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9 06:12:1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脑出血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脑出血患者的院前急救探究
【摘要】总结2010年1月~12月95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院前急救的重要性与转送技巧,以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发现规范性的院前急救和正确的转运方式是最大限度降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死亡率,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急救人员要树立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紧急救治的意识,把握转运时机与方式,并做好病情评估,及早处理。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院前急救转运技巧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人类的主要杀手,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人数不断增加。高血压脑出血是在高血压伴脑内动脉变性的基础上血压骤升的动脉破裂所致,是临床急救的多发病,大多数患者病情危重,起病急,预后差,且病死率高。积极的院前急救和掌握正确的转运技巧是抢救成功的关键。现将我院2010年1月~12月院前急救的95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情况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2010年1月~12月我院“120”院前急救高血压脑出血患者95例,男83例,女12例,年龄36~85岁,均为“120”急救电话呼救患者。诱因多为各种刺激,常伴有高血压病,且血压没有得到有效观察、控制及治疗。意识模糊39例;昏迷56例。院前急救好转93例,死亡2例。
2院前急救过程
脑出血观察论文
脑出血并发应激性溃疡致上消化道出血是一种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主要表现为呕血,黑便或两者兼有,病情越重,发生率越高,有文献报道其发生率可达19.4%~48.28%[1]。且上消化道出血越早,预后越差,我院应用雷尼替丁预防脑出血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取得了满意效果。
1材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将经CT检查确诊的脑出血患者204例依据随机原则方法分为预防性治疗组(常规治疗+预防性治疗)和常规治疗组(仅用常规治疗)。应激性溃疡诊断主要依据发病后出现呕吐咖啡样物,和(或)解柏油样大便,呕吐物和或大便隐血试验阳性。治疗组100例,男53例,女47例,年龄44~78岁,平均(58.1±7.79岁),其中,基底节区脑出血53例,基底节-丘脑区脑出血27例,脑叶出血7例,丘脑出血5例,脑干出血3例,小脑出血3例,脑室出血2例。常规治疗组104例,男59例,女55例,年龄48~81岁,平均(58.9±8.15岁),其中,基底节区出血56例,基底节-丘脑区脑出血24例,脑叶出血13例,丘脑出血4例,脑干出血3例,小脑出血2例,脑室出血2例。
1.2方法
1.2.1常规治疗组:常规治疗包括控制血压,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对症支持等治疗,14d为1疗程。
1.2.2预防性治疗组:常规治疗+预防性治疗,在常规治疗组的基础上,均在开始治疗时加用雷尼替丁100mg,每天1~2次,加入10%葡萄糖中静滴,14d为1疗程。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严格控制饮食,禁食肉类,并禁用维生素C至少2d以上。
防范脑出血病患再出血循证护理运用
脑出血患者容易发生再出血,据相关文献报道[1]脑出血患者中约16%~20%的患者会发生再出血。再出血是指在一定时间内血液成分从病变血管不断渗漏的过程,是第1次出血的延续和发展[2]。再出血的发生会导致严重的后果,一方面表现为颅内血肿继续增大,使患者临床症状加重,导致患者预后差,生活质量明显下降;另一方面可致患者死亡。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以减少脑出血患者再出血的发生率。因此,笔者所在医院自2010年6月~2011年6月采用循证护理方式对58例脑出血患者进行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6月~2011年6月收治的脑出血患者58例设为观察组,采用循证护理,其中男32例,女26例;年龄43~86岁,平均(61.5±10.3)岁;同时选择2008年1月~2010年6月采用常规护理的5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33例,女25例;年龄42~85岁,平均(59.5±11.4)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护理方法
