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在和谐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9 13:09:2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内在和谐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剖析人和自然的内在和谐关联
摘要: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有关体育与养生的文献逐年增多。但说法不一。有“养生体育”、“体育养生”、“运动养生”、“传统养生体育”等。本文在学习和借鉴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以体育为立足点,结合现代社会的需求及人们生活的需要提出绿色养生。即指按照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的原则。参与者通过体育活动达到养心、养神、养形的一种保健方法。并且还涉及了绿色养生的特点及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关键词:传统养生体育绿色养生
进入2l世纪,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科技的巨大进步使得人们的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但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人们总体的体质状况和健康水平却日益下降,“现代文明病”在不知不觉中开始与每一个人“亲密接触”。为了“防患于未然”和提高生活质量,人们逐渐更加关注自身的健康。“专家们预言,2l世纪是以自我保健为主的世纪。”“自我保健可以说是传统养生的现代说法,是我国传统养生理论与时俱进的结果。我国历代传统养生学家们提出了许多独特而有东方特色的养生理论和方法,深受世人所推崇。然而,“在学术界,存在着重养生著述的医学专门研究,轻养生价值的多学科综合探讨的问题;在体育界,存在着重养生术势套路的传习演练,轻养生观念理论的深人分析的问题。”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我国传统养生与体育始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是提法众说不一。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尝试性地提出了绿色养生,并认为绿色养生是新时代的呼唤,是人与自然的一种内在和谐。
一、绿色养生概念的提出
绿色是大自然的主色涮。象征着蓬勃的生机、旺盛的活力、绵延的生命,象征着理解、宽容、善意、友爱、和平和美好。它已经从像花、草、树木一样的自然绿色内涵,转向人类生活世界更深层次的生态语境。绿色是和F、纯洁、健康的代名词,含有无公害、纯洁、公正、科学、进步和发展之意,是生命旺盛而富有生机的体现。绿色代表人们的渴望和对更高水平的期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许多以绿色为标志的产品和服务先后被推向了大众,打开了广阔的销售市场。事实已经证明:这些绿色产品和服务迎合并满足了大众的需求。在学术界也掀起了一场绿色革命,绿色奥运、绿色体育、绿色理论等已经被人们所接受并逐渐推广。
养生,又称摄生,是各种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缓衰老、增加寿命等措施的总称。中国传统养生文化源远流长,早在西汉时期就出现了导引、五禽戏这类养生功法。“中国大百科全书对养生的定义是:以调阴阳、和气血、保精神为原则,运用调神、导引、吐纳、四时调摄、食养、药养、节欲等手段,以期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养生既要顺应自然,又应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做到内外齐养、形神兼修、动静结合、劳逸结合、把握中和之道等,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防患于未然”。常见的传统养生方法主要有静神、运动、食养、药补四种。
音乐欣赏与内在和谐关系探讨论文
文关键词:和谐社会;音乐欣赏;内在和谐
论文摘要:构建和谐社会要以每个人的内在和谐为基础。它对每一个公民在素质上提出了新的要求;音乐欣赏不仅能够培养人的审美能力,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境界,从而构筑人的内在和谐,并达到其最终目的——培养全面发展的、完善的人。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中共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对社会价值取向的一次重大调整,必将对我国社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总书记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句话表明。和谐社会应该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社会成员的诚信友爱,社会制度的公平合理,社会气氛的充满活力。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和谐社会首先是由许多和谐的团体组成。和谐的团体则由许多和谐的个体组成,所以.社会生活秩序或状态的和谐安定还要有人的内在和谐作基础。本文试图从音乐与人的内在和谐的关系出发,探讨如何用音乐来构筑人的内在和谐。
一、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基础一人的内在和谐
古往今来,东西方哲学家和伦理学家都把人的内心的平和与宁静作为个人修养的一种境界。儒家和道家特别注重个人心性的修养,而西方古希腊时期的毕达格拉斯学派以及希腊化时期的伊壁鸠鲁学派也强调个人内心的和谐。
(一)儒、道的心性修养
音乐欣赏与内在和谐探究论文
文关键词:和谐社会;音乐欣赏;内在和谐
论文摘要:构建和谐社会要以每个人的内在和谐为基础。它对每一个公民在素质上提出了新的要求;音乐欣赏不仅能够培养人的审美能力,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境界,从而构筑人的内在和谐,并达到其最终目的——培养全面发展的、完善的人。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中共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对社会价值取向的一次重大调整,必将对我国社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总书记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句话表明。和谐社会应该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社会成员的诚信友爱,社会制度的公平合理,社会气氛的充满活力。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和谐社会首先是由许多和谐的团体组成。和谐的团体则由许多和谐的个体组成,所以.社会生活秩序或状态的和谐安定还要有人的内在和谐作基础。本文试图从音乐与人的内在和谐的关系出发,探讨如何用音乐来构筑人的内在和谐。
一、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基础一人的内在和谐
古往今来,东西方哲学家和伦理学家都把人的内心的平和与宁静作为个人修养的一种境界。儒家和道家特别注重个人心性的修养,而西方古希腊时期的毕达格拉斯学派以及希腊化时期的伊壁鸠鲁学派也强调个人内心的和谐。
