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大学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9 11:15:2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内蒙古大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大学生创业困境及对策研究
[摘要]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存在着下行风险,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大大增加了大学生就业压力。促进大学生创业,不仅是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大学生就业、创造条件刺激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因此,本文以内蒙古大学生创业为例,从创业认识、创业项目与创业资金三方面对内蒙古大学生创业困境进行研究和分析,并指出要坚持问题导向创新内蒙古大学生创业发展路径,健全大学生创业体系,加强大学生创业培训与项目管理,吸引社会各界力量强化创业融资,多渠道、多途径拓宽大学生创业道路,在新常态下聚焦内蒙古自身资源以及与其他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打造以大学生为核心的创业高地,为更好地解决内蒙古大学生就业问题创造条件。
[关键词]新常态;内蒙古;大学生;创业项目;困境;资金
2014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受世界经济下滑的影响逐渐呈现放缓趋势,2015年全年GDP实际增速较2014年的7.3%下降了0.4个百分点,经济发展呈现新常态特征。面临经济新常态,促进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不仅是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解决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打造创新创业高地的必然要求,作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结构转型升级的新引擎而发挥作用。当下内蒙古自治区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就业的总量压力与结构性矛盾并存,大大增加了大学生就业压力。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毕业学生13.27万人,较2016年的11.2万人增长15.6%。庞大的大学毕业生人群,同时涌入就业市场,大大增加了就业难度,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挑战与机遇。本文以内蒙古大学生为例,研究在经济新常态下如何解决大学生创业困境、实现创新创业目标。
一、新常态下内蒙古大学生创业困境
经济新常态下要解决大学生创业问题,必须摸清楚内蒙古大学生创业困境,在思想认识、创业项目、创业资金与政策扶持等方面找准发展瓶颈。结合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内蒙古大学生创业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困境:(一)创业认识不全面。1.创业动机定位不准创业受到了广大大学生的关注,内蒙古发展在政策引导下呈现出了许多新的商机,也带动了一大批大学生创业。但是创业涉及范围广泛、涉及领域知识复杂,这项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市场分析能力与心理承受能力等具有较高的要求。新常态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创业原因主要是因为工作岗位有限、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约有69%的大学生是因为“就业难”而选择创业,他们没有进行系统的创业教育培训,缺乏创业知识,社会实践工作能力不足,对市场发展认识不足,也没有对自身的优点和缺点以及创业项目进行一个合理的定位,对创业市场分析还不够就开始了创业,这大大增加了创业失败的几率。2.创业合作意识不足创业具有极强的系统性、复杂性。大学生不仅要有创业激情、创业技能、创业项目、创业信心和抗压能力,还需要具有较强的市场眼光和行业分析能力。但是目前,较多大学生都是首次创业,受经验和资金的限制,盲目地与同学、朋友进行合伙创业,而没有从其他方面深入考虑合伙人的知识、经验等因素,相似经历的他们在创业中存在着决策偏差、市场方向单一等问题,容易使创业陷入困境。3.对政府政策理解不到位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就大学生创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是整体的执行力和宣传力还有待加强。大学生受创业知识的局限,没有深入理解和把握鼓励、扶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内涵,也没有系统学习国家以及内蒙古政府创业政策,把握不准创业导向,在创业过程中碰到许多问题,不知道如何解决。(二)创业项目质量不高。1.科技创新不足传统的就业市场不同程度上已经处于饱和状态,要么想方设法开辟新的创业市场,要么充分利用科学技术促进传统市场改革创新、升级发展,激发传统市场的造血功能。就目前内蒙古大学生创业来说,缺乏一定的创业技能、科技创新意识与创业勇气和精神,遇到困难常常是由于创业信心不足而放弃。特别是许多大学生创业中没有将创业项目与专业课程学习结合起来,也没有把握住市场科技创新导向,缺乏科技创新能力,而部分成功案例是按照前人的成功经验而进行的。2.创业经验匮乏许多大学生毕业后就直接投入到创业领域,没有对创业市场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对创业领域认识不足,难以准确把握市场需求。他们在学校更多的是接受理论知识教育,缺乏对各个行业发展动态的研究,对一些文化和规则缺少了解和实践经验,难以把握市场商业信息。首先,毕业时由于就业难,没有深入研究创业行情以及进行理性的市场分析和风险分析就投入到创业中,盲目跟从使得他们在自我创业中迷失了方向。其次,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经验不足,对于企业注册、贷款、工商手续办理、创业技巧、创业法律知识以及创业中所需要注意的事项等创业基本常识掌握不全面,大大增加了创业困难程度,也增加了首次创业失败的几率。最后,大学生市场经验缺乏,创业行业选择范围狭窄,比较多的涉及电子商务、培训、咨询、餐饮、服务业等第三产业,行业竞争激烈影响创业成功率。(三)创业资金限制。1.资金来源渠道有限大学生创业中普遍面临的一个困境就是资金缺乏。一方面,虽然国家和自治区政府提供了优惠政策,但是准入条件较为严格,覆盖面窄,使许多创业大学生得不到支持。另一方面,部分内蒙古高校有创业基金等对创业大学生的资助政策,但是宣传力度不够,学生并不知晓,而且资助金额有限,杯水车薪。对于风险投资等资金的争取,许多大学生缺少这样的渠道,而社会上的小额贷款,往往需要担保和抵押及利率负担。大学生很难获取创业基金,只能依靠父母、亲戚资金投入,甚至申请信用卡维持现金流,导致资金十分有限。部分大学生手中有好的创业计划和项目,但是受启动资金的限制延迟了创业活动的开展,错失了最佳的创业时机。还有部分学生创业中受资金限制抗风险能力不强,缺乏市场竞争力,大大增加了创业失败的几率。2.资金使用不合理大学生创业资金困难不仅是创业资金获取的困难,通过调查也发现大学生在创业中存在资金使用不合理的问题。他们急于得到投资,在技术或创意方面与他人商讨出现问题,风险投资管理不当,大大降低了创业项目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也影响了后续融资。
