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灯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8 16:49:4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魔灯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电影魔灯影像管理论文
【摘要题】环球视域
【正文】
法国电影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第一次看伯格曼的电影时就说:“他已经做了我们做梦都想做的事。他写电影,就如同作家写书。不过他用的不是笔,而是摄影机。”波兰最伟大的电影导演之一基耶洛夫斯基则说:“它(指伯格曼电影的张力),连同其他东西,正是银幕上的魔术诞生的地方:作为观众,你突然发现自己处于一种紧张状态,因为你正处于一个由导演直接呈现给你的世界之中。这个世界是如此连贯、如此完备、如此简洁,以至于你被它裹挟而去,感到它的那种张力,因为你意识到了人物之间的紧张。”人们对伯格曼的基本评价是:他使电影成为与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诗与戏剧并驾齐驱的艺术门类。而伯格曼本人却说:“电影,虽然有着复杂的诞生过程,对我来说只是我对我的同类的说话方式。”同类?——是的,他指的就是我们人类。
如果要用两个关键术语来概括20世纪伟大的电影导演英格玛·伯格曼的传奇一生,那它们一定是“魔灯”(MagicLantern)与“影像”(Images):它们恰好也是伯格曼的自传与回忆录的标题。魔灯,一种投影机;影像,光线在银幕上的最终成像。一个是光源,源泉,它发生、发起、跃出;一个是结果、结局、目标与目的地,它生成、形成、聚集。在这个从源起到目的地的光谱之间,是伯格曼一生的印迹:他的电影、他的影像、他的人生,而这一切,都源于孩提时代的一套玩具:一盏魔灯。
英格玛·伯格曼(IngmarBergman)于1918年7月14日生于瑞典的斯德哥尔摩。他父亲是一位路德派牧师,后来成为瑞典国王的宫廷牧师。伯格曼的父亲经常用自行车带着他去乡村教堂布道。多年以后,伯格曼将其中一些早年记忆改造为一则名为《木刻画》(WoodPainting)的舞台剧之中,后来又成了电影《第七封印》的基本母题。伯格曼的几部影片的题材也直接来自他父亲,如《冬之光》(WinterLight)、《最美好的愿望》(TheBestIntentions)。此外,伯格曼的父亲也为他提供了全部作品中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原型:牧师。伯格曼的许多作品中都有牧师的形象,最著名的当然要数《第七封印》、《冬之光》、《哭泣与耳语》,《秋天奏鸣曲》与《芬妮与亚历山大》了。
伯格曼很早就对舞台与银幕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当他得到他最珍爱的一套玩具,一盏魔灯与一套木偶剧场玩具时,他才只有10岁。他为这些木偶演员们设计布景与道具,还为它们编写剧本。伯格曼对幻觉世界的爱好已经不是一个孩子对玩耍的一般热衷了。在他的整个成长岁月里,他把自己积蓄下来的大部分钱都花在了为他的魔灯和放映机买“电影”上了。这种所谓“电影”不过是用于投影的透明画片罢了。正是这些画片,给了伯格曼无穷无尽的遐思与幻想。《芬妮与亚历山大》开片第一个正面镜头就是:小小的帷幕拉起,出现小亚历山大的身影,他在摆弄那些木偶演员,好像向观众宣布:“我的戏开始了!”而在影片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又好几次看到亚历山大在摆弄他的“魔灯”。除此之外,伯格曼每周都要在电影院度过几个晚上。其中《梦幻剧》对伯格曼产生了持久的影响,伯格曼有一次说:“在我的生活中,我对伟大的文学的体验来自斯特林堡……某一天我也能创作出《梦幻剧》那样的东西是我自己的梦想,奥尔夫·莫兰德1934年编导的这部戏对我来说则是最根本的戏剧体验。”终于,在他伟大的作品《芬妮与亚历山大》中,伯格曼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这是一出名符其实的梦想剧,影片结束时女主角爱米莉邀请年迈的婆婆海伦娜一起排演斯特林堡的《梦幻剧》则是全片的点睛之笔。
魔灯电影生涯影像管理论文
【摘要题】环球视域
【正文】
