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版年画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8 21:35:0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木版年画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透析木版年画艺术特质

木版年画是我国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也是中华美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所熟悉的画种,因其在新年时贴换而得名。岁末迎“新正”自古称为过大年,上至朝廷,下至庶民都有卜岁饯腊活动,人们把它张贴在门、墙、窗、灯等处,点缀出新年喜庆的气氛,以此表达祈求吉祥如意、幸福生活的理想和愿望。我国木版年画的主题主要有“辟邪纳福”和“欢乐吉庆”两大类。过去的门神画虽具有年画性质,但大部分是手工绘制而成。宋朝是手工业发达、刻版印刷和造纸工艺较为成熟的时代,因此,木版年画开始出现雕版印刷形式的作品。明朝,农业手工业发展较快,重视文化,对外通商,促进商业繁荣,因此刻版印刷、造纸都有显著成就,木版年画至此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清初为巩固满族贵族的统治,开始学习、吸收汉文化并恢复生产,促进经济的发展。木版年画同时也得到发展,除了大量印刷旧版年画,还不断创作出新的体现儒家治民理政之道、反映人民思想愿望的民间年画,题材更为广泛,刻工精致优美,用色绚丽,深受百姓的喜爱。当时木版年画的主要产地有天津的杨柳青,苏州的桃花坞,山东的潍坊,闽台地区的漳州、泉州、台南等地。我国民间木版年画的表现手法大多是简朴大方、率直明快、粗犷单纯。其人物造型头部大而身体粗圆,呈福态憨相,色彩鲜艳,多采用原色和补色强烈对比,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同时,由于我国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地域辽阔,以及各区域间的生活条件和风俗习惯不尽相同,形成了各地木板年画不同的艺术风格特征。笔者拟探析漳州木板年画的艺术特质并与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的题材、体裁形式、使用的材料与表现技法及其社会影响等方面进行初步比较,就教于方家。

一、创制年代久远

漳州木版年画始于宋代,兴于明永乐年间,清代为鼎盛时期。漳州地处我国东南沿海的福建省南部,与台湾一水之隔,为亚热带湿热海洋性气候区,四季温暖,雨量充沛,平原广阔,花香果甜,是一“天然大温室”,唐初置州,多种文化在此碰撞、融合。历史上中原人士几次南迁带来了选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以及原乡的民风民俗,不断地在漳州地区广泛传播。宋代是我国手工业发达,雕版和造纸工艺较为繁荣的时代。南宋淳熙《三山志》记载了福州元日、立春、上元、寒食、中元等十三个主要民俗节日,同时在“桃符、钟馗”条下写到“书桃符星户间,挂钟馗门上,禳厌邪魅。今州人岁暮,画工市之。”[1](P14)宋代中元节日习俗及年画在福建及至漳州地区已广泛存在。明代是漳州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时期,耕地进一步扩大,沿海围垦、兴修水利。隆庆元年(1567年)月港成为我国唯一对外通商口岸,桅樯林立,贾客云集,贸易航线达47个国家和地区。由此促进漳州商品的生产和流通,同时也给木版年画输出提供了有利条件,促进了漳州木版年画的发展。明朝中叶漳州木版年画已跃居全国主要产地行列。清代,在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海疆平靖后,漳州地区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在经济和文化的推动下,漳州木版年画的印制与行销进入了鼎盛时期。杨柳青地处我国河北天津,是我国北方历史名镇,据史料记载初名“流口”、“后复口”和“柳口”。金贞祜三年(1214年)置“柳口镇”为该镇行政建置之始,元末明初更名为杨柳青。明清时期,此地是运河漕运重要枢纽,交通发达,水运便利,成为我国北方商贸流通和文化交流集散地,市肆纵横,商业繁荣,风景优美,被誉为北方的“小苏杭”。[2](P237)民俗文化气息浓郁,有着丰富的民间艺术。明代杨柳青民间艺人继承宋元时期绘画传统,同时吸收明代木刻版画等民间艺术,采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创作出鲜明、喜气、具有地方特色的木版年画。清代杨柳青年画风格严谨,画面热闹,色彩丰富,注重人物刻画,深受人们喜爱,从清朝雍、乾年间至光绪初年最为风行。