1.2.1对照组护理方法采用常规护理,患者入院后绝对卧床休息3~4周,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头痛程度及时间,尤其是瞳孔大小及意识状态,严格制动,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搬动,保持大便通畅,保证患者充分睡眠。
脑出血患者药学监护研究
嗜铬细胞瘤(pheochromocytomas,PC)是肾上腺髓质最常见的肿瘤,主要分泌儿茶酚胺,可引起阵发性或持续性高血压[1],继发神经系统的损害。因嗜铬细胞瘤引起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是神经系统损害的表现之一[2]。本文通过临床药师参与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继发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降压治疗方案的调整,为临床制订药物治疗方案提出用药参考。
1临床资料
患者,男,42岁,因“突发头痛伴左侧肢体无力5h”于2017年5月12日入院。患者入院前5h于安静状态下突发头痛,呈陈发性跳痛,时有加剧,多位于顶叶右侧颞叶,伴呕吐胃内容物1次,急查头颅CT示:(1)右侧额叶血肿;(2)第三脑室后部、双侧脑室后角积血。门诊拟“脑出血”收住入院。既往高血压病史半年,不规律服用“厄贝沙坦片0.15gqd+苯磺酸氨氯地平片5mgqd”控制血压,未规律监测血压,痛风史3年余,无药物、食物过敏史。入院查体:体温(T):36.9℃,脉搏(P):58次/min,呼吸(R):19次/min,血压(Bp):212/98mmHg,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啰音。神经系统检查:神志清楚,颅神经未见明显异常。左侧鼻唇沟浅,伸舌偏左,左上肢肌力4-级,左下肢肌力4-级,右侧肢体肌力正常,四肢肌张力减弱,腱反射对称活跃,双侧病理症未引出,共济运动欠合作,左侧痛觉减弱,余深浅感觉正常。颈软,双克氏征阴性。NIHSS评分7分,ESRS评分4分,吞咽功能评估:无吞咽功能障碍。辅助检查:头颅CT示:(1)右侧额叶血肿;(2)第三脑室后部、双侧脑室后角积血。血常规未见明显异常,血生化示:尿酸462μmol/L,余未见明显异常,乙肝两对半未见明显异常。临床诊断:(1)右侧额叶脑出血;(2)继发性高血压病;(3)左侧肾上腺占位(嗜铬细胞瘤可能);(4)高尿酸血症。
2主要治疗
患者入院后立即给予硝苯地平控释片30mgqdpo+盐酸乌拉地尔注射液50mgqd静脉泵入控制血压,20%甘露醇125mLq12hivgtt+甘油果糖氯化钠注射液250mLbidivgtt脱水降颅压,泮托拉唑肠溶片40mgqdpo保胃,依达拉奉注射液30mgqdivgtt清除氧自由基、甲钴胺500μgivqd营养神经等治疗。入院第2天患者诉头痛,左侧肢体无力,血压最高达184/108mmHg,予以加用厄贝沙坦片0.15gqdpo控制血压,血压仍维持在175~188/99~110mmHg之间。中腹部CT平扫+增强+三维重建示:(1)左侧肾上腺占位,考虑嗜铬细胞瘤;(2)肝内多发囊肿;(3)副脾。泌尿外科会诊后示:待脑出血稳定后择期手术。入院第5天,患者仍有头痛,血压波动,最高血压达174/104mmHg,儿茶酚胺含量测定:(血浆)去甲肾上腺素2.61μg/mL,肾上腺素未检出,停用厄贝沙坦片,加用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1片qdpo,临床药师建议该患者既往有痛风病史,使用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的复合制剂应注意监测电解质及尿酸水平,医师接受建议。入院第8天,患者诉夜间仍有头痛,日间头痛较前有所缓解,夜间血压波动在150~160/90~100mmHg,临床药师建议加用特拉唑嗪片1mgqnpo,首次使用α受体阻滞剂的患者开始用药应在入睡前,以防体位性低血压发生,临床接受建议。入院第11天,患者头痛较前明显缓解,血压波动在140~150/90~100mmHg之间,复查头颅CT示:右侧额叶可见斑片状密度增高影,大小约0.8cm×0.6cm,血肿吸收期;第三脑室后部、双侧脑室后角积血较前减少;脑萎缩、脑白质变性较前相仿,脑出血较前吸收,建议症状稳定后择期手术治疗。
3临床药学监护
脑出血观察研究论文
