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政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9 13:27:1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内政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党内政治文化发展研究
文化传承着历史,文化牵系着未来。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注重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重大命题,并在党的报告中再次提出要“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党内政治文化作为政治文化的一部分,关系着政党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是党内政治生态的晴雨表,是政党凝心聚力的精神纽带,更是一个政党安身立命的根基。党内政治文化发展的健康与否往往关系着政党的兴衰成败,政党的涣散、腐朽与没落往往起始于党内政治文化的涣散、腐朽与没落,反之亦然。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既是新形势下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增强党的凝聚力,加强党的建设的治本之举。
一、党内政治文化的内涵及意义
政治文化是指人们对于政治生活的感受、认知、态度、信仰和价值判断等。党内政治文化是广义上的政治文化在政党内部这一特定领域的延伸,是政党为实现自身的价值目标,在长期的政治实践中形成的体制机制、价值理念和行为取向的总和。[1]指出:“我们的党内政治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以革命文化为源头、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体、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党性的文化。”这一论断,充分体现了党内政治文化不仅是一种信仰文化,更是一种以实践为基础的组织文化。中国共产党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作为自己的政治灵魂,熔铸于革命、建设、改革中的文化实践中,创造和发展了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基础、革命文化为源头、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体,有别于其他政党的党内政治文化。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既是新形势下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增强党的凝聚力,加强党的建设的治本之举。(一)党内政治文化是党内政治生态的晴雨表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党内政治生活、政治生态、政治文化是相辅相成的,政治文化是政治生活的灵魂,对政治生态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可见,党内政治文化作为党员对党的价值观的认知和内化,与党内政治生活、政治生态互为因果关系,党内政治文化不洁净、不健康,党内政治生活、政治生态就会遭到污染;而党内政治生活、政治生态不规范甚至恶化,党内政治文化也就不可能风清气正。一个时期以来,党内政治生活、政治生态出现了一些突出问题,包括提出的“七个有之”的问题,其根本是由于党内政治文化的不洁净导致党员、干部在价值观上出现了偏差。党内政治文化作为党内政治生态在文化上的反映,时刻体现着党内政治生态的好坏。而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关系人心向背,关系事业兴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提高对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认识,从思想源头上、从文化层面上解决好党内政治生活存在的问题,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抵制和反对关系学、厚黑学、“潜规则”等庸俗腐朽文化的侵袭,增强政党精神的培育、政党品格的锻造、政党力量的凝聚,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营造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二)党内政治文化是党凝心聚力的精神纽带政治文化具有结构性,在特定的政治体系中,因为成员在出身背景、社会地位、受教育程度以及年龄、职业等方面的差异,使其对于政治体系各个层面的认知、情感和评价并不完全相同。从而导致政治文化的非同质性,并在其内部产生不同的亚政治文化。这些亚政治文化有可能相互和谐,也可能相互冲突,从而对政治体系的稳定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党内政治文化的形成具有信仰化和组织化的特征,这就使得来自不同行业、阶层,在年龄、学历、职业等方面有着明显差异的广大党员能够不约而同地成为其党内政治文化的塑造者、担当者和实践者,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作为自己的政治灵魂,作为精神上的钙。对整个政党而言,因为从内心深处对党的政治价值、政治目标和政治理想的高度认同,这样才能使广大的党员更加坚定党的政治理想,更加明确党的宗旨目标;也才能使党内政治文化成为引领社会风气、提升民众素质、强化民族之力的精神动力,为凝聚、组织和引领党的伟大斗争、伟大工程和伟大事业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保障。(三)党内政治文化是党安身立命的根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内政治文化是党内政治生活的灵魂,是政党性质的根本体现,是政党存在的内在基础。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员道德水平的高低、党内制度的好坏、党内政治文化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社会风气、精神风貌甚至是人心向背。世界各国政党的兴衰成败告诉我们政党的没落往往来自于党内政治文化的没落,政党的强盛也往往来自于党内政治文化的先进和强盛。由此可见,党内政治文化是实现思想建党、文化兴党的关键环节。因此,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凝聚兴国力量,必须从思想上严起、从文化上治起,坚持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不断培厚良好政治生态的土壤,不断筑牢党安身立命的根基。
二、严防党内政治文化发展中的“三种倾向”
党内政治文化是政党的灵魂与旗帜,是政党软实力的重要构成。党内政治文化不仅贯穿于党的自身建设的全过程,集中体现着党的价值取向和价值皈依,还对党领导的各项事业产生深刻影响,在整合党内利益诉求、凝聚价值共识、引领社会前进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就要求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严防在建设过程中出现错误倾向。(一)“庸俗化”倾向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我们干的是社会主义事业,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这一点,我希望宣传方面任何时候都不要忽略。”这就要求必须把共产主义的信念深深扎根于党内政治文化的建设中,然而,在当前改革开放的环境下,我们党正面临着来自传统文化中错误等级观念、宗法意识和官僚思维等庸俗文化的影响;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影响以及无政府主义、新自由主义、、民族分裂主义等国外错误思潮的严峻考验。这些传统不良习气和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及思潮使得一段时期以来,党的部分领导干部和普通党员在党内政治生活、政治生态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在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指出:“一些人无视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为了自己的所谓仕途,为了自己的所谓影响力,搞任人唯亲、排斥异己的有之;搞团团伙伙、拉帮结派的有之;搞匿名诬告、制造谣言的有之;搞收买人心、拉动选票的有之;搞封官许愿、弹冠相庆的有之;搞自行其是、阳奉阴违的有之;搞尾大不掉、妄议中央的也有之。”“七个有之”的现象深刻反映了一段时期以来在党内政治生活和政治生态上存在的种种问题,党员的行为作风,本质上体现了党内政治文化的真实情况,而党内政治文化的优劣好坏,将对党的执政根基产生重要的影响。庸俗腐朽的政治文化,对个人来讲,是弱化党性修养的大染缸,使一些党员干部迷失政治信仰,最终陷入贪污腐败的泥潭;对我们党来讲,是恶化政治生态的催化剂,会导致党的肌体弊病丛生,使我们党丧失号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对社会来讲,是毒化社会风气的污染源,如果任其肆意蔓延,社会将“乌烟瘴气”,人人难以幸免。[2](P112)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全面从严治党的新任务和新形势,党内政治生活出现了新气象,党内政治文化得到整治,党内政治生态得到明显改善,然而,改进作风、整治文化、改善政治生态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久久为功、驰而不息,必须时刻警惕庸俗化的倾向对党内政治文化的腐蚀与毒害。(二)“虚无化”倾向“古人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国内外敌对势力往往就是拿中国革命史、新中国历史来做文章,竭尽攻击、丑化、污蔑之能事,根本目的就是要搞乱人心。”[3](P32-33)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与文化是我们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而在当下,始终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颠倒是非、歪曲历史、篡改历史真相,否定革命先烈英雄先辈的革命事迹,抹杀中华民族独立斗争的历史。文化是历史的表现,历史是文化的历史,对历史的虚无就是对文化的虚无,对文化的虚无就是对历史的虚无。在党内政治文化的主体内容中,中国传统文化因受现代化的冲击,其内在价值很多已经不再具有规定性,产生了“虚无化”状态。