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贸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9 11:08:1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内贸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内贸管理职能

处室职能-内贸行业管理办公室

1.起草有关市场体系建设的地方性法规规章,拟订地方标准,并组织实施。

2.研究市场发展战略,组织制订商贸流通市场体系建设总体规划,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3.参与商贸流通行业体制改革;指导全省商贸流通行业大企业大集团、行业龙头企业和重点骨干企业的培育工作。参与联系省物产集团、省商业集团等商贸流通企业。

4.指导大宗产品批发市场和重要商品的流通服务市场建设;规范无固定地点销售。

5.协助有关部门指导国内期货市场的发展。

查看全文

论区内贸易的产业内贸易

东盟自由贸易区从1967年成立以来已走过了35年的发展历程,被视为发展中国家间最成功的区域性组织之一。虽然人们对20世纪90年代以前东盟经济合作的评价不一,但东盟各国的经济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1992年东盟自由贸易区计划的出台使东盟经济合作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东盟经济合作的步伐加快了。

众所周知,自由贸易在长期是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但是在中短期,尤其是那些原来贸易保护程度较高的发展中国家,加入自由贸易区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调整成本)。因为关税的取消、贸易壁垒的消除总会引起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使资源在各个产业之间重新配置。然而,这个过程是痛苦的。那些原来有竞争优势的产业会发展壮大,而那些没有竞争力的产业则终将被淘汰,从而导致一些产业的部分资本荒置和劳动力失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一些国家在执行自由贸易区计划的决心和行动。但是,如果区内贸易的扩大主要来自产业内贸易,那么,各国加入自由贸易区的成本就比较低(DixonandMenon,1995)。因为产业内贸易并不是导致生产要素在产业间的流动,而是在同一个产业内流动,是产业内的专业化,其资本和劳动力的变动更容易适应新环境(Krugman,1981)。因此,本人认为东盟区域贸易合作,区内贸易的扩大主要是以何种形式——产业间贸易还是产业内贸易——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东盟的区内贸易

自1994年东盟自由贸易区计划正式实施以来,在区内关税减免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截止到2001年5月,其CEPT(CommonEffectivePreferentialTariffScheme)(注:CEPT称为《共同有效优惠关税协定》,是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主要运行机制。CEPT产品包括四类,即列入清单产品、暂时例外产品、一般例外产品和敏感产品。)产品的加权平均关税由1993年的12.76%下降到2001年的3.21%,而且有98.3%的商品属于“CEPT列入清单”,其中92.7%商品的关税在5%以下。2000年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区内贸易总额为1595.91亿美元(注:2000年泰国区内贸易的进出口值只包括头9个月的数据。),比1993年增加了93.58%。同时,2000年东盟自由贸易区区内贸易比重为22.32%,比1993年提高了3.14个百分点,年均增长2.19%。因此,从区内贸易比重来看,东盟区域贸易合作在扩大区内贸易上有一定程度的作用。当然,东盟区域贸易合作对各成员国的影响是不同的。马来西亚和文莱的区内贸易比重有所下降,虽然文莱的区内贸易比重居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首位,但其区内贸易在东盟自由贸易区区内贸易总量中的份额却很低,只有0.74%,而且文莱的出口主要是石油和天然气,变化起伏较大。而印尼、菲律宾和泰国的区内贸易比重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年均增长率分别达6.67%、7.92%和4.79%,说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使区域内原先贸易保护程度比较高的国家加强了同区域内其他国家的贸易联系,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扩大经济规模,增强其出口产品在区域内的竞争力。

二、产业内贸易指标

对产业内贸易问题的经验性和统计性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主要涉及经济一体化对贸易专业化的影响,其代表人物有沃顿恩(Verdoorn,1960)、米歇里(Michaely,1962)、巴拉萨(1966)、格鲁伯和劳艾德(GrubelandLloyd,1975)等,他们都建立了各自的测量指标。其中,格鲁伯-劳艾德指标(Grubel-LloydIndex)是迄今为止最具权威的产业内贸易测量指标,简称GL,其表达式如下:

查看全文

东盟自由贸易区区内贸易的产业内贸易研究

东盟自由贸易区从1967年成立以来已走过了35年的发展历程,被视为发展中国家间最成功的区域性组织之一。虽然人们对20世纪90年代以前东盟经济合作的评价不一,但东盟各国的经济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1992年东盟自由贸易区计划的出台使东盟经济合作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东盟经济合作的步伐加快了。

