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瘫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9 06:44:1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脑瘫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小儿脑瘫治疗论文
1西医疗法
1.1药物目前药物治疗一类为促进脑组织发育和脑代谢类药物如神经生长因子、脑蛋白水解物等。此类药物的作用多体现在促进原有神经细胞的发育及增强脑组织的代偿能力,疗效有限。另一类为对症治疗,肉毒杆菌毒素、巴氯芬可有效改善肌张力,但维持时间有限,长期反复应用有一定副反应,还有较大研究空间。如曲凤媛等[1]应用A型肉毒毒素神经阻滞配合功能锻炼治疗小儿脑瘫,患儿肌张力明显降低,内收肌松弛,交叉腿、马蹄足畸形消失,足跟可以放平行走。
1.2手术本法为通过调整神经通路,从而缓解症状,有一定创伤性。年龄大、有继发障碍、有适应证的患儿可考虑。1991年徐林等[2]首先报道国内应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治疗脑瘫患儿。近些年手术治疗的方法日益完善,新的方法也不断涌现。如袁海斌等[3]治疗手足徐动型脑瘫患儿,对患儿行颈动脉交感神经网剥离,术后配合高压氧及药物治疗。结果显示,可以有效改善手足徐动型脑瘫患儿的症状,尤以改善流涎症状最佳,手足徐动、语言障碍也有一定改善。王文英等[4]应用激活传导术治疗儿童痉挛性脑瘫,并与SPR法进行比较,认为激活传导术治疗儿童痉挛性脑瘫创伤小,疗效显著,副反应小。
1.3康复训练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康复治疗技术和相关理论的不断完善,使康复训练受到青睐,是目前治疗小儿脑瘫的主流方法。西医学者形成各自许多学派,如Bobath法、Vojta法、Rood法等。康复训练主要是针对患儿的运动障碍、语言障碍和听力障碍等进行治疗。通过训练有利于启动脑瘫患儿的大脑代偿功能,改善患儿症状。如姚军等[5]通过头部控制、坐姿、爬行、上肢、下肢、立行走、智力以及Vojta及Bobath法中的诱导疗法,结合针灸、推拿来抑制异常姿势反射和肌张力,引出和促进正常的肌张力,姿势反射和平衡反应。
1.4心理疗法心理疗法如今方兴未艾,应用于小儿脑瘫领域意义重大。如俞珍等[6]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强心理治疗:对患儿提供针对性、有步骤的心理咨询,对患儿的家长,特别是母亲进行咨询,使其建立对疾病的认识,消除心理障碍,社会适应性行为提高显著。
1.5其它疗法除了上述方法外,还有许多治疗手段应用在脑瘫领域,如针对患儿足畸形,陈秀恩等[7]在脑瘫松解术后患儿进行康复训练的同时佩戴踝足矫形器,患儿痉挛和挛缩得到明显改善;桂华等[8]应用高压氧治疗小儿脑瘫,治疗后患儿脑电图异常率明显降低,认为在高压氧的状态下脑组织氧代谢旺盛,对可逆转的脑细胞有促进转化作用,并可促进侧枝循环的建立;此外,音乐疗法作为一门新兴的集音乐、医学和心理学为一体的边缘交叉学科,能改善脑组织微循环,调整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还有不同程度的镇静、镇痛作用;而神经干细脑移植作为干细脑移植领域的主要一员,用于治疗脑瘫前景广阔,但尚不完善,有待深入研究。目前有报道北京海军总医院完成世界首例缺血缺氧性脑瘫患儿脑神经干细脑移植。
小儿脑瘫治疗研究论文
【摘要】通过查阅文献,整理目前国内临床应用对小儿脑瘫的主要治疗方法,对各种治疗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并结合临床应用,进行探讨。认为治疗脑瘫使用单一疗法,疗效有限,应使用多种手段进行综合治疗,且要尽早治疗,而针灸疗法用于治疗该病前景广阔,有推广价值。
【关键词】康复训练;针灸疗法;药浴
小儿脑瘫是指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内,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西医学认为本病的直接原因是脑损伤和脑发育缺陷;中医学认为小儿脑瘫为先天不足、肝肾亏损,脑髓不充,以及后天脾胃亏虚,气血生化乏源,最终出现“五迟”“五软”“五硬”。本病多四肢不利,常伴智力低下、癫痫、语言、视听和其他障碍。由于脑神经细胞再生困难,因而本病具有致残性,一旦发病,不易恢复,往往给患者造成终身痛苦,随着研究的深入,治疗的方法日益增多,也越来越规范。中医包括针灸、按摩、中药、中医穴位注射等。西医有康复训练、心理疗法及药物、手术等。
1西医疗法