同时,近现代形成的革命文化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因受西方虚无主义的影响,很多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话语被歪曲甚至消解。针对这种现象,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以所谓重新评价为名,歪曲近现代中国革命历史、党的历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的要害,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种虚无化倾向对党内政治文化的发展和建设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冲击,如“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在逐渐淡化,关于人性、人道主义、个性解放的文学影视作品比反映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作品更加畅销、更加卖座;对革命精神的强调和传承逐渐被赋予‘僵化’的色彩,对英雄的崇拜逐渐转为对明星的崇拜。生活好转了,精神世界丰富了,人们却也不再‘忆苦思甜’了,享乐主义、官僚主义、腐败现象也开始增多了。”[4]历史、传统、文化等在一些人甚至是部分党员眼里成了必须重构、重建甚至可以抛弃的东西,这种对历史和文化的虚无主义会不断腐蚀党内政治文化的根基,从而最终影响整个政治生态,影响党的执政基础。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者,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学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中国共产党人不是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党的十八大之后,尽管文化虚无主义和正在得到有效遏制,但战斗还未有穷期,虚无主义仍在以各种文化传播等方式通过互联网、新媒体等途径制造思想混乱、迷惑人心,尤其是共产党员必须警惕之。(三)“形式化”倾向对于任何政党而言,先进的党内政治文化不会在党员中自发的形成,必须依靠外部的“灌输”才能实现,从而在党内形成一定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政治信仰和政治价值取向。同时,这种灌输是真抓实干、久久为功的,必须在抓常抓细抓长上下功夫,真正使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由治标向治本迈进。因此,防范形式主义的倾向,一是要防范党内政治文化内容上的形式化倾向,“看似新现象、实则老问题”的形式主义“顽疾”之所以在今天依然有待根除,根本原因在于思想上和文化上尚未得到彻底清理,如门好进、脸好看、话好说但就是“事难办”,“卡拿要”换成“推绕拖”;名为“借它山之石”,实为“照葫芦画瓢”;打着“实干出成绩”的旗号,憋着“材料出成绩”的心思……这些形式主义的新变化从根本上反映了党内政治文化的建设仍然任重道远。二是要防范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过程中的形式化倾向,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它是一个持续发展培育的过程,绝不是仅靠“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以讲话落实讲话”就能实现的,没有真抓实干,没有建立长效机制,没有创新发展,就会出现“思想上装装样子、工作上走走过场、言行上耍耍花腔”的形式主义,对党内政治文化建设造成负面影响,甚至影响党的执政根基。
三、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必须坚持
不干涉内政含义分析论文
一、不干涉内政原则的产生
不干涉内政原则源于主权原则,主权原则是现代国际法的基石,主权是国家固有的权利,是国家最重要的属性。国家主权,是指国家独立自主地处理其对内对外事务的权力,其内涵包括对内具有最高统治权和对外具有独立权两个方面。一个国家根据其主权,享有独立自主地处理其对内对外事务的权力,不受他国的干涉,这样,一国主权范围之内不受他国干涉的内部事务就是内政。
国家主权概念的形成经历了一个较长的演进过程。主权最早是一个宪法学(国内法)上的概念,法国著名古典法学家、哲学家、政治思想家让·博丹于1577年在其名著《论共和国》一书中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国家主权学说”。其后,洛克和卢梭等思想家分别提出“议会主权”和“人民主权”概念,但他们所强调的主权还只是国内法范畴,没有涉及到国际法的问题。
1648年欧洲各国为结束三十年战争而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标志着近代主权国家的诞生。它第一次以多边条约的形式确认了所有与会国的独立与法律上的平等,主权概念正式应用到国际法领域中。18-19世纪,在反对欧洲封建统治和反对他国干涉的斗争中,欧美国家学者的著述和政府文件都强调了国家主权的原则。20世纪,国家主权在反对武装干涉、维护民族自决和促进国际友好合作中发展为国际法的一项基本原则,主要表现在1919年《国际联盟盟约》和1945年《联合国宪章》对国家主权原则的确认和强化,该原则确认各国有权决定其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制度,保证各国处理其国内外事务的独立自主,禁止外来的侵略和干涉,尊重各国政治独立、领土完整和经济权益。
二、不干涉内政原则的含义
(一)内政的含义与范围
党内政治文化从严治党研究
一、党内政治文化的价值逻辑
党内政治文化来自于政党自身实践活动,渗透于党的建设的方方面面,反映并体现党的整体,主要包括政治信仰、政治制度、政治方向、政治态度、政治立场、政治规范、政治道路、政治认知、政治评价和政治生态等。列宁说:“政治中最本质的东西即国家政权机构。”[]“国家政权问题是全部政治问题的基本问题,根本问题”,“政治生活的内容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的形式、任务和内容”。[2]党内政治文化的优劣决定政治生态的好坏,作为政治生活的灵魂党内政治文化对政治生态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党内政治文化体现党员政治行为的精神因素,影响党员的政治行为模式及价值取向,是党内政治运行的“软环境”。党内政治文化始终在思想观念、价值导向上对党内政治生活产生制约和引导作用。政治生活、政治生态、政治文化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党内政治文化中的政治认知、政治理想、政治信念等影响政治理念和价值因素,从而决定政治生活质量。同时政治文化决定了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价值取向,增强其对党的认同感和忠诚度。党内政治文化是政治生态的一面镜子,苏联解体本质上是党内政治文化出现病变。深刻把握党内政治文化内涵,发展健康的政治文化。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政治组织对政治实践的文化思考与价值导向。一是以马克思主义为“魂”。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思想上、政治上全面巩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奋勇拼搏,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续写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篇章。二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也是党内政治文化的基础”,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三是以革命文化为“源”。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各个历史时期形成的精神追求、精神品格、精神力量,富有时代特征、民族特色的革命文化精神,是我们党永不变色的红色基因,也是党内政治文化须臾不能缺的精气神。四是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体”。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就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又是党内政治文化的主体。社会主义先进性与党内政治文化有着高度的内在一致性。党内政治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中国共产党政治实践中的文化反映。五是以中国共产党党性为“用”。中国共产党党性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本质属性,也是党内政治文化的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的党性体现为作为中国共产党组织整体的党性和作为党员个体的党性两方面。从组织整体的角度来看,党性集中体现为党的政治性、阶级性、民族性、时代性、先进性和纯洁性等属性,直接反映党的基本性质、政治倾向、健康程度和进步水准。
二、用党内政治文化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现实要求
