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模式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8 22:28:3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目标模式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目标模式

统计目标模式制度论文

统计制度方法改革是发展统计生产力、改进统计生产方式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后,中国的统计制度方法改革不断迈出大的新的步伐。如建立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实行新的统计报表制度,在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工业统计中应用抽样调查方法……等等。但是,制度方法改革滞后、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呼声也始终不绝于耳,且日渐强烈。究其原因,除客观因素外,主观方面很大程度在于统计部门及广大统计工作者没有就改革的目标模式形成共识,以致不改不是,改也不是,怎么改都难合适;不同领导有不同思路,改过来又改回去。

人类即将进入21世纪。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更加完善规范;中国的对外开放也将迈出新的实质性的更大步伐。确立面向21世纪的统计发展战略,必须在统计制度方法改革方面提出简单明确、具有可操作性的目标模式,才能逐步解决目前的诸多问题与弊端,促进统计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发展统计事业,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的四化建设。10年前,笔者曾在某统计刊物上撰文,将这种模式设计为“一套表+单轨制(即政府统计部门的在地统计)+计算机网络化”。这与10年来统计改革的发展趋势是基本吻合的。结合近些年的实践,我以为可以将这一模式补充完善为“单轨制+一套表+目录抽样法+计算机网络化+按工作流程设置的统计机构”。

一、关于“单轨制”

即建立在街乡基础上的政府统计部门终极在地统计。当今发达国家的统计管理体制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由政府统计部门负责如人口、资源等一些基本国情的统计,而经济发展情况特别是一些行业经营状况的统计往往由业务主管部门负责,如美国、日本等;二是主要国情国力、经济及社会发展情况的统计均由政府统计部门负责,其机构健全人员充足,其他部门基本不搞统计,如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等。我国目前的状况是介于二者之间,但有些政府统计部门在做的事情,业务主管部门也在做。数据既不完整又交叉重复,基层负担沉重。

我们应该选择哪一种模式呢?我认为无疑应选择后者。因为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需要对经济及社会发展进行宏观调控,需要没有部门利益的统计部门提供客观、公正、全面的统计信息。否则,统计数据有可能成为某些部门反映政绩的工具,统计的整体功能难以发挥,数据质量也会受到影响。实际上,随着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一些业务主管部门的职能正在弱化,很多下属企业划归在地管理,也难以再行使统计职能。

实行终极在地统计,要解决三个问题。首先,明确极少数业务上垂直领导、财务上统一核算且经营范围相对单一独立、专业性较强的部门,可实行部门统计,全国及地区性数字以部门统计为准;其次,对绝大多数反映社会经济发展基本情况、满足领导和各界需要的统计工作,要逐步从双轨制向单轨制过渡,主要依靠政府统计部门采集、加工、整理、提供统计资料,部门统计以满足自身管理需要为目的,且范围仅限于本系统内;第三,在政府统计系统,将统计对象按基本单位概念分解到街乡,由基层统计部门按地域进行统计,逐级上报,既避免重和漏,又能完整反映地域经济总况。那么,街乡统计机构能否承受最基础的工作任务呢?我以为有两个前提:一是坚持一套表的唯一性;二是按企业规模区别对待。这将在下面加以论述。

查看全文

小语目标教学课堂模式论文

经过近十年的研究和实践,目标教学形成了课堂教学基本模式,这就是:前提测评——认定目标——导学达标——形成测评。一般来说,各学科的课堂教学都可以按这一基本模式安排教学,同时还要依照学科特点灵活运用,做到教学模式的学科化和课型化。

小学语文是一门综合的基础工具性学科,其课堂教学呈现为一种以课文为凭借,以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和发展智力为内容的综合性训练结构。这决定了小学语文目标教学的课堂模式在操作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前提测评,要做到集中测评和随机测评相结合,准确把握认知前提能力和情感前提特征,调控教学,及时补偿。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B·布鲁姆提出了影响教学效果的三个主要变量:认知前提能力、情感前提特征和教学的质。他认为,这三个变量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分别占50%、25%和25%。前提测评的目的,在于对学习新课的认知前提能力和情感前提特征进行诊断性检测,检测学生学习新课的知识、技能基础和情感基础,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补偿学习,使学生进入学习新课的最佳状态。小学语文教学的综合性训练结构,使得教学过程比较复杂。其它学科,如数学,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往往比较单一,要么集中于一个知识点上,要么是互相关联的几个知识点,前一个知识点是后一个的准备,而后一个知识点是前一个的发展,其前提测评集中进行比较好。

