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培养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9 14:45:4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能力培养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外语思维能力培养
一、狠抓语音语调的基础训练,培养良好的语音面貌
语音语调教学是语言教学的重要阶段。如果语音语调不正确,学生就不敢轻易张口,会严重影响听、说能力的提高。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不厌其烦地把正确的语音语调传授给学生。要求他们大胆地张口,大量地模仿和练习。重点解决学生发音中普遍存在的长音不长,短音不短和重音掌握不好的问题。真正做到发音准确,语调自然。在打下正确坚实的语音,语调基础之后,结合语法教学展开第二步的培养外语思维能力训练。
二、以实际应用为基点、强化句型,词汇及词组的训练
在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上,全面突出句型,词汇及词组训练。这个阶段的教学要加大听、说的力度,尽量减少语言互译。教学中一是要鼓励大家多听、多讲。二是要注意结合实物、实景,使尽可能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实践中,忘我地进入实际角色,也叫情景语言训练。对学生的要求是:摆脱母语、进入角色、认真模仿、反复磨炼。在机械训练阶段,要强调模仿和记忆的作用,对实用的句型,词汇和词组要用心记,反复练。通过大量的演练增强记忆,再通过记忆提高演练效果。我们在训练指导中应注意将所讲的内容分门归类,适时加以扩充和展开,使学生的知识视野不断地拓宽。让大家感受到自己所学的语言知识得到了实际应用,提高了兴趣,觉得自己的语言知识即有用,又不够用,从而激发起更大的学习热情。教师要掌握的一点是要求大家能用外语表达的,就不用母语讲。在课堂上,形成一种习惯。使学生对外语的应用逐渐由被动变为主动。由不自然变成自然,熟巧程度不断提高。三、安排好课外活动,巩固课堂学习成果
在课堂训练的基础上还要加强课外外语实践活动。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好学习、训练内容并组织好学生的课外活动。使学生做到学有目标、学有内容、学有压力和学有动力。在训练中,应注意安排学生由浅入深,由少到多地扩大机械记忆和背诵的范围,从单词、词组、短语、习语到句子、段落甚至整篇文章,对一些实用有趣的内容,应做到倒背如流。在此基础上布置学生模仿原文,用外语写有关的文章或段落,并能熟练地脱稿口述。课外活动内容应避免干枯。要多安排情景性语言会话内容,结合学习内容组织学生到相应的场所,如车站、银行、商店、饭店、邮局、办公室等场所进行实地的语言训练,以增强趣味性和真实感。让学生的外语思维能力在实际应用中产生、发挥和提高。逐渐培养成外语习惯性思维,而不是先由母语转化为外语。
坚持课内、外训练内容和目标的协调统一,有助于加快培养学生外语思维能力的步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外语实际应用能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到自己不是单纯的为了考试而学习而是为了实际应用去学习外语。从而摆脱学习的被动状态。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应利用音像设备进行跟踪录音和拍摄,对每次的课外语言实践活动情况进行研究和总结,从中找出不足,再加以改进和提高。
数学能力培养
一、《数学教学大纲》中体现的数学能力
关于数学能力,我国长期流行的提法是“三大能力”:数学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这一提法有很强的概括力。但是,它同样忽视应用,突出逻辑的地位,甚至认为“数学能力的核心是逻辑思维能力”。
1951年的数学教学大纲提出了四个方面:(1)数形知识;(2)科学习惯;(3)辨证思维;(4)应用技能。1952年的大纲里,仅提到“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双基”要求,“能力”这个词都没有在大纲中出现。1953年10月颁布了《大纲》(草案),对能力的要求是:“发展学生生动的空间想象力,发展学生逻辑的思维力和判断力,锻炼学生既定的目的方面和合理地自动完成工作方面的坚毅性”。这个《大纲》虽已把培养能力的内容提出来了,但没有明确地提出“能力”一词。1955年的大纲里,在“双基”的同时,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要培养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1960年首次提出了“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和“培养学生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1956—1957年度公布的《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修订)草案》中又增加了“发展他们的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的要求。”