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9 09:35:3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内部审计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内部审计

保险业IT内部审计

保险行业上市公司不仅需要接受保监会的监督管理,而且还要面对公司发展和风险控制的内部需求。信息技术已经融入公司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是保险行业各项管理职能的依托。

一、IT内部审计同IT治理和内部控制的关系

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和复杂性使之影响到公司的决策及执行,IT管理也表现出越来越严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IT投资变得无法控制;风险控制与服务质量不能令其他部门满意;由于IT的专业性,IT战略规划常常同公司总体战略难以协调,可能导致影响公司总体战略的贯彻执行。IT治理就是为解决这些矛盾而引入的概念,现在IT治理已经在很多企业内实施,IT治理是公司治理的一个关键部分,它能使企业合理利用IT资源,促使IT投资收益最大化,使得IT在复杂的管理环境下有效进行相关风险管理,从而保障IT服务质量,推动企业整体目标的实现。IT内部审计是IT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IT治理起到促进作用。保险公司内部控制是指保险公司各层级的机构和人员依据各自的职责,采取适当措施,合理防范和有效控制经营管理中的各种风险,防止公司经营偏离发展战略的机制和过程。通过对内部控制的测评,确定系统信息的可依赖程度,评估控制风险的水平,减少审计工作量,节约审计成本,从而保障审计质量。内部审计是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内在需求,尤其是对于以经营风险为主的保险公司来讲,有效的内部审计对企业防范风险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有效节约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外部审计也会使用内部审计工作成果。当然,两者在职能、地位、作用等方面都存在很大不同。内部审计部门是公司重要部门,内部审计是公司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公司总体目标的实现。内部审计人员需要熟悉公司保险经营和投资经营的运作流程,从整体上把握企业的经营管理。

二、现阶段保险行业IT内部审计特点

1.顺应政府监管的要求保险行业上市公司除中国人寿在美国上市需要执行SOX法案之外,其他保险公司需要执行保监会《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基本准则》第三十条中有关于信息技术控制的专门条款,《保险公司内部控制指导原则》第八章支持保障系统中的48~53条中关于计算机信息系统控制的要求。

2.技术标准的选择一般监管部门会就IT内部控制提出基本准则和指导原则,选择具体的审计标准来达到政府的监管要求是保险公司IT内部审计需要解决的问题,现在有关IT内部控制和IT审计的国际标准很多,这些标准各具特点。一般保险公司的做法都是按照COBIT标准,根据自身特点,结合信息系统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不同特点有选择性地实施COBIT控制模型,COBIT将IT过程、IT资源及信息与企业的策略、目标联系起来,形成一个三维的体系结构。其中,IT准则反映了企业的战略目标,从质量、成本、时间、资源利用率、系统效率、保密性、可用性等方面来保障信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IT资源包括专业人才、应用系统、技术、设施及数据在内的信息相关的资源;IT过程从信息技术的规划与组织、采集与实施、交付与支持、监控等四个方面,确定了34个信息技术处理过程。

查看全文

内部审计职能思考

正确认识并恰当发挥内部审计的职能,是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内部审计制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之一,这对深刻、全面地认识内部审计的本质,正确行使内部审计职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能

1.经济监督职能是内部审计最基本的职能。经济监督是指以财经法规和制度规定为评价依据,对被审对象的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活动进行检查和评价,以便衡量和确定其会计资料其他资料是否正确、真实,其所反映的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活动是否合法、合规、合理、有效,检查被审对象是否履行经济责任,有无违法违纪、损失浪费等行为,追究或解除其经济责任,从而督促被审计单位纠错防弊,遵守财经纪律,改进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现代企业由于经营规模的扩大,经营业务的日趋复杂,经营方式的多样化,管理层次的多级化及生产经营地点的分散,使各管理当局面对纵横交错的生产经营系统,不可能事必躬亲地直接控制各生产经营环节及有关的经济活动,这就客观上需要有健全的审计监督机制,监督各经济责任承担者按既定的目标、方针、政策、制度、计划、预算等要求,认真履行其承担的经济责任,并揭露违法违纪、营私舞弊、贪污盗窃、损失浪费以及经营管理中的弊端,达到加强控制、严肃制度、加强管理的目的。内部审计的这种监督职能是内部管理科学的需要,来自企业内部的压力。

