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需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9 12:51:3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内需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浅论内需扩大
4、不适应居民部分消费领域需求的消费环境。当前不适应居民消费领域要求的消费环境方面还是比较多的,但较为突出的方面主要有:一是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较低。1977年末城镇居民人均居住8.8平方米,限制了居民对装饰材料、对家具家电等的消费;二是受输电线路特别是农村输电线路覆盖面及负荷偏低的限制,加之农村电价偏高,影响了居民对空调、冰箱等家电的消费;三是道路拥挤、停车摊位偏少,影响了一些大城市居民对汽车的消费。
5、不利于居民消费增长的体制和制度。这主要表现在一些职能部门对一些商品和服务的管理上。如对私人购买汽车的不合理收费,一些城市规定的“占地费”,电力部门收取空调增容费及超用电过高加收电费,对公有住房限制房产买卖的规定,等等。这些规定和制度都不利于居民对相关商品和服务的消费,影响了居民消费的增长。[6]
二、对扩大内需政策的不同看法:
第一种看法认为,扩大内需是从我国实际出发的必然选择:理由是:第一,我国是一个大国,具有较大的回旋余地和特殊优势。我国地域辽阔,消费人口多,国内需求巨大且市场潜力更大,当受到国际经济变化的冲击时,国内的回旋余地也很大。第二,应从战略性高度看待扩大内需,而不应把它看作是权宜之计。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的最大影响,应该在今明两年,这是回避不了的。因此,我们不可能被动地等待国际经济的回暖,而必须主动地寻求发展的新路,所以扩大内需就显提极为必要。从另一个角度看,扩大内需也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有利于推动国内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的战略性改变,使整体的经济运行上一个新的台阶。第三,扩大内需有巨大的潜力。我国的市场广大,消费增长点多,扩大内需的潜力也相当巨大。[7]
第二种看法认为,扩大内需必须解决体制栓塞。首先,尽管微观上企业已不能不参与市场竞争。但全社会宏观投资体制却依然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的变化。特别是占据社会总资本60%以上的国有经济,无论其总规模还是分布结构,均处于僵死状态:虽然它们所处的消费品生产领域已显然竞争过度,虽然它们因不能赢利而亏损,但却不能破产,生产要素无法向其他领域或部门流动;而从全社会角度看,大量的社会资本沉淀在低效的国有经济组织中,不能向其他相对高的经济成份转移,同样造成了经济的栓塞。其次,至今尚未打破的城乡二元管理体制严重阻碍了市场的有效扩大。传统的户藉管理限制了城乡人口流动;基于计划经济时代城市平衡观念的规划政策限制着城市需求的迅速提升;现有的农村土地制度阻碍着城镇资本向农村流动;凡此种种,无疑造成了城乡市场之间的栓塞。再次,政府运作目标的所谓“效率优先”虽然短期可以强力推动经济发展,但却日益导致地方保护盛行、市场分割严重以及经济环境的扭曲。这同样是提高国内市场需求和优化经济结构的巨大障碍。[8]
第三种看法认为,调整消费政策鼓励消费。
消费券与拉动内需
1消费券发放的背景
随着杭州、成都、南京、宁波、武汉等城市纷纷向本地市民或是外地游客发放或计划发放各种形式的消费券,消费券似乎已经涌上风口浪尖。2009年的春节,作为拉动内需的政府手段,发放消费券成了人民过年之余,口中津津乐道的话题。“消费券是专用券的一种,为实现经济政策的工具之一。当经济不景气导致民间消费能力大幅衰退时,政府或者企业发放给人民消费券,作为人民未来消费时的支付凭证,期待借由增加民众的购买力与消费欲望的方式以振兴消费活动,甚而进一步带动生产与投资等活动的成长,加速景气的复苏。”在金融危机持续影响下,到2009年,在亚洲地区,日本、台湾、泰国都发放过消费券,而中国这场“消费券风波”也引起了各界激烈的讨论。
