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变革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8 19:48:0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模式变革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模式变革

畜禽养殖模式变革探讨

摘要:随着我国产业发展发生巨大变化及人们对畜禽产品质量要求的提升,传统的散养方式已不能适应当前形势的需要,我国畜牧业大而不强的因素众多,基层工作多年研究发现当前养殖与环境关系矛盾突出,饲养方式固化不变等因素尤为突出。

关键词:畜禽;养殖结构;养殖模式;变革;资源化

养殖工作要敬畏自然,尊重自然规律,需要围绕着动物福利实施、环境保护、遵循自然规律来开展,才不会被大自然抛弃,这样养殖户的收益不单是来自饲养的动物本身,养殖户的收益可能还会有来自天然的回报。近年来国家层面倡导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等模式都是在引导养殖户敬畏自然,合理保护自然资源。笔者以家乡所在的黄淮平原地区畜禽养殖模式为基准,结合工作实践提出以下个人见解。

1调整畜禽养殖结构,大力发展草食家畜

草食畜禽以饲草和秸秆为主食,用粮少,将植物秸秆等转化成可食动物性蛋白产品,既能缓解人畜争粮,减轻粮食带来的压力,又能丰富百姓肉食供应种类及质量。黄淮农区不同于草原牧区,农作物秸秆资源十分丰富,但利用率十分低下,大部分被焚烧掉,不仅浪费资源,而且造成了环境污染,因此农区要充分发挥农作物秸秆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牛、羊、鹅等以饲草秸秆粗饲料为主的畜禽品种,推动农牧业生产良性结合,提高种植户及养殖户的经济效益,保护生态环境。

2林下生态养殖

查看全文

会计计量模式变革论文

摘要:随着现代会计环境及有关利益各方对会计信息需求的变化,传统的会计计量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本文通过分析会计计量的内容、目标,阐述了会计计量由历史成本向公允价值变革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会计计量;可靠性;公允价值

会计计量是指根据被计量对象的计量属性,选择运用一定的计量基础和计量单位,确定应记录项目金额的会计处理过程。会计计量由两个主要因素构成:一是计量属性,二是计量单位。计量属性解决“计量什么”,而计量单位解决对选定的计量属性“用什么去计量”。计量属性与计量单位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计量属性是内在的、根本的问题;计量单位是外在的、形式的问题,计量单位的选择随计量属性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作为财务会计的一个重要环节,会计计量的主要内容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成本、损益等,并以资产(负债往往可称为负资产,而所有者权益为资产扣除负债后的剩余资产或净资产)计价与盈亏决定为核心。其中,资产计价就要用货币数额来确定和表现各个资产项目的获取、使用和结存;而损益决定则是指通过量化和比较来确定经济资源在使用过程中所发生的转移、消耗或折耗同所产生结果之间的数量差。会计计量的目标,是在账面上及时地反映实际价值的变动,使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实际价格始终保持一致。

历史成本计量是传统会计计量的核心,历史成本原则包括两个内容:一是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属性,二是以名义货币为计量单位。按照历史成本原则进行会计核算时,某项资产要求按其取得或交换时的实际价格计价入账,入账后的账面价值(历史成本)在该资产存续期间内一般不作调整。在强调收益计量且相对稳定的传统会计环境中,历史成本因其客观性、可验证性和有利于反映资产经营责任履行情况的优势而被广为推崇。然而,现代会计环境及信息需求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量,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生了根本变化。全球性通货膨胀促成了现行成本法等通货膨胀计量模式的适时提出,随着世界经济局势的巨大变化,高新技术被大量地采用、信息技术的发展,大规模的企业联合和兼并,以及衍生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加之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决策的相关性及充分披露的要求越来越高,历史成本计量受到了严峻挑战。公允价值、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等价值计量基础,可以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及时反映资产价值的变化和风险,具有高度决策相关性,并且能披露传统会计所无法处理的自创商誉、衍生金融工具、人力资源等会计信息,使资产负债表更能体现企业价值,提高了会计信息在经济信息系统中的地位,因而打破了历史成本法“一统天下”的神话,引起了会计计量模式的变革。本文拟从会计计量的质量要求谈谈从历史成本到公允价值的发展趋势。

