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舞蹈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8 13:47:4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民族舞蹈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民族舞蹈

民族舞蹈与民族文化的联系

[摘要]民族舞蹈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是一种极具意义的文化载体。民族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发展和完善,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宝库。民族舞蹈产生于民族文化当中,又反过来对民族文化因素加以展现。随着社会的发展,民族舞蹈与民族文化相生共进,民族舞蹈在对民族文化加以继承的基础之上实现着不断发展。探析民族舞蹈与民族文化之间的联系,合理处理传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对民族舞蹈艺术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意义。

[关键词]民族舞蹈;民族文化;继承

舞蹈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产生于人类长期的劳动实践中。民族舞蹈则产生于少数民族的生活中,带有浓郁的民族生活习俗及地域特征,同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融入着丰富而多样的民族文化。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始终对民族舞蹈的创作和完善产生着多方面的影响。要想实现民族舞蹈艺术的持续性发展,就需要深入探析民族舞蹈对民族文化的继承,使其基于民族文化的根源在保持原有民族特色的基础之上实现创新性发展。

一、民族舞蹈与民族文化之间的联系

舞蹈艺术产生于人类劳动实践中,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不断得以发展和完善。舞蹈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与人类生活始终存在着本质上的联系。舞蹈是一种艺术文化形式,需要借助一定的媒介作为其外在表现形式,人们将通过主观意愿创造出来的文化意识形态以具象的、特定的舞蹈形式加以表现,借助舞蹈来表达对自然以及社会的认知和期望。例如,追溯到史前人类发展时期,人们就创造出“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锵经·大序》)这一简单的舞蹈形式来表达激动、兴奋的心情。而后在发展历程中,舞蹈被人们广泛应用于狩猎、祭祀、战争等一系列活动中,与人类社会历史文化诸多方面的内容紧密相连。因此,舞蹈这一艺术文化形式包含着深刻而广泛的文化内涵,多样化的舞蹈动作传达着人类对自然及社会的思考和情感。舞蹈产生于社会现实,并且包含着地域风俗、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多方面的文化内涵。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而舞蹈的产生和发展同样如此。华夏大地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由此形成了丰富而多样化的民族舞蹈艺术。舞蹈艺术文化产生于不同地域的民族文化中,折射出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民族文化特色。例如,作为傣族民族舞蹈代表的孔雀舞,是由于群众喜爱孔雀,深觉孔雀开屏等动作十分优美,进而在对其动作加以深入观察和剖析的基础之上创作而成,极具地域性。舞蹈产生于社会历史文化中,是其内涵的外在表现形式,并且随着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不断得以完善。民族舞蹈同样与少数民族生活及社会历史文化相生共进。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现代科技的发展对民族舞蹈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和冲击,要想在新形势下推动民族舞蹈文化艺术的发展和完善,就需要植根于其发展根源及民族文化,挖掘少数民族优秀传统历史文化,深入剖析各民族舞蹈的内容及形式因素,在此基础之上融入新时代创新性因素,以实现民族文化艺术的创新性、持续性发展。民族舞蹈深受自然因素,尤其是人类社会历史因素的影响,其基本形式在于借助人类的形态、神态、舞蹈动作等来传情达意,因此其表演效果往往受表演者艺术素养等方面的影响,表演者对民族文化的掌握程度对于实现民族舞蹈艺术的持续性发展来讲至关重要。包括动态形象、表演形式、服装道具、场地等因素在内的舞蹈表现形式,在潜移默化中深受民族文化的影响。因此,在推动民族舞蹈艺术发展的过程中,应当深入剖析民族文化各类表现形式中蕴含的艺术因素,并且挖掘民族文化背后蕴含的民族心理、审美意趣,为民族舞蹈艺术的发展注入灵魂。

二、民族舞蹈对民族文化的继承

查看全文

我国民族舞蹈

东汉傅毅所著《舞赋》,是我国传世最早的舞蹈表演艺术专论,也是我国舞蹈艺术史上最为重要的艺术论著,其序言与赋文,被完整收入昭明太子所编《昭明文选》内。序言以楚襄王使宋玉写《高唐赋》之事引起话头。借此而言彼,是战国政论文和汉大赋习用的手法。作者借宋玉之口,阐明了舞蹈艺术的重要功能以及崇雅黜郑的艺术主张。“臣闻歌以咏言,舞以尽意。是以论其诗不如听其声,听其声不如察其形”,舞蹈是最能够传达不尽情意的艺术形式,谈论诗章不如听音乐,听音乐不如看舞蹈。也就是说,舞蹈是比诗歌、音乐更能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夫《咸池》、《六英》,所以陈清庙、协神人也。郑、卫之乐,所以娱密坐、接欢欣也。余日怡荡,非以风民也,其何害哉!”清庙中的雅乐可以协调神、人,使天、人臻于大和;而郑、卫之乐不能教化民众,只能达到娱人的目的。