中国人历来有着储蓄的文化传统,钱存在银行从收益来看的确很低,但是有个好处,支取方便,而且任何时候都不会损失本金。即使是定期,中途取钱的损失也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利息。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在2009年的全球智库峰会上表示,中国居民消费占GDP支出比重,下降的趋势很明显,而中国的储蓄率从1992年的36.3%,逐步上升到2009年的51.3%,上升15个百分点。政府发放消费券的初衷是为了鼓励大家消费,增加购买力,以达到刺激经济,拉动内需的目的,说的简单一点,就是把老百姓打算储蓄的钱变到消费上面来。在国内,消费券主要有“政府消费券、社会消费券、旅游消费券、转移性消费券和教育培训消费券”5大种类,相关企业发行的一般为抵金券,其消费券的面值一般为100元,也有20元面值的社会消费券。消费券的功能与现金一样,但只能用来买商品,不能兑换成现金。消费券一般都会指定购物地点,在指定的商场才可以购买商品,而且要一次性消费完毕,不设找零。
2消费券在社会引起的热烈讨论
对于发放消费券的作用,在经济学家的口中褒贬不一。反对的一方认为,拉动内需需要的是长久的作用,并非短期的效果,而消费券只能带来短暂的或者说是一次性的效果,如果没有后续资金的继续投入,之前引起的消费热潮将会嘎然而止,这与政府发放消费券期望达到拉动内需的初衷不符。而且,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消费券实质为一种变相流通的货币,允许地方政府发放消费券,这会对中央的货币发行权和财政权造成巨大的冲击。地方政府发行多少消费券是难以统计的,经济数据的不确定会导致中央统计数据的不准确,不准确的数据指导下会影响国家的宏观决策。再者,消费券可能与消费者计划中的其他支出相互替代,反而致使本应该自己消费的商品由政府买了单,而消费者自己并没有增加过多的消费支出。比如一些生活必须品,有没有消费券,老百姓都是要消费这些东西的,那么使用消费券购买了这些物品,而本来用于购买这些物品的钱就剩余下来。如果说剩余下来的钱去消费了其他物品,这倒也是促进了消费。但是在储蓄率这么高的背景下,相信大多数的人是将节约下来的钱用于储蓄,这样反而更是降低了消费率。对于消费券本身来说,它的发放也存在诸多问题。地方财政宽松的地区,可以自我消化,惠及民众。但是如果有些地方为了体现政绩,也是一味的跟风发放消费券,自身根本无法承兑,使民众利益受到损失,这样极易引发一些群体事件,给社会稳定造成影响。对于能够消化的地区,消费券该怎么发?以什么形式发?发放时间段怎么确定?使用期限为多少才合理?这些都是问题。如果这些问题没有解决好,将会给社会公平带来更多的隐患。
支持的一方自然也是有支持的理由。通过发放消费券消费的多是快消型产品,这类产品成本较低、生产周期较短,消费者在购买后能在短期内拉动相关厂商乃至整个产业链的运作,使这些产业的需求迅速增长。所以,如果全国范围内发放消费券的话,对于生产型企业来说将是一个重大利好。而且,消费券的金额是有限的,人们在购买大多数产品的时候,除了使用消费券以外,大都还需要自己再另外掏钱支付一部分,这样变相的就将人们打算储蓄的钱转化到了消费上面。根据西方经济学的乘数效应理论,“乘数效应(MultiplierEffect),是指经济活动中某一变量的增减所引起的经济总量变化的连锁反应程度,在经济学中,乘数效应完整地说应该叫支出/收入乘数效应,是指支出的变化导致经济总需求与其成相关比例的变化,是宏观经济学的一个概念,也是一种宏观经济调控手段。”据中投顾问数据调查显示,杭州市第一批消费券的跟踪统计中,2041万元的消费券带动了4207万元的消费额,拉动放大效应为2.06倍。在家电产品上的拉动效应更是高达5.4倍。这“2.06倍”,和“5.4倍”便是“乘数效应”。据有关媒体披露,成都市在去年12月份向37.91万人每人发放100元消费券,当地消费券转化为真实消费的比率接近100%,乘数效应明显。这样自然是论证了发放消费券能够很快的带动社会经济的增长,给疲软的市场注入一针强心剂。以往过年过节,政府通常采用发放红包、现金等方式来贴补困难群众。有些群众领到钱以后,并不用于消费,而是将钱储蓄起来,这样虽然是给群众带来了实惠,但并没有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没有刺激消费。而采用发放消费券以后,由于消费券没有办法兑换现金,所以人们只能用于购买消费,政府的发放才真正落实到了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上来。
消费券与内需
1消费券发放的背景
随着杭州、成都、南京、宁波、武汉等城市纷纷向本地市民或是外地游客发放或计划发放各种形式的消费券,消费券似乎已经涌上风口浪尖。2009年的春节,作为拉动内需的政府手段,发放消费券成了人民过年之余,口中津津乐道的话题。“消费券是专用券的一种,为实现经济政策的工具之一。当经济不景气导致民间消费能力大幅衰退时,政府或者企业发放给人民消费券,作为人民未来消费时的支付凭证,期待借由增加民众的购买力与消费欲望的方式以振兴消费活动,甚而进一步带动生产与投资等活动的成长,加速景气的复苏。”在金融危机持续影响下,到2009年,在亚洲地区,日本、台湾、泰国都发放过消费券,而中国这场“消费券风波”也引起了各界激烈的讨论。