众所周知,自由贸易在长期是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但是在中短期,尤其是那些原来贸易保护程度较高的发展中国家,加入自由贸易区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调整成本)。因为关税的取消、贸易壁垒的消除总会引起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使资源在各个产业之间重新配置。然而,这个过程是痛苦的。那些原来有竞争优势的产业会发展壮大,而那些没有竞争力的产业则终将被淘汰,从而导致一些产业的部分资本荒置和劳动力失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一些国家在执行自由贸易区计划的决心和行动。但是,如果区内贸易的扩大主要来自产业内贸易,那么,各国加入自由贸易区的成本就比较低(DixonandMenon,1995)。因为产业内贸易并不是导致生产要素在产业间的流动,而是在同一个产业内流动,是产业内的专业化,其资本和劳动力的变动更容易适应新环境(Krugman,1981)。因此,本人认为东盟区域贸易合作,区内贸易的扩大主要是以何种形式——产业间贸易还是产业内贸易——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东盟的区内贸易

自1994年东盟自由贸易区计划正式实施以来,在区内关税减免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截止到2001年5月,其CEPT(CommonEffectivePreferentialTariffScheme)(注:CEPT称为《共同有效优惠关税协定》,是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主要运行机制。CEPT产品包括四类,即列入清单产品、暂时例外产品、一般例外产品和敏感产品。)产品的加权平均关税由1993年的12.76%下降到2001年的3.21%,而且有98.3%的商品属于“CEPT列入清单”,其中92.7%商品的关税在5%以下。2000年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区内贸易总额为1595.91亿美元(注:2000年泰国区内贸易的进出口值只包括头9个月的数据。),比1993年增加了93.58%。同时,2000年东盟自由贸易区区内贸易比重为22.32%,比1993年提高了3.14个百分点,年均增长2.19%。因此,从区内贸易比重来看,东盟区域贸易合作在扩大区内贸易上有一定程度的作用。当然,东盟区域贸易合作对各成员国的影响是不同的。马来西亚和文莱的区内贸易比重有所下降,虽然文莱的区内贸易比重居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首位,但其区内贸易在东盟自由贸易区区内贸易总量中的份额却很低,只有0.74%,而且文莱的出口主要是石油和天然气,变化起伏较大。而印尼、菲律宾和泰国的区内贸易比重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年均增长率分别达6.67%、7.92%和4.79%,说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使区域内原先贸易保护程度比较高的国家加强了同区域内其他国家的贸易联系,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扩大经济规模,增强其出口产品在区域内的竞争力。

二、产业内贸易指标

对产业内贸易问题的经验性和统计性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主要涉及经济一体化对贸易专业化的影响,其代表人物有沃顿恩(Verdoorn,1960)、米歇里(Michaely,1962)、巴拉萨(1966)、格鲁伯和劳艾德(GrubelandLloyd,1975)等,他们都建立了各自的测量指标。其中,格鲁伯-劳艾德指标(Grubel-LloydIndex)是迄今为止最具权威的产业内贸易测量指标,简称GL,其表达式如下:

查看全文

产业内贸易分析论文

一、我国产业内贸易的现状

产业内贸易的度量有较多的方法,本文选用格鲁贝尔——劳埃德测定公式来计算和分析我国的产业内贸易情况。

产品i的产业内贸易指数:产业内贸易综合指数其中,Ai——产品i的产业内贸易指数;A——产业内贸易综合指数)(i——产品i的出口额;M;——产品i的进口额通过对2001—2003年贸易数据进行SITC两位数产业内贸易指数计算发现,20012003年我国产业内贸易综合指数已分别达到52.92%、51.57%、50.55%。如果简单地以产业内贸易指数大于还是小于50%来区分产业内贸易和产业间贸易,那么,除未分类产品(SITC9)~b,2001—2003年我国产业内贸易额占对外贸易额的比重分别为58.45%61.49%、59.56%,产业内贸易已占有较高的份额。

以我国23类主要的进出口产品(该类产品进出口贸易额占对外贸易额的比重大于1%)分析,我国进行产业内贸易的主要产品类别包括:通用工业机械设备及零件(SITC74);陆路车辆(SITC78);摄影器材、光学物品及钟表(SITC88)等(见表1),这三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比重在三个年度里都在80%以上进出口贸易额占对外贸易额比重最高的产品类别是电力机械、器具及其电气零件(SrI℃77),该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也在70%左右。

