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体育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8 13:29:5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民族体育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民族体育文化传承探究
摘要:民族体育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创新和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支撑作用,因而应当更加重视对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积极探索更加图片的高校体育教育方法。本文对此进行了研究,首先简要分析了民族体育文化传承对促进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站在传承民族体育文化的视域下,就如何推动高校体育教育方法创新,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策略,旨在为促进高校体育教育步入更加科学化轨道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体育;民族体育文化;文化传承;教育创新
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已经成为当前高校教育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民族体育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创新、发展方面具有十分价值,将民族体育文化融入到体育教育当中,应当成为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方向和趋势。这就需要高校在开展体育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加重视对民族体育文化的融合和创新,使高校体育教育步入更加科学化和创新化的发展方向。这既需要高校在开展体育教育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民族体育文化传承重要价值的认识,而且也要积极探索更加科学、系统、全面的体育教育方法,努力使高校体育教学在传承民族体育文化方面取得新的更大的成效。
1高校体育教育传承民族体育文化的重要价值
作为人类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体育从其本身的特点上体现出民族文化的横向继承关系,可以说是一种民族教育的手段。由于它本身具有较普遍的竞技、娱乐和健身功能,比如武术、气功以及其他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等等,都属于民族体育文化。在现阶段,将民族体育文化融入到高校体育教育当中,积极推动民族体育文化传承,对于推动高校体育教育科学、健康、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一方面,高校体育教育传承民族体育文化,有利于推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和创新。随着“阳光体育运动”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在“全民健身运动”越来越深入人心的大背景下,对高校体育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党的提出“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大背景下,通过大力弘扬和传承民族体育文化,对于促进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和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其中至关重要的就是通过传承民族体育文化,能够将体育教育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结合起来,进而推动高校体育教育步入更加良性发展的轨道,比如通过将民族体育项目纳入到高校体育教育当中,大力开展拓展教育,可以极大的推动高校体育教育朝着系统化的方向发展,同时也能够使高校体育教育在“立德树人”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因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力推动民族体育文化传承,将民族体育文化融入到高校体育教育当中,能够使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和创新取得更好的成效。另一方面,高校体育教育传承民族体育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由于民族体育文化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范畴,将民族体育文化融入到高校体育教育当中,除了可以推动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和创新之外,至关重要的就是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特别是由于民族体育具有很强的文化属性,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团结意识以及文化素养,对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当前有很多高校已经开始重视民族体育文化,通过卓有成效的融合与创新,极大的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比如某高校将武术作为重要的体育教育项目,在开展武术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了中华武术的文化体系,而且也使学生通过学习形相提升自身的身体素质以及心理素质,不仅强化了学生的体育精神,而且也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2高校体育教育传承民族体育文化的教育方法
民族体育论文:民族体育的回想与展望探索
本文作者:李延超工作单位:上海体育学院赛事研究中心
少数民族体育事业发展的伟大成就与基本经验
历史性地确立了少数民族体育的战略地位和发展方针少数民族体育战略地位的确立是伴随着新中国各项社会事业的进展,并总结前后民族体育发展的得失后得以确立的。1981年,国家体委与国家民委明确提出了“积极提倡、加强领导、改革提高、稳定发展”的少数民族体育方针。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着重研究少数民族体育工作的会议,体育方针的确立为少数民族体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119条明确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自主管理本地方的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和体育事业”,从宪法上保证了少数民族体育事业的发展。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指出:“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建设具有民族特点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自主地发展体育事业,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增强各民族人民的体质。”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中规定:“国家扶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体育事业、培养少数民族体育人才;国家发展体育事业,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体育工作坚持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为基础,实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促进各类体育协调发展;国家扶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体育事业,培养少数民族体育人才。”进一步明确国家重视发展民族体育事业的方针。2002年在中国成功申办2008年国际奥运会的时刻,中共中央、国务院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提出“要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积极扶持中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体育事业”。2005年重新修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自主地发展体育事业,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增强各民族人民的体质;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帮助本地方各民族发展经济、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和体育事业。”