囊肿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9 04:28:4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囊肿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输尿管囊肿治疗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组12例,男4例,女8例。年龄18~54岁,平均36岁。囊肿位于左侧8例,右侧4例,主要临床症状:首发症状为无痛性血尿4例,单纯性腰痛2例,膀胱刺激症状和排尿不畅感4例,无任何症状体检发现2例。

1.2检查方法

12例患者均行B超、静脉尿路造影(IVU)检查及膀胱镜检查。B超均发现输尿管口呈囊性肿胀,4例合并患侧肾轻中度积液,IVU检查10例有典型“蛇头征”表现,2例合并肾轻中度积液。5例行排尿期膀胱造影,发现输尿管尿液返流1例。12例均行膀胱镜检查证实输尿管囊肿。

1.3治疗方法

查看全文

小儿胆总管囊肿诊断研究论文

【关键词】小儿胆总管囊肿

胆总管囊肿是先天性胆道疾患中较常见的一种,可发生在肝内、外胆管的任何部位,但以远端多见。本院自2001年7月至2007年9月共收治10例,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患儿中男2例,女8例;年龄11个月~10岁,其中<1岁3例,住院时间15~40d。根据To-dani分型法[1]:Ⅰ型(胆总管囊状扩张)9例、Ⅳ型(肝内、外胆管囊状扩张)1例。临床症状各异,腹痛7例、黄疸6例、腹部肿块7例、间歇寒战发热3例,合并腹水1例、有不同程度的转氨酶升高8例,其中2例白蛋白<35g/L。腹痛、黄疸、发热和腹部包块3例。10例均行超声检查,CT检查3例,MRCP检查7例。本组10例术前均诊断明确。合并结石2例,7例行胆汁淀粉酶检查均有增高。

1.2治疗方法

查看全文

骨囊肿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综述

摘要:目的探讨骨囊肿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骨囊肿的临床资料,结合X线摄影检查进行诊断。结果对21例骨囊肿都做出了正确诊断。结论临床结合X线摄影检查,可大大提高对骨囊肿的诊断率。

关键词:骨囊肿;诊断;鉴别诊断

骨囊肿的发病率男性多于女性,约2~3:1。发病年龄多为4~42岁,平均约为16岁左右。20岁以下发病率约占80%。好发部位:肱骨最多见,其次为股骨上端,胫骨两端,桡骨远端,腓骨上端。少数见于掌骨、蹠骨、跟骨等。下面将笔者近几年来诊断的21例骨囊肿总结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21例骨囊肿患者中,男13例,女8例;发病年龄:10岁以下1例,11~21岁14例,28~31岁3例,31~35岁2例,41岁1例。具体发病部位:发生在肱骨上端的11例,股骨上端8例,腓骨上端2例。

查看全文

睑板腺囊肿护理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07年10月-2008年7月在我院门诊行睑板腺囊肿切除术的患儿60例。其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3-7(4.82±1.63)岁。陪护人员与患儿的关系:父母56例(93.3%),祖父母4例(6.6%)。

1.2方法

采用0.5%丁卡因滴眼液滴眼和2%利多卡因注射液局部注射麻醉。常规消毒后,突出于结膜面的霰粒肿用睑板腺夹子暴露患眼睑结膜面,在结膜面做一个小切口,将霰粒肿囊腔中的坏死变性组织及囊壁刮出即可。突出于皮肤面的霰粒肿,则在皮肤面做一小切口,将霰粒肿囊腔中的坏死变性组织及囊壁刮出后缝合即可。术后不遗留瘢痕。