小学语文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总是好几个,涉及的训练点多、面广,既有词句段篇训练,还有听说读写训练。训练过程是以课文中心思想为中心的环形训练内容的推进,而在各个阶段又各有所侧重。这样,小学语文目标教学的课堂教学中,前提测评作为一个教学环节,往往不可能集中进行。因此,小学语文目标教学的前提测评,应该根据教学的需要,能集中的就集中进行,不能集中的就按教学进程分散安排,做到集中测评与随机测评相结合,及时进行补偿矫正。

二、认定目标,要分层认定,贯穿教学始终,充分发挥其导向、激励、调控等作用。

查看全文

资产管理体制演变及目标模式

摘要:在改革开放的数十年中,我国经济体制发生巨大调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怎样全面提升公有经济的有效利用率、将其功能充分发挥出来,是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面对的主要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我国的资产管理体制通过不断探索与改革,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从而形成了资产新兴管理体制的基本框架,企业经营效率也有很大提升,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建设资产管理体制的目标模式,成为了事业单位的重点发展课题。因此,本文主要对我国资产管理体制的演变及改革的目标模式进行分析,对我国的资产管理体制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士提供一些建议与帮助。

关键词:资产;管理体制;演变历程;目标模式;改革策略

资产即为以行使国家权利为基础、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获得并认证的,或国家采用多样形式对企业投资及投资收益产生的各种财产与财产权利。[1]资产是国家资产的重要部分,其属于全体劳动人民所有。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初步形成,国有资产在发展过程中承担的压力不断增加。为保证资产保值增值,推行相关管理体制改革是有效渠道之一。

一、我国资产管理体制的演变历程

我国资监管风险管控体系日趋完善化,并积极建设了资产保值增值不流失的责任体系,其有助于完善资产结构与处理事业单位低效运营的问题[1]。本文以时间为分界点,对我国资产管理体制的演变历程做出如下分析。1.第一阶段———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形成的初期。自1978年起,我国相关部门对事业单位做出一系列调整,陆续推行了拓展企业自主权、以利益分红为主导的经济责任机制、利改税和承包营销责任机制等改革项目。1988年,国务院创设了国家资产管理局,明确了对中国境内外所有资产的管理职能,其目的在于强化国有资源管理的统一性,保证政府宏观经济调控与资产所有者各自职能的清晰度,并建设明显的对立关系。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做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议,促使事业单位改革,结束了承包责任制囚禁,进行了与产权相关的制度改革。在这一时期,事业单位市场竞争能力较弱,管理部门推行做好事业单位产业,提升经济水平的战略,在维护初有基本框架基础上,采用以下办法实现改革:(1)放权,即赋予企业管理层经营管理的自主权;(2)利润共享,允许企业管理层和职工与国家所有者共同分享企业创造的实际价值;(3)监管,加强党政机关对企业管理模式的监管力度;(4)增加投入,采用多样方式增加事业单位的资源投入额度。2.第二阶段———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完善时期。伴随着市场经济建设深度的拓展进程,“抓大放下”已经演变成事业单位改革的主要举措之一,调整国有经济部署形态进而迎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整体目标。采用的管理措施可概述为:(1)企业化,从1993年伊始就全力建设“现代企业制度”。企业化的目标之一是应用《企业法》限定政府在事业单位中的角色———股东,进而从源头上处理所有制与市场经济间兼容性的问题。(2)股权多元化。十五届四中全会上做出大多数大中型事业单位应建设以股权多元化为特征的现代企业制度这一提议,其目的是将一种制衡机制导入至事业单位发展进程中,不断强化政府角色的规范性,规避独资企业在发展中暴露的缺陷。(3)对中小型事业单位实施开放政策,其目的是减缩国有经济战线。(4)破产兼并。即一些事业单位因为经营不善而真正破产,一些事业单位被非事业单位兼并或收购旗下,以上举措均有助于减缩国有经济战线。在这一时期中,我国资产管理效果欠佳。例如在企业化方面,因为国家在大部分企业化的事业单位中持续掌控股权,资产管理制度改革进程体现出明显的滞后性,中央政府发挥“关火”的作用,而地方政府机关实施“纸上谈兵”、“各自持政”的策略,出现无中小企业推出、大部分进行制度改革的企业发展不规范、相关人员利益受损等多种恶性现象,促进并激化了社会矛盾,企业发展成本增加,电脑制度改革后绩效却没有明显增加。3.第三阶段———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发展时期。因为政府机关改革滞后性显著及各部门间利益冲突未及时化解,在1998年政府机关改革进程中,我国资产管理体制建设了由政府数个部门分别执行出资人职责的方法,被称之为“五龙治水”。尽管如此,资产管理方面面临的体制性障碍却没有真正解除,政府机关的社会公共管理职能和资产出资人职能存在交叉点,此时资产出资人职能有数个部门行使。在这样的发展局势下,导致资产出资人职能不能全面落实,政府机关对事业单位过度干涉,政企分离目标难以实现,现代企业制度在事业单位中的建设受阻,最后很可能造成资产流失与资产无效率现象共存的问题。

