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涵建设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9 10:11:1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内涵建设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内涵建设

内涵建设论文:口腔门诊护士的内涵建设透析

本文作者:惠秀丽工作单位:海军总医院口腔科

挂号分诊口腔门诊患者数量大,病种多,护士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通过自己所学的专科知识,根据患者的症状和对患者的观察,给予患者挂出合理专科的号,推荐合适的诊治医生,并迅速告知就诊地点。就诊时或候诊过程中,门诊患者常有病情突然发生变化,尤其是年老体弱者,因此,要求分诊挂号护士应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应变能力,能及时发现情况,迅速正确处理,防止不良事件的发生。咨询告知口腔门诊作为窗口单位,有的患者初来门诊,面对陌生的环境,对疾病的治疗充满担心、疑虑、甚至恐惧。通过与护十的沟通咨询可以缓解自己内心的担心和恐慌,这就要求我们护士给予患者关爱、热情、温暖、耐心和理解并应运娴熟的专业知识和对医院整体情况的熟知,给予患者满意的解答。护十做到急患者所急,想患者所需,千方百计帮助患者解决问题。医护配合在口腔疾病的诊治中,护士不但要保证治疗所刚器械、药物、设备、材料到位,更需与医师配合默契,保证材料、药物、器械准确、平稳、快速的传递。同时在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理及生理、精神状况的变化,第一时间告知医师,以便医师调整治疗进度或方案,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目前口腔治疗的操作模式正在从护理的被动参与模式变为护理主动参与模式,即四手操作模式。这种模式降低了医院感染发生率,使医生椅旁操作时间减少,患者就诊时间缩短;并且舒适性增加,使治疗效率大人提高。口腔卫生宣教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模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劝TO对口腔健康的标准是“牙齿清洁、无龋洞、无感染,牙酿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口腔卫生宣教是口腔疾病治疗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因此,口腔护理的服务是从疾病诊断治疗的配合延伸至健康宣教的全过程。这就要求我们护士应用专科知识及技能,为病人提供口腔保健知识,开展口腔健康教育,纠正不良的口腔卫生习惯及生活方式,有针对性的采取口腔护理干预措施,提供综合性的整体口腔医疗保健,达到促进口腔健康、预防口腔疾病和恢复口腔功能的目的。

人性化服务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患者对医院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护理服务的内涵也由以执行医嘱为主,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即按照护理程序,在生理、心理、社会等诸方面为病人提供全程、全方位的优质服务。美化就医环境,完善服务措施是病人就医的第一需求。舒适、安静的就医环境可减轻病人的不良情绪,减少疾病带来的不适。候诊室环境宽敞、明亮洁净,安静无噪音:安装空调,增设饮水机,提供图书、报刊、摆放绿色有氧植物,播放轻音乐;利用电视播放口腔卫生保健知识等,丰富了病人的候诊内容,从而降低其焦虑等不良情绪。医疗服务为了给患者提供整体全面优质的服务,我们对全科护士进行了情感知识、服务意识、礼貌用语、礼仪及沟通能力培训,经常进行口腔专科技术、急救技术和应急预案的学习,熟练掌握护理操作流程,增强处置突发急救事件如病人跌倒、突发晕厥、心跳呼吸骤停、药物过敏性休克等应对能力。加强院内感染知识的培训,强化无菌观念。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无菌操作原则和口腔器械消毒隔离制度。器械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或灭菌,环境及物体表面要定期消毒并进行监测。医疗废物严格分类,正确处理。加强告知义务,在接受治疗护理的过程中,主动告知患者接受治疗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不良反应以及应该承担的风险。特殊检查治疗应征得病人知情同意,履行签字手续。增设了宣传专栏,方便患者更好的了解口腔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及预后。沟通技巧运用接诊艺术,提高服务质量。首先语言是护十素质的外在表现,也是沟通的桥梁。微笑使人觉得亲切,消除陌生感,称呼是沟通的开始,一个亲切、礼貌、得体的称呼,可以拉近护士和患者的距离,消除患者的陌生感。如“先生,请问您哪里不舒服?”、“大爷,我给您挂的是修复科,请您到修复科4号椅位就诊”等等,这些适当得体的语言让患者消除了对环境的陌生和疾病的恐惧感,同时拉近了护患之间的距离,增进了患者对医院及医护人员的信任。在与患者交流过程中,护士应耐心倾听患者的心声,及时掌握患者的心态和目的。对年老、动作迟缓、语言不流利、听力欠佳等患者应尤其关注。提高沟通效果,也利于观察、判断病情,进而正确分诊。接诊护士要保持良好稳定的情绪,以同情、理解、平和的心态去面对患者,即使有些患者语言过激、情绪失控,护士也不必过多解释,更不要反驳患者,而是对其表示理解并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心理护理口腔门诊初诊患者对就医环境陌生,有无所适从感;急诊患者病情急、痛苦难忍,往往是捂着肿胀的脸来医院,焦虑情绪严重(如果可能建议加参考文献),迫切希望医师尽快为自己解除痛苦:儿童患者看到治疗器械之后立刻产生惧怕心理,不听从劝说甚至抗据治疗;老年人群牙病发病率最高,但是对自己的牙病重视不够。并且顾虑太多,往往有怕麻烦、怕花钱等心理。所有患者都期望得到医护人员的热情周到的服务,作为护理人员,对于初诊患者护理人员应该主动热情地接待患者,向患者简要介绍医院的环境、就诊秩序,指导患者按顺序就诊,消除患者的陌生感:对于急诊患者用和蔼的态度,科学、艺术的语言主动与患者沟通,并且尽量解除患者的思想顾虑,让患者主动配合治疗:对于小儿患者,需要耐心地与患儿沟通,并给予鼓励,尽量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巧妙运用肢体语言使患儿配合医师治疗;对于老年人向他们讲解老年人牙病早治的重要性,口腔卫生健康与老年人身体健康之间的辨证关系,思想认识提高了,治疗牙病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就会主动配合医护人员顺利完成治疗。

