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心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9 12:48:0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内心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追求内心和谐
季羡林先生95岁生日时,总理看望他。他和总理饶有兴趣地探讨了“和谐”这个话题。季羡林说:“有个问题我考虑很久,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总理说:“《管子•兵法》上说:‘和合故能谐’,就是说,有了和睦、团结,行动就能协调,进而就能达到步调一致。协调和一致都实现了,便无往而不胜。人内心和谐,就是主观与客观、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都要和谐。个人要能够正确对待困难、挫折、荣誉。”
构建和谐社会,人与人的和谐是关键,人内心和谐是基础。有位作家说:“惟有内心真正达到和谐,才有静心,也有深情;才有相守,又有自由。内心和谐如乐音飞翔于空中,是没有边界的。”内心和谐是一种素质,认知健全,心理品质完善,明白事理,知荣明辱,不欺人,不自欺。内心和谐是一种能力,守正心灵,控制情绪,演好角色,心无旁骛,追求卓越。内心和谐是一种境界,勇于争先而不计名利,品格高洁而不孤芳自赏,刚正不阿而与人和睦相处,“磊磊落落,如日月皎然”。内心和谐是一种力量,难不倒,夸不倒,诱不倒,始终保持那么一种精神一股劲,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追求内心和谐,是人生的课题和使命,也是应尽的社会责任,都是当事人,没有旁观者。
人内心和谐,看似“腹内机关”,功夫在“腹”外。人生活在社会上、集体里、国家中,欲求和谐,就得处理好各种关系。只有共同遵守各种规则,懂规矩,讲规矩,守规矩,才可以人人各得其所,社会井然有序,人心舒坦适然。问题时常有,需以理服人服己,靠法律、政策、制度解决;差别固然在,须人人努力推进改革发展才能逐步消除;诉求理应当,须依法通过正常渠道去表达。虽然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但无论怎样变化,每个人都得心中“有主”,讲大局,讲责任感,讲法律,以宽阔的胸襟、平和的心态对待社会。偏激无益,急躁有害,超越国情,欲速则不达。惟有按规矩来,循规律来,内心才不失衡失调,达到和谐。
人内心和谐,虽属个人心态,却与众人有关。人在人群中,处好人与人的关系是关键。“同明相见,同音相闻,同志相从”,人与人相逢共处是一种缘分。想问题、办事情要从“大家”出发,珍惜缘分,多关心少排斥,多支持少挑剔,多谦让少争执;对出现的矛盾和遇到的困难,多沟通少误解,多信任少猜疑,多宽容少计较,人内心才感到温馨和谐。面对矛盾、摩擦、误会、纠纷等,要有求同存异的大度雅量,要有克己为人的奉献胸怀。这里,尤其不能长“小心眼”,搞“小动作”,弄“小圈子”。作为现代人,应该把自己的小目标和社会的大目标统一起来,放开眼界,提高境界。在大目标之下,大事小事皆容得,大善小善皆施得,大忙小忙皆帮得。
托尔斯泰说:“人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人内心和谐,是心灵美,是内外兼修的美,是外在与内心统一的美,是生命的真正珍品。每个人开启心灵,永驻芳香,洗涤心灵,保持高洁,以人为本,人自为本,尽心尽责,我们的社会一定会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内心和谐四要
和谐在每个人身边,和谐的责任在我们每个人肩上。创建和谐社会,要求每个人做一个和谐的人,以自我内心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一要讲学习,强化和谐自我的根基。学习是提高修养,增加智慧的基础。通过学习,人可以开阔视野、理解他人,更好地处理自己与他人与世界的关系,夯实自我和谐的基础。