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形成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是旗帜鲜明讲政治、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政治要求,是持之以恒正风肃纪、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迫切需要,是锻造优良党风政风、确保新时代改革发展目标顺利实现的重要保障。(一)新时代呼唤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党的报告明确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的发展具有连续性,新时代文化要承担应有的担当。政治文化也是一个绵延生成的历史过程,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文化并不是割裂的,而是一脉相承的。政治文化已成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核心构成要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关键支撑。党的报告指出,全党要“更加自觉地防范各种风险,坚决战胜一切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挑战。”[3]从国际来看,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国际竞争和博弈日趋激烈,当今国际环境更为严峻复杂。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所导致的竞争加剧和社会分化,西方发达国家出现了诸如欧洲新右翼民粹主义、美国右翼民粹主义以及欧洲、美国和拉丁美洲的新左翼民粹主义。同时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发达国家极力推进其文化的全球化,企图通过经济、文化的渗透,从而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从国内来看,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社会主义事业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我国仍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经济、社会、政治等方面仍需不断改革发展。由于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受到冲击,社会思潮日益多元化,一些人的理想信念开始动摇。有些党员干部对党认识不深、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并不坚定,甚至出现组织上入党、思想上并未入党的现象。面对当前复杂的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对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提出了“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的重要命题,强调了健康政治文化发展的现实必要性和紧迫性,这是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倡导和弘扬清正廉洁、忠诚老实、干事担当、风清气正,这是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严明党的纪律和党的规矩、贯彻党章和党规的政治保证。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反映着党员干部的精神追求和理想信念,是强党兴党更持久的力量,为党的发展壮大提供丰厚滋养。“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4]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3亿中国人的梦想、是强党强国强军梦,既是一场无先例可循的伟大探索,又是一场需要思想引领的伟大实践。正如《中国共产党章程》强调,“必须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5](二)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有利于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新时代背景下,实现伟大梦想需要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这就需要把党建设好、建设强。党的报告指出,“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是推动全面从严治党迈向标本兼治的现实要求。全面从严治党必须把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推进健康的政治文化向全面从严治党渗透。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在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施、推动全面从严治党迈向标本兼治焕发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党的报告指出:“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挑战也十分严峻。”[6]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西方国家意识形态的渗透、价值观念的侵入,有些党员干部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意识不强,无视、违反、甚至严重破坏党纪党规,良好的政治文化生态还未真正形成。在严峻的挑战面前,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有利于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由“治污”向“清源”转变、由“治标”向“治本”迈进。(三)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有利于党的政治建设。党的报告中强调,“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党要管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管起,从严治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7]党内政治生活必须加强纪律建设,同时必然要求发展健康的、先进的党内政治文化。曾指出,加强党的政治文化建设,是同党的政治路线密切地联系着。发展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关乎国家的命运,事关党的形象塑造,是强党兴党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正如党的报告强调:“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因而,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到来,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也应因时而变,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揽,肩负起政治文化的历史使命,推进党的政治建设,培厚良好政治生态土壤,以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强党兴党,实现思想建党、制度治党、文化强党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使健康的政治文化像空气一样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实现政治生活、政治生态、政治文化一体建设。
三、用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推动全面从严治党
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是净化政治生态、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着力点,发展健康的政治文化迫在眉睫,但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而是一项长期的、缓慢的系统工程。(一)坚定文化自信。只有一种力量能够触动人的心灵,就是文化的力量。文化自信是最深厚的自信,为我们筑基铸魂,是支撑其他自信的基础。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严把理想信念“总开关”,不断提高政治觉悟。第一,文化自信是民族的“根”与“魂”。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国无文化自信则不强,文化自信是全民族的自信,文化自信构成人们的独特精神世界,能够提升党员领导干部的精神境界,增强防腐拒变的能力,永葆政治本色。文化自信也是一种廉政文化资源,因而文化自信的提升要在更广阔的领域开展,对中华文化保持高度的自信,坚决抵制思潮,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中华文化的基因由根植于中国人的内心深处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组成,因而文化自信是中国共产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践行。第二,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凝聚力,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得以孕育成长和升华。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不可少、必不可懈、必不可止。中华传统文化“仁、义、礼、智、信”的核心意涵与本质内蕴,从“天下为公”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任何时候都能铸冶灵魂,使中国共产党永葆鲜明的自觉、自尊与自信,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第三,弘扬革命文化。革命文化诞生于革命战争年代,让世界感受到“东方魔力”,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强大原动力。革命文化的发展与党的建设具有共生性,党内政治文化建设需要充分发挥革命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强大原动力的作用,发扬革命文化的丰富内涵,使党始终如一地保持纯洁性、先进性。第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方向引领社会进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创造力。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使中国共产党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充分发挥自力更生、自我创新、与时俱进精神,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推陈出新。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以文化人。另外抓住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使其增强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文化自省、自救、自强的过程,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推动社会风气好转,党风正则民风淳,才能发展健康的政治文化建设。(二)增进政治认同。发展积极健康党内政治文化的关键在于增进政治认同。