二、题材内容丰富

漳州木版年画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富有闽南地方特色。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门神类:漳州木版年画门神形式多样,题材广泛,尺幅相差较大,以适合不同门户的需要。其一为武将型:主要有《秦叔宝尉迟恭》、《神荼郁垒》,披盔戴甲,手持金锏,威风凛凛,浓眉虎目,一左一右,相对而立。此类门神多张贴于宅院大门,在漳州民间流传较广,成为门神中的主要类型。其二为祈福型:这类门神主要张贴于正厅大门,内容主要有《簪花晋爵》、《加冠进禄》、《天赐平安福》《人迎富贵春》等,还有尺幅较小的《五虎衔钱》、《魁星春》、《梅花福》等数个品种,主要张贴于厨房门、米缸、箱柜等处。此类年画反映人们祈求富贵平安、家族兴旺、福星高照的愿望。其三为祈财送子型:有表现财神内容的《日日进财》、《招财王》、《财神献瑞》、《春招财子》等,体现民众求财盼富的愿望。又有期望添丁为内容的《天仙送子》、《百子千孙》、《年年添丁》、《莲招贵子》等等。[3](P78-82)此类门神一般贴于新婚房门或内房门。其四为辟邪护宅型:此系贴于民宅门额上,或船舱上,或建新房安梁时贴于梁上,目的在于辟邪驱灾,祈求平安。主要有《剑狮》、《姜尚在此》、《八卦》、《天师镇宅》等,皆屋门神画,此类形式多样的门神年画与杨柳青木版年画比较,内容更为丰富。

查看全文

平面设计木版年画运用

一、朱仙镇木版年画人物的造型艺术表现特色

朱仙镇木版年画是以刻版印刷工艺制作的,且一直以来都是师徒传艺,作坊大批量生产,它的风格和造型与当地的习俗、人文、以及制作技术等紧密相连。纵观朱仙镇所有的木版年画,我们从中还可以看出中国传统的绘画精神与其它门类艺术特色在其中的再现,从门神画到各类题材内容的年画中,在年画人物整体造型上,往往可以发现人物一般都呈头大身小的比例,且人物大多饱满、壮实。虽然这些都是民间艺人根据自己的感受及大众的审美趣味创作出来的,但是我们可以对人物造型用夸张、写意、变形、抽象等艺术手段来评价。画面上每个人物的面部大都饱满,门神武将和英雄人物的脸部则借鉴了戏曲脸谱的表现形式,增加其强悍、威风感。人物面部通常极少着色,五官均由墨线勾勒,线条粗细有间,有聚有散,富有动感。人物的眼睛在面部所占的比例较大,同时也夸大了眼长和眉长,眼角通常上挑,双眼皮往往着上红色;眼神刻画得极其生动,不同的人给人不同的感受。从人物造型上我们可以看出那些民间艺人们在创作过程中遵循了传统的意象造型观念:形不似而神似。只要对朱仙镇木版年画的艺术风格有一定的了解,就不难从很多年画类别中辨认出其作。年画除了人物的造型特色外,色彩也是非常醒目的一个元素。我们可以说色彩的搭配和造型是完全相辅相成的,整幅画面呈暖色调,鲜艳明朗,对比强烈,虽然用了我们所认为应该避免的黄紫、红绿对比色,但是在年画中却应用的恰到好处,达到了雅俗共赏的程度,这点在国内年画特征中别具一格,它同时也把画面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的很到位,也从侧面体现了河南人民的朴实、大方、乐观的生活态度。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人物造型特色,尤其是夸张、变形、写意等艺术手段以及所遵循的传统绘画思想对于现代平面设计的图形创造是很有启发意义的。除此以外,作为一项民间非物质文化艺术,基于它的传承和发展,我们可以在保持它原有艺术特征的原则下对其进行新的创造应用,使它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永葆其生命力,让它一如既往的丰富着人民的生活,这是很值得大家共同探讨的问题。对此本文将从年画人物造型方面着手,粗浅的尝试在当今平面设计中对其进行再创新应用。

