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院校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8 14:27:0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民族院校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民族院校

民族院校德育论文

[摘要]教育方式对德育实效性有着重要的影响。壮族传统道德以歌传教、以故事传教、以文体活动传教、以情景传教、以乡约族规传教等独特的教育方式,收到良好的德育效果。民族院校德育要从学生的民族性、区域性特点出发,借鉴壮族传统道德教育生活化、艺术化、情景化、制度化的做法,加强德育的实践性,利用现代化大众传媒手段,在校园文体活动中渗透德育,并建立有效的德育监督、考核和奖惩机制。

[关键词]壮族传统道德;教育方式;民族院校德育;价值

近年来,民族院校德育改革成绩喜人,但提高德育的实效性仍然任重道远。影响德育实效性的主要因素有德育环境、德育内容、德育方式和方法等。优秀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方法有时要比内容更能够决定德育的效果,而要找到把内容得以贯彻落实的方式方法更重要、更难。壮族传统道德教育通过“歌化”、“故事化”、“活动化”等方式展开,将教育艺术化、美化,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获得诱人的魅力,因而取得良好的效果,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壮族传统道德独特的教育方式

采取何种形式进行教育,这是由各民族的实际情况和特点所决定的。在壮族地区,道德教育常用下面独特的方式来进行:

(一)以歌传教。壮族长期没有自己统一的文字,传承文化最主要的载体是山歌,“以歌传教”就成为壮族传统道德最重要的教育方式。

查看全文

民族院校德育价值研究论文

[摘要]教育方式对德育实效性有着重要的影响。壮族传统道德以歌传教、以故事传教、以文体活动传教、以情景传教、以乡约族规传教等独特的教育方式,收到良好的德育效果。民族院校德育要从学生的民族性、区域性特点出发,借鉴壮族传统道德教育生活化、艺术化、情景化、制度化的做法,加强德育的实践性,利用现代化大众传媒手段,在校园文体活动中渗透德育,并建立有效的德育监督、考核和奖惩机制。

[关键词]壮族传统道德;教育方式;民族院校德育;价值

近年来,民族院校德育改革成绩喜人,但提高德育的实效性仍然任重道远。影响德育实效性的主要因素有德育环境、德育内容、德育方式和方法等。优秀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方法有时要比内容更能够决定德育的效果,而要找到把内容得以贯彻落实的方式方法更重要、更难。壮族传统道德教育通过“歌化”、“故事化”、“活动化”等方式展开,将教育艺术化、美化,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获得诱人的魅力,因而取得良好的效果,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壮族传统道德独特的教育方式

采取何种形式进行教育,这是由各民族的实际情况和特点所决定的。在壮族地区,道德教育常用下面独特的方式来进行:

(一)以歌传教。壮族长期没有自己统一的文字,传承文化最主要的载体是山歌,“以歌传教”就成为壮族传统道德最重要的教育方式。

查看全文

民族院校大学英语教育与民族文化论文

一、民族院校大学英语教育与民族文化国际传播

教育部高教司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也明确要求:“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这里所说的“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和“国际交流的需要”,不仅局限于学习地道的英语,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传统,还应以英语为媒介传播中国文化。因此,英语教学不仅是对学生外语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也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这种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双向的,意味着不仅要吸纳国外的文化,还担着传播本国先进文化的重任。目前,民族高校的大学英语课程教育中多以介绍英美国家文化为主,缺少中国文化内容,对于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宣扬和教学内容几乎没有,与时代的需求和学生的现实需求不符。民族院校的大学英语教育必须肩负起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的神圣使命。培养少数民族学生在多元文化教育的模式下获得外语能力和文化素养的能力,使其在了解主体文化和外国语言文化的同时,继续发扬和保持民族文化,并且推进文化传承与创新。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我国的语言文字工作及文化工作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其中就包括西方文化对本民族文化的冲击,所以要从战略的高度重视民族文化,在推进外语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保持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并将其推向世界,让更多的人了解包括各个少数民族文化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对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民族院校大学生对于民族文化国际传播能力需求调查

(一)研究对象本研究对象为中央民族大学2012级和2013级非英语专业的本科生,两个年级总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每个年级各100份,回收有效问卷200份。其中,男生56人占28%;女生144人占72%。汉族学生84人占42%,少数民族学生112人占58%。

(二)研究工具本研究采用李克特五点数据量表(Likertscale)进行问卷设计。本问卷共计20道题,每道题分别有1完全不同意;2基本不同意;3不确定;4基本同意;5完全同意五种计分。问卷运用SPSS19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并获得相关数据和结果。

