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9 06:22:5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脑梗死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脑梗死治疗分析论文
1诊断
对于该病的诊断,由病史、症状、体征等临床特点,提供了第一手重要的诊断依据。目前更为突出的是影像学检查手段的完善、发展,使早期、超早期诊断成为可能。
1.1CT目前,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头颅CT平扫检查是常规影像检查,因其能迅速而敏感地发现脑出血的存在,进行第一步最重要的鉴别诊断。先进的CT设备可在卒中发生数小时内提供诊断信息,最常见的CT改变为大脑中动脉闭塞时的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其他的早期缺血改变包括豆状核密度下降、岛带消失、半侧脑沟消失和半侧脑实质密度下降,后两种CT异常提示了梗死面积大、预后不良及进行溶栓治疗的危险性增加[1~3]。近年,随着螺旋CT的发展,CT血管成像及灌注成像为脑梗死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更多的帮助。
1.1.1CT血管成像(CTA)CTA为通过静注碘化造影剂后,经螺旋CT扫描进行血管重建成像,其成像质量正在接近常规血管造影。这项技术可以检测颅外颈动脉狭窄程度和斑块形态,还可以可靠地检测颅内血管狭窄、栓子和中等大小或一些更大的动脉瘤。因可较直观地看到脑的血液循环情况,故对脑梗死的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
1.1.2CT灌注成像CT灌注成像技术,主要通过团注碘对比剂显示毛细血管内对比剂通过时引起的脑组织密度变化状态。在急性脑缺血早期,特别是发病2~4h的超早期,常规CT平扫改变轻微或无异常改变,一旦出现低密度病灶,就被认为是缺血性梗死形成,代表形态结构的破坏。而灌注成像能早期发现灌注异常区,对估计侧支循环和患者的预后极为重要[4,5]。近年来,多层CT灌注成像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高,可快速、准确、无创和三维地评价脑循环内血流动力学变化[4]。
1.2核磁共振(MR)磁共振成像(MRI)是目前最重要的辅助检查之一,在采用T1加权和T2加权成像上,早期在6h后就可出现异常,表现为长T1和长T2信号,T1为低信号,T2为高信号。更为早期的诊断方法为弥散加权像(DWI)和灌注成像(PWI),可以自症状出现数分钟发现异常,最多在发病后1h左右即可出现。
脑梗死住院患者药学服务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纳入标准:符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国脑血管病诊治与共识》(2016年版)中脑梗死相关诊断标准;住院时间不短于7d;无语言障碍、认知障碍等相关精神系统疾病。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入院前伴脑出血;严重肝肾功能疾病;住院期间患者要求自动出院或转院;不能配合随访(出院后1个月失联、死亡等)。病例选择与分组:选取医院2017年6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脑梗死住院患者109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4例)和研究组(5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1.2方法。两组患者入院后均予稳定血压、抗血小板聚集、抗凝等基础治疗。对照组患者仅予常规医疗服务,包括护士发药并简单讲解用药方法等。研究组患者予临床药师主导的药学路径服务,参照第17版《新编药物学》《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脑梗死疾病临床路径》《中国脑血管病诊治与共识(2016版)》及药品说明书等建立服务模式、方法及步骤,并确立药学服务监护的内容和指标,具体方法包括临床药师参与药学查房,对患者进行用药教育,通过发放宣传卡片在患者床边分类讲解用药知识,详细交代药品类别、作用、用法用量、注意事项及药品不良反应等,并依据患者的个人能力及受教育程度调整讲解内容,反复强调合理用药的意义。1.3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临床疗效:参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判定[3]。基本痊愈,NIHSS评分降低91%~100%,临床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显效,NIHSS评分降低46%~90%,临床症状和体征明显好转;进步,NIHSS评分降低18%~45%,临床症状和体征轻度改善;无效,NIHSS评分降低≤17%,临床症状和体征无变化。总有效=基本痊愈+显效+进步。不合理用药水平:临床药师利用医嘱审核系统对每日用药医嘱进行审核,记录医嘱条目数及不合理医嘱条目数,于医嘱审核表中写明理由。分别以有无药物依赖性、过敏史,有无适应证、药物用法用量、疗程,药物相互作用、有无配伍禁忌及禁忌证等为评判标准。药学服务满意度:采用自制调查问卷于患者出院当日进行考察,100分为极满意,80~99分为非常满意,60~79分为满意,40~59分为不满意,<40分为极不满意。总满意=极满意+非常满意+满意。药品不良反应:观察患者住院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4]。用药依从性:完全依从,患者严格按临床药师指导用药;部分依从,患者用药期间漏服不超过半数药物;不依从,患者用药期间漏服超过半数药物。具体评估内容包括是否按用量、周期正确服用药物;有无漏服、随意增减药物剂量;是否按医嘱服用药品种类等。依从=完全依从+部分依从。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组用药医嘱不合理率为1.40%(102/7270),明显低于观察组的2.44%(179/7344)(χ2=20.726,P=0.000<0.05)。结果见表2至表5。