根据克劳斯(Krause,1987)和帕克(Park,1991)的分类方法,工业制成品按照要素密集度可分为自然资源密集型、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人力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等类型①。我国从事产业内贸易的主要产品类别,除纺纱、织物、制成品及有关产品(SITC65)属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外,其余产品大都是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尤其以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这反映出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进行着大量的产业内贸易。

二、我国发生产业内贸易的原因分析

查看全文

产业内贸易分析论文

一、我国产业内贸易的现状

产业内贸易的度量有较多的方法,本文选用格鲁贝尔——劳埃德测定公式来计算和分析我国的产业内贸易情况。

产品i的产业内贸易指数:产业内贸易综合指数其中,Ai——产品i的产业内贸易指数;A——产业内贸易综合指数)(i——产品i的出口额;M;——产品i的进口额通过对2001—2003年贸易数据进行SITC两位数产业内贸易指数计算发现,20012003年我国产业内贸易综合指数已分别达到52.92%、51.57%、50.55%。如果简单地以产业内贸易指数大于还是小于50%来区分产业内贸易和产业间贸易,那么,除未分类产品(SITC9)~b,2001—2003年我国产业内贸易额占对外贸易额的比重分别为58.45%61.49%、59.56%,产业内贸易已占有较高的份额。

以我国23类主要的进出口产品(该类产品进出口贸易额占对外贸易额的比重大于1%)分析,我国进行产业内贸易的主要产品类别包括:通用工业机械设备及零件(SITC74);陆路车辆(SITC78);摄影器材、光学物品及钟表(SITC88)等(见表1),这三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比重在三个年度里都在80%以上进出口贸易额占对外贸易额比重最高的产品类别是电力机械、器具及其电气零件(SrI℃77),该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也在70%左右。

根据克劳斯(Krause,1987)和帕克(Park,1991)的分类方法,工业制成品按照要素密集度可分为自然资源密集型、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人力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等类型①。我国从事产业内贸易的主要产品类别,除纺纱、织物、制成品及有关产品(SITC65)属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外,其余产品大都是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尤其以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这反映出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进行着大量的产业内贸易。

二、我国发生产业内贸易的原因分析

查看全文

国内贸易概念及特点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贸易的发展速度也越来越快,国内贸易的发展,能够有效提升我国经济发展的水平,能够全面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增加我国国内经济发展的活力,为国际贸易提供扎实可靠的基础。在新契机下,国内贸易迎来了全面的发展时期。为推动国内贸易的快速发展,应该紧密结合新趋势,紧密结合新形势,有效提升国内贸易的整体发展水平。

关键词:新契机;国内贸易;发展

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贸易呈现出繁花似锦的现状来。国内贸易的快速发展,能够有效增加市场经济的活力,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优势的全面互补。为推动国内贸易的快速发展,为提升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水平,在新契机下,应该全面科学地推动国内贸易的快速发展,全面有效地提升国内贸易的发展水平,不断增加国内贸易的发展动力,积极利用宏观调控的政策,积极遵循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全面释放国内贸易的发展活力。

一、国内贸易的概念及作用分析

国内贸易是指我国境内的贸易,国内贸易是与国际贸易相对而言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国内贸易扮演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在国内贸易的运行过程中,除传统的有形商品外,还包括无形的服务以及资源、技术等。国内贸易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国内贸易的快速发展不仅能够有效提升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同时也能够增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活力。一方面,国内贸易的快速发展,能够强化经济流通与互补,能够强化经济的协调与发展,能够全面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国内贸易的发展,也能够实现价值的有效交换,增加货币流通的速率,提振整个市场经济。另一方面,国内贸易的快速发展,还能够全面提升我国经济的整体竞争力。企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亟需的技术、资源等,都可以通过国内贸易来实现和完善,这本身能够助推企业的发展。此外,在国际经济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的今天,国内贸易的快速发展,还能够为国际贸易的稳步推进,提供丰富的货源,提供优质的产品。国际贸易本身就是将国内优势资源、过剩能源以及市场经济难以消化的产品输出给其他国家,以确保我国经济发展的均衡性与平衡性。当前我国国内贸易的总额在不断地增长,国内贸易的发展速度也比较快,国内贸易所发挥的能力越来越突出。基于此,在新契机下,应该充分结合国内贸易的发展现状,正视国内贸易发展中涌现出的新情况,全面提升国内贸易的整体发展水平。