2护理

查看全文

卵巢囊肿切除护理管理分析

卵巢囊肿切除术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妇科手术,术后患者容易感染其他疾病影响患者的手术效果,因此,术后要注意患者的护理情况。一般情况下给患者采用的是常规护理管理,长期的临床观察发现其临床效果不明显,患者的恢复时间较长。临床路径护理管理是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围绕患者展开护理措施[1],对患者疾病进行全面的了解,给出可预见性的护理方法,具有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提高患者的满意度等作用,具有深刻的临床护理意义。本文中对我院收治的患有卵巢囊肿患者进行术后临床路径护理管理,具体研究报告在以下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行腹腔镜卵巢囊肿切除的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按照手术次序分为两组,所有患者均符合行腹腔镜卵巢囊肿切除术的标准,患者年龄在23-3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6.2±3.8)岁,病程为3个月-3年,平均病程为(1.8±0.2)年,两组患者之间的基础资料相比没有差异性和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给予临床路径护理管理,具体措施有:成立临床路径护理管理小组,制定科学可行的临床路径管理表,包括有医疗方法、评估、检查和化验、治疗、活动、饮食、护理、监测、宣教以及出院计划。临床路径表不是固定的,可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加强对全科人员的护理培训,要求全部熟悉其护理模式。①入院前:给患者进行临床检查和辅助检查,在门诊简历上详细记录患者的情况,检查患者各项指标无异常后通知患者次日入院,早上禁食水。②入院后:护士对患者的资料进行评估,给患者及其家属介绍疾病的相关知识以及健康宣教,对患者的各项指标进行检查,给患者进行心理疏导,讲解疾病的手术方式、治疗效果、麻醉方式等,做好手术的准备工作,指导患者有效咳嗽以及床上使用便器,安抚患者的不良情绪。将患者安全送至手术室,并核对姓名、床号等信息,做好交接工作。手术室护士观察患者的临床体征,指导患者卧位,术中配合医师做好对患者的护理。术后指导患者开始小范围活动,提供健康饮食,提醒患者按时服药,给患者静脉滴注抗感染药物,对患者的切口以及引流情况进行观察。然后拔掉患者的引流管,及时更换切口敷贴,给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并通知患者出院。③出院前:给患者进行出院指导,调查患者对护士的满意度,对护士的健康知识进行考查。

1.3观察指标。观察患者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满意度以及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做好相应的数据记录。

1.4统计学方法。本文中的数据使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组间对比使用/t检验,(±s)表示计量资料,%表示计数资料,以P<0.05表示结果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查看全文

腹腔镜手术治疗胆总管囊肿的体会

【摘要】目的总结腹腔镜手术治疗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手术体会,为初期开展该手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腹腔镜手术治疗的23例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患儿的临床资料,记录手术相关情况并总结其手术难点。结果本组23例患儿接受腹腔镜下胆总管囊肿根治术,术中行胆道造影者9例,其中合并结石者3例、胆泥淤积者2例;术中发现肝总管狭窄者1例,变异的肝右动脉跨过肝总管前方1例,胆囊壁水肿者2例,局部与十二指肠及大网膜粘连者2例。中位手术时间275(210,360)min;中位出血量10(5,10)mL,术中均无输血。中位禁食时间4(3,5)d;中位拔除引流管时间5(5,6)d;中位住院时间8(8,9)d。术后均无吻合口漏发生,术后3d复查肝功能明显好转者6例、完全正常者17例。术后出现低蛋白血症1例、出血1例,经输白蛋白、输血治疗后治愈。术后短期随访(3~30个月)未发现吻合口狭窄及肝功能异常者。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安全有效,患儿术后恢复快、切口美观,在有条件的医院可以开展。

【关键词】腹腔镜;先天性胆总管囊肿;体会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又称先天性胆管扩张症,可以发生在肝内、肝外胆管的任何部分,是胆道畸形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该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在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常见,男女比例为1∶4~1∶5。胆总管囊肿切除、肝管空肠吻合术是其标准的手术方法[1]。随着腹腔镜在小儿外科的广泛开展,近20年各大中心已施行腹腔镜下胆总管囊肿切除、肝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从传统多孔法到单部位,再到近年新兴的机器人手术,腹腔镜下胆总管囊肿手术已逐渐成为治疗胆总管囊肿的标准术式。我院在2018年开始对胆总管囊肿患者实施腹腔镜手术,手术效果满意,现总结手术经验,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在泉州市儿童医院行外科手术的23例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患儿的临床资料。患儿经B超、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agneticresonance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RCP)明确诊断,完善血常规、C反应蛋白、生化、凝血功能及血尿淀粉酶等检查,均行腹腔镜下胆总管囊肿根治术。23例患者中男8例,女15例;年龄4~72个月,中位年龄22个月;8例为产前诊断随访至4~6个月择期住院手术,5例因其他原因就诊而偶然发现,余10例术前均有腹痛病史(其中8例经保守治疗14d,复查各项指标正常后行手术治疗,2例经保守治疗出院一个月后,择期手术);住院时血常规及C反应蛋白正常者17例,升高者6例;合并肝功能异常8例,合并胰腺炎5例,合并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1例。

