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9 06:58:3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脑卒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脑卒疗效及护理研究论文

【关键词】急性脑卒

【摘要】目的探讨冰毯亚低温治疗急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及对生命体征的影响。方法随机将发病12h内入院的78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分为亚低温治疗组和常规药物治疗组。亚低温治疗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予冰毯亚低温治疗72h,使体温在32℃~35℃,药物治疗组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治疗过程中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判断疗效。结果两组体温及心率均有差异(P<0.05),冰毯亚低温治疗组的神经功能恢复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结论合理使用冰毯亚低温疗法,能降低脑组织耗氧量,保护血脑屏障,抑制内源性有害因子的生成和释放,减少脑细胞结构蛋白破坏,促进脑细胞结构和功能的修复。

【关键词】亚低温;脑卒中;脑保护

体温升高会引起一系列生理、病理变化,加重病情,影响预后。文献资料证明,亚低温治疗急性脑卒中有显著的脑保护作用,温度每下降1℃,耗氧量与血流量均降低679%[1],同时可避免深度低温的副作用。为进一步提高疗效及护理经验,我科于2002年11月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亚低温治疗。经临床观察,疗效显著,现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2年11月~2004年1月收治的急性脑卒中患者72例,均经过CT或MRI检查证实为大面积脑梗死或脑出血(脑干梗死或出血除外),年龄38~81岁,平均(55.6±8.61)岁,男40例,女32例,主要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偏瘫、偏身感觉障碍,严重者可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查看全文

早期脑卒营养治疗论文

脑卒中是导致老年人群致残、生活依赖和丧失社交能力的首要原因,营养治疗可以改善脑卒中的预后,而卒中后营养状况的变化及营养治疗在卒中康复过程的作用尚未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采用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早期脑卒中患者营养治疗对其预后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01年2月~2003年5月在我院住院,符合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标准[1],发病1周以内的急性脑卒中患者,并排除已有明确的肝、肾疾病和恶性肿瘤者。共入选109例患者,男67例,女42例。

1.2方法

1.2.1病史记录

查看全文

脑卒疗效及护理研究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冰毯亚低温治疗急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及对生命体征的影响。方法随机将发病12h内入院的78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分为亚低温治疗组和常规药物治疗组。亚低温治疗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予冰毯亚低温治疗72h,使体温在32℃~35℃,药物治疗组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治疗过程中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判断疗效。结果两组体温及心率均有差异(P<0.05),冰毯亚低温治疗组的神经功能恢复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结论合理使用冰毯亚低温疗法,能降低脑组织耗氧量,保护血脑屏障,抑制内源性有害因子的生成和释放,减少脑细胞结构蛋白破坏,促进脑细胞结构和功能的修复。

【关键词】亚低温;脑卒中;脑保护

体温升高会引起一系列生理、病理变化,加重病情,影响预后。文献资料证明,亚低温治疗急性脑卒中有显著的脑保护作用,温度每下降1℃,耗氧量与血流量均降低679%[1],同时可避免深度低温的副作用。为进一步提高疗效及护理经验,我科于2002年11月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亚低温治疗。经临床观察,疗效显著,现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2年11月~2004年1月收治的急性脑卒中患者72例,均经过CT或MRI检查证实为大面积脑梗死或脑出血(脑干梗死或出血除外),年龄38~81岁,平均(55.6±8.61)岁,男40例,女32例,主要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偏瘫、偏身感觉障碍,严重者可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1.2方法

查看全文

早期脑卒营养治疗管理论文

【关键词】脑卒中

脑卒中是导致老年人群致残、生活依赖和丧失社交能力的首要原因,营养治疗可以改善脑卒中的预后,而卒中后营养状况的变化及营养治疗在卒中康复过程的作用尚未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采用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早期脑卒中患者营养治疗对其预后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01年2月~2003年5月在我院住院,符合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标准[1],发病1周以内的急性脑卒中患者,并排除已有明确的肝、肾疾病和恶性肿瘤者。共入选109例患者,男67例,女42例。