防范护患纠纷尊重患者、增强服务意识以及提高服务质量是减少护患纠纷的必要因素,因此口腔门诊护士综合服务素质的提高对于减少护患纠纷具有重要意义。树立医院形象口诊门诊作为医院的窗口单位,在医疗过程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代表着医院的形象,关系着患者对医院的评价。因此,为了患者的利益,为了医院的利益,也是为了全社会的发展,包括口腔科在内的所有医院的窗口单位都更要加强自身综合素质的建设。提高人们对口腔疾患的正确认识口腔门诊护士并不是单纯的分诊挂号、向导陪同、医护配合,更重要的是为了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提高全社会对口腔疾患的正确认识和口腔保健知识。主动宣教,解除患者对口腔疾患认识的误区是口腔门诊护士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查看全文

医院文化内涵建设思考论文

[关键词]医院文化;内涵;以人为本;价值观;创新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医院文化内涵建设进行了探讨。首先,医院文化管理的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人本观念应要体现在医院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其次,医院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有了统一的价值观就有了旗帜和方向。最后,医院文化建设要不断创新求变,与时俱进。

1医院文化管理的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

医院自建立之始就在形成自身的医院文化,医院文化不是某个人可以建设形成的,它是全体员工共同努力、共同创造的结果。医院文化无处不在,体现在医院工作的各个方面,尤其以医院员工的行为体现得最为充分。员工是医院文化的个体,同时也是医院文化整体的体现。医院文化是基于以人为本的软管理,强调从现代人的需要出发,重视人性的完整性和人的需求的多层次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将人本观念融入医院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对内要做好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好人才资源的管理,满足员工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对外则要不断改进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以高效、优质、温馨、亲切的医疗服务感动患者,留住患者。

1.1要旗帜鲜明地开展“以人为本”为主题的思想政治工作

文化管理是继经验管理、科学管理之后最先进的管理理论。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西方国家的医疗机构,不但不轻视思想政治工作,相反非常重视,只不过他们称思想政治工作为文化建设。国外很多好的医院大都通过宣传医院的价值观和精神文化,在医务人员中倡导奉献精神,让员工把一切为了患者的理念化为自觉的行动,取得良好的效果。思想政治工作与医院文化之间,目标基本一致,对象完全相同,内容非常相似,手段大体重合。思想政治工作历来是我党克敌制胜的法宝,在新的历史时期,思想政治工作随着时代的发展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新的活力。在抓思想政治工作时,要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先进的典型鼓舞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通过爱岗敬业教育让员工知道无论多么平凡的工作岗位,都能做出不平凡的业绩。激发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关心集体,关心医院的发展,在工作中及时发现并反馈医疗质量、医院服务等各方面存在的问题,能提出合理化建议。以集体利益为重,不过分追求个人的利益,积极主动地为医院的发展、管理出谋划策。还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来发挥导向、凝聚、规范、激励和辐射作用,常抓不懈,让广大职工把文明行医、廉洁奉公、关爱患者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际行动。总而言之,思想政治工作是建设医院文化的重要手段,而医院文化则为思想政治工作融合于医院管理提供了最佳途径。

查看全文

党的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内涵

摘要:党的道德建设是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内涵,与党的思想建设、理论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是内在统一的,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四德建设”是辩证统一的。探究党的道德建设与党的思想政治建设的辩证关系,是提高党员干部的道德修养水平、巩固“三严三实”实践教育成果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障,对于当下即将启动的“两会一做”专题教育活动,切实推进党的道德建设、巩固党风廉政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道德建设;思想政治建设;三严三实;重要内涵

