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教学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9 11:58:0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内容教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中学教学内容改革思索
我国的中学基础教育一点都不基础,学校所重视的都是非常专业的理论知识,而不重视知识的实用性,一些本应该作为中学基础知识来教的课程却成为了大中专院校的专业课,导致中学生连最基本的日常生活知识也不懂。
在网上流传着这么一些对话:一位大学生说:“教授,我们期末试为什么要考这些用不上的内容?”教授说:“有用的不考自然也懂了,要考的都是没用的。”
这些话虽然不完全对,但明显是对我国的教育制度有一定的批评,对同学们所学的内容存在很大的质疑:学习的内容用不到实际上,得不到社会的认同,学来有什么用呢?岂不是造成教育浪费?为什么不学些分数等于能力或接近能力的实用的知识呢?
人们把中学学的科目叫做基础课,但现在一点都不基础,而是非常专业,专业到在日常生活中用不上的程度。如有的学生读完高中,连最基本的礼貌礼节都不懂,可礼貌礼节这门课在大中专课程表里,是当作专业课来教;又如应用文,在初高中只是当作非重点说说罢了,有些学生连写请假条的格式都不太清楚,但应用文在很多文秘类工作上运用得比较多,应该受到重视的。因此,我们能不能把一些所谓的基础课与一些所谓的专业课调整呢?就如礼貌礼节应该成为基础课,每个学生都应该懂得,都应该熟知。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学习是为了在日常生活和交往中可以灵活运用,正所谓“学以致用”,但学了用不上,或者不常用的话,那些知识是不是没必要在中学里学呢?是不是应该把那些很专业的,日常生活用不上的知识放到大学里给专修的学生学习和研究呢?
我们中学里的好一些科目多是学理论,日常生活中用不上。下面说说几个例子。
中学教学内容革新
在网上流传着这么一些对话:
一位大学生说:“教授,我们期末试为什么要考这些用不上的内容?”
教授说:“有用的不考自然也懂了,要考的都是没用的。”
这些话虽然不完全对,但明显是对我国的教育制度有一定的批评,对同学们所学的内容存在很大的质疑:学习的内容用不到实际上,得不到社会的认同,学来有什么用呢?岂不是造成教育浪费?为什么不学些分数等于能力或接近能力的实用的知识呢?
人们把中学学的科目叫做基础课,但现在一点都不基础,而是非常专业,专业到在日常生活中用不上的程度。如有的学生读完高中,连最基本的礼貌礼节都不懂,可礼貌礼节这门课在大中专课程表里,是当作专业课来教;又如应用文,在初高中只是当作非重点说说罢了,有些学生连写请假条的格式都不太清楚,但应用文在很多文秘类工作上运用得比较多,应该受到重视的。因此,我们能不能把一些所谓的基础课与一些所谓的专业课调整呢?就如礼貌礼节应该成为基础课,每个学生都应该懂得,都应该熟知。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学习是为了在日常生活和交往中可以灵活运用,正所谓“学以致用”,但学了用不上,或者不常用的话,那些知识是不是没必要在中学里学呢?是不是应该把那些很专业的,日常生活用不上的知识放到大学里给专修的学生学习和研究呢?