(三)问卷调查统计结果从表1的统计结果来看,每道题分值的平均数都在3分以上,其中最小平均数为3.54分;最大平均数为4.48。标准方差值中最小方差值为0.336,最大方差值为1.373,方差值较小的题为第15题、第2题、第11题、第14题和第20题。此数据结果表明,学生对这几个题目在基本同意和完全同意选项选择是最多的。这几个选项分别是第5题有必要在英语教材中加入中国民族文化的内容,基本同意占44%,完全同意占52%;第2题有提高和学习用英语表达中国民族文化的愿望,基本同意占58%,完全同意占30%;第11题在上大学英语课时,有必要学习中国民族文化的知识,基本同意占54%,完全同意占36%;第14题希望自己能用英语流利地表达我们中国的民族文化,基本同意占40%,完全同意占50%。第20题民族院校大学生在民族文化方面应该具有国际传播能力,基本同意占40%,完全同意占54%。这几个选项的结果已经充分说明,民族院校的大学生有强烈的愿望希望用英语能够表达中国的民族文化,并且希望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和教材中增加民族文化的内容。在其他的选项中,如第1题在和外国人进行交流时,有必要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基本同意占32%,完全同意占56%;第7题在用英语表达有关中国文化的知识时较吃力,基本同意占40%,完全同意占50%;第8题对于中国民族文化方面的英语词汇较少,基本同意占38%,完全同意占46%。第13题现有教材中包含有中国文化的内容太少,基本同意占52%,完全同意占26%。这四项数据结果充分表明绝大多数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对自己目前的民族文化英语表达能力不太满意,认为自己在民族文化方面的英语词汇过少,并且英语教材里面包含中国文化的内容过少。再如,第16题需要在大学英语课上能够补充一些中国民族文化的内容,基本同意占48%,完全同意占38%;第17题需要有一门选修课或通识课用英语讲解中国民族文化,基本同意占38%,完全同意占38%;第18题希望能有一本专门的关于中国民族文化的英语学习教材,基本同意占42%,完全同意占42%。这三项数据表达了学生有愿望在英语课堂中补充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这部分内容,且希望有专门的教材和专门的选修课。最后,在第19题民族院校的大学生有责任用英语向世界宣传我们的民族文化,基本同意占36%,完全同意占52%。这道题完全同意的比例很大,表明民族院校的大学生意识到自己在大学英语教育中不仅要进行英语知识的学习的同时,还肩负着用英语向世界宣传民族文化的责任和使命。

查看全文

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

摘要:随着高校扩招的延续,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严峻。大学生就业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对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能力进行分析,提出对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措施。

关键词: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就业

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高校的扩招,毕业生人数逐年的增加,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尤其作为民族院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已经引起国家、社会和学校的高度重视。怎样提高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也成为民族院校就业工作的重点。

1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

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的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民族院校各专业招收的少数民族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民族院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多来自中西部的民族地区和贫困家庭,由于身处民族地区,落后的基础教育限制了少数民族学生潜能的发挥,加上少数民族大学生接触面窄,民族地区的信息交流面也窄,不利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发挥。从进入大学校园后与城镇的同龄其它学生相比,民族地区和贫困家庭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应变能力、适应能力等方面不占优势,导致就业过程中出现就业能力弱的现象。民族院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缺乏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缺乏自信心、心理承受能力不足,入校后没有正确树立就业观和择业观,在就业过程中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少数民族学生的就业能力不足,在校期间没有对自己的就业能力进行提升。

2民族院校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措施

查看全文

浅淡民族院校在构建和谐民族关系中的价值功能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对于增进团结、凝聚力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之所以将和谐民族关系列入党代会报告,就在于和谐民族关系对于我们这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来说显得至关重要,它既是社会和谐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又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础和前提。民族关系的和谐与否,不仅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而且还直接影响到国家的稳定、统一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民族院校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独具特色的高等教育形式,在构建和谐民族关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独特的办学性质是党的民族政策的集中体现,为构建和谐民族关系创建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创办民族院校,是中国共产党成功解决民族问题、实现民族平等的一项前所未有的伟大创举。新中国成立之初,党中央就把创建民族院校放在帮助少数民族发展和建设、解决民族问题、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的高度考虑,先后成立了13所民族院校,累计培养出了30余万毕业生,占全国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少数民族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的21%,使许多少数民族从此有了本民族的第一个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民族院校成为了少数民族高级专门人才的摇篮。特殊的贡献和作用使民族院校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影响已超越了高校的一般功能,表现出很强的政治功能和社会影响。从实际效果看,民族院校已成为党的民族政策的有效载体,通过民族院校的培养使广大少数民族更直接地感受到党的关怀和民族政策的温暖,在少数民族心中产生了巨大的亲和力和积极的心理影响,成为维系少数民族与党和国家的感情纽带,增强了多民族大家庭的凝聚力,为构建和谐民族关系创建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对民族理论和民族问题的深入研究为构建和谐民族关系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先进科学的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是实践成功的保证。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成功处理好中国的民族问题,就在于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与时俱进地制定出了一系列符合国情的民族政策,并得到有效贯彻和执行,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维护了国家稳定和统一,实现了各民族的共同发展、进步和繁荣。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将会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存在着一些不和谐因素,影响到民族关系的和谐,需要民族理论研究的专家、学者未雨绸缪,在认真总结构建和谐民族关系和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成功经验和教训基础上,加强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政策和措施的跟踪调查,对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开展前瞻性的理论探索和研究,为构建和谐民族关系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弘扬和创新为构建和谐民族关系提供了强劲的精神动力