一、可靠性与相关性的两难选择

在传统会计模式下,可靠性是最重要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所谓可靠性是指会计信息应如实表达所要反映的对象,一般由客观性、可验证性和中立性三个要素组成。可靠性原则与历史成本原则及稳健主义紧密相联,反映了会计人员传统的价值取向,即会计应以事后反映为主,而这种反映必须是客观、中立、证据确凿的,且排斥主观的估计和预测,以降低会计报表使用者的财务风险,更进一步说就是降低会计人员的职业风险。

查看全文

农村家庭模式变革论文

[摘要]随着大量农民工从农村到城镇的流动冲击着农村传统的家庭模式,使广大农村出现了许多新的家庭模式,如半流动家庭、双流动家庭、空巢家庭、迁移婚姻家庭等。这些新型家庭模式正取代农村原来的直系家庭和核心家庭,成为打工潮下农村主要的家庭模式,并带来农村养老、婚姻、教育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危害农村社会稳定和谐。必须高度重视并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关键词]农村家庭模式变革

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6908(2007)0620

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家庭结构有了较大改变,在家庭类型上转变为以直系家庭和核心家庭为主,在家庭规模上呈现缩小趋势。过去那种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如今已经很难看得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年老祖辈加年轻父辈及幼小孙辈的直系家庭和一夫一妻加一个个孩子的核心家庭。改革开放以前的农村家庭中,基本沿袭着与农业文化相适应的“男主女从”的传统核心家庭模式,丈夫为家庭的主要角色和支配角色,妻子为次要角色和服从角色,在家庭重大事情如农业生产安排、经济投入等等问题上,丈夫具有决定性权力,而妻子的职责是服从和执行丈夫的决定。此外,妻子主要负责全家人的生活起居,例如洗衣、做饭等。丈夫的角色具有外向性特征,为家庭创造的价值是能够得到承认的;而妻子的角色具有内敛性特征,对家庭劳动价值是不被承认的。这种“男主外女主内”“夫妻朝夕相处”主从分明的家庭关系模式和家庭权力结构由于受到两性的认同,长期以来有效的维持着农村家庭的平衡。

然而,随着我国农村改革的深入,以及社会工业化、城市面上化的发展,加之城乡隔离政策的松动,在农村,大量农民工进城正在改变着农村不少家庭。数千年来传统和相对稳定的家庭模式正在经历可能是有史以来少有的深刻变化。他们中,有的拖家带口一起进城,但由于举家外出在城市立足存在重重困难,这种家庭通常丈夫常年在外打工,妻子留在家里照顾老人、抚育孩子、种田看家,也有少部分是妻子外出打工,丈夫留守家里。于是他们被称为“半流动家庭”。如夫妻一方在外流动打工,一方留守的“半流动家庭”。“半流动家庭”又分为“主妇留守家庭”和“丈夫留守家庭”;夫妻双方都在外流动打工的被称为“双流动家庭”,“双流动家庭”又可分为夫妻双方一起居住的“双流动家庭”和分开居住的“双流动家庭”等。“双流动家庭”留给农村的是“空巢家庭”,即带来的是孤苦的留守老人和跟着老人在一起生活的留守儿童。“半流动家庭”和夫妻双方分开居住的“双流动家庭”都同时隐含着“迁移婚姻”家庭。

“半流动家庭”、“双流动家庭”、“空巢家庭”、“迁移婚姻”家庭这些新家庭模式正取代农村原来的直系家庭和核心家庭,成为打工潮下农村主要的家庭结构形式,并带来农村养老、婚姻、教育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危害农村社会稳定和谐。

查看全文

大数据时代统计模式变革思考

[摘要]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通过建立统计数据与信息技术有效融合机制,进一步提升了统计数据管理效率和质量,对传统的统计工作模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章首先研究大数据时代传统统计模式受到的影响,其次提出大数据时代优化统计模式的具体路径和对策建议,以期为推动大数据与统计工作的深度融合提供一定的经验借鉴。

[关键词]大数据;统计模式;困境;影响;成效;对策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稳步推进,新时期我国经济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更加复杂,政府对各类经济数据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众对行业统计数据等方面的信息关注度也在不断提高,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统计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在数据挖掘、处理和分析等方面,可以在巩固传统统计模式优势的基础上进行不断创新,从而更好地提高数据统计效率和质量,推动统计工作实现更大的价值。加强大数据时代统计模式变革研究和对策分析,对统计工作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影响。