二、朱仙镇木版年画人物造型再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朱仙镇木版年画人物的造型特征独具一格,其人物的线条塑造、整体比例的定律、五官的刻画特征以及创作所遵循的传统绘画观念等,不但对现代设计创作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外,而且还可以对它们自身进行新的创造。笔者认为,如果一种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传统艺术,当它形成了固定的形式后,且继续保持它的原本特色单向发展下去,那么,久而久之,这种艺术只能成为众人的艺术欣赏品,也许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从人们的生活中淡化。所以我们对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进行多方位的思考和分析,为它探索不同的发展道路,使它在保持着自身原有风格的同时去积极顺应新时代的生活,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笔者欲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朱仙镇年画人物造型进行新的创造和应用的设想。

(一)地方性标志设计

单从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人物造型特色和色彩搭配来看,朱仙镇木版年画特色在所有的年画门类中已具有自身的形象识别功能了,如人物的粗犷、敦厚且极富有幽默感的味道、还有对色彩大胆的对比应用等。由于朱仙镇是古代四大名镇之一,且又因出版年画盛名,所以对于朱仙镇地方性的一些特色产品或地方标志的创作中可以取其年画人物的造型及色彩并根据标志设计的形式美法则进行设计创作,使它成为地方性标识。这样不仅重新利用了年画艺术,而且对于整个地域及艺术也是一种充满自豪的宣扬。

查看全文

木版年画艺术文创产品设计研究

【摘要】宝鸡凤翔木版年画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包含着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质朴愿望。当前凤翔木版年画表现形式单一,不符合现代人们的生活需求和审美观念,木版年画的传承与发展受到巨大阻碍。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社会需要文化创意产品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本文从装饰品、家居用品、文具用品和生活用品这些载体入手,通过纹样提取、变形、重组的方法对凤翔木版年画进行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再通过互联网、新媒体运营以及民俗文化旅游,使凤翔木版年画文化创意产品实现市场化推广和价值的开发,从而使凤翔木版年画得到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凤翔木版年画;文创产品;设计;开发研究

一、宝鸡凤翔木版年画的研究背景

(一)宝鸡凤翔木版年画的时代背景

宝鸡凤翔木版年画起源于陕西关中平原西部的凤翔县南肖李村,其发展历史悠久,始于唐宋,盛于明清,凤翔木版年画取材于民间百姓的真实生活,大量的运用写实手法进行创作,成为关中历史风情画卷和难得的历史民俗记录,是中国传统民间年画的一大流派。陕西凤翔木版年画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国外的收藏家赞誉其为“东方智慧的结晶”。凤翔木版年画的发展过程十分复杂,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木版年画市场逐渐被现代新文化所取代,木版年画逐渐在大众消费市场消失。新型农民的观念变化使得他们对木版年画尤其是门神、家宅六神等不再重视和感兴趣,胶版印刷技术、电脑制图技术等对木版年画的生存构成了很大的冲击[1]。

(二)宝鸡凤翔木版年画的风格特征及色彩运用

查看全文

木版年画元素在文创产品设计的运用

摘要:中国传统年画因受地理环境、生活习俗等因素的影响,产生了多种类型,朱仙镇木版年画便是其中之一。朱仙镇木板年画深深地扎根于传统民间习俗,蕴含着浓郁的民间艺术气息。将朱仙镇木板年画元素作为设计基础,运用于文创产品设计,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该文结合朱仙镇木版年画的特点,探讨朱仙镇木版年画元素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运用方法、开发与设计。

