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供求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9 15:28:3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能源供求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能源供求

能源供求形势论文

一、中国能源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1990年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中国能源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一次性能源由生产量大于消费量转变为消费量大于生产量,而且缺口呈不断扩大趋势

长期以来,中国一次能源生产量一直超过消费量。1992年首次出现消费量大于生产量。当年一次能源生产量为10.73亿吨(标准煤,下同),消费量10.92亿吨,消费量超过生产量1914万吨。1990—2000年,中国能源年生产量净增2506万吨,而同期能源消费量净增3985万吨。2000年以后随着中国重化工业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工业制成品出口大幅度增加,以及生活用能的增加,能源消费大幅度上升。2007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26.5亿吨,比2000年增长91.6%。(详见表1、图1)

(二)资源禀赋相对丰裕的原煤和水电生产与消费比重均走过一个马鞍型,核电从无到有,但所占比重尚小

1992年中国原煤产量达13.73亿吨高峰后,一直持续减少,2000年不足10亿吨(低于1990年的产量),以后快速上升,2006年达23.6亿吨。原煤占一次能源生产总量的比重由1990年的74.2%下降为2000年的72.0%,2006年上升到76.7%;占消费总量的比重由1990年的76.2%下降为2000年的67.8%,2007年又上升到69.5%(详见表2)。水电、核电、风电等占一次能源生产总量的比重由1990年的4.8%上升为2001年的8.2%高峰后,2006年下降为7.9%;水电生产1990—2006年增长率为8.0%,低于火力发电10.3%的增长率,同期水电占全国发电量的比重由20.4%下降为15.2%。核电占全国发电量的比重1995年为1.27%,2000年为1.23%,2006年上升到1.9%。

查看全文

能源供求形势分析论文

一、中国能源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1990年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中国能源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一次性能源由生产量大于消费量转变为消费量大于生产量,而且缺口呈不断扩大趋势

长期以来,中国一次能源生产量一直超过消费量。1992年首次出现消费量大于生产量。当年一次能源生产量为10.73亿吨(标准煤,下同),消费量10.92亿吨,消费量超过生产量1914万吨。1990—2000年,中国能源年生产量净增2506万吨,而同期能源消费量净增3985万吨。2000年以后随着中国重化工业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工业制成品出口大幅度增加,以及生活用能的增加,能源消费大幅度上升。2007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26.5亿吨,比2000年增长91.6%。(详见表1、图1)

(二)资源禀赋相对丰裕的原煤和水电生产与消费比重均走过一个马鞍型,核电从无到有,但所占比重尚小

1992年中国原煤产量达13.73亿吨高峰后,一直持续减少,2000年不足10亿吨(低于1990年的产量),以后快速上升,2006年达23.6亿吨。原煤占一次能源生产总量的比重由1990年的74.2%下降为2000年的72.0%,2006年上升到76.7%;占消费总量的比重由1990年的76.2%下降为2000年的67.8%,2007年又上升到69.5%(详见表2)。水电、核电、风电等占一次能源生产总量的比重由1990年的4.8%上升为2001年的8.2%高峰后,2006年下降为7.9%;水电生产1990—2006年增长率为8.0%,低于火力发电10.3%的增长率,同期水电占全国发电量的比重由20.4%下降为15.2%。核电占全国发电量的比重1995年为1.27%,2000年为1.23%,2006年上升到1.9%。

查看全文

商务局生产资料调查分析

20*年12月底,*省商务信息数据中心就2009年上半年300种主要生产资料市场供求状况,对全省9个市州商务主管部门以及15户重点生产资料市场进行了专项调查。供求状况调查结果显示:2009年上半年300种生产资料中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有192种,占64%,供过于求的商品有1*种,占36%,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其中,有43%的调查意见认为2009年上半年生产资料市场供求平衡,有57%的调查意见认为供过于求。价格趋势调查结果显示:48%的调查意见认为2009年上半年300种生产资料价格稳定,52%的调查意见认为价格将下降。

2009年,国家把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为头等大事,国务院出台的10条扩内需政策中有5条是基础建设投入。而我省在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扶持的同时,2009年仍将固定资产投资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点,预计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0%,但低于上年同期10个百分点,因此全年生产资料需求规模将略低于20*年,市品场供需将趋于宽松,供过于求商增加,价格将稳中回落。

