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结构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9 14:35:0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能力结构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小议国际贸易的能力结构
一、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综合素质和能力结构的界定
20世纪70年代,戴维·麦克利兰(DavidC.McClelland)在大量实证研究的基础上,首先提出了素质(Competency)的概念,认为素质是指和参照效标存在因果关系的个体的深层次特征,深层次特征包括深层的动机、特质、自我概念、社会角色和浅层的知识与技能。陈仲庚教授以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两个重要命题“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大自然向人生成”为基本理论框架,对应用型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结构进行了研究,认为审美·思维、知识·能力、身心·素质这三项六款对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结构而言,是一个较为全面而充分的结构体系,这也是应用型人才需要具备的素质和能力结构。以此为基础,结合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特点,本研究认为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应该包括思维、知识技能、身心道德、创新特质,其中思维是最核心的素质。
应用型人才是相对于理论型或学术型人才而言的,其本质特征是具有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实际应用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其行为特征是知识与技能的高层次应用活动而不是机械的模仿和简单的劳动,它是建立在“应知”基础上的“应会”的智能行为。因此,应用型人才不仅应该具备可塑性的知识技能、良好的身心道德素质以及应用知识进行科研、技术创新和知识更新等综合性能力等一般素质,而且应该具备以“通识”为目标的专业基础理论、宽广的知识面、综合性的能力和全面的职业素养等特殊素质。特别是对于国际贸易专业的应用型人才更加需要具备这样一些特殊的素质和能力。
一般素质和特殊素质的共同作用便构成了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综合素质。鉴于此,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综合素质可确定为:不仅要掌握“必要够用”的国贸专业理论知识、基本的国贸专业实践技能,拥有良好的身心道德素质和较强的道德意志力量等一般素质,关键是要具有通识性的知识、综合性的能力以及全面的素养等特殊素质。
二、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一般素质和能力结构
1.思维。在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一般素质中,思维是最核心的要素。思维能力虽然是一个学术性很强的心理学概念,但在人类活动中,它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其一,思维是人类从理性上认识世界的工具,没有思维,人类就不可能系统认识世界;其二,思维具有对其对象包括思维主体进行评价、调控与决策的实践作用。就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来说,必须具备清晰地认识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的能力,能对其进行准确评价并进行正确决策的思维能力。这一能力的提高与思维方式是密不可分的,一般而言,思维方式包括哲学思维方式、一般思维方式和个别思维方式三个层次。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只有全面掌握并综合运用这三个层次的思维方式,才能使思维能力和思维效果真正得到提高,才能更加高效地处理各种国际商务问题。
语文能力结构培养论文
