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主义情结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8 14:37:4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民族主义情结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民族主义情结

民族主义情结探究论文

几年前到美国访问,正值「炸馆事件」发生不久,国内掀起了一轮激烈的反美浪潮和「说不」热,民族主义情绪随之迅速提升;与中外友人晤谈时局,多认为国内正在重新兴起的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两大思潮值得警惕,搞不好将会严重阻碍中国的现代化与民主化。2001年的撞机事件使得中美关系更趋紧张,民众中的民族主义情愫进一步发酵。直到震惊世界的「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几千无辜的生命惨遭毁灭(遇难者来自86个国家),对这一灭绝人性的恶魔行径,世界舆论同声谴责,而在中国却出现了为数众多的人群为之叫好。在这一冷酷的事实面前,十分有必要追索其背后潜藏的社会心理原因及其与民族主义思潮的关系。本文以探讨中国人的民族主义情结为主要线索,兼论「911」事件后部份国人幸灾乐祸的社会心理原因。

一、中国近代以来的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nationalism)是近代从西方传来的一种社会思潮。它最初发韧于17世纪的西欧;也有人认为民族主义起源于18世纪的英国和法国,以后推广到整个欧洲,并经过美国的独立战争扩展到美洲,到了20世纪,则风靡到全世界每个国家,其主要标志就是民族国家的兴起。

中国古代只有家族、宗族和种族的概念,而没有民族的概念,中华民族这一概念是晚近才出现在社会话语中。长久以来中国处在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中,依靠黄河、长江和其它内陆河流的浇灌,很早就产生了稳定自足的先进农业文明,自然而然地发展出一种「华夏中心主义」的环宇观念。中国人一直以为,中国及其周边对中华文明向化之地即全部世界。直到1840年前后,中国还是以「天朝上国、君临天下」的态度去面对世界、处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19世纪40年代以后,西方列强纷纷入侵中国。腐败守旧的清王朝在列强的新式战法和坚船利炮的攻击下,屡战屡败,不断割地赔款,国家危机日益深化,被动地卷入了近代化的潮流中。正如香港中文大学的金耀基教授所指出的:中国的巨变并非始于自觉,而是在19世纪末叶西方帝国主义坚船利炮的轰击下开始的。中国现代化是中国在西方兵临城下、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劣势下被逼而起的自强运动,这是中国有史以来所遭受的最大屈辱,过去100年是中国屈辱的世纪。天朝之败于西夷,是一屈辱;一败再败,国将不国,则是大屈辱;败于西夷,而又必须学于西夷,更是屈辱之至。故而,中国百年来之现代化运动,实为雪耻图强的运动。[1]

中国近代以来的屈辱史与她所拥有的号称5,000年辉煌灿烂的古代历史形成了鲜明对照。这在中国人──无论是普通民众还是社会精英──的心理上造成了严重挫伤和沉重压力,使国人在情感与行为上很容易趋向极端──从妄自尊大到极度自卑、盲目排外。这一点是西方人难以理解的。我在国外访问时与许多西方学者交换关于中国民族主义的成因,谈到这个情结时他们大都感到困惑不解。[2]但是,理解这一情结对于认识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以及中国人对西方国家的感情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今之论者,多将辛亥革命作为中国民族主义的发端,而笔者以为,其实还可追溯至此前10余年发生的义和团运动。1899年至1900年间爆发的义和团运动以贫苦农民、佣工、赤贫无产者等社会底层民众为主体,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在清政府的暗中支持(实为利用)下,到处焚毁洋教堂,破坏铁道和电线,攻击外国传教士和教徒,直至围攻北京东交民巷的外国使馆,处死德国公使。最后,由于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相勾结,义和团在八国联军的武力进剿下被镇压下去了。这一发生在百年前的大规模、跨省域的民众运动将矛头直指帝国主义的入侵,明显具有爱国、反帝的性质,对此后的民间民族主义的勃兴起了直接的催生作用,对民族心理形成的影响也是长久的。

查看全文

民族主义情结论文

几年前到美国访问,正值「炸馆事件」发生不久,国内掀起了一轮激烈的反美浪潮和「说不」热,民族主义情绪随之迅速提升;与中外友人晤谈时局,多认为国内正在重新兴起的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两大思潮值得警惕,搞不好将会严重阻碍中国的现代化与民主化。2001年的撞机事件使得中美关系更趋紧张,民众中的民族主义情愫进一步发酵。直到震惊世界的「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几千无辜的生命惨遭毁灭(遇难者来自86个国家),对这一灭绝人性的恶魔行径,世界舆论同声谴责,而在中国却出现了为数众多的人群为之叫好。在这一冷酷的事实面前,十分有必要追索其背后潜藏的社会心理原因及其与民族主义思潮的关系。本文以探讨中国人的民族主义情结为主要线索,兼论「911」事件后部份国人幸灾乐祸的社会心理原因。

一、中国近代以来的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nationalism)是近代从西方传来的一种社会思潮。它最初发韧于17世纪的西欧;也有人认为民族主义起源于18世纪的英国和法国,以后推广到整个欧洲,并经过美国的独立战争扩展到美洲,到了20世纪,则风靡到全世界每个国家,其主要标志就是民族国家的兴起。