声乐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初探
一、高职高专声乐教学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很多高职高专院校在教学方面也更侧重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声乐课程作为高职高专音乐教育专业的技能课程,被列为高职高专院校的重点教育课程。笔者通过对一些高职高专院校声乐教学相关文献的研究调查,发现了各高职高专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现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一)高职高专院校生源质量的不断下降。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也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很多学校在招生的时候都会感觉到有压力,学校领导不仅担心招不到学生,更担心招到的学生声乐基础差,这给声乐教师的教学造成了很大压力。(二)没有建立良好的师资团队。很多高职高专院校音乐教师力量不够平衡,有些发展时间比较长的院校,师资力量相对会比较强,但是也有许多新升格的院校,因为学校发展的时间短,导致师资团队之间没有得到充分的完善和磨合,所以师资力量就会较弱。(三)声乐专业教学模式不够完善。许多高职高专院校都是采取一对一上课、小组课以及集体大课的教学模式,大都忽略了声乐专业的学生进校的基础,采用一名教师对多名学生进行声乐教学授课方式,不能兼顾到每一个学生,导致学生学习声乐的积极性不高。
二、高职高专声乐课程内容的安排与改革
(一)高职高专声乐课程内容的安排。高职高专声乐课内容的安排决定了声乐课程的教学效果。发声技巧和歌曲演唱是高职高专声乐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发声技巧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歌唱中的艺术嗓音,包括了歌唱的气息、位置、语言等。歌曲演唱则是提高学生声乐专业素养的重要保障。在学习声乐发声技巧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给学生传授一些发声技巧的基础理论知识,让实际练习与基础理论相结合,学生在掌握技巧的同时,也可以对理论知识有所了解。并且教师在一边讲解理论的时候可以一边引导学生们进行练习。教师也可以多创设一些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音乐发声技巧的课堂活动。这样,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发声技能,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声乐发声技巧的积极性。对于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是否掌握了正确的发声技巧,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小学的音乐课堂教学是以唱歌为主,所以教师的范唱能力很重要,好的范唱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要使范唱具有感染力,就要求音乐教师具有一定的声乐水平。同时,小学生的嗓音还没有完全的发育好,只有正确的歌唱方法才能保护其在变声后仍然拥有健康的嗓音。所以,高职高专院校的声乐教师应该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发声技巧训练,有助于保证高职高专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的未来职业发展。(二)高职高专声乐课程内容的改革。传统的声乐教学只注重声乐的演唱技巧的训练,通过研究调查我们发现这种教学方式是不能在真正意义上满足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未来发展需求的。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点对声乐课程的内容进行改革:1.增加声乐理论课。教师在理论大课上给学生讲声乐艺术的呼吸原理、通道原理、演唱器官运动原理以及发声与咬字原则等基础理论知识,比如歌唱的呼吸是不同于生活的呼吸的,它是带有意识的、有目的性和技巧性的。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平躺时感受歌唱呼吸的正确运动途径和感觉,从而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记忆。2.加强对学生声乐教学能力的培养。成功的教学方式不是通过强制性的手段来对学生进行施教的。在声乐演唱中,咬字吐字是否清晰,也直接影响着音乐演唱的成败。有些同学在唱高音的时候经常会吐字不清,教师就通过让口腔“打哈欠”的方式帮助学生抬起上颚,然后依照这种方法对演唱的歌曲进行了反复的训练,学生经过不断的练习和总结,发现了在演唱歌曲的高音部分,应该注重打开口腔,使口腔和胸腔产生共鸣,从而提高咬字的准确率[2]。通过“打哈欠”的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在声乐演唱中咬字的准确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声乐教学能力。
三、高职高专声乐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
(一)转变声乐课堂的教学模式,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新课改要求各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应该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首先,着眼于当前的社会就业岗位,根据音乐教学专业的岗位需求,教师应该制定出有针对性的的教学目标,同时,也要积极的创新和改变课堂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声乐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采用一对一的教学形式,这种单一的教学形式让学生觉得声乐学习乏味枯燥,降低了对声乐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师可以按照学生的声乐学习基础,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声乐小组,进行分组教学。声乐小组课作为声乐个别课的延伸和扩展,在声乐教学中也占据重要的位置。声乐小组课的教学方式包括以下两种:1.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让同一个小组的学生一起练声,然后再逐个演唱教师布置的曲目,学生依次演唱过后,进行互相评议,比如“他刚才演唱的这首《北国之春》,不仅旋律舒缓,同时情感的表达也很抒情,让我不禁思念起了我的家乡”等。