关键词:朱仙镇木版年画;文创产品;设计

一、朱仙镇木版年画概述

中国传统年画因受地理环境位置、生活习俗等因素的影响,产生了多种类型,河南省开封市的朱仙镇木版年画便是其中之一。朱仙镇木版年画构图饱满,人物造型生动,具有鲜艳的色彩和张扬的线条。朱仙镇木版年画深深地扎根于民间传统,具有浓厚的民间艺术气息,在中国传统年画之中始终保持着鲜明的特点。将朱仙镇木版年画中独特的元素运用于文创产品设计,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朱仙镇木版年画起源于唐朝,经过宋朝、明朝、清朝的发展逐渐兴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朱仙镇木版年画在传承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今,制作木版年画的作坊和能完整制作木版年画的手艺人并不多。作坊的减少、手艺人的缺失,不仅导致传统工艺在传承过程中流失,而且导致木版年画失去了应有的保护,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传承与发展遇到了一些阻碍。如今,如何较好地保护原有的木版年画,使木版年画工艺完整继承发展下去成为当前的主要问题。其实,朱仙镇木版年画本身具有很大的文化优势,将其独有的传统艺术元素运用于文创产品设计,可以为其注入新的生命力,推动传统艺术的发展。

1.朱仙镇木版年画的艺术特点

朱仙镇木版年画具有悠久的历史、浓厚的民间艺术气息以及独特的地域风格。具体而言,其艺术特点如下。其一,题材丰富,具有浓厚的民间艺术气息。民间故事和民俗传说是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主要题材,根据购买人的不同需求,年画分为祈福类和辟邪类,应用方式以张贴为主,也有用于焚烧的,但一般较少用到。其二,色彩搭配独特。中国传统五色体系是朱仙镇木版年画颜色搭配的主要方式,不同色彩的木版年画使用不同的套版印刷。制作颜料的材料主要来源于传统中草药,采用中草药制作颜料的优点有很多,如,较为环保,年画不易褪色,即使存放很久依然会保存得很好,等等。木版年画颜色的搭配具有很强的民间艺术气息,画面中所使用的色彩冷暖对比的方式,使画面效果更具色彩冲击力,也更加饱满。其三,构图饱满。朱仙镇木版年画的画面较为紧凑,如《天地三界》《赐天大帝》等在画面上占有大多数空间,人物特点分明,在紧凑的同时不缺乏节奏感,使人觉得意象饱满又不觉烦琐。朱仙镇年画在构图布局时还讲究对称,具有较强的均衡美感,如“门花”“对鱼”等成偶数分布,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具有完美和吉祥的寓意。其四,线条粗犷。朱仙镇木版年画造型以线为支撑,以画面进行填充,线面结合,富有美感,从而体现出墨线的重要性。朱仙镇木版年画之所以具有较强的画面感,是因为中线的支撑。与其他地方的木版年画相比,朱仙镇木版年画具有粗犷奔放、刚劲有力的特点,更能体现出中原民族淳朴、厚实之风。

查看全文

木版年画色彩体系在包装设计的应用

【摘要】杨家埠木版年画作为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优秀组成部分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悠久的历史、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息和独特的艺术审美,是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在杨家埠木版年画的诸多创作要素中,其色彩独特鲜明、内涵丰富、自成体系,值得关注。与此同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求青年视觉设计师以中华文化复兴为己任,树立本土文化自信,强化本土文化传播意识,以本土优秀文化符号为载体,吸纳、传承、创新,用大量蕴含中国文化意味的优秀视觉设计作品,引领世界文化艺术的蓬勃发展。基于以上两点,开展杨家埠木版年画色彩体系在国内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杨家埠木版年画;色彩体系;视觉传达设计;本土文化符号;商业包装

一、杨家埠木版年画概述

年画是我国特有的并且广为流传的民间艺术形式,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和艺术风格。它来源于民间,贴近人民生活,生动表现了人民群众的生存状态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杨家埠木版年画将技术工艺与劳动人民的审美要求相结合,采用传统的制作方式,将高纯度的色彩、粗犷有力的线条和人民的审美特点进行融合,从而创作出大众喜闻乐见的年画作品。数辈艺人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创新,逐渐形成了具有杨家埠地域文化特色的年画形式。研究它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能对当代视觉传达设计产生积极影响。