二要讲责任,凸现和谐自我的作用。责任就是做应该做的事情。在人生旅途中,我们要有一个良好心态,积极乐观地看待每一件事并敢于承担。既要学会对别人负责,对家庭、国家和社会负责,也要学会对自己负责。整个社会就是因为人人都在承担责任而变得更有秩序。
三要讲宽容,锻造和谐自我的品格。以宽容之心谅解他人,化解矛盾,冰释前嫌,使自己在良好人际关系中舒畅地学习、生活、工作。宽容的是他人,受益的是自己和整个社会。
四要讲激情,挖掘和谐自我的能力。缺乏生活激情,生活便会黯然无光,缺乏工作激情,工作就是负担。有激情的人才会有忘我的投入,没有激情的人,总喜欢斤斤计较,患得患失。
我们生活在一个伟大的时代,行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征程上,每个人都应当燃起火热的激情,忘我工作,热情生活,努力为构建和谐社会奉献自己的爱心和力量。
器乐学生内心听觉能力培养论文
内容摘要:音乐是听觉艺术。敏锐的听觉能力是捕捉音乐信息和获得音乐感觉的基础。其中,内心听觉对器乐学生的学习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文章从学会聆听、学会记忆、学会想象、学会实践等途径探讨了器乐学生内心听觉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内心听觉音乐意象聆听记忆想象实践
众所周知,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依赖于听觉,听,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敏锐的听觉能力是捕捉音乐信息和获得音乐感觉的基础。根据听觉的形成与作用方式的不同,听觉可分为内心听觉(主动听觉)与外部听觉(被动听觉),其中,内心听觉对器乐学生的学习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也是本文所论述的重点。
一、内心听觉的含义及其特征
内心听觉是指“在内心(实际是头脑)所进行的音乐活动,尤其是内心的听觉活动,它所涉及的心理现象主要是听觉意象。”①同时,内心听觉又是一种音乐能力,是一种构成内心音乐意象的能力,它对音乐活动具有先导性与创造性。内心听觉与外部听觉的区别关键在于内心听觉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内心音乐活动,是人们在内心对某种听过或未听过的音乐的回忆或想象、预测,而外部听觉则是指一种普通意义上的音乐听觉,是一种被动接受音响信息的过程,它多强调听觉器官对音乐的感知与记忆,而且只是孤立地对某种声音产生听觉意象。内心听觉以外部听觉为基础更加强调声音在心理上的自如运用,它是对音乐整体产生的听觉意象,甚至还要超出这个范围,“它不是外部听觉在内心的纯粹复制,在摆脱了外部听觉束缚的同时,音乐内心听觉具备了先导与创造的能力。”②如作曲家总是通过某种内心听觉进行创作,由内心听觉去选择符合于作曲家内心表现需要的各种音响手段,因而作曲家只有当他在心中听到某些所需要的音时才能把它写下来,这种内心听觉可以说贯穿于作曲家作曲的全过程中;演奏家也是如此,他在演奏时也总是在内心提前听到那些将要奏出的音响,提前对于将要出现的音高、音色、力度、速度等要素做出判断,以便调整自己的演奏动作求得自己满意的声音效果;音乐欣赏也并不单纯是听觉器官的活动,它是一种内、外结合的听觉活动,当欣赏主体用耳朵听音乐的时候,内心的听觉也总是在不断地帮助他对感官听觉做出判断。正是由于内心听觉具有先导与创造能力,因而,器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这一心理过程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如何培养器乐学生的内心听觉能力
内心听觉与钢琴教学关系探讨