1党的道德建设和党的思想政治建设

1.1党的道德建设

着眼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提出的“三严三实”重要思想,不但为领导干部提出了为政之道和行为准则,也为开展党的道德建设指明了新方向。为在新时期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应在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领会、把握、践行“三严三实”教育要求,以“严以修身”“谋事要实”“严以用权”“做人要实”“严以律己”“创业要实”,夯实党的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建设的基础。按照“三严三实”的要求,广大党员干部真真正正做到“三严三实”,切实加强党的道德建设,既是当前紧迫的任务,也是受到“三严三实”时效的基本保障。

1.2党的思想政治建设

查看全文

强化会计专业内涵建设

纵横结合

(一)纵向———继续坚持“因需设课课岗融合”的教学理念“因需设课课岗融合”的“需”指需要、需求;“设”指设立、筹划“课”指课程;“岗”指工作岗位以及从事本岗位的上岗证书;“融合”指几种不同的事物合在一起,并高于原来的事物。1.“因需设课课岗融合”的动态理念《人才》指出“随着我国会计人才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稳步提高,会计职业领域已从传统的记账、算账、报账为主,拓展到内部控制、投融资决策、企业并购、价值管理、战略规划、公司治理、会计信息化等高端管理领域”。不难看出随着社会的发展,行业领域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变化,已经由过去的“核算型”偏向“管理型”。此外从山西省相关部门的调查数据也显示未来5-10年山西省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特别需要会计人才发挥作用,目前全省会计人才总量仍存在缺口,会计人才队伍急需补充,山西省会计人才在学历、职称等结构方面不尽合理,急需培养适应山西经济发展的、有扎实基础理论和综合应用能力的较高层次的“管理型”会计人才。不难看出政策和人才需求发生了变化,为了适应这种变化首先要完成三个转化,即行动领域向学习领域的转化、岗位任务向学习内容的转化、直接知识向间接知识的转化;在此基础上调整课程体系、整合课程内容,例如由于原来的《财务会计(上)》、《财务会计(下)》名称上不具有直观性名称,学生难以联系到工作任务,将其调整为《常规经济业务核算》和《特殊经济业务核算》两门课程;原来的《税法》、《纳税筹划》内容上相互割裂,学生难以将税费计算、申报与筹划串联起来,现将其整合为《纳税实务与筹划》一门课程;最后实践教学要进一步体现多元化,由原来单一的“出纳、往来核算、存货核算、成本核算”等核算岗位拓展为“出纳、制证”核算岗位、“合同管理、价格管理”管理岗位、“投资融资、纳税实务与筹划、财务管理、报表编制与分析”综合岗位以及核算与管理相结合的“成本核算与管理”等岗位并存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将各岗位实训的数据信息相互关联,从而实现财务数据共享。2.深化“课岗融合”,服务地方区域经济财政部《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指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会计人才发展的指导方针是:服务发展,以用为本;健全制度,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所谓服务发展以用为本就是指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会计人才队伍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确定会计人才队伍建设任务。企业财务专家认为,财务很重要的作用是使企业资源达到最佳组合,所有的财务数据必须被企业所利用,让企业所有的部门都能听到财务的声音,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企业的经济活动都能有信息的支撑,才能充分调动企业的资源。作为会计教育工作者应该倾听企业财务专家的心声,遵循理论源于实践,理论指导实践的原则,积极推进校企对接,选择有地方经济特点的企业先进财务模式经过理论加工与提炼,形成符合财政部关于《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总体目标要求的、符合教学规律、在企业中具有推广价值的财务新模式。“财务新模式”,将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为着力点,不断提高会计信息综合利用程度不够高,提升会计信息化服务能力,真正做到“利用企业资源为教学服务,利用自身优势为企业服务”,最终实现校企双赢,从而达到为地方区域经济服务,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二)横向———不断扩大对外交流平台积极开展与同类院校的合作2004年1月由太原大学财会系发起成立山西省会计学会高职教育分会分会,宗旨是搭起一个有组织、有计划进行高等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学术讨论、教学研讨、师资培养、经验交流和协作开发等活动的平台。这个平台建立以来针对性的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针对当时多媒体教学的兴起召开了“多媒体在会计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交流研讨会”;为了认真领会教育部16号文件,召开了会计专业“工学结合”研讨会;为了紧跟行业步伐参加了财政部会计准则培训、举办了内部控制研讨会,组织各会员单位参加第三届全国会计知识大赛并被省财政厅授予山西赛区组织奖;2005年与科学出版社共同开发了一套12本教材,该教材冠名为“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推荐教材”;其中4本被列入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分会成立近10年来举办的这些活动开展极大地加快了会计专业的发展步伐,同时也促进了各会员单位的专业改革和发展,影响不断扩大,今后还要不断吸纳开设会计专业的同类院校成为新会员,进一步扩大对外交流平台,加强交流、寻求合作,共同探讨新形势下会计专业教学规律及内涵,努力打造新成果。