一、能源类产品供求关系趋于平衡,价格稳中回落。

此次调查显示,认为2009年上半年能源类产品供求平衡的意见占76%,供过于求的意见占24%,其中,认为煤炭供过于求的意见增加,动力煤、炼焦煤市场供过于求的意见占64%,供求平衡的占36%;认为汽油市场供过于求的意见占18%,供求平衡的占82%。

62%的调查意见认为2009年上半年能源价格将下降,38%的意见认为价格基本稳定。其中,认为动力煤市场价格下降的占74%,价格平稳的占26%;认为焦炭价格下降的意见占56%,价格平稳的意见占42%;认为柴油市场价格下降的意见占43%,价格稳定的占53%;认为汽油市场价格下降的意见占45%,价格平稳的意见占55%。

(一)煤炭供求宽松,价格将平稳下降。20*年,国际国内煤炭价格都经历了较大幅度的波动,上半年煤炭市场供应偏紧价格大幅上涨;进入下半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煤炭需求出现萎缩,价格大幅下滑。预计2009年上半年,受经济增速放缓,火电发电下降,下游行业大量减产影响,煤炭市场需求萎缩,供求将趋于宽松,价格也将平稳下降。为保持煤炭行业健康有序发展,避免出现全行业亏损,国家将加大关停小煤矿的力度,控制煤炭产能过快增长,鼓励企业以需定产,减少资金和库存压力,并通过在管理供给和刺激需求两方面的努力,力争使煤炭市场的供求关系基本将保持平衡。

查看全文

石油资源地位与发展问题

充分认识影响中国石油安全的国际环境,采取积极的应对之策,确保中国海外石油供应安全,对于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和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石油短缺是中国能源安全问题中的核心问题

近年来,中国对能源尤其是海外石油资源的需求呈迅猛增长之势。中国能源安全问题越来越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大影响因素。如果从总量和结构的角度来分析,中国能源的总需求略大于总供给,供求总量矛盾不太突出,但结构严重失衡。基于资源禀赋特点和建国初期所制订的经济建设路线,中国能源供应几十年来一直采取完全依靠国内资源的方针,从而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长期居于主导地位,进入新世纪,中国的能源消费呈不断增长之势,并在世界能源消费增长份额中占有很大比重,导致中国能源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在现阶段,中国国内能源供求的突出矛盾主要是结构性矛盾,在可以预见的将来,石油短缺是中国能源安全主要矛盾中的主要方面,也就是说国内石油供应不足是中国能源安全的核心问题。

2中国石油安全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国际石油市场

中国目前石油最终可采储量较低,人均占有量只有1Ot,居世界第41位;油气剩余可采储量多年没有较大的提高,占世界比重很低,而且储采比又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加之中国东部高产油田因开采难度增加,成本攀高,大都已进人开采中晚期,因此,中国的石油产量在未来10年左右不可能实现大幅度增长。而与此同时,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加快,中国国内对石油能源的需求有增无减,供求缺口越来越大,对外石油依存度不断提高,使得石油供应安全成为不容回避的问题。

3国际环境对中国石油安全的制约

查看全文

建立与完善石油储备管理的思索

摘要:完善我国石油储备体系,要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确保规模,坚持分步走和多元化储备策略;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完善石油统计和报告制度;多方筹资,实行税收政策和部分商业化运作;加强国际合作。

关键词:石油储备;石油储备体系

国际能源署(IEA)根据储备主体的不同将石油储备划分为政府储备、企业储备和机构储备三种。政府储备是指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完全由政府出资建设、采购、维护和控制的石油储备形式,其目的主要是及时解决和平息全国性的石油供应短缺与油价暴涨问题,具有其他储备形式无法取代的特殊作用,因而也被称为战略储备。企业储备是指石油生产商、进口商、炼油企业、销售企业和石油消费大户承担的石油储备,它由两部分组成:法定储备和商业储备。法定储备是企业为完成法定储备义务而在生产库存基础上增加的储备量,它对于维护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商业储备是指企业为应对市场波动而自行建立的储备,也是最常见的储备模式,绝大部分国家都有。机构储备(又称中介组织储备)是由法律规定的公共或民间组织承担的义务石油储备,它实际上是企业义务储备的一种变相模式。储备机构是一个公共法人实体,成员均为法律强制规定有储备义务的企业,由企业共同建立储备机构进行专业化运作。政府储备、企业法定储备、机构储备、企业商业储备功能各异,各司其职,相互补充,只有将它们有机组合,建立国家石油储备体系,才能有效保障国家石油安全。