中国古代只有家族、宗族和种族的概念,而没有民族的概念,中华民族这一概念是晚近才出现在社会话语中。长久以来中国处在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中,依靠黄河、长江和其它内陆河流的浇灌,很早就产生了稳定自足的先进农业文明,自然而然地发展出一种「华夏中心主义」的环宇观念。中国人一直以为,中国及其周边对中华文明向化之地即全部世界。直到1840年前后,中国还是以「天朝上国、君临天下」的态度去面对世界、处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19世纪40年代以后,西方列强纷纷入侵中国。腐败守旧的清王朝在列强的新式战法和坚船利炮的攻击下,屡战屡败,不断割地赔款,国家危机日益深化,被动地卷入了近代化的潮流中。正如香港中文大学的金耀基教授所指出的:中国的巨变并非始于自觉,而是在19世纪末叶西方帝国主义坚船利炮的轰击下开始的。中国现代化是中国在西方兵临城下、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劣势下被逼而起的自强运动,这是中国有史以来所遭受的最大屈辱,过去100年是中国屈辱的世纪。天朝之败于西夷,是一屈辱;一败再败,国将不国,则是大屈辱;败于西夷,而又必须学于西夷,更是屈辱之至。故而,中国百年来之现代化运动,实为雪耻图强的运动。[1]

中国近代以来的屈辱史与她所拥有的号称5,000年辉煌灿烂的古代历史形成了鲜明对照。这在中国人──无论是普通民众还是社会精英──的心理上造成了严重挫伤和沉重压力,使国人在情感与行为上很容易趋向极端──从妄自尊大到极度自卑、盲目排外。这一点是西方人难以理解的。我在国外访问时与许多西方学者交换关于中国民族主义的成因,谈到这个情结时他们大都感到困惑不解。[2]但是,理解这一情结对于认识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以及中国人对西方国家的感情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今之论者,多将辛亥革命作为中国民族主义的发端,而笔者以为,其实还可追溯至此前10余年发生的义和团运动。1899年至1900年间爆发的义和团运动以贫苦农民、佣工、赤贫无产者等社会底层民众为主体,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在清政府的暗中支持(实为利用)下,到处焚毁洋教堂,破坏铁道和电线,攻击外国传教士和教徒,直至围攻北京东交民巷的外国使馆,处死德国公使。最后,由于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相勾结,义和团在八国联军的武力进剿下被镇压下去了。这一发生在百年前的大规模、跨省域的民众运动将矛头直指帝国主义的入侵,明显具有爱国、反帝的性质,对此后的民间民族主义的勃兴起了直接的催生作用,对民族心理形成的影响也是长久的。

查看全文

民族主义情结分析论文

几年前到美国访问,正值「炸馆事件」发生不久,国内掀起了一轮激烈的反美浪潮和「说不」热,民族主义情绪随之迅速提升;与中外友人晤谈时局,多认为国内正在重新兴起的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两大思潮值得警惕,搞不好将会严重阻碍中国的现代化与民主化。2001年的撞机事件使得中美关系更趋紧张,民众中的民族主义情愫进一步发酵。直到震惊世界的「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几千无辜的生命惨遭毁灭(遇难者来自86个国家),对这一灭绝人性的恶魔行径,世界舆论同声谴责,而在中国却出现了为数众多的人群为之叫好。在这一冷酷的事实面前,十分有必要追索其背后潜藏的社会心理原因及其与民族主义思潮的关系。本文以探讨中国人的民族主义情结为主要线索,兼论「911」事件后部份国人幸灾乐祸的社会心理原因。

一、中国近代以来的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nationalism)是近代从西方传来的一种社会思潮。它最初发韧于17世纪的西欧;也有人认为民族主义起源于18世纪的英国和法国,以后推广到整个欧洲,并经过美国的独立战争扩展到美洲,到了20世纪,则风靡到全世界每个国家,其主要标志就是民族国家的兴起。

中国古代只有家族、宗族和种族的概念,而没有民族的概念,中华民族这一概念是晚近才出现在社会话语中。长久以来中国处在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中,依靠黄河、长江和其它内陆河流的浇灌,很早就产生了稳定自足的先进农业文明,自然而然地发展出一种「华夏中心主义」的环宇观念。中国人一直以为,中国及其周边对中华文明向化之地即全部世界。直到1840年前后,中国还是以「天朝上国、君临天下」的态度去面对世界、处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19世纪40年代以后,西方列强纷纷入侵中国。腐败守旧的清王朝在列强的新式战法和坚船利炮的攻击下,屡战屡败,不断割地赔款,国家危机日益深化,被动地卷入了近代化的潮流中。正如香港中文大学的金耀基教授所指出的:中国的巨变并非始于自觉,而是在19世纪末叶西方帝国主义坚船利炮的轰击下开始的。中国现代化是中国在西方兵临城下、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劣势下被逼而起的自强运动,这是中国有史以来所遭受的最大屈辱,过去100年是中国屈辱的世纪。天朝之败于西夷,是一屈辱;一败再败,国将不国,则是大屈辱;败于西夷,而又必须学于西夷,更是屈辱之至。故而,中国百年来之现代化运动,实为雪耻图强的运动。[1]