综合发展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阶段转向大众教育阶段,这种变化对传统的会计教育理念形成了鲜明挑战,越来越重视知识向能力的转化,专才教育加通才教育成为共识,对会计人才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一)综合素质1.综合素质的内涵素质是指一个人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包括人的思想、知识、身体、品格、气质、修养、风度等综合特征。学生的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和决定着未来的竞争能力和成才目标的实现。素质的综合性体现为政治素质、身心素质、职业素质和人文素质。政治素质是人们从事社会政治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和基本品质,它是人的综合素质的核心。人的政治素质的高低是社会政治文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准确把握政治素质的内涵和特征是提高人的政治素质的前提。身心素质是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的合称,是指大学生应具备的健康的体格,全面发展的身体耐力与适应性,合理的卫生习惯与生活规律等;心理素质是指大学生应具备稳定向上的情感力量,坚强恒久的意志力量,鲜明独特的人格力量。职业素质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其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及职业情况等方面。学生将来能否顺利就业并取得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人的职业素质,职业素质越高的人,获得成功的机会就越多。人文素质,从广义来说指一个人成其为人和发展为人才的内在精神品格。这种精神品格在宏观方面汇聚于作为民族精神脊梁的民族精神之中;体现在人们的气质和价值取向之中。从狭义来说指人文知识和技能的内化,它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和精神品格。发展人文素质就是就是要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发展人性、完善人格,启发人们做一个真正的、智慧的有修养的人。2.三晋特色文化教育依据太原大学将来要办成一所“具有三晋文化特色的现代综合大学”的办学定位,对会计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上要充分体现三晋文化这一特性。晋商作为明清时期的十大商帮之首,数百年中不仅积聚了巨额财富,而且为我国的会计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经商和理财文化;晋商的“东伙分权”制度,可以说是中国较早的两权分离制度,是我国实施会计委托的先驱;晋商商号东家投资形成“银股”,掌柜和员工根据业务能力大小和资格形成“身股”,并与银股同权参与利润分配,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期权激励制度(人力资源会计);晋商把所有经济业务分为进、缴、存、该四类,并确立了“进-缴=存-该”的平衡公式(龙门张),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复式记帐法;晋商对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假设也有独到的见解;晋商的会计职业道德和诚信精神更为当代会计人树立了楷模。可以借助我校文法系全方位、历史的、立体的的“三晋文化资料库”将晋商文化融入其中、使学生对三晋文化尤其是晋商文化有直观形象的认识;可以组织学生去平遥古城参观学习票号文化加入我校旅游系“三晋文化系列丛书”编写队伍、出版晋商文化分册,开设“晋商文化”选修课,通过对“晋商文化”系统的认知和学习,使学生在了解的基础上“晋商文化”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二)综合能力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应当明白:传授给学生的任何知识都具有阶段性,而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却是终生受益。会计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具有核算能力还要注重管理员用能力、沟通交往能力以及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1.基础核算能力会计核算职能是会计最基本的职能,核算能力是基础能力,财会人员要记账、报账、算账,就像人为了生存要吃饭一样,是一种本能,通过核算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胜任货币资金的收付、常规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2.管理应用能力财务工作做得好,不仅仅指财务的记账、报账、算账工作做得好,而是财务的管理工作做得好,现代企业管理必须以财务管理为龙头,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是管理,也是监督和服务。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已经超越了传统的业务核算功能,拓展到企业筹资、并购重组、规划投资、成本费用控制、预算管理、预警监测等领域,并延伸到企业的财务战略管理、价值管理、资本运作业务流程管理和风险防范管理等方面,特别对于企业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现效益最大化和防范经营风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及时地转变观念,要求学生将来不仅能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还要运用自己的财务知识参与到整个生产经营管理工作中去,并对企业的生产和管理工作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从知识层面就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财会专业知识,而且要具备宽泛的经济管理理论,包括财政、金融、证劵、法律、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合同管理以及价格管理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同时将这些知识加以综合运用。3.沟通交往能力现代社会越来越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会计人员要与各方面人员打交道,沟通交往能力十分重要。从毕业生跟踪调查问卷结果可以看出,多数毕业生参加工作所面临的种种不适和困难集中表现在人际交往能力的较弱,不利于尽快融入工作团队,开展工作。从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来看,思想品德、所学专业、社交活动能力排在前三位,与毕业生关注的基本一致,这些相互印证的统计资料反映了培养学生沟通交往能力的迫切性。4.继续学习能力加强对学生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源于两点,一是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二是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日益提速的会计知识更新、日趋激烈的会计人才竞争,必须把培养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作为大学教育义不容辞的任务。