3讨论
用药依从性是影响药物疗效的重要因素,用药依从性差的原因主要有药品不良反应,患者存在对抗心理及经济状况差,药品疗效差,医师和药师指导不明确,以及用药环境的改变等[5-6]。脑梗死患者出院后需长期服用降压药、抑制血小板聚集药、调血糖药和调脂药,这些药物能有效预防脑梗死的复发,但无明显改善脑梗死后遗症的效果,因此绝大多数患者认为其效果一般而擅自停药;亦有部分脑梗死患者对药品不良反应的认知不全,仅通过查看药品说明书或经其他患者告知而得,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常被夸大,出于对不良反应的担心而停药;有些患者并不知道药物需长期服用,在出院后医师开具的药物吃完就停药;同时,患者的客观经济条件也会造成停药。上述因素均会导致脑梗死复发[7]。临床药师在患者用药咨询、医嘱审核、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药物疗效提高及个体化用药方案制订等方面可发挥显著作用[8]。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临床药师主导的药学路径服务模式可有效改善脑梗死患者的用药情况,提高用药效果。这可能是因为临床药师每天参与药学查房,修改不合理用药医嘱,并对患者进行用药教育,提高用药依从性,并督促患者每天正确用药及坚持服药,减少了漏药情况的发生,保证药物能持续地发挥疗效,且作用持久[9]。研究组不合理用药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临床药师审核分析用药医嘱条目,及时干预并减少了不合理用药的发生。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对药学服务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患者对由临床药师主导的药学路径服务模式较满意。提示全程用药指导确保了患者的用药安全,改善了患者住院期间的治疗体验,并体现了医院对患者的人文关怀,提高了患者对医疗过程的满意度,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医患纠纷[10]。研究组患者药品不良反应例次明显少于对照组,说明临床药师参与的药学监护可明显降低药品不良事件发生率,与刘江等[11]的研究结果相符。这可能与临床药师对患者用药进行合理讲解,关注患者的既往用药史、过敏史、家族史等信息,并告知正确的服药方式,并及时、正确地处理异常情况有关。同时,临床药师还可在查房过程中依靠自身的专业优势,加强对药品不良反应的预警,防止漏报、错报等情况的发生,促进合理用药,确保用药安全。研究组患者出院后1个月,用药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研究组患者对医务人员联合制订治疗方案的执行程度较高,出院后能坚持药物的后续治疗。提示临床药师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了用药讲解,提升了他们对正确治疗疾病及药品不良反应的合理认识,同时出院后临床药师还提供用药指导及不定期的电话回访,减少了不合理用药情况的发生,并提高了患者对后续治疗方案的执行力度和依从性[12]。
糖尿病诱发脑梗死护理思考
糖尿病可引起动脉内皮细胞损伤,从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过早发生,我国住院糖尿病患者的脑血管并发症总患病率达12.2%,而且以缺血性病变为主。通过对128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病情、用药观察及护理的详细分析总结,提高了患者的治愈率,总有效率88.5%,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2009年10月~2011年10月收治2型糖尿病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8例,男72例,女56例,年龄29~76岁,入院时出现低血糖或高渗性酮症酸中毒8例,糖尿病史2~18年,以5年以上居多;均符合1997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2],经CT证实有脑梗死。临床表现头痛20例;昏迷10例;眩晕、恶心、呕吐28例;不同程度瘫痪和(或)痛温感觉异常36例;运动和(或)感觉性失语10例;构音障碍、饮水反呛、延髓麻痹10例;褥疮5例;糖尿病足12例;中枢或肺炎引起的发热8例,尿路感染8例。治疗后神经功能改善评价疗效:治愈29例,显效9例,进步7例,无效3例,恶化4例(其中3例死亡)。
2.一般病情观察及护理措施
首先做好心理护理;其次根据格拉斯哥昏迷评分量表的标准,评估意识障碍程度,及时通知医生以便调节治疗方案。交接班时要认真观察记录瞳孔是否等大同圆及对光反射的灵敏度,同时认真做好记录。其他方面应注意皮肤是否完整、有无褥疮录。梗死部位不同可引起尿潴留或尿失禁,及时给予导尿,还应该注意尽量不在患肢进行静脉输液,嘱患者家属慎用热水袋热敷,防治烫伤发生。治疗过程中的病情观察及护理措施脱水剂应用及护理:糖尿病并发脑梗死患者大部分有脑水肿。根据病情合理使用脱水剂。对于急性期血压增高患者,严密观察血压波动。如血压180/90mmHg以下可不予处置,超出此范围可采用降压治疗,但过程要缓慢平稳。因为血压降的过低可导致脑血流灌注量减少,使缺血半暗带的恢复受到影响,加重脑梗死。此外,还应该预防皮下注射部位渗液,甘露醇为高渗性溶液易引起局部皮肤坏死。血糖检测及护理:①有合并症者均采用胰岛素控制血糖,根据血糖水平调节胰岛素用量。空腹血糖7.8~11.0mmol/L的患者3次/日监测血糖;血糖11.1~16.7mmoL/L的患者每4小时测血糖1次:血糖≥16.8mmoL/L的患者每2小时监测血糖1次。建立血糖定期监测登记记录,准确遵医嘱使用胰岛素,脑梗死后应激引起血糖增高,合并有糖尿病加大发生酮症酸中毒的可能,又因为血糖控制不佳,脑组织对血糖浓度的改变又非常敏感,易引起低血糖的发生,同时形成恶性循环,增加脑梗死病灶的再发。所以护士要及时巡视,警惕低血糖症状发生。