脑出血占全部脑卒中20%~30%,死亡率较高,与肿瘤、心血管疾病并列为人类健康最主要的致命杀手。脑出血病后30天内病死率为35%~52%,致残率亦高,可恢复生活自理的患者,在1个月后约为10%,6个月后约为20%,可见仍有大量的患者无法恢复生活自理。目前脑出血的治疗还缺乏特别有效的药物,本文观察应用新一代羟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脑出血,并与常规治疗组比较治疗效果和药物不良反应,现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观察2006年8月~2007年1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出血患者60例,病程<72h,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均经头颅CT或MRI证实。所有患者均为首次发病或既往卒中不影响本次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排除脑疝、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0例,即(1)依达拉奉组(治疗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38~80岁,平均(62.3±12.1)岁。病灶位于基底节区19例,额叶2例,颞叶5例,枕叶1例,脑干2例,小脑1例;出血量4~30ml,平均(16.8±3.6)ml,入院时欧洲脑卒中评分(ESS)(41.52±20.35)分。(2)常规治疗组(对照组):男21例,女9例;年龄39~80岁,平均(62.5±11.8)岁,病灶位于基底节区20例,额叶1例,颞叶3例,枕叶3例,脑干2例,小脑1例;出血量3~28.5ml,平均(16.5±3.4)ml;ESS(40.38±19.85)分。两组年龄、性别及病情无差异性。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对照组入院后予以控制血压及颅内压、防治感染及应激性溃疡、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30mg稀释于生理盐水100ml静脉滴注,30min内滴完,每日2次,共2周。
1.2.2疗效和安全性评定两组在治疗前、治疗后2周、4周分别进行ESS。根据ESS增分率[(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100-治疗前评分)×100%]进行疗效评定。基本痊愈:增分率>86%;显著进步:增分率为46%~85%;进步:增分率为16%~45%;无效:增分率<16%。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所有患者进行血常规、电解质、肝肾功能、心电图等检测。并同时观察依达拉奉药物的不良反应。
探析高血压脑出血病患外科诊疗对策
摘要:高血压是脑出血最常见的原因,高血压伴发脑内小动脉病变,以合并小动脉硬化最常见。各种因素使血压骤升引起动脉破裂出血称为高血压性脑出血。约80%发生于大脑半球,以基底节区为主,其余20%发生于脑干和小脑。据大宗病例统计,55%在壳核(外囊)区,15%在脑叶皮层下白质内,10%在丘脑,10%中桥脑,10%在小脑半球。而发生于延髓或中脑者极为少见。壳核出血常侵入内囊和破入脑室,血液充满脑室系统和蛛网膜下腔;丘脑出血常破入第三脑室或侧脑室,此外可损伤内囊;脑桥或小脑出血则可直接破入到蛛网膜下腔或第四脑室。
一次性出血通常在半小时内停止,致命性出血可直接导致死亡。近年来CT动态观察发现:83%的脑出血在发病6h内仍有血肿增大,17%在6~24h内血肿增大,个别病人2天后仍有增大者。另指出:高血压性脑出血发病后继续出血的发生率为52%,24h内61.54%。并发现继续出血与血压、年龄无关,而血肿不规则或出血量多易发生继续出血。
高血压脑出血预后不良,以往多采用内科治疗,一般病死率为50%~60%。近年来由于CT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已使高血压脑出血的诊断变得迅速、准确,随着显微外科、立体定向等技术的发展,手术精确性提高,对脑组织的创伤已大大减少,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适应证不断拓宽,目前该病趋向于手术治疗。国内外统计资料显示手术死亡率为3%~51%,外科治疗死亡率悬殊与病例选择等诸多因素有关。目前对于手术治疗及其指征的认识逐渐趋于一致。
一、手术适应证