1961年的大纲里,则提到五种,增加了绘图与测量能力的要求。1963年,教育部颁布《全日制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草案)》,终于将我国数学教育的重点和盘托出:“使学生牢固地掌握代数、平面几何、立体几何、三角和平面解析几何基础知识,培养学生正确而迅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以适应参加生产劳动和进一步学习的需要。”1963年5月的大纲,提出了“培养学生正确而迅速的计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1965年,教育部颁布了建国后的第四个中学数学教学大纲:《全日制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草案)》,第一次提出了培养想象能力,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正确而迅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1977年的大纲,关于能力的要求是这样写的:“具有正确迅速的运算能力,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1978年2月的大纲将上述的“计算能力”改为“运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改为“逻辑思维能力”。第一次提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0世纪80年代,我国数学教育的“三要素结构”逐渐形成,“三要素结构”即指处于第一层次的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结构、第一层次的能力(三大基本能力及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结构、第三层次的思想品质(兴趣、积极性、科学态度、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等)结构。这在1986年的大纲中得到完整的表现。1986年的《大纲》提出的能力要求是“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逐步形成运用数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1978年的《大纲》不同的是这里提出了逐步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1990年,中国教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它是渐进的,人们往往不甚觉察。但是回头一望,已经有了巨大的改变。国家整体上提倡“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中国数学界强调数学应用的重要性,社会进步把数学教学带入了计算机时代。数学教育界看到了“应用意识的失落”,提出了“淡化形式、注重实质”的口号,注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数学应用题终于重新进入高考,而且大量的数学新题型出现了。于是,数学能力的提法也逐渐有了变化。国家颁布的1992年数学教学大纲,继续提出三大能力,但是加上了“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注意到“实际问题”,仅限于“简单的”。1996年大纲将“逻辑思维能力”改成“思维能力”,理由是数学思维不仅是逻辑思维;在三大能力之外,提出了“逐步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进一步注意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惜还是“逐步培养”。1997年的《高中数学教学大纲(修订本)》中要求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使其逐步形成运用教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问题。
进入21世纪之后,国内关于数学能力的提法又有新的变化。
职校生口语能力培养
一、高标准的人才需求和低素质的职校生源,使职校生口语表达能力培养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当今社会,随着人才就业竞争的加剧和人们合作的日趋频繁,口头表达在就业中的作用愈加显得重要。用人单位在选拔人才过程中,已越来越重视对口头表达能力的考察。然而长久以来,在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中,片面强调课文知识的传授,却忽视了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虽然当前语文教学改革已经开始重视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在教材中增加了说话能力的训练,但实际上由于口语表达能力考核尚未落实,不少学校和教师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职校生生源整体素质比以往有所下降,很大一部分学生文化基础薄弱,且不同程度存在自卑心理,在课堂提问中或答非所问,或不知所云,或干脆三缄其口,在课堂外看似“高谈阔论”,但往往“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有的碍于表面,有的强词夺理,有的甚至口头禅不断,粗话连篇。如果不重视职校生说话能力的培养,那么当他们两到三年后走上社会时,纵有精湛的技能,也会因为不懂得恰当的交流,使自我的发展受到很大的局限,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和职业的需求。