二、杨家埠木版年画的色彩体系

色彩是表现艺术作品的艺术特色和精神内涵的手段之一。杨家埠木版年画的色彩具有独特的表现方式,它不受制于自然形象本身的色彩,而是在中国传统色彩观念的影响下,通过提炼概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色彩体系。杨家埠木版年画重视原色,配色直接简单,常使用纯度较高的红色、绿色、黄色、蓝色、紫色进行配色,整体色系偏向暖色,整体画面表现出温暖舒适的氛围。颜料多取材于自然,经过年画艺人多年的配比实践和经验总结,逐渐形成了精准的配比比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配色体系。杨家埠流传着“红间黄,喜煞娘”的民间俗语,故而木版年画的色彩常采用这两种色调进行搭配。杨家埠木版年画中常使用的红色不仅仅代表着热情和红火,也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黄色则是代表着民众对丰收的渴望。杨家埠木版年画擅用多种颜色进行搭配,使其色彩均衡,并通过使用大色块或者减小单色的填色面积,增加画面的稳定感,使画面整体效果更加突出。同时由于手工套色印刷工艺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年画的色彩运用并不能十分丰富,因而杨家埠木版年画更加注重常用色彩的搭配使用,在色彩搭配中取得平衡。在不降低色彩纯度和明度的情况下,将主体色彩的填色面积进行扩大,将饱和度较高的色彩穿插其中,达到和谐平衡的视觉效果。传统文化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积淀而成的,是人类的精神依托和情感归宿。[1]杨家埠木版年画在色彩上常使用饱和度较高的颜色,展现了大众在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形成的审美倾向。杨家埠木版年画运用艳丽、醒目、单纯、对比强烈的色彩,展现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杨家埠木版年画将人们的审美倾向及美好期盼融入到作品中,其中不仅包括辟邪祈福,还包括人们对庄稼丰收、家庭和睦、生意兴隆等的追求。杨家埠木版年画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既使用了中国的传统色彩,又通过色彩更好地将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地方文化表现了出来。

查看全文

浅析中国民间美术色彩分析

摘要:民间文化是生活化、世俗性、大众化的文化,与我国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而民间美术是我国民间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其色彩运用与民间文化发展规律具有一致性。杨家埠木版年画更是民间美术色彩运用的代表,因此,本文以杨家埠木版年画为例,阐述了基于杨家埠木版年画的中国民间美术色彩美学形成背景,叙述了基于杨家埠木版年画的中国民间美术色彩发展过程及美学特征,并根据杨家埠木版年画中美术色彩美感表现,对中国民间美术在现代的发展策略进行了深入探究。

关键词:中国;民间美术;色彩;杨家埠

木版年画以杨家埠木版年画为代表的中国民间美术体系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奇葩,其色彩内涵独特,不仅体现了我国古代及现代民众对美的追求,而且蕴含了丰富的中华民族精神理念。通过对以杨家埠木版年画为代表的中国民间美术色彩进行分析,可以将其作为本土艺术源泉,为新时期民族艺术不断发展优化提供内在驱动力。因此,为了更好地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民间美术文化精髓,对中国民间美术色彩进行适当分析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基于杨家埠木版年画的中国民间美术色彩形成背景

杨家埠木版年画主要来自山东省潍坊市,是我国三大木版年画之一。杨家埠木版年画起源于明代,于清代初期兴盛,清代末年达到鼎盛。杨家埠木版年画制作工艺讲究、题材丰富,通过高纯度原色与艳丽色彩对比,充满了浓郁的民土气息和吉庆、平和的民间情趣。杨家埠木版年画因其特殊地域位置及发展历史,在制作工艺、色彩美感、构图形式等方面自成一体,达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意识形态体系的统一,被誉为民间美术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1]。

二、基于杨家埠木版年画的中国民间美术色彩发展过程

查看全文

木版年画在包装设计的作用

摘要:分析传统木版年画在包装设计领域中的应用,通过把木版年画的色彩、图案、构成方式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以此提高传统文化的关注度与认可度。通过文献收集法和案例分析法来分析。木版年画与现代包装设计相融合,不仅能提升包装的文化品质,增强产品竞争力,更能发扬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在现代包装设计中,把传统文化的木版年画运用到设计中,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也是对民族自信心的发扬。

