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论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8 23:36:1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目的论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目的论研究论文

一九九四年《论可能生活》出版之后,迅速成为哲学、伦理学、法学、教育学及其它人文社会科学广受引用和讨论的伦理学著作,其对伦理学与哲学诸领域的有效涉及,所提出的一系列崭新观点和理论深刻拓展了伦理学的可能。十年后,赵汀阳对之进行了修订,修改版顺着原有思路进行了如目的论等方面的某些重要修改,使最初思路更加清晰,仅正文部分就比原来增加一半篇幅,在许多地方做出补充、论证和注释。然而,思索可能生活理论,或者追问可能生活是否可能,却应该从可能生活的根源:目的论的角度作出基础评价。目的论似乎应被看成赵汀阳在其著作中使用的一套论证策略,它关涉到存在论的范围、无立场方法、价值真理论证、先验意图的合理性、人道目的论与生活目的论等许多不同的层面。本文即对目的论层次进行诠释,它的完成是真正理解一种深刻理论的必要基础工作,并将说明,新目的论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哲学理论。

《论可能生活》初版完成几年后的一篇讨论文章中,赵汀阳表示他在书中所提出的新目的论并不是一个好的概念标识(1998:209)[注1],我相信,其中的理由部分在于目的论这一概念本身所具有的不明确性。作为一种伦理学理论,目的论先后以不同的面目出现:亚里士多德在其伦理学著作开头就提出了著名的内在目的论,尽管与赵相比在结构上和人性论上有少许相似,但亚氏仅给出了断言而未有详细理论推演。[注2]至于功利主义,这种被赵汀阳称为经典目的论的伦理学理论,由于“欲望的推不出欲望是合理的”而无法成为有资格的目的论候选者,应该说功利主义确实对目的论作了静态的理解。而在人类历史上,生物学、进化论以及物理学等自然科学也在同样使用着目的论理论。

尽管目的论有着特定的基本内容,即事物朝向某种特定目的状态,并竟然在某种程度上涵盖了德性论与功利主义这两大伦理学理论,但它仍是不明确的,何况以往的目的论并未从哲学理论的基础层面得到过详细论证。赵汀阳对目的论作出了新的界定,在其伦理学理论中,目的论获得了新的内含。

当人们讨论赵汀阳的伦理学时,不管是其理论的赞同者还是反对者,一个令人感到惊讶的事实是,人们在作出赞同与批评的时候,从未明确使用过目的论这一概念。尽管我认为,不管任何一方在讨论过程中都感觉到了它,但问题在于一种理论对我们的触发与对之的深入理解毕竟很不相同。事实上,虽然可能生活理论是《论可能生活》最容易吸引人们的部分以及重要结论,但在达到可能生活理论之前,目的论却已先行走过了很长的论证之路,对之的铺陈占据了一半以上的篇幅。可以说,目的论是可能生活的论证根源,若目的论成功了,可能生活也就水到渠成;而根据同样的道理,如果赵汀阳的伦理学理论有任何缺陷,那么,一定是其理论根基存在着某些问题。因此,分析新目的论的各个层面、厘清其逻辑关系,也就不仅能直接回应许多对其伦理学理论的错误理解,亦可使问题变得更为清晰,并带来更深入的讨论。

然而,认为在赵汀阳的伦理学中,目的论有着明确的概念,有着对目的论的专门的详细规定,这同样是一种误解。这也许是一个难以让人接受的事实,因为,既然目的论构成了赵汀阳伦理学的核心,那么它就不应该在阐释上具有与之地位不相称的模糊。我认为,看待目的论的最佳方式是将之视为赵汀阳在伦理学理论中的一种哲学策略,它包含着一些彼此关联的内容,并且由于目的论的特殊理论秉性而贯通了伦理学与哲学,成为在哲学基底上的独特伦理学论证。从以下几个句子,可以了解赵对目的论的基本规定,它们构成了任何更广泛理解的起点:“既然不可能有一种高于存在论的根据,就只能去发现存在自身的目的。”(2004:20)“如果说从存在论中能够生长出价值根据,那么只能是目的论。”(1994:38;2004:46)“目的论承诺则表明一个存在的目的论意义,它说明的是:存在着X,并且X的存在必须满足X所意味着的如此这般的存在方式。”(1994:74;2004:88)