人类在精神文化领域的活动绝大多数都是听说读写活动,但并非都是语文活动。语言只是思维的工具,而不是思维的源泉。一个人只有在面临与其思维能力相适应的内容,却不能对其进行正确有效的听说读写时,才是缺乏语文能力的表现。因此,语文能力应该是能够满足思维运行与发展需要的听说读写能力,而不是毫无限制的听说读写能力。这就是说,语文能力的培养和发展,需要凭借一定的思维内容,从而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思维能力的发展,但不可能替代和超越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语文学科之所以不是按学问性质划分出来的具有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的学科门类,而只是以文选为教材的教学科目,就是因为它不是为培养学生专门的思维能力,而只是为学生获取字词语汇并借以训练、培养其正确熟练地运用语言而设置的。选文可以部分或全部抽换,其原因就在于选文的思维内容不是直接构成语文能力的要素,而只是打开语文能力宝库的工具。教学实践早已充分证明,把课文内容看成语文能力结构的要素而使教师对其不遗余力地阐幽发微和条分缕析,是无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的。
阅读学、写作学、辞章学、语言学等等语文知识也不是直接构成语文能力的要素。它们虽有指导言语活动、加速语文能力发展的作用,但这种作用是间接的、软性的、有限的。懂得写作理论,并不见得就会写作,同样,懂得语文知识并不等于就有了语文能力。语文知识只有经过无数次言语活动,积淀成个体自动的言语操作习惯的一部分,才成为语文能力的构成要素。由于语言是自由灵活和富有创造性的,因此,把语文知识看成语文能力结构的要素,从而使学生为学知识而学知识,反而会阻碍语文能力的发展。
因此,中学生的语文能力不是透彻理解和系统掌握课文内容和语文知识的能力,而是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以满足思维运行与发展需要的听说读写能力,它是由语言和对其正确熟练的操作行为构成的。
语言是词汇与语法构成的系统,这是对世界所有语言的最一般概括。但不同语言的词汇和语法的特点及其生成语文能力的作用是不相同的。汉语口语的单音成义和书面语一字一词或一字一语素而字形孑然独立的方块形体,使“汉语语法没有形态学和造句法这样两个部分”,完全“依靠语义、事理逻辑、约定俗成”来编织言语,[1]因而汉语各级言语单位的调配组合极其自由灵活,或者说汉语是有语无“法”的。[2]因此,汉语“运用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汇掌握的能力”[3],“对一个人来说,他所掌握的词汇越丰富,他的认识能力和驾驭语言的能力就越强”[4]。可见,吸纳大量而足够的字词语汇,对中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成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但是,要积累丰富的语汇量却不是容易的。这是因为成熟语文能力所需的语汇量不仅是一个庞大的数字,而且必须主要采用读写大量的言语作品这种分散学习的办法来掌握,而分散学习语词因重复率少容易遗忘。汉语的语素又具有强孤离性,更增加了大量积累词汇的难度。
然而长期以来,在语文教育界存在着一种似是而非的观念:3000常用字可以覆盖现代一般读物字汇量的99%,因而中学生已经超越了以积累字词语汇为主的时期。
语文能力结构培养论文
人类在精神文化领域的活动绝大多数都是听说读写活动,但并非都是语文活动。语言只是思维的工具,而不是思维的源泉。一个人只有在面临与其思维能力相适应的内容,却不能对其进行正确有效的听说读写时,才是缺乏语文能力的表现。因此,语文能力应该是能够满足思维运行与发展需要的听说读写能力,而不是毫无限制的听说读写能力。这就是说,语文能力的培养和发展,需要凭借一定的思维内容,从而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思维能力的发展,但不可能替代和超越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语文学科之所以不是按学问性质划分出来的具有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的学科门类,而只是以文选为教材的教学科目,就是因为它不是为培养学生专门的思维能力,而只是为学生获取字词语汇并借以训练、培养其正确熟练地运用语言而设置的。选文可以部分或全部抽换,其原因就在于选文的思维内容不是直接构成语文能力的要素,而只是打开语文能力宝库的工具。教学实践早已充分证明,把课文内容看成语文能力结构的要素而使教师对其不遗余力地阐幽发微和条分缕析,是无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的。
阅读学、写作学、辞章学、语言学等等语文知识也不是直接构成语文能力的要素。它们虽有指导言语活动、加速语文能力发展的作用,但这种作用是间接的、软性的、有限的。懂得写作理论,并不见得就会写作,同样,懂得语文知识并不等于就有了语文能力。语文知识只有经过无数次言语活动,积淀成个体自动的言语操作习惯的一部分,才成为语文能力的构成要素。由于语言是自由灵活和富有创造性的,因此,把语文知识看成语文能力结构的要素,从而使学生为学知识而学知识,反而会阻碍语文能力的发展。
因此,中学生的语文能力不是透彻理解和系统掌握课文内容和语文知识的能力,而是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以满足思维运行与发展需要的听说读写能力,它是由语言和对其正确熟练的操作行为构成的。