法国电影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第一次看伯格曼的电影时就说:“他已经做了我们做梦都想做的事。他写电影,就如同作家写书。不过他用的不是笔,而是摄影机。”波兰最伟大的电影导演之一基耶洛夫斯基则说:“它(指伯格曼电影的张力),连同其他东西,正是银幕上的魔术诞生的地方:作为观众,你突然发现自己处于一种紧张状态,因为你正处于一个由导演直接呈现给你的世界之中。这个世界是如此连贯、如此完备、如此简洁,以至于你被它裹挟而去,感到它的那种张力,因为你意识到了人物之间的紧张。”人们对伯格曼的基本评价是:他使电影成为与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诗与戏剧并驾齐驱的艺术门类。而伯格曼本人却说:“电影,虽然有着复杂的诞生过程,对我来说只是我对我的同类的说话方式。”同类?——是的,他指的就是我们人类。
如果要用两个关键术语来概括20世纪伟大的电影导演英格玛·伯格曼的传奇一生,那它们一定是“魔灯”(MagicLantern)与“影像”(Images):它们恰好也是伯格曼的自传与回忆录的标题。魔灯,一种投影机;影像,光线在银幕上的最终成像。一个是光源,源泉,它发生、发起、跃出;一个是结果、结局、目标与目的地,它生成、形成、聚集。在这个从源起到目的地的光谱之间,是伯格曼一生的印迹:他的电影、他的影像、他的人生,而这一切,都源于孩提时代的一套玩具:一盏魔灯。
英格玛·伯格曼(IngmarBergman)于1918年7月14日生于瑞典的斯德哥尔摩。他父亲是一位路德派牧师,后来成为瑞典国王的宫廷牧师。伯格曼的父亲经常用自行车带着他去乡村教堂布道。多年以后,伯格曼将其中一些早年记忆改造为一则名为《木刻画》(WoodPainting)的舞台剧之中,后来又成了电影《第七封印》的基本母题。伯格曼的几部影片的题材也直接来自他父亲,如《冬之光》(WinterLight)、《最美好的愿望》(TheBestIntentions)。此外,伯格曼的父亲也为他提供了全部作品中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原型:牧师。伯格曼的许多作品中都有牧师的形象,最著名的当然要数《第七封印》、《冬之光》、《哭泣与耳语》,《秋天奏鸣曲》与《芬妮与亚历山大》了。
伯格曼很早就对舞台与银幕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当他得到他最珍爱的一套玩具,一盏魔灯与一套木偶剧场玩具时,他才只有10岁。他为这些木偶演员们设计布景与道具,还为它们编写剧本。伯格曼对幻觉世界的爱好已经不是一个孩子对玩耍的一般热衷了。在他的整个成长岁月里,他把自己积蓄下来的大部分钱都花在了为他的魔灯和放映机买“电影”上了。这种所谓“电影”不过是用于投影的透明画片罢了。正是这些画片,给了伯格曼无穷无尽的遐思与幻想。《芬妮与亚历山大》开片第一个正面镜头就是:小小的帷幕拉起,出现小亚历山大的身影,他在摆弄那些木偶演员,好像向观众宣布:“我的戏开始了!”而在影片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又好几次看到亚历山大在摆弄他的“魔灯”。除此之外,伯格曼每周都要在电影院度过几个晚上。其中《梦幻剧》对伯格曼产生了持久的影响,伯格曼有一次说:“在我的生活中,我对伟大的文学的体验来自斯特林堡……某一天我也能创作出《梦幻剧》那样的东西是我自己的梦想,奥尔夫·莫兰德1934年编导的这部戏对我来说则是最根本的戏剧体验。”终于,在他伟大的作品《芬妮与亚历山大》中,伯格曼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这是一出名符其实的梦想剧,影片结束时女主角爱米莉邀请年迈的婆婆海伦娜一起排演斯特林堡的《梦幻剧》则是全片的点睛之笔。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实践探究
1建设网上学习平台是开展学生自主探究的重要途径
实施新课程后,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平台显得犹为重要。经过综合比较,笔者选择了免费的基于建构主义理论而开发的课程管理系统Moodle平台作为新课程自主学习和教学教研平台。为此还同县内几所学校和县研培中心一起成立了专项课题——《基于Moodle(魔灯)平台的县域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实践研究》,对这个平台进行二次开发和应用研究。经过一年多的打造,这个平台目前能为教师提供教学教研、备课、上课、作业、测试、评价、交流等功能,能为学生提供预习、上课、测试、作业、交流、复习、扩展探究等功能,学生随时随地都可上网实现自主探究学习,有疑问可以和同学或老师进行网上交流。
2选修能选才能真正实现新课程下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信息技术新课程提供了五门选修课,在实施过程中有几点原因影响到学生不能选:一是由于硬件设施不齐备,师资不足或教师专业技术水平参差不齐而无法开课;二是由于学生选课后打乱了原有的班级编制、课时不好安排,学校不便组织而采取“一刀切”的方法;三是由于高一下期数学课中新加了“算法”内容,数学教师对相关知识不熟悉,有的学校就要求学生统一选修《算法与程序设计》。其实这些做法都是不可取的,虽然学校及教师操作起来容易,但这违背了新课改的宗旨,也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对此,如何组织选修课,因各校具体情况不同也没有一个好的普适性的方法,笔者是将学生特长培训和选修课结合起来让学生自己选课。
