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发展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9 14:20:4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能力发展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能力发展

着力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

发展是当代中国的主题,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首先要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正如总书记反复强调的,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紧密围绕发展这个主题来展开。我们要深刻领会加快发展对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意义,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牢固树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着力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努力以发展的成效来检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成效。

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发展

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要向更高的发展阶段迈进,我们也面临着一系列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比如,科技、教育水平总体比较落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并没有根本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人口增长、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经济体制和其他方面的管理体制还不完善,民主法制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也有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等等。为了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中央在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及时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指明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战略,对指导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关键是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惟其如此,我们才能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联系上海实际,主要是要做到“推进一个主战略,实现五个进一步”。“推进一个主战略”,就是要全面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当前,上海进入了一个人均GDP达到更高水平的发展阶段,有效解决好经济结构升级的问题,就要按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全面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通过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和文化、教育创新,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科学发展之路,在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中实现上海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变。“实现五个进一步”,就是要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坚持统筹区域发展,进一步处理好自身发展与服务全国的关系,做好加快自身发展和主动服务全国这两篇大文章,为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多作贡献;坚持统筹城乡发展,进一步处理好中心城区功能提升与郊区加快发展的关系,破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制瓶颈制约,加快推进郊区“三个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进程,加快郊区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郊区社会事业发展,加快农民收入提高,实现中心城区与郊区的互动发展;坚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增强社会事业特别是文化事业的发展活力,切实解决好民生问题,满足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的需求坚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进一步处理好人口、产业、基础设施、资源和环境的关系,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积极保护生态环境,走良性循环的发展新路;坚持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进一步处理好“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关系,坚持面向世界、服务全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建设。

二、坚持以正确的方法推进发展

采取正确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我们党紧跟时代潮流、带领人民不断开拓前进所必须具备的能力。我们党作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不但要善于提出目标和任务,而且还要善于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同志曾经用过河要有桥或船的形象比喻,生动地阐述了正确的方法对于完成任务、做好工作的重要性。现在,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这个时期,是保持快速发展难度加大的时期、深化改革阻力增大的时期、扩大开放风险更大的时期、资源环境制约趋紧的时期。在发展过程中,既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也会遇到各种风险和挑战的巨大考验。尤其是我们党所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项前所未有的伟大事业,我们党所探索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是世界发展史上的伟大创举,要把这一伟大事业和伟大创举不断推向前进,不仅需要巨大的理论勇气和创新能力,也需要高度的政治智慧和科学的方法。

查看全文

政府创新能力发展研究

内容提要:创新型国家和服务型政府要求政府必须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政府内结构性和外结构性因素对政府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政府内结构性因素包括政府价值取向、行政文化、组织机构、官员素质及政府能力结构等。政府外结构性因素主要源于政府与市场、社会间竞争、合作和反对的关系。政府价值理念是政府创新能力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内结构性影响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外结构性影响因素则是其发展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政府创新能力;政府能力结构;竞争;合作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日趋加剧,中国在国际经济政治格局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多方位、深层次地接受来自国际组织、国外政府的巨大影响。世界各国在国际中的扮演的角色和地位,在某种程度上,由该国经济持久发展的竞争力决定。经济持久发展的不竭动力来源于一国科学和技术的不断创新。正因为此,国家创新系统、区域创新系统、政府创新等各种围绕“创新”而来的“名词”长久地牵动着各国研究者的神经。特别是众多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企业依附性强,激烈的国际竞争使得企业根本没有余力进行自主创新,何况国外“新”技术的引进仍能为企业带来丰厚利润,这就使得企业更没有动力去创新。加上发展中国家的法律、制度、文化等各方面也少有促进科技创新的动力源。

在这种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党和政府审时度势,提出“用15年左右的时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奋斗目标。现代创新型国家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政府在国家创新系统建设中应着重完善创新型制度、健全国家创新体系、发展创新文化,切实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基于此,当前国家创新系统建设更为迫切的是,加快创新政府职能与行政方式转变,调整与之不相适应的行政机制,这其中至关重要和基础性的在于政府创新能力的提升。政府创新能力的加强,不仅能为企业、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和基础条件,而且还能为之作出表率,积极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走出发达国家“由于私部门对政府的示范作用或者是政府自身迫于信息技术的压力”而被动创新的惯性。本文旨在分析影响政府创新能力发展的政府内外结构性因素,从政府的角度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一条有益的选择路径。

