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系统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8 21:02:5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膜系统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水污染的膜系统规划思考
关键字:水污染控制系统规划
一、无机物的结垢
在水中存在Ca2+、Mg2+、Ba2+、Sr2+、CO32-、SO42-、PO43-、SiO2等离子。在一般的情况下是不会造成无机物结垢,但是在反渗透系统中,由于源水一般浓缩4倍,并且pH也有较大的提高,因此比较难溶解的物质就会沉积,在膜表面形成硬垢,导致系统压力升高、产水量下降,严重的还会造成膜表面的损伤,使系统脱盐率降低。
衡量水质是否结垢有两种计算方法:
控制苦咸水结垢指标
对于浓水含盐量TDS≤10,000mg/L的苦咸水,朗格利尔指数(LSIC)作为表示CaCO3结垢可能性的指标:
水污染的膜系统规划探索
一、无机物的结垢
在水中存在Ca2+、Mg2+、Ba2+、Sr2+、CO32-、SO42-、PO43-、SiO2等离子。在一般的情况下是不会造成无机物结垢,但是在反渗透系统中,由于源水一般浓缩4倍,并且pH也有较大的提高,因此比较难溶解的物质就会沉积,在膜表面形成硬垢,导致系统压力升高、产水量下降,严重的还会造成膜表面的损伤,使系统脱盐率降低。
衡量水质是否结垢有两种计算方法:
控制苦咸水结垢指标
对于浓水含盐量TDS≤10,000mg/L的苦咸水,朗格利尔指数(LSIC)作为表示CaCO3结垢可能性的指标:
LSIC=pHC-pHS
MBR乙烯废水处理论文
1工程概况
中石化某乙烯生产装置所产生的废水主要来自以乙烯为龙头的乙烯、裂解汽油加氢、丁二烯抽提、芳烃抽提、高密度聚乙烯、线性低密度聚乙烯、环氧乙烷/己二醇、聚丙烯、MTBE/丁烯-1等生产装置及配套设施排出的生产废水、初期雨水和生活污水及全厂事故水池中的不达标废水。各装置废水经调节、中和、聚结除油、气浮预处理后,依次进入纯氧曝气池、MBR,出水进入出水池经监测合格后外排或回用。设计废水量为500m3/h。
2MBR工艺设计
2.1设计进、出水水质
装置内废水经预处理后,进入MBR生化处理系统处理,出水水质要求达到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一级标准,CODCr质量浓度要求达到中石化企业标准即60mg/L。
2.2工艺流程技术说明
反渗透水处理系统微生物污染研究论文
摘要:针对反渗透水处理系统运行中出现的微生物污染情况,分析了反渗透膜微生物污染产生的原因及危害,给出了微生物污染预测和简易辨别的方法,提供了微生物污染防治的措施与方法。
关键词:反渗透膜;微生物污染;防治
从1953年提出用反渗透技术淡化海水,到二十世纪60年代的商业化运营,时至今日经过50多年的发展,反渗透水处理技术成功地运用于许多领域。从反渗透技术最初只用于海水淡化,后来逐步扩大到苦咸水淡化、食品加工、医药卫生、饮料净化、超纯水制备等方面,产生了很高的经济效益。
在反渗透水处理系统运行过程中,若系统设计不合理或运行控制不当,必然会出现膜污染的情况。在膜污染的几种类型中(沉淀污染、微生物污染、胶体污染等),微生物污染具有其特殊性,它在反渗透水处理中所造成的运行困难是最严重的一种。目前,国内在反渗透水处理系统运行中,膜的微生物污染问题日渐突出。
1微生物污染的产生和危害
1.1产生原因
农村供水超滤技术运用问题