二、资产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分析

查看全文

现代企业目标成本管理模式分析

一、目标成本管理的内容及重要性

实施目标成本管理最大的一个优势就在于能够提升企业成本上的竞争力。作为市场竞争的关键之一,成本竞争显得非常的重要,只有在产品的成本管理上具有优势的企业,才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一定的领先地位。通过目标成本管理的实施巩固更好地管控成本,对资源进行更好地分配。第二个优势在于能够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目标成本管理作为一个全方面的、具有系统性的一种成本管理方法,涉及了企业当中的众多部门,通过目标成本管理,可以有效地对部门的各个环节做出控制,从而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第三个优势在于能够很好的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目标成本管理实现了对各个环节的成本的管控,强化了企业中各个环节的管理,从而更好地实现企业既定的战略目标。

二、目前企业目标成本管理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企业来说,既然目标成本管理如此的重要,那么就应该重点的去实施这个管理模式,但是在现实当中企业却存在很多问题。

1.涵盖部门不全面

目标成本管理涵盖了企业所有的部门与环节,但是目前大多数采用目标成本管理的企业其组织机构仅仅局限在财务部门,认为成本预算等方面只要财务做好,其他部门执行就好,严重缺乏其他部门与环节的有效参与,从而导致对于企业的成本控制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例如采购部门,可以对企业原料等进行成本控制,使其符合或者较为贴近原先的目标成本。各个部门只有有效地参与到目标成本管理中去,才能够更好地提高企业效益。

查看全文

语文目标导学模式研究论文

内容提要本文从目标导学总体模式出发,根据学科特点,构建了小学语文中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两个亚模式,并用典型教案给予了说明。

关键词小学作文阅读导学模式

***

根据“九年制义务教育目标导学体系研究”的总设计,使单元课堂教学模式学科化,课型化,我们设计的“小学阅读导学”和“作文导学”两个亚模式,经过41名教师的一年多验证,证明该模式具有以下特点:1.概括性。该模式提练了小学语文教学的一般规律,抓住了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作文”两个重点。2.操作性。提出了教师的行动步骤,使教学活动开展有理有据。3.整体性。要求教师按照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把握年级特征,以单元和课时目标为依据教,不肢解课文,不搞串讲分析。4.针对性。针对目前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三个问题提出来的:一是课堂教学存在着较大的主观随意性;二是教学活动缺乏科学有序的管理常规;三是教学优劣缺乏科学的评价标准,教师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5.优效性。该模式从德育、学习能力、认知三个领域规定了单元和课时教学目标,比较全面地概括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内容,任务和目的,体现了小学语文的工具性和思想性特征;模式还运用了目标导学理论,在操作程序上汇聚了众多成功的教学活动方式,养眼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其具有优效性。

