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膜炎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9 06:33:3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脑膜炎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结核脑膜炎患儿临床诊疗探索
一、一般资料
本组20例,男11例,女9例,其中婴儿1例,学龄期10例。全年散发,冬季发病率最高。20例中有明确结核病史15例(75%),曾患脑外有2例误诊,说明小儿结脑的早期诊断确有一定困难。复习有关文献,结合本组病例,本人认为小儿结脑有以下特点:
(1)婴幼儿起病急,病程进展快,前驱症状不明显,年龄愈小症状愈不典型。本组14例<11岁的病例均是急性起病,3-5天出现神经系统症状。
(2)起病初期呼吸道消化道症状突出,掩盖了结核中毒症状和神经系统症状。易造成误诊。
(3)呕吐发热明显,头痛并不常见。由于婴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差,不能及时准确了解病情。
(4)意识障碍、感染、能力差,常常表现为尖声高叫、皱额蹙眉。临床表现颅神经损害及抽搐明显且出现的早,来院就诊,占此组病例的63%。
囊虫性脑膜炎分析论文
【摘要】目的分析30例囊虫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及表现,以加强对本病的认识,提高诊断率。方法选取30例病人对其起病形式、临床表现、体征及MRI、脑脊液等进行分析。结果患者多生活在囊虫高发地区,多为慢性或亚急性起病,表现为反复发作性头痛、发热、头晕或痴呆,脑膜刺激征少见,CSF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可升高,囊虫抗体阳性,皮下结节活检被证实为囊虫,囊虫病的典型影像学表现。结论囊虫性脑膜炎是一种少见浆液性脑膜炎,应与结核性脑膜炎、霉菌性脑膜炎、梅毒性脑膜炎等相鉴别。
【关键词】脑囊虫病;脑膜炎;临床分析
Clinicalanalysisof30caseswithcysticercimeningitis
XIAOJuan.DepartmentofNeurology,DingzhouPeople’shospital.Dingzhou0730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analyzetheclinicalfeaturesandmanifestationsof30patientswithcysticercimeningitis,andtostrengthentheunderstandingofthediseaseandtoimproveitsdiagnosticlevel.MethodsTheclinicallaboratoryandneuroimagingfindingsof30caseswithcysticercimeningitiswereanalyzed.ResultsItincludedcysticercimeningitisoftenseeninthehighincidenceareaofcycticercosis;subacuteorchronicalonset;recurrentheadache,fever,dementiaordizziness,andlessmeningealirritation;lymphocyteandmildtomoderateproteinandpositvecysticerciantigeninCSF;cysticerciconfirmedintheexaminationofsubcutaneousnoduses.ConclusionCysticercimeningitisisararetypeofserousmeningitis.Itshouldbedifferentiatedwithothermeningitis,suchastuberculousmeningitis,cryptococcalmeningitisandsyphiliticmeningitis.
【Keywords】cerebralcysticercosis;meningitis;clinicalanalysis
腮腺炎合并脑膜炎护理研究论文
关键词:腮腺炎
关键词腮腺炎;脑膜炎;护理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传染性仅次于麻疹、水痘[1],多见于冬春两季,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以2次病毒血症的方式侵及全身的各腺组织及中枢神经系统。临床特征为腮腺非化脓性肿痛,伴有发热及全身不适。多见于儿童。流行性腮腺炎的主要并发症有脑膜炎、睾丸炎或卵巢炎、急性胰腺炎等。
1临床资料