崇雅黜郑,只不过是作者冠冕堂皇的话头而已,雅乐舞一统天下的周王朝已成旧事,汉代乐府深入民间采风,俗乐舞与雅乐舞齐头并进。《舞赋》与时俱进,仅第二段对《关雎》、《蟋蟀》、《激徵》、《清角》等的议论稍涉雅、俗,全篇铺陈描写的,恰恰是汉代民间流行的表演性乐舞而非清庙雅乐。《舞赋》的意义正在于此。

赋文第一段,用铺陈华美的语句,描写了民间表演性舞蹈的演出环境、观众情绪和舞蹈演员的演前准备。“夫何皎皎之闲夜兮,明月烂以舒光。朱火晔其延起兮,耀华屋而焙洞房。黼帐祛而结组兮,铺首炳以焜煌。陈茵席而设坐兮,溢金晷而列玉觞”。月光皎洁的夜晚,绵延的烛光照耀着装饰华美的居室。用丝绳结起绣帐,门上的铺首闪闪发光。地面铺设了供客人坐的褥子,金罍玉觞内,美酒快要满溢了出来。“腾觚、爵之斟酌兮,漫既醉其乐康。严颜和而怡怿兮,幽情形而外扬。文人不能怀其藻兮,武毅不能隐其刚。简惰跳踏,般纷挈兮,渊塞沈荡,改恒常兮。”主宾在觥筹交错中喝得其乐陶陶,已有醉意,严肃的容颜和悦了起来,心中深藏的情感也表露了出来,文人必欲将腹中辞藻吐为诗章,刚毅果敢的人必欲一宣刚武之情,本来不想起舞的人也因自适跃然跳起,快乐地舒展着手臂:宾客们一个个一改常态,平日填塞在胸中的郁结之情释放了出来。“于是郑女出进,二八徐侍。姣服极丽,(女句)蝓致态。貌嫁妙以妖冶兮,红颜晔其扬华。眉连娟以增绕兮,目流睇而横波。珠翠(白樂)的而熠耀兮,华桂飞髾而杂纤罗。顾形影,自整装。顺微风,挥若芳。动朱唇,纡清阳。抗音高歌,为乐之方。”表演民间乐舞的女子出出进进,两列舞者穿着美丽的衣裳,和悦而尽态地站立等候。她们模样极为姣好,脸上发出光彩,眉毛细长而弯曲,目光流转而顾盼,首饰历历可数,细绮织成的上衣与发髻光色辉映,环顾自己整肃服装,朱唇将启,眉目传情,杜若香草的芳香顺着微风散发出来,高亢的歌唱即将开始。这样的演出环境、这样的观众情绪、这样的舞蹈演员,才会有得法的舞蹈演出。

如果说赋文第一段对舞蹈演员演前状态的描写尚限于“形”的方面,赋文第二段,则进入对舞蹈演员演前精神状态的细致刻画。“摅予意以弘观兮,绎精灵之所束。弛紧急之弦张兮,慢末事之委曲。”舞蹈之前,舞者把神思意想扩散到宏大的景象上,然后梳理整束自己的心绪,绷紧了的弦舒张了开来,即将进入轻慢委曲的抒情和叙述。“舒恢炱之广度兮,阔细体之苛缛……启泰真之否隔兮,超遗物而度俗……形态和,神意协。从容得,志不劫。”舞者要舒展开广大的胸怀,疏略身体细部的苛文缛节,接通太极真气,遗弃形骸而度越凡俗,从容自得,心志安定,形、态、神、意各个方面都调停得和顺协调,不为外在环境所胁迫了,才能够进入表演状态。作者对舞者演前精神状态的描写,详备而又透彻。