1大数据时代对传统统计模式带来的影响分析

大数据时代,信息产生、变化、传播和应用速度不断提高,常规的统计模式和技术已经不能对海量的信息进行及时准确地处理,需要引入大数据相关技术来进行处理,才能更好地彰显统计数据价值,对传统统计模式带来了较大的冲击。(1)传统统计权威性产生影响。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海量的数据资源可以借助大数据技术来进行及时处理和分析,这种处理技术可以在政府宏观决策制定、微观分析以及行业研究等领域得以广泛的应用,国内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出现和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电子企业等率先引入大数据技术,在数据采集和挖掘处理等方面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多的咨询、预测等服务,且在商业领域和公共服务领域已经打破了界限限制,更好地加以融合,公共统计数据既可以通过政府有关部门来进行调查和分析,公众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等及时了解相关的行业资讯,传统的统计模式背景下统计效率低、统计数据质量不高等问题日益凸显,不能满足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统计部门的权威性受到质疑。(2)统计方法和技术有待进一步创新。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信息价值日益凸显,在信息的产生、传递以及链条集成等方面都需要加以深度应用和分析,才能更好地提高信息利用价值。传统的统计调查模式,主要是通过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协调、逐层分解落实的方式来完成数据统计,往往是通过抽样调查的方式来判断整体的发展变化情况,在具体开展抽样调查过程中,样本选择的代表性、典型性,样本覆盖的范围等都会对统计数据结果产生不同的影响,加上在统计过程中调查对象对统计工作缺乏科学的认识,不愿意主动提供和配合完成相关的统计工作,基层统计人员本身素质和能力偏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统计数据的效率和质量,传统的统计技术和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政府、公众等对数据需求方面的要求。(3)数据整合和共享程度有待进一步放开。政府在信息数据统计和分析等方面结构和模式比较固化,往往是各级有关部门分类进行数据上报,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联动和沟通,不利于统计数据质量的提高,同时不同的政府部门对于统计数据的要求也各不相同,目的也各不相同,导致在统计调查过程中很多调查事项重复,增加了基层负担和统计部门的工作任务,造成了资源浪费。此外,官方数据在开放共享等方面没有形成良好的融合机制,由于数据来源不同,统计口径不一致,增加了数据整合负担,造成统计数据混乱,数据资源难以有效进行共享应用,不利于统计工作的高效开展。

2大数据时代优化统计模式的具体路径和对策探析

查看全文

宪法变革模式研究论文

1982年宪法公布施行以来,在宪法指导下,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宪法在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1988年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1993年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和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分别对宪法的个别条款和部分内容作了必要的修正。

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向更深层次发展,现行宪法在有些方面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价值理念更新的需要。正如中共中央总书记同志《在首都各界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公布施行二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所指出的:“要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要求,根据实践中取得的重要的新经验和新认识,及时依照法定程序对宪法的某些规定进行必要的修正和补充。”与此同时,“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切实履行解释宪法的职能,对宪法实施中的问题作出必要的解释和说明”。因此,根据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发展和认识的深化,对现行宪法进行解释和修改都是必要的。

一、现行宪法变革的模式选择

(一)宪法变革及其模式选择

宪法作为国家根本法,必须保持相对稳定,这是维护宪法权威、保障宪法实施和国家稳定的重要保证。宪政史的经验证明,宪法不稳,缺乏权威,是造成宪法危机和国家动荡的重要因素。因此对宪法的变更必须十分慎重。