我院2002年1月~2003年1月住院病人共35例,其中男26例,女9例,年龄2岁~15岁,以4岁~9岁发病率最高。一般就诊于发病后2d~5d,临床症状为发热,体温一般在37.5℃以上,腮腺肿胀,以耳垂为中心呈弥慢性肿大,疼痛、表面不红,无波动感,边界不清楚,腮腺管口可见红肿,压迫腮腺导管口无脓性分泌物。其中有4例合并脑膜炎,余31例均在就诊10d内痊愈出院。
2护理措施
结核性脑膜炎研究论文
【关键词】结核性脑膜炎
结核性脑膜炎(简称结脑)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中并不少见,结核性脑膜炎临床表现多不典型,很容易误诊误治。作者对31例结脑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文献就其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问题进行探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995年3月至2005年12月,本院31例结脑住院病人,男18例,女13例;年龄16~68岁,平均36.2岁;病程8~156d,平均28d。结脑合并肺结核13例,胸膜结核4例,肠结核1例,膀胱结核1例,肾结核1例。急性起病12例,亚急性起病16例,慢性3例。临床表现:31例病人表现为头痛、呕吐,均有发热、乏力等结核性中毒症状,均有颅内高压症状。脑膜刺激征26例,嗜睡20例,昏迷6例,智能下降4例,精神异常5例,全身性抽搐2例,局灶性抽搐4例,局灶性损害体征4例(包括脑神经损害2例,脊髓损害征1例,偏瘫1例)。
1.2脑脊液检查
结核脑膜炎患儿临床诊疗论文
摘要:结核性脑膜炎(以下简称结脑)是小儿最常见的肺外结核类型,也是小儿结核病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国内患病率仍较高,因早期缺乏特异症状,误诊率一直较高。现将本院多年收治的20例小儿结脑病例报告如下。
关键词:小儿结核性脑膜炎临床诊断治疗
一、一般资料
本组20例,男11例,女9例,其中婴儿1例,学龄期10例。全年散发,冬季发病率最高。20例中有明确结核病史15例(75%),曾患脑外有2例误诊,说明小儿结脑的早期诊断确有一定困难。复习有关文献,结合本组病例,本人认为小儿结脑有以下特点:
(1)婴幼儿起病急,病程进展快,前驱症状不明显,年龄愈小症状愈不典型。本组14例<11岁的病例均是急性起病,3-5天出现神经系统症状。
(2)起病初期呼吸道消化道症状突出,掩盖了结核中毒症状和神经系统症状。易造成误诊。
流感杆菌脑膜炎治方法论文
摘要:流感杆菌脑膜炎绝大部分(95%)由B组流感杆菌引起,80%~90%病例发生在3个月~3岁,高峰易感年龄是7~12个月,占70%。5岁以后由于体内抗体增高,很少发病。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减少,主要是人体体液免疫逐渐增强之故。本病全年均可发生,但以秋冬季节最多,11月~1月份较其他月份发病率高。2/3病例在发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1/3患者继发于支气管肺炎。
关键词:流感杆菌脑膜炎
一临床表现
前驱症状多为上呼吸道感染,也可以是中耳炎,临床表现与其他化脓性脑膜炎相同,通常发生在年幼儿,成人少见。一般有头部外伤史或脑外科手术后及鼻旁窦炎、中耳炎的病史。流感杆菌脑膜炎在新生儿比较少见,早期易与B矿链球菌感染混淆。最常见的表现为发热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改变。但年幼儿几乎无明显体征,包括颈项强直和昏迷,在疾病进展过程中,则表现出许多典型的临床表现,诸如抽搐或昏迷。暴发型脑膜炎可能在数小时内死亡。此型多发生在1岁以下儿童。普通型的表现往往为1周左右的上呼吸道感染,在不足量的抗生素治疗后,婴儿则会发生前囟饱满、抽搐(局灶性)、偏瘫或感觉障碍等。年长儿可有视乳头水肿和精神改变。流感杆菌脑膜炎的病死率<5%,但往往有长期的后遗症。回顾性调查46名儿童显示听力和语言障碍者约31%,精神迟缓约11%,中枢麻痹约7%,持续癫痫5%,仅50%的人无后遗症。并发症有硬膜下积液、脑积水、脑脓肿等,以硬膜下积液为多见,占30%左右,多发生在1岁以内前囟未闭的婴儿。有下列情况时应考虑硬膜下积液之可能:①经合理治疗4~6d后,脑脊液已好转,体温持续不退或退而复升者;②一般症状好转后又出现原因不明的呕吐、惊厥或其他神经系统症状者;③脑脊液已正常而前囟明显隆起、头围增大及颅骨透照试验阳性者。重症病例可留有后遗症如共济失调、瘫痪、失明、耳聋、智力障碍等。流感杆菌脑膜炎的并发症除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外,也可以出现骨与关节的并发症。如拇指关节炎、肘关节炎、肱骨远端骨髓炎、膝关节炎、髋关节炎等。
二治疗