查看全文

民族院校体育教学建议论文

[论文关键词]民族院校;公共体育;问题建议

[论文摘要]民族院校公共体育课有其特殊性,课程目标就不能仅局限于“运动技能目标”和“身体健康目标”,应将“社会适应目标”、“心理健康目标”与其并重,也应重视我国土生土长的民族传统体育。通过体育活动加强各民族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精神,从而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这样就能促进各民族学生的相互交往,能更好地将团结和谐理念融入公共体育课中。

一、选题依据

民族院校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水平、教育水平相对来说不是很高。民族地区的地域环境也很复杂,因为不同的地域环境对学生的体质都有影响,如青藏高原的学生和其他地区的学生的体质就不一样。不同的少数民族学生都有各自的民族语言,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熟练地应用少数民族语言,使学生产生亲近感,就能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注意和兴趣。了解了不同少数民族学生的性格,在教学中就能避免不必要的误会。事实是,当他们来到高校后,基本上受正规的统一模式的教育,教学效果不是很好,学生思想中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样民族院校的教学改革也就迫在眉睫。

中共中央七号文件,也就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出台后,阳光体育强势进校园。在这一大背景下,对民族院校的体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赋予了民族院校体育教学改革新的使命,为体育教学改革跃上一个新台阶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在民族院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中,要充分关注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同时还要关注民族关系等问题。民族院校教师把民族政策融入教学活动中,更能体现出老师的政治水平。本文拟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发现民族院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民族院校体育教师队伍、民族院校学生三个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改变公共体育课传统教学模式,增加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等一系列措施来树立学生的大中华民族观,提高民族院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的效果。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查看全文

民族院校社会科学社会责任

民族院校是一种有机的社会组织,嵌入于其所生存的社会环境。民族院校哲学社会科学,更是最直接地处在一个与其外部社会环境不断进行交换的动态过程中。民族院校哲学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其所处特定社会场域为其提供的理论养料和实践空间。民族院校哲学社会科学若想获得持续的发展就必须依赖社会持续发展,承担社会责任,积极为社会谋福祉。

一、民族院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四项社会责任

民族院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社会责任,依据其自身发展定位,在以大学的职能为表征的外在向度上,主要包括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学生的教学育人、创新与发现新知识的科学研究、服务包含民族地区在内的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三个方面;在以内在地存在于大学的本体价值中、以隐形形式作用于社会的内在向度上,主要指引领少数民族时代精神。

(一)民族院校哲学社会科学在教学育人中,应是促进少数民族与包括汉族在内的所有民族在核心就业能力和现代化程度两个向度上同质化民族院校教学育人,面对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指的是“入口”,即他们是主要的招生对象。而从“出口”的角度,并不是说培养目标是让民族院校的毕业生只能服务于少数民族或民族地区,或是只能适应民族地区的生活而不能适应除此之外的其他地区的生活而失去迁徙能力。如果民族院校的培养目标是让自己的毕业生只有在少数民族或民族地区的环境下才具有适应力与竞争力,而失去包括发达地区在内的全国范围内的竞争力与适应力,则是作茧自缚、自我矮化,甚至是为民族问题埋下致命的隐患。

(二)民族院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应区分民族文化研究和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研究,其中应用型研究应追求与其他普通综合性大学的同质化民族文化研究,毕竟只是少数民族学人类学研究者的研究,而对于绝大部分学生,尤其是本科生,他们毕业后,要面对的是激烈的就业市场。对于民族文化研究,应当继续保护和传承,继续保持其民族特色。但对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研究,应当“去少数民族化”,追求与其他普通综合性大学的同质化。对于专门针对民族地区特殊自然、地理、风俗的应用研究,则应该依据解决这些特殊的的问题所需的专业知识走专业化或行业化道路,这本质上也是与普通综合性大学的同质化。

(三)民族院校哲学社会科学服务社会,应当在加大应用型研究与普通综合性大学的同质化进程中,追求服务社会能力的同质化在目前,民族院校服务社会的主要对象是民族地区。但服务的主要对象是民族地区,绝不意味着民族院校服务社会的能力只能服务于总体上还很落后的民族地区。民族院校应该具备服务包括发达地区的在内的非民族地区的能力,用能服务全国的能力去服务民族地区,即具备其他普通综合性大学同质化的服务能力。