一、对目标导学体系研究中教学模式的认识

目标导学教学模式,是教师根据一定教学目标组织教学活动,引导绝大多数学生掌握教学内容,以达到既定目标的一种教学基本范型。

查看全文

浅析财务会计目标成本管理模式

摘要:随着工业企业数量的逐渐增多,规模逐渐扩大以及迅猛的发展速度,其对国家的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激烈的大环境的竞争下,为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也会面临残酷的挑战。工业企业在现如今社会下占有较大的比重,为此必须加大其管理力度,使得能够有效控制成本,由此使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利润,所以财务会计的目标成本管理成本了工业企业应关注的重点。本文通过对工业企业目标成本管理进行分析,提出改进的有效措施,从而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提高企业的经济利润。

关键词:工业企业;企业会计目标;成本管理模式

一、工业企业对财务会计目标成本管理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一轮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工业企业发展有了新的机会,各企业也通过引进新技术来发展壮大,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因此,虽然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会使各工业企业迎来了迅猛的发展势头,但也意味着将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主要原因如下,一方面,伴随着工业企业的发展,环境污染问题的解决也是重中之重,为了顺应新政策,必须对排放出的气体进行有效控制,导致了企业的成产加工成本有所提高,另一方面,由于公开性的价格采购模式出现导致的原材料的短缺,也是增加生产成本的原因之一。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降低不必要的损失,使得企业能顺应当前的经济环境,能够在这样严峻的条件下占的一席之地,并且有能力防范各种风险,采取正确的财务会计目标成本管理的就显得特别重要。伴随着现阶段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若想使企业保持原有的发展速度,必然会以消耗大量的成本作为支撑,因此,企业要想提升自身的竞争优势,就必须拥有足够的资金来保持平时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运行,而一个企业若是拥有一个有效的会计目标成本管理,会使企业的资本在运行中不被浪费,实现资源的最优化利用,可为企业的发展运营提供资金来源。由此可见,企业的会计成本管理在工业企业的发展中体现出了其重要的地位。

二、工业企业在财务会计目标成本管理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

(一)系统性原则。所谓的系统性原则指的是一个企业在财务会计的工作进行目标成本管理时,需要结合自身企业的实际状况,以及通过对消费者的了解程度,针对不同的消费者层级,以及时间段的划分来制定相应的目标成本管理。之后,再针对不同的目标成本管理工作做出不同的引导方式,使得企业可以实现有计划的有规律的成本管理的工作。(二)实用性原则。该项原则主要体现在实际的成本管理工作里,在制定该目标时,企业应该通过大量的调查以及分析,来取得市场上消费者的需求与偏好,再结合自身的发展情况以及现阶段所取得的成果,联系实际市场环境,来制定出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成本管理目标,并且预测其在未来一定时间内能通过调整及有效措施来实现企业制定的该项成本管理目标。(三)稳定性原则。在整个目标成本管理的过程中,稳定性原则是其最重要的一点,它指的是企业在进行成本管理控制的过程中,此项工作需是建立在该企业的财务会计的日常管理工作及基础之上,由此来保证财务会计工作的稳定和有效[1]。通常情况下,该企业一旦确定了成本控制目标之后,便不得随意变更或者替换。

查看全文

后勤集体承包目标管理模式探讨

[摘要]由于各地情况不同,学校特点和办学层次不同,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呈现多元化局面。2019年是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20周年,但目前各地方院校后勤管理还存在诸多困难,很多地方院校受自身问题掣肘,后勤社会化进展不大,一些体制机制上的问题还需要更高层面予以指导。针对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实际,以辽东学院为例,立足新时期出现的新问题,对高校后勤内部实行集体承包目标管理模式的动因、实施过程和效果进行探析,为同类院校后勤改革目标管理路径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集体承包;目标管理