未经治疗,感染流感杆菌b型菌的病人可迅速死亡,尤其是脑膜炎和会厌炎者。氯霉素疗效较好。常为首选。然而,病原菌对氯霉素已出现耐药,其耐药发病率>50%,故需进行药物敏感检查。过去,氨苄西林疗效尚可,最近发现25%的产β-内酰胺酶细菌对氨苄西林耐药。
猪链球菌病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猪链球菌病;猪的传染病
【论文摘要】:猪链球菌病是由链球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对养猪业有着较大的威胁。链球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不同年龄的猪都可感染发病,新生仔猪、哺乳仔猪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高。表现为急性出血性败血症、心内膜炎、脑膜炎、关节炎、哺乳仔猪下痢和孕猪流产等,败血症型及脑膜脑炎型多见于仔猪,化脓性淋巴结炎型多见于中型大小的生猪。病猪、康复猪、健康猪均可带菌,常通过接触性传播,如口、鼻、伤口等是该病侵入门户。该病流行无明显季节性,夏秋季节易多发,该病侵入猪群后,常为地方性流行,并零星发病,陆续出现死亡。有时会呈地方性暴发,发病率和死亡率高。
猪链球菌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热性传染病,不仅可致猪败血症肺炎、脑膜炎、关节炎及心内膜炎,而且可感染特定人群发病,并可致死亡,危害严重。
1.猪链球菌病的概念
猪链球菌病是由C、D、E及L群链球菌引起的猪的多种疾病的总称。自然感染的部位是上呼吸道、消化道和伤口。表现为急性出血性败血症、心内膜炎、脑膜炎、关节炎、哺乳仔猪下痢和孕猪流产等。本病流行无明显季节性。但有夏、秋季多发,潮湿闷热的天气多发的特点。有时甚至可呈地方性爆发,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给规模化养猪造成严重的损失。
2.猪感染猪链球菌病的临床症状表现:
科学用药情况调查报告
科学合理地用药可以收到防、治疾病的功效,反之,则延误病情,损害身体健康。因此,患者用药需要遵循科学合理的用药方法,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疗效。现结合药事管理工作的经验,谈谈怎样避免几种常见的、不良的用药习惯,正确合理用药,确保身体健康。
一、合理安排给药时间
大部分药品说明书或标签上,药品的用法都是标明一日服几次。据此,人们“约定俗成”地都把一日服用3次的药物在早、中、晚餐前后服用,这样,本应24小时服用的药物实际上12小时就服完了,另外12小时则无药可服。这就造成白天血药浓度高,夜晚血药浓度低的不均衡现象。对于那些需要维持体内平稳浓度才能发挥作用的药物来说,这样的服药方法是不可取的。科学的提法应该是“用药间隔”。
比如,抗菌药物在体内需要保持相对平稳、最好是在最低抑菌浓度之上的血浓度,而不是白天高、夜晚低,那样容易给病菌以苟延残喘的机会。
一般来说,半衰期(t1/2)长的药物给药间隔较长,反之,半衰期(t1/2)短的药物给药间隔也相对较短。但临床上并不简单按半衰期给药。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为时间依赖性抗生素,其杀菌作用取决于血药浓度超过常见致病菌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inhibitionconcentrationMIC)的时间长短。因此,该类药物的日剂量通常应分次给药,使血药浓度超过致病菌MIC的时间尽量长。而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等为浓度依赖性抗菌药,其杀菌作用取决于血药浓度的高低,血药浓度越高,其杀菌作用越强。因此,该类药物的日剂量可一次或分2次给药。
为有效控制感染,应尽快使药物达到有效血药浓度。对于估计在12小时仍不能达到有效稳态血药浓度的药物,如磺胺类药物,就需给予首次负荷剂量,即加倍剂量给药。
小儿急性偏瘫研究论文
小儿急性偏瘫是一侧肢体突然完全或部分出现活动障碍的综合征。由于婴儿和儿童脑血管疾病的致残率很高,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防止并发症和后遗症甚为重要。现将我院1996年到现在收治的15例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男9例,女6例。年龄:<3个月2例,~3岁2例,~6岁3例,~12岁8例。发病情况:暴发起病2例,急性起病10例,轻型起病3例。数天或数周前有上感史者6例,腮腺炎病史1例。
1.2临床表现右侧偏瘫9例,左侧偏瘫6例,中枢性面瘫4例。发热4例,惊厥7例,意识障碍5例,性情改变3例,头痛呕吐9例,吞咽困难2例。
1.3辅助检查头颅CT检查13例,MRI检查5例,腰穿查脑脊液6例,血常规检查15例,凝血酶原时间测定3例,凝血因子Ⅷ、Ⅸ活性测定2例。