3探索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才能达到新课程教学目标
新课改以来信息教师经历了从技术操作教学转变到全面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过程,从传统教学转变到尝试各种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比如任务驱动、分层教学、自主探究学习、协作性学习等。这些都是很好的教学模式,只要用好了,都能使学生的思维“动”起来,他们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就能真正地培养自己的创新、合作能力。比如高中《信息技术基础》,由于内容多知识面广,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认识也参差不齐,有必要要求学生课前做几分钟“预习”。这时教师可在Moodle网络平台上为每一节课设计好课前预习检测,并对学生的预习效果设计相应的网络评价。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可在Moodle上设计“分层式”教学任务,而对于难点问题可设计“专题式”教学模块,更利于学生对问题的深入理解;针对涉及内容较广的扩展阅读部分,可直接放到Moodle网络平台上,让学生自主探究,这样更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职校专业课堂教学探究
摘要:本文以moodle平台应用为基础,探索在互联网+环境下职校专业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将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检测各模块巧妙衔接,以构建一个良性互动的教学课堂,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提升职校专业教学效果。
关键词:Moodle平台;互动教学;应用
Moodle意指ModularObjectOrientedDynamicLearningEnvironment,即模块化面向对象的动态学习环境,它由澳大利亚的MartinDougiamas博士设计开发。自被引入中国以来,Moodle平台在教师中产生了较为积极的反响,这不仅得益于Moodle平台出色的教学功能,更在于其所拥有的完备理论基础。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探究基于moodle平台的职业学校专业教学,对于衔接师生、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等模块,构建良性互动教学课堂是很有意义的[1]。
一、Moodle平台在职校专业课堂中的教学功能
(一)创建与管理课程。通俗地讲,Moodle平台类似于一个存储知识的仓库,身为仓库使用者的教师,可以根据自身教学的需要,对课程目录和内容进行无限制的创建、下载以及修改。另外,在Moodle平台上,不仅可以设置每门课程的状态,还可通过设置权限,届定每门课程的使用者需要具备的等级。(二)研讨与互动评价。在Moodle平台上,教师可上传一些作业批改案例或示例文档,以供学生学生参考或练习评价,同时,学生自己也可根据需要将一些具有开放性答案的作业上传,请其他同学对其进行点评。对于其中存在的问题,学生还可以将其设计成论坛主题,邀请感兴趣的同学进行跟帖讨论[2]。(三)教学效果检测。Moodle平台拥有在线测试功能,教师可以根据授课需要,直接录入或导入测试试题,学生则可从题库是直接抽取一套用于测试或做为课外作业,测试成绩则由计算机自动计算并由教师给反馈会至每个学生的作业页面,并且有E-mail通知。这一检测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到学生的学习状况及学习效果。(四)资源整合。在互联网+环境下,学校教学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教学内容数字化日趋广泛。Moodle平台可实现将文件上传至指定服务器或通过Web表单链接网络上的外部资源并进行整合与管理,学生只需一个能上网的客户端即可根据自己学习的实际需要访问服务器的教学资源,并且能够反复观看,直到学懂、学通。
二、Moodle平台在职校专业课堂推行中的优势
生态园林:园林景观论文