中国人历来有着储蓄的文化传统,钱存在银行从收益来看的确很低,但是有个好处,支取方便,而且任何时候都不会损失本金。即使是定期,中途取钱的损失也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利息。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在2009年的全球智库峰会上表示,中国居民消费占GDP支出比重,下降的趋势很明显,而中国的储蓄率从1992年的36.3%,逐步上升到2009年的51.3%,上升15个百分点。政府发放消费券的初衷是为了鼓励大家消费,增加购买力,以达到刺激经济,拉动内需的目的,说的简单一点,就是把老百姓打算储蓄的钱变到消费上面来。在国内,消费券主要有“政府消费券、社会消费券、旅游消费券、转移性消费券和教育培训消费券”5大种类,相关企业发行的一般为抵金券,其消费券的面值一般为100元,也有20元面值的社会消费券。消费券的功能与现金一样,但只能用来买商品,不能兑换成现金。消费券一般都会指定购物地点,在指定的商场才可以购买商品,而且要一次性消费完毕,不设找零。
2消费券在社会引起的热烈讨论
对于发放消费券的作用,在经济学家的口中褒贬不一。反对的一方认为,拉动内需需要的是长久的作用,并非短期的效果,而消费券只能带来短暂的或者说是一次性的效果,如果没有后续资金的继续投入,之前引起的消费热潮将会嘎然而止,这与政府发放消费券期望达到拉动内需的初衷不符。而且,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消费券实质为一种变相流通的货币,允许地方政府发放消费券,这会对中央的货币发行权和财政权造成巨大的冲击。地方政府发行多少消费券是难以统计的,经济数据的不确定会导致中央统计数据的不准确,不准确的数据指导下会影响国家的宏观决策。再者,消费券可能与消费者计划中的其他支出相互替代,反而致使本应该自己消费的商品由政府买了单,而消费者自己并没有增加过多的消费支出。比如一些生活必须品,有没有消费券,老百姓都是要消费这些东西的,那么使用消费券购买了这些物品,而本来用于购买这些物品的钱就剩余下来。如果说剩余下来的钱去消费了其他物品,这倒也是促进了消费。但是在储蓄率这么高的背景下,相信大多数的人是将节约下来的钱用于储蓄,这样反而更是降低了消费率。对于消费券本身来说,它的发放也存在诸多问题。地方财政宽松的地区,可以自我消化,惠及民众。但是如果有些地方为了体现政绩,也是一味的跟风发放消费券,自身根本无法承兑,使民众利益受到损失,这样极易引发一些群体事件,给社会稳定造成影响。对于能够消化的地区,消费券该怎么发?以什么形式发?发放时间段怎么确定?使用期限为多少才合理?这些都是问题。如果这些问题没有解决好,将会给社会公平带来更多的隐患。
支持的一方自然也是有支持的理由。通过发放消费券消费的多是快消型产品,这类产品成本较低、生产周期较短,消费者在购买后能在短期内拉动相关厂商乃至整个产业链的运作,使这些产业的需求迅速增长。所以,如果全国范围内发放消费券的话,对于生产型企业来说将是一个重大利好。而且,消费券的金额是有限的,人们在购买大多数产品的时候,除了使用消费券以外,大都还需要自己再另外掏钱支付一部分,这样变相的就将人们打算储蓄的钱转化到了消费上面。根据西方经济学的乘数效应理论,“乘数效应(MultiplierEffect),是指经济活动中某一变量的增减所引起的经济总量变化的连锁反应程度,在经济学中,乘数效应完整地说应该叫支出/收入乘数效应,是指支出的变化导致经济总需求与其成相关比例的变化,是宏观经济学的一个概念,也是一种宏观经济调控手段。”据中投顾问数据调查显示,杭州市第一批消费券的跟踪统计中,2041万元的消费券带动了4207万元的消费额,拉动放大效应为2.06倍。在家电产品上的拉动效应更是高达5.4倍。这“2.06倍”,和“5.4倍”便是“乘数效应”。据有关媒体披露,成都市在去年12月份向37.91万人每人发放100元消费券,当地消费券转化为真实消费的比率接近100%,乘数效应明显。这样自然是论证了发放消费券能够很快的带动社会经济的增长,给疲软的市场注入一针强心剂。以往过年过节,政府通常采用发放红包、现金等方式来贴补困难群众。有些群众领到钱以后,并不用于消费,而是将钱储蓄起来,这样虽然是给群众带来了实惠,但并没有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没有刺激消费。而采用发放消费券以后,由于消费券没有办法兑换现金,所以人们只能用于购买消费,政府的发放才真正落实到了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上来。