但是,保持宪法稳定,并不意味着宪法一成不变,宪法稳定只能是一种相对的稳定、动态的稳定。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一方面宪法要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保持其规范的最高性,用规范约束社会现实的随意性,在另一方面,宪法又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①由于我国尚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正经历着深刻复杂的社会变革,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向更深层次发展,在计划经济时期制定和形成的有的宪法规范相对于社会实际的发展而言带有某种滞后性。当社会现实与宪法规范发生冲突时,对宪法规范进行解释和修改就成为基本的方式。宪法不仅在本质上是社会现实的客观反映,社会现实的发展是宪法解释和修改的最基本、最主要的原因,而且宪法是基本价值理念的根本体现。当宪法规范正确反映社会的基本价值追求时,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适应性;但当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到一定阶段,人们的基本价值理念发生一定变化,对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也积累了一些新经验和新认识时,特定时期宪法所确立的基本价值理念就要受到重新审视。通过对宪法某些内容的解释、变更或补充,使宪法体现基本价值追求,反映改革要求、时代特征和人类政治文明和制度创新的有益成果,是十分必要的。在宪法学上,通过正式的修改或非正式过程对宪法的变更,被称为“宪法变革”(constitutionalchanges),宪法变革一般包括宪法修改、宪法解释和宪法惯例。②宪法解释是指在宪法实施过程中,由有权解释机关依照一定程序对宪法规范的含义、界限和具体应用问题所作的阐释和说明。有学者正确地指出:“有效而经常性的宪法解释是解决宪法规范与现实冲突的基本方式”。③宪法修改,是指国家有权机关依据宪法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对宪法规范全面或部分地进行删除、增加、变更的活动。宪法修改是宪法变革正式的方法,是解决宪法规范与社会现实冲突的必要方式。对宪法制定后能否进行修改,在宪政史上有不同看法。在18世纪,有思想家对此持否定态度,如瑞士公法学家华特尔(Vattel)等认为,宪法是一种国家成立的契约,其成立是基于人民的相互承诺,因此,只有经全体人民同意之后才能变更。④但大多数学者认为宪法是可以修改的。因为随着社会实际的变化,宪法本身也要变化、发展,而宪法修改是使宪法适应社会实际变化发展的必要形式。但是对宪法的修改并不是没有限制的。从世界各国的宪政实践看,许多国家宪法都规定了对宪法修改的限制,如内容限制、程序限制和时间限制等。我国宪法没有规定对宪法修改内容和宪法修改时间上的限制,只规定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或者1/5以上的全国人大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大以全体代表的2/3以上的多数通过。

查看全文

会计计量模式变革分析论文

摘要:随着现代会计环境及有关利益各方对会计信息需求的变化,传统的会计计量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本文通过分析会计计量的内容、目标,阐述了会计计量由历史成本向公允价值变革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会计计量;可靠性;公允价值

会计计量是指根据被计量对象的计量属性,选择运用一定的计量基础和计量单位,确定应记录项目金额的会计处理过程。会计计量由两个主要因素构成:一是计量属性,二是计量单位。计量属性解决“计量什么”,而计量单位解决对选定的计量属性“用什么去计量”。计量属性与计量单位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计量属性是内在的、根本的问题;计量单位是外在的、形式的问题,计量单位的选择随计量属性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作为财务会计的一个重要环节,会计计量的主要内容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成本、损益等,并以资产(负债往往可称为负资产,而所有者权益为资产扣除负债后的剩余资产或净资产)计价与盈亏决定为核心。其中,资产计价就要用货币数额来确定和表现各个资产项目的获取、使用和结存;而损益决定则是指通过量化和比较来确定经济资源在使用过程中所发生的转移、消耗或折耗同所产生结果之间的数量差。会计计量的目标,是在账面上及时地反映实际价值的变动,使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实际价格始终保持一致。

历史成本计量是传统会计计量的核心,历史成本原则包括两个内容:一是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属性,二是以名义货币为计量单位。按照历史成本原则进行会计核算时,某项资产要求按其取得或交换时的实际价格计价入账,入账后的账面价值(历史成本)在该资产存续期间内一般不作调整。在强调收益计量且相对稳定的传统会计环境中,历史成本因其客观性、可验证性和有利于反映资产经营责任履行情况的优势而被广为推崇。然而,现代会计环境及信息需求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量,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生了根本变化。全球性通货膨胀促成了现行成本法等通货膨胀计量模式的适时提出,随着世界经济局势的巨大变化,高新技术被大量地采用、信息技术的发展,大规模的企业联合和兼并,以及衍生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加之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决策的相关性及充分披露的要求越来越高,历史成本计量受到了严峻挑战。公允价值、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等价值计量基础,可以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及时反映资产价值的变化和风险,具有高度决策相关性,并且能披露传统会计所无法处理的自创商誉、衍生金融工具、人力资源等会计信息,使资产负债表更能体现企业价值,提高了会计信息在经济信息系统中的地位,因而打破了历史成本法“一统天下”的神话,引起了会计计量模式的变革。本文拟从会计计量的质量要求谈谈从历史成本到公允价值的发展趋势。