一、严峻的石油安全形势要求我国尽快建立石油储备体系

(一)石油在政治、军事和外交关系中的地位更加突出。石油是政治、军事和外交关系的重要筹码。纵观过去50年,围绕石油资源的争夺从来没有停止过,许多地区冲突和战争都与石油有密切关系,石油领域的竞争已经大大超出了一般商业范畴。里海地区由于其丰富的油气资源和重要的战略位置,已成为美国和俄罗斯争夺的焦点区域。我国的南海地区本来并不存在严重的领海争端,但自20世纪60年代后期其巨大的油气资源潜力揭示以后,也成了周边国家外交关系中的一个敏感问题。这充分说明,进入新的世纪,石油作为一种战略资源的地位不但没有降低,反而更加突出。

(二)国际油价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基本供需关系而独立运行。当代石油经济出现了新的特点,传统的供需关系决定价格的理论已很难完全解释新的情况。国际油价与供求“背道而驰”已成为常态。如,国际原油价格从1997年底开始下跌,1998年底到1999年初,欧佩克一揽子原油平均价格一举跌破每桶10美元关口,创下此前12年来的历史最低记录。而从1999年3月以来,国际油价开始大幅回升,并在进入2000年后加速上扬,2000年第二季度,国际油价暴涨,2000年9月曾一度突破每桶38美元的重要关口。2001年这一行情又戏剧化地向谷底进发,最低跌到了每桶17美元。2003年以来,国际市场油价在均价25美元/桶的基础上,总体呈现震荡攀升态势,实现了逐年连级跳,价格水平屡创新高。国际原油价格在2007年下半年更是持续攀高。近期许多分析机构都预测,2008年原油的平均价格可能逼近甚至超过100美元。目前,国际市场原油供求基本面并不支持“天价”油价,但超高油价水平显然已非石油供求基本面所决定,地缘政治风险、投机炒作、欧佩克限产政策、经合组织国家商业石油库存、天气冷暖变化以及美元贬值等因素对国际油价走势具有重大推动作用。可见,国际油价已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基本供需关系而独立运行。

查看全文

国际油价上涨探讨论文

一、当前国际油价上涨的特点及原因

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石油价格出现过四次大涨,前三次分别为:第一次发生在1973年,起因是第四次中东战争即阿拉伯国家打击以色列,作为对以色列支持者美国、欧洲等西方国家的报复,欧佩克联合限制了石油产量,国际油价从3美元/桶上升到10美元/桶;第二次是1979年,导火索是伊朗伊斯兰革命和1980年的两伊战争。受之影响,伊朗石油产量大幅度减少,国际油价从13美元攀升到34美元;第三次发生在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造成石油供应紧张,促使油价跃升到40美元以上。之后,国际油价逐步回落,1998年甚至回到10美元左右。2002年以来,国际油价进入新一轮上升期,特别是从2007年起,油价上涨速度明显加快,成为全球经济社会舞台中表现格外抢眼的重大事件。

关于油价上涨的原因,不同利益主体各持不同观点。欧佩克成员国认为,油价上涨是美元贬值和投机炒作的结果;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则坚持称,欧佩克国家不随石油需求增长提高供给是油价高涨的主要原因;国际能源署则指出石油库存偏低导致了油价连创历史新高;还有一些机构认为,地缘政治是国际油价上涨的导火索。

笔者认为,与前三次受战争(政治因素)影响中东地区限制石油供给引发的价格波动不同,本次油价上涨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表现为:

(一)石油需求快速增长和供给面临较大制约导致供需预期偏紧

自2002年以来,全球经济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期。在经济增长高度依赖石油消费的化石经济时代,以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等人口大国为代表的经济体的快速增长导致了国际石油消费的大幅度提高,由此导致国际油价逐步上升。按照经济学理论,当一种商品价格上涨时,消费者要么减少该商品的消费,要么改用其他替代品;另一方面,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生产者会提高该商品的生产,增加供应,从而使商品价格降下来。