当前,超滤技术处理农村水源水逐渐得到广泛应用,然而在农村水厂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缺乏技术支持和稳定的资金来源,致使部分农村改水工程搁置不前,有些已建工程由于机电设备老化、各类设施损坏而不能及时维修,多半处于瘫痪或半瘫痪状况,缺乏统一长远的发展规划[1]。在工程管理方面,一些地方领导对饮用水安全问题的严峻形势认识不足,对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没有给予重视和支持,已建工程缺乏后期管理与定期维护,重建设轻管理现象严重[1]。村镇水厂一般也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并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2]。如何保证超滤系统在农村水厂中的正常运行和规范管理就变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重庆秀山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分析超滤系统在实际运行中的管理方法和遇到问题的解决措施。
1工程概况
该饮水工程建设时间为2009年12月,建设地点位于重庆市秀山县龙池镇建国村,并于2010年4月投入使用。设计供水规模为10m3/h,供水受益人口为2940人,工程占地面积为21m2。工程采用以浸没式超滤膜为核心,并附以混凝、粉末炭等预处理技术以及滤后消毒的工艺,出水水质按照国家现行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中关于小型集中供水的水质标准严格把关,处理工艺如图1所示。膜组件采用PVC外压中空合金帘式超滤膜,由苏州立升净水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其截留分子质量为50000dalton,公称孔径为0.01μm。继电器控制进、出水、加药,反洗、曝气以及排污等程序。其中过滤时间29min,曝气时间1min,曝气循环次数5次,降液时间15s,气水反洗时间20s,排污时间15s。混凝剂采用碱式氯化铝([Aln(OH)mCl3n-m]),通过试验研究确定投加量为0.8mg/L。原水取自当地一个水库,浊度为0.76~5.89NTU,CODMn为2.01~2.54mg/L,水温为7.5~31.4℃,原水氨氮质量浓度非常低,最高时仅为0.26mg/L,其余时间均在0.1mg/L以下。
2超滤系统的日常维护和运行管理
设备的运行、维护及管理过程总是相伴而生的,运行过程中一旦出现了问题就需要及时解决,只有及时的维护、有效的管理才能保证设备长期、正常、高效的运行,还能及时掌握设备运行性能的第一手资料,提高后期工作效率,同时也能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对今后类似工程案例具有宝贵的参考价值。故本工程运行管理主要从以下6个方面做起。
(1)水厂负责人“日值班”制度水厂负责人必须每天去水厂查看一番并做好相关数据的记录。查看的内容包括:整套设备有无人为破坏现象,所有管道、阀门是否漏水,膜池是否有溢流现象,所有设备是否均为正常运行状态。记录的相关数据包括:膜池水温、出水流量。
膜生物反应器工艺处理PTA废水研究
摘要:本文将采取膜生物反应器作为主要中心组合工艺对PTA废水予以处置,如此一来,进一步分析组合工艺呈现出的处理效果。根据本次研究不难看出,该工艺对于处置PTA废水来说效果显著,系统抗负荷冲击性高,同时,其出水的品质较高。
关键词:膜生物;反应器;工艺技术;膜污染;PTA废水
精对苯二甲酸(PTA)作为产出聚酯的关键性原料,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因为聚酯原材料渐渐在纤维、薄膜以及其他多样化的工业制品加工中获得了普遍性地运用,我国甚至于全世界的聚酯需求量都在快速攀升,这就在短时间内导致PTA原料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特别是就当前而言,伴随聚酯以及PTA生产工艺技术被广泛地应用,我国各个地区大批新型化的聚酯以及PTA生产设施也在稳步地开展。但是,随之而来的是不可避免的废料产出问题,其PTA生产期间出现了诸多高浓度有机废水,此时,相关的工作人员务必要对其提供达标处置排放或者回收利用,所以PTA生产迅速发展在同一时间也促进了PTA污水处置技术的发展。