辽东学院作为省属地方本科院校,坐落于中国最大的边境城市——丹东。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本地两所专科学校——辽宁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和丹东职业技术学院合并,成为新建本科院校。学校成立伊始就加快后勤资源整合,出台了后勤社会化改革方案,实行甲乙方运行模式,学校后勤管理处履行甲方责任,向乙方——后勤服务总公司购买服务。2006年,公司通过了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015年,学校内部机构调整,后勤管理处与后勤服务总公司合二为一,优化了人员配置,提高了后勤的工作效率。十几年来,后勤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得到广大师生的好评。但同时,发展中的问题也逐步凸显,尤其是2017年突发事件,导致学校后勤职工积极性不高,服务水准下降,难以适应学校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建设发展的需要,为了进一步激发后勤活力,学校重新确立了甲乙方运行体制,开始推行“小机关——多实体”的集体承包性质的目标管理模式。

一、学校新一轮后勤改革的动因

辽东学院作为地方本科院校,办学经费主要依靠行政拨款和学费收入,资金来源单一。在最初后勤社会化改革时期,虽然设计愿景很好,但由于一些客观原因,实际运行中并没有迈出实质性的社会化步伐,由于核定的经费较为充足,后勤整体运行顺利。近几年,由于省内新设院校、生源减少等变化,教育部门依据相关指标削减了省内学校的招生计划数,辽东学院也不例外。在学校办学经费得不到增长的情况下,购买后勤服务的经费也难以增长。随着人工成本(地方最低生活保障工资几乎翻倍)、物资材料价格不断上升,后勤面临的经济压力逐渐加大,从原来的“好日子”变成了“苦日子”。由于历史原因,学校后勤人员包袱较重,在编职工基数较大,虽然经过15年的人员自然减退消化,但仍有108人,且年龄较大。这部分人员既难以胜任技术岗位,又难以适应后勤一线较为繁重的体力工作岗位,导致工作效率较低,后勤于是保留了相当数量的编制外员工。这两部分人员虽然劳动强度和劳动效率不同,但取酬却相反,在编职工相对较高。这导致内部人员相互间有隔阂,存在一定的人浮于事现象。2017年因客观原因停发超岗津贴后,很多岗位人员工作积极性急剧下降,不愿意加班普遍化,直接导致后勤服务水准下降,保障能力下滑,广大师生不满意,凸显了后勤运行机制的不足。后勤该向何处去成为学校党委高度关注的问题,并积极开展调查研究。2017年初,全省上下开展落实“三推进”精神,当年9月,《辽宁省教育厅等五部门关于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实施意见》(辽教发[2017]64号)出台,这为学校启动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提供了良好契机,综合相关情况,学校决定进行新一轮后勤改革,并调整了后勤管理处主要领导。

二、集体承包目标管理模式的初步建立

查看全文

中国统计制度目标改革模式分析

人类即将进入21世纪。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更加完善规范;中国的对外开放也将迈出新的实质性的更大步伐。确立面向21世纪的统计发展战略,必须在统计制度方法改革方面提出简单明确、具有可操作性的目标模式,才能逐步解决目前的诸多问题与弊端,促进统计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发展统计事业,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的四化建设。10年前,笔者曾在某统计刊物上撰文,将这种模式设计为“一套表+单轨制(即政府统计部门的在地统计)+计算机网络化”。这与10年来统计改革的发展趋势是基本吻合的。结合近些年的实践,我以为可以将这一模式补充完善为“单轨制+一套表+目录抽样法+计算机网络化+按工作流程设置的统计机构”。

一、关于“单轨制”

即建立在街乡基础上的政府统计部门终极在地统计。当今发达国家的统计管理体制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由政府统计部门负责如人口、资源等一些基本国情的统计,而经济发展情况特别是一些行业经营状况的统计往往由业务主管部门负责,如美国、日本等;二是主要国情国力、经济及社会发展情况的统计均由政府统计部门负责,其机构健全人员充足,其他部门基本不搞统计,如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等。我国目前的状况是介于二者之间,但有些政府统计部门在做的事情,业务主管部门也在做。数据既不完整又交叉重复,基层负担沉重。