本文作者:李贻玲工作单位:太原大学

查看全文

国企党建与企业文化建设内涵和共促

摘要:在我国国有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国有企业党建在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基础作用,并且对企业文化建设内涵方面具有一定的交叉性,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了国有企业精神文化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项组成部分。只有实现国有企业党建与企业文化之间的共促,才能促进国有企业在未来实现更加稳定健康的发展。本文主要针对国企党建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共有内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共促措施,希望能为相关人员提供合理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国企党建;企业文化建设;共有内涵;共促;策略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相关企业在逐渐认识到了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在国企文化建设过程中,国企党建在其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将会直接影响到企业未来的发展状况。因此,一定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升国企党建与文化建设之间的共促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另外,对于国有企业而言,党建属于其中非常重要的政治资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国企的管理特点,从而实现企业管理制度的有效创新。

一、国企党建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共有内涵

(一)思想政治教育是国有企业精神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内容

企业精神文化建设属于理念识别体系范围内的一项内容,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企业价值体系,主要涉及到了行为规范、群体意识以及价值观念等多个方面。企业精神文化是企业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由相关的管理人员以及工作人员在实际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企业思想观念以及精神力量。企业精神是在企业文化、经理以及领导人员的管理下而产生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直接体现出企业的发展理念和特点,可以将企业的追求有效的呈现出来,是企业群众意识的重要表现形式。通常情况下,企业精神在企业文化当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核心地位,要想保证形成良好的企业精神,就必须先保证在企业建设发展理念上达成一致,使企业工作人员的成就感以及认同感实现明显的提升,这样企业才能形成良好的凝聚力。对于相关的国有企业而言,需要将党的领导能力充分的发挥出来,对现有的企业管理制度进行不断的优化和完善,扩大公有制经济,这些都属于国有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引起重视的相关内容。

查看全文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内涵

企业安全文化是21世纪的企业发展的必然的趋,实践证明,企业安全文化已成为企业在社会中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制胜法宝”。在现代的安全生产过程中,安全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主要因为人是安全生产的主体,人的安全意识强弱、安全文化素质高低,直接作用和影响着和谐企业能否安全生产的过程和结果。但在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中,也存有对企业安全文化内涵不了解、制度不完善、工作不经常、操作不规范等问题,因而制约了企业安全文化效能的充分发挥。那么,如何实现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笔者结合近几年来的工作实践,谈谈自己一点粗浅看法:

一、什么是安全文化?

所谓安全文化,就是安全的价值观、信念、理想、最高目标、传统、风气、行为准则的复合体。安全文化包括三大要素:一是安全物质文化,是指安全设施、装备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品位和文化的价值。二是安全制度文化,是指安全的各种规章制度及条例等。三是安全的精神文化,这是安全文化最高层次、最具有活力的核心部分。安全管理干部队伍的意识、观念、道德、目标、精神风貌等构成了安全文化的主要内涵。本文探讨的“安全文化”主要是指安全的精神文化。

二、问题

一是安全文化建设的设施、行为视觉识别系统还不够到位、不够规范化、体系化、系统化。

二是安全文化建设的宣传不到位。一些企业管理者和职工对企业安全文化的内涵是什么不清楚、不了解。

查看全文

民办高校内涵导向品牌建设研究

[摘要]在经济新常态的引领下,我国教育发展也步入了新常态。教育新常态下高等教育规模趋于稳定,高等教育品质亟待提升,注重内涵导向的品牌建设是民办高校实现困境突围的必然选择。因此,认清教育新常态下民办高校面临的新形势,正视内涵建设对民办高校品牌的支撑作用,提出民办高校内涵导向品牌建设的路径选择,这不仅有利于民办高校创新发展思路,而且有利于更新发展理念从而推动民办高校实现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教育新常态;民办高校;内涵导向;品牌建设