这一规定使中国民族地区体育事业的发展具有国家法律的保障,并能在民族自治区域内得到自主、健康的发展。2006年国家民委、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工作的意见》、2009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等,进一步为新时期少数民族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民运会模式是对世界民族体育发展的一个伟大贡献中国政府根据本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之间存在的差异,从传承、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实际需要出发,创造性地举办了4年一届的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这是人类体育文化多样性发展模式的重大创举,也是符合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实际最有效的机制与形式。“这种国家性的民族传统体育赛事可逐渐推广为国际的、非奥运模式的体育赛事,以更好地推进人类体育文化的多形式交流与多样性发展”[2]。从1953年到2007年已成功举办了8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民运会不仅是民族形式的体育盛会,更是体现民族平等团结的盛会。定期举办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制度的形成,有力地推动了少数民族运动向社会化发展,使之不仅成为群众体育的主要内容,开始从农村、牧区进入学校、企业和城市,有些传统体育项目如摔跤、射箭、赛马、武术等,还列入了全国运动会的正式项目。民运会既促进了民族团结,又强健了人民体魄,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走向主流文化的重要一步,在民族体育史上具有某种标志性的意义。开创了少数民族体育多元化发展的新局面在全球化、现代化发展的今天,少数民族体育也迎来了多元化的发展道路。就目前来讲,少数民族体育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得到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民族地区体育文化产业初具规模,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少数民族体育对外交流不断加强。“全球化促使少数民族体育向着汲取自身精华和借鉴现代体育优秀成果相结合,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向发展创新,在实践中呈现出多态并存的多极现代化发展格局”[3]。具体来讲,少数民族体育的多元化发展道路有:原生态体育的保护与发展,如黔东南苗族赛龙舟原生态的保持;走竞技化之路,培养竞技后备人才,如彝族摔跤的竞技化道路;少数民族体育在学校体育中的开展,如湘西苗族高脚竞速的学校体育化;少数民族体育产业化的发展尤其是体育旅游的发展,比如阿细跳月体育文化品牌建设之路;还有少数民族体育在群众健身中的常态化,如土家族摆手舞的广场化等。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少数民族体育的发展权利少数民族体育的本质特征是对民族文化的尊重、对民族权利的尊重。新中国成立以来,坚持民族体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在民族区域自治前提下尊重少数民族的权利,坚持体育的公益性质,不断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断创造条件来满足人民群众的体育需求和权利需求,维护和保障公民平等参与体育和享受体育的权利,使少数民族体育在广大群众体育权益的实现中,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而促进其更好地发展。遵守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规律,制定适合民族体育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充分发挥民族体育在三个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坚持体育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原则60多年来少数民族体育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相适应,既实践和体现着社会经济、政治的需求,又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少数民族体育发展过程坚持了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和调整着民族体育发展的规划,主动服从并服务于全局,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在满足西部地区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振奋民族精神、鼓舞国民斗志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切实制定适合少数民族体育发展的方针和政策“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我党的思想战线,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少数民族体育发展的方针与政策是解决当前少数民族体育发展的重要措施和手段。从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实情出发,紧密结合少数民族体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充分利用各种本土的资源,逐步推进少数民族体育的发展。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体育运动寄托了殷切的希望,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发展少数民族体育事业,最大限度地调动民族地区各方面的积极性,并把少数民族体育的发展同民族权利、民族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结合起来,使民族体育取得了辉煌业绩。
当下少数民族体育发展面临的挑战
人均经济水平较低制约着民族体育的全面发展在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也必须充分认识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困难和特殊问题,尤其是人均经济水平较低制约着民族体育的全面发展这一问题。因此,必须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巩固民族团结、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高度,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增加对少数民族体育事业的经费投入,从而为民族体育发展提供重要的物质保障。民族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比较薄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不强目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工作的现状与民族地区发展要求和国家群众体育形势相比仍然滞后,还不能适应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当下民族体育的文化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落后,公共服务体系比较薄弱,文化机构不够健全,人才相对缺乏,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不强等。民族地区的各级体育部门,应有专门负责民族传统体育的工作人员,有条件的还应设立民族传统体育工作机构。在民族地区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中,要有一定数量的民族传统体育指导员。建立健全各级少数民族体育协会,协助政府做好民族传统体育工作。各级民族工作部门每年要从民族工作经费中安排民族传统体育专项经费用于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事业。民族地区进行体育设施建设,要考虑当地的特殊需求,建设适应民族传统体育需要的设施。体育部门开展的扶助西部、支持农村体育的活动,要向民族体育倾斜。要通过制定奖励和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各界资助民族传统体育事业,扩大民族传统体育的经费来源。民族体育文化遗产损毁、流失、失传等现象比较突出民族体育作为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其自身的脆弱性,主要是传承机制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使得民族体育文化遗产的流失、失传现象弥加凸显。