中国近代以来的屈辱史与她所拥有的号称5,000年辉煌灿烂的古代历史形成了鲜明对照。这在中国人──无论是普通民众还是社会精英──的心理上造成了严重挫伤和沉重压力,使国人在情感与行为上很容易趋向极端──从妄自尊大到极度自卑、盲目排外。这一点是西方人难以理解的。我在国外访问时与许多西方学者交换关于中国民族主义的成因,谈到这个情结时他们大都感到困惑不解。[2]但是,理解这一情结对于认识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以及中国人对西方国家的感情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今之论者,多将辛亥革命作为中国民族主义的发端,而笔者以为,其实还可追溯至此前10余年发生的义和团运动。1899年至1900年间爆发的义和团运动以贫苦农民、佣工、赤贫无产者等社会底层民众为主体,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在清政府的暗中支持(实为利用)下,到处焚毁洋教堂,破坏铁道和电线,攻击外国传教士和教徒,直至围攻北京东交民巷的外国使馆,处死德国公使。最后,由于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相勾结,义和团在八国联军的武力进剿下被镇压下去了。这一发生在百年前的大规模、跨省域的民众运动将矛头直指帝国主义的入侵,明显具有爱国、反帝的性质,对此后的民间民族主义的勃兴起了直接的催生作用,对民族心理形成的影响也是长久的。

查看全文

全盘西化理论与民族主义情结小议

摘要:陈序经全盘西化主张认为在理论否定了文化的民族性和独特性,片面地突出了文化的时代性和普适性。陈序经全盘西化论的主观目的是创新民族意识、使中国摆脱民族危机,从而表现出浓厚的民族主义情结,但是通过全盘西化的方式去创新民族文化、民族意识,只是一种玄学式的逻辑思辨。

关键词:陈序经全盘西化整体主义世界主义进化论民族主义

陈序经(1903~1967年)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西文化论战上.他所主张的“全盘西化论”,既不是一时冲动的表现。也不是为了标新立异。立足于陈序经的文化学理论来探讨其全盘西化论及民族主义情结是一个富有意义的角度。

一、文化整体主义与文化世界主义

“整体主义”是陈序经文化学理论所持的基本观点。陈序经坚持文化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文化本身上是分开不得,所以它表现出的各方面。都有连带及密切的关系”Ilj,但是为了研究上的主观方便,人们对文化进行结构分析。从东西方文化各自是一个整体出发,陈序经自然得出全盘西化的结论:“要格外努力去采纳西洋的文化,诚心诚意地全盘接受它,因为它自己本身上是一种系统,而它的趋势,是全部的,而非部分的。”文化作为一个系统固然具有整体性,但是文化同样具有可分析性。组成文化系统的各个要素一方面是相互联系、和谐地构成一个有机体,但是“一个文化系统的落后过时,固然与组成它的文化要素有关,但根本的原因在于其结构的不合理。”[2](P399)要破除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系结构,并不意味全盘抛弃构成文化体系中的各个要素,因为中国文化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已经积淀形成了跨时代的、适应现代社会价值的个性特征。不惟独中华民族,事实上“每个民族都会有区别于其他民族的、贯穿于各时代的、为各个时代的人们所接受的、作为传统而保持下来的个性特征。”[3](P260)

中西文化本来各自独成一体,但是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受到了合乎时展的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侵略,中华民族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危机。陈序经从此出发.认为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代表着世界文化的发展潮流,中国要摆脱民族危机和实现现代化的唯一出路就在于全面学习西方文化,把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和西方现代化模式看作是世界各民族文化未来发展、实现现代化的唯一标准和模式,结果在文化理论上陷入了文化世界主义或西文中心主义的泥潭之中。陈序经认为,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接触最终将产生一种世界文化,所谓“世界文化”,实质是指西方文化。尽管在逻辑上不能将“世界化”等同于“西化”,不能将“西化”等同于“现代化”。但是在西方文化控制下的近现代世界,“西化”实际上成为“世界化”、“现代化”的代名词。如陈序经强调所说,“在实质上,在根本上,所谓趋为世界化的文化,与所谓代表现代化的文化,无非就是西洋文化。”一句话,“西洋文化在今日,就是世界文化。”西方文化代表了世界文化,指示了传统文化发展的现代方向,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要实现现代化,不得不采纳西方文化。陈序经的全盘西化论.主张主动、尽快、彻底地全面吸收现代西方文明成就,以适应时代的潮流,摆脱民族危机步入强国之林,体现了陈序经体察中西文化后的一种世界眼光。

查看全文

透析民族主义及其中国当代形态诠释

摘要:民族主义是建立在民族情感上的思想观念,是民族共同体成员对本民族的热爱和对民族生存与发展的追求与理想。当代中国民族主义是以对中华民族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认同与忠诚为基础,围绕实现中国现代化而展开的思想情结与政治思潮。民族主义在当代中国呈现出积极健康的主流,但也滋生了消极片面的非主流和日益极端的反主流。

关键词:民族主义;中国形态;发展现状民族主义诚然是当今世界最引人注目的政治文化现象之一。伴随冷战终结和全球化进程加深,在形形色色理论与思潮中,民族主义以其内在的强大力量,逐步成为多数国家统治的意识形态和合法性根据,成为目前国内外社会科学研究的学术前沿。但到底何谓民族主义?民族主义起源、功能和发展趋势又怎样?理论争议与分歧却日渐增多。在我国,民族主义社会现实与学术探讨也相距甚远,直到20世纪末,与民族情绪一再高涨相呼应,理论研究才渐次突破传统束缚,然迄今仍未就民族主义与当代中国形态进行系统的归纳与必要的界定,总体水平还相对粗疏。如何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外学术成果,在日益全球化与不断现代化背景中,从具体历史差异性与当代中国实际出发,建构不同于西方资产阶级的理性民族主义,无疑是值得进一步研讨的重要课题。