二、解决内蒙古大学生创业困境的方法
离退休管理工作总结
一、把加强离退休人员管理处自身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来抓,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提高管理水平,增强服务意识离退休人员管理处
离退休人员管理处这支队伍的素质如何?关系到工作成败、影响着中心和大局。因此,加强这支队伍的自身建设当作首要的任务。我处的工作人员从事离退休工作时间有长短、年龄有大小、工作经历不同。但由于工作的需要,为了一个目标把大家组合在一起。我们按照有高度的政治素质、坚强的队伍凝聚力、和谐的同志关系、较强的工作能力、火热的服务意识的原则,来建设我们的这支队伍。离退休工作是不好干、也不愿意干的工作,这种认识带有普遍性。而任何工作总的有人去干,既然由于需要让我们承担了这份工作,别人不愿意干的工作我们干起来就更有意义,更显示其的特殊性。离退休下来的老同志,是建校初期到校工作的老教授、老领导、老建设开拓者。他们同内蒙古大学一起经历了风风雨雨,把自己的宝贵青春献给了内蒙古的高等教育事业,用他们辛勤的汗水浇灌了这颗草原明珠,为内蒙古大学的发展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内蒙古大学有了今天的发展,是与这些人的贡献分不开的,他们是功臣,我们为他们服务应该感到光荣。
我处组织全体工作人员认真学习、自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实际贯彻有关离退休政策的同时,十分关注有关信息,做为工作的指导。当全国老干部“双先”表彰会的消息一经发表,立即组织学习讨论、领会其精神。没有理论指导的工作是低水平的工作,要想提高工作水平必须加强学习。依据实际需要,我处建立了每周的例会制度。会上学习政治理论,相关政策,总结上周的工作,安排下周的任务,大事都要在会议上讨论,实行民主,大家可以畅所欲言。由于每个人都有其长处,在明确分工中,要注意调动积极性,文笔好的同志多写材料,动手能力强的同志多做些实际工作。分工不分家,互相帮助和补充。我处坚持以人为本,关心工作人员的政治进步,家庭生活,使人与人之间关系十分融洽,对搞好离退休工作形成较强的促进力。我处离退休工作坚持“上为学校分忧、下为老同志解愁”,用工作人员的真心实意,表达出最真诚的心声理念:“以尊重老干部就是尊重党的光荣历史,爱护老干部就是爱护我们党的宝贵财富”作为工作的根本宗旨。
二、认真落实离退休人员的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是做好离退休人员管理与服务工作的中心和根本。党和国家对离退休人员十分重视,制定出许多方针政策,如果不认真加以落实,就不能很好地将党和国家的关心体现在离退休人员的身上。
1、为了体现对广大离退休人员的关心、学校党委、行政在今年元月13日集中慰问宴请了全校的离退休人员,并表彰了优秀的代表。旭日干校长通报了内蒙古大学的发展建设情况。我处协助学校做了此活动的组织协调工作,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2、针对离休干部的医疗费这个热点问题,在原工作的基础上,我处人员多次赴党委老干部局反映,并联合驻呼高校离退休处两次向自治区领导呈报了《关于解决驻呼高校离休干部医疗费纳入自治区医疗保险资金管理服务中心统筹管理的请示》,得到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重视。
蒙古语授课大学生就业困境及对策
摘要: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好就业和再就业问题,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国家发展大局稳定,同时也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蓝图。据统计,2015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749万人,比2014年增加了22万,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11.7万人,其中,据不完全统计,蒙古语授课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2万余人,这些数据充分说明高校就业群体愈加庞大,结构性矛盾更为突出,尤其是蒙古语授课大学生受交流沟通差、匹配岗位少以及自身能力有限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就业形势异常严峻。
关键词:蒙古语授课;大学生;就业困境;对策分析
在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和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演变的综合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已经由“卖方市场”转向了“买方市场”,作为内蒙古地区未来经济发展、社会繁荣中坚力量的蒙古语授课大学生也有着同样的就业难题,再加上他们必须要适应主流文化、克服语言障碍等特殊境况,其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做好蒙古语授课大学生的就业工作不仅关系到大学生个人、家庭、高校,也是反映我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项重要指标,更是培养民族人才的重要渠道。
一、蒙古语授课大学生就业困难及成因剖析
(一)蒙古语授课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高校专业设置问题的原因。内蒙古自治区大部分高校蒙古语授课设置专业就业率偏低,并且有个别专业教学内容已经跟不上时代变化的需求。在大部分高校,没有设立汉语言文学课程。导致蒙古语授课大学生汉语沟通能力差,只能依靠学校组织的活动和日常积累来提高,收效甚微。在大部分高校,蒙古语授课大学生的许多课程比汉授生要求简单,硬性指标少。这些降低低标准的优惠机制,反而影响了他们自律、自强和能力建设。