一、可靠性与相关性的两难选择

在传统会计模式下,可靠性是最重要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所谓可靠性是指会计信息应如实表达所要反映的对象,一般由客观性、可验证性和中立性三个要素组成。可靠性原则与历史成本原则及稳健主义紧密相联,反映了会计人员传统的价值取向,即会计应以事后反映为主,而这种反映必须是客观、中立、证据确凿的,且排斥主观的估计和预测,以降低会计报表使用者的财务风险,更进一步说就是降低会计人员的职业风险。

查看全文

供电所管理模式变革思考

目前,供电所日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少数员工在粗放式管理下养成的不良习惯面对规范化管理后难以适应;部分规章制度已不适应现阶段的发展要求,“理想化”的规章制度不接地气,难以运用到基层的管理工作中;员工素质、技能经过多年来的培训,有了较大提高,但离要求仍有差距;农电队伍年龄结构偏大,文化程度较低,难以适应现代化管理的要求。针对这些问题,可以从机构改革、薪酬体制等方面入手,激发供电所活力。

机构改革

根据目前乡镇供电所工作的特点,要充分利用乡镇供电所现有人员,按照营配业务末端融合,建立网格化供电服务模式,构建快速响应的服务前端,人员一专多能、服务一次到位的全能型乡镇供电所工作思路。供电所岗位设置可按照如下情况设置:供电所设供电所长、配网技术员、营销技术员、综合事务员、安全员、业务员(报装员)、台区经理(AB级)七个岗位。供电所长:负责本部门的全面工作,做好安全生产,优质服务,指标管控、队伍建设;负责全所员工完成制订本所年、季、月度的工作计划,负责本所人员的工作安排和业绩考核,负责对外联络和协调工作。配网技术员:负责完成所辖区域内的供配电设备和项目的管理工作(10千伏线路工作时,组织台区经理参与工作);负责组织开展低压配网设备台账、图纸、资料的记录管理;负责配网检修和“两票”的典评和流程跟踪、归档;负责采集系统运维类数据的管控、考核;负责台区经理的管理工作。营销技术员:负责本所营销专业技术指导和营业厅的管理工作;负责完成上级主管部门的营销类指标,考核台区经理完成指标;负责开展营销优质服务工作,查核客户服务投诉;负责组织开展电费发票的领用、发放、回收和上缴工作;负责采集系统营销类数据的监控,采集失败、计量异常和用电异常等信息;负责计量周转柜的管理工作。综合事务员:协助所长做好内部协调工作,负责安全工器具、施工工器具、备品备件的日常管理工作;负责本所费用的报销、领取、发放工作;负责所内物资领用、办公环境整治、食堂管理、物品发放和会议记录;负责本所党政工团类的具体工作。安全员:负责对本所范围内现场施工安全管理,检查现场安全工作开展情况,对违章行为及时制止和处罚;负责供电所的交通安全、防汛、防火、防盗、防灾、减灾的监督检查工作;负责组织召开安全工作例会,组织开展安全活动。业务员(报装员、资料员):负责业扩报装管理、业扩流程跟踪、营业档案管理;负责督促台区经理、配网技术员、营销技术员、综合事务员、安全员资料、台账的建立和更新;负责营业厅的具体工作以及多元化收费的宣传、指导工作。台区经理(A、B级):台区经理构建末端融合机制。分别设置A、B级两个岗位,根据所管辖的台区数量和是否参与10千伏线路的运维工作划分,A级台区经理岗位高于B级台区经理岗位。A级经理:负责现场查勘、装表接电、用电检查、低压线路巡视、优质服务、配合停送电管理、低压故障消缺。负责线损管理、采集装置、总保、中段保护维护和户保检查记录;负责完成监控平台异常数据的现场处理工作;负责台区内电费的收取,票据的分发;负责台区内客户信息和低压配网设备台账资料的收集;负责完成值班周期内的各项故障报修工作;负责参与10千伏线路的管理、运维和抢修工作。B级经理:负责现场查勘、装表接电、用电检查、低压线路巡视、优质服务、配合停送电管理、低压故障消缺;负责线损管理、采集装置、总保维护;负责完成监控平台异常数据的现场处理工作;负责台区内电费的收取,票据的分发,负责台区内客户信息和低压配网设备台账资料的收集;负责完成值班周期内的各项故障报修工作。