1.2方法

查看全文

按摩护理对脑卒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脑卒中是一种致死率、致残率均较高的突发性脑血管病,是目前导致人类死亡的三大原因之一[1]。最近几年,脑卒中病死率虽然有一定下降,但致死率仍处于较高水平,已然对患者生活质量带来了严重影响。根据临床研究证实[2],通过积极抢救能够帮助患者生命体征平稳,但如何改善肢体功能障碍和降低致残率是临床需要重视的问题。中医护理是中医治疗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它对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神经功能恢复有着重要作用。本次研究,通过选择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收治的120例脑卒中患者,将其均分为2组后分别予以不同护理干预,旨在针灸与穴位按摩护理联合用于脑卒中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及其对认知能力、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本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于2018年11月—2020年11月收治的12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其不同护理方案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其中观察组男35例,女25例;年龄44~80岁,平均年龄(60.12±11.27)岁;39例为首次发作,21例为复发;包括脑梗死50例,脑出血10例。对照组男37例,女23例;年龄45~82岁,平均年龄(60.84±10.77)岁;38例为首次发作,22例为复发;包括脑梗死49例,脑出血11例。经核实,2组患者上述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1.2入选标准纳入标准:2组患者均经CT及MRI检查确诊,均符合《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1995)》[3]中脑卒中诊断标准;患者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恶性肿瘤者;有严重心肝肾等脏器功能疾病者;因其他因素无法配合护理者。1.3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具体如下:病情观察、心理疏导、饮食指导及基础护理等,同时待患者病情稳定后予以健康教育,制作并发放健康教育手册。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分别有肢体摆放、体位转换、关节被动运动、桥式运动、双手交叉上举、腕关节背伸、踝关节背伸、站坐位平衡及上下楼梯等,另外指导患者进行日常生活训练,由护理人员、家属及照护者共同督促。观察组则采取针灸联合穴位按摩护理,其中针灸护理为:针灸前对患者进行神经系统检查,先明确其患侧肢体瘫痪程度及活动情况,并依据偏瘫六阶段评价法进行运动功能评价。取百会、人中、曲池、合谷、内关、外关、三阴交、足三里、阳陵泉及太冲穴。用无菌针灸针(扬州市智象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苏械准字20212201585)以捻转手法进针,直刺感局部酸胀,向周围放射最理想,操作选择提插和捻转手法,急性期选择泻法,而恢复期则选择补法。待进针得气以后,约10min,鼓励患者进行患处活动,若有进步,则多加鼓励,确保患者树立康复信心。之后将5cm艾炷套在针尾点施灸,患者感觉到温和但无灼痛为止,施灸期间,患者若感觉灼热,无法耐受可停止,留针30min,每天1次,连续7d,随后改为每周3次,持续治疗1个月时间。按摩护理为:确保按摩护理环境的安静,告知患者需排空大小便,选择仰卧位,以拿捏、揉按手法,取手三里、内关、外关、天府、曲泽及合谷穴等。下肢按摩为捏压手法,一手拇指、食指捏压患者双膝眼穴,另外一手拇指则按压昆仑穴,而食指则按压足三里穴,依次揉按伏兔、血海、梁丘及阳陵泉穴,再用法以大腿根部起始,沿股四头肌朝下经膝关节及小腿外侧到足背。足底反射区则取患者仰卧位,用屈食指点按法,同时配合掐、摩、推法等,力度以患者有酸、痛、胀及麻感为度,穴位分别有头、小脑和脑干区、额窦、肾、脑垂体、膀胱区及输尿管。上肢瘫痪则增加肘和肩胛骨、肩,下肢瘫痪则增加髋、膝。面瘫则增加上颌、三叉神经、上颌和面。失语增加气管、喉。完成按摩后嘱咐患者多饮水,每次按摩20min。1.4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评价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满分为100,得分越高则表明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越理想;采用MMSE评分评价患者认知功能,分值为1~30分,得分与患者认知功能呈正比;采用NDF评分评价患者神经功能;分值为0~45分,分值越高则表明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越差。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2.0作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比较行х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护理前,2组患者Barthel指数、MMSE评分及NDF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Barthel指数、MMSE评分及NDF评分改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查看全文