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学校是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基地。音乐教师是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桥梁。音乐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影响音乐教育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在内蒙古地区,民族音乐教育尤其是蒙古族民间音乐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民族音乐的传承带来危机。
1.中小学音乐教师对民族音乐教育认识不足。由于审美价值体系的不同从而严重影响对民族音乐的认识:“由于历史原因,我们的近现代音乐教育是以西洋文化和西洋模式为基础建立起来的。音乐学院乃至师范院校的音乐专业教育,无论教学内容还是课程设置,基本上仍沿袭这以欧洲音乐为中心的教育体系。这导致了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无论在审美观念、音乐语言和音乐技法的掌握运用上都是西方的标准,并以此种标准来批评和轻视中国传统音乐。”由于“欧洲音乐中心论”的长期影响,无论从学校领导、音乐教师还是学生都会对民族音乐的审美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这个问题并不是能够在短时期得以解决的,需要广大的教育工作者能够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高度和危机感来提高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认识和责任感。
2.蒙古族民间音乐课程的教材不够丰富完善、不够系统健全。我国目前的音乐史类教材,大多数都是以汉族音乐史为主体的,少数民族音乐历史知识介绍的很少。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是由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同样,中华民族的音乐历史也是由各族人民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共同创造的,缺一不可。作为内蒙古地区的音乐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将蒙古族民族音乐记入我国音乐史册,让中小学学生了解蒙古族民族音乐在内的完整的中国音乐历史,了解作为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了解蒙古族民间音乐在中国音乐历史发展中所占有的地位及作用。目前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大多只有一门“民族民间音乐”,而该课程有关蒙古族的民间音乐教学内容少之又少。这种现状的产生导致音乐教师自身在学校学习期间,就没有系统、完整的学习蒙古族的音乐历史及相关的民族音乐的课程,因而音乐教师自身的认知水平就有一定的局限性,势必影响和制约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可以说,加强内蒙古地区中小学音乐教师对蒙古族民间音乐教育的学习和课程的改进,是提高内蒙古地区广大的中小学生对蒙古族民间音乐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加强民族音乐教育的对策
(一)提高教师的民族音乐素养
内蒙古生态经济综述
本文作者:梁荣赵秀丽工作单位:内蒙古财经学院
内蒙古生态经济学会成立大会暨生态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于26年1月7日在呼和浩特市召开。来自内蒙古党委政策研究室、内蒙古社科联、内蒙古发展研究中心、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气象局、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内蒙古环保局、内蒙古党校、内蒙古生态环境监测站、内蒙古统计局、内蒙古财经学院等16个党政机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领导、专家、学者共68人出席了会议。内蒙古电视台、内蒙古日报社、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给予关注和报道。与会代表提交论文16篇。大会由内蒙古财经学院、内蒙古生态经济学会(筹委会)共同主办。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郝益东应邀与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会议由内蒙古财经学院副院长李春林教授主持。内蒙古财经学院院长张亚民教授致开幕词。内蒙古社会科学联合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刘高出席了会议。内蒙古党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张太平研究员关于5内蒙古生态经济学会章程6进行了说明。内蒙古财经学院副院长李春林教授就学会组成人员进行了说明。会议表决通过了5内蒙古生态经济学会章程6、内蒙古生态经济学会领导成员及办事机构人员名单、常务理事名单、学会顾问名单。会议选举郝益东副主席担任内蒙古生态经济学会名誉会长,内蒙古财经学院院长张亚民教授当选内蒙古生态经济学会会长。内蒙古生态经济学会副会长由内蒙古社会科学联合会党组书记、副主席刘高、内蒙古气象局局长乌兰、内蒙古党校孙兆文教授、内蒙古社会科学院暴庆五研究员、内蒙古师范大学额尔敦扎布教授、内蒙古自治区环境保护局副局长永红、内蒙古党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张太平、内蒙古经济信息中心主任杭栓柱、内蒙古财经学院副院长李春林共9位同志兼任,内蒙古生态经济学会秘书长由内蒙古财经学院科研处副处长潘建伟教授兼任。表决结束后,大会举行了隆重的内蒙古生态经济学会的揭牌仪式。科学发展观是当今时代的指导思想,本次会议围绕这一主题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研讨。会议在以下几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一、进一步明确和深化了经济、社会与生态协调发展的认识