民族地区曾经处于社会的变革之外,与外界的联系极少。但随着现代化进程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民族地区的文化生态由于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和影响发生着巨大变化,大量通过口传心授、世代相传的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濒临灭绝的边缘。不少在舞台表演和商业展演中的民族体育艺人基本上来自村寨,有一技之长的民族体育艺人往往因此离开故土外出打工,在发挥向外界展现民族体育积极作用的同时,无形中也使村寨当地民族体育活动频率减少,甚至无法进行民族体育活动。少数民族体育产业发展尚显稚嫩,市场体系建设亟需加强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的我国民族体育产业,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产业政策尚不完善,市场管理不够健全,效益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国的民族体育产业在理论支持、法律保障、人才培养和管理服务等诸多方面还有待研究和提高。加强宣传工作,形成重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舆论导向,增强在体育工作中落实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意识,提高对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重视程度。鼓励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的对外交流,积极举办民族传统体育赛事,扩大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
科学把握少数民族体育发展的未来走向
民族传统体育在公共体育的构建与分析
1民族传统项目课程构建的目标
1.1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以及在一定的教育阶段(包括课内活动)学生全面发展可望达到的程度[1]。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一般滋生于民间文化,经过了数千年的不断演化。根据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国家体育总局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了标准化、课程化。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目标的构建必须符合普通体育课程目标的要求,同时也要体现民族传统体育自身特有的目标体系。以“以人为本”为出发点,能形成自觉坚持锻炼的习惯及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并能熟练地掌握一至两项传统体育项目的基本技能,学生通过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锻炼了解民族传统文化。
1.2课程目标的任务与价值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主要以民族传统体育的形式向学生传播民族文化,是表达情感和意愿的一种媒介,有陶冶练习者自身和娱悦他人的双重社会功能[2]。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开设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公共体育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体育精神实现的一个重要途径与方式,对学生接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熏陶、娱乐身心、增强民族的自信心和民族的自豪感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1.3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内容
民族传统体育美学与体育舞蹈的对比
摘要:民族传统体育在我国的发展源远流长,在发展过程中,其美学价值也随之表现出来。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除了有攻击、防御的作用之外,还有表演以及展现美的功能。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归纳演绎法对民族传统体育学美学特征及西方体育舞蹈美学特征进行分析与对比。总结得出,二者美的主体“人”相同,二者美的表现形式相同,二者美学产生的环境不同,二者功能不同。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体育舞蹈;美学
1民族传统体育的美学特征
1.1民族传统体育的韵律美。韵律美包含了动作和音乐两种韵律美的形式。动作美是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重要美学特征之一。比如芦笙刀这一项目中所具有的迅速、协调的动作,完整、轻柔洒脱的脚上动作;再比如蒙古族的摔跤表现出的力量、肌肉,粗犷的肢体动作;这些都是对民族传统体育动作美的很好诠释,民族传统体育的动作美因为完美的肢体动作以及优美的音乐旋律的和谐统一被很好的诠释出来。1.2民族传统体育的形式美。民族传统体育的形式美则包含了内在美和外在美两种,分别是人体美和服饰美。民族传统体育的各种动作都完美展示了民族传统体育的人体美,表现出的速度、力量、耐力、灵敏以及柔韧等多个身体素质方面的能力。民族传统体育的服饰美主要表现在民族服饰的色彩搭配、线条设计等等。比如许多民族服饰的色彩搭配以及线条设计都被现代服饰所引用,成为现代服饰的设计元素之一。因此,民族传统体育的服饰美不仅成为我国服饰的一大特色,而且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其特有的美学特征及艺术魅力。1.3民族传统体育的精神美。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因为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对人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它的社会美特别集中体现在人的思想性格、行为举止方面。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很多都在其特有的重大节日例如在婚礼上进行表演,还有许多具有仪式性日子中进行演出,例如丧葬等等。
2西方体育舞蹈的美学特征
2.1体育舞蹈的人体美。在体育舞蹈中,身体美也可以称之为形体美,这是体育舞蹈展现其美学特征的基础,通过体育舞蹈表演者的肢体动作而进行展现,对体育舞蹈的形体美,我们可以在体育舞蹈的比赛或者表演过程中充分的了解到,在表演或者比赛过程中,表演者或者运动员通过自己的肢体动作来展现出其音乐背景下的情绪以及情感表达,以此来吸引评委老师的目光,从而获得高分。2.2体育舞蹈的运动美。在体育舞蹈运动过程中,其动作造型美具有时间性和空间性,因此我们可以将它划分为动态美、静态美以及动静相结合的美等等。表演者或者运动员肢体的每一个动作都必须与音乐协调一致,才能再舞台上向观众展示出来的是准确、标准、优美的技术动作,从而吸引观众的眼球,在注意力经济的时代,受众无疑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2.3体育舞蹈的精神美。体育舞蹈精神美是指人性的道德美、意志情感美和情感美,即体贴、爱护合作等基本的道德;思考、追求、观察等高度的理性;开朗、创造和纯正等丰富的情感;努力、积极和忍耐等坚强的意志品质等。体育舞蹈的精神美主要表现为选手的气质美,在体育舞蹈表演过程中,气质对体育舞蹈表演者的要求很高,因此,优秀的体育舞蹈表演者必须要通过很高强度的训练才能走上舞台,对其意志力的要求也很高。
民间体育对民族体育文化传播的影响
摘要:《水浒传》描写的是北宋时期的史诗,民间体育活动的繁盛导致出现了众多的武林高手和体育竞技明星。《水浒》英雄的出现不是无水之源、无本之木。我们不仅从中可以获悉到体育文化传播的巨大魅力,而且又能产生受众深远的巨大作用。反观从“个人英雄”步入“文化传播”的中国功夫,就是要努力铸就具有中国特色、民族品牌与精神气节的体育文化体系,以此而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关键词:水浒传;北宋时期;体育文化
1《水浒传》产生的历史背景