摘要:本文将内心听觉训练融入到钢琴教学中,首先阐述了内心听觉的含义,内心听觉在钢琴教学中的作用,以及钢琴教学对内心听觉能力的影响;最后提出了在钢琴教学中培养内心听觉的具体策略,意在培养学生的听觉记忆和音乐想象能力。
关键词:钢琴教学;内心听觉;关系;方法
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这也推动了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增加,很多家庭非常重视子女接受艺术教育,钢琴成为了热门音乐乐器,并逐渐普及开来。但是无论是业余学员,还是高校钢琴专业的学生,在弹奏钢琴过程中偏重背谱与弹奏技巧的学习,而忽视了内心听觉的培养,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在弹奏技巧上已经驾轻就熟,但是在音乐效果上火候不够,弹奏给人以机械与可以模仿的感觉,缺乏演奏的灵魂应有的感召力,没有演奏出属于自己的东西。内心听觉贯穿钢琴演奏的始终,可以说是钢琴演奏的灵魂,这是需要加以重视的。
一、内心听觉的内涵
内心听觉的产生与人的大脑是密切相关的,当音乐进入大脑后,人通过外界的声音产生了某种声音的感性认识和记忆,并逐渐影响到自己的心理活动,产生特殊的心理反应。首先人通过听觉接收到来自外界的音乐,对这些声音产生听觉意向,以不同的生活阅历通过人脑产生不同的形象,再通过自己的审美观对声音进行评价,最后把这种评价和感受储存在大脑中。而声音意象不是简单地通过人的听觉来接受和评价外界的声音,更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的情感来体会,是感性和理性认识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钢琴教学与内心听觉的关系
音乐内心听觉指导歌唱论文
摘要:在声乐表演中音乐内心听觉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心理学的角度,论述了音乐内心听觉对于声乐表演的具体作用,说明了在声乐表演各个方面运用音乐内心听觉指导歌唱的方法。
关键词:音乐内心听觉声乐表演音乐意象
一、音乐内心听觉
“音乐内心听觉”一词已为音乐界所熟知。“作为音乐听觉特有的表现形式,音乐内心听觉是一种不依赖音响,仅凭记忆表象和思维而准确地构成内心音乐意象的能力。”①它是人在音乐活动中音乐音响刺激积淀在内心之后所进行的声音造型能力。音乐内心听觉使音乐意象从记忆或想象中迸发出来,供内心听赏。
如同画家作画前先在头脑中形成作品的构思和布局、戏剧表演者表演角色前在头脑中形成角色形象一样,音乐家们在创作和表演前都要通过音乐内心听觉进行充分的准备。指挥家面对总谱用内心听觉去听和理解音乐,在头脑中再现出完整的音乐音响,不用乐器演奏似乎也“听”到了完整音乐,从而充分地掌握音乐作品,乐队在这样的指挥家的指挥下常常生气勃勃;歌唱家在演唱出台前常静坐,作内心歌唱,在内心听觉的提示下引发声音的想象,以期进入角色,全身心地投入到所要演唱乐曲的规定情景中;弦乐演奏家在演奏过程中,会通过内心音准衡量演奏乐器发出的音响高低,听到某音略有不准就通过迅速微调手指位置来调节音高;作曲家能够将头脑中的音乐以乐谱的形式记载下来,贝多芬在耳聋之后尽管无法聆听音乐音响,仍创作出许多伟大的音乐作品,他就是凭借音乐内心听觉,以他耳聋前在头脑中储存的鲜明稳定的音乐听觉表象为基础,在内心中听到自己谱写作品的丰富音响,以完成音乐创作。要正确地领会理解音乐、从事音乐艺术实践,就必须具有敏锐、精确而系统的音乐内心听觉。
对声音造型的感受和记忆能力是一般音乐专业人员所必需具备的,而对于从事作曲、演唱等声乐活动的人,还必须注意音乐内心听觉的运用。
内心听觉钢琴教学论文
一、内心听觉的形成过程