查看全文

民族院校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一、民族院校英语课程MOOCS培训的作用

MOOCS是当代教育领域炙手可热的新兴培训模式,中文翻译为在线教育平台,也叫‘慕课’。如今MOOCS教育模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较大推广,国内的各类教育培训,如公务员培训、高考辅导等在线教育方式应用普遍。总体来说MOOCS指的是以网络为通道进行课程教授的方式,是现代远程教育的新型表现方式。在欧美国家,21世纪之初各大公司、名校就开始联合研究MOOCS授课模式,尤其是欧美诸国历史上大学教育一直非常发达,具备MOOCS培训生根发芽的优良基础。而MOOCS培训方式在传入我国后,也经历了大数据时代的洗礼,并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浪潮下找到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在线培训方式也席卷大江南北。但大学课程的相关MOOCS培训普及度较低,尤其是关于英语的授课,即便是在线培训,还是传统英语课堂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方式为主。(一)英语MOOCS培训满足现今和将来民族院校对英语人才的培养需求。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和我国经济腾飞的背景下,民族地区对于高素质英语掌握者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但基于少数民族学生学习英语的先天劣势和民族院校英语教学的传统模式,少数民族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学业成果严重限制了他们的就业适应性,因此,民族院校英语教育MOOCS培训造就了外语教学满足现今大学教育的社会期望值,确立大学外语教学新的培养目标,调整英语教学大纲、改革外语教育模式,推进相关设备的更新和转变人才培养方式,以保障少数民族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的积极性。(二)民族院校英语教育MOOCS培训促进了各类文化的融合和交汇。外语教学的根本职能不只是将语言知识进行传播,更重要的是因为英语授课的过程与人文和社会文化紧紧关联。采用MOOCS培训,必然使原本就极易传播外国文化与思想的英语课堂,相关社会政治信息流动速度更加快捷。其中的益处不言自明,然而也并非没有任何不利影响。比如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差异,以及国外各类敌对势力对学生的影响,这是在MOOCS培训快速传播教授英语知识时我们必须考虑到的问题。民族院校英语教育MOOCS培训中,不仅要考虑到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的良性发展和正确引导,也要保障远程教学内容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道德观,确保学生不受到错误思想引导,这是民族院校英语教育所必须担负的责任。民族院校外语教育不单单引导学生更好地了解外部文化,与经济、知识全球化接轨,共享全人类文明成果,更重要的目的是要对中国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进行宣传和播撒,将自己本民族独有的人文情怀和思想智慧进行传播,大学英语教育MOOCS培训在这个过程中起着桥梁和纽带的职责。所以说,对于少数民族学生的英语教学起着三方面的重要作用:一是让其他国家人民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为少数民族地区和民族院校的进一步发展搭建优质的平台;二是运用MOOCS培训机制中的人文传播和交流机能,消除不同文化之间因差异而产生的隔阂;三是大力宣传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文化价值,形成积极向上的文化风尚。科学的英语MOOCS培训机制是民族院校教学进行的动力,而MOOCS培训必须建立在先进的授课理念、广泛的资金来源支持、教学软件硬件的更新和规模的扩大、教研团队的深入分析这几个要素的综合作用之上。尤其是英语教学过程长、涉及的主体多、对授课方式和教师水平有极高的要求标准,只有保障MOOCS培训内部机制能顺利作用和相互配合,才能激发民族院校英语教育工作的内生动力,从而实现良性循环。