一、教育新常态下民办高校面临的新形势

(一)法制环境优化。2016年11月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审议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决定》,这是我国民办教育发展历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新修订的民办教育促进法从宏观上对民办教育发展做出法律层面的顶层设计,明确对民办教育实施分类管理,并采取差别化扶持政策。就民办高校而言,面临的外部法制环境进一步优化,为教育新常态下实现创新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二)扶持力度加大。随着政府对民办教育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不断深化,政府财政条件优化,扭转了财政有心无力的局面,公共财政对民办教育的扶持力度逐步加大。宏观层面从2010年国家民办教育改革试点确定,到2016年民办教育促进法成功修改,再到2017年《国务院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颁布,无不体现政府对民办教育的投入力度和重视程度;微观层面地方政府主动作为,围绕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目标积极推动地方政策实践。这也是教育新常态下,民办高校面临的有利环境条件之一。(三)挑战依然严峻。对国内的大多数民办高校而言,单一的办学资金来源决定了生源就是财源,生源危机也就意味着财源危机,生源下降收费提高的恶性循环加速了优胜劣汰的进程,出现个别民办高校因为生源危机而停止招生;教育发展的规律决定了生源质量就是潜在品牌,生源质量走低也就意味着品牌建设难度的增加。生源数量、生源质量和学校品牌之间有一定互动关系,充足的生源数量是保证生源质量的前提,高品质的生源是品牌建设的重要保障。(四)机遇前所未有。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给民办高校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以本科层次民办高校为例,招生制度设计方面的歧视造成民办本科高校参加本科三批次招生,一般来说批次越靠后,录取分数越就低,生源质量相对难以得到保证。2016年,广东等15省(市)取消了本科三批次招生,本科二、三批次合并招生的省份进一步扩容,民办高校招生制度环境优化。此外,《山东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自2017年起,夏季高考实施招生录取批次改革和投档录取模式改革,本科段招生除提前批外,实行同一批次录取”。招生制度改革,录取批次合并,为学生选择正名,录取机会进一步均等化,民办高校招生制度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二、内涵建设对民办高校品牌的支撑作用

品牌是民办高校竞争力的综合体现,是民办高校在群雄逐鹿的高等教育市场崭露头角的制胜法宝。品牌的概念具有多种解释,有一种解释认为:品牌是指组织及其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有形和无形的综合表现。笔者认为,“品牌”是“品”与“牌”的统一体,民办高校的“品”主要是指教育服务,与教育服务的载体密切联系起来就是“学生”;民办高校的“牌”主要是指社会影响力,是知名度与美誉度的结合体。民办高校品牌就是其产品质量与社会影响力的综合反映,这里面既有硬的成分,也有软的因素。硬的成分主要是指学校的办学规模、条件、设施等与物质投入相关联的因素,也即通常所说的“硬指标”。软的因素则主要是指学校的治理制度、校园文化、人文氛围等与精神内核相关联的要素。在物质投入大致相当的情况下,后者在支撑品牌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内涵建设是在硬指标基本满足的条件下,更多侧重的是对软因素的深度开发,主要表现为“内部挖潜”。内涵建设就是要提升民办高校整体服务质量,形成学校核心竞争力,打造有力的“铁拳头”,形成学校品牌的有力支撑。此外,在高考录取实行平行志愿的条件下,品牌影响力决定了学校在考生心目中的位次,给学生提供了排序选择的理由;扎实的内涵建设决定了学生学习过程中得到的价值感、获得感和成就感。生源紧张的背景下,录取率不等于报道率,还得考虑就读学生的中途流失率。民办高校学生中途流失可能有多重原因,但从消费者行为选择的角度看,最初选择是理性的,中途放弃无异还是理性的,起码决策者认为放弃要比选择更划算。弄清楚是什么原因让学生选择“用脚投票”,如何通过内涵建设让在校生有“学有所值”的价值感,“物超所值”的获得感,“学有所获”的成就感,这是民办高校值得深思的问题。如果说品牌是“面子”,那么内涵就是“里子”,缺少“内涵”的品牌就只是“花架子”。是品牌让学生选择,是内涵让学生无悔坚持自己的选择,这样民办高校才能实现招生“入口旺”,培养过程“规模稳”,就业“出口畅”。

查看全文

大学体育文化内涵建设路径思索

【提要】文章主要对大学体育文化的内涵进行了分析,基于实际状况对大学体育文化内涵建设的实现路径进行了简单的思考论述,仅供参考。

【关键词】大学体育;文化内涵;实现路径

在素质教育发展过程中,大学体育文化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育理论,是素质教育思想之下的重要构成内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体育文化价值的有效途径。强化大学体育文化内涵建设,探究有效的路径,可以培养高校师生的体育精神与意识,这也是增强体育技能,塑造文化素养的有效渠道,可以提升高校教育水平,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奠定基础。

一、大学体育文化的内涵

大学体育文化就是基于高校环境为空间,在教师、学生的共同参与之下,通过体育教育与运动形式为主要的内容,组织开展各种具有时代精神的体育文化素养以及文化道德修养的一种群体性文化。基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来说,大学体育文化就是彰显了大学学生的社会需求。大学生体育已经在单纯的活动以及文化隔离状态之下脱离处理,形成一种体育文化,是一种锻炼身体的娱乐活动,具有运动、教育的功能,具有观赏性、参与性的特殊的文化体现。在现代的教育领域中,大学体育文化是教学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一)体育文化的社会性。大学体育文化内涵的形成是一种动态化的、群体性的模式,体育文化的社会性发展会直接的影响大学体育文化的发展,是一种与社会时代有着密切关系的文化形式。(二)体育文化的高校性。大学体育文化以及精神的形成具有一定的时代价值与精神,是基于大学生的社会层次,认知能力为基础,融合了高校独有的特征,反应高校体育文化内涵建设的根本状况。(三)体育文化的品格性。大学阶段是学生体育文化修养的形成的成型阶段。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成熟,在知识的积累之下,大学体育文化逐渐形成。而大学体育文化可以塑造学生的体育修养、培养学生的文明素养以及道德情操,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二、学体育文化内涵建设的实现路径思索