一、民族主义基本内涵

长期以来,人们尝试着从不同视角阐释民族主义。汉斯·科恩认为:“民族主义是一民族的绝大多数普遍表现并要求普及到它的所有成员中去的一种精神状态;它承认民族国家是政治组织的理想形式,承认民族是一切文化创造力和经济福利的源泉。因此个人对他的民族是极端忠诚的,因为在他看来民族是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并为自己的幸福创造了可能性。”[1]厄内斯特·盖尔纳则将民族主义视作政治原则和政治合法性理论,主张“民族主义首先是一条政治原则,它认为政治的和民族的单位应该是一致的民族主义是一种关于政治合法性的理论,它在要求族裔的疆界不得跨越政治的疆界,尤其是某一个国家中,族裔的疆界不应该将掌权者与其他人分割开─这一偶然性在该原则制定时早已被正式排除了。”[2]1-2而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却将民族主义定义为“个人或集团表现出来的一民族全体成员的意识,或希望促进一民族自由、强盛和繁荣的意识,不管是自身所属的民族还是别的民族。”[1]在国内,王逸舟指出“民族主义表达了一种强烈的、通常已经意识形态化了的族际情感。”[3]徐迅把民族主义概括成“对一个民族的忠诚和奉献,特别是指一种特定的民族意识,即认为自己的民族比其他民族优越,特别强调促进和提高本民族文化和利益,以对抗其他民族的文化和利益。”[4]40余建华等视之为“心理意识、观念形态,及社会实践和群众运动的统一体”[5]。坚持“民族主义是对本民族文化、语言、宗教、心理、习俗和生活方式的认同,这一认同使某一民族殊异于周围其他民族。”[6]“就其本来的含义而言,是指一种思想感情,一种对于操有共同语言和具有共同历史传统的集团即民族的忠诚以及对它的命运的关注。但是,现代意义上的民族主义,则是思想、学说和运动的统一。”[7]

尽管上述定义各有侧重,但基本可归纳为两类:一是仅将民族主义当作某种思想观念;另一则把民族主义界定成意识状态与社会运动的有机统一。事实上,民族主义既然是种“主义”,毕竟不能直接等同于“运动”,虽然主义与运动密不可分,主义可能演化成运动,运动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主义。因此,民族主义更应视为某种思想情结或政治思潮,即“民族主义是建立在民族情感基础上的一种思想观念,它是民族共同体的成员对本民族的一种热爱与忠诚,对民族统一,独立和强大,即生存与发展的追求和理想。”[8]当然,也不应排斥从实际运动中深入分析民族主义。

从历史纵向考察,民族主义发韧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欧洲,伴随民族国家构建和现代国际关系演变而遍及全球。由于社会条件、文化传统,及价值诉求的差异与不同,各国民族主义发生、发展过程不尽相同,但无一例外均依托于民族与国家两载体。厄内斯特·盖尔纳因此强调“我们给民族主义所下的定义,是建立在两个迄今尚未界定的术语上的:国家和民族。”[2]4故着眼于民族内涵的拓展与国家形式的演变,从社会学和政治学角度重新概括既存民族与国家的共同本质,是民族主义理论建构的必要前提。

查看全文

请把自己吹熄,以免燃尽——谈谈民族主义

本文的题目来自尼采的一句话:“我要把自己吹熄,以免燃尽”。这是一句很有智慧的话。如果怕被吹熄,就把自己燃尽了,这显然不好。借着这句话,正好可以谈谈民族主义。

我一直觉得对于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如果没有一个全面的陈述而被别人断章取义,是一件让人很不开心的事。既然要讨论民族主义的问题,就要先厘清民族主义到底是什么。怎样定义民族主义呢?我觉得民族主义是一个由政治、意识形态、心理上的故土观念等因素构成的综合体,它常常是跟本民族的宗教信仰和神话传说以及文化传统联系在一起的。简单的说,我不否定民族主义,但我认为挂在很多人嘴边的“民族主义”其实骨子里是一种“伪民族主义”或者“狭隘的民族主义”。本文所讨论的正是这样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

在民族主义逐渐占据众多人头脑的时候,反思自己的民族,反思自己的国家,是非常重要的。指责别人的时候,是不是应该先从自己开刀?曾经带着这样的想法,我开始了反思和阅读,愈是深入地阅读和思考,愈是对自己曾经的狂热的民族主义情绪冒冷汗。下面就几个我所关注的问题,谈一下想法:

一、民族主义与戾气

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度在这100年里,受了很多外民族的欺负。百年悲情,无从排解。这种民族主义的悲情该导向何方?是谦虚地向列强学习,还是用“将一切凌辱过我们的都打碎”的豪迈,生活在自己编造的大中华的迷梦里?