1.1药物目前药物治疗一类为促进脑组织发育和脑代谢类药物如神经生长因子、脑蛋白水解物等。此类药物的作用多体现在促进原有神经细胞的发育及增强脑组织的代偿能力,疗效有限。另一类为对症治疗,肉毒杆菌毒素、巴氯芬可有效改善肌张力,但维持时间有限,长期反复应用有一定副反应,还有较大研究空间。如曲凤媛等[1]应用A型肉毒毒素神经阻滞配合功能锻炼治疗小儿脑瘫,患儿肌张力明显降低,内收肌松弛,交叉腿、马蹄足畸形消失,足跟可以放平行走。
1.2手术本法为通过调整神经通路,从而缓解症状,有一定创伤性。年龄大、有继发障碍、有适应证的患儿可考虑。1991年徐林等[2]首先报道国内应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治疗脑瘫患儿。近些年手术治疗的方法日益完善,新的方法也不断涌现。如袁海斌等[3]治疗手足徐动型脑瘫患儿,对患儿行颈动脉交感神经网剥离,术后配合高压氧及药物治疗。结果显示,可以有效改善手足徐动型脑瘫患儿的症状,尤以改善流涎症状最佳,手足徐动、语言障碍也有一定改善。王文英等[4]应用激活传导术治疗儿童痉挛性脑瘫,并与SPR法进行比较,认为激活传导术治疗儿童痉挛性脑瘫创伤小,疗效显著,副反应小。
小儿脑瘫治疗研究论文
【摘要】通过查阅文献,整理目前国内临床应用对小儿脑瘫的主要治疗方法,对各种治疗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并结合临床应用,进行探讨。认为治疗脑瘫使用单一疗法,疗效有限,应使用多种手段进行综合治疗,且要尽早治疗,而针灸疗法用于治疗该病前景广阔,有推广价值。
【关键词】康复训练;针灸疗法;药浴
小儿脑瘫是指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内,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西医学认为本病的直接原因是脑损伤和脑发育缺陷;中医学认为小儿脑瘫为先天不足、肝肾亏损,脑髓不充,以及后天脾胃亏虚,气血生化乏源,最终出现“五迟”“五软”“五硬”。本病多四肢不利,常伴智力低下、癫痫、语言、视听和其他障碍。由于脑神经细胞再生困难,因而本病具有致残性,一旦发病,不易恢复,往往给患者造成终身痛苦,随着研究的深入,治疗的方法日益增多,也越来越规范。中医包括针灸、按摩、中药、中医穴位注射等。西医有康复训练、心理疗法及药物、手术等。
1西医疗法
1.1药物目前药物治疗一类为促进脑组织发育和脑代谢类药物如神经生长因子、脑蛋白水解物等。此类药物的作用多体现在促进原有神经细胞的发育及增强脑组织的代偿能力,疗效有限。另一类为对症治疗,肉毒杆菌毒素、巴氯芬可有效改善肌张力,但维持时间有限,长期反复应用有一定副反应,还有较大研究空间。如曲凤媛等[1]应用A型肉毒毒素神经阻滞配合功能锻炼治疗小儿脑瘫,患儿肌张力明显降低,内收肌松弛,交叉腿、马蹄足畸形消失,足跟可以放平行走。
1.2手术本法为通过调整神经通路,从而缓解症状,有一定创伤性。年龄大、有继发障碍、有适应证的患儿可考虑。1991年徐林等[2]首先报道国内应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治疗脑瘫患儿。近些年手术治疗的方法日益完善,新的方法也不断涌现。如袁海斌等[3]治疗手足徐动型脑瘫患儿,对患儿行颈动脉交感神经网剥离,术后配合高压氧及药物治疗。结果显示,可以有效改善手足徐动型脑瘫患儿的症状,尤以改善流涎症状最佳,手足徐动、语言障碍也有一定改善。王文英等[4]应用激活传导术治疗儿童痉挛性脑瘫,并与SPR法进行比较,认为激活传导术治疗儿童痉挛性脑瘫创伤小,疗效显著,副反应小。
脑瘫病患的护理措施论文
【摘要】目的总结应用脊神经后根部分切断并交叉吻合术治疗脑性瘫痪患者的护理特点和方法。方法49例脑性瘫痪的患者接受了脊神经后根部分切断并交叉吻合术,术前评估掌握相关合并症,术后监测生命体征,适当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结果本组手术患者疗效显著,未发生护理相关并发症。结论细心的术前准备,配合医生做好术中、术后护理,能充分发挥脊神经后根部分切断并交叉吻合术的治疗作用。
【关键词】脑性瘫痪脊神经根双下肢痉挛护理
脊神经后根部分切断术是治疗脑性瘫痪引起双下肢痉挛的一种手术,大多数患者在术后行走能力和肌张力得到明显改善。我院自1998年1月~2008年12月,创新改良了此种手术方式,将其发展成为脊神经后根部分切断并交叉吻合术,此过程中我们制定了与此项手术有关的护理方案。我们应用此方案护理脑性瘫痪上百例,获得随访49例,疗效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一、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在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和解放军第88医院全军骨科中心完成。随访观察1998~2008年上述两医院收治的痉挛性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者共49例,其中男25例,女24例;年龄4~26岁,平均9岁。病因:早产21例,难产15例,脑炎、脑损伤和高热抽搐后遗症共13例。单纯双下肢痉挛性瘫38例,合并一侧或双侧上肢瘫11例。双下肢肌张力按改良Ashworth肌张力评定标准,2级19例,3级23例,4级7例。运动功能评估按Gerard标准分为:1级不能行走者8例,2级为有外力支持可行走3米以上者11例,3级为有外力支持下可行走3米以上90米以内者17例,4级为不用外力支持可行走90米以上者13例。