查看全文

大学生公寓文化建设内涵

摘要:学生公寓是当代大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把握公寓文化建设内涵,加强当代大学生的公寓文化建设,对高校学生文明卫生习惯的养成、思想品德情感素质的培养、人际关系的正确处理、学生自我心理的调适等方面至关重要。

关键词:大学生;公寓;文化;内涵

大学生公寓文化建设作为高等学校基础工作之一,对维护学校的日常管理、促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引导,具有积极的探索意义。借此学校积极开展“二元式”公寓建设,强调加强大学生制度管理、拓展学生思想教育涵盖面的重要内容和必要举措。作为学校内的一艘航空母舰,轻工学部为繁荣学生公寓文化生活,发挥当代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优良作用,相继开展了“星级公寓”创建、“我爱我家”主题教育、“周末嘉年华”、“三行情书”等形式活动,作为“二元式”公寓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以实际行动进一步拓展、丰富大学生公寓文化内涵,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指导意义显著,对高校公寓工作开展做一些探讨与思考。

一、学生公寓文化的内涵

1.学生公寓文化的界定。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一定组织的文化深深地渗透在组织的一切活动中,从而成为组织的灵魂。学生公寓文化便是学校这一组织文化的子系统。它由三个部分组成:公寓的物质环境,物质条件中的文化氛围,公寓内部的人际关系。具体来说,学生公寓文化是公寓全体成员依据公寓的客观条件,以学生为主体,以公寓为主要活动空间,以课余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在从事各种活动中所形成的物质环境和文化氛围。它既包括公寓的室内设施、整体布局、卫生状况,又涵盖公寓成员的人际关系、道德水准、学识智趣、审美情趣、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等各个部分。公寓文化是公寓成员的价值理念在公寓环境与行为中的体现,是存在于公寓之中的共同观念的系统。2.学生公寓文化的具体内容。公寓文化由两种形式构成,即表层文化和深层文化。表层文化是指大学生公寓里的具体生活现象。深层文化是指大学生公寓生活中所反映出来的文化概念。其中,深层文化是大学生公寓文化的观念内容,表层文化是深层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大学生公寓文化按内容可分为四个层次。一是环境文化,由大学生公寓的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卫生状况、宣传标语等构成。环境文化是大学生公寓文化的建设基础。二是精神文化,是指大学生在公寓文化活动中,主体成员间形成的共同理想、共同追求和共同的价值观念。它是大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灵魂,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三是制度文化,制度文化主要是指大学生公寓中所特有的各种规章制度,主要包括大学生公寓管理体系、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等的建设与执行落实。制度文化是大学生公寓精神文化的具体化和规范化,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保证。四是行为文化,它是大学生公寓成员在集体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是大学生在生活习惯、精神面貌、道德行为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动态体现。行为文化是大学生公寓文化的表层体现。这四个层次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一个特殊而完整的学生公寓文化体系。

二、公寓文化建设的探索途径

查看全文

美丽乡村建设科学内涵与路径

摘要:美丽乡村建设作为美丽中国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新时代生态文明和经济水平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具体阐述了美丽乡村的科学内涵,并发现了现阶段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着经济、生态、文化和长效机制等多个方面的不足,并据此提出了改善后的美丽乡村实现路径。

关键词:美丽乡村建设;生态文明;乡村振兴

党的报告提出“要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1]。而“美丽乡村”建设是“美丽中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的发展和建设关系着全国的发展和建设大局,没有美丽乡村建设,就不会实现美丽中国。正如主席说的那样:“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城镇化要发展,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也要发展,同步发展才能相得益彰,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2]美丽乡村建设是提高农民获得感、幸福感,不断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方略。美丽乡村建设战略自提出以来,各地政府积极探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目前美丽乡村建设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在政策执行中出现偏差,因此,有必要对美丽乡村的科学内涵进行深入的探讨,以提供切实的实施路径。