二、新契机下国内贸易的发展新特点

查看全文

国内贸易问题探析

一、我国国内贸易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贸易持续快速发展,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城乡居民消费和工农业生产需求得到了保障。在“十五”期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00年的3.9万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6.7万亿元,年均增长11.4%,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11.1%;生产资料销售总额由2000年的5.3万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4.3万亿元,年均递增21.9%,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16%。

流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快速推进,新型业态不断出现并迅速发展。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衔接更加紧密,国内贸易市场主体更加多元化,形成了多种经济成分充分竞争、竞相发展的格局。国内贸易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增大。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增加值由2000年的0.96万亿元增加到2005年1.7万亿元,占GDP的比重保持在9%以上;创造的税收占税收总额的比重保持20%左右;从业人员由2000年的4686万人增加到2005年的6054万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4.6%。国内贸易的发展还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创造了较好的市场条件。

尽管我国国内贸易在近年来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从宏观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讲,国内贸易的发展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过程中,总体发展水平离社会需要仍有较大差距等。具体问题如下:

1.政府自身管理体系仍不统一

目前国内市场中,粮、棉、油、烟、药、盐等重要商品市场流通管理尚未统一,而是分散在各个部门,工商、质监、农业、卫生等部门都在参与市场流通的管理。

查看全文

大豆产业内贸易现状研究

摘要:中国是农业大国,大豆是中国主要的农作物之一,中国的大豆生产和贸易曾位列世界第一,但1995年至今中国由原来的大豆净出口国变成了净进口国,而美国则成为中国大豆的主要进口国家之一。从分析得到,中美的大豆产业内贸易水平很低,接近产业间贸易,为了提高中美大豆产业内的贸易,中国应该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为贸易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提高中美大豆产业内贸易水平,使中美的大豆产业内贸易再上一个台阶。

关键词:中美大豆贸易;产业内贸易

一、中美大豆产业内贸易现状

(一)中国大豆生产现状

目前每年中国的大豆种植面积将近达到1亿亩,大豆的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南方、黄淮和东北三个区域,东北是春大豆,黄淮是夏大豆,南方为春夏大豆每年的产量约1350万吨。中国大豆种植面积60%左右在黑龙江省,而九三区域则是黑龙江省大豆的主要产区。大豆种植面积在九三区域中达到了1000万亩以上,每年的产量达到150万吨,产量占中国总量的11%左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豆播种面积历史最高点出现在2005年,播种面积为9591千公顷,产量历史最高点出现在2004年的1740万吨,2000—2012年间平均为1516万吨,且近两年有明显的下降趋势,未来大豆产量估计将会在1200~1500万吨之间徘徊。

(二)中美大豆贸易现状

查看全文

市内贸工作要点

2013年全市内贸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在市委、市政府,以及上级业务指导部门的正确领导下,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商贸流通工作全局,紧紧围绕建设“幸福”的总目标和“保增长、兴产业、惠民生、促和谐”的总要求,按照市委市政府开展服务业发展三年大会战的总体部署,以及关于打好四大战役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牢经济基础的决定,加快统筹城乡商贸流通发展,在做好日常工作的同时,突出抓好重点工作、中心工作、特色工作,做到“两手抓、两不误”。

2013年全市内贸工作的目标任务是:力争2013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50.6亿元,增长15%以上;以招商引资和跑项争资为依托,加大项目建设力度,提升商贸流通服务业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加大对成品油、生猪定点屠宰等内贸部门和企业的管理力度,严格落实内贸行业管理考核办法,提升内贸行业管理水平;完善市场运行监测体系建设,加大重要商品的监测和储备力度,提升市场供应保障水平,确保市场运行平稳有序;大力推动菜篮子工程建设,继续推动蔬菜直销店建设,鼓励农超对接、农批对接和蔬菜配送,提升民生保障工作力度和水平;加大商务综合执法力度,充实执法力量,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拓展执法领域,加大执法宣传,严厉打击商务违法违规行为,提升市场秩序规范化水平。

一、以开展服务业发展三年大会战为契机,提升商贸流通服务业发展水平。

1.优化提升商贸流通业。按照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提升层次、创新业态的总体方针,优化商业设施网点的结构和布局,做好大型商贸综合体的规划布局。全面落实商贸流通政策,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努力扩大消费需求,力争201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认真研究国家、省、市关于加快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抓好具体的衔接落实工作,促进商贸流通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二、以招商引资和跑项争资为依托,推动商贸流通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