小儿脑瘫治疗研究进展论文
【摘要】通过查阅文献,整理目前国内临床应用对小儿脑瘫的主要治疗方法,对各种治疗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并结合临床应用,进行探讨。认为治疗脑瘫使用单一疗法,疗效有限,应使用多种手段进行综合治疗,且要尽早治疗,而针灸疗法用于治疗该病前景广阔,有推广价值。
【关键词】康复训练;针灸疗法;药浴
小儿脑瘫是指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内,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西医学认为本病的直接原因是脑损伤和脑发育缺陷;中医学认为小儿脑瘫为先天不足、肝肾亏损,脑髓不充,以及后天脾胃亏虚,气血生化乏源,最终出现“五迟”“五软”“五硬”。本病多四肢不利,常伴智力低下、癫痫、语言、视听和其他障碍。由于脑神经细胞再生困难,因而本病具有致残性,一旦发病,不易恢复,往往给患者造成终身痛苦,随着研究的深入,治疗的方法日益增多,也越来越规范。中医包括针灸、按摩、中药、中医穴位注射等。西医有康复训练、心理疗法及药物、手术等。
1西医疗法
1.1药物目前药物治疗一类为促进脑组织发育和脑代谢类药物如神经生长因子、脑蛋白水解物等。此类药物的作用多体现在促进原有神经细胞的发育及增强脑组织的代偿能力,疗效有限。另一类为对症治疗,肉毒杆菌毒素、巴氯芬可有效改善肌张力,但维持时间有限,长期反复应用有一定副反应,还有较大研究空间。如曲凤媛等[1]应用A型肉毒毒素神经阻滞配合功能锻炼治疗小儿脑瘫,患儿肌张力明显降低,内收肌松弛,交叉腿、马蹄足畸形消失,足跟可以放平行走。
1.2手术本法为通过调整神经通路,从而缓解症状,有一定创伤性。年龄大、有继发障碍、有适应证的患儿可考虑。1991年徐林等[2]首先报道国内应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治疗脑瘫患儿。近些年手术治疗的方法日益完善,新的方法也不断涌现。如袁海斌等[3]治疗手足徐动型脑瘫患儿,对患儿行颈动脉交感神经网剥离,术后配合高压氧及药物治疗。结果显示,可以有效改善手足徐动型脑瘫患儿的症状,尤以改善流涎症状最佳,手足徐动、语言障碍也有一定改善。王文英等[4]应用激活传导术治疗儿童痉挛性脑瘫,并与SPR法进行比较,认为激活传导术治疗儿童痉挛性脑瘫创伤小,疗效显著,副反应小。
脑瘫手术护理探讨论文
【摘要】脑瘫是幼儿残疾病中最严重病因之一,及早的手术是降低残疾率的重要手段。进行针对性、完整性、全程性的手术配合护理,提高了手术成功率。我院自2004年1月~2005年5月采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electiveposteriorrhizotomy,SPR)治疗脑瘫患儿107例,做到了手术配合及时、准确,为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创造了条件,且取得了较好的手术效果,提高了患儿及家属的满意率。
【关键词】脑瘫;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护理
脑性瘫痪又称脑性麻痹,是以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障碍为主,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癫痫、视听觉、言语、行为情感障碍的临床综合征。多在婴幼儿期发病,是造成小儿残疾最多的疾病之一。因此,小儿脑瘫的手术治疗是重要的一环。脑瘫手术患者年龄小、心理承受力小,依赖性大,配合意识低,且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又是手术部位准确,手术操作精细,即腰骶段手术切除L2~S1棘突及椎板显露硬膜,切开硬膜后用电刺激法选择切断部分脊神经后根来解除下肢痉挛[1],均造成了手术风险性、难度性大,所以手术的配合也相应的增加了难度。我院从2004年1月~2005年5月共配合SPR手术治疗脑瘫患儿107例,取得了一定经验,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手术患儿107例,年龄26~15岁,平均7.6岁。患儿肢体均呈屈髋、屈膝、屈踝状,足呈马蹄内翻畸形,站立时足跟不能着地,行走时呈剪刀步态。术中均采用气管内插管麻醉。
2术前准备