我们应该选择哪一种模式呢?我认为无疑应选择后者。因为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需要对经济及社会发展进行宏观调控,需要没有部门利益的统计部门提供客观、公正、全面的统计信息。否则,统计数据有可能成为某些部门反映政绩的工具,统计的整体功能难以发挥,数据质量也会受到影响。实际上,随着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一些业务主管部门的职能正在弱化,很多下属企业划归在地管理,也难以再行使统计职能。

实行终极在地统计,要解决三个问题。首先,明确极少数业务上垂直领导、财务上统一核算且经营范围相对单一独立、专业性较强的部门,可实行部门统计,全国及地区性数字以部门统计为准;其次,对绝大多数反映社会经济发展基本情况、满足领导和各界需要的统计工作,要逐步从双轨制向单轨制过渡,主要依靠政府统计部门采集、加工、整理、提供统计资料,部门统计以满足自身管理需要为目的,且范围仅限于本系统内;第三,在政府统计系统,将统计对象按基本单位概念分解到街乡,由基层统计部门按地域进行统计,逐级上报,既避免重和漏,又能完整反映地域经济总况。那么,街乡统计机构能否承受最基础的工作任务呢?我以为有两个前提:一是坚持一套表的唯一性;二是按企业规模区别对待。这将在下面加以论述。

二、关于“一套表”

查看全文

刑法教学目标与模式思考

2010年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国务院审议并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这是21世纪我国第一个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也是新世纪继科技规划纲要、人才规划纲要之后的又一个支撑国家战略的纲领性文件。文件对我国高职高专今后的发展提出了战略性的要求。此后,总理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也明确指出:“要改革课程内容,使之具有时代特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

一、课程设计和实施的目标和原则

根据调查1、2项(如图1、2)我们可以看出:法律文秘专业的学生就业目标集中于基层或中小公司企业法务人员和律师,占调查人数两者对解决实际法律纠纷和问题的职业技能要求均非常高。尤其是前者,学生将来就业岗位绝大部分集中于此(律师要求本科以上学历并通过国家司法考试),基层或中小公司企业法务人员工作要求能够快速、恰当地处理基本法律纠纷和问题,复杂的,理论意义较强的问题基本不涉及,即技能的要求放在首位。因此,“刑法学”的课程设计和实施思路应紧紧围绕“能力培养”这一中心,以刑法犯罪与刑罚基本原理为主线,以我国刑法法律规定为重点,强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刑事案件的能力,为学生将来更好地从事相应职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具体来说,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应达到如下能力目标:掌握关于犯罪构成、刑罚适用以及具体类罪、种罪的判定和处罚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熟练地查找、运用规范性文件和法律文献,并为从事实际法律服务打下基础;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应达到如下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守法意识和从事法律工作的职业意识,树立依法定罪量刑的正确观念,养成良好的法律分析的习惯,培养严谨、规范、务实的工作作风,为人文素质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根据上述目标,刑法学的课程设计原则应注重学思做结合,促进教、学、思、做一体化,倡导启发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注重知行统一,坚持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坚持刑法教学与模拟法庭、社会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实际操作技能;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三个原则紧密结合,相互支持,相互促进,从而实现“六个变化”:把课程从知识讲授型为主,变成知识应用型为主;把课程从以理论思维为主,变成以能力训练为主;把课程从以知识、概念、定律、逻辑推导为载体,变成以完成模块任务为载体;把课程从学生被动听讲,变成学生主动参与操作,积极参与新知探索;5、把课程从教师讲解为主,变成由教师积极引导、创造学习的环境条件为主;把课程评价从“教师讲得好”、“老师讲过”、“老师完成了教学进度”为准,变成以学生学好(有兴趣、能力有明显提高)为准。