薪酬改革

公司的管理日趋规范,各种工作考核、指标日趋严谨,工作量和压力日益增加。但目前存在的问题是省、市、县公司的工作任务、指标到了县公司和供电所长这一级就迟滞不动。主管负责人急得团团转,而基层员工却纹丝不动。逼得紧了做做样子,一不安排便自由散漫,缺乏工作激情和积极性。究其原因,是公司负责人和供电所负责人只有绩效考核这一张牌可打,奖惩力度不足。如何杜绝基层员工的推诿扯皮现象,调动其工作积极性,由被动工作转化为主动工作?首先要学习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模式,将目前供电所员工的薪酬与设备维护等相关费用打包,集约化管理。除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发放的薪酬外,其余费用按设备、设施、客户数量等内容和工作量测算后分解落实到每一个岗位和维护设备。签订责任状,任务完成,费用兑现。充分调动员工工作激情,由被动工作变为主动工作。既发挥了基层员工技能强,处理问题水平高的特长,也有效减轻了相关管理部门的工作压力。其次智能型电网的发展,为我们的工作管控提供了便利,管理部门应对每个岗位、每项工作制订严格的惩罚标准。工作出现纰漏,任务未完成,在月度考核中予以扣分。从目标费用中扣除相应的费用,从而让每位员工保持高度的责任心、任务指标不再需要管理部门和主管领导时刻提醒和嘱咐,员工会主动积极完成任务、指标。

管控制度改革

查看全文

农业经济转型与管理模式的变革

摘要:随着国家对农业发展的重视,农业发展变革正在正逐步引向深入,农业现代化建设呼之欲出,从农业经济转型与管理模式变革入手,探讨我国农业转型的特点及趋势以及我国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变革的必要性,通过对我国农业经济转型与管理模式变革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的研究,得出当代农业发展要以人为本,循序渐进,因地制宜创造性的打造适合本地区发展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为推动本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做出贡献,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一定了理论探讨价值。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模式;特点与趋势;循序渐进

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管理模式急需转型和变革,农业经济转型的主要方向是推进农业经济管理的科学发展,惟其如此,才能够解决当前农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新时期农业经济发展肩负着管理模式变革的历史使命,传统农业向现代化社会的转型是一个社会、经济、文化变迁的过程,就农业经济转型的本质而言,农业经济转型包含管理方式的变革、调节机制的更新,还蕴含着制度变迁与社会变革。在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关键时期,农业生产经营由粗放型逐渐走向集约式,生产方式的变化必将会引起管理模式的变革。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升,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与方法,对推进农业现代化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代农业经济转型的特点

社会主义转型时期,工农生产结构的性质由农业发展促进工业发展转向工业反哺农业,随着城乡差距的逐渐拉大,为平衡产业结构,缩小城乡差距,国家需要加强对农业经济的宏观调控以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1]城乡二元结构下,虽然城市化建设水平不断提高,但城乡之间在经济发展、社会福利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距。为了实现城市反哺农业,推动农业经济的转型升级是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平衡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手段。我国农业发展现由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转变,从当前我国农业发展来看,转型期间的变化和特点有:现代化农业建设步伐正在加快,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逐年下降,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内部结构和生产方式在不断优化、劳动力就业结构有了根本性的改变;从未来我国农业发展的趋势看,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土地流转加速向规模化经营转变,科技投入的产出比将会有所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将进一步完善,生态农业将成为农业发展的又一个增长点,农业生产组织将向专业化靠拢。

(一)农业现代化进程正在提速

查看全文

高校德育教学模式变革研究

摘要:我国高校现有德育教学存在固有模式,沧州四所地方院校变革效果差强人意,新时代下学生素质发生了明显变化,这些都为高校德育教学模式变革以核心素养为基础提供了必要性。并且,许多国家构建起以核心素养框架来培养人才,德育目标与核心素养目标也具有一致性。因此需要提高德育教师队伍素质;完善课程设定标准;实行多元德育评价方式;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提高学生理解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关键词:德育;教学模式;变革;核心素养