所谓政府创新能力,是指政府为适应不断变换的经济政治环境,回应公民、社会诉求,实现政府基本价值目标,对行政理念、组织机构、行政制度及体制等行政活动各层面进行自我革新的能力。政府创新是政府创新能力的外在表征,政府创新能力是影响政府创新的内部决定因素。政府创新能力与政府其他能力一样,内蕴于政府机理,外化为政府行为。政府内与外、历史与现实等林林总总的因素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塑造着政府创新能力,时间、空间二元框架的四维结构的运行限定着政府创新能力的高低。基于这一认识我们把影响政府创新能力的因素归结为政府——市场——社会三维结构,具体从政府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两大方面来探析。

查看全文

科学发展能力交流

解放思想求先行、以人为本求先行、好字当头求先行、持续运作求先行,这是**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提高科学发展能力的努力与探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犹如一句响亮宣言,又如一声前行号角,**已经作出回答,**还将继续作出回答

**的变化,静悄悄,却又扎扎实实。

从森林资源危困,到率先推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森林覆盖率达到62.96%,居全国第一;从工业发展、环境污染,到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实行全流域综合治理,环境指标出现逆转;从闽东闽西差距巨大,到闽西审视比较优势,急起直追;从只重GDP增长,到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民生为重、又好又快……

,要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科学发展的先行区、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区。省委书记卢展工说:“**省委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的部署要求,着力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各级领导班子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领导发展的实际能力。”

转变发展观念,推进科学发展,**各级领导班子也曾感到困难多、办法少,而今天,他们决心坚定、精神坚韧,咬定目标、改革创新。提高驾驭科学发展的能力,关键在于八个字:真学,真信,真懂,真用。

专题研究找准关键,干部培训“一班一策”

查看全文

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发展探索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要“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利用图书、绘画和其它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等技能。”这就明确地把幼儿的早期阅读要求纳入了语言教育的目标体系,使得早期阅读倍受提倡和重视。

在社会和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人的阅读能力被视为主要的具有很高价值的能力。因此,教育也面临着挑战和选择,教育不仅要培养有知识、会思考的人,最重要的是要培养会学习、会探索的创造型人才。然而,会学习的基础和关键就是阅读能力,只有学会阅读才会吸收,有了吸收,才会有创造。而要使儿童能够尽早阅读,就必须先解决认字问题,在幼儿阶段就开始实施认读活动。

根据“最佳期实施最优化教育”的理论基础,同时科学研究也表明:儿童发育过程中,存在着“最佳期”的现象,错过了最佳期,儿童的智力和心理发展都会受到影响。研究还表明:口语发展的最佳期是2~4岁,书面语的发展最佳期是5~6岁,从口语向书面语转化的关键是认识和掌握汉字。因此,牢牢把握最佳期,充分开展科学认读活动,让幼儿认字,发展书面语言,是可能和必要的。

二、研究的目标

我园自2004年9月份起,参加了“科学认读——发展儿童语言及思维”的课题实验,几年来,我们确立了以“开展科学认读,促进幼儿早期阅读能力发展”为题,将科学认读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其目的:

查看全文

着力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

发展是当代中国的主题,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首先要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正如总书记反复强调的,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紧密围绕发展这个主题来展开。我们要深刻领会加快发展对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意义,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牢固树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着力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努力以发展的成效来检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成效。

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发展

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要向更高的发展阶段迈进,我们也面临着一系列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比如,科技、教育水平总体比较落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并没有根本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人口增长、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经济体制和其他方面的管理体制还不完善,民主法制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也有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等等。为了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中央在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及时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指明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战略,对指导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关键是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惟其如此,我们才能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联系上海实际,主要是要做到“推进一个主战略,实现五个进一步”。“推进一个主战略”,就是要全面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当前,上海进入了一个人均GDP达到更高水平的发展阶段,有效解决好经济结构升级的问题,就要按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全面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通过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和文化、教育创新,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科学发展之路,在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中实现上海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变。“实现五个进一步”,就是要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坚持统筹区域发展,进一步处理好自身发展与服务全国的关系,做好加快自身发展和主动服务全国这两篇大文章,为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多作贡献;坚持统筹城乡发展,进一步处理好中心城区功能提升与郊区加快发展的关系,破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制瓶颈制约,加快推进郊区“三个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进程,加快郊区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郊区社会事业发展,加快农民收入提高,实现中心城区与郊区的互动发展;坚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增强社会事业特别是文化事业的发展活力,切实解决好民生问题,满足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的需求坚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进一步处理好人口、产业、基础设施、资源和环境的关系,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积极保护生态环境,走良性循环的发展新路;坚持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进一步处理好“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关系,坚持面向世界、服务全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建设。