走出迷梦,就一定要对“我们的民族”和“我们的时代”做出准确的把握和洞悉。这个时候,我们必须勇于拿出手术刀和透镜,只有敢于直面这一团血肉模糊、糜烂斑斑的脏器,才有可能期许一个健康的未来。实际上,这是一个“当今世上欲望最多道德最少”(王力雄语)的民族,并且是一个“科技和文化全面落后”的民族;这样一个充满着戾气的民族正处在这样一个大转变时代:它的政权正在由非理性向趋于理性过渡。

查看全文

民族主义以及我国当代形态

民族主义诚然是当今世界最引人注目的政治文化现象之一。伴随冷战终结和全球化进程加深,在形形色色理论与思潮中,民族主义以其内在的强大力量,逐步成为多数国家统治的意识形态和合法性根据,成为目前国内外社会科学研究的学术前沿。但到底何谓民族主义?民族主义起源、功能和发展趋势又怎样?理论争议与分歧却日渐增多。在我国,民族主义社会现实与学术探讨也相距甚远,直到20世纪末,与民族情绪一再高涨相呼应,理论研究才渐次突破传统束缚,然迄今仍未就民族主义与当代中国形态进行系统的归纳与必要的界定,总体水平还相对粗疏。如何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外学术成果,在日益全球化与不断现代化背景中,从具体历史差异性与当代中国实际出发,建构不同于西方资产阶级的理性民族主义,无疑是值得进一步研讨的重要课题。

一、民族主义基本内涵

长期以来,人们尝试着从不同视角阐释民族主义。汉斯·科恩认为:“民族主义是一民族的绝大多数普遍表现并要求普及到它的所有成员中去的一种精神状态;它承认民族国家是政治组织的理想形式,承认民族是一切文化创造力和经济福利的源泉。因此个人对他的民族是极端忠诚的,因为在他看来民族是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并为自己的幸福创造了可能性。”厄内斯特·盖尔纳则将民族主义视作政治原则和政治合法性理论,主张“民族主义首先是一条政治原则,它认为政治的和民族的单位应该是一致的民族主义是一种关于政治合法性的理论,它在要求族裔的疆界不得跨越政治的疆界,尤其是某一个国家中,族裔的疆界不应该将掌权者与其他人分割开─这一偶然性在该原则制定时早已被正式排除了。”而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却将民族主义定义为“个人或集团表现出来的一民族全体成员的意识,或希望促进一民族自由、强盛和繁荣的意识,不管是自身所属的民族还是别的民族。”在国内,王逸舟指出“民族主义表达了一种强烈的、通常已经意识形态化了的族际情感。”徐迅把民族主义概括成“对一个民族的忠诚和奉献,特别是指一种特定的民族意识,即认为自己的民族比其他民族优越,特别强调促进和提高本民族文化和利益,以对抗其他民族的文化和利益。”余建华等视之为“心理意识、观念形态,及社会实践和群众运动的统一体”。坚持“民族主义是对本民族文化、语言、宗教、心理、习俗和生活方式的认同,这一认同使某一民族殊异于周围其他民族。”“就其本来的含义而言,是指一种思想感情,一种对于操有共同语言和具有共同历史传统的集团即民族的忠诚以及对它的命运的关注。但是,现代意义上的民族主义,则是思想、学说和运动的统一。”

尽管上述定义各有侧重,但基本可归纳为两类:一是仅将民族主义当作某种思想观念;另一则把民族主义界定成意识状态与社会运动的有机统一。事实上,民族主义既然是种“主义”,毕竟不能直接等同于“运动”,虽然主义与运动密不可分,主义可能演化成运动,运动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主义。因此,民族主义更应视为某种思想情结或政治思潮,即“民族主义是建立在民族情感基础上的一种思想观念,它是民族共同体的成员对本民族的一种热爱与忠诚,对民族统一,独立和强大,即生存与发展的追求和理想。”当然,也不应排斥从实际运动中深入分析民族主义。

从历史纵向考察,民族主义发韧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欧洲,伴随民族国家构建和现代国际关系演变而遍及全球。由于社会条件、文化传统,及价值诉求的差异与不同,各国民族主义发生、发展过程不尽相同,但无一例外均依托于民族与国家两载体。厄内斯特·盖尔纳因此强调“我们给民族主义所下的定义,是建立在两个迄今尚未界定的术语上的:国家和民族。”故着眼于民族内涵的拓展与国家形式的演变,从社会学和政治学角度重新概括既存民族与国家的共同本质,是民族主义理论建构的必要前提。

现代意义的民族形成于资本主义上升期,斯大林提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以当今世界民族具体实况剖析,该民族概念的严谨性与普适性值得商榷,但其仍较完整且科学地展示了民族的现代内涵———较旧民族形态而言,现代“民族是历史上在共同地域、共同语言、共同经济生活基础上形成的具有共同的文化和共同民族意识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其中,“确定一个人们的共同体是否形成了民族,最深层、最主要的特征在于,看其是否形成了以共同的民族精神和民族认同意识为核心的、该共同体所特有的观念文化系统。”216现代国家也截然区别于自然国家。马克斯·韦伯认为“国家是社会中掌握着合理使用暴力的垄断权力的那个机构。”是以主权为核心的政治性组织,具有四个基本特征———主权独立性、领土统一性、权力世俗性和民族单一性。但现实民族国家在国家的民族构成及其与国家政权结合上,与理想模式并不完全一致。一是建立国家的民族成份往往无法绝对同质,在一国疆域内生活的民族常常不止一个。目前全球仅200多个国家与地区,而大小民族却有3000个,跨界民族与民族人口流动极为普遍。二是执掌国家权力的民族状况也各具特色,国家形式亦不相雷同。一般地说,如果处于民族构成优势地位的主体民族支配并主导国家政治生活,即为单一民族国家,而若所有民族在国内政治上一律平等,共同执掌政权,就称作多民族国家。当今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是多民族国家。