查看全文

商务英语目的论研究

一、“目的论”的内涵

功能翻译理论是由德国译论家费米尔(H.J.Vermeer)、莱斯(K.Reiss)、诺德(C.Nord)等提出并发展起来的功能翻译理论,其核心内容包括目的法则(skoposrule)、连贯性法则(coherencerule)、忠实性法则(fidelityrule)和忠诚原则(loyaltyrule)。根据“目的论”,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法则,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翻译目的决定翻译方法。这个目的有三种解释:译者的目的(比如赚钱);译文的交际目的(比如启迪读者);使用某种特殊翻译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如为了说明某种语言中语法结构的特殊之处而采用按其结构直译的方法),但通常“目的”是指译文的交际目的。除目的法则外,“目的论”还有两个法则:连贯性法则和忠实性法则。前者要求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intra-textualcoherence)的标准,即译文必须能让接受者理解,并在目的语文化及使用译文的交际环境中有意义;而后者是指原文与译文之间应该存在语际连贯一致(inter-textualcoherence),即忠实于原文,而忠实的程度和形式则由译文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程度来决定。[1-4]并且功能目的派认为,语际连贯从属于语内连贯,这两种连贯性法则又同时从属于目的法则。作为德国功能理论学派的核心人物之一———诺德发现了“目的论”的重要缺陷:片面夸大了目的功能和译者的作用,由此可能会出现“激进功能主义翻译”,针对这一不足,诺德对“目的论”进行了完善,进一步提出了忠诚原则。忠诚原则要求译者在翻译行为或翻译过程中对各方参与者负责,兼顾考虑各方利益,即当译文发起者、译文读者和原作者三方有利益冲突时,译者必须充当协调员,努力实现三方的利益。[1,4]总之,忠诚原则为了防止译者随心所欲地篡改原文原意,一定范围内应考虑译文发起者、译文读者和原作者三方的利益,实现三方利益共赢。综上所述,“目的论”主张为适应译文文体目的、新的文化环境和译文读者的需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遵循目的法则、连贯性法则、忠实法则和忠诚原则,采用归化翻译法,从译文读者的需求出发,根据译文预期目的或功能来决定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

二、商务英语翻译的特点

商务英语是专门用途英语的一个分支,基本上属于信息型文本和呼唤型文本,主要向读者传递信息,注重语言功能效应。而商务英语翻译其本质就是把原语商务文本根据其目的转换成目的语商务文本的过程,是一种跨文化的商务交际活动。由于商务活动的特殊性,因此商务英语翻译与其他一般翻译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其特点主要体现在商务英语的语言和词汇方面。

(一)语言特点

1.专业性强商务英语涉及众多的行业术语,如:FOB(离岸价格),CIF(到岸价格),forcemajeure(不可抗力),balancesheet(资产负债表)等[5],并且其翻译必定涉及这些术语,同时专业词汇的准确运用也是商务英语翻译中的一大特点。这就要求译者必须有相关的专业背景知识,才能很好地把握翻译的目的。2.用词与句式非常正式、规范商务英语在用词和句式上非常规范严谨,并且常用一些动词非谓语形式来表达。如:WearedelightedtoreceiveyourletterofMarch20askingwhetherwecansupplyyouwithArt.No.54.(很高兴收到你方3月20日来函询问我方可否供应货号54的产品。)因此,译者必须事先了解商务英语的文体风格。3.语言表达准确具体商务英语注重写实,并且在修辞方面广泛使用被动语态。如:Theliabilitiesincludesumsordamagesasmayhavebeenawardedbythearbitrationboard.(债务包括由仲裁委员会指定的那些余额或赔偿损失费。)所以,商务英语的语言特征决定了商务英语翻译不可小觑。

查看全文

目的论在广告翻译中运用论文

[摘要]目的论是功能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本文以目的论为依据,从广告的特征、译语的文体特征、译语读者的反应和译语的文化背景来探讨可行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目的论;广告;广告翻译

经济全球化深深影响着翻译界。随着国际化经济交往的日益增加,广告翻译也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传播媒体越来越多样化,如报纸、广播、电视、国际互联网等,而他们的生存都要依靠广告。翻译者发现自己无时无刻不在进行跨文化交际。