农村住房改造扩内需
农村危房和破旧房在中西部农村地区比较普遍,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建议参照廉租房建设的补贴标准,加快农村危房改造进程。”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发改委主任米东生5日说。
米东生表示,现在国家对城镇住房困难群体高度重视,加大了投资力度,有望在3年内基本解决城镇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但是在农村,住危房和破旧房屋的还大有人在,除了少部分能得到补助盖房,多数想盖新房也无能为力。
“现在加快农村危房改造,既面临难得的机遇,也是一举多得的好事。”米东生分析说,一方面,改造农村危房是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有利于推进新农村建设;另一方面,这项工程将显著地刺激消费扩大内需,因为盖房必然需要大量的建筑和装修材料,盖好了还得买一些家具和家电。
按照现在的政策,城市廉租房建设和因自然灾害毁坏的民房重建,能获得大约2万元的补助。米东生算了一笔账,参照这个标准进行补助,以1000万户计算,大约需要2000亿元的补助资金,如果由中央、省和市三级财政分担,分三到五年实行,筹措这笔资金并不是十分困难。
“如果有了政府2万元的补助,农民只需要自筹3万元左右,就能盖起一层的砖混房;自筹8万元左右,就能盖起两层的楼房。再通过银行小额贷款,政府提供部分贴息支持,将极大地调动农民盖房的积极性。”米东生分析说。
“盖房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这将有助于解决留乡农民工的就业问题,使农民工就近就地转移就业。”米东生说,“建议国家早日启动这项工程,使农村千千万万住房困难家庭从中受益。”
浅析扩大内需的策略
一、调整收入分配格局是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
居民按收入水平可以分为高、中、低收入者三部分群体。统计数据表明,2005年占我国总人口20%的低收入人群的总收入,占全民总收入的份额为5.73%,而占我国总人口20%的高收入人群的总收入,占全民总收入的47.81%。世界银行的报告显示,我国的基尼系数在1980年为0.30,在1990年上升为0.36,2000年达到0.4089,2005年为0.458。根据中外研究学者依据统计数据的计算,2008年我国的基尼系数为0.469,已经超过了0.4的国际警戒线。这也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居民的收入分配失衡问题越来越突出,贫富差距也越来越大。根据边际消费倾向理论,高收入者拥有较多的财富,他们的消费需求接近饱和,边际消费倾向低,对消费的贡献也较少。而中低收入者占总人口的比重很大,他们也有强烈的消费欲望和需求,而较低的收入水平使他们没有消费能力,最终就带来了总需求的萎缩。因此,国家应该以经济发展为基础,建立合理的分配制度,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扩大中等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努力缩小收入差距,扩大社会总需求,从而带动经济增长。
二、启动消费需求,建立可持续的符合国情的消费模式
内需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两个方面。从对经济增长作用的特点来看,理论上扩大投资需求对拉动经济增长的短期作用十分明显,但投资需求在一定意义上只是消费需求的派生需求,从社会再生产的角度,只有消费需求才是经济增长真正和持久的拉动力量。因此,扩大内需关键在于启动消费需求。在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约2/3,而消费总量却还没有达到全国的1/3。可见,广大农民是最大的潜在消费群体。据国家统计局测算,目前我国农村人口每增加1元的消费支出,将给国民经济带来2元的消费需求。因此,扩大内需,要注重开拓农村市场,以其消费的扩大来推动我国的经济增长。在拉动农村居民消费方面,国家出台了家电下乡政策,此政策旨在扩大农村消费,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同时也实现了转移出口能力扩大内需的目的。在此,笔者认为,家电类商品属于高耗能产品,不符合我们所倡导的低碳经济的要求。低碳经济包括低碳生产与低碳消费,低碳生活逐渐成为了我们健康的生活追求模式。