赋文第三段,进入对单人舞蹈的细致描写。“于是蹑节鼓陈,舒意自广,游心无垠,远思长想”。舞台上鼓已摆好,舞者蹑于其后。她心意非常安适,心志无边无垠地遨游,正在作遥远的遐思和自由的想像。“其始兴也,若俯若仰,若来若往,雍容惆怅,不可为象”。舞蹈开始的时候,她忽而俯身向下,忽而仰面向上,忽而舞过来,忽而舞过去,仪态和缓,意尚未舒,难以用语言描述其形象。“其少进也,若翱若行,若竦若倾,兀动赴度,指、顾应声。罗衣从风,长袖交横,络绎飞散,飒沓合并。(扁鸟)(票鸟)燕居,拉(扌沓)鹄惊,绰约闲靡,机迅体轻。姿绝伦之妙态,怀悫素之洁情。”随着舞蹈情节的发展,她的舞姿像要飞起来,又像要回飞,忽而耸起身子,又忽而倾塌下来。她不假思索的每一个动作,以至手一指、眼一瞥,都应合着音乐的节拍。轻柔的罗衣随风飘扬,长长的袖子左右相交,一会儿在空中盘旋,一会儿又聚合在一起,连续不停,翻转飞散。她轻步曼舞时,像燕子伏巢;疾飞高翔时,又像鹄鸟夜惊,体态是那样娴雅柔曼,迅捷而轻盈,美妙绝伦,更显示出胸怀的清远洁净。如果说三段起始写单人舞蹈之“形”,接着,进入对单人舞蹈“神”的细致刻画。“修仪操以显志兮,独驰思乎杳冥。在山峨峨,在水汤汤,与志迁化,容不虚生。明诗表指,喟息激昂。气若浮云,志如秋霜。观者增叹,诸工莫当”。舞蹈演员要修炼仪容操守,才能更好地显示志向,使心神在杳冥之处自由驰骋,想到高山的时候,便峨峨然有高山之势;想到流水的时候,便汤然有流水之情。表情随心绪而变化,没有一点虚假和多余。通过舞势,表达出歌词的内容,令观众喟然叹息,情绪也随之激昂,气息遨游像浮云,心志高洁如秋霜,赞声不绝,连乐师也自叹没有达到如此境界。傅毅如此之早地论述了艺术创造者的精神修养问题、移情问题,既早于南齐刘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文心雕龙》)的移情论,更比明代汤显祖“一汝神,端而虚……动则观天、地、人、鬼、世、器之变,静则思之……少者守精魂以修容,长者食恬淡以修声……使舞蹈者不知情之所自来,赏叹者不知神之所自止……”(《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的表演论早了约1500年。很难想像,两千年前的中国文人就能够站在如此的高度,描写出舞蹈表演的精神境界,揭示出艺术创造的真谛,可惜为以往的研究者忽略。

赋文第四段写合舞——全场演出的高潮。“于是合场递进,案次而俟,埒材角妙。夸容乃理,轶态横出,瑰姿谲起。眄般鼓则腾清眸,吐哇咬则发皓齿。摘齐行列,经营切拟。仿佛神动,回翔竦峙。击不致策,蹈不顿趾。翼尔悠往,暗复辍已”。众舞者鱼贯进入舞场,依次站立等候,比赛舞蹈的才华,角斗舞姿的美妙。美丽的容貌是精心修饰而成,超逸的态度旁溢了出来,奇瑰的舞姿旁出迭起,令人无法预料。她们望着般鼓的眼神如秋波流盼,歌唱时露出洁白的牙齿。紧挨着的行列非常整齐,往来的动作也都有所比拟。她们忽而回翔,忽而高耸,仿佛神仙起舞,拍板快得像还没碰到拍板,足蹈快得像没有间歇停顿,正跳得轻悠柔曼的时候,舞蹈突然中止。

查看全文

民族舞蹈教学论文

1维吾尔族民间舞蹈中的文化精神

维吾尔族的舞蹈是我国民族舞蹈中具有很强代表性的物种,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资源,历史上的维吾尔族舞蹈具有很强的民族性,人民的生存环境形成了其勇敢、乐观的性格,因此舞蹈是其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些重要的节日都会用集体舞来进行庆祝,并且在舞蹈中,这种乐观的精神被渲染的淋漓尽致。从这个角度上看,维吾尔族舞蹈在性格色彩上可以分为三个地区,首先是东疆地域,带有与汉族兼并的维族风格舞蹈,其次是在巴楚、沙车、阿瓦提县等地盛行的刀郎舞,具有很强的民族特点,并且风格粗犷,最后是伊犁一带的舞蹈,发展相对比较成熟,并且受到多个民族舞蹈文化的影响,舞蹈规模宏大,曲调悠长,功能性和艺术性都非常强。伊犁舞蹈一般分为三种类型,其一是带有自娱性质的民间舞蹈,代表舞蹈为“赛乃姆”,其风格自由热烈、洒脱奔放,在音乐中达到高潮;其二是带有礼俗性质的民间舞蹈,与宗教的祭天活动有关,比如“萨玛舞”,一般在大型的祭祀活动中可以看到;其三是带有表演性质的民间舞蹈,这种舞蹈集合了所有舞蹈中的精髓,并且不断的进行加工和改进,具有非常好的艺术成就,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盘子舞”。维吾尔族的舞蹈与其民族的文化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的变化,因此在舞蹈的教学中需要结合音乐风格和文化特色来进行教学。