手术的目的是为了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使受压的神经元有恢复的可能性,防止和减轻出血后的一系列继发性病理变化,打破威胁生命的恶性循环。由于各地对手术指征选择的不同,因此所获治疗效果不相同,目前尚无法比较。根据我们的经验,综合以下几点考虑:(1)意识状态:据回顾性分析表明:无意识障碍者,无需手术;有明显意识障碍但脑疝不明显者,外科治疗优于内科;深昏迷、双侧瞳孔散大、生命体征趋于衰竭者,用外科治疗暂不理想。根据出血后意识状态,临床分为五级,以便记录比较。五级为:1级:清醒或嗜睡,伴有不同程度偏瘫及/或失语;2级:嗜睡或朦胧,伴不同程度偏瘫及/或失语;3级:浅昏迷,伴偏瘫,瞳孔等大;4级:昏迷伴偏瘫,瞳孔等大或不等大;5级:深昏迷,去大脑强直或四肢软瘫,瞳孔单侧或双侧散大。综上所述,不论年龄大小及血肿部位的1级病人,可以进行非手术治疗;5级病人只能进行非手术治疗;2、3级患者中大多数适宜手术;3、4级病人是外科治疗的绝对适应证。但是应综合其他因素考虑,如2级患者出血少,可以先采取内科治疗。(2)部位:浅部出血应考虑手术,如皮质下、小脑出血。脑干出血急性期不考虑手术。(3)出血量:皮质下、壳核出血>25ml,丘脑出血>10ml,小脑出血>10ml,即考虑手术。(4)病情的演变:出血后病情进展迅速,短时内即进入深昏迷,提示出血量大,部位深,预后差,不适宜手术。(5)其他:如发病后血压过高(≥26.6/16kPa)、眼底出血、有严重心、肺、肾疾病患者,术后恢复困难,效果差。此外对于非优势半球出血可适当放宽手术指征;应用甘露醇或甘油果糖注射后症状明显改善应作为手术适应证的依据。另外,手术前应与家属沟通,了解手术效果,征得家属同意。
二、手术时机
老年脑出血护理论文
【关键词】脑出血
自发性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的出血,主要原因是长期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特别是老年脑出血在急性期病情发展迅速、变化快、死亡率高,所以应加强老年脑出血急性期的护理,为医疗提供可靠依据,为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信息。现将观察与护理要点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136例,年龄70~80岁,平均74.5岁,其中桥脑出血2例(1.5%),丘脑出血41例(30.1%),小脑出血8例(59%),内囊出血57例(41.9%),其他出血28例(205%);死亡42例(30.8%)。
2早期观察与护理
2.1正确观察瞳孔和眼球活动变化瞳孔是受交感神经和动眼神经中的副交感神经支配,当脑出血或脑疝时动眼神经受压可使瞳孔的大小、形态、对光反射发生改变[1~3]。例如:(1)桥脑出血时双侧瞳孔极度缩小及眼球固定。(2)丘脑出血时两眼球向下方或内下方注视,亦可出现病灶对侧或同侧凝视麻痹,双侧瞳孔缩小,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3)内囊出血时常有头和眼转向出血病灶侧,呈“凝视病灶症”和“三偏症”,即偏瘫、偏感觉障碍和偏盲。(4)小脑出血时眼球震颤或瞳孔往往缩小,两眼球向病变对侧同向凝视。(5)小脑幕裂孔疝早期病灶侧一过性瞳孔缩小、对光反射迟钝,如病情加重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6)枕大孔疝瞳孔缩小后散大。如果有脑疝发生瞳孔变化最早、最快。因此必须认真观察,大约5~10min观察1次瞳孔及眼球活动的变化,为抢救争得时间,但须注意老年患者有青光眼、白内障者可影响观察须注意鉴别。
脑出血患者护理干预论文
1资料分析
1.1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对象为2007年1月~2008年1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83例脑出血患者,男39例,女44例;年龄33~87岁,平均60岁。本组病例均经头部CT检查证实为脑出血。出血部位:基底节区41例,小脑8例,脑干5例,丘脑16例,脑叶10例,脑室3例。83例患者在住院期间均不同程度地发生便秘(排便间隔时间>3d,粪便量少,排出困难,无其他肠道器质性病变),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后,患者顺利排便,无因排便加重病情病例发生。
1.2便秘的病因
一般病因:①不合理的饮食习惯;②不良排便习惯;③滥用泻剂;④环境或排便体位改变;⑤妊娠;⑥老年、营养障碍;⑦结肠、直肠、盆底器质性病变及功能性障碍;⑧结、直肠外神经异常,本组38例意识障碍者均发生便秘,考虑与脑出血量大或存在颅内高压有关,以致影响自主神经调节中枢而诱发便秘;⑨精神或心理障碍医原性药物因素。
1.3脑出血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护理论文