通过扩大此类高耗能产品的消费来实现拉动农民消费是以破坏我们的低碳环境为代价的,不符合节能环保的理念,也无法形成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的消费模式。此外,家电下乡并不一定能够有效地启动农村消费。在我国农村,没有消费能力的农民群众仍然无法享受到这项政策的优惠。还有部分农民暂时并没有家电的消费需求,却只是为了享受这项优惠而消费了并不一定是自己最需要的商品。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这不仅没有使资源能到合理配置,也降低了家电给农民带来的效用。由此也可以得出,家电下乡不如采用更直接的方式,如派发消费券等,给予农民真正实际的补贴,从而有效带动农民消费。从长远来看,开拓农村市场,关键还在于提高农民收入,仅仅依靠政府优惠政策无法彻底改善农民状况,应当切实提升农民创造价值的能力,从根本上提高其实际购买能力,建立起可持续的符合我国农村现状的消费模式。推行“科技下乡”政策,积极提供技术、信息、农产品加工、储藏运输等服务。通过新产品与新技术的推广带动产业发展水平的提高,促进农业持续发展。
三、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
浅论财政扩大内需
一、扩大内需历程中存在的重要标题
第一种看法以为,当前扩大内需的制约因素重要有以下几点:
1、持币动机增强,影响现期斲丧。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成员有一种储备方向的内在愿望。改造开放以来,随着收入程度的前进,人们在前进斲丧的同时,审慎动机也在增强,分外是在当前,城镇住民的审慎动机更为显着,这重要是由三个因素造成的:一是大批国有企业职工下岗;二是当局机构改造,精简布局事情职员;三是子女上学、购置住房、医调治老保险等用度增长。
2、市场供求的布局性抵牾影响斲丧的有用增长。我国现在的买方市场具有显着的布局性特性。供采取需求的不调和直接制约着斲丧的实现。重要是市场提供未能顺应差异收入水温和富饶程度的斲丧群体的须要。地域之间的产业结谈判产物布局类似,多年的重复配置形成大量的无效提供,造成生产本事的相对过剩。相当多的企业只是把生产的着眼点定位于都市住民,但对拥有8亿多斲丧者的屯子市场却研究不够,使许多产物生产脱离了屯子的现实,也就便是放弃了屯子这一辽阔的市场。
另一方面,产物格量也影响着斲丧者的需求生理和斲丧举动。据资料表现,国家质量技能监视局重点监控129类产物,近几年抽查的4411家企业的5233种产物,及格率均低于80%。字串9
3、收入程度的不屈衡制约了斲丧的扩大。据测算,我国比年来住民的小我私家可支配收入的基尼系数垂垂增大,现在已高出0.4。另据国家统计局视察,1996年末城镇住民储备存款余额为30850.2亿元,此中20%以上属于公款私存,2.5%的城镇住民人均储备存款仅1080.5元。由于高收入者的斲丧方向小于低收入者,当百姓收入肯定时,分配差距扩大高出肯定限度,就大概使总斲丧程度降落。
消费信贷国内需求论文
东南亚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动荡加剧,对我国经济的影响逐步显现。我国国内经济受影响的主要表现之一是市场需求不足,出现需求不足和通货紧缩并存的迹象。分析我国目前内需不足的原因,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长期以来资源配置的不合理造成了供求结构上的不平衡。
短缺经济条件下粗放的重复建设、盲目生产,导致不少产品质量差、技术含量低,不符合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加之供给与需求结构上仍然存在着相当程度的脱节,直接阻碍消费需求的增加、结构层次的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国内总供给水平大大提高;同时,由于国民经济的结构不合理,盲目扩张,粗放经营,低水平竞争,只求规模不计成本,政府和企业投资缺乏远见,重复建设和过度投资造成成了生产能力的过剩。据统计,我国目前绝大多数商品都处于过剩状态。在社会商品供给总量过剩的同时,一些高技术含量、适销对路、消费者真正需要的商品又供不应求,供给能力的提高受到了长期形成的经济结构的制约。
在社会产品供给总能力过剩的情况下,一些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应该集中的行业集中程度不高,可以分散经营、适合竞争的行业又由国家垄断,造成部分行业产品价格偏低,不足以补偿其生产成本,而另一部分行业产品价格偏高,消费者负担能力不足。
2、居民收入下降,收入预期过低,消费预期增高。