2维吾尔族的舞蹈教学规律

在舞蹈教学中,维吾尔族的舞蹈作为一门独立的舞蹈学科进行教学,可见其舞蹈的艺术魅力是非常大的,通过专业的教学,才能培养出更加出众的艺术人才。在维吾尔族民族舞蹈的教学中,通过系统的教学内容规划来设置曲目进行排练,并且在社会的各种表演活动中,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表演能力,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管理能力非常重要。学生首先学习知识,并且在活动中进行实践,熟悉表演舞台,并且将这些系统化的结合到一起,互相渗透,彼此加强。维吾尔族的舞蹈与其他的舞蹈不同,但是在教学时仍然在遵循“倾、拧、园、曲”的特点,并且结合其风格特点来进行表演,比如维吾尔族舞蹈特有的姿势、眼神、步伐等,并且需要注意位子来表现其特征。在教学中,除了要传授舞蹈规范动作,还要注意情感的表达和动作之间的关联性,并且在表现中要重视舞蹈的创新和整合,采用开放式的教学,再运用自身的方法进行培养,从而让舞蹈更紧的贴近民族文化,进而得到更好的传承。学生在长期的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研究的过程中,可以清晰的描绘出舞蹈的精致画面,并且学生也可以更好的懂得蕴藏在舞蹈中的精髓。学生在维吾尔族舞蹈的学习和民族文化的研究中,结合其民族生活特点、服装文化、审美特点等,将其生活习惯、文化特点形成一定的特征,按照这个规律来吸取其精华,再加上艺术的不断加工,在民间采风的过程中形成舞蹈的整体艺术,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很好的训练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从而提升教学的效果。

3舞蹈在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民族舞蹈中的动作和表演风格都是有一定内在联系的,因此在教学中需要让学生领悟其中的联系。表演动作是表演者在表演时的动作走向,这种走向具有很好的生活性和民族特点,在表演中通过细节来展现。表现的细节、画面、速度、队形等都是走向的表现形式,群舞中的分散、流动、单人舞中的走向、三人舞种的节奏、姿态等都在表现民族舞蹈中的走向,因此其表演风格的确定非常重要,在舞蹈过程中需要将走向和风格很好的结合在一起,才能将舞蹈所带有的形象很好的展示出来。在教学中需要注意表演的形成形式和民族特点的培养,这也是民族舞教学中最为重点的部分。教学中学生需要学会最基本的舞蹈动作和技术要领,配上最合适的舞蹈音乐,让学生在情感和肢体语言两个方面来引起共鸣,学生要从精神上感受其艺术魅力,从心里激发出对于舞蹈的热爱,从而将舞蹈以最佳的表现形式表演出来。

查看全文

民族舞蹈教学优化策略探索

摘要:民族舞蹈是我国在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不断沉积并得以发展的宝贵财富,它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博大精深,蕴含着民族精神。在新思潮的冲击下,我国传统文化备受打击,甚至出现没落现象。民族舞蹈作为文化载体,在教学实践中得以传承、发展。但是,在新时期,民族舞蹈的教学模式出现很多不足之处,未能满足民族舞蹈的发展要求。为了实现民族舞蹈的积极发展,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本文对我国民族舞蹈的特征、存在的问题与教学优化方案做出分析,并以此指导民族舞蹈的发展。

关键词:民族舞蹈;舞蹈教学;特征;优化策略

素质教育在新时期被提出新的要求,同时也加深了人们在精神文明方面的需求程度,在此基础上,民族舞蹈被高度重视。在舞蹈教学中,民族舞蹈不同于其他舞蹈形式,具有其特殊意义。民族舞蹈教学在民间文化的基础上,以舞蹈动作为依托,传递民族文化的内涵。现阶段,各大艺术类高校相继开设民族舞蹈专业,而且对民族舞蹈教学的重视程度越发增高,加大对该专业的师资投入和硬件设备投入。但是,民族舞蹈具有其特殊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会重视舞蹈动作的掌握而忽视对民族精神的探索和领悟。教师在教学中,注重舞蹈动作的传授,没有合理的融入民族文化。因此,新时期的民族舞蹈教学成为单纯的动作延续,偏离了传承民族文化的主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民族舞蹈教学成为社会各界的热议话题,教师为了实现教学效果的突破性发展,必须立足于民族舞蹈特征,结合教学现状,进而优化教学方案。

一、新时期我国民族舞蹈特征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共分成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形成得益于历史的发展,人们生活的沉淀。舞蹈形成初期,人们为了抒发情感,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会用简单的肢体动作进行展示,长此以往,便形成了反映人们精神面貌、文化内涵与习俗的民族舞蹈。民族舞蹈是我国历史文化的传承,因此,新时期的民族舞蹈教学应更加注重对文化精髓的掌握。这需要对民族文化进行划分,剖析不同的民族文化中所蕴藏的民族舞蹈特征与风格。我国的民族舞蹈形式多样,主要有东北秧歌、蒙古族舞蹈、藏族舞蹈、傣族舞蹈、维吾尔族舞蹈等,这些舞蹈各具个性[1]。