关键词:木版年画;包装设计;色彩;图案;构图

木版年画是传统的民间艺术,绵延千年,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它所蕴含的祈福迎祥的表现形式,代表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木版年画与其他民间艺术一样,分布地区十分广泛,并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演变形成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木版年画。虽然年画风格多样,但是他们都代表着吉祥寓意的表现形式,作为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不仅是逢年过节的装饰用品,还是现代设计中的宠儿,特别是“在现代包装设计中,包装是建立在产品与消费者之间的一个有力桥梁,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欲。是对品牌理念、产品特性、消费心理的综合反映。”[1]而在现代设计中,将传统的木版年画的艺术特点融入到包装中,不仅能提高包装的文化品质,还能增强包装设计的亲和力,同时还唤起消费者对传统艺术文化的回忆。所以,“民间年画包装设计的视觉表现是一个借鉴传统文化,保留年画艺术的韵味和特色,融合现代设计思想,带有时代特征的创作过程;是一个在现代经济客观环境下,结合人们新的生活方式、思维导向和情感表达,在视觉表现上从语义、形式、功能等方面进行分解、重构的过程。”[2]把这样的传统文化载体运用到现代包装中,不仅能够让传统民间艺术回归大众视野,更能够展现出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

一、木版年画色彩在包装中的运用

色彩在包装设计中是最直观的表现。“成功的色彩运用,可以表述出内容丰富的视觉语言,也能最早、最直接地触动消费者的反应,刺激消费欲望。”[3]由于各地社会、历史、经济等因素的不同,色彩也被赋予一定的内涵,更会影响人们的心理活动,不同的颜色所造成的视觉心理感受也具有明显差异。因此,利用木版年画的传统色彩,通过包装色彩的情感象征以及色彩对人的视觉心理影响,能够有效地冲击消费者的视觉心理,达到视觉与心理的共识,提升消费者对包装的认可度。木版年画的色彩是在民间审美心理和文化观念下产生的,它根植于民间,通常以红、黄、蓝、黑、白五色为基础,体现出我国传统的“五色观”。年画在色彩的运用中,体现出一种民族性特点,创作的时候围绕着民间口诀,如“红间黄,喜煞娘”、“红搭绿,一块玉”可以看到木版年画色彩运用中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对比色的运用。所以在现代的包装设计中,巧妙地把传统“五色”与对比色运用在包装中,能够达到很好的设计效果。如红配黄,红色热烈蓬勃,象征生命力与吉祥美满;黄色色彩明度高,象征光明。两色放在一起“红黄邻近色对比又使画面亮堂、喜人,让人感到成熟和收获的喜悦,这也正是民众期盼收获、幸福、安康的心理色彩。”[4]将这种色调运用在喜庆生活用品、节日用品和传统礼品包装中,能够深入到消费者的审美心理中,与消费者达到共鸣。图1为河南朱仙镇木版年画礼品包装,包装中是以朱仙镇年画图案为装饰,在色调上以大面积的朱红色和明黄色为主色调,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渲染出欢快祥和的热闹氛围。黑白的中性色运用恰到好处,与高明度的饱和色进行互补达到调和,使色彩平衡、和谐,更突出了色彩主体。河南朱仙镇木板年画文创包装盒的包装运用,既有鲜明的传统特色,又有现代设计感,很好地将年画的色彩特征融入到现代包装中,传达了礼品包装所蕴含的美好寓意。再如苏州肯德基餐厅的一系列餐具包装,如图2。设计师将苏州桃花坞的经典年画图案印在餐具上,色彩以大面积的明黄色为主,鲜活跳跃,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从视觉上给人欢乐活泼、生机勃勃的感觉,正好与肯德基餐厅的快餐品牌效应不谋而合。餐具包装上还配以红色、蓝色、白色的文字,对比的冷暖色彩运用,具有活跃的气氛,画面色彩更加协调。此包装的运用,在对比的冷色暖色的搭配下,刚柔并济,使色彩得到均衡互补,不仅提升了包装的视觉层次,更充分体现了传统年画的色彩特征。在现代包装设计中,运用传统的木版年画进行色彩搭配,不仅能够抓住传统民间艺术的色彩特征,更能够符合消费者的传统审美心理,引起消费者情感的共鸣,更能增加包装的辨识度,使其脱颖而出,具有自己的艺术特色。