我国北宋时期从公元960年起至1127年止,共有9帝立国168年。这朝圣人出世,红光满天,扫清寰宇,荡静中原,国号大宋,建都汴梁。宋太祖赵匡胤自庚申年间(公元960年)开基即位,在位17年;传位与御弟太宗赵匡义,太宗在位22年;太宗传位与真宗赵恒;真宗又传位与仁宗赵桢;仁宗在位42年。那时天下太平,五谷丰登,万民乐业,路不拾遗,户不夜闭。有诗曰[1]:纷纷五代乱世间,一旦云开复见天。草木百年新雨露,车书万里旧江山。寻常巷陌陈罗绮,几处楼台奏管弦。人乐太平无事日,莺花无限日高眠。北宋时期太平盛世,促使了民间体育活动的兴盛,在提高民族素质和竞技体育发展等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留下了不朽篇章。事物发展的规律往往是乐极悲生,历史发展也是这样。社会是一个整体,它总是在不断地变化,在运动中以保持各方面的平衡,一旦构成它的某一部分的霉变,势必要造成连锁的反应。中国封建社会到两宋时期出现大变,专制与集权较前代更加高度发展。也正是高度权力集中更易暖孵权臣擅权、权臣当道、贪官横行的社会病,反贪官与反权势欺凌从而幻变为社会平衡的补充。特别到北宋徽宗宣和年间(公元1101———1152年)宋江等36人的起义史实开始在民间传唱,反照了黎民的梦想与困惑。到元末明初,经施耐庵、罗贯中加工创作而成的《水浒传》,折射出了民间百姓的心态。老百姓怀着崇敬的心情由衷地歌颂英雄们的暴力行动,将自己软弱无力深深藏匿,将自己内心的破坏欲望、生存欲望竭力放大到强者身上,尽力营造强者更强的氛围,寄寓强者以济危扶贫、除暴安良的美德,以此来增加自己的安全感。这便是《水浒》英雄们的魅力所在———弱者的强人梦想。这也是百姓们喜欢津津乐道《水浒》的原因之一。张扬个人主义、洋溢英雄主义精神构成了《水浒传》的另一主题。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的张扬无论对强者还是弱者都是充满诱惑力的。这于古希腊奥运精神和现代竞技体育的产生发展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同时,《水浒传》史诗源于北宋民间,《水浒》英雄们大多出自社会的中下层,其过人的身手和功夫,都来自于民间体育的普及与训化,很多活动项目和技能都与现代竞技体育运动有着紧密的联系及延伸。鉴于此,我国北宋时期的民间体育繁盛同现代竞技体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些运动项目的起源和发展远远领先于西方国家。
2《水浒传》人物中的“体育明星”概览
2.1重量级拳击冠军———经略府提辖鲁达
粤西民族体育的发展透析
本文作者:苏雄工作单位:广东海洋大学体育与休闲学院
粤西民族传统体育与其它区域民族传统体育的相似性
本文的粤西民族传统体育是指粤西地区的民族传统体育主要包括湛江、茂名、阳江、云浮、肇庆五地区的民族传统体育。粤西民族传统体育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与中国其它区域的民族传统体育具有许多相似性和独特性,因而粤西民族传统体育具有一般特征和独有特征。粤西民族传统体育的一般特征粤西民族传统体育的民族性。在粤西这片土地里长期生活我国多个民族,因而粤西民族传统体育的一般特征首先体现了民族性。生存在粤西这块土地上的各民族是统一在整个中华民族之中,粤西民族传统体育是构成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元素之一,粤西民族传统体育与中国民族传统体育一样具有明显的民族性,最明显的是中华民族把自己称为“龙的传人”。在大众的心目中,龙具有呼风换雨、消灾除魔,是吉祥之物,中国历代皇帝都喜欢自诩为“真龙天子”,龙舞在粤西很多,湛江的人龙舞、草龙舞、簕古龙舞,茂名的人龙舞、香火龙,肇庆的龙鱼舞、鱼龙舞等等。粤西地区每逢节日、喜庆之时都有舞龙活动,以增加节日快乐氛围。通过龙舞等民族传统体育同时也体现了粤西人民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形神合一、追求内外合一、身心全面发展、内外兼修、形神兼备。因有了粤西的民族传统体育这种特有的文化世代影响了该民族中的每位成员,而该民族中的每位成员都有这种共同民族性使其紧紧聚在一起。粤西民族传统体育的地域性。地理环境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不同的地理环境里和同自然界的生存斗争中,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由于各民族所生存的地理环境而带来的自然条件的不同,因而形成了有地方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粤西五市中的三市湛江、茂名、阳江临海,云浮和肇庆虽不临海但也河流交错、湖泊星罗棋布,水成这粤西民众赖以生存的基础,因而粤西地区所进行的体育活动以水上运动见长,如各种龙舟赛、游泳、跳水、垂钓等。同时粤西的地形复杂,沟壑纵横,既临大海,又有幽深的峽谷;既有四面环山的盆地,又有细长的河流。因而产生了各种相关的民族传统体育如:湛江的人龙舞、网龙舞、爬刀山等,云浮的禾楼舞、双龙舞、飘色、抢花炮等。粤西民族传统体育的交融性。民族传统体育在我国经数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风格的文化体系,它是一个相对封闭而又开放的系统。因而不同的文化模式和相似的文化模式不断发生碰撞和交流,更好促进民族传统体育不断发展。随着社会进步和科学技术提高,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之间共同交流、相互交融,最终达成共识,民族传统体育产生之后经过民族间或各民族之间交流进而接受和改造,渐渐发展起来。据考察粤西5市每年农历5月初五都有举行传统的赛龙舟比赛,近年龙舟赛越办越大,参与的人数也越来越多。如湛江市政府举行“湛江国际龙舟邀请赛”,湛江的龙舟赛吸引众多国内外人员参与,同时对湛江也是很好的宣传,利用龙舟赛这项民族传统体育做文章已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品牌赛事了,通过龙舟赛,其比赛规则、船只等已和国际接轨,但又保留其传统是在海上举行,这都是民族传统体育在不断融合与交流过程中产生的项目。粤西民族传统体育的生活性。民族传统体育虽然数量较多、各有差异,但其非常接近生活。民族传统体育有的项目是不受时间和季节的限制,有的项目是不受场地和器材的限制,有的项目是不受年龄和性别的限制,因而民族传统体育是随时随地可以开展,通过民族传统体育可以达到健身的价值,增强了体质。同时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蕴含竞技性、娱乐性、艺术性,可丰富人民社会文化生活,使人精神饱满、情绪愉快。民族传统体育能培养人民良好的生活习惯,建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热爱本民族的情操,激发参与者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这些都和民族传统体育的生活性分不开。粤西民族传统体育的独有特征粤西民族传统体育的海洋文化特征。粤西五市的其中三座城市是沿海城市,因而三市沿海渔民世世代代过着“日出而作,耕海为生”的日子,与大海结下了不解之缘,自然形成了自身固有海洋特性。粤西三座沿海城市的民族传统体育主要有龙舟赛和“鱼”、“龙”方面的舞蹈。龙舟赛主要有湛江国际龙舟邀请赛、阳江端午逆水龙舟、茂名化州合江龙舟,其中湛江国际龙舟邀请赛的地点就在海上。“鱼”、“龙”方面的舞蹈拥有较多的有:茂名鳌鱼舞、茂名电白人龙舞、茂名香火龙、湛江调顺草龙舞、湛江东海人龙舞、雷州沈塘人龙舞、湛江赤坎簕古龙、湛江赤坎的网龙、湛江吴川公母龙等等。粤西民族传统体育的海洋性首先体现是大气,有海一样的胸怀、度量如海。海纳百川,有聚集财富,融汇英才之义,又有团结统一之意。其次是灵气,柔情似水,与时俱进勇于学习他人之长,敢于创新,有创新,才有发展,才有属于自己的东西,才能更好地发展。第三是霸气,指做事刚烈直爽。这都是粤西民族的海洋文化的表现。粤西民族传统体育的农耕文化特征。粤西地区的地形主要由低山、丘陵和台地组成,整体地势大致呈北高南低。特殊的环境地形形成了本区独特的热带气候特征。是我国三大热带区域之一,全年热量资源丰富,年平均气温在22.7~23.3℃间。最热的7月平均气温为28.2~28.9℃,由于夏季受海洋气候调节极端最高气温不致太高,最冷的1月平均气温15.0~16.4℃。同时光照资源也相当丰富,全区年平均太阳辐射为456.3~521.0kJ/cm,年日照时数为1825~2161h。从粤西地区的地形、热量资源、光照资源可以看出非常适合农作物生长,因而粤西地区的经济作物是以农耕为主,粮食主要是以水稻为主,水稻一年两造,在湛江的徐间地区水稻一年达到三造。粤西的以农耕为主文化自然也会产生相应的民族传统体育,如茂名的春牛舞、跳禾舞、跳花棚,云浮的春牛舞、禾楼舞、禾谷醮,肇庆的春牛舞、蝴蝶舞等等。粤西民族传统体育的舞蹈文化特征。粤西地区的民族是能歌善舞民族,笔者统计了粤西地区五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属于民族传统体育有项目有54项,在其中的54项中就有41项是属于舞蹈类的,占76%。可想而知粤西地区的舞蹈类民族传统体育在民族传统体育中所占比重非常大的,因而舞蹈文化特征是粤西民族传统体育主要特征。粤西民族传统体育中的舞蹈也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以龙舞、狮舞为代表,其中龙舞有茂名的人龙舞、香火龙、云浮的双龙舞,肇庆的龙鱼舞,湛江的草龙舞、人龙舞、网龙飞舞、公母龙舞、火龙舞、高跷龙、簕古龙等,狮舞有茂名的高脚狮,肇庆的壮狮舞、舞山狮,湛江的遂溪醒狮等,粤西民族传统体育的龙狮舞是代表粤西民众向往和追求美好生活;第二类是以祈求和庆祝丰收的舞蹈,主要有茂名的春牛舞、跳禾舞、跳花棚,云浮的春牛舞、禾楼舞、禾谷醮、肇庆的春牛舞、蝴蝶舞等等;第三类是追求理想爱情的舞蹈,主要有茂名的跳禾楼、肇庆的麒麟白马舞、湛江的公母龙等。粤西民族传统体育的灵巧文化特征。粤西民族传统体育十分有趣、内容丰富多彩、别具一格,这些民族传统体育常常和当地的民间民俗活动结合一起,小巧灵活,同时富有浓厚的劳动生活气息。粤西五市每逢重大节日都有舞狮表演,其中湛江的遂溪醒狮表演形式经过多年的发展不断推陈出新,形成了以“险、难、惊、新”为特点,被誉为中华一绝,其中高桩狮则在传统套路上,加以发挥提升,在制作一条长达十多米、高近3m的高低错落的桩柱上表演,更显惊险高难,桩阵的高低装置,是根据套路、动作、编排、舞狮者的体能、功底技巧而设计[1]。又如湛江的“爬刀梯”村民们表演时赤足徒手在18m高的刀梯上上下下,以示胆艺高超,表现更多的灵巧性。粤西地区类似的民族传统体育还有湛江人龙舞、射驽、陀螺、板鞋竞速等等。