二、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途径。
口语表达能力是学生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人的知识面、心理素质、思维能力和表达技巧等各种因素的综合。要培养职校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既要抓全面学习,还得抓基础训练。
1.以课本为纲,拓宽学生知识面。语文课本是语文学习的主要载体,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培养学生语感,具有最直接、最重要的作用。但一个人如果仅具有课本知识,显然是不够的,一个人讲话中要做到左右逢源,旁征博引,精彩的话语信手拈来,就离不开平时大量的阅读和积累。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人唠唠叨叨,一天到晚看似说个不停,实则毫无意义,或鹦鹉学舌,或东拉西扯,没有中心,没有内涵。任何一个人,良好的口才首先来自于知识的积累。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还必须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引导他们从生活中直接积累生动的“活”知识,做一个“肚中有货”的人。
语文实践能力培养
一、课前学习为课堂学习铺垫
我们传统的教学活动是上课后才向学生公布教学内容。教学起点从零开始,学习时时处在被动接受的地位。开展“绿色语文”实践活动,就强调先向学生公布教学内容,学生可事先通过查找资料、搜集信息、预习课文,对所授教学内容有充分的了解和准备。如教学《观潮》《海底世界》《说茶》等课文,可事先让学生查找有关“钱塘江大潮是如何形成的”“海底世界是怎样的景象”“茶的历史、茶的种类、茶文化”等资料,拓宽他们学习的渠道,让他们在课前先体验学习,进行实践活动,为课内学习夯实基础,触类旁通,学起课文来就水到渠成、一触即发了。
二、课堂学习向课后学习延伸
传统的教学活动就是把所有问题在课内解决,无问题结课。而“绿色语文”实践活动强调把问题带出课堂,带到课外,带向生活,带向社会,带向终身,从而在实践解决问题过程中,形成终身学习语文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如学了《咏柳》《绝句》这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后,要求学生课外搜集描写春天的古诗,细细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特点来表现春天的并在活动课中交流;学习《燕子》后,让学生到野外去寻找春天,并写成文章。学生的习作可谓多资多彩,有诗歌形式的《春来了》,有散文形式的《迎春》,有记事形式的《找春天》。他们在文中写道:“叮叮咚,叮叮咚,泉水在欢快地歌唱:春来了,春来了!”“桃花擦上胭脂,春雨弹起钢琴,柳姑娘跳起长辫舞,她们在干吗呢?她们在迎接春天!”如课文《落花生》,课堂学生讨论“你想做苹果式还是落花生式的人物”,课堂上不给统一答案,让学生课后采访当地杰出人物,把这一人生观问题带到课后。这样,课后的一系列实践活动就是课内学习的延伸和拓展,学生在实践中更深更真地体会到了文章内容的妙与真。
三、与日常生活结合
“语文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活中时刻离不开语文”。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事例,为学生创设学习语文的机会。我班的××同学获青少年读书教育活动全国特等奖,应邀去北京参加夏令营活动。新学期开始,全班学生听说她去了北京,都好奇地围着她,七嘴八舌地问这问那,见此情景,我就提议王业涵召开“小记者招待会”,满足大家的要求。在“小记者招待会”上,学生有的问:“你去了长城,登上长城有什么特殊的感受?”“你都见了哪些地方来的朋友?”你们都聊些什么?”“北京有什么特点?和我们这儿有什么不一样?”……××同学一边回答一边拿出从北京带回的相片,一一介绍了长城、故宫、天安门等旅游胜地,还娓娓地讲述了在北京与小朋友一起的生活趣事。全班学生如同身临其境,激情高涨,我趁热打铁,让学生把今天这场面记下来,有的写了《难忘的“小记者招待会”》《一堂有趣的语文课》《难忘一刻》《欢迎新北京人》……在这节课中,许多学生虽然没有去过北京,但通过××学生的介绍,他们也了解了许多于北京的知识,同时这又是一个很好的习作题材,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很好的习作情境,锻炼了学生的习作能力。
阅读能力培养论文