内心听觉是一种音乐的心理现象,因此要探究内心听觉的形成过程,首先应该研究音乐听觉意向这种音乐心理现象。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人在感受外界事物的时候,外界的事物能够在人的脑海中留下一些记忆,这种记忆就称为意向。此后,虽然该外界事物已经不在眼前,但其印象仍然留在人的脑海中,并在适当的时候人的脑海中又会再次出现该事物的形象。人们对身边的事物进行感知后产生印象,而这种印象使人能够进行想象。音乐的主要特征便是印象,在人们的脑海中显现出来的音乐绝大多数都是听觉意向。音乐是变化多样的,它具有很强的创造能力,因此在人的脑海中所形成的音乐意向也具有很强的变化能力。同时,内心听觉和音乐意向两者是统一的,因此可以说,内心听觉产生的过程就是音乐在人的脑海中形成意向并且最终产生作用的过程。形成内心听觉的最深远的目的便是形成优秀的听觉意向。由于演奏者之间存在着差异,对音乐的感知能力也不尽相同,因此所形成的音乐意向也是不同的。音乐刺激大脑时,人会产生对音乐的感知。随着刺激次数的增加,感知能力也会逐渐增强。
二、钢琴教学中内心听觉的训练方法
(一)提高音乐感知能力。感知能力因人而异,每个人形成听觉意向的过程也是千差万别的。对音乐的感知包括对音乐的感觉及知觉,具体而言包括对音乐的强弱、旋律、节奏、速度等的感知。对于一个音乐学习者来说,音乐感知能力在音乐创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在钢琴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增强音乐感知能力的方法有很多种,本文所论述的主要是针对钢琴教学及演奏的方法。在钢琴的教学与演奏中,学生首先应该练习节奏比较慢的音乐,逐渐感知音乐。在练习过程中,学生应该认真聆听音乐,在听的同时认真查看与之对应的乐谱,通过这种看与听相结合的方式,练习者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将会逐渐增强。
(二)提高音乐记忆能力。音乐刺激人的大脑并且在大脑中产生记忆,这就是内心听觉的听觉意向。音乐记忆能力的提高极大地有益于内心听觉的增强。在钢琴的教学与演奏中,可以通过背诵乐谱的方式来练习音乐记忆能力,同时结合无声和发声的训练,来提高练习者的音乐记忆能力。
(三)加强音乐想象能力。想象的过程就是人的大脑对已经拥有的印象进行改造从而创建出一个新的形象的过程。音乐想象力在内心听觉这个大的范围中是属于顶层的,音乐感知和音乐记忆相结合,组成了内心听觉这一个大的概念。在钢琴教学与演奏的过程中,练习者首先应该掌握好乐曲的节奏和曲调,才能开始音乐想象力的训练,同时结合乐曲的背景知识,对乐曲进行合理的想象,形成自己的感悟,并最终在演奏中将这种思考表现出来。
国内心理学文化思维问题思索
摘要:深受西方影响的非西方国家民众的文化失落感已成为根植于理智阶层心底的一种难以排遣的情结,为本民族、本地域的心理学取得合理与合法身份或地位,成为他们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随之而来的难题在于文化思维与现代性二元对立方法论的偏狭性。破解这一难题关键在于文化思维与方法论的转向,从对心理学向本土文化寻求外在的支持转向在文化框架下对心理学本身的文化性格考察,从而辨明本土心理学与文化之间真正关联。
关键词:本土心理学文化思维方法论
世界范围内心理学本土化运动是伴随着世界殖民体系瓦解和后现代思潮的冲击下出现的。源起于文学艺术领域的后现代和科学哲学领域的历史学派这两种思潮兴起,引起心理学领域的积极响应,使人们从试图建立统一心理学体系和探索普遍真理的梦幻中清醒过来,主张立足于本土文化,回到特殊的文化氛围和真实情境之中,去把握心理具体的表现形式和丰富多彩的样态。为本民族、本地域的心理学取得合理与合法身份或地位,就成为他们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本土心理学顺应这种文化心态应时而生,这是达成他们内心愿望最适合不过的途径。
就中国而言,即便是本土心理学启蒙比较早的香港、台湾等地,其本土化进程无论是研究范式,或是理论建设,也没有演变成为我国本土心理学当然的精神领袖。但是,他们的研究在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意蕴,批判地吸纳西方现代心理学合理内核和精神,建构中国自己本土心理学等方面,为大陆心理学界树立了良好典范。