1、维吾尔族舞蹈特征

查看全文

民族舞蹈与戏曲艺术融合思索

舞剧《粉墨春秋》是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华晋舞剧团在成功打造艺术精品舞剧《一把酸枣》之后,承担的又一项山西省重点文化项目。《粉墨春秋》取材于京剧泰斗级武生盖叫天的口述史。因国家一级导演刑时苗被盖叫天的故事所吸引,希望将这一经典形象搬上舞台,便与黄豆豆再三拜访香港著名编剧李碧华,而李碧华对舞蹈演员黄豆豆的舞蹈生涯也产生浓厚的写作兴趣,于是写出了小说《粉墨美猴》。舞剧《粉墨春秋》就是由小说《粉墨美猴》改编而来的。《粉墨春秋》自2011年11月11日在北京保利剧院首演以来,得到业内外专家和观众的广泛好评。笔者认为,除了优秀的剧本、强大的演员阵容、成熟的商业运作外,《粉墨春秋》将民族舞蹈与戏曲艺术相结合,展现出独创的剧情结构、新颖的舞蹈语汇、具有戏曲特点的舞美设计是其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

1独创的剧情结构

《粉墨春秋》讲述了清末民初发生在北国梨园戏班喜顺班中三个武生之间发生的故事。该剧突破了舞剧以男女主角的爱情故事为线索的情节模式和思维习惯,以同门学艺的三个武生(大师兄——长靠武生,艺名汪一霸;二师兄——短打武生,艺名“武潘安”;小师弟——撇子武生,名字叫黑豆)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演绎他们在爱恨情仇中的成长历史。剧中,师傅严厉认真,众弟子勤奋刻苦,但是生活和命运却使他们经历了世态炎凉、人生沧桑。原本一个天资不灵、条件不佳的小徒弟,能够遵循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勤学苦练,发奋自强,最终成就了自己的戏剧人生。《粉墨春秋》在剧情的交待与处理上,正如著名舞蹈编导姜钢所说:“所有的情节处理都很巧妙,没有那么多的哑剧,没有那么多的过渡,只用一个行为、一个调度就完成了情节的递进,让人看得清楚,看得明白。[1]”此剧通过三个梨园师兄弟的故事,歌颂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难、变革创新、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给广大观众展示的不仅仅是艺术者的艺术生涯,更是一幅幅人生的生活画卷,又如一部章回体小说,每一幕都是一个独立的故事,每一个故事又是全剧的组成部分。舞蹈艺术由于受到肢体语言表达形式的局限,一般不易表达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粉墨春秋》在剧情方面的构思有着“寓戏与舞”的特点。大师兄和二师兄先后以不同的戏曲舞蹈片断,展示着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和人生的辉煌历程,然后又以不同的遭遇出局,这种“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境况在舞剧中得到巧妙的展现。本剧着力刻画的是小师弟“撇子武生”:他在戏班经历了离散的厄运之后,在燕儿的陪伴和鼓励之下,最终走出人生和事业的低谷。他在家猴与野猴的嬉戏中,无意间发现戏剧武行另有作为的契机,勤奋苦练,反复琢磨,终于成就了“美猴王”的传奇,在戏行里闯出一条生路。这充分体现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的民族传统理念。正如《罗密欧与朱丽叶》以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和严谨而又多层次的结构成为喜剧芭蕾的顶峰之作,《宝石花》采用交响芭蕾的手法,让舞蹈成为抒情、叙事和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段,《粉墨春秋》也将以她独特的戏剧构思与中国古典小说结构相结合的模式,独领舞蹈艺术的风骚。