注重培养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是当今时代赋予中学语文教学的重任,也是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举措之一。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有人认为学习语文之目的唯在作文,而读书为作文之预备,……。我则语之以读书亦为目的。老师能引导学生俾善于读书,则其功至伟。”“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关系。单说写作程度如何如何是没有根的,要有根,就得追问那比较难捉摸的阅读程度。”可见,研究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和形成过程,是十分必要的。
从近几年的语文高考试卷看,现代文阅读能力测试都占有20%左右。但高考中现代文阅读测试部分的平均得分率却很低,如何才能尽快改变这种局面,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呢?我们认为,关键是必须认识到,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具有一定系统性和整体性的过程。具体而言,这一过程有四个阶段构成。
第一是基本知识的积累阶段。现代文阅读教学须以阅读能力的培养为目标,阅读能力的培养又要以具备准确、敏捷的思维为关键。我们知道,基本知识是思维的基本因子,知识面的宽窄是阅读思考时联想是否丰富、思维是否活跃的关键。因此,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应该从狠抓基本知识的积累做起。这里的“基本知识”不仅指语文知识、文化常识、历史常识、哲学常识、生活体验以及音乐、雕塑、美术、建筑等艺术常识,而且还包括人文科学(如文化学、历史学、美学、社会学、教育学、语言学)领域和自然科学与科技应用(如心理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现代通讯技术研究等)领域较新的研究概况,还包括边缘学科和科学学的研究概况。在当今的中学语文界,能全面反映这些既有时代性又有深度和广度知识内容的教材还很少。在这方面当首推由谷公胜编著、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和江苏教育出版社于1995年联合出版的高中语文选修课本《现代文阅读》。近几年语文高考试卷所选的现代文均具有丰富的“内蕴”,涉及的知识既广又深:有的涉及艺术常识和艺术鉴赏知识,如1996年全国卷第四题的选文《贝多芬之谜》;有的涉及文艺美学,如1991年“三南”卷“四/32~40”题;有的涉及思维科学和教育心理学,如1993年全国卷“四/22~28”题;有的涉及对语文教学的理性思考,如1995年全国卷第四题的选文《〈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吕叔湘著);有的涉及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如1992年全国卷“四/26~30”题;有的涉及科技领域的研究新成果,如近几年高考中连续出现的科技文章。然而,相当一部分教师一味注重应试教育而忽视素质教育,忽视学生“基本知识”的积累和知识面的拓宽;相当一部分学生急功近利,为了应付高考,一心只读教科书,很少过问课外书,对以上“基本知识”他们知之甚少或根本不知。没有“厚积”,哪来“薄发”?基本知识积累不够导致了学生知识面的狭窄,阻碍了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形成。因此,近几年语文高考中现代文阅读测试部分得分较低也就不足为奇了。这一教训提醒人们:要真正培养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基本知识的积累和知识面的拓宽非狠抓不可。
第二是基本理论的掌握阶段。现代文阅读的有关基本理论是对现代文阅读能力形成过程中一系列规律的概括,是确立现代文阅读基本方法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还必须狠抓基本理论的掌握。这里讲的“现代文阅读基本理论”,一是指现代文阅读,一般应从文体、内容和形式三方面进行;二是指篇有中心段,段有中心句,句有关键性词语。文体不同,内容和形式的具体要求也不同。记叙文的内容指描叙部分(人、事、景物及其特点、与景物有关的传说故事等)和议论抒情部分(或抒发情感,或揭示哲理);议论文的内容指论点和论据;说明文的内容指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或指某种物品的制作过程,或指某种物品的使用方法及其注意点等。形式方面,记叙文主要是指叙述方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顺序依据、线索和表达方式的运用特色及其作用等;议论文主要是指论证结构方式和论证方法;说明文主要是指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中心段、中心句和句中关键词语的确立都有规律可循,还有概括反映这些规律的有关理论。篇有中心段,记叙文的中心段一般是抒情议论性语句,往往位于篇首或篇尾,或者是几个片断之间的过渡性语段;议论文的中心段一般为文章的引论或结论,通常也位于篇首或篇尾;说明文的中心段一般也是首段或尾段。段有中心句,中心句的确立可通过分析段落的构成情况来进行:若段落由一个句群构成,段落中心即句群中心——通过分析句与句的关系所得的中心句;若段落由几个并列关系的句群构成,段落中心即几个句群中心句之和;若段落由几个主从关系的句群构成,段落中心即为主句群的中心句。句有关键词语,关键词语的确立理论,可参阅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二室编定的1990年版的高中《语文》必修课本一、二册中的有关单元知识。这是对学生进行现代文阅读的一般理论指导,即对学生授之以现代文阅读基本理论的阶段,这是现代文阅读能力培养过程中必须经历的第二阶段。