查看全文

手术方法治疗良性囊肿分析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小切口手术、腹腔镜手术、传统开腹手术3种术式治疗附件良性囊肿的临床价值。方法比较分析3种术式治疗附件良性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2例行小切口手术(小切口组),36例行腹腔镜手术(腹腔镜组),47例行传统开腹手术(传统组),比较这3组术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排气时间、术后自如活动时间及住院天数等。结果小切口组手术时间较腹腔镜组与传统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切口组术中出血量较腹腔镜组与传统组少,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腹腔镜组、小切口组术后排气时间及住院天数均较传统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与小切口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切口组术后自如活动时间与腹腔镜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比传统组短,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小切口手术及腹腔镜治疗附件良性囊肿较传统手术具有手术时间短、对组织损伤少、恢复快等优势。小切口手术尤其适合应用于不具备腹腔镜设备的基层医院。

【关键词】附件良性囊肿;小切口手术;腹腔镜手术;传统开腹手术

附件良性囊肿是妇女的常见病多发病,过去均行传统开腹手术治疗。近年来微创手术日渐成熟,腹腔镜技术已广泛应用,我院于2005年12月开始采用小切口术式治疗附件良性囊肿,取得较好的结果。现将临床治疗附件良性囊肿115例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附件良性囊肿手术共计115例,其中32例行输液针管小切口手术(小切口组),36例行腹腔镜下囊肿切除手术(腹腔镜组),47例行传统开腹手术(传统组)。患者年龄18~52岁,平均32岁。术前经妇科检查、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妇科肿瘤五项测定考虑为附件良性囊肿。手术选择剥出或切除囊肿,术后病理检查均证实为附件良性囊肿。3组囊肿直径大小,小切口组为6~14cm,腹腔镜组为4~13cm,传统组为5~18cm。

1.2手术方法小切口组在耻骨联合上方下腹正中做小纵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筋膜,将腹直肌从正中向两侧稍分离,切开腹膜进腹腔。将切口向腹部上下方拉开,暴露囊肿部分组织,纱布垫排垫囊肿周围组织。用输血器针管连接腹腔吸引管,在给负压的情况下穿刺囊肿抽吸内容物,待囊肿张力减小,用组织钳钳夹囊壁组织以牵引囊肿,囊肿缩小后,血管钳钳夹穿刺处以保证囊肿内容物不溢,牵出切口外行剥出或切除囊肿的手术。用4-0可吸收肠线行皮内埋藏缝合皮肤。腹腔镜组:应用日本生产OLYMPUS腹腔镜系统器械,按照腹腔镜手术常规操作,并仔细检查、剖视标本,送病理检查。传统组:按传统开腹手术,将囊肿完全娩出于切口外后行剥出或切除囊肿的手术。用4-0可吸收肠线行皮内埋藏缝合皮肤。

查看全文

肝包虫囊肿破入胆道治疗分析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肝包虫囊肿破入胆道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医院1985~2006年收治的肝包虫囊肿破入胆道11例临床资料。结果11例全部采取手术治疗,本组病人全部治愈。结论肝包虫囊肿破入胆总管的诊断在当今先进影像学设备的支持下不太困难,及时的手术介入及手术要点的掌握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棘球蚴病;胆总管;外科手术