由于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处于调整的时期,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下降,企业职工收入下降,一部分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国家机关人员分流,造成这些人员的收入大幅度下降,加之农产品价格下跌,乡镇企业发展处于低谷,农民收入也呈下降趋势。城镇居民人均实际收增长已从1993年的9.5%下降为1997年的3.4%,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1997年仅为4.6%,而1996年则为9%。伴随着收入水平下降的是收入级差的扩大。公款消费、公款私存、国有资产流失以及住房、医疗、教育制度改革的不完善造成了城镇居民名义和实际收入差距拉大,城镇居民中明显出现了收入阶层,高收入与低收入阶层之间的差距日益扩大。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同时城乡差别也在不断扩大,农民近几年收入增幅明显放慢,而这种情况是在国家高度重视农民利益,下大力气减轻农民负担,投入大量财力维护农民利益的前提下出现的。
金融危机对扩大内需启迪思考
一、金融危机产生的直接原因及本质
1.金融危机产生的直接原因。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直接原因源于次级抵押贷款。这是美国一些贷款机构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自2001年“9•11”事件后,由于担心经济下滑,美联储开始连续降息,同时,放贷机构间竞争的加剧催生了多种多样的高风险次级抵押贷款产品。这使得一些中低收入者纷纷入市购房。而2004年底,美联储又走上加息历程。利率的大幅攀升加重了购房者的还贷负担。再加之金融衍生品市场的产品(包括次贷危机所涉及的有问题的抵押债券)被作为资产充斥着对冲基金的投资组合,被保险公司和退休基金当作资产放在账户上。这个衍生品泡沫的破灭引发了“多米诺骨牌效应”,影响波及全球央行、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基金公司、股市等金融领域,给全球金融市场带来沉重打击。
2.金融危机产生的本质。尽管此次金融危机从现象上看与以往的经济危机似乎不同,但深入探寻,我们会发现,它们本质上是一致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通过对社会总资本的运动的分析,得出了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各个部门必须按一定的比例协调发展,否则,必有部门的产品过剩,最终导致经济危机的发生。这次的危机从本质来看也是由产业结构比例失调所导致的,是全球经济、金融格局长期失衡的结果;是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比例失调的结果。
二、金融危机导致扩大内需的紧迫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于投资和出口,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不断走高,年均增长约16%,几乎高于经济增长的一倍。美国金融危机将会透过降低美国国内消费需求,影响到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大幅下降,同时美国已向国民呼吁购买国产商品,因此我国产品出口形势严峻。海关总署统计表明,2008年1-8月,中美双边贸易总值为2197亿美元,增长13.3%,比去年同期回落3.1个百分点。而在广东,对美出口走软的趋势更为明显,广州海关统计报告,2008年1-7月,广东对美出口同比增6.3%,增速与去年同期相比回落7.5个百分点,其中,服装及衣着附件、塑料制品和玩具三项更落得负增长,出口额同比分别下降25.1%、12.4%和4%。近期欧洲经济也受美国金融风波所累而迅速恶化,今年第二季度出现了负增长,中国对欧盟出口前景也阴影重重。这些都将导致我国经济放缓,因此要保证我国稳定的经济增长,扩大内需尤其紧迫。
三、制约当前内需扩大的因素分析
市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监督方案
一、监督检查的组织机构、主要任务和工作方式
(一)组织机构。由市纪委监察局牵头,会同市发改局、市财政局、市审计局成立*市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政策落实监督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纪委监察局执法监察室,负责领导小组工作部署的督办落实、组织协调和情况综合。