查看全文

电影战狼2国家叙事研究

讲好中国故事是2013年习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来的,他指出“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1]。由此可见,讲好中国故事,树立好、传播好中国国家形象成为新时代国家对文艺作品的新要求。电影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之一,电影要讲好中国故事,包含如何讲述和讲述什么两方面内容。目前,中国电影在如何讲述方面取得很大的进步,但在讲述什么方面进展不太理想。如我国21世纪兴起的景观电影就是典型范例。“景观电影是相对叙事电影提出的一个概念,是指在当前图像化的时代语境中,电影对画面和视听效果的重视,传统的单纯靠讲故事取胜的电影观念在新近国产电影中发生了重要转变,图像的作用发挥到令人眩目的程度,而叙事则不见起色甚至渐趋空洞”[2]。以2002年的电影《英雄》为例,这种重视观众视觉享受、场面宏大、形式华美的影片掀起国产景观电影的创作热潮,一度成为中国电影的主流创作形式。此类电影还有《无极》《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夜宴》等。这些电影在如何讲述方面取得巨大成功,通过华美的讲述形式赢得市场。但电影在完成如何讲述(电影形式)后,没有进一步琢磨讲述什么(叙事内容),这使得这些景观大片在内容上缺乏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时代精神,无法激起观众的共鸣更无法赢得观众的认同。2017年电影《战狼2》完成对景观电影的超越,影片既讲究如何讲述,具有好莱坞大片的视觉效果,更重视讲述什么,尤其国家叙事法则的运用使影片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一次成功的文艺实践,点燃了观众的中国梦激情,产生轰动效应,创造了国产电影的奇迹,获得了票房与口碑双丰收,成为2017年夏天最燃情的电影。国家叙事是指叙事学视野下以国家为主体的政治传播,其目的是对内凝聚共识、引导认知,对外展现国家形象,以此获得国际认可[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治化文艺观念被成功运用到很多文学艺术作品创作中。“作为最大众化、最具影响力的艺术载体,电影除了体现艺术审美价值,还在政治与艺术的结合上创立了一套充满政治激情的电影语言体系。”[4]电影《战狼2》对国家叙事的成功运用,使得影片成为新时代的红色经典影片,影片无论在主题、人物塑造还是事件安排上都极具主流意识形态,时代精神指向鲜明,国家叙事特征明显。

一、英雄主义叙事

英雄主义是国家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英雄主义是人类社会由野蛮向文明演进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具有集体意识的精神价值观,它具有鲜明的民族和国家特色,有强烈的历史感、时代感和人格的震撼力”[5]。英雄主义具有集体主义特征,代表国家的理想,承载国家的意识形态。英雄具有榜样的力量,是民族理想的表征,是国家意识形态的符号代码,能唤起整个社会对其奋斗目标的认同,社会群体通过对英雄的认同进而认同英雄身上承载的国家意识形态。1.新英雄形象的塑造。电影《战狼2》的英雄主义叙写特征,首先体现在对英雄人物冷锋的塑造上。影片开场,冷锋在回国的轮船上遭遇海盗袭击。面对海盗入侵,曾是军人的冷锋挺身而出,从游轮的甲板跳入海中,在水下赤手空拳与海盗展开殊死搏斗,打败海盗,解救了整船人的生命。这凸显了冷锋作为超级英雄的能力,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英雄气概。之后,由于要为女友复仇,冷锋踏上非洲的土地,卷入非洲国家叛乱之中。冷锋原本可以安全撤离,但曾经身为军人的经历使他产生保护受难同胞的使命感。他孤身一人勇闯硝烟弥漫的战场,到战乱区解救即将被屠杀的同胞和难民,与雇佣军和叛军展开生死大战,从而树立了孤胆英雄的形象。由个人复仇到拯救同胞,冷锋完成了个人英雄主义的升华。为正义而战、为民族而战、为国家而战这些英雄主义的特征在冷锋身上得以彰显。惊险的打斗场面、重型武器的熟练使用、坚韧的意志力等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冷锋作为新时代英雄的智勇双全和坚韧不拔。新英雄冷锋,唤起大众深藏于心的英雄情结,引发大众对具有正义、勇敢、牺牲等特质的英雄代表人物的呼唤,唤醒人们对具有社会责任感、国家使命感的英雄思想的认同。值得一提的是,电影对新时代新英雄的塑造是以强大的祖国为后盾的,冷锋的义无反顾、奋勇前行是在祖国的支持下实施的。当英雄冷锋面对蜂拥的敌军、呼啸的子弹、死亡的威胁时,来自祖国军队的炮弹呼啸而至,准确地击中敌军,国家的强大让英雄具有了时代自信与民族豪情等新英雄特质。2.对传统英雄叙事视点的突破。电影的英雄主义叙事还体现在对传统英雄叙事视点的突破上。《战狼2》突破了传统华语电影中民族悲情英雄的叙事视点,构建了新时代背景下能引发民族自豪感的新英雄叙事视点。在传统的功夫电影中,电影中的英雄往往在近代中国的失败和屈辱中奋起,饱含民族悲情。20世纪50年代,中国功夫电影迅速崛起。传统功夫电影《精武门》《霍元甲》《黄飞鸿》等塑造了一批强身救国的英雄形象,这些传统英雄背负着沉重的包袱,往往身处困境,通过武术较量获得象征性的胜利,成为具有时代特征的悲情英雄。比如李小龙、李连杰、甄子丹等演员在电影领域的成功都离不开悲情英雄的塑造。他们演绎的英雄在国家积贫积弱的时代背景下,即使在武术上取胜也大多难逃死亡或隐姓埋名的命运,电影充满了悲情与伤感。《战狼2》中的英雄冷锋则不需要背负传统英雄的沉重包袱,他背靠世界新格局下日益强大的中国,摆脱了传统功夫电影的悲情与伤感,展现了充满民族自豪感的新英雄形象。其中“一朝是战狼,终身是战狼”的战狼精神是新时代英雄的特质,面对受难的同胞与非洲难民,冷锋义无反顾地伸出援手。与传统悲情英雄的被动反抗不同,冷锋更多是主动选择保护。比如他所说的“我就是为他们而生的”,充分体现了时代英雄的豪情与自信。《战狼2》新英雄叙事还体现在对新时代英雄群像的塑造上。当国家和同胞有需要时,我国的军人总是义无反顾地站出来,牢记军人的职责与使命,就如同电影里所说的“一朝是军人,终身是军人”。军人的职责和使命在退役军人冷锋、何建国和海军舰长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延续了革命英雄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精神。他们以生命为人民保驾护航,体现了新时代新英雄群体的特质。