粤西地区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现状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法规保护目前我国经济处在高速发展阶段,民众的观念正在经受着市场经济浪潮涤荡,而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具有唯一性、脆弱性、易被破坏性、不可替代性、不可再生性。在这关键时期,法律、法规的建设对保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1979年1月,国家体委下发了《关于发掘整理武术遗产的通知》,拉开了制定挖掘、整理、保护民族传统体育相关规章制度的序幕。2006年2月8日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下简称《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并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同时《通知》总体目标分两个基本阶段,一是到2010年,初步建立较完备的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使文化遗产保护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二是到2015年,基本形成较完善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使文化遗产得到全面有较保护,并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2]。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五月二十日,《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中,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2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审议通过,并将于2011年6月1日起正式实行[3]。2011年10月1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实施,《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实施后国内第一部地方性配套法规[4]。这些法律实施将推动粤西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事业迈上新台阶。目前我国已公布了三批共1219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属于粤西民族传统体育有:湛江东海人龙舞、湛江遂溪醒狮、湛江吴川飘色、湛江麻章傩舞、湛江廉江舞鹰雄、阳江放风筝、茂名化州跳花棚7项(见表2)。同时广东也公布了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属于粤西民族传统体育有28项(表3)。多种形式的教育保护现状粤西民族传统体育的教育保护机制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学校教育保护、社区(村落)教育保护、风俗教育保护。这些方面学校教育保护最为重要,学校教育保护主要由高校教育保护和中、小学教育保护。粤西高校中开展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比较多的,有:狮舞、舞龙、龙舟、武术、毽球、风筝、秋千、拨河、珍珠球、蹴球、射驽、陀螺、高脚竞速、板鞋竞速、养生功等。从表4中可以看出高校开展的民族传统体育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安全因素还是放在首位。从保护学生角度出发,危险性较高的民族传统体育还是较难进入高校的,但高校的学生几乎都是成年人,对危险有较好的防护能力,所以其要求不象中、小学校,如:龙舟、射驽、高脚竞速等带有一定危险性的项目,只要有较高的安全意识完全可以开展。第二,高校开展的民族传统体育所需要的场地、器材和比赛规则没有严格的要求。由于高校场地厂,有较充足的教学经费,因而对民族传统体育的选择场地、器材不是其主要考虑因素,同时高校学生对规则要求较高的民族传统体育有很好的理解,因而规则因素不成问题。第三,高校已成为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和比赛的主要场所。如:广东省四年一届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其中代表湛江市的运动员和教练员几乎都是来自广东海洋大学的,广东海洋大学是长期担任湛江市民族传统体育的训练任务,其训练场所也在广东海洋大学。现在多不胜数的民族传统体育的比赛场所是设置在高校的。第四,越来越多的国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已进入我国高校。在粤西高校开展的体育项目中已有部分是国外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印度的瑜珈、韩国的台拳道、日本的空手道等。在粤西地区中小学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主要有:跳绳、秋千、拨河、舞狮、武术、毽球、风筝、爬竿、老鹰抓小鸡、丢手绢等。从表4中可以看出粤西中小学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主要体现在:首先是把安全性放在第一位,如:跳绳、毽球、武术、老鹰抓小鸡、丢手绢等这些安全性较高的民族传统体育,秋千、爬竿、风筝等在20世纪80-90年代粤西中小学校都比较普及,由于这些项目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现只有在边远的农村学校才看到这些项目。第二,中小学校开展的民族传统体育需要场地少、器材简单。由于中小学校的校园普遍在市区,占地面积都较小,这也决定了选择民族传统体育是需要场地少,同时中小学生年龄都较小,这也决定了进行民族传统体育所需的器材简单轻便。第三,进入中小学校的民族传统体育的规则都较简单易懂,易于开展。如:老鹰抓小鸡、丢手绢等,这都利于学生掌握。第四,有些学校把部分民族传统体育作为学校的传统项目,为社会培养专业人才。如湛江市第十六小学就把武术作为学校的传统项目,常代表湛江市参加武术比赛,也打响了学校的声誉。又如:湛江遂溪文化艺术学校是一所专门以龙狮、武术等民间艺术培训的学校,这所学校为社会培养了大量龙狮、武术人才。粤西民众进行民族传统体育锻炼的主要是在社区,有些偏远的地区是在村落。每当空闲时在这些地方都会自发聚集了大量民众进行身体锻炼,而民族传统体育是这些民众不可缺少的锻炼方式。因而在民众进行锻炼的社区(村落)进行民族传统体育的教育对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起到事半功倍的较果。粤西包括5市,地域较广,人口大部分都分布在农材,而且当地风俗较多,因而可利用这样特点进行教授。如粤西地区有一项风俗传统就是年例,年例在粤西数百年来盛行不衰,素有“年例大过春节”之说,是当地民间敬神、祭祖、祭祀社稷、祈祷风调雨顺、百业兴旺、国泰民安的活动。在年例中比较重要的节日是举行当地的各项民族传统体育,而且粤西地区每条村子的年例时间不一样,因而在粤西地区每年四季都年例活动,热闹非凡。通过粤西年例这一风俗的教育,使粤西地区很多珍贵的民族传统体育得到很好的保护与传承。粤西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互动协作,加强学校与家庭、社区(村落)的互动,需要不同层次、不同方式的教育都应参与进来,利用各种社会教育资源促使粤西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赛事、旅游形式的保护粤西地区的民族传统体育的赛事较多,如:龙舟赛、武术赛、醒狮赛、民族运动会等等。粤西地区的民族传统体育赛事主要如表5。每年农历5月初5粤西地区各县市都组织龙舟赛事,有湛江国际龙舟邀请赛、茂名化州的合江龙舟赛、阳江的端午逆水龙舟赛、肇庆的金利龙舟赛等。其中湛江国际龙舟邀请赛已打响了品牌,每年都有来自世界的各国龙舟精英队参与这项赛事,这项赛也打破我国龙舟的传统,赛场是设在海上,非常俱有湛江特色。现在粤西五市都在加大对本市的旅游宣传,因而民族传统体育也成为旅游项目不可缺少的名片了,粤西地区列入当地旅游项目的民族传统体育有如表6。例如作为入选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遂溪醒狮就已经走出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成为带动当地旅游收入的主要经济来源。当地政府和旅游部门首先是组织各类醒狮表演活动,大力挖掘醒狮文化,发展醒狮旅游业、结合开发特色旅游商品和特色海鲜美食。第二筹办醒狮旅游文化节,致力打造遂溪特色的旅游品牌,形成醒狮品牌效应,把“文化品牌”转化为“经济品牌”,使“遂溪醒狮”文化品牌成为遂溪经济腾飞的发动机,从而推进遂溪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第三走完全的市场化道路,而成为一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生产者和经营者。据不完全统计:遂溪文车醒狮团每年表演200多场,收人达40多万元。遂溪许屋醒狮团与上海文化艺术创星有限公司签订为期10年在国内外进行商业性演出的合同,每年演出80多场,收人达30多万元。遂溪石盘醒狮团每年演出70多场,收人达50多万元。遂溪梅坡岭醒狮团每年演出80多场,收人近40万。全县醒狮团每年演出900多场,收人达300多万元[6]。