针刺治疗对痉挛型脑瘫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黄芪桂枝五物汤联合针刺治疗对痉挛型脑瘫(SCP)患儿肌张力及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86例SCP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针刺联合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均连续治疗12周。对比两组临床疗效、肌张力、运动功能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改良Ashworth肌张力(MAS)评分低于对照组,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GMFM)、脑瘫儿童精细运动功能评估表(FMFM)评分及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DA)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SCP患儿施以黄芪桂枝五物汤联合针刺治疗的效果较佳,可改善肌张力和运动功能,提高脑血流速度,利于患儿恢复。
关键词:黄芪桂枝五物汤;针刺治疗;痉挛型脑瘫;肌张力;功能康复
脑瘫属致残性疾病,临床以痉挛型最为常见。据统计,痉挛型脑瘫(Spasticcerebralpalsy,SCP)占所有脑瘫的70%[1]。SCP以肌张力、运动障碍、姿势异常等症状为主,严重影响儿童健康生长发育。SCP始终是临床治疗的难点,目前尚无明确的治疗方法,现阶段主要以现代康复训练为主,通过功能锻炼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儿病情,但整体效果并不理想。近年来,中医学基于整体观念,结合辨证论治,从多靶点、多角度出发,为SCP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2]。中医学认为SCP与气血不足、经脉痹阻有关,治疗当以活血化瘀、疏通经络为原则。而针刺则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具有调理气血、疏通经脉的作用,且《伤寒杂病》所载的黄芪桂枝五物汤具有和血通痹、益气温经之效。基于此,本研究探讨黄芪桂枝五物汤联合针刺治疗SCP患儿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8月—2021年1月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86例SCP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3例,西医诊断符合《脑性瘫痪的定义、诊断标准及临床分型》[3]中的诊断标准:婴幼儿时期即出现;脑损伤非进行性;姿势异常及中枢性运动障碍。中医诊断符合《实用中医儿科学》[4]中肝强脾弱型的诊断标准:头晕目眩、手足麻木、形体消瘦、口眼歪斜、口流清涎、面色萎黄、食欲不振;舌苔薄白、舌质淡、脉弦。对照组男25例,女18例;年龄10个月至5岁,平均年龄(2.74±0.19)岁;痉挛程度:13例轻度,24例中度,6例重度;病程7个月至3年,平均病程(1.58±0.27)年。观察组男27,女16例;年龄11个月至5岁,平均年龄(2.86±0.21)岁;痉挛程度:12例轻度,26例中度,5例重度;病程5个月至3年,平均病程(1.68±0.30)年。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纳入标准纳入标准:年龄10个月至5岁;临床资料完整;符合上述诊断标准;患儿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混合型脑瘫患儿;合并严重智力低下、行为异常的患儿;对本研究使用药物过敏的患儿;暂时性运动发育迟缓患儿;患有病毒性脑炎、脑肿瘤等脑进行性病变的患儿。1.3治疗方法对照组患儿给予西医常规治疗:给予营养支持药物、脑神经活性药物、维生素等治疗,同时进行康复训练,包括爬行、头部控制、坐位、站立等,30~40min/次,5次/周。观察组患儿在此基础上予以针刺联合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①针刺:取下肢穴位(阳陵泉、三阴交、承山、环跳、足三里、解溪等)、上肢穴位(手三里、曲池、肩井、臂孺、外关、肩贞、阳池、极泉、少海等)及头部穴位(风市、百会、伏兔、风池、神庭、四神聪及颞三针等),常规消毒所选穴位,采用1.5寸毫针与皮肤呈15°刺入上、下肢穴位,采用2寸毫针与头皮呈20°刺入头部穴位,得气后留针20~40min,1次/d,5次/周;②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12g,茯苓、地龙、当归、甘草、水蛭、赤芍、远志、白芍各6g,鸡血藤、益智仁、桂枝、党参各9g。