语言是词汇与语法构成的系统,这是对世界所有语言的最一般概括。但不同语言的词汇和语法的特点及其生成语文能力的作用是不相同的。汉语口语的单音成义和书面语一字一词或一字一语素而字形孑然独立的方块形体,使“汉语语法没有形态学和造句法这样两个部分”,完全“依靠语义、事理逻辑、约定俗成”来编织言语,[1]因而汉语各级言语单位的调配组合极其自由灵活,或者说汉语是有语无“法”的。[2]因此,汉语“运用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汇掌握的能力”[3],“对一个人来说,他所掌握的词汇越丰富,他的认识能力和驾驭语言的能力就越强”[4]。可见,吸纳大量而足够的字词语汇,对中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成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但是,要积累丰富的语汇量却不是容易的。这是因为成熟语文能力所需的语汇量不仅是一个庞大的数字,而且必须主要采用读写大量的言语作品这种分散学习的办法来掌握,而分散学习语词因重复率少容易遗忘。汉语的语素又具有强孤离性,更增加了大量积累词汇的难度。
然而长期以来,在语文教育界存在着一种似是而非的观念:3000常用字可以覆盖现代一般读物字汇量的99%,因而中学生已经超越了以积累字词语汇为主的时期。
建筑结构抗地震倒塌能力提升策略
摘要:建筑结构抗地震倒塌能力的设计对于建筑的整体的安全性与质量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文章首先对建筑结构抗地震倒塌能力设计的必要性进行了介绍,然后对建筑结构抗地震倒塌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提升建筑结构抗地震倒塌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建筑结构;抗地震倒塌能力;设计思想;设计方法;建筑质量;建筑工程
1建筑结构抗地震倒塌能力设计的必要性分析
20世纪70年代,建筑结构工程师通过数次地震灾害之后逐渐从建筑抗震角度上认识到了传统“概念设计”的重要性,以此为起点,人们逐渐把目光转到了建筑结构概念设计之上。建筑结构抗地震倒塌能力的概念设计思想就是指,建筑结构设计师在最初的设计时,基本理解了建筑结构地震倒塌的情况,并运用相应的措施与手段对结构设计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有效处理,比如说建筑物体系、构件的延展性与构件的刚度等,之后再借助于相应的构造措施与信息技术降低建筑结构之中的薄弱环节,从而使得建筑结构抗地震防倒塌的要求得以有效实现。
2建筑结构抗地震倒塌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通常而言,建筑结构抗震倒塌能力会受到一定因素的影响,比如说原材料、工程施工质量、施工地点等,下面将分别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简要的介绍:
资源观的IT能力与组织结构研究论文
论文摘要:以资源观(RBV)理论模型为基础,提出组织结构与IT能力的总体相关关系、组织结构与IT能力各维度之间相关关系的假设。通过问卷调查,验证收集到的数据的信度和效度,最后采用结构方程分析法进行实证研究。分析结果表明,组织结构对IT能力有显著正相关关系;同时组织结构对TI能力的各维度也均存在正相关关系。
论文关键词:IT能力;资源观;组织结构;结构方程模型
1引言
近年来,关于信息技术和组织结构关系引起众多研究者的关注,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的出现,使得人们不断深入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一方面,信息技术改变了组织的信息基础和信息获取、流动方式,打破了组织内外利益平衡关系,从而引起组织结构的变化;另一方面,组织结构的变革也较大影响着信息技术的效能。
人们对信息技术和组织结构的关系大体上存在三种观点:技术决定论、组织决定论和互补论。Elise和David(1994)认为在将诸多因素单独考虑时,信息技术的变化也许是影响组织结构和组织设计最重要的因素。而组织决定论认为,组织特征影响信息技术的效能,信息技术对组织结构不会发生实质性的影响。如Dewett和Gareth(2000)认为:信息技术本身并不能决定组织结构的发展变化,它只是组织变革得以实现的一种方式。持有互补论观点的学者认为:组织结构和信息技术是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的,二者适当的融合将提高企业的业绩。
国内学者对这方面也开展了研究。如石磊(2007)从理论上对技术与组织结构关系进行了评述,认为技术与组织结构关系研究应当突出和强调行动者与技术的互动。高晶等(2007)对信息技术应用与组织结构变动的互动关系进行研究,建立了二者的互构机制,并通过案例进行了分析。任迎伟等(2007)基于国内企业,对信息技术能力与组织结构、组织效益三者之问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中国企业中组织结构有机程度与IT能力之间呈正相关关系,IT能力与组织效益也呈正相关关系,但其对组织有机性考察未见深入。