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持最好的方法就是让民族传统体育融入我们的生活中去,让它成为我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粤西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现状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是世界民族体育文化的瑰宝,传承粤西民族传统体育,不仅是粤西民族传统体育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实现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粤西民族传统体育传承意义粤西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有利于社会各民族团结。粤西地区是我国国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粤西地区各民族团结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大团结。粤西地区各民族历史悠久,都是在中华的大地上曾生活着许许多多分散的民族,他们之间经过不断交流与融合,同时也伴随分裂与消亡。现在共有56个民族,56个民族组成了中华民族,具有一种凝聚力,形成一个相互促进、相互融合、荣辱与共、不可分割的整体。在欧洲的历史向来就是不断分裂、不断组合,造成小国林立的局面,有的地区民族问题还很严重。而中国地大物广,拥有那么多民族,不仅没有分崩离析,反倒随着历史的发展,愈来愈具有凝聚力,虽经过多次战乱,却保持了统一局面,这不能不说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粤西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有利于社会和谐。粤西民众都具有包容和谐的民族精神,在这种包容和谐的文化思想主导下,在粤西地区历朝历代一般都容许不同类型、不同派别、不同民族的文化存在。儒、道、佛三家并存、相互结合、相互融合,近来中国文化对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外来宗教也是采取包容和吸引的态度。中华民族是个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国拥有漫长的陆地国境线,很容易受到外来侵犯,而大多数情况下,战争是外族挑起的。视战争为罪恶,主张“兵者凶器,将者死官,故不得已而用之”。同时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从汉起,就有很多外国人来到中国,到了唐朝,许多外国人还在唐朝担任高官。新中国成立后,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同舟共济、相互促进已成中华民族的共识。粤西民族传统体育传承方式粤西地区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方式有:(1)家族血缘性传承。指民族传统体育通过家族血缘性传承,由上辈传给下辈,传承在家族血缘内部进行。(2)收徒拜师性传承。通过拜师入门才能由师辈传给徒辈,在封建社会的中国这是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重要方式。(3)地域民族性传承。指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是在一定地域内部传承,不同的地域在一些民俗节日中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和风俗是有区别的,这种传承也有拜师学艺传承,但大多是在休闲娱乐中进行传承的。(4)学校社区性传承。指民族传统体育通过在学校或社区,由专人进行传承,这是现代民族传统体育的主要传承方式。(5)比赛任务性传承。由于要参加相关的民族传统体育比赛而有比赛任务,对相关运动员进行传承,这主要体现在一些竞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表10是粤西地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方式总表,从表10可以看出:首先是地域民族性传承的项目是最多的,这说明粤西民族传统体育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而且同样名称的民族传统体育在不同的地区其表演形式和文化内涵也有所区别。如龙舞和狮舞在粤西每市都有,每市的“龙舞”和“狮舞”是有所区别的,有“人龙”、“香火龙”、“公母龙”、“草龙”、“高脚狮”、“醒狮”等等。第二,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家族血缘性传承和收徒拜师性传承项目越来越少,这说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还是以家族血缘性传承和收徒拜师性传承必然是行不通的,必需面向大众,面向社会才是发展的大方向。第三,学校社区性传承的项目是人们参与人数最多的项目,这说明学校社区性传承是粤西地区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传承的最主要的方式之一。第四,比赛任务性传承的项目主是具有竞技性的项目。理论性研究不够目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已成为热点,但对粤西民族传统体育理论性研究还不够。主要体现在:首先,当前研究大部分限于仅从单纯的体育视角或兼顾其民族特性进行论证,而不能全面深入研究其文化内涵提炼出民族传统体育的本质特征,同时粤西民族传统体育的功能已经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已具备了多重的社会功能和历史价值。其次,我们研究粤西民族传统体育时缺少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精神。民族传统体育是在我国特有的历史文化的背景下产生的,在其形成的过程中多少带有封建社会的迷信色彩,因而我们研究粤西民族传统体育时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第三,应用性研究深度和广度不够。粤西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着重研究其竞技性,忽视了民族传统体育中娱乐和表演的成分,是以进军奥运会、民运会或是其它形式的比赛为重点的,越来越脱离了民族传统体育的特色。第四,部分资料的获取多为文献的相互转载,缺乏实地调查的第一手资料。第五,目前粤西民族传统体育个案的研究较为缺乏。保护与传承化环境恶化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在现代传媒武装下的商业文化无孔不入,特别是在西方体育的冲击下,粤西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农村的年轻人进入城镇成为打工族,仍留守着传统的老一辈被渐被边缘化,随着老人的逐步离去,使青年一代接受民族传统体育教育机会越来越少,随着生活水平提高民众的娱乐方式也随之增多,很多民众不再愿意从事枯燥又没前途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同时,由于受经济的影响,当地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设施因经费紧张、欠账太多而使其投入严重不足或破旧不堪无力维修而闲置,或者被挪作他用。近几年,农村税费改革后,在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农村公共文化供给的短缺状况,原因是“由于制度外获取资源的空间大为缩小,基层政府财力普遍不足,导致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能力的进一步下降”[7]。为了经济建设,很多地方的公共文化服务站等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场所甚至给经济让路而被拆除,一些过去长见的家族宗祠、戏台、寺庙也渐渐消失。粤西地区居住环境的文化特色也渐渐消失,粤西地区城镇的砖木结构四合园不断被高楼大厦取代。农村的毛草房也被楼房取代,这种四合园和毛草房最具有当地文化特色,冬暖夏时凉。特别是毛草房是一种就地取材、适应当地气候、土壤条件及其环境的,同时不破坏自然的优点。这种四合园和毛草房是被认为是一种贫穷和落后的象征,面临着被遗弃和被取代。最要命的是随着西方文化的深入,当地民众的审美观也开始改变,认为我们传统的东西已失去文化价值,而不愿意从事祖宗留下的民族传统体育,这非常可鄙的。当地的保护与传承意识谈化在今天的经济社会里,粤西民族传统体育绝大部分都存在农村,其中能带来经济效益的只有极少部分。从事民族传统体育没有给村民带来多少经济收入,因而民众都不愿意从事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就算掌握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年轻一代为了生活都进城镇打工。在本人研究的粤西民族传统体育中只有湛江遂溪的文车醒狮队的队员才能长年有工资的,这归功于文车醒狮队名声在外,当地政府支持,且长年有表演的收入。在文化角度看,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很多方面已经和正在形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挤压。随着生活水平提高,村民的娱乐方式也随之增多,很多村民不再愿意从事枯燥又没前途的民族传统体育,渐渐当地年青人对传统文化已失去兴趣。因而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与传承意识谈化,给粤西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带来空前的危机。传承人濒危后继乏人粤西民族传统体育大都是依靠口传、身传和心传来传承,有些没有几年的基本功是没法完成的。但粤西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人年龄都较大,目前粤西地区有三位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如表8,可以看出粤西地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人年龄都较大,而且这些项目后继乏人问题非常突出。这些现象在我国普遍存在,据统计,在已公布的1488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中,平均年龄64岁,最大年龄100岁,最小年龄28岁,45岁以下的传承人不到10%,近1/3的传承人是70岁以上的老人[8]。