摘要:对于园林及生态环境意义下的园林,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教授有过一系列论述,如1958年3月他曾发表文章“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谈园林学”。初步统计,到1999年末钱老已发表各类论述园林、城市学的书稿及书信百余封,表现出老一辈科学家对中国城市。建筑、园林的关注,并指明了方向。事实上……关键词:生态园林人造景观
对于园林及生态环境意义下的园林,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教授有过一系列论述,如1958年3月他曾发表文章“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谈园林学”。初步统计,到1999年末钱老已发表各类论述园林、城市学的书稿及书信百余封,表现出老一辈科学家对中国城市。建筑、园林的关注,并指明了方向。事实上,近20年来虽是中国建设的大发展时期,但也确有一系列造成破坏的事实,以人造景观为例,人造景观公园的开发在很大程度是起到了旅游资源的补充作用。如杭州,在“宋城”出现后,作为旅游杭州的补充内容,仅第一年就接待了近300万游客,正是由于这些人造景观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各地便纷纷仿效,在缺少客观周密调查和可行性研究的情况下,一轰而上,以致于投资者苦苦经营,难以为继,到如今已几乎泛滥成灾;总览全国各地开发的人造景观公园,成功率约在20%,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整体上的宏观失控。当前,人造景观的“泛滥”已成为又一个典型的投资失控。据悉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大观园在华东就一下子冒出了7座,吴承恩笔下的《西游记》游乐宫全国竟有近40座,各类民族文化村、宫等主题公园更是数不胜数;无锡、武汉、河北、成都、山东等地投资开发了“水泊梁山”;继深圳之后,广州、杭州、长沙、上海等地也投资建设“世界之窗”。而这类重复投资、重复开发、重复建设、“批量生产”的人造景点往往支撑不了多久,便门可罗雀、几乎“全军覆没”;如成都的“水泊梁山艺术宫”开张不到半年便转手开夜总会;北京动物园“西游记宫”早已被爆破拆除;福州市拆除''''西游记宫”改还绿地;开业仅8个月的海南省最大的民族人文景观——通什海南中华民族文化村,因平均每天接待游客不足工作人员的1/5,1998年初便申请停业等等;此类人造景观在这过程中造成惊人的浪费。更有甚者,有些城市还兴建了好几家相类似的主题公园。前一时期,北京的八达岭游览区及附近近10年“造宫运动”中建成的四大帝王宫一一秦始皇艺术宫、华夏帝王宫、成吉思汗行宫、萧太后宫全部改行下马。此外,部分地区高密度的人造景观是宏观失控的又一方面,如上海几乎每个郊县都有3~5家,在上海至无锡不过150千米长的沪宁线两侧,就有20家左右的这类主题公园,这么多的人造景观与所服务的客源相比,显然“供大于求”。
2)规模上的一味贪大求全。目前人造景观的开发建设投资超过亿元人民币的占75%以上;圈地少则数公顷,多则数百公顷、有的超过1000公顷。已建成的这类主题公园投资亿元、占地100公顷以上的超级项目全国有20多处;投资在亿元以下、千万元以上,占地可观的大项目更是星罗棋布。如成都世界乐园投资2.3亿元、占地33.3公顷;长沙世界之窗投资3亿元、占地40公顷;山东莱阳华夏酒都投资3亿元、占地80公顷。人造景观从其功能上,只能是对自然风光和历史古迹的补充;像现在这样欲反客为主的投资势头,在当今资金有限的情况下,肯定会在几年后留下很大的遗憾。目前仅上海的人造景观建设工作已超过200亿元,而我国近年来每年用于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经费总额不到2亿元,还不及一处人造景观的投资多。因此,一方面许多旅游资源、特别是历史古迹得不到有效保护,有些地方还出现了大量旅游资源被浪费的现象;另一方面有些地方旅游开发又花巨资乱上项目,造成很大的浪费。
3)内容上过于贫乏简单。部分人造景观内容匾乏,缺少创意;有的背离市民意愿未能做到因地制宜。许多是在深圳“锦锈中华”等人造景观生意红火异常、投资回报率高的引诱下仓促上马的。缺少对项目的选题、选址、定位、规模、经营等方面细致周密的调查,实事求是的论证;规划中更是照抄照搬。造成了“宫”、“村”、“园”到处都有,而其艺术水平尽属于模仿、复制、翻版阶段,停留在以偏盖全、以小喻大的加工制作层次,形似而神非,经不住时间的考验。如上海的“民俗文化村”与“中华民族大观园”,内容风格相仿,构思太简单,前者借演出支撑了2个月就再也不行了,后者则无法正常开业。还有一些人造景观格调低下,如各地有不少的“妖怪宫”、“十八层地狱”等。这些粗制滥造,期望“立竿见效”的人造景观,因宣传迷信及伪科学,因而常常“短命”。