第三是基本方法的灵活运用阶段。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强弱取决于对基本方法的灵活运用程度。学生积累了一定程度的“基本知识”,掌握了上文论及的“基本理论”,我们便可引导学生确立具有可行性和操作性的现代文阅读基本方法。根据上述第一个基本理论,我们便可确立以下基本方法和基本步骤。文章阅读,首先要确定文体,接着须根据文体特点理解内容。以记叙文的内容理解为例,须以记叙部分的内容理解为基础,以议论抒情部分的内容理解为根本。记叙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应理解人物、时间、地点和事件过程等记叙的要素。议论抒情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应根据表达方式的运用特色理解感受理或情,议论性语句揭示生活哲理,抒情性语句抒发作者情感。其他文体的内容理解,也要根据文体特点进行。譬如小说,其内容不外乎小说的三要素和主题。第三步,研究形式特点并理解其作用。这方面的操作,可根据形式方面的基本理论进行。形式特点的作用,主要是研究形式特点是如何有利于内容表达的。根据第二个基本理论,我们便可指导学生从另一角度,即通过分析文章结构层次来理解文章内容。以议论文的内容理解为例,篇有中心段,找到了中心段,也就把握了文章的内容。段有中心句,这个中心句可通过分析段内层次或句群关系找到。找到了中心句,也就把握了段落的内容。学生如能熟练而又灵活地运用以上这些基本方法,现代文阅读就不会无从下手或抓不住重点。倘若能这样,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一定能得到提高。
第四是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巩固阶段,即基本训练阶段。阅读教学是教师指导下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的一种实践活动,阅读能力的培养必须在这种实践活动中才能得以真正的完成,因而阅读教学必须注重基本训练。所谓“基本”,是指训练量要适中,训练题要精选,这一点在高中阶段的现代文阅读教学中尤为重要。训练量要适中,太少不足以巩固阅读能力,不足以提高阅读的熟练程度;太多则滥,不仅加重学生负担,而且事与愿违。要做到训练量适中,我们就必须精心制作或选择训练题。在高一、高二的现代文阅读教学阶段,我们紧扣课本编制测试题或导读提纲,进行按部就班的阅读能力训练。第一步,教师示范,向学生示范:如何将深广的“基本知识”和文章阅读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充分运用于现代文阅读的具体过程中。示范课文是第一册中的《雨中登泰山》、《记念刘和珍君》、《灯》、《拿来主义》和《景泰蓝的制作》等各单元难度较大的讲读课文。第二步,找来难度不大的课文,如《难老泉》(第一册)、《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第一册)、《雄关赋》(第三册)、《作家要铸炼语言》(第一册)和《一个好树种——泡桐》(第一册)等,对学生彻底放手,积极鼓励并耐心引导他们根据教师示范,通过有意识地运用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来自编阅读提纲,自读具体课文。在这过程中,教师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作因人而异的点拨。最后,我们便开始实施现代文阅读能力培养的第三步:适当选编一些有一定难度的课外阅读材料。其来源主要是高中语文选修课本《现代文阅读》和近几年的高考题,因为这些阅读材料及其测试题是经过许多专家精心选择和设计编制的,完全能够较为准确地测试学生的现代文阅读水平,也便于我们对高中阶段的现代文阅读教学查漏补缺。对这些阅读材料和测试题,学生阅读解答时要真正消化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要熟练运用基本方法;教师讲析时要举一反三地讲透讲深,要着重分析三个“基本”在现代文阅读过程中的具体运用。实践证明,高中阶段如能对学生进行这三个层次的基本训练,他们的现代文阅读能力是能够得到真正培养的,他们的现代文阅读水平是能够得到较大提高的。
阅读能力培养论文
一、让学生明确快速阅读的目标
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应首先明确目标,做好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准备。否则,是很难把事情办成或办好的。同样,我们要能较快、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首先就得让学生明确快速阅读的目标。本文所谈的目标,其外延包含两大方面。
首先是明确主体目标。这是就阅读者主体而言的,要求阅读者主体——学生应该明确自己在阅读方面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即应了解自己懂得快速阅读的哪些知识,不懂得哪些知识,应该在理论上重视弄懂自己不懂的快速阅读的知识(当然,对于这点,教师也应及时得到学生的反馈信息,从而改进自己的教学)。有了正确的理论方法指导,实践就成功了一半。其次,要求阅读者主体——学生应明确自己对阅读材料方面的知识知多少。对于自己不懂的,应找机会弄懂,力求使自己的知识、技能更丰富、更全面。不能扬长避短,而只能是查漏补缺。
