居全国第四,2000~2011年间煤炭占陕西省能源消费的比例一直保持在70%左右,石油消费比例略有下降,天然气的消费比例有所上升,电力消费比例一直在1%~3%之间。可见,目前乃至今后的很长时间里煤炭仍将是陕西省能源消费的主体,由煤炭消费带来的碳排放量增加的局势在短期内亦不会改变。因此,将能源消费的碳排放进行因素分解研究对减少陕西省碳排放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研究方法
2.1基于扩展的Kaya恒等式
Kaya恒等式由日本教授YoichiKaya于IPCC的一次研讨会上首次提出,Kaya恒等式建立起经济、政策和人口等因素与人类活动产生CO2之间的联系[1]。该恒等式结构简单,易于操作,但因其考察的变量数目有限,所能得到的研究结果基本仅限于CO2排放与能源、经济及人口在宏观上的量化关系[1]。因此本文借鉴了朱勤等[1]的扩展恒等式,其恒等式将能够代表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及能源效率的变量引入Kaya恒等式对其进行了扩展,扩展后的恒等式能更全面地分析碳排放的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