不可否认,包括中国在内的第三世界国家由于长期受到西方文化殖民扩张和殖民渗透,本土心理学运动尤为壮观和剧烈。归纳起来,在我国本土心理学研究领域,存在着三种代表性的充满了困顿和迷惑之感的“声音”,第一,以香港、台湾心理学者为代表,这是中国本土心理学运动的起源地,他们力主稳妥、循序渐进来进行“纯学术”而较少涉猎意识形态的本土心理学建设,主张以中西合璧的研究方式来实现对本土心理学研究的突破,至今已经对中国人所特有的人情、缘分、面子、孝道、社会化等范畴进行了验证性研究。香港和台湾的本土化进程由于各自文化历史与背景不同而导致本土化运动在研究目标和路向上细微差别,前者多惯于跨文化研究,后者努力在建构自己的心理学。代表人物杨国枢先生所提出的“本土心理学研究的层次与方向”和“本土性契合”标准至今仍然是本土心理学界研究的指南与风向标;
第二,以我国内地南京师范大学和吉林大学为代表,老一代心理学者以潘菽、高觉敷、杨鑫辉、燕国才、车文博为开路先锋,他们为我国心理学中国化作出了开拓性贡献。中年一代以葛鲁嘉博士为代表,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与整理工作,以期从中国本土文化土壤里获取最地道的文化资源,梳理出能够理解、解释和干预中国本土民众心理生活内涵和技术,以本土心理学能否有效为社会生活服务及能否通过实用的考验为旨归,在国内学界较为引人瞩目;第三种“声音”是除了上述两种具有典型意义声音以外比较驳杂的“声音”,其有一个共同点,即只是把研究对象由西方社会或西方人换作中国社会或中国人,但研究方式和理论说明却是西方的或西式的,究其实质,依然是现代西方主流心理学实证研究范式,不过是披上了本土心理学“外衣”。仔细反思会发现,第一种声音表达了第三世界国家本土意识的苏醒和试图从过分优势的西方心理学的主控或宰制中重新获得自发性、自主性及自动性的心声。尽管目前它依旧是我国本土心理学研究趋势执牛耳者,但是,有学者认为,该研究取向有文化抽象化、文化实体化及文化对立化倾向,如果任由这种趋向发展,本土心理学研究会最终失去“本土”意蕴[1];第二种声音表达了中国本土心理学者试图脱离西方心理学的羁绊与制约,努力尝试着构建属于中国真正心理学体系的心声,其中彰显的是中国心理学者表现出可贵的学术创新能力、信心和勇气。尽管对中国典籍文献的重新理解与解读方式是最重要的,但是,怎样才能跳脱出西方科学主义心态和西方心理学框架束缚来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并赋予文化传统以原创性意义,这对于建设本土心理学来说,至关重要;第三种声音自不待言,与其说是本土心理学研究,倒不是说在第三世界国家中验证西方心理学研究,从深层次而言也是在西方心理学“扶植”名义下文化殖民的“助推者”,其研究的隐蔽性也常使人失去应有的判断力。
行走在儿童内心的世界
如果你选择舒坦、安逸的生活,在平地上走一辈子,那您临终时依然在平地上;而如果您不畏艰险在高峰上攀行,尽管您只攀援了半步,但您已经站在的平地的高处了。带着创造一个激情生活的梦想,带着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之情,带着想成为一名理想幼儿教师的豪情,我踏入了红苹果艺术幼儿园,从此与幼教事业、与民办教育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行走在童心的世界,我见证了绵阳幼教发展的五年。
还记得5年前,当我以一个共产党员的身份,以一个优秀毕业生的身份,以一个宁愿放弃所谓的铁饭碗的人的身份跨入红幼时,曾一度令朋友、亲人替我感到惋惜,而我始终坚定自己的信念,成为了一名普通的民办幼教工作者,这一切缘于我对幼教事业的热爱,缘于红幼领导人对幼教事业同样充满激情的发展规划,缘于红幼人兢兢业业的一种创业感动。
5年前,绵阳的民办幼儿教育已经发展的红红火火,幼儿园也如同雨后春笋般遍地皆是,民办幼儿园之间、民办幼儿园与公办幼儿园之间的竞争已不言而喻,从事幼教工作的5年我见证绵阳幼教从多、杂低层次到高规格,高水平发展的5年,也是我成长的5年。