其次是明确客体目标,这是针对阅读材料本身而言的。它包含三个小问题。
第一是明确试题目标。对于学生来讲,虽然他们学习的目标是渴求知识,但直接的现实目标还主要是为了应对考试(及平时的练习题)。而近年来的各种类型的语文试题中,阅读理解题的比重都是很大的,并且,学生答题时都比较被动,盲目性很大,因此,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养成答题前弄清题目要求的习惯,搞清楚试题要求学生回答的是语音知识,或词语理解、或词语运用、或是句子分析等等。尤其是近几年试题中出现了一些较灵活的阅读题型,如词、句、段歧义的分析、辩证等。
第二是明确自我阅读目标。(这主要指学生课外阅读而言)。由于学生学习负担本来就很重。(经有关调查表明,走读学生白天从早自习到下午放学,其中只有下午第四节课才有一部分时间学生能自由支配,晚上在家大都要做一小时的家务,除有时看自以为好看的电视节目外,每晚用于学习的时间至多两小时,住读学生除下午那一课时外,也仅多出晚上的一小时。何况,他们还要利用这点时间来完成课外作业和温习功课),学生每天的课外阅读时间至多有两小时。所以,采用快速阅读来充分利用这可怜的两小时,必须有明确的快速阅读目标。关于总体阅读计划,本文不赘述,只谈单个的一次阅读活动的目标。这就是,指导学生首先速读书前的序言(或出版说明,或内容提要)、书的后记、或刊物的目录、或报纸的各版大标题等,了解其大致结构,揣度其内容框架。筛选出自己要寻求的信息范围,如人物形象、环境的描写,语言的运用艺术或是知识性文字的某个知识点,或是该文章(作品)的写法,或其它科技知识。
浅谈小学德育自育能力培养
一、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苏格拉底说“没有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一过的”,教育就是要引导人生、培养人生、提高生命的品质。一个人把自己塑造成什么样的人,你就有什么样的人生。所谓性格即命运。你是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人生。不断的回到自我,回到人生,认识自我,是教育对人生引导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人贵有自知之明”,如何让学生“自知”呢?小学生在自我认识方面,往往表现出比较大的片面性,也就是说,不能全面地以发展的观点正确地认识自己。他们有时把自己估价太高,有时又把自己估价太低,有时夸大自己的成绩,拒绝别人善意的帮助,有时又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缺乏上进的动力。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自我,第一,要指导学生写《自我心得》,经常分析“旧我”,并促进“新我”的形成。第二,要指导学生“攀比”,“攀比”的对象是班内的“三好学生”、优秀典型,通过与他们的比较,找出差距,完善自身。
二、培养学生自育的能力
学生认识了“自我”,但还必须有自育的能力。我是避大求小,忌虚就实,引导学生一日三问三答,时时处处教育自我,逐步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一问自己今天“做什么”,提高自我导向能力。“一日之计在于晨”,我引导学生从清晨起床穿衣开始,用五至十分钟的时间自己同自己:“我今天在学习、生活、各类活动中有些什么事该做?”班级有个叫杨帆的学生,不是不想学习,也想把个人卫生搞得干干净净,但做起事来总是摸不着头绪,总是不知道自己现在该做什么。自从我布置了这“一问”,他就每天早晨把这一天要做的事,在本子上一条条、一件件写下来,使自己一天的活动具有计划性、条理性和目的性,半学期下来,就做到了胸中有数、井然有序、有的放矢。在这一问一答中,使学生寻找到了目标,提高了自我导向能力。二问自己“怎么做”,提高自我控制能力。一日自我教育的计划制定后,如何用行动去实现自己的诺言?我引导学生按照自己对三大块内容所安排的时间、先后、主次等时时提醒自己,或刚开始时由同座位学生提醒,自觉地有目的地“这样做”,天长日久,养成“这样做”的习惯。这个过程是由他律向自律,由他控到自控的心理过程,是在战胜自我中完善自我的过程。三问自己做得“怎么样”,培养自我评价能力。我引导学生每天晚上临睡前写一份小结,学会总结自己一天的行动和体验,用早晨定的目标、计划,客观地、全面地评价自己的言行,从而找出值得肯定、发扬的,需要改进、补救的,在自我认识,自我比较,自我反馈中提高自我评价能力。这一点,可提醒学生把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结合起来,他人评价是自我评价中一项重要的参照因素。
三、给学生创造自育的环境