二、民族院校大学英语MOOCS培训学习现状和问题

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教育一直是全国教育发展中比较滞后的环节。这主要是受到地域的限制,以及人才的匮乏,加之经济发展因素的影响,往往比较缺乏良好的师资和先进的教育设备。另外,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负担就很重,他们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存在很多发音上的难点,教育信息相对匮乏,加大了少数民族学生学习英语MOOCS培训的难度,造成他们较重的心理负担,不会也不敢开口说英语,长期积累,就会导致少数民族聚居区学生的英语学习状况落后于其他地区,MOOCS培训更是跟不上进度,这是少数民族聚居区英语教育亟待解决的大问题。(一)本民族方言习惯的影响。少数民族地区长大的学生,由于其独特的发音模式和语调,导致英语发音时缺少准确性。由于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偏远地区,加之历史社会造成的教育滞后现状难以改变,且由于少数民族聚居区往往民族成分较多,各民族互相之间常有通婚和往来,少数民族青少年往往从小就掌握了多种方言,在学习英语时受到的干扰就比较大,导致少数民族聚居区学生在学习英语发音时,偏重于本土语调和语音带给他们的影响,与英语标准发音之间存在很大区别。并且少数民族学生往往还要面对汉语的学习,英语对于他们来说是一门非常陌生且极其不常用的语言。熟悉起来缺乏良好的外在环境和条件,在学习语言时会受到自己本地方言和汉语学习进阶的双重干扰,对英语的反馈机制中多出了一种甚至多种语言,延长了反应的间隔,有时即便不停地朗读或背诵也很难取得良好的发音效果和达到标准要求。并且无论学习汉语还是本地民族语言,句式结构都跟英语有很大不同,从语法上加大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比如,“我吃晚饭”,苗语会说成“我吃饭晚”,英语则是“Ihavedinner”。这样的学习环境和生活习惯进而会影响学生听力水平的提高,严重影响英语交流时的流畅性和表达准确性。(二)大学英语MOOCS培训教育发展滞后。随着英语学界研究者对语言根本作用在于交际运用这一本质的发掘和认识,MOOCS培训交流能力的提升已经成为英语学习培养中的重点。因此,各大高校开始对MOOCS培训课程的设置给予高度的关注,但是,只能学不能说的应试教育还是让英语MOOCS培训能力的提升面临诸多阻碍。而师资力量在MOOCS培训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在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影响并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语言,教给学生运用语言流畅表达的着重点和知识点,提高师资水平是保障高质量英语教学的不二法门。但由于我国目前非常缺乏能熟练运用少数民族语言、普通话和英语的复合型教师队伍,大部分在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授课的英语教师或者是民族大学的教师,由于条件资金限制很难实现去国外培训,接触不到地道纯正的英语环境,对外国的社会环境、人文知识没有深刻的认识和概念,也就看不到语言运用中迁移能力的重要性,能提供的教学资源和先进理念十分有限。另外,目前不仅仅是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其他地区高校仍旧在MOOCS培训教学过程中采取以教师为主导,在模式化上课的传统教学模式中踟蹰不前。以学生为本,让学生主导英语MOOCS培训课堂的科学教学方式并没有得到广泛推广。加之我国生源群体庞大,教学资源有限,语言课程甚至MOOCS培训课程依然采取大班授课的形式,学生注意力往往不能集中,练习次数几乎为零,更遑论提供模拟真实的语言环境来帮助学生进步。长此以往,学生的积极性大大降低,仍是走马观花式地学习英语,加之MOOCS培训教学环境得不到改善,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进步缓慢。此外,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社会发展现状的制约导致少数民族聚居区的高校英语MOOCS培训相关教学仪器和设备虽然略有进步,一些先进的教学设备和科学辅助工具已经投入到英语MOOCS培训教学运用中,但依然相对落后。另外,由于少数民族学生身处偏远、贫困的农村地区较多,与外界交流机会少,农村学生平时多讲自己的本民族语言,让他们讲英语时,普遍存在羞涩、怕自己出错的现象,加之平时生活和学习中能够感受英语环境的条件也十分有限,在大学的学习过程中,依旧很难张开口多练习,较难达到大学MOOCS培训的标准要求。(三)学生自身的学习误区。应用语言学中所强调建构主义是指在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主导,让学生参与进来,由单纯地接受外部刺激和被动学习转变成主动加工信息,获取信息的个体,积极吸收知识。因为真正决定学习效果的,还是学生自身的知识架构和运用能力。然而,目前影响少数民族学生主动进行MOOCS培训,接受新型培训模式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学生学习动机缺失少数民族地区的大学生对英语MOOCS培训的学习不感兴趣,缺乏原生性动机;同时,鉴于其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对于在择业方面对英语的需求不高,出国深造等功利性动机也明显缺乏,英语MOOCS培训的练习对于少数民族学生来说,是可有可无的教学环节,学生对参加这样的课程没有主动性。另外,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也偏重纸上答题,对于学生来说MOOCS培训的练习度不升反降。在本就稀少的英语MOOCS培训课上,积极思考并主动发言的学生并不多,通常用本民族语言进行讨论,对想表达的想法只用汉语或本民族语言进行加工。2.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不牢固由于学生掌握的词汇量比较少,而语法流利度也不够,想表达的想法一换上英语就无从表达,常常有不懂不会产生高度紧张的情绪,缺乏自信,导致对MOOCS培训表达课更具抵触心理。毕竟,普通高校汉族学生在学习外语时,也能深刻体会到人的语言表达跟其所处的环境是分不开的,不同的社会背景和人文风俗会导致完全不一样的思维模式,对另一种语言和文化有时不仅仅是陌生,还会感到不可思议,这种差异性对于少数民族学生来说就更加明显。目前,中国学生英语MOOCS培训和学习,基本停留在课堂上,而不是面向全社会;英语学习也多取自课本,而很少接触英语语境。人文环境和学习动力的缺失,是英语MOOCS培训教学面临的瓶颈,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这种情况就更加严重。