1PTA生产废水的特征分析
针对PTA生产设施来说,主要是以对二甲苯作为原料,在醋酸介质内逐渐催化,渐渐氧化成为精对苯二甲酸。在所释放的废水之中,一般会包含对苯二甲酸、对二甲苯、甲苯、醋酸、钴、溴等多种多样的污染体。一般来说,其废水表现为明显的酸性,而如果采取碱液处理设施以及管道的时候,其表现为碱性。有机酸含量较多,其实际水质、水量以及温度也会伴随设施运作的情况出现很大的变动,是较难处置的废水之一。CODcr通常在5000~8000毫克/升,事故状态能够高达11000~15000毫克/升。进一步来说,其中的污染物很多情况下就是芳香族化合物,是一种极难通过生物降解的物质之一,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工作人员的难度。TA悬浮物的实际浓度通常浮动在800~2500毫克/升。所以部分单位会依据PTA污水的特征,进一步地研发出“厌氧+好氧”的污水处置技术,从而保证所排放出的污水可以达到他们的最高达标排放,除此之外,一些项目依据其特殊排放标准,相应地增添了MBR或者砂滤等其他处置板块。现如今,已经在诸多PTA污水处置项目获得成功。膜生物反应器(MBR)作为一项生物技术以及膜技术相综合的高效生化水处置技术,由于其污染体的去除效果佳、净化品质高、水质平稳以及净化水易于回收利用,所以逐渐受到了业内人士的重视。
2污水处理工艺流程分析
化工园区废水处理方案
万华工业园(宁波)综合废水处理装置主要针对万华化学(宁波)有限公司,主要处理包括万华化学,万华化学(容威)等相关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为实现工业园循环经济、绿色化工的目标,大部分废水装置产水输送至中水回用装置进行回用处理,这对于废水处理系统,回用水处理系统的稳定性要求较高。通过多年的实践处理,逐渐摸索出一系列的处理方法和经验。
1分流处理及技术介绍
根据废水处理装置废水来源、污染物种类、污染物含量的不同,工业园运行两套废水处理系统,一套为150m3/h高浓度废水处理装置,另一套为360m3/h综合废水处理装置。高浓度废水处理装置主要用于处理来自硝基苯装置、MDI(异氰酸酯)装置废水,综合废水处理装置用于处理高浓度废水处理装置产水、煤气化装置废水、苯胺装置废水。高浓度废水处理装置采用固定化高效微生物处理方式,来水经过混合、均质、pH调节、混凝沉淀后,去除来水中的悬浮物,提高废水可生化性。通过自流,废水进入生化系统,生化系统分为厌氧段和好氧段,在厌氧段,通过微生物的水解、酸化、发酵等作用,对自来水中的有机杂化类有机物进行开环作用,提高废水可生化性。在好氧段,通过好氧微生物的氧化作用,将废水中的有机物降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同时,在好氧段后端,通过硝化作用,将来水中的氨氮氧化为硝酸根和亚硝酸根。在好氧段后端,加入碳酸钠为硝化反应提供无机碳源。处理合格的废水通过废水提升泵输送至园区综合废水处理单元进行进一步深度处理。高浓度废水处理装置生化池装填有有机填料,为微生物生长、繁殖提供空间,废水处理装置产生的所有废气统一收集后进行活性炭吸附处理。高浓度废水处理装置COD去除率能够达到80%以上,氨氮去除率能够达到90%。并且对硝基苯、硝基苯酚、氯苯等有机物具有一定的处理能力。综合废水处理装置采用活性污泥+MBR处理方式[1],来水经过混合、均值、PH调节和混凝沉淀后,进入水解酸化池,以提高废水可生化性。然后进入缺氧池,在缺氧段去除大部分的COD,之后,废水进入好氧段,去除氨氮和剩余的有机物,并通过MBR实现废水分离。膜池废水通过污泥回流泵,以3倍回流比回流至缺氧段前端,进行反硝化反应。由于来水中的COD浓度较低,为确保系统反硝化彻底性,缺氧段进水段根据来水碳氮比投加园区副产甲醇。综合废水处理装置产水能够达到国家一级排放标准,COD及氨氮去除率达到95%以上。废水处理装置产水直接输送至回用水处理装置,经超滤、反渗透处理后,产水输送至循环水装置作为补水,浓水排放至市政污水处理厂。