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声乐水平,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2.以排练、观摩、实践教学的方式为主。声乐教师应该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培养学生的声乐表演、组织和创编能力。比如聂耳的《铁蹄下的歌女》,学生在进行二次创作时,一定正确的安排气口,把在个别课中学习的声乐演唱技巧进行二度创作。同时,教师也要将重唱、小组唱、歌表演等表演形式带入课堂,把课堂搬上舞台,通过对学生每一次在众人面前的表演,每一次的舞台演出,锻炼学生的胆量,这样既能提高学生调控自我情绪的能力,也能克服学生怯场的心理。在声乐小组课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其他同学的节目进行观摩,取长补短,并学会自己编排节目。比如说教师可以阶段性地让学生自己策划、筹备、编排一场小汇报演出,教师在进行辅导的过程中,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深入挖掘学生的潜力,让他们有机会自编自导自演,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二)合理的制定声乐教学的方案,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课堂教学是声乐课的基础。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改变原有的课堂教学模式,加大学生声乐组合的合唱教学,同时也要适当的保留原有的声乐独唱技巧。教师也可以根据音乐体裁的需求,灵活的组织和调整声乐曲目的内容以及编排。以声乐组合唱排练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音乐素养制定课堂教学方案,比如说可以选择一对一上课,当然,这部分学生要不就是声音条件好的,要不就是音乐素养特别高的,再者就是能发挥出其独唱能力的学生。还有一种就是选择以5人为一组的可以二节连上的小组课,这部分的学生大多数都属于中等生,在形象以及音准方面还有发展的空间。第三种就是大概在15人左右的二节连上小组课,但是这部分学生整体的音乐基础都比较薄弱。学校也应该为学生提供声乐练习的场地,并且在练习过程中,学生的穿着一定要大方得体,尤其是女同学,更要注重自身的体态形象。上课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习舞台步,从登上舞台的一刻就要做到按照舞台步走到自己的位置。久而久之,便会帮助学生提高声乐的素养以及舞台的肢体语言能力。
深究成本会计教学内容及教学形式构想
1.现行成本会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成本会计》是会计学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是继《基础会计》与《中级财务会计》后开设的又一门专业课。其理论性强,方法体系相对复杂且应用性突出的专业课程。现行成本会计在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上都存在很多问题。我们必须加以重视并予以改进。
1.1课程体系不完整。
现行成本会计是基于产品生产的传统制造环境。所谓传统制造环境主要是工人借助机器设备对原材料进行加工,生产出产品,产品成本中直接材料、直接人工所占比重较大,制造费用所占比重较小,也就是以企业所生产的产品为中心,对费用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归集与分配,计算产品的生产成本,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成本的预测、决策和计划,再对实施过程和结果进行成本控制,按照责任成本进行考核和分析。从成本会计教学内容上看,一般包括五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成本会计总论,主要提供成本会计概念基础;第二层次是成本核算的要求和一般程序,是成本核算的基本框架;第三层次是成本核算基础,是第二层次的具体化,也是成本会计的重点内容。包括各项费用要素的分配,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制造费用的分配,废品损失和停工损失的核算,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分配等。第四层次是成本计算方法。由于不同企业其生产特点和成本管理要求不同,决定了企业可以采用不同的成本计算方法,包括品种法,分步法、分批法、分类法与定额法;第五层次是成本报表。是向企业内部各管理部门提供成本信息的载体。十多年没有变化的传统成本会计教学内容目前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已不适应新的制造环境下产品成本核算的要求。因为当前的经济环境和制造环境已发生变化,在新的制造环境下,机器和电脑辅助生产系统在某些方面已经取代了人工,人工成本比重不断下降,而制造费用急剧在增加,如果仍简单地按传统成本法归集与分配费用,不仅不能公平地分配费用、计算和反映各种产品的成本,甚至会扭曲成本信息;第二,从教学内容上看,没有制造业核算过程的介绍,学生对典型的工业企业的生产过程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学生感性不足,认识不够,不利于学生对工业制造业生产核算过程的把握,更不利于将成本会计知识体系应用于企业的具体实践;第三,现行成本会计教学内容明显滞后。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成本会计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同时成本会计又要适应会计环境的变化,及时掌握社会需求动态,不断更新、补充、优化教学内容,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融为一体,以满足培养既有理论深度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成本会计人才的需要和满足企业日益发展的管理需要。然而目前成本会计教学中,往往只注重对传统的成本计算原理和方法的讲述,即使对于近年来国外在成本会计领域出现的新思想和新方法,也会因为课时的限制而仅仅作初步的介绍。这种传统、狭窄的教学内容,即不利于培养多元化、全面掌握成本管理会计知识,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应用性会计人才,也忽视了与企业管理实践的结合,忽视了满足企业不断发展变化的管理需要。
1.2教学方法不完备。