粤西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建议
简述民族体育和旅游发展
[摘要]世界旅游经济已经进入品牌经营的时代,谁能真正树立起旅游品牌意识,以科学的态度和专业的方法去营造、经营和管理品牌,谁就能够抢得旅游发展的先机,占据旅游发展的制高点。面对当前旅游市场竞争剧烈的客观现实,云南少数民族体育旅游只有走名牌发展之路,通过对云南少数民族体育旅游资源的优化组合,打造具有云南自身特色的优质体育旅游品牌,提高云南体育旅游产业的综合竞争力,才能有效地延长云南体育旅游的生命周期,加大体育旅游项目的增殖空间,实现云南体育旅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旅游资源体育旅游品牌建设
云南特殊的地貌和地质结构,形成了遍布全省的高原湖泊、高山峡谷、雪山冰川、石林溶洞、热带雨林等类型齐全、规模宏大、品位极高的自然景观。而云南各少数民族的服饰、风俗礼仪、饮食习惯、宗教文化和各具特色的民居建筑等又形成了丰富的民族文化,浓郁的民族风情,使得云南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而又神秘、神奇。为此,多年来云南省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培育旅游支柱产业,使旅游业迅速崛起,云南不仅成为了国内外有一定知名度的旅游目的地,而且旅游业的发展也为云南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随着旅游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人们收入水平和消费观念的改变,传统的观光旅游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而以参与、体验为特征的旅游方式越来越得到消费者的青睐。民族体育旅游作为旅游市场的一种新产品,是以传统的民族文化、民族风俗为背景,以民族体育资源为基础,通过挖掘各种传统的民族体育活动,来规划设计、组成相关产品,引起人们的消费兴趣与需求,进而参与民族体育活动、感受大自然情趣的一种新的旅游形式。它不仅让旅游者在旅游中通过从事各种身体锻炼、休闲娱乐、体育康复以及体育文化交流等活动,使其身心得到健康发展,而且在社会文化生活的丰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以及社会和谐的实现方面也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开展少数民族体育旅游将成为云南旅游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品牌建设在云南少数民族体育旅游发展中的必要性
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旅游业是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在目前旅游市场竞争白热化的情况下,如何抢占市场先机,获取竞争优势,赢得持续发展,是呈献在人们面前的一个现实而紧迫的课题。民族众多是云南的一大特色,云南少数民族体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在云南25个少数民族中,流传着丰富多彩、种类繁多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据不完全统计,云南的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多达300多项,例如过溜索、登天梯、爬刀竿、射箭等民族民间活动独具特色[9]。其次,云南的水利资源极为丰富,不仅有着金沙江、珠江、红河、澜沧江、怒江、依洛瓦底江等六大水系,而且有“三江并流”的世界奇观,还有奔流湍急的“长江第一弯”和“汹涌奔腾、景观险奇”的虎跳峡,这些都是无与伦比的漂流资源。而洱海、抚仙湖等水域则是设置游泳场或开展水上冲浪、潜水、划艇、龙舟、垂钓、帆船等体育娱乐项目的重要区域;同时,特殊的高原地理环境和冬暖夏凉、四季如春的气候条件,使得云南发展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
但是从当前云南少数民族体育旅游的发展状况来看,还存在着一些需要努力和完善的地方,主要表现在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宏观规划与指导,云南少数民族体育旅游市场的发展尚处于一种自发无序的发展状况;体育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形式老化,特别是对民族体育资源、探险资源、体育竞赛与训练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不高,使其特色优势不能很好地显现出来;品牌意识淡漠,对具有云南少数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的品牌宣传与促销力度不够,缺乏有影响、高品位的体育旅游精品;少数民族体育旅游经营活动起点低、规模小,体育旅游活动的整体配套性差,体育旅游的设施不完善,市场运作不科学等等,从而使得云南少数民族体育旅游产品缺乏应有的核心竞争力,不利于云南体育旅游的长期、科学有效发展。
民族传统体育走进学校体育教育分析
摘要:随着新课改背景下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完善,人们愈发重视学生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与培养。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元素,不仅具有基础的体育教育作用,还具有一定的“美育”和“德育”教育作用。因此,新课改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走进学校体育教育是我国体育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简要阐述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内涵及意义,并结合现阶段其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索其走进学校体育教育的具体路径,以期在提升我国体育教育水平的同时,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播与弘扬。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体育教育;融入方法
民族传统体育具有体育性、民族性和传统性三大主要特征。其项目内容也普遍具有娱乐性、趣味性、团体性和简洁性等突出特点,能够符合各年龄段人群的身心发展需求。因此,民族传统体育走进学校体育教学,不仅能够满足素质教育理念对当代体育教学的改革需求,体现“生本教育”和“健康第一”时代性教育思想,还能够有效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增强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感悟。基于此,探索民族传统体育走进学校体育教育的路径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
一、民族传统体育及其在学校体育教育中的融入价值