2技术改造及设施升级
由于设计不合理、运行管理等原因,高浓度废水处理装置和综合废水处理装置在运行过程中均出现了各种问题,在实际运营过程中,各废水处理装置不断通过技术改造和设施升级,以满足产水的达标排放。2.1填料安装方式改造。高浓度废水处理装置初始设计底部装填火山岩无机填料,上部以散装方式装填有机填料。在运行过程中发现,生物池经常发生堵塞,单条处理线处理能力设计37.5m3/h,实际流量达到30m3/h时,由于底部无机填料被生化反应产生污泥堵塞,上部无机填料受水利挤压,生物池通量不足,重力流不能克服池体内填料阻力,生物池发生溢流。确认溢流原因后,首先对生物池有机填料进行改造,将有机填料直接堆积的方式改为有机填料装填至球形骨架填料内,再堆积至池内。球形骨架堆积时,周围形成流道,减少了直接堆积挤压对自下而上废水流的阻塞。对更换球形填料后的生化系统进行测试,在进水COD小于1200mg/L,氨氮小于200mg/L时,系统COD去除率能够达到75%以上,氨氮去除率能够到达75%以上。改造后,个别生物池,尤其是好氧池中段依然存在曝气不足,局部无曝气问题,分析可能原因是好氧池中段生化反应活跃,系统产泥量较大,污泥在底部火山岩填料中被截留,长期累积后,池体内阻力增大,曝气压力不足。改造过程,首先选取两个生化池,在进水稳定时,持续跟踪其处理效果,后将该生化池底部火山岩填料移除,并更换为球形骨架有机填料,经驯化后,跟踪处理效果,火山岩移除后,处理效果变化不大,而曝气能够持续。2.2增加生化系统停留时间。高浓度废水处理系统设计停留时间为35小时,生化处理系统共7级,经过测定,前四级填料降解COD负荷为0.83kgCOD/m3(填料)•d,后三级的脱氮负荷为0.30kgNH3-N/m3(填料)•d。在该处理效率下,废水系统出水指标无法达到要求。经过改造,将原四个废弃的活性炭池改造为好氧生物池[2],改造后,停留时间增加3小时,COD去除率提高至80%,氨氮去除率提高至85%。2.3膜系统清洗方案优化。在园区综合废水处理装置,MBR系统初始设计通量为20L/(㎡•h),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运行通量约8L/(㎡•h)。为保证系统处理能力,优化了膜清洗方案[3],通过分析膜污染物类型,尝试不同清洗药剂、清洗浓度和清洗频次。从而确定了以酸洗为主,次氯酸钠清洗为辅的清洗方式,并将盐酸清洗浓度提升至3000mg/L以上,清洗效果显著提升。运行过程中曾出现产水软管脱落后,膜池生物污泥通过膜产水管线进入MBR产水池,致使清水池水质污染,含有生物污泥的水进而通过膜丝反洗常规操作进入膜丝内部,导致整组膜丝内部污堵,在线及离线清洗均无法恢复膜通量。后通过实验测试采用泵抽吸的离线清洗方案,将12个膜组件逐个离线清洗出来,恢复了膜通量。清洗后系统运行超过两年,未发现明显的膜通量衰减情况。2.4膜系统改造MBR。系统初始运行约一年后,由于膜组件积泥严重,对膜箱和曝气方式进行了更改,增加了膜组件周围围挡,使曝气更集中。结合膜系统清洗方案优化,最终,使膜处理能力能够达到12L/(㎡•h)左右。初始使用膜组件在运行三年后,膜通量进一步衰减,且无法通过清洗方式恢复,通过方案优化,在未停水状态下,采用其他品牌膜组件对现有系统膜组件进行了更换,且设计膜通量根据实际运行情况进行重新设计。在运行过程中因膜组件曝气管线和产水管线采用软管连接,运行过程中若曝气管脱落影响膜组件正常曝气搅动导致膜组件积泥进而影响产水量;运行过程中若膜产水管脱落或者漏气,一来会影响膜产水质量浊度升高,严重的会有污泥进入MBR产水池,进而影响后续中水回用装置反渗透膜运行稳定性,二来会导致膜丝内部污泥污堵。最终原有装置改造为金属软管连接,新建装置采用硬管连接,确保了膜运行安全,目前膜系统运行稳定。
3园区废水管理要点
瓷结合力影响研究管理论文
论文关键词:结合因素影响分析