2.全面完成招商引资任务。我局属各单位要高度重视招商引资工作,全面完成市政府今年下达的招商引资任务。要带着项目招商,带着市场招商,重点引进国际、国内知名的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大型商业综合体以及粮油食品加工企业。

查看全文

国内农产品内贸易状况分析

1、G-L指数分析。计算结果表明,我国24章农产品的每章贸易指数均大于0小于1,说明2001~2011年我国农产品贸易均存在产业内贸易和产业间贸易。其中,02、03、04、06、08、11、14、22、23、24章农产品以产业内贸易为主,这些产品有产品种类的多样性或者质量方面的优势,07、09、15、16、20章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历年均小于0.5,说明我国在这些产品上是以传统的资源禀赋优势参与国际贸易的,具有比较优势。这五章产品基本上属于适合中国现阶段资源禀赋状况的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与发达国家相比,这些产品劳动要素含量较高,资本和技术要素含量较低,从而形成比较优势。计算结果表明,从第一类农产品的GL指数来说,2006年达到最高峰0.75,2011年达到最底峰0.58,仍然是大于0.5,指数波动幅度不大,产业内贸易表现出稳定性,且占据优势,说明第一类农产品以HS章为基础产品计算是以产业内贸易为主;第二类农产品历年GL指数均小于0.5,处于较低水平,体现出了一部分产业内贸易现象,以产业间贸易为主;第三类农产品的GL指数在2001年达到0.26,为最高值,其他年份的数值几乎等于0,说明该类农产品基本属于产业间贸易;第四类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在2006年以前保持着稳定,2006年以后有所上升,表明我国在第四类农产品贸易中产品的多样性或质量、档次方面优势在不断上升。从整体来看,我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在0.5左右浮动,且历年均小于0.5,说明我国农产品贸易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产业内贸易还未占到优势,也表明我国农业仍旧是按照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参与国际贸易的。从产业内贸易发展趋势来看,我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呈波动性下降,从2001年的0.48到2011年的0.39,说明我国农产品正在丧失产品多样性及质量方面的优势,而传统资源禀赋优势在扩大。2、Bruelhart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分析。以HS章(二位编码)的产品为基础产品组合计算出HS各类农产品的B指数。其基本计算方法是先计算出每章农产品的边际产业内贸易B指数,每类农产品中各章B指数加权平均得到每类农产品的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以每类农产品的进出口总值占整个农产品进出口总值的比重作为权重,用每类农产品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加权平均来衡量我国整体农产品边际产业内贸易水平,计算结果如表1。