2.经济评价职能已显得越来越重要。经济评价职能是由经济监督职能派生出来的另一种职能。现代内部审计,评价职能已显得越来越重要,内部审计要在履行监督职能的基础上以履行评价职能为主。经济评价就是通过审核检查,评定被审单位的计划、预算、决策、方案是否先进可行,经济活动是否按照既定的决策和目标进行,经济效益的高低优劣,以及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等,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西方国家的内部审计是基于经营管理的需要而建立的。在西方企业中特别是一些大型企业、跨国公司,都自觉自愿地设置了内部审计,并对其工作条件、人员素质予以高度重视。西方人认为,内部审计是组织内部审核经营业务的独立评价活动,它是一种管理控制,其作用是评价其他控制的有效性。内部审计协会(ILA)在其的《内部审计责任书》中也认为:“内部审计是在组织内检查各种业务活动以向管理部门提供服务的独立评价活动,是一种通过计量和评价其它控制的有效性来发挥作用的控制。”

查看全文

国企内部审计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对浙江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省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企业(以下简称企业)的内部监督和风险控制,规范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保障企业财务管理、会计核算和生产经营符合国家各项法律法规要求,根据《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并参照《中央企业内部审计管理暂行办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企业开展内部审计工作,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企业内部审计,是指企业内部审计机构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财务会计制度和企业内部管理规定,对企业及所属单位财务收支、财务预算、财务决算、资产质量、经营绩效、建设项目或者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监督和评价工作。

第四条企业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依照内部审计规定、准则的要求,认真组织做好内部审计工作,及时发现问题,明确经济责任,纠正违规行为,检查内部控制程序的有效性,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维护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秩序,促进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第五条省国资委依法对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

查看全文

内部审计现状与思考

内部审计是独立监督和评价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以促进加强经济管理和实现经济目标。近年来,审计风暴不断,审计影响空前提高。内部审计虽然不会刮起一场场“风暴”,却更能润物细无声,起到外部审计和社会审计难以替代的作用。专家评论,目前,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已经得到了产业界、政府部门以及学术界的充分肯定和全球一致的认同。因此,如何加强行政机关和非经营性单位的内部审计,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行政机关内部审计问题重重

(一)思想认识不足,忽视内部审计。一是宣传力度不大,认识不到位。虽然2003年重新修订和颁布了《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但未大力宣传贯彻,没有认识到内审工作的法定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二是领导未重视,对内审有错觉。很多领导认为,内审工作可有可无,依靠财务部门自身加强管理就行了,无须专门内审。因此,很多领导对内审工作没有足够的重视,对内审工作不够支持。

(二)组织机构不全,职责不清。目前,行政机关大都没有内审专门机构,也基本没有专职人员。有的部门也只是在财务部门加挂了一块牌子,或者仅仅指定一、二个人兼顾一下,领导很少过问,工作任务也不确切。从事内审工作的人员,大多是本单位的财会人员,其身份并不确定,职责并不明确,内审工作往往流于形式。

(三)内审人员业务水平有待提高。内部审计工作是一项离不开财务而又不同于财务的工作,虽然内审人员有的来自于单位的财务骨干,但内审业务毕竟有别于财会业务,不是简单的看账查账,有其规范要求,有特殊的规律,有专门的学问,只有经过一定的业务培训,财务人员才能逐渐上手,转换角色,真正把内审工作搞好。大多数行政机关单位还没有专职的内审人员,兼职的内审人员业务水平参差不齐,内审工作力量比较薄弱,内审工作质量需要提高。

(四)内审制度不健全,效率不高。由于内审工作被视作“副业”,机关单位一般都没有建立必要的内审制度,也没有可行内审计划,内审工作具有无序性、随时性和随意性。这与内审工作对象广泛、业务复杂、工作任务繁重的现实很不相称。同时,由于大多数内审工作都是由财务人员临时披挂上阵来完成,有的是其他人员“转行”过来的,因此,内审人员对审计工作不熟悉,没有掌握先进的技术手段,也没有使用好现代的审计方法和手段,因此,内审工作效率不高。

查看全文

内部审计投标商研究

摘要:工程结算审计中的经济纠纷越来越多,投标商的恶意“不平衡报价”是产生结算纠纷的根源。本文从工程内部审计的角度,通过分析投标商在工程投标文件中采用“不平衡报价”的各种技法,指出“不平衡报价”给工程建设带来结算纠纷的原因及其危害,提出建设单位内部审计破解投标商进行“不平衡报价”的方略,从而实现内部审计防范建设单位风险、提升建设项目投资效益的目标。