剖析早期脑卒营养治疗护理研究论文

【关键词】脑卒中

摘要:脑卒中是导致老年人群致残、生活依赖和丧失社交能力的首要原因,营养治疗可以改善脑卒中的预后,而卒中后营养状况的变化及营养治疗在卒中康复过程的作用尚未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采用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早期脑卒中患者营养治疗对其预后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01年2月~2003年5月在我院住院,符合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标准[1],发病1周以内的急性脑卒中患者,并排除已有明确的肝、肾疾病和恶性肿瘤者。共入选109例患者,男67例,女42例。

1.2方法

查看全文

急性缺血性脑卒临床护理研究

急性脑卒中是一种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复发率高及并发症多的疾病[1-2]。据统计,2013年中国卒中的年龄标化患病率为111.8/10万人,发病率为246.8/10万人,病死率为114.8/10万人[3],近年来仍呈不断增长的趋势,给国家、社会和家庭造成了严重的负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ischemicstroke,AIS)是最常见的卒中类型,占我国脑卒中的69.6%~70.8%[3-4]。患者发病后3~6h为抢救的最佳时间,良好的急诊救治体系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5]。近年来,临床护理路径(clinicalnursingpathway,CNP)得到越来越广泛的推广与应用,极大地提高了临床护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本研究根据所在地区和医院实际情况,采用德尔菲法构建了AIS的中西医结合急诊CNP并应用于临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10月于广东省中医院急诊科就诊并进入绿色通道的AIS患者,共160例。1.2病例选择标准。1.2.1纳入标准。①诊断明确,西医第一诊断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ICD-10编码为I63、I65、I66;②年龄在18~80周岁之间;③并发其他疾病,但危急程度不影响CNP流程实施;④意识清晰,具有听说读写能力,或意识不清,但有家属或亲友陪同;⑤本人或家属愿意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1.2.2排除标准。①患者有其他严重并发症或合并症,且作为第一诊断必须优先处理者;②患者或其法定人拒绝进一步治疗,要求转诊者;③研究者认为有不适合入组的其他患者。1.3随机分组。采用中央随机化原则按1∶1比例将160例患者随机分为路径组和非路径组,每组各80例。如患者符合入组标准,签署知情同意书后获得随机分配结果。路径组给予AIS中西医结合急诊CNP护理干预,非路径组给予AIS常规急诊绿色通道护理流程干预[6-7]。1.4路径实施。1.4.1构建中西医结合急诊CNP通过病例回顾、临床调研和文献研究,采用德尔菲法,制定了AIS中西医结合急诊CNP。经过3轮专家咨询,最终确定了路径阶段划分、时限、护理条目,并制定路径流程图和变异记录单。CNP以患者就诊时间和流程为序,根据主要护理重点不同,划分为5个阶段,共38项护理措施。1.4.2操作者培训(1)组建核心小组,对CNP实施全程监控、督促、指导。(2)组建实施小组,通过讲解、演示、模拟、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对实施小组成员集中进行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两周1次,每次1~2h。(3)考核:由核心小组成员实施考核,考核方式包括理论提问和案例模拟,确保所有实施小组成员掌握AIS患者的急诊绿色通道处理措施及各自职责。1.4.3具体实施非路径组按照原有常规急诊绿色通道护理流程进行急救护理,路径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急诊CNP进行急救护理,分为5个阶段(见表1),每项操作均记录完成时间。1.5评价指标。(1)急诊停留时间;(2)急诊CNP中每个阶段所耗费的时间;(3)抢救成功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1.6数据录入及统计方法。采用Epidata3.1录入数据,并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符合正态分布者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者采用非参数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12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本研究所纳入的160例患者中,非路径组2例因重要资料不全而剔除,最终纳入158例,其中路径组80例和非路径组78例。路径组80例患者中,男49例,女31例;120接诊27例,自行就诊53例;年龄为(63.56±11.15)岁。非路径组78例患者中,男45例,女33例;120接诊31例,自行就诊47例;年龄为(65.32±9.58)岁。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入院方式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22组患者的急诊停留时间比较。

2结果

显示:与非路径组比较,路径组的急诊停留时间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CNP的实施有助于缩短AIS绿色通道患者的急诊停留时间。2.32组患者各阶段耗时情况比较表3结果显示:与非路径组比较,在该护理路径的5个阶段中,除第4阶段外,路径组的各个阶段耗时均得到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目标值相比,还有3个阶段存在进一步改善的空间。2.42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本研究中,2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均达100%,不良事件发生率均为0%。