二、坚持以正确的方法推进发展

采取正确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我们党紧跟时代潮流、带领人民不断开拓前进所必须具备的能力。我们党作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不但要善于提出目标和任务,而且还要善于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同志曾经用过河要有桥或船的形象比喻,生动地阐述了正确的方法对于完成任务、做好工作的重要性。现在,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这个时期,是保持快速发展难度加大的时期、深化改革阻力增大的时期、扩大开放风险更大的时期、资源环境制约趋紧的时期。在发展过程中,既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也会遇到各种风险和挑战的巨大考验。尤其是我们党所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项前所未有的伟大事业,我们党所探索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是世界发展史上的伟大创举,要把这一伟大事业和伟大创举不断推向前进,不仅需要巨大的理论勇气和创新能力,也需要高度的政治智慧和科学的方法。

查看全文

融资能力与高校发展研究

所谓用资能力是指地方高校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所获取的教育资源配置的效率。教育资源配置的效率是指如何配置一定数量的教育资源,使其效果达到帕累托状态,即若改变这种配置状态,会造成至少一个受教育者的利益受损[2]。地方高校基本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型学校。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对新办本科院校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体系的教育经费配置有明确要求:教学经费投入能较好地满足人才培养需要。其中,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占经常性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拨款与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13%。生均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1500元人民币,且逐年增长,其增长幅度不低于教育事业经费增长的幅度。但目前许多地方高校缺少清晰的战略发展规划,同时理念上也没有建立起可持续的发展观,表现在内部资源配置方法上:一是没有实施预算管理。预算是对纳入预算管理的所有财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有效工具。但许多学校没有年度预算计划,资源的配置是学校内各部门相互博弈的结果,资金使用仅靠人为的指挥和控制;有预算的学校也存在内部预算分配缺乏科学的定额标准、部门的预算收入和学校实际预算收入存在差异、部门预算没有将债务收支纳入综合预算以及预算的软约束等问题。二是财务核算仍采用传统的只核算费用支出、不核算培养成本的方法。高校的成本会计核算是计量教育投资效益的前提,也是实现高校持续发展和增强竞争力的基础。由于高校财务管理弱化,在缺少有效制度约束下,教学、科研、设备、后勤服务等方面的资金使用没有计划性,势必造成办学成本上升和办学效益的低下。缺乏效率资源配置的结果,首先表现在设备利用率不高。学校的固定资产是办学的物质基础。由于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和管理方法不科学,财产分散,造成设备闲置、物资积压、损失浪费严重;财产物资的购置、验收、领用、保管、报废手续不严密,验票不验货,造成重复购置,使用上不核算成本,利用率低,损失浪费严重[3]。其次是盲目追求大而全及提高办学层次,专业设置同质化。地方高校无法通过有效的资源配置来实现专业结构的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改革的突破、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等目标,无法形成办学特色从而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提升学校的声誉,这必将影响学校的再融资能力。地方高校的资源配置无法体现为地方区域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输送合格的应用型人才目标,必然抑制地方政府高等教育投资的积极性;难以吸引优质人才及优质生源,教学质量与非财政收入都将进入恶性循环,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无从保证。