三、民族院校英语MOOCS培训课程的改革对策

(一)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授课理念。当前我国的英语传统教学模式,是在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国内发展形势产生的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教学方式,面对日益发展的经济社会,这种模式的缺点日益凸显。要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学模式,首先,就要转变当前教学习惯和思维模式,根据我国目前英语人才需求和社会发展现状,改变以往课堂教师的主导地位,加大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其次,要把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放在教学的首要位置上,在授课过程中兼顾好讲授知识、培养独立自主能力和提高英语语感素质之间的关系;第三要处理好语法学习、词汇扩充、言语表达之间的关系,既扩充复杂度,又把握准确度,同时提升流利度;第四,对现有英语教学指导和大纲根据大学生整体英语水平的变化进行修改,改变以往注重阅读理解和单纯的词汇扩充,增强少数民族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二)配备现代科学教育设备技术。要想贯彻以学生为重点的科学教学模式,就必须对相应的教学设备和技术予以提升。要逐步采用适应当前国情、学校现状、教学水平的新办法。既要注重平时在课堂上教学的互动性,营造切实良好的学习氛围,还要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在继承发扬现有教学模式优点长处的基础上,运用网络等高科技手段,发挥现有英语教学软件的优势作用,课上课下相结合,双管齐下,使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模式向着个性化发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使学生学习不受地域限制,开拓学生视野思路,调动少数民族学生和授课教师双方的积极性,因地制宜,对于教育水平较滞后的地区和一部分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要将课堂授课与课外练习加以科学结合,课内教学要着重于启发式、交流式的教学,给学生提供逼真的实践空间和切实的语境模拟,针对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运用不同的激励模式。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运用科技手段,如电脑、手机APP等方式辅助英语教学,要制定相应的检测制度、规范管理评测机制,让少数民族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和兴趣主动地进行学习,让学习时间可控化,地点自由化,减少少数民族学生的不安感,提高他们的学习自信水平和融入英语环境的能力。教育者还应该细致考察,精心设立相关英语教学的课外项目,寻找和引进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为目标的国外教材,引进国外师资,尤其是掌握多门语言的少数民族本土优质人才,充分利用新时代大数据的资源,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与此同时,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大学英语教师的能力培养,构建全新的教师形象。教师应从传授者变成引导者,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想法,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主的中心式学习,主动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帮助,积极适应和宣传新的教学理念。各少数民族学生数量较高的高校行政管理层面也要定期利用英语进修和学习来培养英语教师的现代授课理念,提高英语MOOCS培训的先进性和更新迅速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发展中西部的时代机遇,建立现代的英语教师培训项目和采取正规、高质量教学指导方式,选派中青年骨干教师去英语国家进行深造和进修,针对国外多民族情况下语言学习进行专项研讨,制订适合中国本土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的相关方案,尤其是MOOCS培训发展方面的相关经验,更是要总结反思,做到举一反三。另外,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相关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完善相应的人事管理制度,增进科学管理意识,提高少数民族地区教师待遇,稳定现有师资力量,发掘少数民族大学生英语MOOCS培训学习的潜能。(三)保障少数民族地区英语MOOCS培训基础教育与大学教育的对接。语言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并非可以一蹴而就。英语学习需要连贯性,仅仅提高大学阶段的教学水平,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少数民族地区学生英语水平低、基础差的现实。尤其是在中小学阶段打基础的过程中,如果不能让学生培养较好的英语语感,那么未来的不能一帆风顺。要掌控好二语习得过程中的平衡点,把英语MOOCS培训相关先进理论和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现状相统一起来,突出不同语言学习阶段的特点,做到衔接有序,深入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和高校进行英语学习的实地考察研究,逐步建立起适应我国民族地区环境的英语流程性教学体系。从我国现实出发,既要结合少数民族当地文化,又要对国外相关语言学习理论进行本地化调整,注重英语MOOCS培训三方面要素的协调性发展,在科学有序地进行语言练习整合的同时,将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教学链条由原本的分散状态整合起来,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可以定期举办相应的MOOCS培训教学班,对中学阶段的英语MOOCS培训教学提供相应的指导意见,举办英语交流会,让中小学生参加,与大学生进行交流,增进少数民族地区青少年对于英语MOOCS培训学习的紧迫性、重要性的认识。增强相应外语师资的配备,鼓励少数民族大学生学成以后回家乡进行教育建设。对于偏远的农村少数民族聚居区,要开展信息交流活动和送外语知识下乡的活动,搞好远程英语MOOCS培训教育,让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也能了解先进的英语MOOCS培训教学理念,注重少数民族地区英语MOOCS培训在小学、中学、大学各个阶段的衔接,让每一个学生都不掉队,以此促进少数民族地区英语MOOCS培训教育有良好的循环性,维持少数民族地区外语中小学教育的平衡,保证大学英语人才输送的质量,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学生英语MOOCS培训的流畅性、准确性,做到共同进步。做到课程相关理念以人为本,以少数民族现实为依据,提高英语MOOCS培训教学创新能力,推动多元化教育模式成型,丰富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英语教材种类,创新英语教育方式,让现代化高科技设备也能走入少数民族偏远地区中小学,建立更多的外语实验室、现代化阅览室,为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提供丰富的资源和创新的空间。

查看全文

民族院校文学鉴赏和批评探索

论文摘要: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实践课,有着不同于其它课程的特点和难度,在分析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的性质、联系及其区别的基础上,实施“复述归纳、体悟阐释、分析评判、提升创造”四步走训练模式,可达到明辨相关概念、提升鉴赏和批评能力的目的。

论文关键词:文学鉴赏;文学批评;写作实践;教学策略

对于中文系的师生来说,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实践课,有着不同于其它课程的特点和难度。和其它纯理论课程相比,这门课不仅对师生的知识状况有着一定的要求,而且还要求师生同时必须具备具体的操作实践能力。对于学生而言,这门课不再是单纯的纯理论式掌握,不再只停留在“形之于心”的阶段,更为关键和重要的是怎样把所学知识和阅读作品的感受、体验、思考结合起来对文学作品进行鉴赏和评价,而这无疑是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体现——所学、所感、所思、所读、所写,完美地结合起来才行。对于老师而言,不仅自己要有相关的知识和能力,而且通过讲解、引导和具体操作,把相关知识传授给学生,要把相关的能力在学生身上培养起来,而这涉及的不仅仅是专业素养,而是职业素养和专业素养的结合。所以,这门课对于老师和学生而言,都有着很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性,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解决这些问题的难度,在民族院校中尤其显得突出,笔者根据自己上课的经验和体会,意欲从教师的角度总结、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且在民族院校中易于实施且便于实践的的授课策略。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但是,对于我们而言,不是先让学生“利其器”,而是先让学生学会“用其器”。因为,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之“器”的打造和磨练,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在民族院校中尤为如此,也不是我们在本课程之内就能解决的问题。对于本课程而言,我们必须先让学生事先明白,我们用大学专业所打造的器皿,在本课程当中怎样使用。所以课程之初,我们必须讲解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的性质以及两者的联系和不同之处,这不是老生常谈,而是很多专家和学者也都分辨不清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在我们给学生们所布置的历次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写作的作业当中都有明显的体现。笔者对我校汉语系的历届学生布置形式和要求不同的文学鉴赏及文学批评作业,发现约60%的同学不知道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的联系,近乎100%的同学不清楚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的不同之处。大多数同学将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写成了印象式和臆测式的读后感,还有很多同学将文学批评写成了文学鉴赏。虽然,地方民族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可能逊色些,这方面的问题可能更为突出一些,但是这些问题的出现绝不是个案,据笔者的阅读经验,即使杂志上已发表的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作品,这样的毛病也并不鲜见,可见课程之初讲解这些问题的重要性。在此,笔者就这个问题略表拙见,以期使问题清晰化,有益于课程之教学。