建筑结构抗地震倒塌能力提升对策
摘要:近几年,地震现象在我国部分省份频繁发生,而地震中发生的建筑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建筑结构的抗地震倒塌能力不足。在对建筑进行结构设计时,其抗地震倒塌能力事关居民人身安全,自然应该放在首位考虑。随着地震灾害发生频次的升高,建筑结构应具备更高水准的抗地震抗倒塌能力,才能有效保证建筑的稳固性,确保居民的安全,减少损失。本文就建筑结构抗地震倒塌能力的设计思想与方法展开分析,探讨建筑结构在该方面的优化途径。
关键词:建筑结构;抗地震倒塌能力;设计思想;方法
地震是一种突发性强、破坏力大的自然灾害。地震灾害发生时,房屋倒塌是对人们生命财产造成威胁的主要原因,它也直接决定了地区受灾程度。要从根源上减轻甚至避免对居民的伤害,就需要相关部门在对建筑结构进行设计时,提高建筑结构的抗地震能力和抗倒塌的能力。近年来,地震的频发给抗地震倒塌能力的设计带来了更大的问题和挑战。所以在对建筑结构进行抗地震倒塌能力设计时就需要采用科学的方法与思想,保证整个建筑有更强的塑形与抗地震的能力,能较好吸收地震产生的破坏性能量。如此,才能真正意义上保证地震多发带居民的人身安全。
1地震对建筑结构造成破坏原因
要提高建筑结构的抗地震倒塌能力,就必须清楚地震是如何对建筑结构造成破坏的,破坏原理是什么,有怎样的破坏形式。地震主要是通过房屋倒塌来造成重大损失与伤害,而地震产生的能量会对建筑结构造成以下四种形式的破坏:(1)导致建筑出现上下颠簸的情况;(2)使建筑物出现横向摆动;(3)地震产生的能量会对建筑物的地基造成破坏,造成垮塌或者扭曲等,导致房屋倒塌;(4)造成建筑结构的水平或者垂直方向的扭转。通过以上四种形式,地震极大地扩大了其破坏的广度及深度。地震无可避免,但是可以通过人为的方式提高房屋抗震能力从而减轻其带来的损害。地震发生时会产生强大的地震波,其先在底层运动,通过地层传播到地面的房屋,造成房屋损坏甚至倒塌。地震波会以三种方式来进行能量的传播,相应地也会产生三种力的作用,从而对房屋造成一系列破坏。最先到达地面的地震波形式是纵波,是一种上下震动的形式。虽然是最先波及建筑物,但对其影响并不是很大。之后到达的是横波,由于其本来就是水平震动的波形,所以会对房屋造成横向上的摆动,对房屋的破坏力度比较大。对房屋倒塌影响最显著的,应该是上述两种波形的混合波,其对房屋的破坏性最强,会使房屋建筑发生剧烈的动荡。在两种波共同的作用下,会自然形成一种旋转的地震力,使建筑物在水平或者垂直方向上发生扭转,直接导致坍塌。
2影响建筑结构抗震能力的因素
建筑结构抗震能力设计研究
摘要:建筑行业快速发展,社会对建筑工程项目应用的安全性、稳定性也越来越为关注。近几年来地震自然灾害发生频繁,社会各界对建筑结构抗震性能也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建筑结构设计人员在设计工作开展中需要不断提升结构的抗倒塌能力,从而为社会提供抗震性能良好的建筑工程项目,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本文就是对提高建筑结构抗震能力的设计思想进行探究,希望对相关人员有所启示。
关键词:提高;建筑结构;抗震能力;设计思想
地震是一种破坏性极强的自然灾害,对建筑应用人员生命财产安全会造成巨大威胁。地震对人们生命财产威胁主要是因为地震应力会破坏建筑工程结构体系。地震自然灾害影响下,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直接影响建筑应用人员的生命安全。所以建筑结构设计人员要积极找寻提升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结构设计新思想,通过有效措施强化建筑的抗震性能,降低地震应力对建筑结构的破坏程度。
1地震自然灾害的破坏原理分析
(一)地震的灾害性
地震与其它自然灾害进行比较,地震自然灾害的破坏性较大,而且具备明显的瞬时特征。回想以往地震发生案例,眼前似乎可以划过那一片片废墟的画面,还有在废墟中因失去家园、亲人而哭泣的声音。地震应力会较大程度的破坏建筑结构体系,严重情况下就会导致房屋坍塌。若是在深夜人们熟睡中发生地震灾害,很有可能造成较大的人员伤亡。社会经济建设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在该背景影响下城市化建设脚步也在不断加快,城市建筑工程项目建设也呈现出了密集化的特点,但是并没有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进行优化和改良,如果发生较大等级地震,会造成不可想象的后果。分析以往地震案例数据,其中有大部分人员伤亡都是因为建筑结构抗倒塌能力较差所导致的。从中也可以看出强化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是非常必要的,可以降低地震自然灾害的破坏力。
建筑结构抗震与抗倒塌能力提升