在地方财政支付能力有限的情况下,为了满足区域经济与社会对高等教育不断增加的需求,政府除了为地方高校提供的直接财政款项和专项经费外,还应构建多元化的高校财政支持资金来源系统,通过多种渠道为地方高校财政支持筹集更多的资金。与此同时,地方高校自身也应增强自我筹资的能力和加强财务管理,平衡规模、结构与效益,注重内涵建设,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央财政应建立对地方高校的转移性支付制度。人才的市场化致使人才资源配置不存在壁垒效应,即人才在市场的流动导致地方高校培养的人才不一定为本地区经济服务。特别对于经济不发达地区,当人才流动率不断提高时,必然使地方政府对高等教育投资效益每况愈下。而劳动力的流入地享受着输入地教育提供的社会效益,却不需要为之提供资金等支持[4]。同时高等教育还存在着事权与财权的不匹配,这也制约了地方政府增加高等教育的财政投入。因此,中央财政应通过补助生均公用经费、实行绩效拨款和加大对学生资助力度等方式来加大对地方高校的转移支付力度,以利于解决地方高校资金困难,调控区域教育发展水平差异,引导地方高校更加注重办学质量与特色,实现可持续发展。完善地方财政投入的监督制约机制。为保障地方财政对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必须建立相应的监督制约机制。首先,国家以立法的形式明确统一规定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投入到高等教育的财政直接拨款占该地区总财政收入的最低比例;其次,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地方高等教育的预算审核,对于财政投入不足的高校,应限制其招生规模,规模的扩张也是经费紧张的根本原因之一。同时,鉴于传统高教生均定额加专项补助的拨款方式,存在着助长学校追求数量与层次结构的盲目扩张,无法激励学校追求效率的弊端,应改变拨款机制,建立和完善地方高校的绩效评价体系,将绩效因子纳入拨款公式中,并逐步加大根据绩效分配资源的比重,激励地方高校提高教育质量,避免资源浪费。开征高等教育消费税重构成本分担制度。教育成本分担是学校相关利益者之间的一个博弈过程。高等教育通过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提高人的职业能力,从而给社会、个人以及用人单位带来经济利益。因此,高等教育的受益方均是成本分担的主体。我国现行的教育成本分担的主体中,国家的财政拨款却在逐年下降,至今未达到GDP的4%,而受教育者个人分担的比例逐年提高,雇主、企业等受益者所分担的高等教育成本未超过2.0%。目前的就业市场对地方院校的毕业生存在歧视,他们大都就业层次比较低,所获得的教育投资收益无法补偿分担的成本,目前的分担制度显失公平。因此,国家应本着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开征高等教育消费税,向用人单位等受益者课税,使高校的收入得到法律的保障和约束,为高等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运转环境。同时,开征教育消费税不仅可以将教育成本合理分摊,还能促使用人单位合理利用人力资源,有效遏制盲目追求高学历的用人倾向[5]。完善激励教育捐赠的法律规范。《教育法》与《高等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对捐资助教虽有鼓励条款,却无对捐赠方减免税收优惠的具体比例规定。同时由于国家没有颁布募捐法,使学校的募捐及管理工作处于法律的相对真空地带,也增加了捐赠者的缺少法律保障的担忧,无法激发社会捐资助教的积极性。应在国家文化建设层面树立公民的社会责任意识,营造支持社会公益事业的氛围,建立与健全有关捐资助学相应的法律与法规,如出台募捐法、修订税法中的相关内容,包括开征财产税、遗产税及捐赠的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施细则等,以激发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的捐资助学热情,并制定高校融资和接受捐资的激励政策,将高校融资与政府配套奖励资金相配套[6]。