查看全文

我国石油储备体系分析论文

一、严峻的石油安全形势要求我国尽快建立石油储备体系

(一)石油在政治、军事和外交关系中的地位更加突出。石油是政治、军事和外交关系的重要筹码。纵观过去50年,围绕石油资源的争夺从来没有停止过,许多地区冲突和战争都与石油有密切关系,石油领域的竞争已经大大超出了一般商业范畴。里海地区由于其丰富的油气资源和重要的战略位置,已成为美国和俄罗斯争夺的焦点区域。我国的南海地区本来并不存在严重的领海争端,但自20世纪60年代后期其巨大的油气资源潜力揭示以后,也成了周边国家外交关系中的一个敏感问题。这充分说明,进入新的世纪,石油作为一种战略资源的地位不但没有降低,反而更加突出。

(二)国际油价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基本供需关系而独立运行。当代石油经济出现了新的特点,传统的供需关系决定价格的理论已很难完全解释新的情况。国际油价与供求“背道而驰”已成为常态。如,国际原油价格从1997年底开始下跌,1998年底到1999年初,欧佩克一揽子原油平均价格一举跌破每桶10美元关口,创下此前12年来的历史最低记录。而从1999年3月以来,国际油价开始大幅回升,并在进入2000年后加速上扬,2000年第二季度,国际油价暴涨,2000年9月曾一度突破每桶38美元的重要关口。2001年这一行情又戏剧化地向谷底进发,最低跌到了每桶17美元。2003年以来,国际市场油价在均价25美元/桶的基础上,总体呈现震荡攀升态势,实现了逐年连级跳,价格水平屡创新高。国际原油价格在2007年下半年更是持续攀高。近期许多分析机构都预测,2008年原油的平均价格可能逼近甚至超过100美元。目前,国际市场原油供求基本面并不支持“天价”油价,但超高油价水平显然已非石油供求基本面所决定,地缘政治风险、投机炒作、欧佩克限产政策、经合组织国家商业石油库存、天气冷暖变化以及美元贬值等因素对国际油价走势具有重大推动作用。可见,国际油价已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基本供需关系而独立运行。

(三)国家石油安全问题呼唤石油储备体系。国家石油储备是能源与经济安全的稳定器。事实说明,一个国家石油安全的核心问题不在于这个国家能否生产石油以及能生产多少石油,而在于这个国家能否以合理的价格稳定地保障石油的供应。据统计,美国石油消费量的62%依赖进口,而日本则几乎不生产一滴石油。各国的经验证明,建立战略能源储备是保障能源安全的必要措施。世界上主要消费国家不仅多方开辟石油生产、供应基地,而且建立大量的储备,以稳定供求关系、平抑市场价格、应对突发事件。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主要石油消费国也相应采取了一系列的能源政策。美国继续力求在国际石油事务中起主导作用,加大对欧佩克产油国的压力,同时启用战略石油储备,加快能源多元化,减少对欧佩克的依赖。欧盟各国政府在高油价冲击下加强了联合行动。美国和日本曾凭借动用石油战略储备,安然度过1973年的石油危机;在本轮石油上涨行情中,日本因为储备充足,受到的经济影响远远小于中国。我国是世界上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中国的零储备制度使中国经济在最近两年的全球能源价格飙升中吃尽了苦头。自从我国成为石油进口国后,原油价格一路上升,使我们不得不为其进口支付越来越高的成本。在当前国际环境下,我国面临的石油安全形势十分严峻,必须建立石油储备体系以确保我国的石油安全。

二、完善我国石油储备体系的主要措施

(一)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石油储备是一项事关国家与产业安全,且投资巨大、选点严格、建设周期较长的系统工程。要完成这样的工程建设,必须有法律法规作保障。中国现在迫切需要在石油储备和能源安全方面立法,加快石油储备建设和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使石油储备建设的全过程有法可依。具体应包括:战略石油储备建设的中长期目标、发展规划;政府规模和商业储备的最低规模、紧急情况下的动用程序和规模;原油及设备的采购费、日常管理费;企业所承担的储备义务等。