关于如何给文学鉴赏下个科学定义的问题,笔者同意吴俊忠先生的定义方法,但不同意他的部分结论,所以在引文中笔者没有取其结论部分,结论部分用省略号代之,他说“文学鉴赏的科学定义,首先要分清欣赏与鉴赏的区别(客观存在着欣赏与鉴赏的概念混用或通用的现象),……;其次,要界定文学鉴赏、文学欣赏与文学批评之间的内在联系,……”笔者认为,“欣赏”一词不是一个学术用语,而是一个生活用语。语言学常识告诉我们,生活用语具有模糊性,不具有学术和科学用语的精确性,所以“欣赏”一词是一个含混概念,是指人们不刻意地抱有某种目的、观点、眼光,对事物进行随意的审美关照,但事实上没有人在“欣赏”时不抱有某种观点眼光和标准,这种关照一般不形成正式的发言和文字。并且“欣赏”的对象,可以是自然事物也可以是艺术品。而“鉴赏”要比“欣赏”严肃、认真、理性地多,且“鉴赏”的对象一般只指艺术品中的艺术因素,一般不牵涉更多更广泛的内容。所以“鉴赏”是指人们抱着某种目的、观点、运用既定的审美标准对艺术品进行审美关照和艺术上的分析与评判。所以,文学鉴赏,一般只是对文学作品的艺术审美关照和艺术评判。而文学批评则不同,除了包含有文学鉴赏层面的内容外,还必须树立和表述更多关于作品的外层标准以及依此对作品的评判和看法,比如文学作品的终极价值、社会意义、社会影响、人文关怀等等。如果说文学鉴赏主要是从艺术标准的角度来评判文学,那么文学批评则除此之外还必须有其它的标准来评判文学,比如社会历史标准、伦理道德标准、时代科学标准等等。所以,在文学鉴赏中我们一般只采用艺术方法和理论来进行鉴赏,而文学批评则需采用诸如社会历史学批评法、伦理道德式批评法、女权主义批评法、殖民主义批评法等方法和理论,具体采用何种方法与理论还要看我们批评的目的和既有观点、标准如何。除此之外,文学鉴赏中鉴赏者一般很少有自己的创造,而在文学批评中,批评者却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文学鉴赏必须依赖于具体的文学作品,而文学批评则不然,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有其独立的地位,正如批评家陈晓明所说“文学批评应该在创作实践中占据主动地位,这并不是说批评要去领导文学创作实践,而是批评始终有自身的文化/美学目标,它和创作是一种对抗性的关系,而不是相互抚慰,共同投机的关系。创作可以有它自身的目标,创作非常个人化的特征,使得创作总是顽强地逃离批评,创作不是简单地呼应批评,或者与批评毫无关联的情况随遇而安,而是在与批评构成的呼应逃离紧张关系中,两者的内在对抗性,形成文学创作实践和批评实践的革命冲动。创作每一次的背叛,都是对批评权力实践的质疑,它促使批评不断去探索新的起点,解决新的疑难,迎接新的挑战。”所以,我们给文学批评的定义是:文学批评是指人们在多样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采用多重艺术的和非艺术的标准对文学进行评判和要求。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的内涵虽然不尽相同,但两者之问的联系却非常紧密。文学批评要以文学的艺术鉴赏为基础,并且在此基础上有所提高,而文学鉴赏也不能完全忽略非艺术的评判,两者常常处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状态。对于初涉文学鉴赏和文学评论的写作者来说,弄清两者的联系和区别,才不至于在写作实践时将两者混淆。概念阐释清楚后,学生在上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实践课的时候,在方法和操作上就会很明确,不会将文学鉴赏写成没有艺术标准的主观臆想和主观感受,也不会将文学批评写成纯艺术式的鉴赏。