“德育模式是在一定的德育思想、德育理论指导下,在丰富的道德教育实践基础上,为完成特定的德育目标和德育任务所形成的稳定而鲜明的德育结构理论框架,以及具体可操作性的道德教育实践活动程序和方式。”[1]欧盟对核心素养这样界定:“核心素养是所有个体达成自我实现和发展、成为主动的公民、融入社会和成功就业所需要的那些素养。”[2]它包括沟通素养、自我调控素养、批判素养、德育素养等,高校德育教学模式变革要以核心素养为基础。

一、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高校德育教学模式变革的必要性

(一)我国高校现有德育教学中存在固有模式。由于儒家思想影响深远,我国高校德育教学主要以教师单一传授知识为主,学生往往被看作“听话、顺从”的主体,其需求和创造性被忽略,德育教学特征可以用“尊师重教”“服从”来简单概括。新中国成立以后,学习了苏联高校德育教学模式,之后,也一直对高校德育教学模式变革进行探索。可见,在社会发展的同时,德育教学也始终备受重视,但这些德育教学模式都没有以核心素养为基础。因此从全国范围内来看,我国高校现有德育教学中仍存在不良模式。1.德育师资队伍缺乏高校德育教师队伍缺乏,素质不够,这主要由重智育轻德育的理念导致。2.教学目标陈旧在课程标准设定方面,还是沿用培育学生德、智、体、美、劳这几方面教学目标,没有明确以培育核心素养为目标。现阶段德育教学目标围绕政治教育展开,没有进行深层次多层面教育,尤其是情感教育,比如如何与人相处、如何面对困难、如何负责任、如何更加独立等,因此课堂教学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提升很难起到作用。3.德育评价单一德育评价形式以应试为主,用分数来量化学生德育素养。然而分数只是结果,并不能概括学生整体素质。这种德育评价方式忽视了学生德育素养的培育过程,并不能使学生德育素养以至核心素养得到全面发展。4.教学方式固化课堂上教师主要以灌输方式进行教学,不能很好地启发学生思考,教师成了课堂的唯一主体,忽略学生主体地位,没有与学生形成互动模式。并且现阶段德育教学主要是依托思想政治教育课本,教学内容主要以课本为主,不能进行有效拓展,无法与其他学科如心理学、政治学等形成联动效应。一方面这与教师个人素质有关,一方面与全国范围内教学大环境有关。5.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分离现有德育教学中主要是给学生灌输枯燥的德育理论,缺乏相应实践德育教学环节。学生对于枯燥的理论教学反感,也很难将理论联系实际,难于理解,无法达到内化于心外表于行的效果,也就很难形成多层次高水平的核心素养。这些固有模式导致学生被动地接受道德理论,很难将其融入到思想意识中去,更不用说内化为道德素质。因此,容易形成德育与学生素质自由发展两极分化局面。(二)沧州四所地方院校对高校德育教学方式变革效果差强人意。河北省沧州市是一个地级市,虽处于环渤海经济圈,但以前经济发展相对落后,高校教育发展也相对缓慢,主要是以大中专院校和职业院校为主。近几年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沧州高等教育有了较大发展,形成了以沧州师范学院和河北水利电力学院为本科院校,以沧州医科高等专科学校和职业技术学院为主的专科院校模式,涵盖了文科、理科、医学和技术教育领域,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这四所高校也在德育教学模式改革上以核心素养为基础进行了一些变革和探索。通过发放网络问卷形式,将定量研究方法和定性研究方法相结合,对这四所学校部分德育工作者进行了调查,最终收到问卷300份,有效问卷290份,并对个别教师进行访谈进一步了解学校德育工作以及德育教学工作方式变革情况,以下是对调查结果的分析:第一,德育工作受到学校重视。对问及教师“您认为贵校对德育问题的重视程度怎么样”时,选择“重视”、“一般”和“不重视”的分别是99%、1%、0。第二,德育工作者普遍认识到德育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对教师问及“您更看重自己学生的哪方面发展”时,选择“成绩”的占14%,选择“身体健康”的占30%,选择“道德品质”的占40%,选择“能力”的10%,选择“其他”的占6%。第三,学校德育活动内容和形式都有所丰富。在调查中,对问及教师“贵校开展德育为主题的课外活动数量是什么情况”时,选择“非常多”“比较多”“一般多”的分别占46%、32%、22%:第四,学校德育工作目标定位不够准确影响对学生的培养。当问及教师其“请问您觉得传统德育方式存在的问题有哪些?请选出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三个”时,25%认为德育教育目标片面化,可见占比很大。第五,德育工作的内容和方法与学生脱节,不利于学生的成长。25%的人认为学校德育工作脱离学生需要,37.5%的人认为德育工作方法单一,50%的人认为学校德育工作忽视隐性教育的重要性,并且认为教育者与学生未能形成可靠交互。第六,德育工作缺乏合理评级机制,较难进行深一步工作。当问及教师“您怎样评价德育教学效果”时,12.5%认为没有衡量标准,50%仍然选择传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角度,只有37.5%的人开始从核心素养体系评价德育效果。第七,德育效果实效性不强,与学生成长需要脱节。当问及教师“您认为贵校安排的各项德育活动的实效性总体上来讲如何”时,选择“很好”“好”和“一般”分别为:13%,20%和77%。而德育活动实效性差的,给出的原因有德育活动流于形式,不符合学生个体发展需要;德育活动过程中只顾红火热闹,缺乏有效的引导;德育活动开展敷衍应付,活动设计不精心等。第八,几乎所有教师都已开始德育教学方式改革,但只有37.5%的人认为效果很好,62.5%的人认为针对某些学生有效果。从对沧州四所高校德育教学模式调查研究情况来看,核心素养被融入其中,取得了一定效果。但细究起来,变革效果并非令人十分满意。学校和教师虽然已经有了变革意识,但是以核心素养为基础的变革并非多数,而且德育效果实效性不强,变革效果差强人意。因此,有必要加大以核心素养为基础的高校德育教学模式变革力度和研究,以此来指导高校德育教学更好的发展。(三)新时代下学生素质发生了明显变化。现阶段大学生主要是1995年后出生的,这一代人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一定发展后成长起来的,网络化使其接受到的信息更加多元,头脑灵活,应变能力强。接触到的新鲜事物多,充满自信,但自我意识太强,不能为他人着想,交际能力薄弱。另一方面,由于生活条件优越,吃苦能力差,遇到困难也不能很好地克服,心理承受能力差。95后大学生虽然有其性格和能力优势,但也有劣势。然而我们已经进入新时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不仅是高智商的人才,更需要高情商的人才。因此,必须以核心素养为基础进行德育教学,提升学生整体素质,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质和情感能力,培育新时代下高素质的大学生。