体温的观察:2型糖尿病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由于有肢体瘫痪,患者需要长期卧床,防止褥疮、坠积性肺炎、尿路感染的发生非常重要,对2型糖尿病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每2小时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预防坠积性肺炎发生,检查身体受压部位皮肤血运情况,定时指导患者健肢支床,抬起臀部,定时局部皮肤按摩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高度警惕褥疮的发生。尿量观察:尿量是观察患者肾功能及全身代谢最好的指标,急性脑梗死患者肾素-血管紧张素分泌增加,肾脏缺血严重,易发生肾坏死,脑梗死患者需要应用甘露醇脱水减轻脑水肿,而甘露醇属于高渗液,能够损伤肾脏,同时甘露醇结晶易阻塞肾小管,引起血尿或无尿等肾损害。所以要严密观察尿量、颜色、性状成分,当尿液中出现絮状沉淀常为肾功不全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的蛋白尿或真菌感染引起的上皮细胞脱落物,出现此情况及时通知医生给予相应处置;脱水过多时易引起水、电解质紊乱,所以根据尿量补充水电解质及营养物质,维持体内稳态平衡。
昏迷患者一般护理:昏迷患者头偏向一侧,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口腔清洁。痰液黏稠不易咳出遵医嘱雾化吸入,并要定时翻身、拍背以利痰液排出。对于球麻痹易发生呛咳的患者饮食中避免误吸,加强口腔护理应。双眼闭合困难患者,涂抹0.5%的金霉素眼膏,防止角膜溃疡,双侧球结膜水肿的患者用0.25%氯霉素眼药水滴眼以预防感染。病房紫外线消毒1次/日,1小时/次,注意覆盖身体,尤其是眼部。
小议脑梗死的护理体会
摘要: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122例脑梗死患者采取的护理措施。结果科学的护理方法有利于提高患者治愈率和病后的生存质量,降低病死率。结论通过对患者的精心护理,及时发现病情变化,促进患者康复。
关键词:脑梗死;护理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脑血管供血障碍,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出现坏死或软化,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最新的流行病学资料表明,我国城市居民中脑血管病占死亡原因首位,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占59.8%[1]。脑梗死通常分: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腔隙性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最常见的原因是高血压病,约占90%;其次为糖尿病和高血脂症[2]。老年人大面积脑梗死发病危重,病情发展迅速,并发症多,预后差。现将2008年8月至2009年8月本院收治的122例脑梗死病人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122例中男73例,女49例;年龄52~85(65.1±7.76)岁。诊断标准:全部病例符合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梗死诊断标准;并经脑CT或MRI确诊。其中基底节脑梗死38例、脑栓塞4例、大面积脑梗死15例、小脑梗死9例、脑干梗死12例、腔隙性脑梗死26例,多发腔梗18例。既往有高血压病史96例;冠心病史38例;风心病史8例,糖尿病42例;脑卒中病史16例。
1.2临床表现以意识障碍为首发症状11例,其中嗜睡8例,浅昏迷至重度昏迷6例,另有5例患者入院时神志清楚,住院1~3d渐至嗜睡昏迷;以头痛为首发症状2例;以四肢抽搐起病2例;35例以言语不清、肢体乏力起病。全部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偏瘫。血压升高50例,失语15例。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研究论文
【摘要】目的通过开展早期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寻求最有效的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方法。方法对符合溶栓条件的急性脑梗死病人30例行尿激酶溶栓;对照组30例行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丹参注射液30ml治疗,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溶栓组神经功能恢复比对照组明显快(P<0.05),疗效明显比对照组好(P<0.05);溶栓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改善十分显著,对照组改善则不明显。结论尿激酶早期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好,值得推广。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
Aclinicalstudyofearlierthrombolysistreatmentfor30casesofacutecerebralinfarction
XIANYu,CHENJun-pao,LIJing-yuan.TheSecondPeople’sHospitalofGuangdongProvince,Guangzhou510317,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obtainamosteffectivetreatmentforacutecerebralinfarctionthroughtheclinicalresearchofthrombolysisforacutecerebralinfarctionintheinitialstage.Methods30casesmatchedtheconditionofthrombolysisforacutecerebralinfarctionwereconsideredastheexperimentgroupand500mlofdextran-40and30mlofsalviamiltiorrhizawereinjectedto30patientsinthecontrolgroup.ResultsTherestorationofnervesfunctiontookshortertime(P<0.05)andthecurativeeffectwasmoresignificant(P<0.05)intheexperimentgroupthaninthecontrolgroup.Hemorheologyimprovedmoresignificantlyintheexperimentgroupthaninthecontrolgroup.ConclusionThetherapyofthrombolysisforacutecerebralinfarctionintheinitialstageiseffectiveandvaluable.