二、民族主义叙事

民族主义叙事是电影叙事的重要方式之一,“罗兰•巴特在其名著《神话学》中对《巴黎竞赛》杂志(ParisMatch)所做的分析或可作为一个例子,他为我们解读民族主义叙事提供了一个有趣且重要的视角——视觉文化”[6]。民族主义研究学者安东尼•史密斯提出:“影视成为一种有效的工具,用于表现国家的文化政策以及那种影响千百万人的民族理想……通过摄像机对独特的民族风景、传说与环境、历史与现实重新创作,传达一种民族个性意识。”[7]可见,民族主义叙事与电影的有效结合,使得民族想象共同体——国家形象变得鲜明直观,成为国家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主义是强调民族独特的历史、文化、语言、价值、制度,维护民族的自治、统一和认同的情绪、学说、意识形态、政治原则或运动”[8]。民族主义是电影《战狼2》的重要叙事元素,但电影中的民族主义与传统近代民族主义的悲情不同,更多是对新时代背景下引发民族自豪感的新民族主义的叙写。其主要体现在爱国主义精神与国际人道主义精神的叙写与展现上。1.爱国主义精神的彰显。爱国主义是电影《战狼2》的主基调,列宁说爱国主义是个人对祖国最深厚的感情,“中国的多民族统一国家的现实意味着中国人的民族主义本质上就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中国民族主义的最高表现形式”[9]。《战狼2》中的爱国主义叙写主要表现在冷锋的爱国形象刻画与中国国旗和中国护照的特写上。首先,对男主人公冷锋的爱国形象刻画。冷锋是新时代中国国民形象的代表,他展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为了祖国和人民,冷锋不惜一切代价甚至生命,去救助受困的华侨和中国工人,这种无畏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延续至今的重要原因之一。当冷锋和雇佣兵头子“老爹”决战,“老爹”使用卑鄙的手段将冷锋压制在身下。冷锋命悬一线时,“老爹”以侮辱的言语“你们这些民族就是懦弱胆小,就该一辈子被欺压”挑衅冷锋。此时民族曾经的苦难、国家荣誉感激发了冷锋的潜能,他奋起反抗,压制“老爹”并给他重重一拳。这一拳打消中国百年的屈辱,打出国人的自信,也打出国人的赤诚爱国之心。其次,对国家象征符号——国旗和护照的特写。冷锋带领国人在途经非洲硝烟弥漫、枪声密集的交战区无法通过时,他爬上车头,丢掉枪支,化右臂为旗杆,充满自信地高高举起鲜艳的五星红旗。交战区的政府军与反叛军因此暂停交火,让冷锋带领的中国车队顺利通过。国旗是国家的象征,随着国家和民族的崛起,国旗成为新时代祖国强大的代名词。中国国旗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力量,当国旗护佑人们走过炮火纷飞的交战区的那一刻,观众们深刻体会到祖国强大给自己带来的尊严、安全与自豪感。因此,当电影最后给出中国护照的特写时,每一个中国观众火热的爱国激情被激发了,这时的剧情凸显了爱国主义精神,有些影院甚至出现观众全体站立一起唱国歌的感人场面。《战狼2》通过国旗、护照等象征物激发民众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可以说,这是电影通过爱国主义叙事,激发民众对国家强烈的认同感与归属感。2.国际人道主义精神的体现。国际人道主义精神是《战狼2》彰显的主题之一,主要表现在国际人道主义援助与以人为本的精神上。国际人道主义援助是新民族主义内涵之一,《战狼2》通过对国际人道主义援助的叙写,完成了新时代下国家新形象的塑造,从而激发民众对国家的认同感。电影中中国派出以陈博士为首的医疗队对非洲进行人道主义援助,对抗瘟疫。在战乱与瘟疫蔓延的非洲,为了帮助非洲人民,以陈博士为首的医疗队不仅以医疗技术提供帮助,甚至献出生命,以生命谱写了一曲国际人道主义的赞歌。自中非建交,中国给非洲提供了多方面的人道主义援助。电影中,非洲土地上有许多中国烈士的墓碑,这些烈士是中国派到非洲开展医疗、建筑等人道主义援助而不幸牺牲的英雄。电影通过墓志铭的方式传达了中国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同时让观众在满怀对中国烈士的尊敬和感动的同时,涌现满满的爱国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国际人道主义援助获得了非洲国家人民的认可与尊重。当冷锋手举五星红旗通过非洲交战区时,无论政府军还是反叛军都停止战争,让中国车队安全通过,这是中国推行国际人道主义援助在国际上特别是在非洲获得尊重的体现。电影中国际人道主义精神还体现在影片打破国界,弘扬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精神上。主人公冷锋在非洲沦陷区救助中国同胞时不忘救助非洲平民,这种不分国界、不分种族、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精神向观众传达了一种超越民族与国家的大爱,这也是人类和平共处的大爱的体现。影片通过男主人公的价值取向进一步向观众传递了中国坚守的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精神,体现了中国作为世界大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中承担的责任与义务,还体现了中国在人类发展史上做出的努力与贡献,进而树立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国际新形象。电影《战狼2》通过英雄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国家叙事,完成了影片讲好中国故事中的讲述什么的环节,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新时代中国具有代表性的文艺作品,它点燃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观众在享受视觉盛宴的同时,精神也得到洗礼与升华,可以说,《战狼2》激发了观众强烈的爱国精神与民族自豪感。综上所述,国家叙事法则的运用不仅为影视文艺作品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视角与经验,同时对新时代下国家形象的构建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赵锐 单位:凯里学院人文学院