【摘要】地震的危害性极大,不仅会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国家利益。但是比起地震,地震带的建筑坍塌引起的危害更严重。只有在建筑的建设过程中提高建筑的抗倒塌能力,才能从根本上增强建筑的抗震与抗倒塌能力。论文从地震对建筑的破坏的理论依据入手,针对如何增强建筑的抗震倒抗塌能力进行分析。
【关键词】建筑结构;抗震;抗倒塌
1引言
比地震危害更大的是地震引起的建筑物坍塌,其不仅会造成公共设施的严重损坏,而且会砸伤甚至掩埋人员,严重危害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1]。要从根本上保障建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减少人员伤亡,需要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增强建筑的抗震能力,保证建筑物抗震设计的质量,从根本上解决建筑的抗震问题。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自然灾害———地震的破坏原理,随后分析了影响建筑结构抗震与抗倒塌性能的影响因素,最后,提出了几种方法提高和优化建筑结构的抗震与抗倒塌性能。
2地震的破坏原理
2.1地震的危害性。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也越来越快,使房屋建筑越来越密集,因此,发生地震时,房屋倒塌造成的伤亡和破坏性也越来越严重。虽然地震的作用时间短,但是其短时间内的作用力影响巨大,让人措手不及。经调查发现,大部分的伤亡是因为房屋抗震能力不足,房屋倒塌引起的。由此可知,只有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才能从根本上减少地震带来的伤亡,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2.2地震对建筑构造的破坏。由于地震的强作用力的影响,在短时间内,地震会带给建筑物剧烈的冲击,破坏建筑物的结构,削弱建筑结构的平衡性,严重时会造成建筑物的坍塌[2]。因此,应结合地震对建筑物造成危害的理论依据,从结构设计方面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从根本上解决建筑物抗震能力的问题。
小议贸易人才综合素质与能力结构
一、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综合素质和能力结构的界定
20世纪70年代,戴维·麦克利兰(DavidC.McClelland)在大量实证研究的基础上,首先提出了素质(Competency)的概念,认为素质是指和参照效标存在因果关系的个体的深层次特征,深层次特征包括深层的动机、特质、自我概念、社会角色和浅层的知识与技能。陈仲庚教授以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两个重要命题“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大自然向人生成”为基本理论框架,对应用型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结构进行了研究,认为审美·思维、知识·能力、身心·素质这三项六款对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结构而言,是一个较为全面而充分的结构体系,这也是应用型人才需要具备的素质和能力结构。以此为基础,结合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特点,本研究认为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应该包括思维、知识技能、身心道德、创新特质,其中思维是最核心的素质。
应用型人才是相对于理论型或学术型人才而言的,其本质特征是具有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实际应用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其行为特征是知识与技能的高层次应用活动而不是机械的模仿和简单的劳动,它是建立在“应知”基础上的“应会”的智能行为。因此,应用型人才不仅应该具备可塑性的知识技能、良好的身心道德素质以及应用知识进行科研、技术创新和知识更新等综合性能力等一般素质,而且应该具备以“通识”为目标的专业基础理论、宽广的知识面、综合性的能力和全面的职业素养等特殊素质。特别是对于国际贸易专业的应用型人才更加需要具备这样一些特殊的素质和能力。
一般素质和特殊素质的共同作用便构成了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综合素质。鉴于此,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综合素质可确定为:不仅要掌握“必要够用”的国贸专业理论知识、基本的国贸专业实践技能,拥有良好的身心道德素质和较强的道德意志力量等一般素质,关键是要具有通识性的知识、综合性的能力以及全面的素养等特殊素质。