二、木版年画图形在包装中的运用

查看全文

融媒时代非遗文化传播方式

摘要:在融媒技术推动下,非遗文化的传播方式不断革新,微信朋友圈、公众号、短视频、网络直播等移动传播平台风起云涌,5G网速的提升与流量资费的下降,促使移动终端远超传统路径,成为传播的主流。非遗文化的传播方式要紧贴时代,合理利用移动媒体的各种优势,发掘自身的文化特色并引入多元流量,以简洁、高效的切入方式推动非遗传播生态化。另一方面,非遗文化还应加强与受众之间线上线下的交流互动,发展高粘性的非遗“铁粉”,编辑优质的视频、推文,组建专业的直播阵营,从方式、路径、内容、视觉等多个方面合力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播发展。

关键词:融媒时代;非遗文化;木版年画;朱仙镇;传播

融媒时代,移动平台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路径,网速的提升带动多元化的传播方式,数据资费的下降促生了诸多的移动流量池,可移动、视听、交互、分享的信息界面成为目前网络传播的主流。信息的固定推送与流量的后期发酵不断更新着人们的感受与认知,传统的传播渠道正在向便捷高效的集群式服务性传播方式转变。实际来看,新媒体技术集合多元传播功能,将信息的搜集整理、编辑制作、传播反馈融为一体,使人们仅靠点击便能浏览参与各种资源。信息技术的空前发展推动各个领域的与时俱进,而非遗文化的传播还没有完全与移动端口相对接。本文结合对非遗传播的现状,以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为案例,对当前非遗文化主要的传播路径进行对比分析,反思其欠缺与困境,尝试建构新媒体技术下非遗文化传播的多元方式。

一、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当前的传播路径

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作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历史久远影响较广,在工艺上,主要包括起稿、画版、雕版、设色、套印等过程,机器印刷出现后,由于传播不畅销路短缺,逐渐走向没落,而今急需传承与保护。中国木版年画最早的传播方式就是沿街张贴售卖,在北宋的《清明上河图》中,开封王家纸马店门前的门神画清晰可辨。木版年画的传播内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题材内容的传播,主要包括历史人物与风俗故事;二是创作形式的传播,即数百年来人们对年画人物的造型特征、装饰技法、设色规律的文化认同;三是制作工艺与作品的传播,主要包括对年画的雕版、套印、宣传、展示、研讨、销售,等等。作为特色的非遗文化,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急需人们关注与挖掘,在传播、传承与保护一体化的进程里,传统的传播路径面临着新媒体科技带来的诸多挑战。

(一)广电与纸媒传播

查看全文

金华木版年画在艺术设计教学的运用

摘要:本文旨在从深厚的中华历史文化出发,通过对金华木版年画艺术特色、历史流传的深入调研,发掘其精湛的木刻技术和浓烈的年画色彩。通过对现代高校内艺术设计教学的广泛研究,以期将金华木版年画技艺的传承与现代高校艺术教学相联系,达到高校艺术设计教学和民间传统技艺的“珠联璧合”,促进两者共同发展。

关键词:金华木版年画;艺术设计;高校教学;运用

目前,中国社会面临的是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崭新局面,面对这一局面,我国高校在艺术设计教学领域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与此同时也出现诸多挑战和问题。要使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教学行业在全球化的大浪潮中勇立潮头,需要我国高校创新教学模式、推陈出新,整合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发掘其价值并高效运用。金华木版年画这一极具艺术价值的传统工艺不失为一种珍贵的教学资源,高校应当关注该资源的艺术特色并将其引进艺术设计教学之中加以合理利用,以最大程度的体现金华年画的时代价值。