(二)领导小组的主要任务。监督检查各相关单位贯彻落实中央和省的扩大内需政策情况;组织监督检查项目进展情况;听取各成员单位和相关部门、单位的工作汇报,交流沟通信息;协调处理监督检查中遇到的问题;定期向市政府报告监督检查工作情况,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提出意见和建议。
(三)工作方式。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根据本部门的工作职能,重点对扩大内需项目建设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将监督检查情况向领导小组报告;领导小组重点向项目单位派驻监察组,及时掌握和了解项目进展情况;定期召开领导小组联系会议,通报项目进程,推动各项制度的建立与健全,研究制定监督检查方案;领导小组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项目进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形成意见和建议;领导小组定期组织联合检查,联合检查组由市纪委监察局牵头,各成员单位派员参加,并将检查结果以书面形式向市政府报告。
二、监督检查的内容
监督检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政策落实情况,对项目建设情况进行全过程监督。重点对项目的前期工作、基本建设程序、项目管理“四制”、工程建设“三大控制”以及专项资金管理使用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根据各自职能,确定监督检查的重点内容。
扩大内需税收政策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从当前供求的基本形势出发,分析当前内需不足的原因,对1998年以来中国扩大内需的税收政策作一个简单介绍与评析;对是否减税和如何减税以及进一步扩大内需的税收政策等问题提出了看法与建议。
关键词:内需;农业税;社会保障税;遗产与赠予税;税收政策
我国积极的财政政策是扩张性的宏观财政政策,是一种由政府实施的反周期的宏观调节方式,其宏观调控目标是扭转有效需求不足、经济运行偏冷和经济增长速度偏低的形势。从理论,积极的财政政策不可能年复一年地长期坚持,必然要在完成反周期调节任务后逐步淡出。但是,积极的财政政策淡出的关键性前提是其基本目标得到了实现,具体标志是经济运行由冷转暖的拐点已经稳定地形成,即经济增长曲线稳定地由下滑转为调头向上。
2002年,我国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的态势,但是,由于我国经济正日益融入全球经济格局,而2003年由于存在美伊战争和非典型肺炎等许多不确定因素,因此现在还不能断言经济回暖的稳定拐点已经出现,所以,积极的财政政策还需继续实施一段时间,积极财政政策的淡出,必然是逐步的和渐进的,否则,势必导致2003年经济增长明显的下滑波动。我们知道,近五年的积极财政政策主要采取的是增支的办法,即“发行国债——投资基础设施——扩大内需——经济增长”。无可否认,我国运用税收杠杆的方法还不多,运用税收政策的空间还是很大的。政府如何充分运用相机抉择税收政策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调节是今后一个时期应该予以重视的问题,因此在内需不足的经济形势下,研究进一步扩大内需的税收政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供求的基本形势及当前内需不足的原因分析
我国目前供求形势,居民消费呈下降趋势。1998~2001年最终消费率(指最终消费占GDP的比率)较低,分别为58.1%、59.7%、60.8%、60.6%(发达国家一般在70%左右),库存商品达3万亿元,国内86%的产品供过于求;2002年的居民消费价格在2000、2001两年涨幅恢复上涨之后,又一次出现下降,2002年1~12月份累计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同比下降0.8%,降幅比001年同期增加1.5个百分点,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比2001年同期下降1.3%,降幅比去年同期增加0.5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