二、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高校德育教学模式变革的可行性

查看全文

金融产品创新与银行营销模式的变革

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金融全球化和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加剧了国内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促进金融体系发生了重要的变革,导致金融市场竞争力逐渐加大,为了促进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应该促进金融产品的创新,改变银行的营销模式。金融产品的创新是当前银行营销模式变革的重要体现,也是商业银行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对商业银行的现状分析可知,当前的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需要迫切去解决。

关键词:金融产品;创新;银行营销;模式

1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革,人们的目光不仅局限在解决温饱问题上,而是追求高质量的生活方式。当前大多数人都会将手里的闲钱存入银行。随着银行营销模式的转变,为了实现快速的发展,出台了较多的理财产品,人们对理财产品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产生了强烈的购买欲望。面对这样的背景,银行为了快速发展,需要对金融产品和营销模式进行创新,促进了银行多样化的发展,提高了银行的经济收入。

2金融产品创新与银行营销模式创新的问题分析

2.1产品创新的整合性不强。我国当前的大多数商业银行都存在着金融产品创新性不强的现状,缺乏相关的业务创新部门,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表现为创新缺乏整体规划,各业务部门之间在进行产品创新的过程中,难以摆脱部门利益的限制,在开展产品创新工作的过程中,缺乏组织化和系统化的管理,使各业务之间的关联性较差,无法实现对产品的统一规划。其次表现为产品的管理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当前我国的商业银行中的产品存在着单一性的特点,没有建立完整的产品管理体系,不能对银行的盈利和亏损情况进行深入的分析,不利于对银行风险的掌控。最后表现为无法对产品进行精细的管理。产品的后续管理工作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银行的竞争力,在向客户进行金融产品推销的过程中,对后续的服务工作重视程度不高,导致企业的品牌形象受损[1]。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