目前,在成本会计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手段绝大多数还是依靠自然媒体(黑板和粉笔),还是采用“单纯、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传统而落后的教学方法很难适应知识经济时代会计教学的需要,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教学方式单一,还是采用“单纯、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任课教师主要讲授书本理论知识,而学生则被动地接受新的知识,这种教学模式着重于传授知识,而忽略知识的应用,灌输有余,启发不足,复制有余,创新不足。这种呆板的教学模式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带来的是肤浅的教学效果,更无法培养出思维开阔并适应当前经济环境的高素质会计人才;第二,实践教学欠缺,影响学生对成本会计知识的理解和灵活运用,通过课堂理论课的学习,确实可以把握成本核算过程中各费用的具体分配方法,但缺乏对工业企业生产过程的了解,又没有实践环节的训练,很难将成本会计知识应用于企业的具体实践,掌握的只是零碎的知识片段,难以将其整合运用,更无法对成本会计知识进行整体灵活运用;第三,教学手段落后。目前成本会计教学手段绝大多数停留在黑板和粉笔等自然媒体,而传统的自然媒体的教学手段最大的问题在于限制教学容量,不便于按成本会计知识的内在实质进行结构化教学。因为成本会计主要是通过成本数据的前后钩稽关系反映成本核算流程的,这种数据的来龙去脉又主要是通过成本核算的有关表格反映的,为了讲解一个完整的成本核算过程,不可能将所有的成本数据表格在黑板上板书,只能通过课本前后翻阅才能解决,使学生知识结构前后不能连贯且不成体系,不利于知识的消化和吸收,缺乏连贯和流畅性,学生极易产生厌烦情绪,影响教学效果。因此,随着客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和成本会计课程本身的特点,传统的成本会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面临着革新。
钢琴教学内容与课程研究
内容提要: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拓展是我国高师钢琴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组成部分。本文以现代教育理念及现代教育技术为基本依据,参考国外同类课程的有益经验,从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这两个角度就钢琴课程的教改问题展开讨论,并力图在此基础上构建出更加顺应二十一世纪教育发展趋势和新型人才需求的、更富于科学性和立体感的高师钢琴课程结构框架。
关键词:高师钢琴课教改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拓展
二十一世纪是人才竞争的世纪。理想中的新世纪人才不仅要学有专长,而且要思路宽阔,想象丰富,知识渊博,善于创新,并具有良好的文化艺术素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为了与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以及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全面要求相适应,实施素质教育、培养新型人才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目标。
高等师范教育因其培养目标的特定性而在高等教育中占有特殊地位。就师范院校中的音乐教育专业来说,其重要职能即是向社会输送普通音乐教育的合格师资。由于音乐教育正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将会直接关系到普通音乐教育师资队伍的整体质量,进而对全社会的音乐教育——素质教育水准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钢琴课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主干课程,其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调整和拓展必然成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环节。而钢琴教学科学水平和艺术水平的提高,又将积极作用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在更高层次上的体现。本文将以现代教育理念及现代教育技术为基本依据,参照国外同类课程的有益经验,从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这两个角度讨论钢琴课程的教改问题。
一、教学内容的拓展:
外科护理烧伤内容教学综述
外科护理学在教学过程中存在教学方法单一、运用流于形式等问题,建议对影响学生把握的知识点进行整合,优化组合教学方法[1]。廖灯彬等[2]分析了外科护理学学生考试失分的原因,如易混淆、特异性评价标准辨析力不强、具有指导意义的数据记忆不清等。笔者针对外科护理学烧伤课堂教学的难点,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取得较好的效果,介绍如下。
1教学设计
1.1分析教材、制定教学目标
教材为曹伟新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外科护理学》第九章第二节烧伤内容,课时40min。内容包括病因、分类、临床表现、处理、护理等。其中部分内容与水电解质酸碱失衡、休克、感染等相关章节紧密联系,因此,教学过程中注意将相关课程内容融合讲解,引导学生进行新旧知识联系,运用所学知识归纳总结其中的护理规律,融会贯通地学习。授课对象为本科护理专业学生,根据其知识结构和培养目标,制定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烧伤病理生理,掌握烧伤面积计算和分类,掌握并发症预防和护理。②能力目标。准确进行输液护理,维持有效呼吸,会妥善护理烧伤创面,促进患者舒适,掌握烧伤病情观察方法和要点。③情感目标。重视患者情感和自尊需求,提供人文关怀。
1.2教学方法
1.2.1目标教学法
苏教版教学内容对教师教学的影响
苏教版教材用先进的教学理论以及新课改的思想指导着教师的教学.从教学内容上来看,苏教版教材的设计时刻体现着新的学生观和教学观,让孩子们在轻松的环境下愉悦的学习数学.
一增加了生活中的数学
因为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我们应该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数学、怎样用数学,使学生增加对数学的亲近感,体验用数学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例如“彩票中的数学”“统计与数学”都是学生身边的数学问题,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的等活动过程,理解其中包含的数学奥妙.再如,让学生体验“万”的大小时,我让学生回家数出一万粒大米.学生在完成这个作业的过程中各显神通,想出来许多奇妙的办法,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并且感受了数学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有的学生感慨“数米也要有技巧”.