论文摘要:钛-瓷结合理论分为机械结合和化学结合两部分。如今普遍认为,绝大多数钛-瓷修复系统的结合主要靠化学结合,个别系统主要为机械结合。合金的氧化行为决定了其与瓷结合的潜力,表面有强附着性氧化膜的合金能与瓷形成良好的结合,而氧化膜附着性差的合金与瓷的结合力也差。不形成外在氧化膜的合金,如银-钯合金,其金-瓷结合则为机械结合。钛-瓷之间的结合主要靠化学结合,钛的氧化行为是影响钛-瓷结合力的主要因素。影响钛-瓷结合力的另一个主要因素,是由于金-瓷热膨胀系数不匹配而造成的瞬时热应力和残余热应力。
一、钛的氧化行为对钛-瓷结合力的影响
钛在低于800℃时,短时间内可形成紧密粘附于其表面的氧化膜,而在高温下则会形成多孔的、缺乏粘附力的氧化膜。因此,对于钛氧化行为对钛-瓷结合力的影响必须考虑到以下因素。
1.升温时氧化层的形成。氧作为溶质特别是在高温条件下很容易溶入钛中,而少量的O2溶入Ti中便可明显地改变Ti的性能。Adachi等观察了纯钛和Ti-6Al-4V合金在650℃至1000℃升温过程中的瞬时氧化行为,发现710℃时Ti的氧化膜已有相当的厚度。750℃时Ti为紫色到兰色,提示氧化膜厚度为32nm;而Ti-6Al-4V表面只呈黄色到金黄色,提示氧化膜厚度仅有11nm。在1000℃时,二者的氧化膜厚度均为1000nm且从金属表面剥脱。该实验同时说明,即使在低于800℃时熔附瓷也不能消除氧化过程。用热动力学方法观察,基于Ellinghum′s曲线在700℃~1000℃时Ti/O2的溶解平衡,要求氧的压力为10-30~10-42个大气压。因此,用现有的牙科真空烤瓷炉,在如此低的氧压下防止过度氧化,几乎是不可能和不现实的。钛表面高温氧化的最常见氧化物是TiO2,所以TiO2必然成为钛-瓷修复系统的结合介质。
2.自身氧化层与钛的结合。Menis等曾将一种低熔瓷在800℃时熔附于铸钛表面,发现其结合力虽然与普通瓷与Ni-Cr的结合力相当,但金瓷分离发生在氧化物与金属界面间,提示氧化物与钛的结合力较低。Yilmaz的氧化膜结合力实验显示,Ti的低温氧化膜结合力(39.1N/mm2)明显大于Ni-Cr合金(32.1N/mm2);Ti样本的断裂面均位于氰基丙烯酸粘固层内,说明Ti氧化膜结合力高于氰基丙烯酸粘固剂的粘着力。Adachi等的研究发现,钛与Ti-6Al-4V合金低温氧化的样本经多次模拟烤瓷程序的烧烤后,其氧化膜的结合力明显下降。以往认为在高温时TiO2不能形成保护性膜,是因为氧化膜内形成向内增长的应力,当氧化膜接近1000nm厚时,应力的增长明显超过了膜的强度,导致了膜的折裂并将新的金属面暴露于大气中。然而,Whittle和Stringer在分析了不同氧化膜结合模型的实验结果后,认为任何一种试图通过释放应力或杜绝应力形成以改善氧化物的结合模型都不能被完全接受。氧化物与其底层金属的结合明显地依赖于氧化物与金属间形成的原子键。钛在高温时形成疏松的TiO2膜,氧和钛离子可通过此膜扩散,氧化膜下的金属表面继续氧化,致使氧化膜增厚。阳离子通过氧化膜向外扩散的结果是使金属内部出现晶格缺陷,若不阻止这些晶格缺陷的形成,氧化膜则将发生剥脱。因此,氧化物中应力的增长可能是这一过程的结果,而阳离子通过氧化膜向外扩散伴随着金属支架内部晶格缺陷的形成,才是导致氧化膜脱落的真正原因。可以认为,低温氧化的试件经多次模拟烤瓷程序的烧烤后,其氧化膜结合力明显下降是继续氧化所造成的。
反渗透水处理设备在污水处理的应用
【摘要】针对工业污水处理当中反渗透水处理设备的应用现状,进行综合分析,并结合具体的案例,简要介绍了反渗透水处理设备在工业污水处理中的应用要求,如材料要求与设备要求等,提出反渗透水处理设备在工业污水处理中的应用要点,希望能够为有关人员提供良好的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反渗透水处理设备;工业污水;工业污水处理
在工业污水处理当中,反渗透水处理设备有积极作用,通过合理利用压力,将水源与其他杂质有效分离,提升工业污水处理效率。将反渗透水处理设备运用到工业污水处理环节,需要有关人员选择合理的反渗透膜,并加强压力控制,保证工业污水处理水平得到更好提升。鉴于此,本文深入研究工业污水处理当中反渗透水处理设备的具体应用。
1项目概况
某大型工业污水处理厂当中,运用反渗透水处理设备,能够保证工业污水处理水平与效率得到全面提升。该工业污水处理建设规模比较大,需要采用先进的反渗透水处理设备,处理人员还要重点检查系统的运行压力,保证工业污水的浊度去除率符合有关规定。