关键词:内部审计;破解;不平衡报价;方略探究

在工程投标活动中,投标商在编制投标文件时,一般会组织技术、经济方面的专业人员精心谋划投标策略,通过仔细研读招标文件、分析招标图纸、熟悉施工环境、勘察施工现场等方式,采用“不平衡报价”手段,以招标方认为合理的投标总价谋取中标。投标商在中标以后,希望通过施工期间的图纸变更、工程数量调整、施工方案的改变,达到施工单位在结算时有结算总价上的较大突破,从而实现投标商的利益最大化目的。然而,近年来,有些投标商“恶意”利用不平衡报价规则编制投标文件,给工程建设项目的施工、结算、审计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建设单位如何防范恶意不平衡报价,避免经济纠纷、提高建设项目效率,是摆在建设单位面前的一个严峻问题。建设单位内部审计部门是施工造价监管部门,精心研究投标商的“不平衡报价”技法,分析产生不平衡报价的内部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破解投标商日新月异的“不平衡报价”技法,对于促进建设单位规范施工管理、合理控制工程造价、减少工程决算审计纠纷,实现建设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不平衡报价常用技法

总结分析近年来的招投标案例,笔者发现投标商在投标报价中采用的不平衡报价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一)利用招标施工图纸设计深度、精度不足,进行不平衡报价投标商通过采取与设计单位交流和分析招标图纸等方式,可能会发现招标图存在设计深度方面的瑕疵,投标商为了能获得更高的企业工程利润,并不会在发现疑问后及时向招标的建设单位指出,而是对这些发现的问题进行重点研究、精心筹划、低调处理。投标商先是对可能导致将来工程数量增加的部分提高其综合单价报价;然后对可能造成建设内容有变更调整而重新组价的,在进行报价的时候对该分部分项故意进行低报价,然后在工程施工过程或竣工进行结算时,要求重新调整分部分项单价,按照调整后的单价计算总价,从而获得更高工程利润。(二)利用招标文件表述不清,或表述错误进行不平衡报价一是在工程量变化时,对是否让利以及让利幅度如何确定等方面进行不平衡报价;二是材料价格变化时的调整方法,差价计算的时期选择以及合同工程基准期当月的材料指导价格的确定等约定方面进行不平衡报价;三是对于清单内没有的项目,结算时的让利幅度如何确定等方面进行不平衡报价。(三)工程量清单数量编制误差形成的不平衡报价一是投标商发现工程量清单的数量比自己按照招标图纸上计算的工程数量少时,往往会提高其投标单价;二是投标商在核对图纸时,发现工程量清单的数量比自己按照招标图纸上计算的工程数量要多时,一般会降低其投标单价;三是在清单中虽然列有施工项目,但是没有具体数量,而在实际施工中又可能要施工的项目,承包商会故意高报价格。(四)招标人对技术特征描述不准确形成的不平衡报价投标商往往会对工程量清单中的材料材质、品牌、品质,设备的技术指标、质量等级等技术特征描述不清晰的情况采用降低报价的策略,以平衡总造价;等到中标后,招标人明确具体要求后,投标商就会以品牌、质量、技术指标等因素提出调整报价,重新提出组价的要求。(五)因施工环境条件可能产生变化进行不平衡报价投标商往往会认真调查了解工程施工环境、工程项目的地质勘探报告以及现场踏勘资料。结合招标文件的相关规定,根据以往的施工经验,估计施工过程中,因环境、地质情况变化,可能会增加工程量、变更施工方案,投标商一般会提高其报价单价。(六)对专业性较强,没有具体品牌、性能指标要求的项目进行不平衡报价投标商估计建设单位对专业性较强的项目将来有可能会进行专业分包,因此,投标商对于没有具体品牌、质量、性能指标的项目,往往会降低该部分工程报价。在施工到具体分包时,新的施工方(供应商)就会以满足专业(消防、人防)验收需要为名,指定专门品牌,提高该部分的材料价格,从而提高项目总体造价水平;而投标商减少的只是低价计算的、有意不愿做的一部分,降低了投标商自身的风险,增加了建设单位的造价和风险。(七)编制招投标清单的单位与投标商合作,有意漏项、错项在目前招标市场还不是很规范的情况下,投标商对于招标项目可谓是无孔不入,在熟悉招标文件、图纸、工程量及现场情况的同时,还具有准确收集建设单位、设计单位、造价咨询单位信息的能力,采取非法手段让清单编制人员有意设置清单漏项、错项,为投标商的不平衡报价埋下伏笔,创造条件。