二新增了“你知道吗?”
学习的关键是兴趣和动力.教学中如果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情感,就容易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课堂上对学习是否有兴趣是关系到学生能否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获取知识的重要因素.数学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科学的思想已经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因其积累性很强的特点,它的许多理论都是在继承和发展原有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果不去追溯古今数学思想方法的演变与发展,就不可能真正理解数学的真谛.数学知识在产生、发展的过程中,曾留下不少生动有趣的故事,如果能好好利用,一方面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也可使学生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激发学习兴趣,为他们未来的成长播下一颗良好的种子.
三增加了“数学家的故事”
谈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设计
通过对学生访谈、调查,发现理科类专业学生较为倾向于课程理论体系的学习,接受逻辑性强的系统知识,并且这类学生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可以基于教学资源进行自主学习;而医药、人文类等专业学生则倾向于课程的应用性知识,较为接受具有特定应用情境的案例教学,需要教师进行具体的教授。学习动力方面,通过对学生的了解,获知学生选修该门课程普遍出于对网络与多媒体知识的好奇与渴求,选学的学生很多,也较难选上。由此认为不论哪类专业的学生,其学习动力主要成分为认知内驱力。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了解和理解的需要,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需要[2]。报选这门选修课的学生主要的学习动力是为了了解网络多媒体原理和掌握网络多媒体应用知识。
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设计
根据对学习者的特征分析,如果将教学目标定得低、教学内容编制简单的话,理科专业的学生就会觉得课程简单,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如果将教学目标定得高、教学内容过于专业,医学、人文等专业的学生则会觉得太深奥,理解不了,同样失去学习的兴趣。为了兼顾各专业学生的学习需要,让每个学生学有所获,将教学内容具体分为理论知识与应用知识,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与考核要求。理论知识包括计算机网络原理、多媒体原理、Web应用构建技术原理与实现框架等。这部分内容通过通俗、简明的语言将网络与多媒体理论阐述清楚,并配以适当的图片与动画,制作成网页课件,放在网络课程上。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方式主要是让学生通过网络课程进行自主学习,并列出相关内容的经典教材目录与相关网络资源链接,便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拓展。学生在学习中如有疑问可以通过网络课程的讨论功能,以在线或离线的方式与学生或教师进行交流,也可在课堂上提问。应用知识主要是常用多媒体素材处理工具的应用,这些工具包括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二维动画软件Flash、三维动画软件3DMax、网页创作工具Dreamweaver、视频处理工具Premiere、流媒体编码工具WindowsMediaencoder等。应用知识的教学方式主要以课堂讲授与上机操作实践为主,教学内容以面向应用的具体案例为主。通过精心设计案例,使学生在具体问题的情境下掌握多媒体软件的关键知识。例如:在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教学中,通过一个图文排版案例,使学生在完成作品的同时,深刻理解和掌握文字工具、移动工具、图层、图层属性等知识点。由于课时有限,课堂讲授与上机实践的案例必须精心设计,案例设计以包含重要的知识点、体现经典应用为原则。除课堂上精讲的案例外,还有一些扩展案例可让学生通过课程网站自主学习。内容扩展主要是与课程相关而没有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在网络课程上提供。它提供了完整的知识内容与学科结构,让一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自主清晰地根据学科结构与内容进行学习,丰富与完善其认知结构。这是根据布鲁姆关于学科基本结构的观点设计的,他认为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通过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有助于对学科具体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对学科具体内容的记忆,有助于实现知识的迁移等[3]。
信息资源与环境的构建
根据对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分析,应构建《网络多媒体》数字化资源与环境,以支持教与学过程的有效展开。
1课程学习文本资源