2新颖的舞蹈语汇

《粉墨春秋》突破了艺术门类之间的清规戒律,将戏曲表演艺术融入到民族舞蹈的语汇之中,创造了新颖的舞蹈语汇,有着“以舞化戏”的效果[2]。这样不仅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增强了舞蹈编导的难度,加大了舞蹈演员表演的难度。全体演职人员知难而上,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戏曲艺术表现得既不失原汁原味的特色,又体现出对戏曲艺术经典的全新诠释。首先,对于戏剧情节的提炼与处理,使得舞剧增强了戏剧的戏份。例如,剧中大师兄表演的《挑滑车》不仅好看,也有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黑豆”在表演中把车旗变成靠旗,在他的想象中要由达子变成一个高宠,或者由武行变成大角,这个形象反复几次,形成鲜明的舞蹈语汇,把人物的追求形象化,充分体现了编导的苦心和智慧。又如,在二师兄表演的《杀四门》中,编导抓住“四门”这个概念,把舞蹈的抽象化运用在舞美的具象化处理上,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不仅显现了舞者的身份,而且表达了二师兄面临的走投无路的处境,为剧情的发展做了进一步的铺垫,表现力极强[1]。其次,《粉墨春秋》把山西地方戏曲的元素和表演形式纳入到中国民族舞蹈艺术的技巧之中,不仅使得中国的民族舞蹈增添了新的舞蹈语汇,而且有利于戏曲艺术的传承和普及。舞剧把戏曲艺术中特有的“抖髯”、“水袖”、“跷功”舞蹈化,拓展了民族舞蹈的表现境界,丰富了舞剧的表现内涵,增加了舞蹈的表演形式。例如,“抖髯舞”中的“抖髯”原本是戏曲中的髯口表演,一般由戏中戴长髯的人物由头部颤抖带动髯须颤抖,采取摆、点、甩的动作表达戏曲中人物的情感。《粉墨春秋》的编导把“抖髯”编排成群舞的形式,在中国民族舞蹈中是首次登台亮相,观众眼中看到的“抖髯舞”舞得满台须生,在髯口的翻飞中,透出伶人的执着与顽强,极富冲击力。“水袖舞”中的水袖,是中国京剧的特技之一,它通过演员在舞台上运用水袖的修长、多变来表现人体形态和思想感情,夸张表达人物情绪时放大、延长的手势。水袖的姿势有数百种,例如抖袖、掷袖、抛袖、挥袖、拂袖等等。在《粉墨春秋》的“水袖舞”中,虽然舞蹈演员有着与戏曲演员一样的扮相,但是舞蹈的“水袖舞”在服装设计上却有别于戏曲,其中做了许多改革探索。此外,男扮女伶表演的“跷功”,是一门几乎要绝迹的蒲剧功夫,也被融入到舞剧的舞蹈表演之中[3]。剧中六位在长条凳上表演“采跷”的男旦,都穿着木制的类似三寸金莲一样的跷鞋,再现了中国封建社会妇女裹脚的生存状态。这些创新技巧,不仅体现了民风习俗,而且使得舞剧增加了肢体语言的表达类型;不仅让广大观众欣赏到了功巧绝伦的戏曲绝技,还能使观众领略到民族舞蹈柔美动人、多姿多彩的一面。这充分体现出编创者强烈的创新意识,反映出他们对民族戏曲艺术自觉传承的精神。

3体现戏曲特点的舞美设计

查看全文

少数民族舞蹈保护与继承思索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舞蹈以少数民族自身独特的形体动作来表现社会生活,体现民族历史文化,抒发情怀,是少数民族文化的中最灿烂的篇章。在传统的记录保存工作中,演员的舞蹈动作多通过文字、图片、视频进行记录,这些手段难以对演员的表演动作进行准确全面的记录,一般的拍摄仪器只能以二维图像的方式进行录制,虽然便于存贮及传播,但数据的重用性和可编辑性较差,难以进行再次开发利用。近年来,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使得上述手段的实施更为便利,促进了民间舞蹈保护工作的开展;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为舞蹈三维虚拟展示奠定了基础;数据库技术使得大范围的民间舞蹈获取成为可能;网络技术的进步,为舞蹈文化的传播、交流搭建了展现平台。以民族舞蹈的保护与开发利用为目的,利用动作捕捉技术获取民族舞蹈动作三维数据,并结合舞蹈编辑、虚拟展示技术,为民族舞蹈文化的保护、开发和多次利用工作提供了新的手段(况奕,2006)。

1舞蹈动作数据的获取及编辑

1.1光学式运动捕捉

运动捕捉系统是基于计算机图形学原理,通过排布在空间中的数个视频捕捉设备将运动物体(跟踪器)的运动状态以图像形式记录下来,然后使用计算机对该图像数据进行处理,得到不同时间计量单位上不同物体(跟踪器)的空间坐标(X,Y,Z)。动作捕捉系统将这些动作和表情捕捉并记录下来,然后通过动画软件,用这些动作和表情驱动三维角色模型,并生成最终所见的动画序列。运动捕捉的实质就是测量、跟踪、记录物体在三维空间中的运动轨迹,捕捉表演者的动作,并将其转化为数字化的“抽象运动”(图1)(邱望标,2009)。

1.2运动数据编辑

运动编辑可以分为信号处理、曲线拟合与变形、运动融合、基于路径/足迹的编辑以及运动重定向等操作。

查看全文

少数民族舞蹈分析论文

在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期间举办的少数民族舞蹈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发言时提及次数多的是四川省代表团的《阿莫惹妞》(阿莫惹妞,彝语,意为"妈妈的儿子")。专家对它的评价是:将彝族自然的舞蹈语汇提升到表现人物性格的高度。虽然表现母子情深的题材不算新,但编导马琳能打破传统的写实技法,在表现手法上有所突破和创新。正是这种创新的意识,在参演舞蹈剧节目当中不同程度地有所表现,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关注。