3讨论

查看全文

康复护理模式神经内科脑卒患者观察

【摘要】目的探讨康复护理模式在神经内科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7月~2018年7月间作为本次研究时间段,选择此时间段内在神经内科住院的106例脑卒中患者纳入研究,无典型特殊性患者。采用随机信封法划分到基础组与研究组。基础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模式,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康复护理模式。将两组患者的康复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患者在康复治疗有效性方面差异明显,研究组数据明显优于基础组,数据差异达到统计学结果意义标准(P<0.05);护理干预之前研究组与基础组患者的能力无明显差异,差异数据未达到统计学标准(P>0.05),护理干预之后研究组患者的能力相对于基础组而言存在明显优势,差异显著,达到统计学标准(P<0.05)。结论神经内科脑卒中患者采用康复护理模式有着非常显著的临床效果,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同时在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以及神经缺损问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神经内科;脑卒中;康复护理;临床效果

脑卒中属于危害性较高的一种临床疾病,临床中比较常见,同时在致残、致死多方面均具备较高的概率,患者临床症状普遍较为严重,在治疗之后患者往往会存在一定的后遗症,导致预后效果不理想。脑卒中在临床中会引发多种并发症,功能障碍便是其中较为普遍且危害严重的一种。对此,为了探讨康复护理的临床应用效果,将我院无典型特殊性的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具体研究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7年7月~2018年7月间作为本次研究时间段,选择此时间段内在神经内科住院的106例脑卒中患者纳入研究,无典型特殊性患者。采用随机信封法划分到基础组与研究组,每组患者53例。基础组中,男32例,女21例,患者年龄32~66岁,平均(51.2±3.3)岁;研究组中,男35例,女18例,患者年龄33~69岁,49.1岁。两组患者在基本资料方面无差异,P>0.05不符合统计学对比的基本要求。

1.2护理方法基础组患者采用临床常规的护理方法,研究组则在常规护理方法的基础上实施康复护理,具体如下。(1)心理护理患者在发病之后往往会因为疾病困扰而形成负面心态,同时因为心态的影响导致不愿意参与到康复护理中,从而阻碍康复护理效果。对此,护理人员需要保障患者心理情绪的稳定性与积极性,提高患者在康复护理方面的参与热情,保障整体护理效果;(2)体位护理。在采取正确的体位可以有效的预防或减弱患者发生审计痉挛、屈肌痉挛等现象,可以每个一小时帮助患者更换体位;(3)康复锻炼先对患者实行肢体康复锻炼的相关宣教,让患者意识到康复的重要性。在患肢力量得到一定恢复之后可以指导患者实行自我锻炼,逐渐强化锻炼强度;(4)并发症护理强化患者的口腔清洁护理,确保呼吸道通畅性,及时采取吸痰处理,在输液治疗中需要定期更换位置,预防静脉炎的发生。无任何不良反应,病情恢复理想,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60%以上;有效:相对于治疗前恢复效果突出,康复效果采用Fug1-Meyer评分评价,评分越高说明患者康复效果越理想。

查看全文

图示思维的意义及在建筑设计的作用

一、图示思维的概念

建筑创作过程一般是这样的:信息搜集形成对其直观的感受,然后在脑海中针对本项目将各种信息(主要是空间、材料等信息)进行打散、拼接、重组、融入形成新的建筑形体。在进行各种处理的过程中经常会形成很多模糊的,抽象游离的想法,虽然若隐若现但是对设计的初步阶段意义非凡,必须以某种形式记录下来,这是一支笔一张纸,随意而形成的草图成为其最佳选择。这种以草图的形式来记录、分析、研究的过程就是图示思维的核心。通常图示思维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客观形象:事物的客观存在的事实,即是建筑师创作中搜集的事物原型,是原始积累信息的阶段。(2)知觉形象:对客观事物存在的主观反映,即是建筑师对搜集来信息的主观分析、选择、判定阶段。(3)理性形象:对客观事物进行主观分析后,结合建筑学的客观规律,在理性的高度上进行再分析,再创作,形成新的建筑形象的阶段。(4)表达新形象:将理性形象用建筑语汇重新表达,即抽象思维转化为具体形象的阶段。总的来说图示思维过程就是从不确定到基本确定,从模糊到清晰,从私密到公开,使建筑师的思维过程在草图中表现的淋漓尽致,浅显易懂。同时可以提高建筑师的工作效率。