一、功能派翻译理论的目的论

什么样的译文才是好译文?大部分人都认为译文应该准确清楚地表达原文的意思。确实,传统上许多语言学家都认为译文应该从文体以及其他语言学特征上与原文相同。然而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翻译理论和实践上出现了一种热潮,人们认为应该让译文和原文在语言的功能上对等,而不是在语言的形式上对应,即看读者是否能获得和原文一样的心理反应。

Nida认为功能对等就是要让译文和原文在语言的功能上对等,是读者心理反应的对等,而不是在语言的形式上对应。对等不能只局限在文字本身,他把判断对等与否的大权交给了读者的心理反应[1]。在Nida看来,翻译就是要在目的语中以最自然的方式重现原文中的信息,首先是重现意义,然后是风格。最好的译文读起来应该不像译文。要让原文和译文对等就必须使译文自然,使译文在译文读者心中的反应和原文在原文读者心中的反应相似。

查看全文

物理终极目的论文

提要:当我们已经获得了事物的属性(本质或本能)的认识(确切的认识)时,就已经是认识的"最终结果"了。如果还要问属性来源于什么,就画蛇添足了。

我在我的《引力与广义力学、整体天体》的文章中的开头,就表达了我的"属性"原则,由于是在杂志上发表的,没有在本网站上论述,所以,我就在此网络上再多论述一下。

我在与一些也"研究"广义相对论的人谈话时,我就说我主要是从哲学的角度来研究的。通常的反映是"不屑一顾"地说:什么哲学,哲学顶什么用。每当我听到此话时,我就不说第二句话,谈别的话题得了。那我就在下面说一说关于"属性"的哲学,如果你没有此"哲学"的认识,你还研究什么科学,还研究什么相对论!你没有明确的哲学观点,明确的哲学前提,不是"瞎"研究吗,研究得乱七八糟,乱七八糟地研究吗。岂不知每个人在研究时,一定是在某种哲学观点下思想的,区别的仅是你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罢了。

一、关于属性的哲学

一物(本体)的属性是由其本身内部结构等等因素的特点所决定的,并从该物对他物的关系中体现出来。有不同的关系,其属性就有不同的表现。关系有其相对性;属性有其绝对性。违背属性原则,就是抛开物体的内部特点或属性,只注意关系,或把关系当作了属性。

整体的属性不仅体现在对他物的关系上,也体现在对其部分的关系上,而其部分不具备该整体的属性。非整体则相反,其部分仍具备该非整体的属性,其属性仅体现在对他物的关系上。这也是整体与非整体的区别标志。

查看全文

非文学作品目的论适用性

一、选择文本的介绍

上世纪90年代,在国内英语界名家的研究指导下,由北京外国语学院带头的一批中青年专家学者们给读者引进一系列世界名著及世界畅销书等。WhenaWomanMeansBusi-ness(《女人•事业》)就是其中一本。本书的作者是德比•穆尔女士,十五岁步入社会,在不到一年时间里成为世界超级模特儿。1979年,她在伦敦创立了菠萝(Pineapple)现代舞中心,并将其发展为世界闻名的娱乐购物中心,三年后将其发展成为公开上市的公司。后来她又用买进股份的方法将公司变成私营公司。本书共分为七个章节:第一章是背景介绍,第二章是作者如何开始做生意,第三章是员工问题,第四章介绍作者的私人生活,第五章生意的发展扩张,第六章谈到公司的上市,第七章介绍公司如何成为私营公司。书中作者以知心朋友聊天的方式介绍她和几位成功女性的创业经历,属于非文学性作品,旨在给那些没有经商经验和理论知识的女性提供建议、意见和启发。笔者(即本章的译者)选择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第三章———员工问题作为选题进行翻译,在翻译过程中鉴于原文的特点,遵循目的论原则,根据具体文本的特点灵活运用了各种翻译策略,尽量使译文的效果达到预期写作目的。