1.4治疗控制颅内感染、控制惊厥、营养神经细胞、改善脑血管循环,应用抗凝剂,转外科手术切除肿瘤,以及康复治疗(运动疗法、针灸、按摩等)。
近年以来住院结核病患临床探析
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全国先后进行了4次大规模的结核病学抽样调查。结果表明结核病呈缓慢下降的趋势,有学者认为形势不容乐观。笔者对20年来住院结核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如下。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地调查了1980-1999年全部患各型肺结核和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住院病历。第一次住入本院的,不管初、复治均登记统计,凡是病历上写明再次入院者全部剔除。共13330例,其中80年代5907例,80年代前期2611例,后3296例;90年代7243例,90年代前期4473例,后期2950例。
全部肺结核病例均因明显的肺结核症状,经痰菌、胸片证实为肺结核而要求住院。结核性脑膜炎患者有典型的脑脊液改变,并经抗结核病治疗有效,按年度分类整理,结核病的分型仍按1978年结核病分类法进行统计分析,分别以80年代和90年代前后期进行统计学处理。统计学处理采用X2检验。
结果与分析80年代收治男性患者4402例,女性患者1505例;90年代收治男性患者5458例,女性患者1965例。男女之比为2。8:1。0-10组结核患者数90年代与80年代相比迅速下降,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小于0。01),其中以80年代前期至后期下降最为明显(X2=39。68,P小于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而11岁以上至50岁肺结核没有明显变化(P大于0。05)。结核病的发病年龄后移,51-60岁组80年代至90年代构成比有所下降,二者比较差民有非常显著性(P小于0。01);60岁以上的老年肺结核患者数呈上升趋势,90与80年代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小于0。01),其中以90年代后期上升最为明显(X2=77。97),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小于0。01)。具体结果见表1。儿童结核病的防治初见成效,这说明卡介功接种对防止儿童结核心、效果明显,同时人们对儿童健康的关注、儿童喂养方式的改变也起到了很在的作用。20年前,农村口对口喂食现象比较普遍,现在就很少发现这方面的情况。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人口的增多,机体免疫力下降,结核病发病年龄高峰由51—60岁组向61—70岁以及71岁以上组转移,与文献报道一致。
90年代与80年代相比,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患者明显减少,1980—1984年收治378例,占住院结核患者数的14、48%;1985—1989年收治244例,占7、40%;1990—1994年收治60例,占1、34%;1995—1999年收治33例,占1、12%。80年代前后期,已有显著下降(X2=77、39,P小于0、01);90年代与80年代相比,下降明显(X2=185、44,P小于0、01)。但整个90年代仍有患者发生,并趋于平稳状态。正规的化疗和结核控制项目的实施,使排菌的肺结核患者治愈率明显提高。同时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生活方式的改变、医学知识的普及,使人们知道一旦发现肺结核应立即治疗,减少了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的比例。从1980年旧住院结核病的20、44%降到1999年的0、93%,年平均递降率为24、77%。
80年代共收治结核性脑膜炎143例,旧住院结核患者数的2、27%,而90年代仅25例,占0、34%,两者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X2=118、05,P小于0、01),尤其是儿童结核性脑膜炎下降最为明显。从时间上看80年代早期下降速度最为明显,90年代早期在快速下降的基础上又有下降,但结核性脑膜炎仍有发生。
初治肺结核患者迅速增多,而复治肺结核患者明显减少,整个90年代各个时期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X2=344、82,P小于0、01)。具体分布见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