查看全文

石油储备体系分析论文

一、严峻的石油安全形势要求我国尽快建立石油储备体系

(一)石油在政治、军事和外交关系中的地位更加突出。石油是政治、军事和外交关系的重要筹码。纵观过去50年,围绕石油资源的争夺从来没有停止过,许多地区冲突和战争都与石油有密切关系,石油领域的竞争已经大大超出了一般商业范畴。里海地区由于其丰富的油气资源和重要的战略位置,已成为美国和俄罗斯争夺的焦点区域。我国的南海地区本来并不存在严重的领海争端,但自20世纪60年代后期其巨大的油气资源潜力揭示以后,也成了周边国家外交关系中的一个敏感问题。这充分说明,进入新的世纪,石油作为一种战略资源的地位不但没有降低,反而更加突出。

(二)国际油价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基本供需关系而独立运行。当代石油经济出现了新的特点,传统的供需关系决定价格的理论已很难完全解释新的情况。国际油价与供求“背道而驰”已成为常态。如,国际原油价格从1997年底开始下跌,1998年底到1999年初,欧佩克一揽子原油平均价格一举跌破每桶10美元关口,创下此前12年来的历史最低记录。而从1999年3月以来,国际油价开始大幅回升,并在进入2000年后加速上扬,2000年第二季度,国际油价暴涨,2000年9月曾一度突破每桶38美元的重要关口。2001年这一行情又戏剧化地向谷底进发,最低跌到了每桶17美元。2003年以来,国际市场油价在均价25美元/桶的基础上,总体呈现震荡攀升态势,实现了逐年连级跳,价格水平屡创新高。国际原油价格在2007年下半年更是持续攀高。近期许多分析机构都预测,2008年原油的平均价格可能逼近甚至超过100美元。目前,国际市场原油供求基本面并不支持“天价”油价,但超高油价水平显然已非石油供求基本面所决定,地缘政治风险、投机炒作、欧佩克限产政策、经合组织国家商业石油库存、天气冷暖变化以及美元贬值等因素对国际油价走势具有重大推动作用。可见,国际油价已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基本供需关系而独立运行。

(三)国家石油安全问题呼唤石油储备体系。国家石油储备是能源与经济安全的稳定器。事实说明,一个国家石油安全的核心问题不在于这个国家能否生产石油以及能生产多少石油,而在于这个国家能否以合理的价格稳定地保障石油的供应。据统计,美国石油消费量的62%依赖进口,而日本则几乎不生产一滴石油。各国的经验证明,建立战略能源储备是保障能源安全的必要措施。世界上主要消费国家不仅多方开辟石油生产、供应基地,而且建立大量的储备,以稳定供求关系、平抑市场价格、应对突发事件。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主要石油消费国也相应采取了一系列的能源政策。美国继续力求在国际石油事务中起主导作用,加大对欧佩克产油国的压力,同时启用战略石油储备,加快能源多元化,减少对欧佩克的依赖。欧盟各国政府在高油价冲击下加强了联合行动。美国和日本曾凭借动用石油战略储备,安然度过1973年的石油危机;在本轮石油上涨行情中,日本因为储备充足,受到的经济影响远远小于中国。我国是世界上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中国的零储备制度使中国经济在最近两年的全球能源价格飙升中吃尽了苦头。自从我国成为石油进口国后,原油价格一路上升,使我们不得不为其进口支付越来越高的成本。在当前国际环境下,我国面临的石油安全形势十分严峻,必须建立石油储备体系以确保我国的石油安全。

二、完善我国石油储备体系的主要措施

(一)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石油储备是一项事关国家与产业安全,且投资巨大、选点严格、建设周期较长的系统工程。要完成这样的工程建设,必须有法律法规作保障。中国现在迫切需要在石油储备和能源安全方面立法,加快石油储备建设和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使石油储备建设的全过程有法可依。具体应包括:战略石油储备建设的中长期目标、发展规划;政府规模和商业储备的最低规模、紧急情况下的动用程序和规模;原油及设备的采购费、日常管理费;企业所承担的储备义务等。