二、不平衡报价产生的原因

查看全文

浅析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的关系

1国家审计本质和特征

国家审计本质是国家治理系统中的一个小系统,是为了帮助国家行政机关和具有公共管理职能的组织治理国家的行为。国家审计的特征具有权威性、宏观性和综合性。1.1权威性。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1994年8月31日颁布并于2006年2月28日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从法律层面上赋予了国家审计监督职能,保证了国家审计有较高的独立性、法定性和强制性,具有较高的权威性。1.2宏观性。我国实行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形态,而公有制经济中国有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国有经济的载体是政府、金融、投资等机构及国有独资、控股等企业,国家审计正是对它们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预算执行情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情况进行监督评价,揭示经济运行中的问题,并从宏观层面上提出改进建议。1.3综合性。国家审计不单是对某一个单位进行监督,也不是单一对财务数据进行检查,而是对经济体的全方位“把脉”。从监督范围上,不受机构地位限制,对政府财政、税务、海关、银行等机构进行监督;从时间范围上,不受时间的限制,可以追溯以前年度情况,关注现在存在的问题,预测未来发展;从内容方面上,不受空间限制,收集财务数据,业务数据、管理制度、现场情况等资料进行通盘考虑;从评价体系方面上,不受类别限制,分析项目的真实性、合规性、经济性、效益性和效果性;及时反应国家、地方政府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综合视角提出建议,促使政府落实责任,从而改善国家治理。

2内部审计本质和特征

内部审计是公司治理体系的组成部分,除了具有一般审计具有的监督、评价、管理、咨询职能外,还是企业内生的具有预防、揭示和抵御等功能的“免疫系统”。内部审计的特征具有向内性、及时性、增值性。2.1内向性。内部审计作为公司治理的工具,它只对本公司及所属部门、子分公司等范围履行审计职能。它是组织内的一个部门,由组织内部的高层所领导,对单位出具的审计结果仅对组织内部有效,不对外部公布。由于隶属于组织内部,更熟悉组织经营管理政策、规章和制度,更了解组织的风险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能够更深入、准确地提出建议和意见。2.2实效性。内部审计作为组织部门,可以根据董事会、监事会、监管层的需求开展周期性和临时性的审计,可以及时的反馈组织治理层需要的信息来帮助决策,更好地发现组织架构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维护组织利益。2.3增值性。从内部审计定位来看,内部审计是要服务于组织的发展,在组织内部履行监督职能的同时,还需要提供经济决策方面的指导意见,在不失独立性的前提下,帮助组织实现目标,增加组织价值,成为一个带来经济效益的部门。

3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的联系

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都是因受托经济责任制的产生而产生,共同成为国内审计监督体系的组成部分,对被审计单位行使审计监督和评价的职能。虽然审计的对象不大相同,但是审计实务中所依据的法律法规和审计标准是相同的,运用的审计方法也是大相径庭的,所以审计结果都是按照同一标准得出的,可以相互借鉴,也可以相互协作完成同一个审计项目。二者实现共享审计资源,节约审计费用,提高审计的效率,但二者相互又不可替代,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评价受托对象的经营情况。

查看全文

内部审计与国家审计的关系

一、内部审计与国家审计的定位、职责划定

(一)内部审计的定位、职责划定

内部审计是由各单位、部门、企业事业单位内部专设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依据国家有关法规和本单位的规章制度,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相对独立地对本单位的资产资金的使用效率、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监督的行为。内部审计是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加强自我约束和监督,依法检查会计账目及相关资产,监督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的内设机构。内部审计就其性质来看,它是一种管理权的延伸,是一种组织内部的管理活动,是代表管理权的审计,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的职责定位是在本单位、本部门主要负责人领导下的内部审计监督,其履行的职能主要有:

1.经济监督职能

内部审计源于“两权分离”的管理需求,即资产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而产生的受托责任关系,其目的是对财务活动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做出判断。经济监督是指以财经法规和制度规定为评价依据,对被审计对象的财务收支和其他经济活动进行检查和评价,以衡量和确定其会计资料和其它资料是否正确、真实,其所反映的财务收支和其它经济活动是否合规、合法、合理、有效,检查被审计对象是否履行其经济责任,有无违法违纪、损失浪费等行为,通过追究或解除其所负经济责任,从而督促被审单位纠错防弊,遵守财经纪律,改进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以财务收支审计涉及的内容有:检查会计资料及其有关经济信息的真实、正确、合规;检查财产和资金的安全与完整:检查内部控制和会计控制的适用、有效与健全:检查经济业务、经济合同、财务收支的合法与合理。审计人员审查的重点是管理层和执行层在处理经济业务方面的真实性、完整性。

2.经济评价职能

查看全文

政府部门内部审计概述

美国政府部门审计不同于国会审计总署(现已改名为政府责任署)的审计。政府部门审计只负责本部门及所属国有企业和公共事业单位的审计工作,不审计私人企业。从其审计的对象、范围和职能特征来看,与企业内部审计类似。

一、政府部门审计机构设置

美国十分重视部门审计工作,在政府各部门和公共机构内部,都设有比较健全的内部审计机构,负责本部门、本系统范围内的审计工作。

1.联邦政府部门审计机构

美国联邦政府各部所设的部门审计机构称监察长办公室,其负责人为监察长。美国有57位监察长。联邦政府各部的监察长由部长提名总统任命。监察长向部长、总统报告工作,每年向国会提交两次报告,对国会关心的问题证实、核实、听证和报告都是公开的。

监察长有两项工作,一是内部审计,一是调查犯罪方面的事务。监察长具有很强的独立性。法律规定:监察长办公室有权接触所有文档和记录,审计和调查任何事务。在部长领导下,独立使用资金、招聘人员,不受其他机构和人员的影响,独立客观地调查和审计,努力发现浪费、舞弊犯罪现象,对经济性、效率性地和效果性如何进行评价,对国会即将出台的法律发表言论。

查看全文

中英内部审计制度论文

在世界各个主要国家和地区,内部审计与民间审计、政府审计鼎足而立、并驾齐驱,成为社会经济中审计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的本质仍出于“两权分离”,即生产资料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而产生的受托责任关系。2000年6月,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在对《职责说明》、《职业道德准则》和《实务标准》所进行的多次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内部审计是一项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其目的在于增加价值和改进组织的经营,它通过系统的方法,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管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中英两国有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因而在内部审计的业务内容和组织形式等方面各有独特之处。

一、内部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英国自11—12世纪起就存在行会,每个行会一年要召开1—4次总会,议事内容包括选举产生理事和审计人员。理事会是行会的执行机关,它必须在召外总会之时将行会账户提交出来供审计人员审查。审计人员审查的重点是作为受托人的理事在处理经济业务方面的诚实性。

英国的现代内部审计是在20世纪4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1948年英国在伦敦成立了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的分会,即英国内部审计师协会。该协会的成立大大促进了英国内部审计的发展,截至1991年2月止,已有3640名会员。

相比之下,我国内部审计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很快。在国家审计署成立之前,国务院于1983年7月曾发文提出建立和健全部门、单位的内部审计问题。1985年8月29日国务院《关于审计工作的暂行规定》。同年12月5日,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若干规定》,此项规定成为我国开展内部审计的法律依据。1987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又转发了《审计署关于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的报告》,大大加快了内部审计机构组建的速度。1994年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将内部审计以法律形式予以肯定,明确了其法律地位。1995年审计署又《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对内部审计作了进一步具体规定到1999年底,我国共建立了内部审计机构9万多个,配备内部审七十人员24万之多,形成了包括由地区、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组成的较为完整的内部审计体系。

可以看出,中英两国设立内部审计部门的动因不同,我国内部审计发展的初期是国家要求企业建立审计制度,企业处于“要我建”的被动状态:随着内部审计的作用逐渐被认识,企业从“要我建”的被动状态转变为“我要建”的主动状态。相比之下,英国有25%以上的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已有30年以上的历史,企业设立内部审计部门的动因主要来自政府的要求,公营及半公营企业受政府要求的影响比一般企业要大得多。此外,董事会所属的审计委员会和外部审计的要求也有重要的影响。

查看全文

内部审计环境之SWOT分析

一、内部审计及其环境概述

我国内部审计制度于1983年开始建立,至今已经历了30余年的发展历程。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及美国发生安然、世通会计造假案件以来,我国更加关注与企业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建设。中国也开始更多地借鉴和采用IIA(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关于内部审计的定义,也对我国的内部审计定义以及具体实施进行了一些修订,希望可以更好地促进我国内部审计健康发展和维护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