(1)从法国的拉·维莱特公园到中国世博园
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经验交流材料
几年前,某一心理健康专业机构在十七中选择了高一年级三个平行班进行心理测试,发现其中一个班学生的心理问题检出率竟高达26•5%,比其他两个班高出10多个百分点,其中情绪不稳定的学生占到50%。这引起了学校领导的高度关注。经分析发现,该班班主任非常情绪化,常将自己的不良情绪迁延于学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情绪状态。
高中的班主任是学生青春路上的助跑者,是学生思想旅途上的点津人。班主任的心理健康状态,班主任是否懂得心理健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班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我校以此案例为契机,开始了把心理健康教育扎根于班上的探索旅程。
一、坚持理念的普及化取向,将心育理念根植于全体班主任的头脑
推进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要解决的是“愿不愿做”的问题。受传统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把“教育窄化为智育,又把智育浓缩为分数”的教育方式,在中小学校并不少见。很多班主任并没有充分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心理健康教育其实是为智育的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为了提高班主任的认识,我们先后邀请了全国知名心理学家北师大郑日昌教授、华中师大刘华山教授、市教科院教科所张汉强副所长、靳岳滨等专家学者以及颇有教育管理经验的上海建平中学老校长冯恩洪来校讲座,他们的精彩讲演和点拨,极大地推动了班主任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认识和水平。同时,我们还派出大批心理骨干教师和班主任代表到各地心理健康示范校进行考察,不断提升班主任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认识,从而形成班主任非抓心理健康教育不可的思想意识,营造了大家共同学习、相互探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浓厚氛围。
二、坚持操作的专业化取向,将技能提升贯穿于队伍培训的全程
在开展理念转变工作的同时,我们还对班主任进行多种形式的专业培训,提升其专业技能,重点解决有些班主任“有热情,不会做”的问题。
数字化学习资源在信息技术教学的应用
摘要:在信息化及数字化迅猛发展的时代,可通过多种方式获取学习资源。初中阶段的教学中,信息技术方面的教学内容更新速度较快,因此可以利用数字化学习资源扩充教学内容。基于此,分析、论述了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数字化学习资源应用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并结合实践教学案例分析了具体应用方法,以期为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提供参考及帮助。
关键词:初中教学;信息技术;数字化;资源应用
1引言
随着网络及计算机的推广和发展,各类数字化信息资源都能通过网络平台获取,这对于初中阶段的教学工作而言,既是发展的机遇也是全新的挑战。初中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与数字化资源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为了提升教学的有效性,丰富教学内容及教育形式,应充分认识数字化学习资源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实现传统教育向数字信息化教育的改革。
2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运用数字化学习资源的重要性及必然性