(一)儒、道的心性修养
音乐欣赏与人的内在和谐诠释
摘要:构建和谐社会要以每个人的内在和谐为基础。它对每一个公民在素质上提出了新的要求;音乐欣赏不仅能够培养人的审美能力,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境界,从而构筑人的内在和谐,并达到其最终目的——培养全面发展的、完善的人。
关键词:和谐社会;音乐欣赏;内在和谐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中共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对社会价值取向的一次重大调整,必将对我国社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总书记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句话表明。和谐社会应该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社会成员的诚信友爱,社会制度的公平合理,社会气氛的充满活力。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和谐社会首先是由许多和谐的团体组成。和谐的团体则由许多和谐的个体组成,所以.社会生活秩序或状态的和谐安定还要有人的内在和谐作基础。本文试图从音乐与人的内在和谐的关系出发,探讨如何用音乐来构筑人的内在和谐。
一、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基础一人的内在和谐
古往今来,东西方哲学家和伦理学家都把人的内心的平和与宁静作为个人修养的一种境界。儒家和道家特别注重个人心性的修养,而西方古希腊时期的毕达格拉斯学派以及希腊化时期的伊壁鸠鲁学派也强调个人内心的和谐。
(一)儒、道的心性修养
音乐欣赏与人的内在和谐综述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中共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对社会价值取向的一次重大调整,必将对我国社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总书记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句话表明。
和谐社会应该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社会成员的诚信友爱,社会制度的公平合理,社会气氛的充满活力。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和谐社会首先是由许多和谐的团体组成。和谐的团体则由许多和谐的个体组成,所以.社会生活秩序或状态的和谐安定还要有人的内在和谐作基础。本文试图从音乐与人的内在和谐的关系出发,探讨如何用音乐来构筑人的内在和谐。
一、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基础一人的内在和谐
古往今来,东西方哲学家和伦理学家都把人的内心的平和与宁静作为个人修养的一种境界。儒家和道家特别注重个人心性的修养,而西方古希腊时期的毕达格拉斯学派以及希腊化时期的伊壁鸠鲁学派也强调个人内心的和谐。
(一)儒、道的心性修养
儒家以“人”为本位,侧重从“人”的视角来观照人生、社会和自然,重视人的生命意义与价值。儒家重“生”更重“德”,把人格和道德价值看得比生命价值更重要。当生命价值与道德价值发生冲突、不可调和之际,宁可“杀身成仁”(《论语?卫灵公》)、舍身取义”(《孟子?告子》),以成就和实现其道德价值。在儒家眼里,正是人格和道德价值赋予了人的生命以独特而崇高的意义。儒家主张人内在的善性和外在的纲常之礼的结合,用纲常之礼开掘和显现人的本性,进而向圣人的完善境界提升。
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在党的正式文件中提出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了突出的位置。
所谓社会和谐,就是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通过不断化解社会矛盾,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们相互之间和谐相处。社会和谐的本质是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和谐,这既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产生的源动力,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同时又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在要求。
人类追求的是建设一个和谐社会
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向前发展的。自古以来,从最宏观的角度来讲,人类社会面临两大矛盾:一个是人与自然的矛盾,就是指人类受到大自然的支配,人们没有完全认识自然,也不可能完全按自身的意愿来改造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就成为人们在物质上的最终追求。另一个是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就是指人对人的剥削和压迫、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有所发展、产品有了剩余之后,又产生了私有制和阶级,一些人凭借着对生产资料或权力的占有而剥削、压迫另一些人。于是,劳动人民在还没有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的情况下,又陷入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之中。消除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就成为人们精神上的不懈追求。这两大矛盾就是人类社会不够和谐的根本原因和主要表现。解决这两大矛盾、实现社会和谐,就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根本动力,又是人类理想产生的源泉。正是因为这两大矛盾的存在,才使得人们提出改变现实的愿望和主张,设计出种种物质产品极为丰富、消除了剥削和压迫、实现人类平等和解放的理想社会。
在我国古代历史上,人们把理想社会叫做“大同”或者“太平”世界。比较系统又最有影响的关于大同世界的描述,见于公元前400多年的儒家著作《礼记•礼运》的记载中,其主要内容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就是人们追求的理想社会,其核心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公平与平等。在我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发生了数以百计次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口号和主张,但是,究其本质,都是表达人民群众对大同世界的美好追求。
社会平等与社会和谐的内在逻辑
王立行
摘要:现代社会主义国家社会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权利与人民权力的统一。马克思恩格斯分析了现代国家的特征。人民权利与人民权力决定了社会平等的特性。人民权利平等是现代社会大厦的基石。人民权利和人民权力决定了人们的权利平等和权利保障的属性。权利平等和权利保障造就了人们关系的和谐;因此,权利平等与社会和谐具有因果关系。社会平等与社会和谐是内在的逻辑。