古人周处能够浪子回头,除了他育的因素外,自育起了很大作用。许多事例都告诉我们,自育比“他育”的效果好得多,好得彻底,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认为作为育人者,就要为学生构筑一个有利于学生自育的“大环境”。首先,在班级开展一系列“自己来”的活动。班名自己取,班徽自己设,班训自己订,班级自己管,座位自己编,活动自己搞,进步自己争,错误自己改,同学自己帮,先进自己评,教室自己布置,班长轮流担任等。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增强,自主性得到发挥,学生认识了自我,肯定了自我,发展了自我。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质疑,鼓励学生争辩,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鼓励学生超过老师,而且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看法。尊重学生的个性,使自己的教学适应学生需要,让学生认为自己是课堂的“主人”,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参与讨论和研究,学得主动而轻松。再次,充分利用“电视新闻”、“时空报道”,打破“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应试书”的封闭学习,引导学生眼观四海之水,耳听九州风雨。让学生多见世面,多接触高品位的东西,让有“劣迹”的学生自惭形秽,发自内心承认自己的不足,并明白发展的方向。最后,可开展“社会调查”、“演讲”、“征文”、“答辩”、“故事会”等形式的活动,唤回学生勤奋学习、助人为乐、孝敬父母、关爱他人的良知。使其不再沉溺于明星轶事、琼瑶情节、流行歌曲、网吧、游戏厅,不囿于狭隘的“自我”,心系天下兴亡,关注民生疾苦。这些环境的创设,让学生慢慢进入自育状态,有了自育的意识,再加上一定的自育能力,从而达到“自育乃育人之本”的最高教育境界。当然,真正的教育是从教育者的素质开始的。教育者的个性、思想信念及其精神生活的财富,是一种能激发每个受教育者检点自己、反省自己和控制自己的力量。现代的教育者必须改变自己的观点,不凭自己主观意志轻易判断学生的对错,必须花一点时间、多一点耐心倾听学生的心声,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才可能对学生实施教育。
剖析职校生软能力的培养
“软能力”作为体现职业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学生的学习和以后人生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文章结合有关“软能力”研究的现状,对职业院校学生“软能力”的理论内涵进行界定,对如何培养职业院校学生的“软能力”提出了相关建议和对策,认为职业院校学生“软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蹴而就就能实现和养成的。
一、职业院校学生“硬能力”与“软能力”
明确“软能力”的基本内涵,必须明确能力这个概念。能力是一个涉及范围非常广泛的概念,可以从不同的领域,站在不同的角度来解释与定位,心理学认为能力是人们在完成某种活动中所展现出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影响活动的结果与质量,因此能力是人们综合素质的一种根本体现,能力也是人满足自我需求、实现自我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方式。管理学认为能力是能够影响个人或组织实现特定活动与目标展现出个性和心理特征。由此可见,能力可以是一个个体的概念,也可以是一个群体的概念。本文对能力的界定,是从个体出发的。
通过对能力的界定,不难发现,能力包括了软硬两种能力。所谓“硬能力“(具体到个体可以称为硬素质)是先天具备的外在条件或者可以进行具体量化的一些指标,比如就职业院校的学生而言,他们的“硬能力”(或硬素质)就表现为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天赋、通过学习和考试获得的资格证书、学历证书等,乃至他们的身高和长相都可以成为学生“硬能力”的代表。由此不难发现,“硬能力”通常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具有显性化、程序化与量化等特点。当然这不意味着“硬能力”可以随便获得和拥有,它也需要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和支持。那么什么是“软能力”呢?“软能力”与“硬能力”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它们是能力的两个方面,“软能力”大都是人后天形成的能力,它具有内隐性、不易量化和程序化的特点,“软能力”与人的性格特征与心理调试能力具有密切的关系。在此需要指出的是,“软能力”也可以通过人的天赋来进行展现,比如一个人天生就具有非常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解能力、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等。
通过我们对“软能力”与“硬能力”的分析,不难发现其实两者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区别是“软能力”与“硬能力”分别是从个体的不同角度来划分的,联系是两者具有一定的重合性,同时两者是互相促进和辨证统一的。“软能力”与“硬能力”可以实现协调发展,共同构成个体能力的两个方面,推动个体的进步。
二、职业院校学生“软能力”包含的基本内容
怎样培养中专生的能力透析