【Keywords】acutecerebralinfarction;earlier;thrombolysis
注射液治疗脑梗死分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复方丹参注射液;银杏达莫注射液;脑梗死;药物经济学
论文摘要:目的:评价两种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的药物经济学效果。方法:将123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两组,A组62例,用银杏达莫注射液25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l静滴,2次/d;B组用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1静滴,2次/d。两组疗程均为2周。结果:观察疗效,药物A组经济学评价率为83.9%;B组为65.6%。A组成本效果比为24.B组成本效果比为5.27。结论: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脑梗死具有较好的成本效果比。
笔者用银杏达莫注射液及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脑梗死,并进行药物经济学评价,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及治疗方法2004年6月~2005年6月收治的123例脑梗死病人,其诊断标准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疗效评定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标准。所有的病人均经头颅CT或MRI证实,只有出血性脑梗死,大面积脑梗死深昏迷,严重心、肝、肾功能损害者,有血液病或出血倾向者,严重高血压(收缩压超过200mmHg以上)者,均不作为人选标准。
123例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2例,其中男性40例,女性22例,年龄47~78岁,平均62.6岁,发病就诊时间7d以内,平均4.7d,其中基底节梗死28例,额叶梗死11例,小脑梗死3例,枕叶梗死5例,颞叶梗死9例,脑干梗死6例;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6~11分11例,12~17分18例,24分以上8例。对照组61例,男39例,女22例,年龄49~81岁,平均60.7岁,发病到门诊就诊时间7d以内,平均3.9d,其中基底节区梗死31例,额叶梗死8例,小脑梗死3例,枕叶梗死3例,颞叶梗死12例,脑干梗死4例;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6~11分9例,12~17分16例,18~23分26例,24分以上10例。对照组和治疗组年龄、性别、病程、既往史与伴发病及发病后开始治疗时间、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病人均在接受常规治疗的基础上。A组银杏达莫注射液25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静滴,2次/d,连用2周;B组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20m1,加入葡萄糖注射液500m1静滴,2次/d,连用2周。
小议急性脑梗死的治疗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依达拉奉与奥扎格雷钠、辛伐他汀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发病在48h内的ACI患者72例,随机分成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进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临床疗效对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3.33%)显著高于对照组(66.67%),2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依达拉奉与奥扎格雷钠、辛伐他汀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确切,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奥扎格雷钠辛伐他汀