二、目的论概述

在翻译传统上,很长一段时间翻译理论家更关注的是翻译对等问题,大多数翻译都是建立在语言学理论基础上的,认为只有原文与译文的完全对等才算是最好的译文。20世纪70年代初,德国翻译理论家赖斯(K.Raith)率先把文本功能引入翻译批评,提出了功能翻译理论的思想,给翻译界提供了新视角。在此基础上,费米尔(H.J.Vermmer)提出了翻译目的论并强调了其在功能学派翻译理论中地位的重要性。曼塔莉(JustaHoly-Manntari)建立了行为翻译理论,其中指出“翻译时受目的驱使”,“目的”就是指处于不同文化的人们能够相互交流。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诺德(Chris-tianeNord)对所有功能翻译理论进行总结。其中,翻译目的论(SkoposTheory)是核心,这个理论主要讲行动皆有目的,行动者根据实际所处的情况采取策略达到预期目的。翻译活动也是一种行动,翻译者应对照翻译的目的选定翻译策略[1]12-17。目的原则是目的论的首要原则也是翻译的最高法则。这样一来译者面对翻译策略选择上的矛盾就迎刃而解。就像诺德提出的“这项原则有利于扭转直译和意译,动态对等和形式对等……之间的内部对立的局面。[2]29即在目的论的指导下,译者面对作品的时候不再苦恼于选择单一的翻译方法,不用对使用直译或意译法的问题上徘徊,也不用对采用归化是异化原则的问题上纠结,而是根据文本的翻译目的再对翻译方法做出选择,从而从整体入手看译文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功能和目的。

三、目的论指导下的翻译策略选择———以译文文本为例分析

总体来说,翻译可以分为文学文本的翻译和非文学文本的翻译两大类。WhenaWomanMeansBusiness(《女人•事业》),即接下来要分析的文本属于非文学文本,也可以说是应用翻译。应用翻译是一种以传递信息为主要目的,又注重信息传递效果的适用性翻译。根据这个特点,在翻译过程中尽量避免拘泥于单一的翻译方法,试图做到灵活多变。下面可以结合实例分析译者(也就是笔者本人)是如何在目的论的指导下翻译过程中所用到的翻译方法及技巧。经过这些实例进一步考证目的论在非文学作品中的适用性。

查看全文

工程监理实现投资目的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现行监理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解决工程监理存在问题的对策与完善建设监理法律制度的构想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影响监理制度发展的认识问题、未认清监理服务关系中监理的独立法律地位、未正确认识为业主服务与履行社会职责的关系、监理制度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建设监理单位行业化、系统化现行管理模式存在的弊端、工程项目建设监理组织机构不健全、建设监理法律制度存在的缺陷、现有的建设监理法律、法规在立法层次和范围上不能满足监理实践的需要、现阶段。我国工程合同的各类合同文本和条款不完备、建立专业配套、结构合理的监理服务机构是完成监理任务的关键、监理单位在监理委托合同中的委托关系、正确认识监理单位为业主服务与履行社会职责的相互统一、针对监理行业管理机关存在的问题等,具体请详见。

论文摘要:在工程监理实践中。建设监理制度为确保工程质量。提高工程建设水平。发挥投资效益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同时。由于该项制度实施的时间较短。经验不足。社会缺乏对建设监理的认识。以及监理实施中由于管理不规范和制度不完备的原因。造成目前监理行业存在许多问题。本文力图从监理的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完善监理制度的构想。

论文关键词:监理法律制度完善

工程建设监理是“指针对工程项目建设。社会化、专业化的工程建设监理单位接受业主。建设单位。的委托和授权。根据国家批准的工程项目建设文件。有关工程建设的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监理合同以及其它工程建设合同所进行的旨在实现项目投资目的的微观监督管理活动”。

一、现行监理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影响监理制度发展的认识问题

查看全文

传统教育目的论文

[摘要]我国传统的培养接班人的教育目的,是社会在特定历史时期出现的政治性期待,作为其理论要素的革命、无产阶级、接班人等概念,缺乏理性的教育学的内涵,与教育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形成的培养受教育者健全人格的普世性标准存在着差异,其通行容易造成教育活动的价值系统混乱。进入现代化的国家教育需要超越以革命为主旨的阶级性标准,依据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宪政原则,以培养具有民主、自由、平等素养的现代公民为教育目的。[关键词]教育目的;革命接班人;现代国家公民[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07)05.0005.09