二、内部审计环境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是一种综合考虑组织内部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以及外部环境的机遇(Opportunities)、威胁(Threats),对其进行系统评价从而选择适当战略的方法。在本文中,对我国内部审计环境的SWOT分析就是对我国内部审计发展的环境因素变化的国内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以及国际大的背景中遇到的机遇(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等各方面内容进行全面考察和分析。(一)内部审计环境之优势分析。内部审计是公司治理必不可少的部分,对公司治理起着重要作用。内审部门能够及时获得企业生产经营与内部管理的最新资料,洞悉企业内部所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是企业内部的免疫系统。鉴于企业内部审计的重大功能,2003审计署修订了与新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揭示着我国的内部审计从国家审计的辅助地位变为独立行使监督职能的,真正意义上的内部审计。经过30多年来的发展,我国的内部审计工作积累了相当的经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另外,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我国关于内部审计准则与法律法规的建立与完善。具体而言,在1983年至今,我国内部审计法律法规体系和审计准则的不断完善,使内部审计对日益变化的经济形势和政府及企业的需求等宏观环境的变化也具备了更强的适应性。(二)内部审计环境之劣势分析。我国的企业内部审计审设立在企业内部,独立性较差,尤其当内部审计直接隶属于管理层(CEO)的领导之下,审计独立性更差,导致内部审计结果的公正性和权威性较低。同时,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较不完善,内部审计的法律法规与审计技术手段较国外相对落后,内部审计人员的胜任能力也不够强,导致了我国内部审计的质量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三)内部审计环境之机遇分析。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腾飞,我国工业化和信息化步伐的加快,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发挥的作用得到更多体现,内部审计也将越来越得到政府和企业的重视。另外,我国政府也在大力加强“阳光政府”、“权力在阳光下”工程的建设,使得我国政府工作透明度的提高和加强了社会公众对审计的认同也为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机遇。信息技术的发展,一定程度上缩小了我国内部审计在审计技术与手段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为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机遇”。(四)内部审计环境之威胁分析。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其在给内部审计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威胁。具体而言,信息技术提高了审计效率,但与此同时内部审计的风险也大大增加了,信息化技术的提高给内部审计信息安全带来了威胁,突发状况的出现和外部环境变化的干扰也很容易给审计工作造成困难。“网络黑客”正是信息技术带来的显著地威胁的代表。因此,我国在推动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同时,要时时刻刻提防信息技术给我国内部审计带来的威胁。信息化程度提高,也一定程度上,实现人工智能,削减了内部审计人员的岗位需求。除此之外,内部审计还存在一大威胁,即内部审计外包。国内的学者李益求(2015)认为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内部审计活动对企业治理绩效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孙凌云(2010)认为内审外包对于强化内部审计职能作用的发挥具有积极作用;蒋国发(2004)认为企业内部审计外包的优势在于获得先进审计技术及优质服务、降低运营成本、降低成本、提高委托效益。这些研究支持了内部审计外包,进一步的推动了我国的上市公司和一部分中小公司也开始了内部审计外包。内部审计外包,将会威胁着企业内部审计岗位的存在和在企业中的重要地位,也会威胁着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

三、研究结论

根据上文,我们运用SWOT分析法对我国内部审计环境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遇(Oppor-tunities)、威胁(Threats)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我们认为,我国内部审计环境的面临的优势大于劣势,机遇大于挑战。因此,我国应正确对待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遇(Opportunities)、威胁(Threats),争取化劣势为优势,化威胁为挑战,使得我国内部审计得到健康发展。具体而言:(一)面对优势,我们应该采取增长型战略,充分利用机遇,大力发展内部审计,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国际趋同道路。(二)面对劣势,我们要冷静分析不足,取长补短,集思广益,积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内部审计建设的积极经验,来发展我国的内部审计。(三)面对机遇,积极把握机遇,做好充分的准备,迎接机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法律法规的健全,大力发展我国内部审计。(四)面对威胁,积极应对,不能消极逃避。采取技术安全措施,充分应对网络信息安全威胁。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技能,使得我们内部审计人员是高质量、高能力的内部审计人员,使得信息化无法替代我们的工作。展望未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但是,我们坚信,只要把握内部审计环境现状,抓住机遇顺应形势进行调整,我国的内部审计就一定可以应对形势的变化,蓬勃发展。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