内蒙古师范大学额尔敦扎布教授作了题为5从社会角度看生态6的主题演讲。额尔敦扎布教授指出,中国面临的问题是高耗能、高消耗。我国GDP增长是靠能源和资源的消耗,靠高投入以及粗放型增长方式带来的,这必然对生态和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经济的增长、能源的紧张对生态问题造成巨大的压力,同时,人口问题、就业问题、贫困问题对社会造成巨大的压力,造成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整个生态恶化。额尔敦扎布教授进一步指出,当前,自然生态失衡是比较严重的,导致自然生态失衡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态失衡,社会生态失衡的主要原因是价格制度、财富分配不公和三信危机(信仰危机、信心危机、信用危机)等。因此,要解决自然生态失衡问题,必须使经济、社会、生态保持动态协调发展。对于理论工作者来说,就要对经济、社会、生态进行综合研究,而不能就生态谈生态,要把经济和谐当做问题导向的科学,从多个角度去研究生态,目的是保证我们的生存条件本身,保证良好的生存条件下的经济的发展和福利的增长。内蒙古党校孙兆文教授则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视角指出,只有四大文明协调发展,才能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要把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发展生态经济既要尊重经济规律也要尊重生态规律,提出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发展思路,进而指出发展生态经济可选择的模式。发展生态经济要坚持宏观与微观相结合,追求资源的节约和有效利用、循环利用、可持续利用,追求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在这个过程中,要将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弘扬中国少数民族的绿色文化传统结合起来,要将人工治理和和自然休养生息结合起来,将强化宣传教育和严格执法监督结合起来。
二、生态经济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可持续发展问题
内蒙古农业大学李青丰教授在题为5内蒙古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6的演讲中,首先总结了内蒙古草原的战略意义,草地作为一种资源,具有生态功能也有资源属性。畜牧业生产是内蒙古草原最主要的资源功能,也是人类干扰草地环境的最主要的形式,由此引发了草地利用和草地保护问题。在利用草原方面,畜牧业生产是农牧民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同时在保护草原问题上,畜牧业生产又是造成草原退化的主要因素之一。从草地退化的原因来看,一是草地超载过牧问题严重,草畜不平衡,草地植被遭到破坏。季节性和区域性草畜矛盾是草地退化的最主要的原因。二是系统投入和系统产出的失衡问题。对草地投入的太少,索取的太多,这就是系统裂变的主要原因之一。李青丰教授进一步分析指出,我国是单一的依赖于草地生产、放牧的生产方式,正是这种传统的靠天养畜的畜牧业生产方式造成草地退化和裂变,人为的干扰、自然灾害只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要实现草地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通过生产方式的调整来减轻草地的压力,要采取预防的措施。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的暴庆五研究员作了题为5深入研究内蒙古生态经济问题,推动自治区经济可持续发展6的发言。暴庆五研究员从发达国家先经济,后生态的发展对比分析中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暴庆五研究员强调指出,内蒙古生态经济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同时,内蒙古面临的生态经济问题相当突出,实现内蒙古自治区可持续发展就成为现实的、必然的选择。内蒙古农业大学盖志毅教授从草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与国家安全这一角度,就草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与国家安全的关系做了初步探讨,系统论证了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迫切性与可能性。盖志毅教授从充当一定守边任务的牧民减少了生存和立地的空间、草原生态系统的退化导致牧民的贫困影响社会的稳定、在牧区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矛盾三个方面阐述了草原生态系统的退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同时,盖志毅教授从草原生态系统跨越国界的特性对国际周边国家的影响以及草原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对水资源安全的重要作用、草原生态系统孕育的多种生物物种延续问题等角度也论证了草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对国家安全的重要影响,草原生态系统的退化必然会从多方面影响我国的国家安全。我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应考虑通过实现草原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来营造一个更好的国际环境。从人类的最终的安全角度,应保证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内蒙古十二五中小企业发展思考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同时也是内蒙古中小企业的政策落实年。自2002年以来,内蒙古经济增长速度连续8年居于全国之首,其中中小企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十二五”时期是内蒙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攻坚阶段,科学分析当前内蒙古中小企业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对于推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中小企业集群的相关理论基础
学术界对中小企业集群概念的理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亚当·斯密从分工的角度认为,中小企业集群是由一群具有分工性质的中小企业以完成某种产品的生产联合为目的而形成的群体。波特认为,中小企业集群是某一特定产业的中小企业和机构大量聚集于一定范围而形成的稳定的、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集合体。一般来说,中小企业集群是指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特定领域内联系密切的中小企业和相关的支撑机构在一定地域内集中所构成的中小企业群。这些中小企业群通过地理集中和产业组织优化,通过群体效应获得经济要素的竞争优势。
二、内蒙古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现状