采用PPP模式融资。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伙伴关系(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简称PPP)是一种公共产品供给的模式,其实质是公共部门根据社会对公共产品的需求,提出建设项目,通过招投标确立私人部门合作伙伴,私人部门负责项目的设计、建设、运营和维修,即实行契约机制,私人部门提供公共服务的生产,公共部门(或政府)向私人部门付费作为对其生产成本的补偿和收益的回报[7]。地方高校可以通过PPP模式来缓解教学资源的紧缺。在PPP模式运行中,应选择合适的项目,一般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如教学楼、学生宿舍和体育运动设施等并合理选择PPP的类型;建立规范化标准和程序来选择合作伙伴;财务部门应加强对PPP项目的成本效益核算,建立起项目启动前后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及监管体系,确保项目能真正发挥作用。产学研结合增强创收能力。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未来企业的竞争将是创新能力与人力资源的竞争,这必将导致研发投入的持续增加、管理创新需求和人力资源培训的增加。地方高校应顺应地方经济的转型升级、顺应知识经济和市场需求,充分利用自身人才和智力优势,增强应用型和技能技术型科研成果“产出”能力,积极与当地企业、团体密切合作,开展受托研发、技术指导、共同申报课题、共建实验室、开放校内实验实训平台、进行人才交流等[8],通过有效开展产学研,既履行了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的职能,同时也能部分解决科研经费投入不足问题;通过产学研究合作教育,与企(事)业或行业合作举办专业、共建教学资源、合作培养人才来解决专业建设中实践经费投入有限等问题,实现校企双赢。此外,高校还可为企业提供战略规划、流程再造、管理诊断、税收筹划等各类咨询和服务,以及承担各种培训来获取收入。加强学校特色建设以吸引社会捐赠。捐赠收入要成为高校筹资渠道的前提是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收入水平的较大提高。对于办学历史不长的地方高校而言,由于毕业生大都是一般收入阶层,校友的捐赠能力相对比较有限。因此,地方高校应贴紧区域经济支柱产业的发展来优化专业结构,在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资源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不断努力探索,不断提升办学质量,形成特色、品牌和社会声誉,以此来吸引包括校友在内的社会各界的捐资助学。同时,学校应成立募捐管理机构,设计多种形式的募捐途径,并对所募集的资金进行透明化管理,公布资金使用的用途及成效,使募捐工作制度化与规范化,成为学校一条经常性资金来源渠道。实施教育流程外包引进优质教学资源。教学资源是开展教育活动所需要的一切基础和条件。教育水准与经济发达水平基本是一致的,发达国家有丰富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经验可供地方高校借鉴。有条件的地方高校可尝试教育流程外包。所谓教育流程外包,是一种外资引进的模式,是借鉴服务业流程外包的原理,将部分教育服务全程承包给外资,容许外资在我国法律框架下,提供独立于我国现行教育体系之外的服务[9]。目前各高校所开展的中外合作办学可视为教育流程外包的方式之一。成功的教育流程外包应能起到引进国外优质教学资料,影响与带动学校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变革,促进学校办学条件改善,并使人才培养的规格、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人才培养的就业竞争性提高,进而提升学校的竞争力,拓展学校发展空间。

高校资金管理的本质是实现资源约束下的最优选择。从资金的筹集、分配到有效利用,是系统工程,学校应设立校融资管理的专门组织进行管理,使资源的配置能围绕培育与形成学校的特色展开,最终形成学校存量教学资源的差异性,以此来提升学校的竞争力,保证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加强融资预算管理。所谓融资预算管理指在地方高校融资管理活动中,对融资规模、方式和结构,资金使用和负债资金归还来源、偿还方式等方面的未来情况进行预测与规划及其制度安排。融资预算管理包括了预算的编制、执行及考核过程。融资预算编制的起点是学校的办学规模,地方高校应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来合理确立其规模,预算的编制方法可采取自上而下、上下结合方法;预算经过审批下达后各部门应严格执行,同时学校应建立起相应财务资源优化配置的评价指标体系,用于考核预算的执行情况。如果没有合理的预算,内部资源的配置就会缺少追求成本最小化的激励机制,运行中往往是趋向成本最大化,学校的融资就难以从粗放走向集约。通过融资预算,可以规范融资行为,实现学校融资的来源、使用、还款的同步控制,为学校战略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建立和完善财务成本管理。高校教育财务成本管理是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效益的需要。在建立和完善财务成本管理内容过程中,首先要明确教育成本核算的对象,如可以把二级院、系、部、所作为各个成本核算单位,然后再细分到各专业、各年级作为核算对象,进行成本归集和分配。随着条件的成熟,进而过渡到把每个班、每个年级作为一个成本核算的对象进行细化管理[10]。其次以学年作为成本核算期,合理选择成本核算方式并确定教育成本核算的范围,凡培养学生有关的各项费用均应计入教育成本,而与培养学生无关的费用则不应计入;再次设置成本项目并进行记录、归集、费用分配和成本结转,基本的成本项目应包括:人力成本、固定资产成本和费用成本;最后强化成本控制。制订教育成本的控制标准,实施成本形成过程的动态控制并考评成本控制结果。构建融资风险防控体系。地方高校融资风险是指学校在融资过程中,存在的不能筹集资金和无法偿还债务的可能性。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学校融资结构及负债融资规模不合理所引发的无力偿还到期债务本息的风险;二是指环境变化及学校财务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导致的学校“信用”下降,弱化学校再融资的能力,无法在相应的筹资渠道获取所需要的资金的风险。为有效防控风险,应树立风险观念;建立评价学校偿债能力体系,合理确立负债融资规模,集成使用各种负债融资方式,降低负债融资的成本;加强对负债资金使用项目的可行性评价,提高负债资金使用效益,增强再融资能力;加强债务资金使用的动态控制,建立识别风险的预警体系;制订还款计划,建立偿债基金,以保证债务资金的到期偿还。加强学校资产的经营管理。加强学校资产的经营管理是指通过经营、置换学校闲散资产和无形资产等来提升学校资产使用效率和完善教学设施的一种方式。在法律框架下,以区位理论和级差地租理论为指导,利用土地置换和出让、出租闲置低效设施、参与股份制、建筑物冠名等形式从事商业活动[11],通过多种市场化经营模式优化学校资源配置和提高学校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效益。总之,单纯依靠地方财政投入和学费收入的二元结构的经费来源,已经不能满足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因此,政府应调整相关高等教育的投融资政策,构建多元化的高校财政支持资金来源系统,增强对地方高校财政支持。与此同时,地方高校也应增强自身的外源与内源融资能力,加强内涵建设,实现办学规模、结构与效益的统一,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作者:陈育俭工作单位:莆田学院