在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用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共同理想,增进政治认同愈发重要。第一,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践行者。党的报告充分体现了党的政治报告的鲜明特点。要强化政治信念、政治责任、政治担当。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党员干部要增强政治认同,做到表里如一,知行合一。密切联系党史、国史、中华文明史,悟懂通透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准确把握其思想理论脉络和历史文化源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第二,营造发展健康政治文化的舆论氛围。努力掌握党的精神的政治意义、思想精髓、核心要义,坚持鲜明的政治导向。新时代呼唤新使命,新使命需要新思想。准确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打造学习党章党规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平台,以党章为根本遵循,阐释新时代、新思想、新举措、新蓝图,诠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润物细无声。凸显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强化警示教育,为发展健康的政治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社会环境。第三,以人民为中心。曾铿锵宣示,“我们要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本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同志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真正动力。”[8]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人民的心声、心愿、心念就是民心。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人民对美好生活有新期待。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人民立场是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源泉。我们党来自人民,失去人民拥护和支持,党就会失去根基。必须把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作为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根本要求。”[9]强调,只有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才能做到坚如磐石。脱离群众,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习在《之江新语》中的这段论述意味深长。“处天下事,当以天下之心处之。”领导干部要摆脱狭隘小我之心的束缚,以人民为中心创造政绩,决不辜负党和人民的信任与重托。(三)注重价值引领。“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人们据之以观世界、思人生、辨善恶、别曲直、识美丑,也以之为向心凝聚、一体认同、创新创造的依据和向导”。[0]第一,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发展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需要正确的价值导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政治文化建设,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增强其向心力。“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积极探索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有效增强政治文化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符合中国人民的价值追求和价值取向。在社会思潮多元化背景下,坚持马43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不断赋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鲜明的实践特色。以“四个伟大”为统揽,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时代价值和实践品格,涵养党内政治文化。第二,坚决抵制和反对庸俗腐朽的政治文化。在报告中强调新时代党的建设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时,要求全党坚决防止和反对宗派主义、圈子文化、码头文化。坚决抵制和反对关系学、厚黑学、官场术、“潜规则”等庸俗腐朽的政治文化。这些不良政治文化是破坏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的大敌,是破坏党内政治生态的大敌。同志曾经生动地说过,我们党必须是一个在人民群众眼里庄重的党。如果任由这些不良习气在党内滋生蔓延,我们党就会失去人民群众的尊重、认同和支持,就会失去凝聚力和感召力。把党内存在的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的突出问题加以根本性解决。只有这样,党才有能力始终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强领导核心。(四)构建政治话语体系。当今时代,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锋日益频繁激烈,国际政治话语权“西强我弱”的基本格局还没根本改变,意识形态领域斗争长期而复杂。政治话语代表了党和国家形象,要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保持党内政治文化的纯洁性、理想信念和政治立场不动摇必须构建政治文化话语体系。“一个只能出口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的国家,成不了世界大国”[2]警醒在耳。当前中国最大的政治实践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要永远记住,我们所进行的一切完善和改进,都是在既定方向上的继续前进,而不是改变方向,更不是要丢掉我们党、国家、人民安身立命的根本。”第一,坚持党是领导一切的。“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面对当前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及党内问题,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虽然当前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但总体而言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忘党的本质、不忘党的历史本源,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深入贯彻结合当前国内外新形势提出的新论断。治国理政思想的内容极为丰富,其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外交等。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来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3]第二,提升意识形态能力。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把意识形态工作提到“极端重要”的位置要求全党引起高度重视,充分体现了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理论上的高度自觉性和成熟性。意识形态具有强烈的国家意识和制度模式等因素,是人类文化行为的特殊表现形式,因此意识形态构成了政治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对发展健康的政治文化具有制约和规范作用。把提升意识形态能力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强化理论武装,不忘初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力。正如所强调,“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第三,提高政治文化传播力。针对有些网络政治文化糟粕,强化网络空间政治文化的引导,以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净化网络政治生态,提高政治文化传播力。学习贯彻党的精神,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见成效,针对抹黑英雄人物等思潮,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强化新传播理念,不断创新传播策略,拓展传播内容,发展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纯洁党内政治生态。找准发展方位,适应互联网以及新媒体的发展趋势,遵循网络传播特点及规律,构建网络舆论场,提高政治文化传播力,传播正能量,全方位彰显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话语。(五)强化实践养成。用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必须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实践上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从强化外在约束走向增强内在自觉。第一,对党绝对忠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善作善成,提升政治觉悟,对党绝对忠诚,是发展健康党内政治文化的重大课题。对党忠诚、不忘初心是党员干部必须具备的政治品格。忠诚于党的纲领、忠诚于党的核心、忠诚于党的事业,维护党中央权威。第二,增强政治定力。通过实践,锤炼党性修养,激浊扬清、扶正祛邪。增强政治定力,重在日常、贵在有恒。在实践中,党员干部既要强化内心修养,又要铸牢理想信念。只有增强政治定力,提高了政治觉悟,才能坚持原则、不碰红线、守住底线。没有坚定的政治觉悟,对原则的把握就会模糊,对诱惑的抵抗就会无力。党员干部要加强政治自律,坚守正道,形成“干干净净的社会关系”,时时处处保持清醒头脑,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第三,强化责任担当。按照党的报告强调的“五个更加自觉”的要求,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力求明大德、严公德、守私德,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困、不为情所惑,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破“潜规则”,立“明规矩”。做人正直坦白,做事光明磊落,不搞结党营私、拉帮结派、团团伙伙,在细节之处见风骨,在日常点滴中发现问题,使党性修养与政治觉悟养成常态化、经常化,久久为功,努力实现不断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