(一)民族传统体育内涵。民族传统体育是指世界范围内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群在不同历史阶段所创造出的,用来满足当前时代背景下人们身体和心理发展需求的特色体育活动形式。其具有以下三个显著特征:首先是体育特征,即民族传统体育所包含的活动或运动项目都带有体育性,是人们对自己身体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规则的锻炼,从而确保自身各项机能可以获得协调、平衡的发展;其次是民族特征,即民族传统体育普遍带有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能够鲜明地反映出国家、地区、民族的民俗习惯与传统文化。由于民族传统体育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因此深受各民族群众的喜爱,在民族所在地域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受众群体;最后是传统特征,即民族传统体育是各民族人民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体育活动或运动,具有明显的历史继承性。民族传统体育中任何一个活动或运动形式,都是由不同民族普通民众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民族文化背景下创造出来的,并在历史发展与时代变迁的过程中去粕留精,逐渐发展为具有民族独特风格与气派的成熟化的体育活动形式,成为各地区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二)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体育教育中的融入价值。新时期背景下,将民族传统体育融入学校体育教育中,具有以下重要教育价值:一是在学校体育教育中融入民族传统体育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提升。从教学内容的层面分析,我国传统的学校体育教育模式,较为注重竞技化,在教学过程中重视专业体育技术知识的传授与训练,而忽视了强身健体等保健知识的讲解与培训,导致学生无法获得个性化的发展。同时,由于教学内容过于单一枯燥,很多学生缺乏积极的课程参与态度,从而影响学校体育教育的质量与效果。如果将跳绳、武术、踢毽球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到学校体育教育中,不仅能够丰富课程教学内容,还能够显著提升体育教学的趣味性,从而最大化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和课程参与主动性,进而显著提升体育教育的质量与效果。另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普遍具有娱乐性、观赏性和竞技性等特点,能够符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兴趣特点与心理特点,使参与者深刻感受到体育运动所带来的愉悦感、轻松感以及活力感,进而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2]。二是在学校体育教育中融入民族传统体育有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由于民族传统体育就有体育性质,因此能够对参与者的各项身体机能进行有效锻炼,起到强身健体的教育价值。同时,其还具有民族性质,能够使参与者在进行体育活动或运动的同时,体会到项目中蕴含的民族传统文化,从而达到陶冶情操、丰富文化底蕴的教育目的。另外,很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都具有自然性、群体性和竞技性的特点,参与者在进行活动的过程中,意志品质、道德情操、思想观念都能够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由此可见,融入民族传统体育有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3]。三是在学校体育教育中融入民族传统体育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树立。“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是新时期我国体育教育的核心目标。因为专业体育对于场地、器械、专业知识的要求过于苛刻,具有一定的推广和实践局限性,所以不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树立。而民族传统体育来源于民间,大多数体育项目的动作比较简单,既有趣又易学,既可单人练习又可团体练习,同时对于场地环境和器械设施也没有特殊要求,具有较高的普及性和适应性,便于学生随时随地进行练习,因此,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树立[4]。四是在学校体育教育中融入民族传统体育有利于体育教学经费的调配。在相对发达的城市地区,很多学校虽然体育教学经费比较充足,但受到校园面积的影响,无法规划出专用的体育教学场地,从而导致很多体育教学项目无法正常开展,进而影响学校体育教育的质量与效果。而引入民族传统体育后,这些学校可以将体育教育经费用于购买毽球、武术用具等民族体育活动道具,利用民族传统体育对场地要求不高的特点,引导学生在有限的空间内进行体育锻炼,从而实现体育教学目标。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偏远农村地区,虽然大部分学校面积很大,能够规划出专用的体育教学场地,但因为缺乏经费,所以缺少健全的体育教学设施和器械,从而严重影响体育教学的质量与效果。而引入民族传统体育后,教师可以利用民族传统体育对器械要求不高的特点,通过购买价格实惠的民族传统体育用品或自主制作体育用品的方式,带领学生在草地、山坡、操场等开阔区域进行趣味民族传统体育锻炼,从而确保体育教学质量与效果[5]。
二、民族传统体育融入学校体育的发展现状分析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国际传播研究
【摘要】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国际化传播的问题与对策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表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国际化传播存在着译介方式单一、文化内涵缺失,意识形态异同、文化传播受阻,传播内容单调、特色彰显不足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完善译介方式,拓展传播渠道;树立全球视野,增进文化认同;丰富传播内容,打造民族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国际化传播对策。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国际化;传播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种类繁多,丰富多彩,是中华灿烂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1960年6月,在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的邀请下,新中国组建了第一支国家武术队参加该国的第二届全运会表演,自此拉开了中国武术对外交流的序幕。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武术的对外交流活动日益频繁,在此背景下,1982年举办的第一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提出要将武术及民族传统体育积极稳步地推向国外,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民族传统体育的对外传播取得了良好效果[2]。在多方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民族传统体育国际化传播的问题日益显露,但随着中国共产党十一届六中全会“文化强国”战略的提出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纵深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对外传播也必将获得更加充分的政策支持与发展机遇,乘上时代的东风,稳步前行。本文旨在众多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完善并补充相关理论,以期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国际化传播提供智力支持。
1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法,在中国知网中进行文献检索,其中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并含“国际传播”为主题,检索到2010年至今的核心期刊及CSSCI文章13篇;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并含“传播”为主题,检索到2000年至今的核心期刊及CSSCI文章121篇;以“意识形态”并含“中西方”为主题,检索到2000年至今的核心期刊及CSSCI文章21篇。其次,在读秀学术搜索中,以“民族传统体育概论”为图书名,检索到图书20本;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概论”为图书名,检索到图书4本。最终,在整体阅览的基础上挑选出了6篇文章及3部著作为论文的撰写提供理论支撑。
2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国际化传播的问题研究
民族体育现况调研报告
是民族大州,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2%,但在全省民运会上,我州民族的传统项目仅有民族射弩;我州又是一个贫困地州,由于没有持续的资金支持,自己的传统优势项目都已变成弱势项目;我州又是一个无一块民族比赛项目训练基地的自治州,由于常年不能进行集中训练,集中教学、集中比赛,所以,其它的民族比赛项目很难在我州推广,也就很难成为我州的优势项目,要改变这一现状,应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场地建设
根据我州的实际情况,立足于建设射弩、陀螺、吹枪、蹴球、秋千训练场,如有可能,应在各县都建有相应的大小不一的训练场,主抓几个有能力的项目,逐步扩大其它项目。
二是经费的持续投入
民族比赛项目训练经费不同于竞技体育训练,不需要很多的经费投入,按的实际情况,每年每个项目投入1万元也是有能力,也可以办到,也可能就会出成绩。
三是人才的选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