随着近几年国家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深入,内蒙古中小企业产业集群迅速成长。截至“十一五”末,内蒙古共有中小企业149571户,其中规模较大的中小企业数量为4620户,占全部中小企业数量的3.1%;规模较小的中小企业数量为144951户,占全部中小企业的96.9%。赤峰市拥有的中小企业数量最多,总共有23537户,占全区中小企业数量的15.8%。鹿城包头仅次于赤峰市,为19885户,占全区中小企业数量的13.3%。随后是呼伦贝尔市和呼和浩特市,中小企业数量分别为17809户、17473户,分别占全区中小企业数量的11.9%、11.7%。从从事中小企业的行业来看,从事第一产业农林牧副渔的中小企业有2052家,占比约1.37%;由于内蒙古很多城市都是资源密集型城市,因此从事采矿、制造业等第二产业的中小企业相对较多,约为23434户,占全区中小企业数量的15.7%;其中从事服务业的中小企业数量最多,占全区中小企业数目超过80%。“十一五”末,中小企业为全区工业带来收入2681.49亿元,其中规模较大中小企业为工业带来的收入约为1842.41亿元,占全部收入的68.7%;规模较小的中小企业为工业带来收入839.08亿元,占全部收入的31.3%。由于劳动密集型特点,全区中小企业大约解决了150多万人的就业问题。截至“十一五”末对GDP的贡献超过65%,对税收的贡献超过70%。中小企业的发展,为农民工以及大学生就业开辟了更加广阔的渠道,维护了社会的安定团结,有力地促进了全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内蒙古中小企业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
新闻出版局今年年终工作总结和明年工作安排
200x年内蒙古新闻出版工作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十7大精神和国家新闻出版方针政策及新闻出版总署的重大工作部署,牢牢把握正确的出版导向,坚持为全党全国和自治区工作大局服务,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强化监管,新闻出版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建设民族大化大区,为推动自治区各项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具体讲,我们突出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制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思路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7大提出的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精神,根据自治区第三产业工作会议精神,我们从自治区新闻出版业的实际出发,认真研究制定了《内蒙古新闻出版产业2010年发展规划》,根据自治区经济发展速度,提出了内蒙古新闻出版产业的发展总目标、发展重点和建设项目,制定了具体的政策措施,确定了发展思路,力争到2010年,全区新闻出版产业的总产值达到73亿元,总资产达到101亿元,总利润达到1.2亿元,解决就业人员1万多人,实现新闻出版业跨越式发展,实现建设民族文化大区的目标。
二、进行体制创新,深化出版改革
加快组建内蒙古出版集团步伐。根据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精神和内蒙古党委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文化发展的决定》,进一步研究讨论、修改完善《关于组建内蒙古出版集团公司的方案》,明确了集团的企业性质、范围、目标、原则和运行体制机制及有关配套政策,突出了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目前,正在征求自治区有关领导对方案的意见。
制定了区直机关报刊结构调整和实行分类财政补贴的方案。在对全区区直机关报刊主办单位性质和财政拨款方式进行分类分析的基础上,对全区报刊的结构调整和财政补贴方式提出了建议并形成了《方案》。方案的提出对调整优化自治区报刊结构,突出民族和地区特色,对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体制改革,增强发展活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方案已上报自治区政府。
“一带一路”人才培养与储备问题研究
摘要:“一带一路”为内蒙古地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在这一大背景下为本地区发展提供语言保障和服务,无疑是语言学术领域应当全面而深入地展开探讨和研究的课题。其中,蒙汉双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与储备问题尤为紧要。本文梳理了相关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呈现该课题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阐明当前环境中探讨和调查蒙汉双语复合型人才培养与储备问题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一带一路”;蒙汉双语;复合型人才
诸多实践业已证明2013年“一带一路”构想的提出与实施,给中国以及沿线国家和地区带来了重要的发展机会,以及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外交与国际影响力方面,目前我国已经与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文件。并且,共建“一带一路”的诸多倡议及其核心理念均被纳入联合国安理会、亚太经合组织、二十国集团等重要国际机制成果文件。从经济发展方面看,“一带一路”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与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在这里,我们不难发现在这一惠及中国多省区的伟大实践中,地处北疆,经济相对滞后的内蒙古地区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渊源,努力抓住了机遇,大力发展经济与文化建设,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和草原丝绸之路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专业的语言工作者,笔者认为随着内蒙古地区“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带来了丰富多样的语言需求,需要相关部门作出相应的规划和建设,为内蒙古地区深度改革和开放的实现提供高质量的语言服务。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全方位合作,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而语言的互通无疑是实现这“五通”的前提和基础。因为,要实现“五通”,首先要让相关国家和地区能够准确地理解、认同和接受我们的倡议和做法,进而生成合作意愿。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语言保障直接关系到政策能否沟通,道路能否联通,贸易能否畅通,货币能否流通,民心等否相通,关涉到“一带一路”能有多宽广,能行多快,能行多远。