这样,我们的文学鉴赏和批评实践课便拉开了序幕。不过,根据笔者的上课体会,我们还需要注意一个总的原则,那就是切不可操之过急,对于民族院校的师生来说更是如此,学生素质普遍较低的情况也决定了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分阶段、分层次进行,否则学生容易忽视某些重要的环节。分阶段、分层地次进行文学鉴赏、文学批评实践教学,有这样几个优点:对于教师而言,可以使课堂清晰有序,便于教师的表述和操作,能够保证教学质量;对于学生而言,一方面,他们在接受和训练的过程中有个由浅人深、循序渐进的过程,便于学习和接受,不至于茫然不知所措,另一方面,可以强化文学鉴赏和文学评论各个必须阶段的处理和实践能力,并为以后各个阶段的综合和取舍奠定基础。为了节省课堂时间和提高课堂效率,笔者提倡将文学鉴赏和文学评论合起来进行分阶段、分层次教学。行之有效的做法是:把文学鉴赏和文学评论写作糅合起来分为四个阶段,在这四个阶段中分别训练不同的能力,但必须同时兼顾到鉴赏和评论的联系及其区别。当然,阶段和层次的划分,不同的学校、师生可以采用不同的做法,这要根据学校、师生的实际情况而定。笔者是将杨守森先生的“四种形态”和“四重境界”说作为划分课堂阶段和层次的依据。杨守森先生认为“依据内容构成,文学批评大致可分为复述归纳、体悟阐释、分析评判、提升创造四种基本形态,依次相对应的是传播文学信息、丰富作品内容、探讨创作规律、开拓思想空间四重境界。”闭同样。我们可以将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实践课分为“复述归纳、体悟阐释、分析评判、提升创造”四个阶段,相对应四种境界,我们评判学生在各个阶段表现的标准也便有了,那便是学生在各个阶段是否做到了“传播文学信息、丰富作品内容、探讨创作规律、开拓思想空间”。杨先生此文虽然是专对文学批评而言,我们可以将文学鉴赏也纳入到这四个阶段之中,而且将文学鉴赏写作纳入到第三个阶段进行专业训练。下面,笔者将四个阶段的关系以及具体处理和课堂操作办法简要叙述之,以期和各位老师探讨且能得到专家指点。

查看全文

民族院校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

我国民族院校教育在党的优惠政策扶植下,经过近6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发展起来的民族高等教育体制,在办学过程中形成了依靠国家优惠政策的依赖心理,缺乏危机感和创新意识。随着高校教育体制的不断深入,民族院校正在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适应新形势、如何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创新性人才,是摆在民族院校面前急需解决的任务。目前一部分民族院校的部分教师中仍然存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轻实践能力培养;重课堂教学,轻课外实践”的问题,忽略了实验教学在学生的创新思维、综合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因此,实验教学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学校教学体系中一直处于弱势地位。长期以来,民族院校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突出的问题是:(1)没有把知识的掌握、能力的训练、综合素质的培养与实验教学有机结合起来;(2)化学实验教学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发展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认识不足;(3)实验教学内容脱离社会实际,理论验证性实验陈旧,缺乏探究性实验。满足不了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需要;(4)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实验前教师占用大量时间给学生详细叙述讲解实验目的、原理、步骤、方法、注意的问题等等,然后学生不折不扣的照抄照搬,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缺乏主动独立思考,创新探究。民族院校化学教学要适应人才培养的要求,就必须要对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的内容、模式等进行系统改革。下面就如何改进实验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供同仁们参考。

1更新传统观念,提高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

传统的高等教育注重的是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忽视对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综合素质的培养是指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运用的能力,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同步提升。把实验教学作为提升学生素质的重要平台,教师应该积极投身实验教学改革,制定实验教学改革方案和培养目标,通过实验教学积极推进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同时,教师本身也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提高实验教学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作用、地位、认识。在实验中应将分析化学实验从分析化学理论教学中脱离出来,尽量摒弃单纯“验证性”实验,增设综合性和开放性实验项目,在实验教学中教师既要重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又要加强对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从根本上转变学生重理论轻实验的观念,使学生认识到实验教学是理论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是培养创新思维、动手能力、拓展视野的重要途径,是化学学习过程中不可取代的重要环节。

2优化教学内容,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教学内容的合理调整和删减、补充是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难点和重点。合适的实验教材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改革后的教学内容必须遵从新形势下人才培养模式。实验教学必须首先加强基本技能、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强化学生正确使用分析化学常规仪器、规范撰写实验报告的训练。削减纯理论性、验证性实验和演示性实验内容,增加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设计实验和综合实验主要以学生为主,通过学生自己查阅资料,确定实验方案,在教师的指导下,修改完善后加以实施。将实验教学从以教师为主导,转移至以学生为中心,允许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出现适当的失误,大力提倡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交流和补充。为学生创造提高实验设计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平台。同时也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开发师生最大潜能,使创新思维能力在化学实践中不断得到开发和锻炼。为使学生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学校应该开展社会市场调查,了解社会和地方的化学人才需求背景,对实验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排进行调整。给学生编写出一些适应地方企业常规分析项目的实验内容,使学生感到实验内容与生产实际和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学有所用,提高做分析实验的兴趣,调动做实验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进一步提高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的质量。创造条件进行开放性实验教学,在实验教学内容和实验时间上进行开放,让学生在实验设计和准备上拥有更多的时间,学生可以随时到实验室掌握实验仪器的性能、熟悉药品性质、制定实验设计方案,这样既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实验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同时激发了学生的探究问题的兴趣,使学生养成勤于动脑、善于思考,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创新实验设计、拓展思维方式,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养成积极探索创新的习惯,实现提升综合素质的目标。

3改进实验教学方法,提高实验教学效率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