行走在童心的世界,我倍感责任重大,选择幼教,我就选择了艰辛。曾有人这样写幼儿教师:我猜想,您期盼站在东方的山头,守望那破晓的太阳;也清楚,您喜欢跳出艳春的小园,观赏那越墙的红杏;还了解,您惯常驻足花房的一角,凝视那钻土的小草……幼儿教师在人们的心目中是美丽、温柔、善良、幽雅、和蔼的天使形象,而当我选择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不规范到高品质的民办幼儿园时,就注定了工作的艰辛,就注定了我不仅要做天使,也要做创业者,因为我知道,我不仅是在干一份工作,更是在干一翻我所热爱的事业为了幼儿园的发展,为了实现自己成为一名理想幼儿教师的梦想,多少次拖着沙哑的声音进行电话家访,多少次总结教育经验准备教玩具到深夜,多少次顶着烈日冒着严寒做招生宣传……这一切,我已经记不清了,但我知道,在我们的辛勤努力下,工作得到了认可:孩子越来越多了,我们的教育经验越来越丰富了,我们取得的成绩,获得的荣誉也越来越多了。
行走在童心的世界,我选择了宽容。一位哲学人说过一番耐人寻味的话:天空收容每一片云彩,不论其美丑,故天空广阔无比;高山收容每一块岩石,不论其大小,故高山雄伟壮观;大海收容每一朵浪花,不论其清浊,故大海浩瀚无比。孩子就是孩子,面孩子的失误、缺点,我选择了平静与理智,我和孩子们共同营造了成长的温馨家园。
行走在童心的世界,我倍感骄傲与自豪,选择幼教,我就选择了微笑与欢乐。5年前,当我第一次带班时,我就全身心的投入到幼教工作中,成为了孩子亲密的好伙伴,家长信赖的好老师。
二胡演奏内心听觉培养与培训
听觉的无意识与有意识首先,“听觉就是声波作用于听觉器官,使其感受细胞兴奋并引起听神经的冲动发放传入信息,经各级听觉中枢分析后引起的感觉。”[1]音乐是一种声音的艺术,那么听觉功能必然要承载音乐发出的所有信号(高低、长短、强弱和音色),这些信号被听觉器官识别的越清晰、越准确,它就对以后的音乐操作活动(运动技能)的帮助或者影响力就越大。
识别的过程不单单是耳朵把音响信息记录下来,而是由于大脑听觉中枢神经介入通过接收、矫正、调整,并以一种新的音乐思维印象来支配技术器官,从而再现预期的音乐效果,即将实际演奏的音做前期的“音乐化”的处理准备。这一过程从头至尾,都是有意识的活动,可以理解为自耳朵捕捉到乐音以后的所有工作,都是大脑有意识的进行并且完成的。“只有在具有强烈的、深刻的、富有思想的听觉印象的情况下,才能对音乐作品进行充满艺术魅力的演奏。”
由于二胡没有指板,手指压力的变化也会带来音高的变化、影响音高的稳定,因此,对二胡演奏者来说不仅要有一个健康的听觉系统,更重要的是要拥有一副“反映敏捷”的耳朵。一些教师善于培养学生在演奏中的大脑听觉意识,在课堂上不止一次的提醒学生要善于有意识的运用自己的“听觉”,让“大脑工作应该走在手前面。”另一种情况则相反,是一种无意识的,俗话说“这只耳朵进,那只耳朵出”。
这个比喻虽有些不合适宜,但在多数现象中可以证明演奏者没有学会使用自己的耳朵,仍旧凭借无意识的“听见”进行演奏,导致演奏质量不尽人意。听觉在这种情况下依靠的是运动中的提示音,它完全没有上升到一种独立的状态,它看上去与声音同时运动,然而,实质上很大程度的出现了“滞后”的危机。比如,当某一种技术或旋律被演奏者无数次的重复后,会出现听觉的消极反映,与此同时,肌肉的运动就会异常的积极起来,甚至会“堵住”我们的耳朵,呈现出来的便是一种机械的“复制式”的练习,在这期间有些同学的思维是涣散的。
一个平民英雄的内心与背后
湖北—云南—西藏,跟随陈刚毅的足迹,我们一路走过,脑海里却始终有两幅画面矛盾着,又交织着:
——简陋的办公室里,蓝色封面的图纸资料堆满桌柜,一位白衬衣、白脸庞的书生,诉说着平凡的人生故事,语调平缓而低沉。
——万古蓝天下,橘红色的大桥飞跨山谷,一个面色黝黑的汉子手扶勘测镜,迎长风而立,略带沧桑的笑意。
一面是书生,一面是英雄。陈刚毅给我们的印象如此反差,却又如此统一,统一到一个共产党人的身上。
陈刚毅说,我是个普通人,但我要为社会留下点东西。
一个信念,多年执着,普通人陈刚毅按自己的步伐一路高歌,走成了英雄,一个平民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