表1我国农产品B指数分别为0.26和0.39,这两个年度的贸易增量主要是产业间贸易增量,其他年度的B指数在0.5左右,产业内贸易增量占了主要部分。该类农产品的B指数波动幅度比以HS类为基础产品计算的波动幅度要小很多。从第二类的结果来看,只有2005~2006年度的B指数为0.63,达到了0.5以上,其他年度的B指数均小于0.5,说明该类农产品在计算期内的贸易增量主要是产业间贸易所带来的。从第三类的结果来看,该类农产品的B指数均小于0.5,且有部分年份的B指数等于或几乎等于0,表明第三类农产品的贸易增量主要来自于产业间贸易。从第四类的结果来看,该类农产品仅在2007~2008年度的B指数大于0.5,其他年份B指数在0.3附近波动,表明该类农产品的贸易增量仍然主要来自于产业间贸易。我国农产品的整体B指数都比较小,最高为2005~2006年度的0.44,表明我国农产品贸易发展主要是产业间贸易引起的,然而我国农产品B指数从2001~2002年度的0.20,增长到2010~2011年度的0.32,说明产业内贸易在我国农产品贸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3、Thom&McDowell垂直和水平产业内贸易指数分析。首先计算出HS各章的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以各章的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乘以各章在同一HS类中某章农产品进出口增量占闽台农产品进出口某类总增量的比重,后求和,得出某类农产品水平产业内贸易指数(HBk),然后按HS类计算出各类的边际总产业内贸易指数(Ak),垂直产业内贸易指数(VBk)为边际总产业内贸易指数与水平产业内贸易指数之差。边际产业间贸易水平为1与边际总产业内贸易指数(Ak)的差,因此,通过计算边际总产业内贸易水平,也可了解边际总产业间贸易水平。计算结果如表2。(表2)按照HS类和整体农产品水平和垂直产业内贸易水平指数的状态空间,可将其划分为四个子空间:纯粹水平产业内贸易、弱水平产业内贸易(强垂直产业内贸易)、强水平产业内贸易(弱垂直产业内贸易)和纯粹垂直产业内贸易。以2010~2011年度为例,从表2中可以观察到我国农产品水平和垂直产业内贸易状况。第一类农产品边际总贸易指数为0.96,表明第一类农产品的增量96%来自产业内贸易,水平产业内贸易指数为0.49,大于垂直产业内贸易指数0.47,表明水平和垂直产业内贸易并存,但属于强垂直产业内贸易类,因此第一类农产品产业内贸易以垂直产业内贸易为主;第二类农产品边际总贸易系数为0.67,贸易增量主要来自产业内贸易。水平产业内贸易指数为0.27,小于垂直产业内贸易指数0.40,说明此类农产品是强水平产业内贸易类;第三类农产品边际总贸易指数为0.12,水平产业内贸易指数为0.12,垂直产业内贸易指数为0,说明第三类属于纯粹水平产业内贸易,但水平产业内贸易指数非常小,产业间贸易在该类农产品贸易中占主导地位;第四类农产品边际总贸易指数为0.79,产业内贸易占主导地位,水平产业内贸易指数为0.33,垂直产业内贸易指数为0.46,表明该类农产品贸易属于强垂直产业内贸易。从整体上来看,2010~2011年度我国农产品边际总贸易指数为0.71,表明该年度我国农产品贸易增量主要来自产业内贸易,水平产业内贸易指数为0.32,垂直产业内贸易指数为0.39,说明我国农产品贸易属于强垂直产业内贸易。在第一类农产品中,10个年度里有7个年度水平产业内贸易是大于垂直产业内贸易,表现出比较明显的水平产业内贸易特征,产业内贸易带来的增量主要来自水平产业内贸易变动的结果;在第二类农产品中,2个年度中水平产业内贸易指数大于垂直产业内贸易指数,其他8个年度中垂直产业内贸易指数大于水平产业内贸易指数,且差异较大。计算结果表明:产业内贸易带来的增量主要来自垂直产业内贸易变动的结果;第三类农产品只包括第15章,全部体现为水平产业内贸易,垂直产业内贸易指数为0;在第四类农产品中,水平和垂直产业内贸易指数交替拉升,各占优势,非常明显地表现出水平和垂直产业内贸易共存现象。在整体来看,我国农产品垂直产业内贸易在8个年度中大于水平产业内贸易,且差异较大。计算结果表明:我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增量主要来自垂直产业内贸易,在总体上质量、档次有所提高,提高农产品质量的各项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图1)就第一类农产品而言,2001~2005年间水平产业内贸易指数较高,说明我国在活动物、动物产品这类农产品上具有多样性的优势,2005年之后水平产业内贸易指数有所下降,说明这段时间内我国的动物产品是以传统的比较优势参与到国际贸易中的;第二、三、四类农产品的水平产业内贸易指数较低,说明这三类农产品款式、规格的多样性不够,产品结构单一,缺乏竞争力。

首先,从整体农产品角度看,我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是存在的,按章计算的产业内贸易指数较小,表明我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总体上是较低的。从产品分类的角度看,我国四大类农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在不同的年份之间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但总体上仍为波动运行态势。总之,我国农产品贸易存在产业内贸易与产业间贸易并存的现象。其次,从Bruelhart边际贸易指数看,不论是以HS类为基础产品分类还是以HS章为分类计算的我国农产品边际产业内贸易在各个时期有一定波动。我国农产品B指数是波动上升的,说明产业内贸易在我国农产品贸易增量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第三,从Thom&McDowell水平和垂直产业内贸易指数测度结果来看,我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表现出比较强的以技术差异为特征的垂直产业内贸易。但水平和垂直产业内贸易指数都相对较低,说明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多样性和质量档次,以更加有效地参与到国际农产品贸易中。总的来说,我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总体不高,竞争优势不够明显,应进一步加大农业技术转化和推广,引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加大对农产品深加工投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产品的多样性,从而提高我国农产品整体产业内贸易水平,增强我国农业长期发展能力。

本文作者:焦琳工作单位:福州大学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