党内政治生活制度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将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认真维护党规党法,切实搞好党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在全党和全国范围内造成一个既有民主又有集中,既有自由又有纪律,既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又有统一意志、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广大党员的革命热情和工作积极性,团结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胜利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伟大任务。
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特别是经过运动和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全面总结了处理党内关系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逐步形成了以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党员和领导密切联系群众、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坚持民主集中制为主要内容的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全党同志遵循这些准则,空前团结,步调一致,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
全国解放以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广大党员基本上坚持了党的好传统好作风。但是,由于革命斗争胜利和党在全国处于执政党地位而在一部分同志中产生的骄傲自满情绪,由于党和国家的民主集中制不够健全,由于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党内脱离实际、脱离群众、主观主义、官僚主义、独断专行、特权思想等不良倾向有所发展,同时在党内斗争的指导上发生了一些缺点和错误,党内正常的政治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损害。特别是在期间,、“”出于篡党夺权的需要,利用当时党所犯的严重错误,大搞封建法西斯主义、无政府主义和派性分裂活动,肆意践踏党规党法,取消党的领导,使党的组织,党员的党性观念,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都遭到了极其严重的破坏。粉碎“”以来,党中央大力整顿党风党纪,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已经有所恢复。但是,治愈、“”给党造成的创伤,还需要进行广泛深入的教育和艰巨复杂的斗争。为了全面恢复和进一步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健全党的民主生活,维护党的集中统一,增强党的团结,巩固党的组织和纪律,提高党的战斗力,中央根据目前党的状况,向全党重申党内政治生活的下列准则。
一、坚持党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
坚持党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是党内政治生活准则中最根本的一条。党中央所提出的政治路线,其基本内容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一条反映全国人民最高利益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路线,全党同志必须坚决贯彻执行。
思想路线是党制定和执行政治路线的基础。党的思想路线要求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思想。我们党一贯倡导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其根本点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长期歪曲、篡改马列主义、思想,违反它的精神实质,离开实践标准,把同志所说的每句话都当作真理,都当作法律和教条,严重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所以必须强调破除迷信,解放思想,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认真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发展马列主义、思想,才是真正捍卫和高举马列主义、思想的伟大旗帜。
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将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认真维护党规党法,切实搞好党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在全党和全国范围内造成一个既有民主又有集中,既有自由又有纪律,既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又有统一意志、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广大党员的革命热情和工作积极性,团结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胜利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伟大任务。 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特别是经过运动和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全面总结了处理党内关系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逐步形成了以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党员和领导密切联系群众、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坚持民主集中制为主要内容的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全党同志遵循这些准则,空前团结,步调一致,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
全国解放以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广大党员基本上坚持了党的好传统好作风。但是,由于革命斗争胜利和党在全国处于执政党地位而在一部分同志中产生的骄傲自满情绪,由于党和国家的民主集中制不够健全,由于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党内脱离实际、脱离群众、主观主义、官僚主义、独断专行、特权思想等不良倾向有所发展,同时在党内斗争的指导上发生了一些缺点和错误,党内正常的政治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损害。特别是在期间,、“”出于篡党夺权的需要,利用当时党所犯的严重错误,大搞封建法西斯主义、无政府主义和派性分裂活动,肆意践踏党规党法,取消党的领导,使党的组织,党员的党性观念,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都遭到了极其严重的破坏。粉碎“”以来,党中央大力整顿党风党纪,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已经有所恢复。但是,治愈、“”给党造成的创伤,还需要进行广泛深入的教育和艰巨复杂的斗争。为了全面恢复和进一步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健全党的民主生活,维护党的集中统一,增强党的团结,巩固党的组织和纪律,提高党的战斗力,中央根据目前党的状况,向全党重申党内政治生活的下列准则。
一、坚持党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
坚持党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是党内政治生活准则中最根本的一条。党中央所提出的政治路线,其基本内容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同心同德,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注)。这是一条反映全国人民最高利益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路线,全党同志必须坚决贯彻执行。
思想路线是党制定和执行政治路线的基础。党的思想路线要求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思想。我们党一贯倡导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其根本点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长期歪曲、篡改马列主义、思想,违反它的精神实质,离开实践标准,把同志所说的每句话都当作真理,都当作法律和教条,严重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所以必须强调破除迷信,解放思想,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认真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发展马列主义、思想,才是真正捍卫和高举马列主义、思想的伟大旗帜。