急性脑梗死(ACI)占全部脑血管病(CVD)的7%,是神经内科的常见急重症,具有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及复发率高等特点,也是造成老年人死亡和残障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自由基损伤是引起组织水肿和细胞凋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在缺血后的脑损伤中起着关键作用,我院自2009年4月至2010年4月联合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与血栓素合成酶抑制剂奥扎格雷钠治疗ACI,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7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治疗组36例,男23例,女13例,平均年龄(61.14±5.30)岁;对照组36例,男20例,女16例,平均年龄(60.31±6.28)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病灶部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伴发病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探索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和脑梗死的关系
【摘要】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选取8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实验组,60例基本情况与实验组无显著性差异的健康者为对照组,测定各自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进行对比。结果:脑梗死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17.46±6.3)umol/L与对照组(7.82±3.64)umol/L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血浆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是脑梗死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值得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血浆同型半胱氨酸;脑梗死
近年来,大量研究证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homocysteine,HCY)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一个新的独立危险因素,可能是尚未被完全清楚认识、掌握的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1,2]。本研究通过检测80例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60例健康对照者相比较,探讨Hcy水平与脑梗死的关系。
一、资料和方法
1.1病例选择:所有80例脑梗死患者皆为2007年11月-2009年3月的我院住院病人,男女比例为46∶34,年龄45-79岁,平均(61±8)岁,全部病例均为发病5天以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符合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脑梗死诊断标准,所有病例均经头颅CT或MRl证实。排除糖尿病、心脏病及肝肾功能不全者;健康对照组60例,男女比例为34:26,年龄43-78岁,平均年龄(59.8±7.2)岁,均为我院健康体检者,无高血压、脑血管病、糖尿病、心脏病及肝肾功能不全等病史。两组受试者基本情况经检验无显著性差异。
1.2检测指标:病例组和对照组的受试者在近二个月内均未服用各种影响同型半胱氨酸代谢的药物。病例组患者在入院后24小时内测定空腹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健康受试者测定空腹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
急性脑梗死临床规范化护理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该院8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3例。患者均符合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均经CT或CRI检查确诊;患者均无精神疾病史;患者均无心、肝、脾、肺、肾等疾病。观察组男24例,女19例;年龄41~76岁,平均年龄(57.13±4.52)岁;病程1~6d,平均(3.05±0.69)d;合并糖尿病19例,高血压20例,高血脂患者10例。对照组男25例,女18例;年龄41~77岁,平均年龄(56.85±4.08)岁;病程1~6d,平均(3.01±0.52)d;合并糖尿病18例,高血压19例,高血脂患者11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该研究符合伦理学要求,患者均知情同意。1.2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管理,护理人员按照护理管理规定完成护理工作。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临床规范化护理管理,主要内容包括:①强化法律、法规,加强临床护理。了解法律法规利于护理人员更为合理地开展护理工作,加强对护理工作的认知和重视,方可确保临床护理工作的有效完成。护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应明确保障患者的选择权、知情权、同意权等。开展护理工作前,应对患者讲解护理目的、方法等,使得患者能够充分了解护理工作,且可对其进行合理选择。如此可维持良好的护患关系,有效预防不良事件发生。②成立护理管理风险小组,加强预见性护理干预。成立风险管理小组,成员组成为护士长、高级责任护士,小组应对重症患者进行合理风险评估,制订符合实际情况的护理风险管理预案,根据患者情况制定急性脑梗塞护理预案,便于对患者开展预见性护理干预。通过预见性护理可使得护理人员在开展护理工作过程中使得护理有目标,且具有良好的预见性,保障护理工作的优质性、科学性,按照先预防、后治疗原则,避免出现不良事件,如出现护理不良事件,应采用合理方法及时进行处理。急性脑梗死是比较严重的内科疾病,患者通常无良好的自护能力,容易出现坠床、跌倒等不良事件。在护理中应对起床、入厕等进行重点防护。