2反渗透水处理设备在工业污水处理中的应用要求
中西医结合对眼后部轮脏关系论文
【关键词】五轮学说;中医眼科
中医眼科专科辨证的理论依据以“五轮学说”为主[1]。“五轮学说”是指眼局部由外至内分为胞睑、两眦、白睛、黑睛和瞳神五部分,分别内应于脾、心、肺、肝、肾五脏,命名为肉轮、血轮、气轮、风轮、水轮,总称“五轮”,借以说明眼的解剖、生理、病理及与脏腑的关系,并应用于指导临床辨证论治[2]。“五轮”与西医眼解剖的关系如下[3],肉轮指眼睑皮肤、皮下组织、肌肉、睑板和睑结膜;血轮指两眦部皮肤、结膜、血管及内眦的泪阜、半月皱襞和泪点;气轮指球结膜和前部巩膜;风轮指角膜;水轮分狭义和广义二种,狭义者专指瞳孔,广义者不仅指瞳孔,还包括葡萄膜、视网膜、视神经以及房水、晶状体、玻璃体等,现在一般使用广义的水轮概念。
“五轮学说”源于《内经》,《灵枢·大惑论》大体指出了眼的各个部分与脏腑的关系[4],后人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完善和发展。隋唐《龙树眼论》首次提出“五轮”的名称[5];晚唐《刘皓眼论准的歌》把眼分为五个部位,并将各部与五脏联系起来;北宋初王怀隐在《太平圣惠方》中对“五轮”配位作了改进,系统介绍“五轮学说”;南宋后期杨士瀛在《仁斋直指方》中对“五轮学说”的定位进行改进,确定了“五轮”的配属;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对“五轮”的病因及症状进行详细论述,并列有治疗方法;明王肯堂在《证治准绳》中将五脏、五行、五方、五色、天干、地支、生理、病理等结合起来论述,形成了权威的学术观点;清初傅仁宇在《审视瑶函》中对“五轮”与五脏相应的标本学说进行理论上系统总结,阐明“五轮”与五脏及五行的关系,为“五轮”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并沿用至今[6]。
随着科学的发展,特别是1851年德国医生HermannvonHelmholtz发明了眼底镜以后,眼科界发现了眼后部玻璃体、视网膜和脉络膜等结构,这些结构是传统“五轮学说”没有提及的,因此医家将水轮的范围扩大,形成了广义的水轮概念,以便包含这些新发现的结构。广义水轮的概念虽然解决了狭义水轮概念中部位局限的问题,但并没有解决眼科临床辨证论治中的困惑,因为广义水轮概念中的范围太大,将瞳孔、葡萄膜、视网膜、视神经以及房水、晶状体、玻璃体等专责于肾,而不考虑这些结构病证的特殊性,不利于对这些部位病证的辨证论治,至今一直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为此,作者在中医之眼概念与西医之眼概念基本一致的前提下,根据西医眼的解剖学知识,结合中医轮脏理论、肝肾同源理论等,提出“后五轮假说”的设想,即在维持传统“五轮学说”不变的前提下,对传统“五轮”未提及的眼部结构(即眼底镜下才能见到的结构)另外进行轮脏配属,以体现“脏之有病必现于轮、轮之有证乃由脏之不平所致”的理念。之所以取名为“后五轮假说”,一个是表示出现时间上的“后”,另一个是表示眼底部位上的“后”。“后五轮假说”将玻璃体、视网膜(含视网膜血管、视神经、黄斑)和脉络膜的轮脏配属如下。
玻璃体内属肺。陈达夫在“内眼结构与六经相属学说”中指出,玻璃体属手太阴肺经[7]。玻璃体色白透明,白为肺金本色,故属肺。
视神经和视网膜属肝。《内经》说:“肝开窍于目”,《素问·五藏生成篇》说:“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灵枢·脉度》说:“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眼的功能为“视”,而视觉的发生、传导及视觉信号的接收完全有赖于视网膜及其传导接收系统功能和结构的正常,只有该系统的正常,才“能视”,才“能辨五色”,因此视网膜、视神经及其视觉中枢应内属于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