二、图示思维的意义

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图示思维对建筑设计人员来说一般具有两个意义:(1)视觉思考;(2)视觉交流的意义。视觉思考的意义:罗伯特•麦金认为图示思维是一种外在思考,是视觉、触觉和动感等直接思考,具有即是的、激发性的、机遇性的特征和设想。视觉交流的意义:交流包括自我交流和对外交流,在建筑师进行设计的初级阶段图示思维的过程可以看成是自我交谈。在交谈的过程中,建筑师通过纸面图画、眼、手、和脑,将潜藏于经过脑海加工后的设计碎片表达在草图上,而草图上所构想出来的图画反过来又可以刺激大脑形成新的适宜本项目的构思,这样反复循环,循环次数越多,新的创意想法也会越来越多。

三、图示思维在建筑创作中的作用

图示思维在建筑设计过程中主要起这样六个作用:即表现、抽象、手法、发现、检验和鼓励。(1)表现:思维的形象表达即是表现。徒手绘制的草图,手工制作的模型,细部大样,造型表现,是在建筑设计中常用的图示思维表现手段。(2)抽象:将建筑设计方案进行抽象化分析,建筑设计的图示思维转化为图是语言。既然是语言那语言就存在词汇与语法,现代西方有些学者认为建筑设计过程和语言规律类似,都是通过特定的词汇与语法表达出所需要的核心类容(设计方案)。对建筑本身来说,建筑观对功能,形式,文脉三要素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则是对其的抽象分析。(3)手法:图示思维进行建筑设计的处理手法一般有三种:开敞端的形象:用不完整的草图形象表达构思。这种方法一般可以使建筑师思维敏捷,图形表现不受局限。转化的形象:在不改变构思的条件下,通过对某常见的母体进行分析后创造出全新的图形。有结构或有秩序的形象:采用各种规律去分析并将其有逻辑的组合,打开设计思路宽度。(4)发现:发现时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观察与研究,找出内在的规律并将其上升为理论。(5)检验:是设计方案推敲选择与综合的过程。检验也可以用图式思维方法进行图解说明,更加明晰地对设计方案进行评估。(6)激励:草图经常被建筑师用来向人们传递设计意图,激励因素的存在可以使方案更加具有吸引力。在很大程度上业主、顾问以及其他建筑师经常受这些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建筑师草图的个性、风格、生动、创新、方向重点等等。

查看全文

大脑半球缺血性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大脑半球缺血性率中

论文摘要目的:探讨大脑半球缺血性卒中和猝死的关系。方法:对48例大脑半球缺血性卒中伴猝死病人的影像和临床资料特点比较分析。结果左半球缺血性卒中发生卒死16例,右半球32例;右半球多于左半球发生猝死。结论:大脑半球缺血性卒中诱发自主神经系统异常及心脏电生理变化与猝死相关。

缺血性卒中致猝死的病例正逐步增多而引起广泛关注[1],本文回顾性总结两院1989年1月~2006年10月间住院的1892例大脑半球缺血性卒中病人死亡病例符合卒死诊断的48例临床资料与国内外文献进行分析,已引起同道关注。

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病例选择1989年1月~2006年10月间住院的病人1892例病人符合猝死诊断的48例进行研究。入选标准:①脑卒中发病后入院;②全部头部CT扫描,部分MRI检查,TCD证实病灶为大脑中动脉供血区以新发病灶为主;③无心脏并发症且心电图无典型心肌缺血表现,心肌酶学正常(入院大生化检查)。④猝死符合心源性猝死标准;⑤住院期间神志清醒。在48例病人中,男36例,女12例,年龄58~80岁,平均住院天数24.1±6.8天。既往史:高血压17例,冠心病史5例。

临床表现:头痛13例,头昏18例,嗜睡3例,尿失禁10例,失语及构音障碍9例,眼球凝视一侧10例面瘫32例偏瘫46例(肌力0~Ⅱ级16例,Ⅲ级以上30例)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