摘要:物理教学中应遵循中专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最大限度地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加大物理实验教学力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关键词:物理教学心理发展规律激发学习兴趣思维能力
我国中等专业学校的培养目标:“职业教育要培养二十一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初级应用型人才。”《物理》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工科学生的必修课,对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对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遵循中专生心理规律,并掌握正确的方法,转变教学观念,深入挖掘物理教学中各种积极因素,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科学素养,为社会经济建设培养应用性人才。
1遵循心理规律,激发学习兴趣
首先,能力培养应遵循中专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课堂教学仍然是学校组织教学活动的基本形式。教学成败的关键,取决于教学目标能否在学生身上得到落实。国内外的教学实践表明,任何一门学科教学的成功都应遵循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年龄段是15~18岁,其心理特点正好处于由感性认识向理性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的记忆力较强,开始尝试着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逆反心理很强,最讨厌填鸭式灌输。因此,教师在备课和讲课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到以上因素,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思维规律,多用启发式语言,注意对初中所学知识点的回顾和复习,重视所学知识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加教学的趣味性等方法,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素质培养,最大限度地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物理能力培养论文
一、划分能力培养阶段及目标
根据目前高中物理课程的设置情况和物理课的教学特点,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近、个个击破的教学原则,整个高中物理能力培养可分为过渡阶段、正常阶段、提高阶段、完善阶段四个阶段完成。
1过渡阶段。学生由初中进入高中,由于知识台阶较大,加之一开始就遇到受力分析、力的矢量运算运动规律、动力学等问题,学生会感到困难重重,束手无策。因此,在高一第一学期的教学中,教师除按要求培养学生的识记、理解和简单应用能力外,要着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上下功夫。刚上高一的同学,自学能力较差,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任务难以落实,可根据课文,每节课给学生适量的阅读时间,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为减少课堂的单调呆板气氛,可采用启发、演示、讨论等多种方法教学,以调动思维,活跃气氛,激发兴趣;可将主要概念、定律、定理等内容通过听写方式让学生记录,既控制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手脑并用和速记能力;可设置一些课堂作业,让学生在限定时间内完成,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速算能力。
2正常阶段。通过第一学期的教学,大部分学生都应适应高中物理的教学特点,达到正常学习状态。这时,教师的重点要放在按教学大纲和会考大纲的要求实施教学方面来。吃透教材,把握重点、难点,在每节课中贯彻落实能力培养目标。通过第二学期和高二学年的教学,全面完成会考大纲中要求的能力培养目标任务,使学生达到会考的能力和水平要求,顺利通过会考关。
3提高阶段。会考是水平考试,高考是能力考试。进入高三后,由于理科学生要参加物理高考,而力学和电学部分又是高考的重点,所以,在选修课教学中,在重点提高力学和电学知识水平的同时,要着重开拓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创新的能力。教师的精力应放在精选习题、优化和组合试题上来,通过高质量的习题和试题,加强对学生的训练,以提高学生的五大能力,使之接近高考的能力水平。
4完善阶段。根据近年来物理高考试题考查知识点多、覆盖面大、命题新颖、题型多样化、智能性强等特点,在总复习教学中,教师要确定好复习目标,制定出教学策略,处理好教师与教材、教师和学生、学生和教材之间的矛盾,把握好以下的原则:重点知识结构化———抓各部分知识的中心点,将知识以此中心组织起来,形成知识网络,找出各网络间物理量的相互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