可喜的是,语言学术研究领域已然认识到相关研究的重要性,对于服务“一带一路”国家语言规划,“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国情,面向“一带一路”的语言学术服务,服务“一带一路”的区域语言建设,“一带一路”背景下语言文化的国际传播等诸多宏观问题都有所涉及。同样,我们要推进“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必然也离不开语言保障。因此,语言学术领域应在“一带一路”国家语言整体规划指导下,对“中蒙俄经济走廊”背景下新的语言需求及对策等诸多具体问题展开调研,为其提供有力的语言服务和支持。另外,对于内蒙古这样在蒙俄经济带中居于前沿,与蒙、俄等周边国家又有复杂的历史和现实联系的民族地区,语言战略构建尤其重要,所以对相关问题的深入研究与探讨是必要且急迫的。然而遗憾的是,目前关于“一带一路”特别是“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背景下内蒙古地区语言保障问题尚未得到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只有零散几篇论文涉及:帅少华的《“一带一路”背景下内蒙古自治区大学物流英语课程构想》(《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7年第3期)分析了“一带一路”时代新要求和新特点,结合当前内蒙古地区大学英语教育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如学习目标模糊,学习板块不健全等,指出通过EAP加ESP加EOP的大学语言教学新模式,改革大学物流英语课程建设,培养地方急需的外语人才,积极推行英语为主,俄语、蒙语为辅的多模态大学英语教学体系,从而为内蒙古地区经济发展助力;马一榕、陈亚杰的《“一带一路”视域下内蒙古外语教育若干问题探讨》(《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7年第2期)在考察内蒙古英语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探讨现阶段如何通过确定“关键语言”,改进教学理念,培养战略型外交人才,重视本土文化学习等途径,提高内蒙古整体外语能力以应对国家发展战略转型,以期提升内蒙古整体人文素质,服务于国家战略转型;王金花的《“一带一路”背景下大学俄语教学改革探析》(《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6年第6期)指出“一带一路”为俄语教学带来的契机,以内蒙古财经学院为例对大学俄语教学存在的师资力量不足,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模式和手段僵化等问题作了客观陈述,并提出了一些教学改革措施和建议。其中,文章提出的增设俄罗斯语方向蒙语授课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切合“一带一路”内蒙古地区经济发展需求,颇具可行性,值得有关方面注意;田忠山、杨慧英的《“一带一路”视域内蒙古语言现状模式研究》认为“一带一路”不仅对中国国际影响的提升有着重大意义,对"一带一路"所涉及的省市地区经济发展也有着巨大的推动,同时还对该地区语言和文化能起着极大的推广作用。文章立足于内蒙古地区语言研究及其使用现状,分别考察了民族聚居地区使用语言、官方用语、家庭用语和少数民族聚居地用语现状,并呈现出小学、中学和高等学校等不同层面的语言教育现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内蒙古地区的语言现状。但较遗憾的是,文章未能具体探讨“一带一路”方略对内蒙古地区语言文化发展的推动与影响。
在这里值得特别一提的是,内蒙古大学的巴达玛敖德斯尔在2016年“一带一路”的语言为主题的“中青年语言学者沙龙”谈话上指出“跨境语言”中“境内语言”研究的必要性,并以蒙古语为例探讨了“一带一路”背景下少数民族语言保护问题。虽然议题并未能就内蒙古地区“一带一路”建设中语言服务问题展开,但其对内蒙古地区与周边几个国家和地区的通用语蒙古语现状的咨政建言理,以及对“一带一路”背景下“境内语言”的保护与发展问题的探讨,不仅引起了与会各方人士对相关问题的关注,对于我们研究“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中内蒙古语言保障问题也有着较为重要的启发性。毋庸置疑,上述研究对“一带一路”背景下内蒙古语言服务问题的相关探讨,为本文所要强调的“一带一路”背景下蒙汉双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与储备问题的研究提供了一定启示。但我们不难发现,除巴达玛敖德斯尔的学术笔谈外,其余几篇研究焦点都是英语、俄语等传统“大语种”,改革实施单位主要指向高校。而对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背景下,内蒙古地区另一不容忽视的“关键语言”——蒙古语如何发展,以及国家通用语汉语的推广等许多关键问题还没有涉及到。总之,我们认为这一领域研究仍有较大的开拓空间,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一带一路”背景下内蒙古地区蒙汉双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与储备问题研究,本质上是对内蒙古地区在“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中语言保障和服务问题的研究,拟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统计分析内蒙古地区蒙汉双语复合型人才数量、层级分布、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与专业结构、从业结构等现状。研究中,笔者将用数据统计、调查问卷等多种形式和方法,考察21世纪以来内蒙古地区不同层次的蒙汉双语人才的地区分布、年龄结构等主要特征。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蒙汉双语人才总体数量不足,东西部地区分布不平衡,年龄青黄不接等问题的历史及现实原因。另外,笔者将特别针对当前内蒙古地区蒙汉双语人才呈现“倒金字塔”型分布的原因及弊端展开剖析。因为,省市一级蒙汉双语人才集中,旗县一级相对较少,乡镇苏木稀少的分布状况,不仅严重影响到国家和自治区相关惠民政策的传达和落实,还对“一带一路”相关经济、文化活动的开展带来诸多不利,是我们必须正视的一个重要问题。第二,考察“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内蒙古地区的关键语言,即与蒙古国、布里亚特共和国、卡尔梅克共和国、图瓦人民共和国等通用语言——蒙古语,所面临的新的机遇和挑战,并探讨如何抓住机遇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语言产业体系和语言经济形态;探讨国家通用语言——汉语在内蒙古以及蒙古国、图瓦共和国、卡尔梅克共和国等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传播与影响。