高血压脑出血(hypertensivecerebralhemorrhage,HCH)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临床多采用手术治疗,但患者依从性较差[1,2]。本研究选取我院120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机械通气患者,观察集束化气道护理管理的应用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16年8月—2018年8月我院接收并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机械通气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常规组和管理组,每组60例。常规组中男30例,女30例,年龄61岁~75岁,平均年龄(65.27±0.34)岁,病程1年~4年,平均(2.42±0.18)年。管理组中男29例,女31例。年龄62岁~74岁,平均年龄(65.24±0.41)岁,病程1年~3年,平均(2.39±0.15)年。本次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不明显(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常规组采用常规护理。管理组采用集束化气道护理管理模式进行护理,即:①心理护理管理。临床护理人员主动关怀和安慰患者,给予心理辅助治疗,多讲解治疗成功的临床病例,避免患者出现非计划拔管行为。②固定气管插管护理管理。合理进行气管插管,并进行有效固定,避免呼吸机管道牵拉。定时查房,加强巡视,检查气管插管情况,如置管深度、置管固定情况以及气囊压力等,严格防止意外脱管情况发生。定期更换呼吸机管路,并对呼吸回路内冷凝水进行清理。③吸痰护理管理。吸痰前,给予患者高浓度吸氧治疗,若患者气道反应大,应给予适量利多卡因治疗,以减轻不适。另外,采用盐酸氨溴索等祛痰药以及25%碳酸氢钠溶液进行治疗;吸痰时,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根据病情和吸痰管内径,合理选择吸引压力,严格按照无菌吸痰流程进行操作,注意动作轻柔,以免造成患者不适,吸痰按照气道、口鼻腔顺序进行,并严密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1.3评价指标。对比2组患者呼吸机使用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对比2组患者护理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气道损伤、气管插管脱落、皮肤损伤以及留置针脱落。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8.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患者呼吸机使用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对比管理组患者呼吸机使用时间为(5.12±0.33)d,住院时间为(11.66±0.59)d,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见表1。2.22组患者护理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管理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见表2。
3讨论
老年脑出血护理论文
【关键词】脑出血
自发性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的出血,主要原因是长期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特别是老年脑出血在急性期病情发展迅速、变化快、死亡率高,所以应加强老年脑出血急性期的护理,为医疗提供可靠依据,为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信息。现将观察与护理要点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136例,年龄70~80岁,平均74.5岁,其中桥脑出血2例(1.5%),丘脑出血41例(30.1%),小脑出血8例(59%),内囊出血57例(41.9%),其他出血28例(205%);死亡42例(30.8%)。
2早期观察与护理
2.1正确观察瞳孔和眼球活动变化瞳孔是受交感神经和动眼神经中的副交感神经支配,当脑出血或脑疝时动眼神经受压可使瞳孔的大小、形态、对光反射发生改变[1~3]。例如:(1)桥脑出血时双侧瞳孔极度缩小及眼球固定。(2)丘脑出血时两眼球向下方或内下方注视,亦可出现病灶对侧或同侧凝视麻痹,双侧瞳孔缩小,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3)内囊出血时常有头和眼转向出血病灶侧,呈“凝视病灶症”和“三偏症”,即偏瘫、偏感觉障碍和偏盲。(4)小脑出血时眼球震颤或瞳孔往往缩小,两眼球向病变对侧同向凝视。(5)小脑幕裂孔疝早期病灶侧一过性瞳孔缩小、对光反射迟钝,如病情加重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6)枕大孔疝瞳孔缩小后散大。如果有脑疝发生瞳孔变化最早、最快。因此必须认真观察,大约5~10min观察1次瞳孔及眼球活动的变化,为抢救争得时间,但须注意老年患者有青光眼、白内障者可影响观察须注意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