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自1980年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以来,我国少数民族舞蹈艺术有了质的飞跃和长足发展,突出表现就是培养出了一批高水平的各民族舞蹈创作和表演人才,产生出不少享誉国内外的优秀舞蹈和舞剧作品。从这次参加会演的舞蹈作品来看,绝大部分都以传统的、民族的舞蹈为基础,在保持原有韵味的前提下,既体现出编导的创新意识,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舞蹈理论家张苛谈到对几台节目的观后感时说,编导们的手法多种多样,传统型、元素型、状态型、抽象型、意念型等兼具,表现出创新的精神面貌。有的节目抓住细节,淋漓尽致地表现生活内涵;有的用肢体语言打开精神世界的大门;有的突出展示民族特色,具有鲜明的时代感。

民族舞蹈的发展离不开创新,然而创新不单指表现新的主题、运用新潮的动作,而重在拓展。同样,民族舞蹈的现代化也不是抛弃和改造民族性,而是强化和发展。一些专家围绕这些问题,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研究员徐尔充认为,目前各民族舞蹈艺术发展的水平和速度不平衡,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各民族舞蹈家群体对自己生长的这块土地所产生的舞蹈语汇的驾驭和创造能力不同。民族舞蹈艺术的发展,需要这个群体不断努力,一方面提高对传统的吸收能力,另一方面加强对其他民族舞蹈的借鉴能力。

著名舞蹈家贾作光认为,民族舞蹈艺术要在挖掘、继承和积累的基础上创新,要注重在生活中捕捉舞蹈形象、完善技法,再以现代的观念对民族舞蹈加以关照。但是,即使是在发展过程中,创新也应万变不离其宗,创新的根本是民风、民俗、民情、民味、民神和民族语言。

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马盛德提出,民族舞蹈早已从简单的展示发展为体现人文关怀和各民族的多样风格。不足之处在于表现风格有余,而人文关怀不足,这主要是因为编导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他建议有针对性地进行研讨,拿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查看全文

民族舞蹈教学现状及对策

近年来由于受到各方面冲击,在民族舞蹈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民族舞蹈教学效率,也影响了民族舞蹈传播与发展,因此,在各种外来舞蹈冲击的背景下,面对我国民族舞蹈教学中各种问题,应从多方面入手解决问题,将发扬和继承民族舞蹈文化作为主要任务,促进民族舞蹈教学的发展。

一、民族舞蹈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学资源有限

我国是由多个民族组成的国家,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其中民族舞蹈就是民族文化的一种形式,但目前民族舞蹈教学没有受到社会、教育部门以及院校的重视,民族舞蹈教学资源也受到限制,没有得到全面开放,民族舞蹈教学内容仅仅包括一些人们熟知的舞蹈内容,例如,新疆舞蹈、蒙古舞蹈以及傣族舞蹈等,我国有56个民族,最常见的民族舞蹈教学内容仅包括以上几种,其主要是由于其他民族舞蹈文化没有受到相应重视,人们对其他民族文化认知程度较低,因此掌握其他民族舞蹈教学知识的教师人才也相对较少,不具备进行舞蹈教学的条件,由此可见,民族舞蹈教学受到各方面的限制,难以将众多少数民族的特色舞蹈全部搬入教学课堂,使我国民族舞蹈的继承与发扬受到影响。

(二)教学模式缺乏创新

目前我国民族舞蹈教学模式较为传统、教学方法单一,在民族舞蹈教学中重视理论教学、轻视舞蹈实践教学,教师局限于将学生完成标准的动作作为教学重点,认为学生在训练过程中掌握了标准的动作和姿势就是学好了民族舞蹈,因此教师使学生不断重复性的进行单纯的动作训练,使民族舞蹈教学成为机械模仿,使舞蹈缺乏感情色彩,无法达到舞蹈艺术的美感,民族舞蹈源于特定的民族历史文化,一个民族的舞蹈能够反映出这个民族的人文特色、民俗风情、历史文化以及人们的情感等等,而机械式的教学却严重忽略了这些,仅仅抓住了舞蹈的表面形式,没有从根本上将舞蹈的精神与内涵演绎出来,这种传统缺乏创新的民族舞蹈教学模式不利于民族舞蹈教学质量的提高[1]。

查看全文

锅庄民族舞蹈的典型特征诠释

摘要:锅庄是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一种喜闻乐见的歌舞形式,普米族、羌族、藏族等民族都有各自不同风格的锅庄表现形态。