坚持正确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必须反对两种错误的思想倾向。
党内政治文化实践路径探析
摘要: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内容。要按照关于推进党内政治文化的要求,打牢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营造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内外环境,创设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塑造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良好形象。以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
关键词:党内政治文化;理论基础;内外环境
党的把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内容,提出“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党内政治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这样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独特的文化形态,是加强自身建设的新理念和新提升,是党的建设的深层次基础性建设,直接影响党内政治生活的质量,是形成良好党内政治生态的丰厚土壤。要按照关于推进党内政治文化的要求,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
一、打牢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
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实质是改造和重塑共产党人的精神世界。为此,就要把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成果特别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必须坚定信仰。党内政治文化实质上是一种信仰文化。信仰是一个政党的政治灵魂,是一个政党政治实践的“初心”。正是由于不同政党的信仰存在差异,它的政治实践、价值追求、根本目标才各有所异。因此,一个政党的信仰就是对政党政治文化精神内核的塑造,使得党内政治文化呈现出一种鲜明的信仰文化特点。因此,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必须高扬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伟大旗帜,把坚定对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成果的信仰作为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内核,把党员干部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指示精神上来,把意志和力量凝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上来,确保党员队伍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同时,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把坚定信仰同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本地区本部门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的突出问题结合起来,努力运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成果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和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二、营造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内外环境
邓小平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研究
摘要: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邓小平提出了一系列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思想和重要举措,包括重新恢复和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合理解决党内派性、促成制定党内政治生活的基本准则、开展党内全面整顿等。这些理论和实践探索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智慧和深刻的哲学思维,启示我们要坚持“历史思维”,充分吸收党的历史智慧和营养;坚持“核心思维”,着力维护党的领导核心和中央权威;坚持“人民思维”,始终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法治思维”,持续发挥党内法规的规范作用。
关键词:邓小平;党内政治生活;规范;历史启示
“”结束后,为医治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创伤,邓小平提出了许多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新思想、新观点、新举措,并在实践中坚定地向前推进。回顾历史、总结经验,全面、准确地领会邓小平关于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主要思想、重要论述和实践探索,可为新时代下进一步规范党内政治生活提供重要的历史启示。
一、历史背景:党内政治生活面临的四大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由局部执政转变为全国执政。由于局势初定,党的角色转型虽然已经形成,但是在很多方面还不够成熟,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水平还不够高,加之又面临许多新的风险和考验,进一步激化了党内长期存在的问题和矛盾。特别是“从50年代后期开始,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逐渐不正常,个人专断、个人崇拜、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一类现象滋长起来”[1],这些问题和现象加剧了党内政治生活的不规范化程度,进2018年第1期(总第271期)一步使矛盾不断累积,同时也给推进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系统工程增加了很多困难。(一)长期存在的“左”的错误思想严重影响了党的思想路线。“左”的错误思想是与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在根本上相背离的一种思想形态,其表征为想问题、办事情不从客观实际出发,不从现实国情出发,而是完全从主观愿望、从本本出发。这一思想在“”时期弥漫到全党全国,使党的思想路线脱离了中国实际国情,使全党认识和分析事物存在严重偏失。“”结束以后,“左”的错误思想并未随之结束,而是继续影响着全党的思想认识。“两个凡是”提出以后,不断堆砌各种舆论障碍,原本思想解放的大好局势又陷入了沉寂。(二)党内派性问题导致党被分裂的可能性增大。派性同无产阶级的党性是根本不相容的,有派性必然损害党性。在党内搞小宗派、小团体,立“山头”、树“暗礁”,会造成党的不团结和不稳定,使大部分党员党性受挫,不敢批评,不敢讲真话,被派性思想左右,被派性组织利用。同时,还会造成党组织纪律性差、不团结、缺乏凝聚力和战斗力等诸多危害,使党的形象蒙尘,党的领导受损。如、两大反革命集团,其所作所为对党的团结统一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产生极其恶劣的影响,尤其是在“”结束后一段时间里,其派性余毒仍在作祟。在这种情况下,党的组织路线和干部路线被扭曲,党内斗争恶性呈现,党被置于时刻分裂的危险境地。(三)不正之风加剧了党群关系的恶化。“”既脱离了党的组织,又脱离了广大群众[2]。这一运动从发动伊始,所带来的无序状态使一些不良作风逐渐蔓延开来:有的党员干部滥用权力、以权谋私,“软、散、懒”的现象较为突出;有的干部好摆门面,好说假话、空话、大话,不讲信用,欺上瞒下,人民群众深受其害;有的干部专横跋扈,贪赃枉法,营私舞弊,搞权力私授、利益输送。这些行为严重搞乱了党风政风,党的工作偏离了群众路线,进一步恶化了党群关系。(四)正常的法规制度和纪律检查机构遭到严重破坏。在党内政治生活不正常的年代,没有形成良好的制度执行文化,我们对于制度的设计和修改也没有科学规范,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制度的功能和效用。1969年4月,党的九大召开,由于受错误思想指导,在政治报告和党章修改草案删除了关于党员权利一节,并取消了中央书记处和中央监察委员会等机构,致使党内组织机构和组织程序更加混乱。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重新制定科学规范的制度,重塑纪检机构的权威性也并非易事。
二、历史贡献:系统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突出问题
净化党内政治路径探析