二、教学内容选择和教材建设

调查的第4、6、9项(如图3、4、5)告诉我们,学生更渴望获得系统的刑法知识以用于解决刑事案件中的问题,他们的苦恼是不知如何将所学加以运用。据此,我们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就应该坚持“实用、任务驱动和案例分析相结合”原则,打破目前刑法教学中以刑法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为主,根据学生学习认识的发展和刑法理论体系,循序渐进地组织教学内容的构建体系模式,而是根据实际工作过程确定体系,即以工作任务过程在时间上的发展为主线,根据不同的任务阶段设计教学内容。如:以刑事案件的审理过程“定罪——量刑——执行”为主线,打破传统刑事理论模式,根据工作任务,将课程整体建立13个能力模块,涵盖我国《刑法》法条主要内容。同时以“模块-任务-子任务”树型结构为载体,建立刑法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整体课程内容框架。第一部分不再是刑法概念,性质的介绍,而是直接为《刑法》法条第一章的法律规定,总则和分则不再严格分开,可以将分则中传统的犯罪类型糅合在总则内容的学习中。当然,体现每部分工作任务及完成方案的,是一个个相互关联而又相当独立的案例,这些案例呈阶梯式,将达到能力目标的全部内容分为一系列知识点,通过一个个循序渐进,承前启后的案例去具体实现教学目标。

查看全文

幼师声乐教学目标与模式探讨

一、幼师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现状

(一)教学目标缺乏针对性。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大多从事幼儿教学工作。在幼儿歌唱教学中,通常以朗朗上口的儿童歌曲为主,此类歌曲大多旋律、节奏比较简单,且音域较窄,主要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与基本唱歌能力。在幼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中,教学对象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他们之前从未或很少接触过系统的音乐训练,音乐素养比较薄弱。例如,幼师学前教育声乐教材中的《嘎哦丽泰》《龙船调》《北京颂歌》等美声、民族、通俗以及幼儿歌曲,对学生来说不易接受,且部分曲目难度较大,不符合学生的基本学情,也不适合运用到其毕业后的幼儿歌唱教学中。因此,此类曲目可作为鉴赏对象简化在音乐素质课中。(二)课程设置过于繁杂。幼儿教育是一门对教师综合素质要求较高的职业,由于岗位的特殊性,其涉及到多门学科知识,不仅需要心理学、教育学、卫生学等知识作为理论指导,教师还要掌握一定的音乐、美术等技能,这对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据统计,幼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每天的课程不低于6节,声乐课是每周两节集体课。课业较为繁重的文化课以及美术、舞蹈、钢琴艺术类等课程占据了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导致他们没有充足的时间练习声乐演唱,声乐训练也只是每周声乐课上的集体演唱,这使学生的声乐演唱水平难以得到有效提升,甚至失去对声乐学习的兴趣。(三)课堂形式较为单一。幼师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普遍采用班级集体授课的形式,上课人数达50多人,一周两节课的时间平均分配到每个学生只有2至3分钟,教师一般采用齐唱或分组齐唱的上课形式。这种较为单一的教学形式与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幼儿歌唱教学相脱节,缺少对学生感受音乐、鉴赏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等能力的培养,使音乐失去了愉悦性,偏离了艺术教育寓教于乐的目的。另外,可供学生演唱的曲目量较少、歌曲风格单一,学生难免觉得课程枯燥、乏味。从当下幼师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的教学来看,其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学生毕业后从事幼儿歌唱教学所需,必须在原有教学基础上,积极探索更加符合幼儿歌唱教学活动的声乐教学目标与教学模式。