关键词:锅庄体验式营销民族舞蹈

一、锅庄简介

锅庄,简单来说,是一种炊具,三块石头围着一堆火,石上支锅烹调煮食,这便是火塘,三块石头便是锅庄或锅庄石。在我国西南地区,它不仅是藏族、羌族,还是彝族、苗族、普米族等各民族群众普遍使用的炊具,锅庄歌舞之名大概就是围绕这种炊具绕圈而边歌边舞而来。因为各个民族的锅庄舞有不同的特点,即使在藏族内部不同地区锅庄也不尽相同。

二、几种锅庄民族舞蹈的典型特点

1.普米锅庄“搓蹉”

查看全文

体育舞蹈与民族舞蹈的交融与碰撞

摘要:体育舞蹈作为一种高雅的体育运动,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我国都被民众所喜爱。但在我国体育舞蹈虽然已经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体育舞蹈,但体育舞蹈毕竟是舶来品,那么体育舞蹈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与我国的民族舞蹈必然存在着一些交融和碰撞。这种碰撞主要反应在体育舞蹈对我国民族舞蹈的冲击,致使民族舞蹈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而一味地追求国际化或国家标准。在今后的发展历程中,应正确处理好体育舞蹈与我国民族舞蹈的交融与碰撞关系,那么最佳的途径便是实现体育舞蹈真正的东方化。

关键词:体育舞蹈;民族舞蹈;交融;碰撞

体育舞蹈自20世纪下半叶由西方国家传到我国,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目前体育舞蹈在我国已经成为大众喜爱的体育运动项目。体育舞蹈之所以能够在我国获得生存并发展,与运动本身的特点和功能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首先,体育运动是一项健身效果较好的运动项目。许多研究表明,长期进行体育舞蹈运动可有效的提高练习者的心肺功能,同时还能起到较好的减肥效果[1-3]。体育舞蹈较好的健身功能使得其成为了学生群体较为喜爱的运动项目,尤其是对于女性同学,体育舞蹈更是备受青睐。其次,体育舞蹈属于一种高雅的运动,体育舞蹈练习者在运动时的着装、装扮以及运动时背景音乐的熏陶对提高运动者的品味、情操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体育运动不仅是一项体育运动,同时也是一门高雅的艺术。此外体育舞蹈还是一种非常好的交际方式,在体育舞蹈练习的过程中非常容易因相同的爱好和兴趣而成为朋友。虽然体育舞蹈有着诸多优点,但如同乒乓球、篮球等运动一般都属于舶来品,若想体育舞蹈在我国获得长足的发展必须实现体育舞蹈东方化,而实现体育舞蹈东方化首先就要处理好与本土舞蹈的交融与碰撞。

1体育舞蹈与我国民族舞蹈的交融

体育舞蹈产生于西方国家,带有浓烈的西方色彩,集中反应了西方国家在体育领域的一种情怀和选择。作为体育运动中一种高雅的运动,体育舞蹈有着其他运动无法比拟的优势,主要有体育舞蹈良好的健身功能、交际功能,同时体育舞蹈还能培养练习者勇敢、开朗的精神面貌,而这也是体育舞蹈能够被我国广大民众所接受的较为重要的原因。目前,我国各高校尤其是师范类院校基本都开设了体育舞蹈专业或专项,并为社会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体育舞蹈运动员。民族舞蹈作为一种反应本民族民众习俗、文化的肢体运动,以一种抽象的艺术动作来展现民族文化,是一种宝贵的民族文化。民族舞蹈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生活习惯、日常习俗、历史背景等因素有关,充分显示了鲜明的民族特色。虽然体育舞蹈与我国的民族舞蹈在起源上、文化背景、地理环境等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异,但二者都属于舞蹈运动,同时也都是一门艺术。虽然二者所反映的体育意识、体育思想有所不同,但二者都从不同方面对人的肢体进行了塑造。从这一点而言,体育舞蹈与我国民族舞蹈具有相互补充、相互交融的关系,二者共同构成了完整的舞蹈运动。体育舞蹈自从20世纪传到我国以后,经过我国体育工作者智慧的加工,如今体育舞蹈已经不再单单是西方国家的体育舞蹈,而是逐渐演变和发展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舞蹈运动,即实现了体育舞蹈的中国化。体育舞蹈的中国化不仅使体育舞蹈深深的扎根于我国,且赋予了它更大的生存与发展空间。世间万物都遵循着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生存法则,生物遵循这种法则,那么作为非物质的文化同样遵循这样的一个法则。体育运动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同样遵循着这样的一个法则。在当下大力倡导全民健身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从事不同的运动,而人民对于运动项目的选择则主要是基于运动项目本身的特点,如健身性、娱乐性以及趣味性。如果某一项体育运动缺乏趣味性或健身性,那么肯定不能为大众所接受,而逐渐被淘汰。体育舞蹈在我国之所以能够被广大群体所接受,那么就是源于体育舞蹈具备了以上特点。

2体育舞蹈与我国民族舞蹈的碰撞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