查看全文

液化石油价格调研报告

液化石油气是重要的民生资源,是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其价格的合理和落实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利益,液化石油气价格的上涨,不仅影响居民生活开支,而且会对社会和谐、稳定带来一定的影响,它作为石油的下游产品,具有不可再生性。**年以来,随着国际原油价格的大幅上涨、液化石油气进货成本的上升、居民用液化石油气价格节节走高,成为政府和社会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为确保液化石油气的供应和稳定市场价格,保护消费者的合法利益,阿克苏地区发展改革委按照自治区发展改革委的有关要求,组成调查组深入液化石油气经营企业及供应店走访调查,对阿克苏地区**年以来民用液化石油气经营成本及价格的变化情况做了调研。

一、**年至今液化气购进价、销售和价格情况

阿克苏地区现有7家液化气供应公司。购进气源地为中石化西北分公司、塔西南油田、中油塔南油田、塔河分公司。

中石化西北局**年至今共调整价格28次,其中最高价3600元/吨,最低价2700元/吨;塔西南油田共调价25次,最高价格3605元/吨,最低价格2305元/吨;塔里木油田公司共调整价格15次,最高价格3700元/吨,最低价格2500元/吨。在此期间,7家液化气供应公司的销售价格为两个阶段,即:**年9月7日前执行市场零售价每瓶52-62元(12.5公斤),阿克苏市61元/瓶;9月7日至今执行每瓶54-64元,阿克苏市63元/瓶。

**年1月至12月7家液化气公司的销量11141.98吨,**年1至8月销量6058.71吨。

二、液化石油气经营成本情况

查看全文

生物能源开发与粮食安全分析论文

发展生物能源、金融危机爆发与粮价波动的关系

面对粮价上涨可能引发的粮食危机,西方发达国家的部分媒体和政要,如德国总理默克尔把主要原因归结为“中国人吃肉多了,印度人的粮食消费多了”,使粮食和谷物饲料供求紧张。此言一出即引起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不满,这仿佛一个锦衣玉食的富人指责刚解决了温饱问题的穷人过度消费。与此不同的是,中国、印度和OPEC成员国等发展中国家认为部分发达国家加速发展生物能源,特别是“美国用数千万吨玉米生产燃料乙醇”才是本轮粮价飞涨的始作俑者。这个观点在国际社会上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如,2008年7月,英国《卫报》报道,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认为“生物燃料对粮价上涨的贡献是75%”,一时间舆论哗然。当日,该报告作者Don•Mitchell即向《华尔街杂志》澄清,“文中的75%是指从2002年到2008年2月粮价上涨了75%,并不是生物燃料使粮价上涨了75%;引起粮价上涨的原因有很多。”

价格反映供求关系,要探寻粮价上涨的真实原因,首先要考察粮食市场的供求问题。从统计数据可见,近十多年来,世界谷物、小麦、稻米和玉米的产量逐年上升,大米和小麦的年均增长率都在1%以上,玉米在4%以上;同时消费量也在平稳增长,消费年均增长率与产量的年均增长率十分接近,个别年份消费增长率还略低于产量的增长率。虽然2000年后,世界粮食库存呈现出渐进式减少的趋势,但仍在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的消费库存比17%~18%的安全线以上。这些数据表明,最近十几年的世界粮食市场供需基本平衡。其次,判断以“玉米制乙醇”为首的生物能源开发是否导致了世界范围内的粮食供需失衡?数据显示,2006和2007年,美国分别用5340万吨和6500万吨玉米生产了乙醇,但2004-2007年美国的玉米出口量一直增加,其中2007-2008粮食年度还以7680万吨的出口量达到历史新高。这说明美国玉米产量的提高足以应付生物能源开发带来的玉米市场的供需矛盾。更为重要的是,在此次全世界感受强烈的粮价危机中,恰恰是玉米价格涨势比较平稳(见表1)。

2007年3月-2008年3月期间,小麦的价格涨幅超过了130%,而作为生物能源(燃料乙醇)主要原料的玉米的价格涨幅不足40%,充分证明了生物能源对世界粮价危机的影响很小,不可能是“主要原因”。

粮食价格上涨的原因

时至今日,粮食价格已明显回调,对于当初的上涨原因,可做如下总结: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