AReflectionoftheTraditionalAimsofEducation

WANGChang.le

(InstituteofEducation,JiangsuUniversity,Zhenjiang,Jiangsu212013,China)

查看全文

有效细分市场目的论文

[摘要]在营销活动中,如何对市场进行有效的细分始终是值得我们重点研究的课题。本文针对企业市场细分过程中存在两极分化的现象,提出了企业在细分市场时要配合运用市场泛化的策略,以达到有效细分市场的目的。

[关键词]市场细分新思考市场泛化

市场细分的目的是为了正确地选择企业的目标市场。在具体细分的过程中,细分变量的选择十分重要,变量选择失误往往会导致整个市场细分的失败。

一、市场细分过于单一的表现

在市场细分时,有的企业由于盲目自信、过于乐观而对市场不加细分,或者为了图方便、省事而选择单一的细分变量。

1、没有界定细分市场范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高论:“全国各地都是我们企业的市场,所有人都是我们的潜在用户。”咋听起来很有大企业家的气魄,但这恰恰是企业进行市场选择时常犯的错误:将全部市场看成是自己的市场,不进行市场细分。因为消费者需求客观上存在着差异性,不进行市场细分将使我们很难确定明确的营销对象,企业也将面临浪费资源、丧失顾客的风险。

查看全文

论亚里士多德的目的学说及其与神学目的论的区别

种世界万物的解释原则,所谓目的论(teleology),指以目的为依据解释事物的特性或行为。在西方哲学史上,目的论解释肇始于苏格拉底,系统化于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以后,目的论原则一分为二:一是神学的外在目的论,成为宗教神学的重要理论内容和证明上帝存在的重要论证;二是理性的内在目的论,为科学(尤其是生物学)所接受,至今仍在环境哲学等领域起作用。

目的学说是亚里士多德哲学中最富特色,对后来影响最大的内容之一。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学术界要么对此关注不够,要么产生一些误解。在参与翻译《亚里士多德全集》(尤其是自然哲学部分)的过程中,笔者愈益觉得有系统探讨这一问题的必要,也积累了一些想法,现扼要呈献给学界诸君,期望得到专家指正。

笔者认为,亚里士多德的目的学说是一个内容丰富、论证充分的系统理论,由自然目的、技术目的和理性目的三部分构成,其基本性质是一种与神学目的论有本质区别的理性内在目的论。限于篇幅,本文不全面详述有关内容,只重点讨论几个问题:亚里士多德提出的目的学说的根据;目的与目的因的含义及关系;亚氏目的学说的主要内容;亚氏目的学说与神学目的论的区别。

亚里士多德之所以提出目的学说,有其理论的和历史的两方面根据。

从理论上讲,他所规定的哲学研究的对象和哲学家的任务决定了他必然要提出目的学说。

查看全文

论亚里士多德的目的学说及其与神学目的论的区别

作为一种世界万物的解释原则,所谓目的论(teleology),指以目的为依据解释事物的特性或行为。在西方哲学史上,目的论解释肇始于苏格拉底,系统化于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以后,目的论原则一分为二:一是神学的外在目的论,成为宗教神学的重要理论内容和证明上帝存在的重要论证;二是理性的内在目的论,为科学(尤其是生物学)所接受,至今仍在环境哲学等领域起作用。

目的学说是亚里士多德哲学中最富特色,对后来影响最大的内容之一。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学术界要么对此关注不够,要么产生一些误解。在参与翻译《亚里士多德全集》(尤其是自然哲学部分)的过程中,笔者愈益觉得有系统探讨这一问题的必要,也积累了一些想法,现扼要呈献给学界诸君,期望得到专家指正。

笔者认为,亚里士多德的目的学说是一个内容丰富、论证充分的系统理论,由自然目的、技术目的和理性目的三部分构成,其基本性质是一种与神学目的论有本质区别的理性内在目的论。限于篇幅,本文不全面详述有关内容,只重点讨论几个问题:亚里士多德提出的目的学说的根据;目的与目的因的含义及关系;亚氏目的学说的主要内容;亚氏目的学说与神学目的论的区别。

亚里士多德之所以提出目的学说,有其理论的和历史的两方面根据。

从理论上讲,他所规定的哲学研究的对象和哲学家的任务决定了他必然要提出目的学说。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