2.1应用数字化学习资源的重要性。互联网的普及增加了获取信息的途径。数字化学习资源的种类和数量繁多,为师生的共同学习和成长提供了便捷。信息技术通过学习和探究处理信息。当前的教学模式以计算机为主要载体,让学生具备利用计算机及其他电子信息设备获取数字化资源的能力。因此,信息技术的教学与数字化学习之间密不可分,学习查找和使用数字化资源,能够加强学生对于学科知识的掌握,而数字化学习资源可拓展学习内容,丰富知识体系,二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助益。由于当前信息技术手段的更新速度较快,许多内容没有编入教材中,而数字化资源的更新速度明显快于纸质资料,教学中使用数字化资源能够及时补充、更新和拓展教材内容,且交流和学习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有助于提升教学效率[1]。2.2数字化学习资源在信息技术学科中应用的必要性。对信息技术学科而言,初中阶段的教学内容主要为计算机软硬件、计算机安全及基本操作、window的认识及操作、画图软件的使用、office软件的使用和动画制作等。这些教学内容的更新速度较慢,对当前的初中生而言难度系数较低。许多学生已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手机、平板等电子设备,脱离数字化学习资源,将会导致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缺乏深度和广度。当前的应用程序处于不断更新换代的状态,固守教材阵地缺乏新意,无法满足现代化教育教学的实际需求。与纸质资料相比,数字化学习资源形式多样,不仅可在网络中搜集纸质书籍中的教学内容,即电子教材,而且还能查找视频、音频、网页、动画和图片等多种类型的资料,充分展现了信息技术的魅力,引发了学生学习和探索的主动性[2]。低碳环保时代,一味使用教材、教参、笔记等方式不够环保,而数字化教学资源能够减少浪费,更为方便、节约、环保。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究8篇
第一篇
一、问题的提出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也引发了“阅读、写作和计算”这文化教育三大基石的裂变,需要基础教育做出适当的回应。而当前的山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还存在着“学生的阅读兴趣不浓厚”、“学生的自主性被忽视”、“学生的阅读习惯欠佳,阅读能力较弱”等问题。大语文观念下的语文教学,它要求师生从语文知识的微观中解脱出来,升华为语文能力、思维发展、创造力的培养以及人格的完善教育。怎样让学生学会阅读?怎样引导孩子进行深层次的阅读?这的确值得深思。《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因此,在山区小学的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各种教学资源,为阅读教学创设理想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走出教材和学校的局限,树立“大语文”的观念,实现网络资源与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机整合,为学生打开阅读之窗。
二、网络资源在山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一)利用网络资源,激发阅读兴趣
特级教师于漪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起他们思维的火花,好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任何活动、兴趣都起着定向和动力的双重作用,阅读教学也不例外。课堂上笔者根据需要结合声、色、图,甚至是影视片段来辅助教学,让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浓厚的兴趣,以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达到语言所难以企及的效果,力求“好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在教学《出塞》这一首古诗时这样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走进历史的隧道,穿越到唐朝,去感受历史上的一位边塞诗人——王昌龄的心理历程。”然后请学生观看壮阔的画面:一轮清幽的明月,照耀着寂寥的边关和萧条的景物,战士们登上城墙,呆呆地望着明月思念家乡,思念着家乡的亲人。正当学生沉浸在孤寂、苍凉中时,一声声鸟鸣伴随着嘹亮的军号打破了夜的宁静,自然地让学生联想起连年不断的征战,以及无数献身边疆、至死未归的战士,教师短短的几句话作为导语,震撼了学生的心灵,同时在媒体的辅助下,学生很快进入诗情诗境。“凡音者,生人心者也”;“色彩的感觉是美感的最普及的形式”。借助音乐和图画恰到好处地烘托点缀,使课堂变得多维、立体,为阅读教学营造了充满活力和人文气息的氛围,促使学生披文入情,从而产生内心深处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