查看全文

辽宁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兼论加强辽宁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

自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来,可持续发展受到全球各国的高度重视,各国纷纷制定本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具体落实措施。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关键取决于该国或该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可持续发展的前景。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其生态和地理条件下人民和体制的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低可以通过生存支持系统、发展支持系统、环境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系统、智力支持系统五大系统来衡量。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形成和培育,都离不开这五大支持系统的共同作用和综合贡献,而其中任何一个支持系统的失败都会破坏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能力。为了实现辽宁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对辽宁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然后有针对性地加强辽宁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本文将首先围绕五大支持系统对辽宁可持续发展能力做一整体判断和初步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阐述如何加强辽宁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本文以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公布的数字作为分析依据,除区域生态水平和区域管理能力指标外,所有指标均为1999年的数字。

一、辽宁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

(一)生存支持系统

生存支持系统又称基础支持系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按人平均的资源数量和质量对于该空间人口的基本生存和发展的支撑能力。生存支持系统反映了资源对人口的承载能力,它以供应人口并保证其生理延续为标识。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能够满足当代人和以后各代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求,则该国或该地区就具备了可持续发展的初步条件,如果在自然状态下不能被满足,则应依靠科技进步寻求替代资源来满足人口对资源的需求。可见,生存支持系统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1999年,辽宁生存支持系统总指数为45.17,在全国居第14位,说明资源对人口的承载能力一般。其中,生存资源禀赋指数为46.72,居全国第21位,说明辽宁生存资源禀赋较差;农业投入水平指数为23.14,居全国第21位,说明辽宁农业投入水平相对较低;资源转化效率指数为49.93,居全国第5位,说明辽宁资源转化效率较高;生存持续能力指数为60.87,居全国第13位,说明辽宁生存可持续能力较好。在总数35个源指标中,人均耕地、单位播种面积用电量、单位播种面积化肥施用量、农户人均生产费用支出、单位播种面积农业财政支出、单位播种面积粮食产量、农业劳动生产力、化肥利用效率、人均农业生产总产值、单位播种面积农业总产值、农村人均收入、中等教育水平以上农业劳动者比例12个指标居全国前10名,其中,化肥利用效率居全国第1位,说明辽宁在以上诸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居全国后10位的有人均水资源、光合有效辐射、≥10℃积温、年均霜日4个指标,说明辽宁的水资源相对短缺,气候资源相对较差。

查看全文

发展文化产业提高领导发展能力透析论文

论文摘要: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为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我们有必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但是,文化企业大多没有有形资产,实际市场价值难以预测和评估,文化产业很难用传统的融资工具积聚资本,中国文化产业发展遇到融资瓶颈。因此,国家应出台相应的财政与金融政策,促进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文化软实力,形成民族发展的文化合力,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

论文关键词:中国文化产业科学发展能力

当今世界,文化不仅是综合国力的一部分,而且有可能成为综合国力的核心。从美国、加拿大到日本、欧盟,各国都把发展文化生产力作为其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并把扩大对外文化贸易、争取国际文化市场作为重要的战略目标。在这种背景下,境外文化资本和文化产品涌人中国,凭借其经济实力传播价值理念,对中国文化产生巨大的冲击。为此,我们应采何种措施,制定什么样的政策,提高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国际国内的影响,增强中国的“软实力”,是我们党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