二、幼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要有针对性。正确区分幼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与幼儿歌唱教学的本质与任务是关键。幼师学前教育专业以培养幼儿教师为主,学生毕业后的主要教学对象是3至6岁的幼儿;幼儿音乐教育主要是培养幼儿对唱歌的兴趣。幼儿歌唱教学与幼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有着本质区别。在幼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中,教师往往重技能训练,缺乏与幼儿歌唱教学的对比研究,使得二者之间的关系处于独立、脱节的状态。从事幼师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教师,大部分毕业于专业音乐院校或高师音乐院系,他们接受的音乐教育不同于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学实际。在幼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课上,教师往往以音乐院系声乐演唱方向的标准培养学生,在授课过程中经常把歌唱的感受和方法通过比较抽象的语言传授给学生,这种教学方式对学生日后从事的幼儿歌唱教学来说缺乏针对性。(二)组合并优化教学内容。为了更好地实现幼师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的教学目标,准确设计教学内容是有效途径。考虑到该专业学生音乐基础比较薄弱,教师应从实际出发,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手段和形式,制定符合学生具体情况的教学计划与内容。例如,将视唱练耳、乐理以及幼儿歌唱教学等理论知识与声乐课相结合,向学生讲授发声器官的构造、歌唱的姿势、呼吸、发声、共鸣以及歌唱的咬字、吐字等声乐基础知识;让学生通过声乐理论基础的学习,更加清晰地理解如何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歌唱,以及如何教授并指导幼儿歌唱。另外,可以扩大选曲范围,广泛涉猎各种风格和类型的独唱、重唱等声乐作品。各地区、各民族优秀的儿歌、民歌、戏曲,或是当前具有代表性且符合人们审美品位的通俗歌曲都可以纳入声乐教学。不同风格的声乐作品既能丰富教学的曲目量,又能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其学习声乐的积极性。(三)注重声乐教学的知识与方法。幼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声乐基础起点较低,学生大多还停留在“声乐课就是唱歌课”的观念上,声乐教师在教学中常用的“找位置”“找感觉”等抽象词语,对学生来说比较难理解。该专业学生学习声乐的主要目的是掌握声乐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声乐演唱技巧,以适应幼儿音乐教学。因此,在声乐课堂上,教师应化繁为简,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创作能力,遵循音乐教育审美性这一基本原则,将专业的声乐知识尽量通俗化、简单化、口语化,用最简单、直接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声乐训练,提高其理解与表现音乐的能力。

三、“唱、弹、跳与游戏活动设计结合”的教学模式

(一)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吕氏春秋•古乐》中记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由此可以看出,人类早期的音乐活动是歌、舞、乐三位一体的。3至6岁的幼儿活泼好动,单一的歌唱课不能有效激发其对音乐的兴趣。在幼儿早期的音乐学习中,音乐课多采用载歌载舞,并与游戏相结合的综合课堂模式。这种生动活泼、类似于玩乐性质的音乐课更加适合幼儿的身心特征。因此,幼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应转变观念与模式,采用“唱、弹、跳与游戏活动设计结合”的教学模式。首先,该模式贴近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幼儿音乐教学工作,对于学生来说更加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其次,该模式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其对器乐演奏、声乐演唱、舞蹈编排以及学前儿童游戏活动设计都有一定的要求,能够很好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最后,在“唱、弹、跳与游戏活动设计结合”的教学模式中,音乐游戏活动需要学生之间的相互配合才能完成,这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其学习兴趣。(二)具体实施策略。幼师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声乐、钢琴、舞蹈、律动、儿童游戏活动课程,是分科目对学生进行授课的。然而在幼儿音乐教学中,需要将说、唱、弹、跳、演结合在一起,才能很好地完成一堂学前儿童音乐课。在幼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训练中,学生可凭借自己的音乐才能充分发挥想象,在歌曲的演唱中加入适当的乐器弹奏、舞蹈或律动,或根据歌曲内容编排设计有趣的游戏,将枯燥、单一的声乐课变成边唱边跳、边奏边演的“歌、舞、乐”综合教学模式。例如,歌曲《孤独的牧羊人》选自音乐剧《音乐之声》,属于欧洲约得尔调民歌风格,节奏轻快明朗、旋律诙谐有趣、歌词朗朗上口。歌曲中出现的人物有在山谷里歌唱的牧羊人、城堡中的王子、路上挑担的农夫、正在用餐的人们、坐在路边喝啤酒的男人、年轻的姑娘以及姑娘的妈妈。声乐教师可以根据该曲的故事情节与人物特征,结合学生的嗓音条件及其在器乐、舞蹈等方面的能力,分配适合的角色给学生,由此编排歌曲《孤独的牧羊人》的音乐活动。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