在这一部分的研究中,笔者拟从蒙古族语言文化发展的角度,呈现“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所带来的重要契机。换句话说就是,揭示“一带一路”背景下,国家少数民族语言保护政策的加强,蒙古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沿线国家和地区企业的合作与交流等实践,对于蒙古族语言文化的经济化、资本化带来的有利条件和机遇。此外,中国的国家通用语汉语在内蒙古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传播和影响也是我们探讨的一个重点。笔者拟从高校间的交流访学状况,孔子文化学院的运作,民间文化合作实践,周边国家和地区对中国网站的访问量等多个层面探析汉语言文化的对外传播和影响。第三,结合当前内蒙古地区蒙汉双语复合型人才储备情况,考察“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背景下,内蒙古地区蒙汉双语复合型人才在培养模式、目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需要调整的方面,并提出政策保障就业,搭建蒙古族语言文字使用平台,校企联合模式,多形式多层次办学,推进跨境交换生项目等对策,进而论证其可行性和现实意义。毋庸讳言,当前内蒙古地区蒙汉双语复合型人才数量严重不足,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不合理,难以满足“一带一路”这一新的时代需求。这一现状的形成,无疑有着复杂原因。但是,显然与当前蒙汉双语人才的培养模式及目标的滞后、僵化有着必然的关联。所以,笔者认为政府、社会、学校、企业等几个层面皆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制定合理的政策,改变模式,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后备力量。通过上述研究设想,我们不难展望其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首先,对内蒙古地区蒙汉双语人才培养与储备现状的统计调查,可为内蒙古“一带一路”语言规划,语言人才库的建设提供必要信息和数据。“一带一路”宏伟规划在内蒙古和周边国家、地区的落地,必须语言铺路,人才先行。在内蒙古周边地区和国家中以蒙古语为通用语的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我们要与这些国家和地区开展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合作,首先必须有蒙汉两种语言相通融的语言保障。也就是说,我们应制定相应的语言服务规划。而制定规划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对目前内蒙古地区蒙汉双语复合型人才培养与储备现状的了解。因此,本课题通过数据采集和统计的方法,对当下蒙汉双语复合型人才数量、质量以及结构等进行分析,可为相应战略的规划和实施提供相对准确和充分的支持。第二,对蒙古语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新的机遇和挑战的深入分析,可为民族语言转化为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提供理论指导;同时,对蒙古语这一跨境语言的研究,有助于相关部门预防境外敌对势力的“倒灌”,及时发现不稳定因素,防范、预警和化解非传统安全因素。“一带一路”的构想与实施,特别是“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为蒙古语言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大好机遇。首先,国家进一步加强了保护少数民族语言的政策。
除贯彻和执行少数民族人才发展战略和少数民族语言保护法外,国家还就“一带一路”构想特别设立多项了少数民族语言保护专项基金,并建立了少数民族语言保护的科学评价和考核机制。毋庸置疑,这些有利政策都为蒙古语言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过硬的制度保障。其次,内蒙古地区进一步加强了培养蒙古语人才规划,深入落实了蒙古语保护的科学对策。近年来,在内蒙古地区不仅蒙古语高等教育获得进一步扶持,中小学的双语教育也同样受到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重视。内蒙古地区政府、社会以及学校自身都加强了对蒙古语高等教育和中小学双语教育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投入,已为相关专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相应的保障和渠道。另外,因为有了“一带一路”专项基金的支持,内蒙古民族委员会等机构以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等高校的蒙古语言文学专业为依托,组织了相关专家、学者系统地对蒙古语言文献资料进行了搜集和整理,并积极建立了实时共享开放的蒙古语网络资源库,激活了蒙古语言文化的活力。对这些有利因素的了解和分析,不仅可以呈现出蒙古语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转化为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的可能性、必然性,亦可为相关实践的开展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理论指导,进而加强蒙古语人才的信心和力量。我们在了解“一带一路”这一新的时代背景为蒙古语发展提供机遇的同时,也必须掌握与之相随的挑战。蒙古语是内蒙古地区以及蒙古国、布里亚特共和国、卡尔梅克共和国、图瓦共和国等国家和地区的通用语言。在“一带一路”实践中,内蒙古地区与上述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合作与交流,都需要蒙古语来做语言保障。当中,不可避免地会有境外敌对势力利用这一机会,实施文化“倒灌”,即渗透不利于中国民族团结以及社会安定的因素。我们只有对这些因素做出科学的预测,才能有效的防范和预警。第三,基于“一带一路”建设的新要求,从政府、企业、高校、社会培训机构几个方面探讨内蒙古地区蒙汉双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和对策,有益于相关方面全方位、有针对性地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提供高质量人才。蒙汉双语人才的培养一直是内蒙古地区人才培养的一个特色,也是一个重点。通过相关数据来看,当前内蒙古地区蒙汉双语人才也有一定数量的储备。然而,“一带一路”的开展,对蒙汉双语人才提出了不同于以往的新要求。新的形势下,我们的蒙汉双语人才不能局限于单纯掌握两种语言,而是需要通过蒙古语这一媒介,掌握内蒙古周边地区和国家的语言文化,了解他们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模式,熟知其交往互动方式,为互利合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另外,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建设和开拓,蒙汉双语人才应具备一定的政治理论、经济贸易知识等。