深究中学数学概率教学内容编排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课程体系的编排应重点考虑以下方面:1.初中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数学学习特点;2.数学教学三维目标和现代社会飞速发展背景下基础数学教学发展特点;3.社会发展对学生数学能力素养的要求。只有充分考虑以上三方面,才能提高教学内容编排上的合理性。笔者试以华师大版教材(以下简称教材)为例,对概率内容编排的合理性作一番探讨。
一、要正确处理分步与递进、螺旋与上升的关系
从总体结构上看,教材在遵循《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出的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宜体现螺旋上升的原则时,把握得欠全面,造成了“螺旋有余,上升不足”的格局。《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初中阶段(第三学段)概率的具体目标,比小学高段(第二学段)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高出不少,这就是初中阶段所要实现的上升幅度。针对概率的具体教学目标,教材采用分步达成目标的思路是正确的,但分步过多,分级过细。华师大版教材对概率教学内容的编排——七年级上:可能还是确定;七年级下:机会的均等与不等;八年级上:用概率估计机会的大小;八年级下:机会的大小比较;九年级上:概率的含义,概率的预测。这样造成了过多的重复,甚至与第一、二学段也有重复,缺乏层次感,缺乏递进性,使有些“螺旋”叠加缠绕在一起,其症结在于没准确把握逐级递进、螺旋上升的原则,割裂了逐级与递进、螺旋与上升的联系,出现了教学进程“又慢又费”的情况,不符合初中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对于这种贴近生活的概率及其思想其实设置两组、至多设置三组螺旋就可以达到目标,不必设置四组、五组,为“螺旋”而“螺旋”,为分步而分步。
另外,在运用螺旋上升原则时,一要有一种学科本身所具有的核心的东西(不妨称之元认知)统帅螺旋上升的教学内容,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如对概率,不妨把“研究随机性现象”“寻找随机性中的规律性”这一学科研究范畴作为编排主线。二要使每一组螺旋有头有尾,能自成较完整的体系,前、后组螺旋间要有联结的纽带。虽然新课程理念提出“不再首先强调是否向学生提供系统的数学知识”的思想,但这并没有否定提供系统的数学知识的必要性。现在教材以交叉编排方法为主,其实交叉编排方式仍是要顾及内容体系的,仍是讲究系统性的,只是为适应学生认知特点而采用交叉编排。如果螺旋结构不完整,前后螺旋衔接性差,反而会出现诸多干扰学生学习的因素,使一线教师无所适从,交叉编排方式也定会失去适应性和亲和力。还有,逐步递进、螺旋上升原则也不是绝对的,其成立是有条件的。合理地运用逐步递进、螺旋上升的原则,容易照顾到学生认识的特点,加深对学科的理解,如螺旋之间上升的幅度过小,会使学生感到厌倦,不利于学生保持学习的兴趣,可见,在编排教学内容时,刻意套用这一原则反而会适得其反。
二、要正确把握概率概念的提出时机
从概率概念的提出上看,教材延误了时机。教材到九年级上才提出概率的含义,真是令人费解。其实,现在的初中学生,即使学校里不学概率,已有“可能这样,可能那样”“某某同学有很大实力当选班长”等生活经验,也往往在媒体中接触过“概率”一词,何况,学生在小学阶段已学习了“不确定现象”和“可能性”的内容,所以在初中阶段,概率概念的提出不宜过迟,宜在七年级、八年级之交提出为妥。因为此时,学生处于认知能力快速发展阶段,并对概率的实质和实际背景已有了相当的了解、体验,这时就应不失时机地进行概率概念的教学。“课程内容的组织要考虑到:先让学生进行辨别,然后学习概念,在此基础上掌握规则或原理,最后把原理或规则用于问题解决”,可见,概念具有一定的统摄性,何况概率是一个中心概念,只有适时地进行概率概念教学,才能“一览众山小”,才能更深刻地了解“可能性”“机会”的含义。概念还是学生开展思维活动的要素,有了一定的概念,并不妨碍学生数学创造能力的发挥,照样可进行合情推理以及其他瞬间性思维活动。古人提出“不悱不发”,要求我们不可“不悱而发”,也不可“悱而不发”。这套教材在概率教学中却出现了“悱而不发”的情况,这样会妨碍学生数学认知能力的发展。
中学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与优化
1、中学体育教学内容出现的问题
1.1、教学内容设计欠完善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一些内容,运动量减少了,使运动强度难以满足。我觉得这主要的原因有:一是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加工,但是这种加工降低了难度,使得教学内容的锻炼性降低了,没有很好的达到教学效果。二是教学内容的选择没有考虑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方式。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体育知识和学习经验,所以教师经常在教学中运用一些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这使得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性不强,减少了锻炼时间,从而使得体育课运动量不够、强度不够。
1.2、教师对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模糊不清
教师在教学中,面对课程标准里面的教学内容,很多教师感到很模糊,不知道选择什么样的内容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也不知道各种教学内容要在整个教学中占据多大的比例。在以前体育大纲里都规定了教学内容,教师认为内容规定的没有实际可行性,然而课程标准出来后,教师却不习惯这种没有约束的选择教学内容的方法进行教学活动。
1.3、学生身体全面发展与学生兴趣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