关键词:社会平等;人民权利;权利平等;权利保障;社会和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根本权利及共同愿望,是当代中国迈进新世纪新阶段新时代的理性选择、奋斗目标和重大战略任务。如果说现代政治学、法学已经阐明了现代国家的本质核心是人民主权,其基点是人权和公民权,那么,20世纪下半叶以来的现代政治学、法学、人学则进一步注重于人民权利和公民权的实现问题。贯穿起来看,人民权力和人民主权、人民权利和人权与公民权,既是国家的基本问题,也是社会的基本问题;依此推理,它也应当是和谐社会的基本问题。而人民权利和人民主权及其权利平等和权利保障与和谐社会,具有内在的因果关系。从理论和现实实践上来看,社会平等与社会和谐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
一、人民权利与人民权力的统一是现代社会主义国家社会的本质与核心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这就需要从理论上弄清社会和谐与社会主义本质的关系,即两者之间的内在逻辑。
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
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我们对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两者之间的关系认识越深刻、把握越准确,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行动就越自觉、越坚定。
从客观规律看,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内在统一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物质生产是人类全部社会生活历史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物质生产首先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只有以一定的方式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才能进行生产。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互之间便产生了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可见,从事物质生产和注重社会和谐始终是人类活动最基本的内容,二者的内在统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古往今来,贫困是社会不和谐最主要的根源,而发展是消除贫困的根本途径。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离开发展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和谐社会建设所要求的发展,就是科学发展观所规定的发展。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才能使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睦相处,不断焕发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热情;只有坚持全面发展,才能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为和谐社会建设创造有利条件;只有坚持协调发展,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矛盾,减轻社会振荡,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良好环境;只有坚持可持续发展,才能使和谐社会建设利在当代、惠及子孙,始终充满旺盛的生机和活力。
从价值取向看,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内在统一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万物人为本,万事民为先。人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取向。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也正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和价值取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除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上,使全体社会成员的尊严都得到维护、权利都得到保障、价值都得到实现,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不仅是社会和谐的受益者,更是社会和谐的推动者。只有动员全体社会成员自觉参与,和谐社会建设才能不断进入更高境界。
从方法论看,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内在统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方法的生动展示。科学发展观倡导以人为本,生动展示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倡导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生动展示了事物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的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这些科学思想方法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和谐社会建设是广大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创造自己幸福生活的宏伟事业,它要求自觉运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想问题、作决策、抓工作,以利于把最广大人民的力量和智慧凝聚到这一事业中来;和谐社会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要求自觉运用普遍联系的思维方式来协调处理各种关系和矛盾,使社会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协调一致地运转;和谐社会建设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它要求自觉运用发展的观点进行谋划,坚持用创新的思路和办法加以推进。
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内在统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辩证关系,对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作出全面部署,为我们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指明了方向。山西省在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的过程中,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采取措施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内在统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辩证关系,对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作出全面部署,为我们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指明了方向。在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过程中,山西省把加快科学发展、建设和谐山西、致力求真务实作为全省工作的总体要求,把改善民生、促进民和、确保民安作为建设和谐山西的着力点,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采取了一些新举措。