二、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一般素质和能力结构
1.思维。在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一般素质中,思维是最核心的要素。思维能力虽然是一个学术性很强的心理学概念,但在人类活动中,它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其一,思维是人类从理性上认识世界的工具,没有思维,人类就不可能系统认识世界;其二,思维具有对其对象包括思维主体进行评价、调控与决策的实践作用。就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来说,必须具备清晰地认识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的能力,能对其进行准确评价并进行正确决策的思维能力。这一能力的提高与思维方式是密不可分的,一般而言,思维方式包括哲学思维方式、一般思维方式和个别思维方式三个层次。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只有全面掌握并综合运用这三个层次的思维方式,才能使思维能力和思维效果真正得到提高,才能更加高效地处理各种国际商务问题。
能力结构与经济合作研究论文
【摘要】基于贸易引力模型、相互依赖理论以及“支配—依附”理论,本文研究了能力结构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关系模型,通过对中国地区能力结构的差异分析和东亚其它国家能力结构的评价,说明东亚经济合作是分层次的,中国参与有利于合作的稳定,日本的参与有利于合作效率的提高。
【关键词】能力结构经济合作东亚
一、引言
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地区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世界各国或地区在努力推动全球多边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同时,更加注重地区间的多层次经济合作。区域经济合作是在经济竞争条件下各国或地区为实现共同的利益目标、减少地区之间的利益冲突,所选择的一种扩大开放程度的方式,比较典型的开放程度加深模式就是贸易一体化——投资一体化——货币一体化。地区经济合作的实现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建立统一市场,使生产要素得到更优化的配置,专业化的分工与生产得到进一步完善,获得更多的交换利益和专业化生产利益,从而促进地区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正是在这种趋势下,由东盟10国和中、日、韩3国组成的东亚“10+3”经济合作逐步向地区经济一体化方向发展。而“10+3”之间发展差异巨大,有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发展中国家和比较落后国家。崔卫国等(2004)研究了地区差距与地区合作的关系,杨先明等(2005、2007)利用Pelikan(1996)关于能力结构的定义说明地区能力结构对地区合作的影响。能力结构是指一个地区或国家在增长要素累积的基础上所形成的配置能力、发展能力、技术能力和开放能力等结构性能力。一个地区在经济合作中表现出的是这一个地区多层次、多要素合成的经济能力,这种具有结构性的能力是地区长期稳定地具有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而基于引力模型、相互依赖理论以及“支配—依附”理论,这种结构性能力在地区之间的匹配性和均衡性是地区经济合作持久的一个关键问题。根据引力模型和相互依赖理论,合作双方能力结构强弱决定了贸易投资引力的大小和相互依赖的程度,影响着合作范围、合作效应和合作程度,而根据相互依赖理论和“支配—依附”理论,合作双方能力结构强弱影响着合作利益的分配比例和合作的稳定性。
二、能力结构与地区经济合作的关系模型
一般情况下发达国家的能力结构强于发展中国家的,并且无论从贸易还是从投资的角度,大多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合作实践经验以及国际贸易和投资理论都表明,两个地区在开展经济合作时能力结构较强一方的贸易条件较好、投资收益比重较大,相反,能力结构较弱一方的贸易条件较差、投资收益比重较小,并且这种状况会随着合作双方能力结构差异的存在而持续存在。若能力结构较弱一方不能迅速提升其能力结构,那么这种地区经济合作的长期稳定是不可能的。因此,合作双方能力结构的匹配性包括能力结构之间的耦合性和总能力结构的相近性,是长期稳定开展地区经济合作的决定因素。根据能力结构的定义,可通过一套较为完整的多层的指标体系对能力结构进行评价,得到地区能力结构指数,反映总能力结构,用CSI表示,而地区能力结构之间的耦合性可用(1)式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