查看全文

当展中国家的民族主义

[内容提要]90年代以来民族主义在发展中国家的复兴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价值根源。民族主义内涵的维护民族权益、争取民族自决的核心话语迎合了两极格局解体后发展中国家摆脱困境的政治需求。发展中国家的民族主义实践则表现为经济民族主义、政治民族主义和文化民族主义等重点有别的形式。民族主义尽管是发展中国家基于现实做出的理性抉择,但它不能做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长期主导价值。

[关键词]发展中国家民族主义

世纪之交,回顾百年曲折的历史进程,可以发现对国际格局影响最为深远的全球性事件莫过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和两极格局的崩溃,有惊人相似的是,两次事件导致了两次大规模的民族主义浪潮。前者瓦解了殖民体系,导致一系列新兴民族国家的增生;后者则使一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走向分裂,并在局部地区造成了激烈的动荡与冲突。

现代民族主义起源于17、18世纪的欧洲,已是学界不争的事实。[1]而本世纪两次民族主义浪潮的主体却都是发展中国家,尤其是90年代以来的民族主义,还与强大的全球化趋势相逆反。对此,人们自然会生发出这样的疑问:它正常吗?

正如吉登斯洞察的那样:民族主义的意识形态必定聚集在话语意识和"活生生的经验"之间的交叉地带。[2]那么,在现代政治生活中,民族主义的话语意识到底是如何吸引了发展中国家?又是怎样一些活生生的经验使发展中国家与民族主义结下了不解之缘呢?

简要考察民族主义的历史发展就可以发现,欧洲的民族主义是在封建社会的母胎中孕育而来,是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发展合乎逻辑的原生物;而发展中国家的民族主义则是在反对欧洲和其他殖民大国统治的暴力斗争中产生的,它在很大程度上是前者的影响和派生物。但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民族主义一旦在发展中国家生根,就很容易滋长蔓延,赢得政治、文化精英和大众的普遍认同。

查看全文

网络民族主义探究论文

[摘要]近年来互联网上兴起了民族主义。网络的直接表达功能和虚拟空间为表达民族主义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国际的强权与中国的崛起是民族主义兴起的现实背景。网络民族主义也是政策倾向与教育传统的折射。

[关键词]互联网;民族主义;网民

近年来互联网兴起了民族主义。在2008年春少数藏独分子企图破坏奥运的骚乱中,西方媒体的歪曲和虚假报道遭到了中国网民大规模和猛烈的回击,乃至出现了中国“新民族主义”(也称“新爱国主义”)的惊呼。其实,自从互联网在中国发展以来,网上的民族主义情绪一直比较浓烈。在一系列涉及中国的重大事件中,网络上都毫无例外地掀起了民族主义的大潮。网络上为什么会出现民族主义?这需要从技术、社会和政策等多方面进行解析。

一、网络民族主义的技术基础

网络民族主义难以界定。在英语中,与网络民族主义相对应的有webnationalism、e-nationalism、onlinenationalism、nationalismonthenet等[1]。但在中文里,网络民族主义最直白的解释无疑是“网络+民族主义”的有机结合。毫无疑问,没有网络,也就无所谓网络民族主义。因此,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是产生网络民族主义的技术基础。

网络为民族主义的表达提供了新的途径。过去,民族主义的言论只能通过报刊、电视等媒介表达。然而,这些媒介的容量是有限的,相应的话语权主要掌握在官方、社会上层和知识精英手中。普通民众很少有公开表达的机会,甚至也缺乏相应表达的技能。因此,过去普通民众的民族主义情绪很难用“言论”表达,只能偶尔用“行动”表达,诸如游行示威等,而且这些激烈的行动只能出现在很少的、特殊的时期。互联网的发展扩展了民众的话语权,为他们提供了直接、廉价和方便的表达途径,从而使蕴藏在普通民众之中的民族主义情绪得以通过网络自主地表达出来。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