肝包虫病是以畜牧业为主的地区常见的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在我国以新疆、内蒙、青海、西藏、四川西部较为多见。肝包虫囊肿破入胆道是一种少见的并发症。笔者医院1985~2006年间收治11例,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11例,男4例,女7例。年龄24~77岁,平均48.6岁。病人均来自牧区或半农半牧地区。急诊病人9例,择期病人2例。肝包虫囊肿位于右肝10例,左肝1例。

1.2临床表现病人多以腹痛、黄疸、发热为主要症状。查体可发现体温38.5℃~39.5℃,心率90~140次/min,皮肤巩膜中重度黄染,右上腹压痛、肌紧张、反跳痛明显,多可扪及肝脏包块或肿大的肝脏。临床表现类似于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首选B超检查显示肝脏囊性占位,肝内胆管及胆总管扩张,胆总管内探及膜状、絮状团块回声。CT检查也可提示肝脏单发或多发囊性占位伴胆总管及肝内胆管扩张。

查看全文

肝包虫囊肿破入胆道治疗论文

肝包虫病是以畜牧业为主的地区常见的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在我国以新疆、内蒙、青海、西藏、四川西部较为多见。肝包虫囊肿破入胆道是一种少见的并发症。笔者医院1985~2006年间收治11例,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11例,男4例,女7例。年龄24~77岁,平均48.6岁。病人均来自牧区或半农半牧地区。急诊病人9例,择期病人2例。肝包虫囊肿位于右肝10例,左肝1例。

1.2临床表现病人多以腹痛、黄疸、发热为主要症状。查体可发现体温38.5℃~39.5℃,心率90~140次/min,皮肤巩膜中重度黄染,右上腹压痛、肌紧张、反跳痛明显,多可扪及肝脏包块或肿大的肝脏。临床表现类似于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首选B超检查显示肝脏囊性占位,肝内胆管及胆总管扩张,胆总管内探及膜状、絮状团块回声。CT检查也可提示肝脏单发或多发囊性占位伴胆总管及肝内胆管扩张。

2结果

本组11例全部采取手术治疗,其中急诊手术治疗9例。本组病例全部治愈。住院时间18~32天,平均22.4天。手术方式参照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手术原则即进腹后首先切开胆总管进行减压。然后打开肝脏包虫囊腔,清除囊腔内的子囊及碎屑,用双氧水处理囊腔后自胆总管切口向上插入导尿管或胆道探条,可以找到包虫囊肿破入胆道的破口,尽可能修补该破口。在胆总管内置T管,囊腔折叠缝闭置乳胶管2根。

查看全文

中西医结合治疗腱鞘囊肿研究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腱鞘囊肿的疗效。方法用中医民间验方:芒硝、大蒜和西药654-2外涂治疗腱鞘囊肿。结果治愈率达73.33%。结论腱鞘囊肿发病率高,治疗方法较多,采用中西医保守治疗见效快,治愈率高,能避免手术之苦和术后并发症。

关键词:腱鞘囊肿;芒硝;民间验方

腱鞘囊肿是关节附近的一种囊性肿块,病因尚不清楚,好发于成年人,有着发病率高、易复发、发生部位广泛等特点。治疗方法较多,有局部按摩挤压,穿刺抽液,囊内药物注射,外科手术等,以上方法各有优缺点。采用中西医保守治疗方法简便,见效快,患者易于接受,通过对30例患者的治疗观察,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共30例,男12例,女18例;年龄20~60岁。囊肿部位,腕关节20例,腘窝4例,肘关节5例,髋关节1例。最长发现时间5年,最短10个月。病变部位出现一逐渐长大包块,开始无症状,增大到一定程度时活动时酸胀感;直径约1~3cm,最大的囊肿4cm,为圆形或椭圆形包块,表面光滑。

1.2用法取芒硝60g,大蒜60g,654-2片20mg共捣如泥备用。囊肿在腕关节及手背者,芒硝份量大于大蒜(6:4),发于腘窝及膝关节者,芒硝少于大蒜(4:6)。用时先在皮肤上涂一层凡士林防止损伤,然后将药敷于囊肿处,用布包扎,如敷2~4h后皮肤觉有发热和痛者,去药并抹去凡士林,半小时后再敷,7天为1个疗程。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