水煎分早晚2次温服,1剂/d。两组患儿均连续治疗12周。1.4观察指标①临床疗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中医证候积分减分率≥70%为显效;症状、体征部分好转,中医证候积分减分率30%~69%为有效;未达上述标准为无效。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例数/每组总例数]×100%。中医证候积分即将患儿所有中医症状按由无到重度计0~3分,并将所有症状积分相加而得。②肌张力:采用改良Ash-worth肌张力(MAS)[5]于治疗前、治疗12周后评估,共0~Ⅴ级(0~5分),肌张力越严重,评分越高。③运动功能:采用脑瘫儿童精细运动功能评估表(FMFM)[6]和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GMFM)[7]于治疗前、治疗12周后评估,前者包含抓握能力、视觉追踪等5个方面,共计61项,分值0~183分,后者由88项组成,分值0~264分;两量经颅多普勒超声于治疗前、治疗12周后检测患儿的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DA)血流速度。1.5统计学分析本研究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珚x±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家庭对脑瘫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摘要:家庭,是孩子们获取知识的第一场所,是孩子们参与人生活动的最佳空间,更是塑造孩子们良好性格与人格的重要场所。家庭环境、家庭关系以及家庭教育等方面,都会对脑瘫孩子的心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家长应为脑瘫儿童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融洽的家庭关系,提供优秀的家庭教育,使他们的心理得到较好发展,以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要求。
关键词:家庭因素;脑瘫儿童;家庭教育;心理影响
一、脑瘫儿童的心理问题
(一)孤僻、容易发脾气一些脑瘫儿童虽然自我控制能力较差,但智能水平还是正常的。因此,他们具有普通儿童的年龄特点与心理需要,他们需要玩耍,需要游戏,需要运动。然而,他们由于自身原因而达不到要求,需要家长全程协助去完成任务。这就会导致这些孩子慢慢地封闭起来,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就大吵大闹,对自己发脾气,也对身边周围的人产生不满的情绪。(二)紧张、焦虑、害怕接触新事物一些脑瘫儿童的家长们,常常会感受到周围人对自己孩子的歧视与偏见,导致自己产生自卑感。这就会影响到孩子们的情绪。这些孩子常常会感到焦虑、恐惧,担心自己被人讥笑,喜欢独自玩耍,不敢参与集体活动,害怕人多嘈杂的地方。(三)多动、有攻击行为一些脑瘫儿童的认知水平较低,情绪波动大,课堂上不能保持安静,喜欢多动。他们有时会重复做相同的动作或者重复单词,遇到不顺心的时候,不但会哭闹,还会咬自己,或者伤害其他人。
二、家庭对脑瘫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家庭环境对脑瘫孩子的影响。相关研究证明:父母教育方式与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息息相关。在家庭生活中,如果父母给予其足够的爱和充分的关心理解,在这种和谐、美好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就会格外有安全感和幸福感。这样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相对来说,其心理问题产生的几率也能极大降低。[1](二)家庭关系对脑瘫儿童的影响。父母和孩子之间关系的相处会直接影响孩子对父母的态度,家庭关系也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感受。如果身处紧张的家庭环境中,儿童会有极大的心理负担,从而造成孩子消极的性格特点。如果家长心理应激不当,如因为生育这些孩子后,父母关系恶劣,或将生活的所有问题归罪于受他们拖累等等,就会对脑瘫儿童的心理造成很大伤害。(三)家庭文化对脑瘫儿童的影响。“有怎么样的家长,就有怎么样的孩子。”这句话并不是没有道理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学习的榜样。家长的教养和文化素质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行为方式和心理健康。[2]一般来说,如果家庭中父母的文化素养和个人素质都比较高,同时也对自己孩子的缺陷充分接纳,用自己的知识去武装孩子,那么效果是明显的,他们就会培养出素质更高的孩子。