先进文化首先是精神文化,她要借助物质手段来完成她的传播、吸收、接受的过程,因而先进文化是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统一。文化的产业化或文化产业就是经济文化一体化。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发展方式,是与现代市场经济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她使文化生产具备了文化的意识形态和商品属性。而知识技术和现代高科技的发展,推动了高科技和文化的相互渗透,使文化产业成为高新技术与文化紧密结合的产物。网络传播技术、数字技术、激光技术广泛应用于文化艺术的创作,导致了各种各样的文化业态的崛起和传统文化形式的更新。文化的产业化正在成为知识经济时代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高科技成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发展文化产业对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重要作用,一是有利于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活力;二是有利于促进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的良性循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特别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需求;屯是有利于抵制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冲击,增强中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但是,由于文化产业的商品属性,发展文化产业也会出现黄色、暴力等庸俗文化,降低文化品位,削弱文化的高雅品格。因此,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文化产业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

查看全文

小议发展小学生英语语言能力以及交流的能力

<小学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以描述学生“能做什么”为主线,强调学生要能用所学的英语做事情,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发展语言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语言学习要从语法讲解中和单词的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要通过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和提供大量的语言实践的机会,使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感知、实践、参与和交流,形成语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发现和归纳等方式,掌握语言的规律,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通过交流与合作发展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我们会惊讶于一个5,6岁的外国孩子能懂两门外语,而对受过四五年英语教学的中国孩子无法开口说英语的现状颇为担忧!语言学家认为:语言就是环境,气氛,习惯!

环境:有大环境,小环境。现在上海的语言环境应该说是非常优越的,为学习英语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随处可见的中英对照标记,各类外语书籍,各种形形色色的外文课。小环境:就是要优化校园,教室,课堂的环境。这个环境是学生习得语言能力的根本和源头,也是我们老师需要精心设计,合理布局,才能使这个小环境得以发挥大作用!而课堂就是我们教师的主阵地。

一、在课堂教学中,利用直观教具,培养学生的直观思维,是整个教学过程变得生动,形象,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发展英语的语言能力。

根据心理学家研究:眼睛是在获取知识过程中,比耳朵等其他感官有更特别的贡献;而且眼睛识别事物最快,获得知识以后,记得最牢。根据这个特点,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一切直观教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众所周知,现阶段的教具层出不穷,有最简单的图片(包括单词图片),剪贴画,实物投影,电脑课件的出现很大一部分充实了直观教具的阵容,这些都对我们的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我们不可避免的看到教师为制作这些直观教具所付出的相当大的前期工作,而且并不能深入到每一堂课,每堂课的每个步骤。

而我在课堂教学中更多的是运用了简笔画这一直观教具。简简单单的几笔画在刹那间就能表现一件事物,一个行动,一个情景和一个情节。而且简笔画概括性强,能准确表达意思,几乎可以用于一切场合,一切课型和一些环节。它的特点是:简练,概括,工具简便,线条简明,容易学习,占用的时间少,却具有形象,风趣,活泼的特点,给人留下深刻的影响。这样学生看到人和物,根据联想,进行描述,既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又可以初步利用英语进行思维,表达思想,发展了语言能力!

查看全文

物理教师课程能力发展论文

论文关键词:物理教师课程能力教师教育培养策略

论文摘要:教师课程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将直接影响到物理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了解物理教师课程能力发展的现状,分析原因,提出相应的培养策略,有利于提高物理教师的课程能力,改善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赋予了教师更多的课程自主权,这是对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挑战。课程能力在物理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它是体现教师教学质量、满足新课程改革需求、促进教师个性发展和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重要能力。物理教师课程能力的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应如何进行改进,本文就此进行探讨。

一、课程能力的内涵

从词义上理解,能力是指“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需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以人的一定的生理和心理素质为基础的。能力包括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适于多种活动要求,如各种认识和实践活动;特殊能力适于某种专业活动要求。物理教师课程能力从根本上说,是教师个体在物理课程活动中逐渐形成、发展并体现出来的,直接影响物理课程活动及其成效的个性心理特征与生理特征的总和。

顺利完成任何活动都需要构成能力的诸要素相互协调配合,形成合理的能力结构,从而发挥更大的作用。物理教师的课程能力亦不例外,它也具有自身的一个能力结构,这里尝试将物理教师的课程能力结构细化为学科特质、能力类型、能力层次与时间维度。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