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建设和谐山西奠定坚实基础
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近年来,山西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发展,但发展仍不够全面、协调。为此,山西省委、省政府提出,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正确处理“好”与“快”的辩证关系,扎实推进重点工作,切实加强薄弱环节,以增强发展的协调性提升社会的和谐度,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内在统一。
以解决好“两区”、“三农”、“四矿”问题为抓手,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加快建设“两区”(晋西北、太行山革命老区)产业开发项目和水利、交通、电网、能源等基础设施项目,统筹推进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加快1200万老区人民脱贫致富的步伐。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高效特色农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加大支农惠农力度,进一步完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特别是以企帮村、以矿帮村的具体措施和办法。加大解决“四矿”(矿城、矿业、矿山、矿工)问题的力度,加强矿区生态环境治理,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力争用3年时间完成采煤沉陷区治理和煤矿棚户区改造任务,从根本上解决煤炭长期开采所带来的生态、经济和社会问题。
以培育新的支柱产业为着力点,促进产业协调发展。在大力推进煤炭、焦炭、冶金、电力等传统支柱产业优化升级的同时,把战略重点放在新兴产业的发展上。通过深化产业结构调整,着力提高新的支柱产业中重点项目、优势品牌的发展水平,努力在煤化工、装备制造、新型材料产业的发展上,在旅游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上,在物流、金融、信息、社区服务等新型服务业的发展上,在特色农业、优势畜牧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上取得突破。进一步扩大开放,吸引更多的战略投资者参与山西新兴产业的发展,增强发展的后劲和活力。加强科技创新,着力推动经济发展由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以科技创新的重点突破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内在精神构建和谐社会主义论文
摘要:社会成员的心理健康是和谐社会的基础,而建立在心理健康之上的人的内在精神和谐,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强有力的支撑和极大的促进作用。本文对人的内在精神和谐的内涵,尤其是对人的内在精神和谐对和谐社会构建的促进作用,从有效地促进个体全面发展、促进人际交往,以及调和家庭矛盾、缓解社会矛盾等方面进行探讨分析。
关健词内在精神和谐社会促进作用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确实,如果说科学发展观为中国社会的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的话,那么,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则更加具体地为建立一个更加幸福、公正、和谐、节约和充满活力的全面小康社会提供了价值取向。人们往往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外显功能和作用比较容易引起注意,而常常对看不见的人的内在精神上的和谐容易忽视。其实人的内在精神和谐为和谐社会的构建能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促进作用,和谐社会又对人的内在精神和谐形成反作用。
一、人的内在精神和谐的内涵
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刘云山同志在浙江考察时指出:“要深入进行和谐精神、和谐理念教育,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大力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推动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局面”。社会和谐包括很多方面,其中“人的和谐”是核心,而人的内在精神和谐又是“人的和谐”的内核。人的内在精神和谐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主要指身体、智能、情感和心境处于适调状态下心理功能得以正常发挥的心理状态,是心理与社会相适应的表现。没有心理健康的社会成员作为和谐社会稳定的细胞,这样的社会也不可能取得稳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社会成员的心理健康是和谐社会的基础,而建立在心理健康之上人的内在精神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大厦的坚强基石。中国作者协会副主席黄亚洲曾把人的内在精神上和谐与生活质量联系一起,他说:“钱塘江(意指杭州人)追求生活的质量,内在的精神和谐,人与自然的共生,……精神上巨大的成功喜悦也是对新型生活的追求”。从本质上讲人的思想统治着人的内在世界,人的内在世界拥有惊人的潜能,其中蕴含着无尽的力量和智慧,内在世界的和谐,映射到外在世界,就会表现出良好的人际关系,舒适的生存环境,处理问题的高效和最佳的精神状态,这是所有伟大、健康、力量、胜利和成就的前提和必要条件。人的内在世界的和谐,使我们变得乐观而又不断进取,在这种良好的精神状态下也会带来对外在世界的满足。因此,作者本人认为:人的内在精神的和谐,是指建立在心理健康基础之上的能正确自我评价、充分发挥自已的潜能,以及妥善处理各种关系,具有奋发向上的和谐、通达的内在精神状态,是对美好的幸福生活追求的精神体现。人的内在精神和谐具有社会适调性、人缘和睦性、学习自觉性、决策科学性、事业独创性等特征。人的内在精神和谐,就是冷静与热情同在,刚柔相济,伸缩有度,德威并存;就是身心俱健,活力四射,给人以亲和力;就是严格要求自己,奋发有为,能正确对待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就是在目标与现实遇到矛盾时,不断地克服自身心理矛盾状态,战胜自我,超越自我,快速地作出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适调和恰当的反应,沿着减少或消除矛盾达到目标的方向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行动。
二、人的内在精神和谐对和谐社会构建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