通过预见潜在问题,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③将临床护理工作规范化、程序化,有效避免护理工作实施的随意性、盲目性,通过程序化护理工作步骤的制定,可有效避免护理中因疏忽等而出现不良问题,通过培训,使得护理人员习惯护理工作的规范性,并将其自动应用到临床护理中。④病历书写管理:强化急性脑梗死患者护理、治疗病案书写质量,利于进一步诊疗的准确性。而且在护理书写过程中,应详细记录患者病情变化,便于主治医生能够详细了解患者病情,制定更为合理的临床治疗方案。此措施可有效促进患者康复,且有效预防护患纠纷。⑤护患沟通管理及人文关怀:护患沟通对于临床治疗、护理均具有明显作用,在护理管理中,督促护理人员加强沟通技巧的应用,使得患者感受到关爱、温暖,利于护理工作的开展,预防护患纠纷。⑥加强护理工作的监督管理,尤其是护士长,作为整个护理管理工作的核心,应及时对临床护理中涉及到的人、财、物进行协调及有效管理,正确应对突发问题,而且应对各个岗位的人员职责进行明确,使之了解自身职责、权利,利于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D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以及并发症情况。NDS评分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负相关,即:NDS评分越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好;ADL评分与日常生活能力呈正相关,即:ADL评分越高,日常生活能力越好[3]。1.4统计方法数据均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录入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NDS评分、ADL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NDS评分(29.06±6.27)分、(29.13±6.04)分、ADL评分(17.03±10.36)分、(17.10±9.58)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58、0.154,P>0.05);护理后,观察组NDS评分(11.15±3.81)分明显低于对照组(16.72±5.72)分,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295,P<0.05),观察组ADL评分(57.62±13.06)分高于对照组(50.15±12.57)分,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513,P<0.05)。2.2两组并发症情况比较。观察组1例出现头晕,并发症发生率为2.33%;对照组3例头晕,嗜睡1例,恶心呕吐3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6.28%,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842,P<0.05)。
3讨论
急性脑梗死是脑部血液供应突发性中断,且使得患者脑组织坏死的一种疾病。通常是由于患者供应脑部血液的相关动脉发生粥样硬化、血栓,从而造成血管腔狭窄,或闭塞,并由此而引发的一种疾病[4]。患者发病过程中往往发生一系列症状,包括头晕、头痛、半身不遂等,患者有可能出现较为严重的症状,甚至昏迷不醒等,导致患者机体健康、生活质量受到极为不利的影响,还有可能导致患者生命安全受到威胁,引发严重后果[5]。因此,在急性脑梗死治疗过程中,对患者予以合理护理干预具有重要作用,而为了确保护理干预工作的有效实施,对其实施规范化护理管理具有重要临床意义[6]。经研究可知,护理后,观察组N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33%,显著低于对照组16.28%(P<0.05)。通过规范化的护理管理,可使得临床护理工作的实施具有更高的规范性、科学性。急性脑梗死护理工作均应符合法律要求,成立护理管理风险小组,制定符合实际的护理方案,使得急性脑梗死患者得到所需的护理干预,通过规范化的护理管理,可使得护理工作具有计划性,每天护理日程均得到有效规划,护理人员根据护理方案得到有条不紊的执行,由此可明显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预防重复操作。通过规范化的护理管理,可使得护理人员依据每天护理流程开展护理工作,降低护理差错,提高护理目的性,保障护理质量的提高,促进患者预后[7]。综上所述,急性脑梗死临床规范化护理管理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减少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脑梗死患者心理护理论文
临床资料
我院自2003年7月~2005年12月收治脑梗死病人1208例,其中男683例,女525例,年龄38~89岁,平均65.3岁。
心理特征
焦虑心理:脑梗死病人对因大怒或过度紧张等精神刺激,或在睡眠后出现猝然偏瘫、失语、吞咽、呛咳等症状,心理上没有准备,年长者为自己的疾病生活不能自理连累家人而忧心忡忡。年壮者为自己不能继续工作,不能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不能成为家中的经济来源的主力而焦虑不安。
期待心理:脑梗死病人的治愈愿望很急切,在年轻患者中尤以为甚。他们的家属不怕花钱,嘱托亲友到处购买贵重药品,寄托于新药、贵药。八方求医救治,寄托于医术高超的名医,期待着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就能痊愈出院。他们的期望获得同情和支持,得到认真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所以他们能够忍受痛苦积极配合治疗。
忧郁疑虑心理:多数的病人随着住院时间的延长,症状的改善,对疾病的康复充满信心,但也有少数病人由于种种原因,对本病能否完全治愈,是否复发,提出多种疑问。病情虽然稳定,但当疗效不大时,表现出忧郁疑虑情绪,常常发脾气,治疗上又不愿意配合,对生活失去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