简而言之,新形势下需要的是蒙汉双语复合型人才。基于这一时代要求,我们语言工作者显然有必要从多个方面探讨当下蒙汉双语人才培养方案和对策。因此,我们对政府、企业、高校、社会培训机构等方面如何培养合格的蒙汉双语复合型人才的建议和展望是有重要意义的。综上所述,目前“一带一路”背景下内蒙古地区蒙汉双语复合型人才的储备与培养问题的研究,虽然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仍有相当大的拓展空间。而且,对这一问题展开系统深入的研究,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因此,我们期待相关部门和机构对这一问题能够保持持续的关注,也希望相关工作者能够提出学理性、操作性兼备,前瞻性和针对性并有的建议和对策,共同为内蒙古地区的“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奠定良好的语言基础,提供更为完善的语言服务和支持。
作者:包天花 单位:赤峰学院蒙古文史学院
旅游文化空间设计市场状况及发展研究
[摘要]呼伦贝尔地区的民族文化色彩浓厚,旅游资源丰富,一望无际的大草原成了牧民们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承载着极富内涵的蒙元文化。正因为如此,蒙元旅游文化在呼伦贝尔地区有了一定的发展空间,体现着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本文通过介绍呼伦贝尔地区旅游业的优势,分析蒙元文化的内涵,讨论呼伦贝尔地区蒙元旅游文化空间设计市场现状,最后研究呼伦贝尔地区蒙元旅游文化空间设计发展策略。
[关键词]呼伦贝尔;蒙元旅游文化;空间设计;市场;发展
我国地域辽阔,少数民族遍布大江南北,不同的少数民族都有不同的历史发展轨迹,各自的文化都不尽相同,像呼伦贝尔地区主要聚居着马背上的蒙古族、狩猎的鄂伦春族、猎鹰的达斡尔族等,共同铸造了民族特色浓厚的蒙元文化。从某种程度上讲,蒙古族帝王文化、宗教文化、蒙药医文化、石文化、民俗文化、和亲文化构成了蒙元文化的核心,而草原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蒙元文化的挖掘,只有科学地设计呼伦贝尔地区蒙元旅游文化空间,开发出具有深层意蕴的蒙元民族文化元素,才能真正增加草原旅游的吸引力。鉴于此,本文着重研究呼伦贝尔地区蒙元旅游文化空间设计市场状况及其发展,以供为相关人员参考,大力弘扬蒙元旅游文化,实现呼伦贝尔地区旅游业的繁荣。
一、呼伦贝尔地区旅游业的优势
(一)区位优势明显。呼伦贝尔地区南邻河北,东接黑吉辽三省,西邻呼包鄂经济圈,东南部处于环渤海经济圈与东北经济圈的辐射区域之中,拥有十分明显的区位优势。历史以来,呼伦贝尔地区一直与北京、天津、河北省、东北三省进行经济往来,其旅游业与这几个地区的旅游资源具有极强的互补性。从地理位置上看,呼伦贝尔地区旅游业拥有与周边地区合力的强大潜力,不仅可以促进该地区内部的旅游资源整合,也有助于实现其与区域间旅游精品线路的互通,达到互惠多赢的发展目标,同时也实现了蒙元旅游文化资源的优势互补,为地区间的旅游开发提供了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二)民族文化独特。呼伦贝尔地区自古就有东胡族、蒙古族、女真族、鲜卑族在此繁衍生息,留下了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包括元上都、金界壕、春州古城等的历史遗迹,被世人称为“华夏第一村”的兴隆洼文化,以及享有“中华第一龙”美誉的蒙元文化等。生活在呼伦贝尔地区的各少数民族,主要依靠草原生态环境进行生存,从而铸造了地域特色鲜是的马背文化和草原文明。在这些少数民族中,不管是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还是达斡尔族,都有自己的民族风情,拥有与其相对应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经过对这些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的考察,业内人士赞叹其为呼伦贝尔地区独特上乘的旅游资源。(三)自然特色鲜明。由于地处边疆,草原地带崎岖不平,不利于发展工业,也没有现代化城市的“脱胎换骨”的新样貌,呼伦贝尔地区依然显得安详、清净,从未受到现代化城市和工业的污染的。在这种情况下,优美的自然环境成了呼伦贝尔地区的鲜明特色,拥有引以为傲的“绿色净土”和天然氧吧,再加上草原、蓝天、白云也与自然景观文化资源交相辉映,无不为呼伦贝尔地区蒙元旅游文化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机遇。在呼伦贝尔大草原上,草原、湖泊、沙漠相生共存,火山遗迹、地热温泉、冰臼群等堪称天下奇观,再加上喀喇沁、阿尔山、牙克石冰雪文化旅游资源,为呼伦贝尔地区旅游业提供了优势互补的发展条件。
二、蒙元文化的内涵
高职院校服装设计专业职业教育困境分析
摘要:内蒙古地区高职教育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在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职业教育事业发展前景一片大好的形势下,服装设计专业职业教育目前面临着一些很严峻的问题。对于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梳理、教育困境深入分析,找到问题根源,为内蒙古地区服装专业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内蒙古职业教育;服装设计专业;发展困境
内蒙古地区高职教育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在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在职业教育事业发展前景一片大好的形势下,我们也必须注意到职业教育目前面临着一些很严峻的问题。近年来报考服装专业的人数不断萎缩,招生工作陷入举步维艰的处境。一些学校招不到“达标”的生源,分数一降再降,甚至因为招不上生撤销该专业的学校也有。造成高职院校服装专业发展困难的一些主要原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高职教育服装设计专业的认知度较低
在对现在校学习服装专业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时发现,只有半数学生是出于本人意愿选择报考本专业,另有部分学生是由学校调剂过来的,还有一小部分学生专业选择并没有认真思考,上学只为拿到大专毕业证而已。并且对该专业的认识也大多仅限于毕业后成为一名裁缝,认为与服装企业里生产流水线上的工人无异,不了解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目的和就业方向、就业待遇等。
二、受高校扩招等政策影响,与高校竞争不占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