一、美丽乡村建设科学内涵

(一)“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首先,“美丽乡村”的创建是贯彻落实党的精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党的明确提出要建设美丽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致力于改善人民的生活环境,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美丽乡村”建设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中之重,这是因为农村的占地面积远远大于城镇,是保护和优化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第一线,只有将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扶持起来,才能为城市的生态文明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创建“美丽乡村”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推进农业农村科学发展的需要。我国农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资源不合理利用的前提上的,存在牺牲生态换金银的情况。部分农村环境遭到严重污染,经济虽然上去了,但农村曾引以为傲的良好生态环境却不见了。农村发展面临着资源消耗过度、生态环境污染等挑战。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也是让农村回归绿色的重要途径。再次,创建“美丽乡村”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的需要。过去的十几年,我国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农村的面貌可谓焕然一新,绝大部分农村都实现了通水通电通网,乡镇道路的规划也越来越完善。但与城市相比,广大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依然薄弱,人居环境有待于进一步改善。因此,建设美丽乡村,推进农村生态人居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最后,建设美丽乡村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美丽乡村建设促进农业和农村的绿色发展,从而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与生活质量。过去粗放式的农村发展已经不可持续,农村经济发展需要新的方向,美丽乡村建设就是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升级的前提。只有生态环境改善了,宜居环境建成了,农村才可以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和旅游业,从而实现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此外,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也会推动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二)美丽乡村建设的具体内涵。1.美丽乡村概念的提出和发展。美丽乡村战略的提出并不是一个自上而下的政治性要求,而是中国农村实践中先自下而上总结出先进经验,再经过中央的考察和完善,最后推广到全国的实践性十足的科学方案。因此,要深入理解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就必须从美丽乡村建设的先行者———浙江省安吉县讲起。2007年,浙江省最先提出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乡村建设的整个过程,建设“美丽乡村”。2008年,安吉县正式实施“中国美丽乡村”计划,着手打造“村村优美、家家创业、人人幸福、处处和谐”的现代化新农村样板。当时的安吉县虽然通过工业实现了脱贫,但环境污染的速度远超过了收入增长的幅度,安吉县的发展一度陷入停滞。在美丽乡村计划公布后,安吉县努力改进生态,力图通过生态致富。通过建设万亩竹林、白茶,退耕还农、还林,短短三年,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同时,安吉的竹产业给全县农民人均年增收6000元;白茶人均可收入1857元。依靠改善后的生态环境,安吉县开始发展特色旅游业,依靠生态环境搞农家乐,全县农家乐收入达6420万元。2008年安吉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0343元(数据来源:安吉县人民政府官网)。安吉县的“美丽乡村”建设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新模式,探索出了一条以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新道路。2013年2月,农业部在总结浙江等省创建美丽乡村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了《关于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意见》,《意见》指出,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落实2013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村的要求,农业部决定从2013年起组织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自此,美丽乡村的建设开始推向全国。[3]2.美丽乡村的具体内涵。2014年,国家标准委员会《美丽乡村建设指南》,确定了“美丽乡村”的内涵:“规划布局科学、村容整洁、生产发展、乡风文明、管理民主,且宜居、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乡村”。[4]美丽乡村建设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工程。将新农村建设提升为美丽乡村建设,就是旨在强调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作用。但其内涵并不局限于此,“美丽乡村”之美应是“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结合,具体地说,美丽乡村应实现乡村经济、文明与生态发展的有机统一。首先,美丽乡村是经济发展、人民富裕的乡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美丽乡村建设必然离不开物质基础作为支撑。美丽乡村首先应该是富裕的乡村,吃得饱、穿得暖、有房住、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人民生活安居乐业才有心思去追求更加美好的家园。相反的,在经济条件达不到满足人民生活基本需求的时候,生态文明只能成为空谈,要将生态与经济结合起来建设美丽乡村,而不是为了生态而损害经济,要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徐徐图之。其次,美丽乡村是绿水青山、生态怡然的乡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是必须坚持的底线。当前中国农村大都依山傍水,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虽然有所污染和破坏,但只要进行科学的治理和养护,就能逐渐恢复。我们要抓住机遇,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告别“先污染后治理”的落后思维模式,走出一条生态与经济和谐发展的新道路。最后,美丽乡村是乡风淳朴、人文气息浓厚的乡村。美丽乡村不仅美在自然环境宜人,更美于人文。随着新农村的建设,乡村的人居条件改善了,经济条件提高了,乡村的文化也应该同步的提高,不能成为文化建设的软肋。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农村的文化素养也会越来越高。农村除了之前的淳朴、善良之外,更应该兼有进步、创新的新时代特征。美丽乡村的建设,归根到底是为了农民而建设,乡村文化的建设则是农民自身建设的重中之重。毫无疑问,优秀的乡村文化是美丽乡村的灵魂,是乡村在长期发展中的核心竞争力。乡村文化有不同于城市文化的特色和魅力,不能使其丧失这种独特性,沦为城市文明的附庸,要让乡村成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的美丽居所。

二、“美丽乡村”建设现存困境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