一、党内政治生态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人民拥护和支持是党最牢固的执政根基。[1]由于一定程度上存在的治党不严,导致了党内政治生态被污染,损坏了党的形象,疏离了党群关系,恶化了党员干部的从政环境。主要变现在:一是“视觉”污染。从公开揭露出来的情况看,权钱交易、权权交易与权色交易的闹剧、丑剧,甚至是滑稽剧仍在党内存在。“现实生活中,不少领导干部法治意识比较淡薄,有法不依、违法不究、知法犯法等行为常有出现,特别是少数领导干部不尊崇宪法、不敬畏法律、不信仰法治,崇拜权力、崇拜金钱、崇拜关系,大搞权权勾结、权钱交易、权色交易,一些地方和单位被搞得乌烟瘴气,政治生态受到严重破坏。”[2](P118-119)腐败是涣散党心民心、离间党群干群关系的腐蚀剂,它既破坏从严治党的政治根基,也侵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中国政治生活中最大的公害。腐败现象的一个突出表现是公权力异化严重。一些领导干部把手中掌握的公权力异化成为谋求个人私利的权力、异化成为个人交易的筹码。江西省前省委书记苏荣在“忏悔录”中提到他不仅带坏了社会风气,也害惨了亲友,因为他把自己主政的地方变成了为亲朋好友谋取私利的领地。云南前省委书记白恩培也在“忏悔录”中提到他从民企老板那里拿到了巨大回报,从一开始支持民企老板在云南发展时就动了从他们身上捞好处谋私利的念头。腐败现象的另一个突出表现是任人唯亲、买官卖官形成的逆淘汰选人用人怪圈。几乎所有的买官卖官者,都会重复着这样一条路径:用更多的钱买更大的官,买更大的官“提拔”更多的人,用更多“自己人”后赚更多的钱。虽然党一贯坚持反对吏治腐败,但因为“由少数人选人,在少数人中选人”的体制没有在根本上得以改变,所以效果不甚理想。指出,在一段时间中,我们一直在治理用人不正之风,但从一些发生的案件看,买官卖官、任人唯亲现象还是十分严重。[3](P47)吏治腐败的恶劣影响还不止于此,用坏一个人还会带坏一大片,“目无法纪、胆大妄为、飞扬跋扈的干部用起来,而严守党纪、严守国法、踏实肯干的干部却得不到重用,必然会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现象。”[2](P127)二是“听觉”污染。一种是混淆视听的攻击漫骂之声。一些人肆意丑化党的形象,“一些党员干部口无遮拦,毫无顾忌,专挑已经明确规定的政治原则说事,颠倒是非还以此显示自己拥有与众不同的‘能耐’,受到敌对势力追捧,不以为耻、反以为荣。”[4](P74)一种是文过饰非的好人主义之声。当组织上对党员干部的错误言行与违纪违法行为进行处理时,听到的多是评功摆好之声,袒护包庇之声。《中国纪检监察报》发表了杨敏之的文章,提出反对“好人主义”的问题。如果说好人主义的泛滥是党自我净化、自我保健这个“臭氧层”中的“空洞”,那么,这个“空洞”正呈现出逐渐扩大的趋向。主要表现为:其一,不讲党性讲关系,不讲原则讲圆滑,不讲正气讲和气。批评与自我批评,异变成为表扬与自我表扬。其二,有法有纪不依,执法执纪不严,违法违纪不纠。对违法违纪者进行处分,往往是说情的多,评功摆好的多,离开原则讲宽容讲保护的多。更有甚者,领导竟出面揽过。其三,见错不错,见怪不怪,见义不为,见恶不愤,甚至见死不救。面对坏人作恶,大多是挺身而出者少,袖手旁观者多。好人主义正在成为当前党内和社会生活中的一种流行病。它不仅影响了党风廉政建设,也影响了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一种是麻痹神经的粉饰太平之声。当前,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期,也是各种社会矛盾的凸显期。所以,党中央要求全党“忧党、忧国、忧民”,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三是“嗅觉”污染。有些人身上散发出金钱至上的“铜臭味”,把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曲解为“一切向钱看”;有些人浑身散发出活色生香的“脂粉味”,党员干部饱暖思淫欲,“美惑和性贿赂”占领导干部“致命诱惑”之首。有些人浑身散发出封建迷信的“香火味”,为求仕途升迁,找“大师”算命,甚至不惜将贪污受贿来的大笔钱财捐给寺庙;有些还遍访名山,周游名刹,同时在住宅内设佛堂、供佛像,还专设供道台、供神台。像这样有着双重信仰的领导干部在党内仍然存在。这些行为不但没有帮助他们升官,反因大搞封建迷信活动,被撤销职务。四是“触觉”污染。无处不在的关系网与潜规则严重扭曲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如一些党员干部奉行“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的潜规则,把党和人民委托行使的公权力作为索拿卡要的筹码,陷入了利令智昏的“金钱陷阱”;一些党员干部奉行“熟人好办事”的潜规则,当权者有“不送礼没人情,能办的事情也不办;而对送礼者关系户则开通绿色通道,违背原则乱办事”的行为,这些行为形成连锁效应,让办事靠关系的歪风得到发展,陷入了“情不自禁”的“人情陷阱”。而另一方面,普通老百姓到机关办事,则要领教的是“门难进,脸难看,话难说,事难办”的“公事公办”冷规则。因为信奉潜规则的人越来越多,一些人原本坚守原则,但也无可奈何,随波逐流,被恶化了的环境所影响,也变得世故与圆滑起来。曾指出,这种现象的发生必须引起我们党的高度重视和警觉。这些看不见、摸不到的潜规则无影无踪,又无处不在,虽悖情悖理,但又畅通无阻。我们要让党风、政风、社会风气好转,就必须破除这种潜规则,让其没有土壤、没有路径、没有市场。
二、党内政治生态受污染的原因分析
“视觉”污染、“听觉”污染、“嗅觉”污染和“触觉”污染,在不断侵蚀干部作风,侵染社会风气。这些问题的存在,让很多党员领导干部在理想、信念、事业上不能打起精神;在面子、圈子、场子上不敢动真碰硬;在私心、私情、私利中不敢“撕破脸”。解决这些问题,首先是要正本清源,找准病因。一是理想信念失落。当前中国社会出现了诸多危机,如能源危机、食品安全危机、生态危机、信任危机……但是,首当其冲的是信仰危机。首先是一些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思想上不信马列信鬼神,导致精神空虚,迷信盛行。据《中国县处级公务员科学素养调查》披露,被调查的900多名县处级以上的公务员中,只有47.6%的县处级公务员不迷信,半数以上的县处级公务员相信“相面”“周公解梦”“星座预测”或“求签”等。其次是一些党员领导干部“不问苍生问鬼神”形成既得利益集团。贪官韩桂芝为了逃避其腐败罪行曾专门找人在房间里设置了佛龛,在里面供奉泥佛、瓷佛、金佛三种佛像,从早到晚香烟不断。除了在家供奉朝拜外,还经常进庙宇烧香拜佛。“裸官”的涌现也是政治信仰缺失的突出表现。中国央行2011年的关于贪官外逃报告显示,20世纪90年代以来,外逃的党政干部、事业单位和国企高管为16000~1800名,携带超过8000亿人民币。一针见血地指出,党内的腐败和不正之风是党的领导所面临的大风险和大挑战,主要体现在党员干部利用手中权力寻求自身利益,让体制外和体制内互相牵扯,形成既得利益团体。”再次是一些党员干部“不畏法律畏鬼神”形成特权阶层。曾多次提出要多一些敬畏意识,少一些侥幸心理。但是一些党员干部缺少敬畏意识,既不敬畏法律,也不敬畏自然,更不敬畏人民,从而犯下一些无法无天的恶行。二是道德约束失范。只有提高人民群众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才能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的和谐稳定。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道德文化基础,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内在要求。一个好坏不分、黑白颠倒、美丑错位的社会是无法实现国家安定、民族团结的。一些学者认为目前社会上最严重的危机就是公民底线伦理的崩溃。底线伦理崩溃的重要特征就是对一些不正常的现象表现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价值观颠倒。我们在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中,激励人们在是非好坏、善恶美丑上明确界限,绝不能模棱两可,难于分辨。我们在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中,要弘扬什么,加强什么,引导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只有不断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才能提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道德风尚和精神动力。三是制度制约失效。对干部作风问题具有深刻认知,认为作风问题一直在抓,但没有抓出太多成效,还有些不但没有成效,反而适得其反。问题的症结就在于对作风问题的复杂性、伪装性和反复性的认识不到位,缺乏持之以恒的韧劲、常抓不懈的耐心,没有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和管理制度。首先是相关的制度规定缺乏可操作性的细节要求。为什么一些地方出现“前腐后继”现象,原因就在于存在着腐败种子适宜生长的“土壤”与条件。对作风问题,我们在很多方面都出台了相关的规章制度,但很多规章制度缺乏细节要求,难有实际功效,形同摆设。其次是制度的执行没有做到言出必行,形成了“破窗效应”。在作风建设上很多好的制度,没有认真执行,无法取得实效。很多违反规定的情况没有有效监督,即使查出来情况也不愿意作出处理,从而形成“破窗效应”。四是权力监督失灵。权力监督在党纪国法、行政管理条例中都有明确的规定,但在执行过程中经常不尽如人意,人治大于法治,监督处于弱势、落实流于形式等倾向较为突出,而且某些特权甚至能超出党纪国法、行政管理条例的监督范畴,没有任何约束地行使手中的权力。加上特权的隐性化及人情文化,熟人社会的影响,使得上级监督失去效果,同级监督没有效果,下级监督难有效果的现象普遍存在。例如苏荣的问题绝非偶发,问题肯定是长期存在的,但上级没有发现,同级不敢监督,下级不敢举报。广西玉林原市委书记李乘龙也曾说他的权力太大,对于他来说,监督机构形同虚设。缺失了监督的公权力极易官僚化。曾指出,全国各地在管党治党过程中,普遍存在宽、松、软的现象,党委主体责任落实不力,纪委监督责任不到位是问题存在的重要因素。
三、净化党内政治生态路径探析
党内政治生态的好坏是党的建设总体成效好坏的直接体现,净化政治生态是党的建设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曾指出:要解决党内存在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必须把党的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净化党内政治生态要从讲学习重塑信仰,讲标准重建队伍,讲规矩重申纪律,讲廉政重获信任,讲正气重整雄风,讲政治重赢群众等六个方面去践行。一是讲学习重塑信仰。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信仰,强调的是人民群众的价值诉求优先于个人的价值追求。领导干部信仰教育从根本上讲是主体与客体的价值互通与心灵融契过程,这就决定了党员干部信仰教育必须能够切入个体的内心世界,激发个体的心灵共鸣。“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坚定全党同志的理想信念,引导全体党员牢记党的宗旨,把好思想总开关。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5](P63)讲学习重塑信仰,必须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信念动摇往往是理论不坚定的结果。只有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修养,才能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其次是根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对国家、对社会、对个人都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最后树立敬畏意识,“头上三尺有神明”。人们常说,“人在做,天在看”。“天”就代表了党和人民,只有在党和人民的监督下行使权力,规章制度才能起作用,才能显现效果。二是讲标准重建队伍。发展党员要严格遵守“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原则。首先要处理好党员的数量和质量的关系。根据中组部的2016年党内年报的数据统计,基层组织已有451.8万个,党员总数达到8944.7万名。在党员数量不断上升的情况下,如何提高党员的质量?我们需要在党员发展过程中,要严把各阶段的“入口”,同时要疏通不合格党员的“出口”,让优质的党员走进来,让变质的党员流出去,才能确保党员队伍的纯洁性、先进性。