一、在欣赏中领会年画之美

在高校艺术设计课堂上,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和体验,将具有艺术特色和历史积淀的资源有的放矢的分享给学生。在学生对金华木版年画进行了解时,教师首先可以系统地为学生介绍一下金华木版年画的历史,之后可以指点学生在图书馆、博物馆、网络上对金华年画开展资料查询搜集,并将查阅所获信息带到课堂上进行全班同学互相探讨,这样既可增进学生对年画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年画艺术的热爱和保护文化资源的意识,使学生乐于接受其与艺术设计课的结合,也通过这种方式增强了学生们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然后,教师再运用质朴的语言和饱满的情怀向学生们讲述金华年画的历史沿革及发展历程,对不同年画所蕴含的各具特色的格调和线条、色彩和造型为学生们展开别开生面的讲解和分析,以这种形式使学生们对华夏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瑰宝获得更细致的了解和感受,让学生们更加对金华年画的创作工艺、艺术特征、绘制形式等充满兴致。

二、在实地考察中领会金华木版年画艺术

查看全文

经济因素对艺术品的影响综述

作者:李振单位:天津财经大学艺术学院

艺术品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伴随着明末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中国艺术品市场也兴旺发展起来。在旺盛的市场需求的刺激下,作为中国民俗艺术消费品的年画得到迅猛发展。天津杨柳青作为我国古代年画的原产地之一,其木版年画的艺术语言深受苏州桃花坞等全国其他地区年画的影响,但是,杨柳青年画无论是题材选择、描绘样式还是生产工艺等,完全是适应市场的需求的结果。

一、市场需求是年画生产的主因

年画始于古代的门神画,是中华民族祈福迎新的一种民俗艺术品,门神主要贴于传统建筑大门的门板两侧,主要有“驱鬼辟邪”和“祈福迎祥”两类门神,包括捉鬼门神、武将门神、祈福门神等等。春节贴年画成为一项重要的节日民俗活动。①清代李光庭在道光年间《乡言解颐》一书中,谈到春节贴杨柳青年画时说“:扫舍之后,便贴年画,稚子之戏耳。然如《孝顺图》、《庄稼忙》,令小儿看之,为之解说,未尝非养正之一端也。”②巨大的市场需求也必然催生了年画的大发展,为了扩大年画生产降低生产成本,全国各地纷纷采用木版印刷年画,其中以河南开封、四川绵竹、福建泉州、江苏苏州、山西临汾、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县等地产品最著名。

杨柳青木版年画始于元末明初,到明永乐年间,大运河重新疏通,南方精致的纸张、水彩可直达杨柳青,使这里的绘画艺术得到发展。杨柳青年画从清代雍正、乾隆至光绪初期最为风行。清代中期达到全盛时期,当时杨柳青全镇连同附近的三十多个村子,“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画店鳞次栉比,各地商客络绎不绝,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绘画之乡。杨柳青镇虽年画作坊林立,但资金雄厚、雇工众多、画版满屋充栋者,只有戴廉增和齐健隆两家。据记载,齐、戴两家作坊,各有画案50多个,雇工200多人,每年生产用纸2000件,每件500张,产品不下百万幅。③杨柳青年画的销路很广,其中,戴廉增还把年画分号开到了北京崇文门外打磨厂和沈阳小西关万寿寺。由于杨柳青年画的产量大、销路广,给年画生产者带来丰厚利润,民间谚语就有“当行、当行,抵不住一个画行”之说。20世纪初,随着机器印刷在中国出现,杨柳青木版年画无法与质高价廉的机印年画进行竞争,在上世纪30年代末,木版年画退出历史舞台。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成立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和杨柳青画社,专门从事年画的创作、生产和发行等工作,由于采用机器印刷,大大降低了杨柳青年画的生产成本,同时,由于销售渠道的畅通,杨柳青年画行销全国,1956年出版近900种,发行9000多万张,1962年出版近千种,发行2亿多张。改革开放以后,1985年出版达到10566万张,占当年全国年画总产量的15%,④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年画生产丰厚的利润是推动年画发展的强大动力。

二、杨柳青年画丰富多彩的题材满足了市场多样性需求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