脑瘫患儿异常心理护理论文
【摘要】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儿童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由于脑瘫患儿活动受限,缺乏情感交流,常导致诸多异常心理发生。在治疗过程中,异常心理常影响康复训练的效果,因此做好脑瘫患儿的心理护理对其康复治疗意义重大。现对脑瘫患儿常见异常心理特征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出相应护理策略,以利于脑瘫患儿的康复,使其早日回归社会。
【关键词】脑性瘫痪/诊断;脑性瘫痪/治疗;心理疗法;护理;儿童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指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异常姿势[1]。脑瘫在有运动障碍的同时可伴有智力低下、惊厥发作、行为异常、听力障碍、视力障碍等,是继小儿脊髓灰质炎后肢体残疾的主要疾病之一。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是脑瘫患儿康复治疗的重要原则。但由于脑瘫患儿常伴有诸多异常心理,影响康复治疗效果,现将其异常心理特征及针对性护理策略归纳如下。
1心理的定义及心理发展的内容
1.1心理的定义心理是在人的大脑中产生的客观事物映像。这种映像本身从外部是看不清也摸不着的。但是,心理支配人的行为活动,又通过行为活动表现出来。因此,通过观察和分析人的行为活动,可客观地研究人的心理。心理活动是脑的功能表现,心理活动健康、活跃,反过来也可以促进脑细胞的发育与成熟。
1.2心理发展的内容心理发展包括许多方面内容,其中感知觉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交往能力、注意特征、情绪和情感特点、意志特征、气质特点、自我意识水平等都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方面。而语言、动作和行为发展状况对儿童心理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痉挛性脑瘫围术期护理论文
【摘要】对36例痉挛性脑瘫患者行立体定向多靶点联合毁损术治疗。结果手术顺利,31例好转,2例轻偏瘫。认为术前心理护理和细致的术前准备,术中积极配合及术后并发症护理、康复训练指导是护理重要任务。
【关键词】痉挛性脑瘫立体定向手术围手术期护理
脑立体定向手术是利用立体定向仪,将手术器械(如脑穿刺针、射频或双电极、活检针等)通过颅骨钻孔精确地穿刺至脑深部,对某些病变结构进行微侵袭式手术处理。其方法简便、损伤小、并发症少。脑瘫常常是围产期缺氧等原因造成的以非进行性运动障碍为主的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其脑损害广泛,累及数个脑区。其中锥体系损害导致相应部分瘫痪;锥体外系损害导致肌张力增高,反射亢进和痉挛等[1]。根据Minear分型,立体定向手术主要适用于痉挛型脑瘫,对肌张力障碍型可能有效,对运动过度型或手足徐动型、共济失调型、混合型以及肌张力减低型无效[2]。2003年1月至2006年4月我科采用立体定向多靶点联合毁损手术治疗痉挛性脑瘫36例,效果良好,护理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痉挛性脑瘫患者36例,男19例、女17例,年龄6~29岁,平均16.7岁。一侧肢体肌张力增高23例,双侧肢体肌张力增高13例,腱反射亢进17例。全部病例均有足部畸形;18例合并手部畸形,其中16例伴有局部肌萎缩。表现为手足扭转痉挛型9例,痉挛性斜颈8例,书写痉挛1例,混合型18例。均经智能量表明确所有病例无明显智能减退,无癫发作史。
1.2手术方法在1.5T超导磁共振(MRI)下定位,采用高精度脑立体定向仪和多功能射频治疗仪治疗。局部浸润麻醉后安装好定位头环,行头部MRI扫描,根据解剖标识计算出脑内需要毁损部位即靶点的坐标值。先毁损丘脑腹外侧核,如效果理想即终止手术;如效果不佳,再毁损其他核团。毁损前先行毁损测试,温度为50℃,毁损时间20s,如患者无不良反应,再行正式毁损,用70℃毁损靶点。在毁损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反复检查患者肌力、肌张力的变化,以判定手术效果。如情况异常,应及时终止手术。
热门标签
精品范文
1脑瘫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