其次要加强党员队伍的党性锻炼。对党员队伍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与严格监督,及时剔除思想杂质,造就一支党性强、作风硬的党员队伍。最后要抓好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这个关键群体。教育广大领导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上率下、率先垂范,积极营造积极向上、干事创业、风清气正的从政环境,提高领导干部解决问题、应对风险挑战的能力,从而保质保量完成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任务。三是讲规矩重申纪律。正如强调的,作风建设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八项规定的出台为想干事的干部们营造风清气正的从政环境,老百姓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立规矩着眼于做实做细做严密。党的报告中指出,全党要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始终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首先要尊崇党章,严格执行党内政治生活准则,进一步提高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其次要完善和落实民主集中制,注重民主和集中的有效结合,既发扬民主,又保证集中。最后要“立明规则,破潜规则”。弘扬忠诚老实、公道正派、清正廉洁的大气候在党内形成,就可以防止圈子文化、码头文化,才能凸显共产党人的政治担当和政治本色。四是讲廉政重获信任。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有力量,是因为得到了全国人民的衷心支持与拥护。所以邓小平始终把人民的关切作为自己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点与归宿点。而腐败现象与不正之风是离间党群关系的罪魁祸首。根治腐败现象的治本之策还是对权力运行实施最严密的监督。曾提出,要让人民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要让人人都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对权力的监督不是可有可无、时有时无,而必须是全程监控。只要权力能够支配经济活动,那么官商勾结现象就有生存的土壤。反腐败就要规范干部与商人的交往行为,减少权利对经济活动的干预,防范各种隐性插手,加大土地审批、矿产开发等重点领域纪律审查力度,斩断官商勾结的利益输送链条,防止行为失范、权力失控。我们做到正风肃纪要持之以恒,反腐败必须实现压倒性胜利,最终构建起全方位的监督体系,才能让党不失信于人民。五是讲正气重整雄风。讲正气就要讲道德。“清则心境高雅,清则正气充盈,清则百毒不侵,清则万众归心”。讲正气就要讲批评与自我批评。“一身正气”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以身作则,二是敢斗歪风邪气。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是讲正气的表现。开展自我批评就是对照标准检查批评自己身上的错误、缺点,开展批评就是帮助同志发现问题纠正缺点错误。特别要警惕“好人主义”的弊端和庸俗的市侩作风。营造好的政治环境,需要从每一个党员和领导干部做起,虽然一个人的改变是细小的,但每一个细小的力量就汇聚成大的环境。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更能起到示范引领的重要作用。六是讲政治重赢群众。讲政治就是要讲原则。原则性是一个党员干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纪律的集中表现。领导工作要有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原则性是占第一位的,因此领导干部首要的就是坚持原则性。讲政治就是要讲大局。大局掌控不好就会出现政治问题。十八届六中全会重申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讲政治就是要讲群众路线。讲群众路线就是讲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就是要讲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其根本还是政治问题。中央一直强调党的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时刻保持头脑清醒,把“一切为了群众”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根本点、立足点,坚持从人民群众中来,时刻不忘初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时刻为人民服务。“一切为了群众”是我们开展各项工作的出发点,体现出我们牢记初心、不忘使命。为了中国梦的目标来展开工作。“一切为了群众”是我们开展各项工作的根本点,既体现了党的宗旨,又体现了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还体现了共产党人的“三观”。“一切依靠群众”是我们开展工作的立足点。在工作的决策部署中集思广益,在用人中充分体现群众公认的原则,在管理中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以“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作为各项工作的着力点。只要信仰坚定,永不脱离群众,我们就无往不胜。
改革开放国内政治文化演变
【内容提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政治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主导政治文化的形成、合法性的变迁、政治文化的世俗化、政治文化的分化等几方面。改革开放20年也是人们政治文化发生急剧变迁的时期。
【关键词】中国/政治文化/演进
政治文化是围绕当代社会政治、人们的政治行为和政治活动过程的一种主观意识领域与社会心理反映,它包括政治意识、政治认知、政治态度、政治心理、政治观念、政治道德、政治信仰、政治价值观等方面。每个国家都有与自己的政治体系和历史发展阶段相关的政治文化系统,且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的政治文化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一、主导政治文化的形成
政治文化是由多种不同的政治文化因素构成的一个文化系统,在整个系统中各种政治文化因素的地位并不是完全平等的,其中有一种政治文化居于主导地位,其他政治文化居于从属地位或次要地位。我们将政治文化系统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政治文化称之为主导政治文化,居于次要或从属地位的政治文化称之为政治亚文化。主导政治文化在整个文化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为整个政治文化体系摄定基本的政治价值观,使整个政治文化形成一种基本的政治文化倾向,并因此而影响整个政治文化的面貌。在主导政治文化的影响下,各种政治亚文化间的认同和共识得到有效的发展,各种政治亚文化有了协调的基础。
建国以后,在文化上我们确立了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政治文化。马克思主义适合了时代的要求以及新中国政治文化转换的需要,在我国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思想凝聚和整合功能,主导着中国政治文化的前进方向。特别是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在不断探索、试验和总结的基础上形成的思想,则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其所包含的集体主义观、民主观、法治观和爱国主义等构成了我国政治文化的重要内容。应当说,以思想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政治文化是符合时代和历史要求的。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由于存在着根深蒂固的封建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加上建国以后所建立起来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严重的个人崇拜使得社会主义的政治文化蒙上了传统专制主义的阴影,等级观念、人治观、义务观等等封建政治文化的观念大量沉积,造成了主导政治文化的严重扭曲,给社会政治生活带来了灾难性的损害。
国际法上不干涉内政原则研究论文
摘要:不干涉内政原则是国际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它源于主权原则,指国家相互交往中不得以任何理由或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干涉在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家国内管辖的事务。本文首先简述了不干涉内政原则的产生与发展,继而界定其范围及其在全球化时代遭遇的挑战。
关键词:不干涉含义挑战
不干涉内政原则(principleofnoninterventionofinternalaffairs)是从国家主权原则中引申出来的一项国际法基本原则,该原则指国家相互交往中不得以任何理由或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干涉在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家国内管辖的事务,也不得以任何手段强迫他国接受自己的意志、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该原则也包含国际组织不得干涉成员国国内管辖事务之义。
一、不干涉内政原则的产生
不干涉内政原则源于主权原则,主权原则是现代国际法的基石,主权是国家固有的权利,是国家最重要的属性。国家主权,是指国家独立自主地处理其对内对外事务的权力,其内涵包括对内具有最高统治权和对外具有独立权两个方面。一个国家根据其主权,享有独立自主地处理其对内对外事务的权力,不受他国的干涉,这样,一国主权范围之内不受他国干涉的内部事务就是内政。
国家主权概念的形成经历了一个较长的演进过程。主权最早是一个宪法学(国内法)上的概念,法国著名古典法学家、哲学家、政治思想家让·博丹于1577年在其名著《论共和国》一书中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国家主权学说”。其后,洛克和卢梭等思想家分别提出“议会主权”和“人民主权”概念,但他们所强调的主权还只是国内法范畴,没有涉及到国际法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