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情歌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8 12:57:5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民族情歌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民族情歌审美思维分析论文
摘要:文章通过剖析西域各民族情歌中的审美思维,试图发现西域各民族情歌中的审美思维是与原始思维的暗合与重叠。
关键词:西域各民族情歌审美思维原始思维
东方各民族很早就进入了文明时代,但发展却较缓慢。古代人类早期的社会结构、思维方式、伦理习俗、宗教信仰、生产生活方式、审美情趣、艺术表现等,在很大程度上被东方各民族完整地保存下来了。直至近现代,东方各民族的社会心理结构、思维特点以及艺术表现特点,仍在许多方面留下了远古时代的深刻的历史痕迹。东方美学思想和艺术表现方法同原始思维和原始艺术结有不解之缘,甚至可以说东方各民族的审美思维是原始思维的自然延伸和发展。剖析西域各民族情歌中的审美思维,我们也不难发现,它的审美思维与原始思维是暗合与重叠的。
一、原始思维的具体性与西域各民族情歌中审美思维的形象化特征暗合与重叠
原始思维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具体性。所谓“具体性思维”,是指思维对象和内容是个别的、具体的事物的外形,以及事物的整体形态的变化运动。在这种思维过程中,始终不脱离具体的物质形象。并且这种思维还有另一个突出特点是:把一切抽象的、普遍化的、观念性的东西都尽力转化为个别的、感性的形象,并通过直观的方式来表达。例如,原始初民在尚不能清晰地把握抽象的感情的时候,只能随主观心意接纳万物。“心物不分”,以客观物质表现情感。对于原始思维的具体性特点,18世纪意大利思想家维柯在《新科学》中论证到:原始人类就好似“人类的儿童”,原始思维就好似“儿童的思维”。也就是说,原始思维不仅用形象作为思维的基本材料和手段,而且用“以己度物”的类比表现方式来思维。因此,原始思维的具体性特点决定了早期人类的思维方式只能是用形象来思维,从而也大大激发了原始人类的形象思维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在西域各民族情歌审美思维中,就保留着大量的具体形象思维的例子,审美思维的形象化特征是西域各民族情歌的一个重要特点。从古到今,爱情是亘古不变的话题。在西域各民族的情歌中,面对复杂、抽象、看不见的、摸不着的、无法用语言来确切表达的爱情,都有一个共同的表达特点,就是通过具体直观的、可感受的事物来形象化地表达,即把一切抽象的、普遍化的、观念性的东西都尽力转化为个别的、感性的形象,并通过直观的方式来表达。例如,维吾尔族情歌《假如我是一只夜莺》中:假如我是一只夜莺/我愿日夜为你歌唱/假如我是一条鲤鱼/我情愿投入你的网罗/假如我是一只燕子/我愿在你的檐下作窝。这首情歌把一位姑娘抽象的、看不见的、摸不着的、无法用语言来确切表达的炽热的爱情,通过具体形象的事物转化为可直接感知的事物了。再如,塔塔尔情歌:“姑娘像鱼儿敏捷/我撒下的网你已看着/为什么你总从我身边滑过?”这首情歌,表现了一位小伙子对姑娘充满爱慕与渴望的心情,而姑娘却对小伙子充满智慧的拒绝的复杂而美好的情感。这些情感复杂、抽象,无法用语言来确切表达,只可意会很难言传。而该情歌却用“鱼儿敏捷”“撒下的网”“从我身边滑过”等这些具体的事物,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只可意会很难言传的深刻情感。通过上述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原始思维的具体性与西域各民族情歌中审美思维的形象化特征暗合与重叠。
民族情歌中思维研究论文
摘要:文章通过剖析西域各民族情歌中的审美思维,试图发现西域各民族情歌中的审美思维是与原始思维的暗合与重叠。
关键词:西域各民族情歌审美思维原始思维
东方各民族很早就进入了文明时代,但发展却较缓慢。古代人类早期的社会结构、思维方式、伦理习俗、宗教信仰、生产生活方式、审美情趣、艺术表现等,在很大程度上被东方各民族完整地保存下来了。直至近现代,东方各民族的社会心理结构、思维特点以及艺术表现特点,仍在许多方面留下了远古时代的深刻的历史痕迹。东方美学思想和艺术表现方法同原始思维和原始艺术结有不解之缘,甚至可以说东方各民族的审美思维是原始思维的自然延伸和发展。剖析西域各民族情歌中的审美思维,我们也不难发现,它的审美思维与原始思维是暗合与重叠的。
一、原始思维的具体性与西域各民族情歌中审美思维的形象化特征暗合与重叠
原始思维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具体性。所谓“具体性思维”,是指思维对象和内容是个别的、具体的事物的外形,以及事物的整体形态的变化运动。在这种思维过程中,始终不脱离具体的物质形象。并且这种思维还有另一个突出特点是:把一切抽象的、普遍化的、观念性的东西都尽力转化为个别的、感性的形象,并通过直观的方式来表达。例如,原始初民在尚不能清晰地把握抽象的感情的时候,只能随主观心意接纳万物。“心物不分”,以客观物质表现情感。对于原始思维的具体性特点,18世纪意大利思想家维柯在《新科学》中论证到:原始人类就好似“人类的儿童”,原始思维就好似“儿童的思维”。也就是说,原始思维不仅用形象作为思维的基本材料和手段,而且用“以己度物”的类比表现方式来思维。因此,原始思维的具体性特点决定了早期人类的思维方式只能是用形象来思维,从而也大大激发了原始人类的形象思维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在西域各民族情歌审美思维中,就保留着大量的具体形象思维的例子,审美思维的形象化特征是西域各民族情歌的一个重要特点。从古到今,爱情是亘古不变的话题。在西域各民族的情歌中,面对复杂、抽象、看不见的、摸不着的、无法用语言来确切表达的爱情,都有一个共同的表达特点,就是通过具体直观的、可感受的事物来形象化地表达,即把一切抽象的、普遍化的、观念性的东西都尽力转化为个别的、感性的形象,并通过直观的方式来表达。例如,维吾尔族情歌《假如我是一只夜莺》中:假如我是一只夜莺/我愿日夜为你歌唱/假如我是一条鲤鱼/我情愿投入你的网罗/假如我是一只燕子/我愿在你的檐下作窝。这首情歌把一位姑娘抽象的、看不见的、摸不着的、无法用语言来确切表达的炽热的爱情,通过具体形象的事物转化为可直接感知的事物了。再如,塔塔尔情歌:“姑娘像鱼儿敏捷/我撒下的网你已看着/为什么你总从我身边滑过?”这首情歌,表现了一位小伙子对姑娘充满爱慕与渴望的心情,而姑娘却对小伙子充满智慧的拒绝的复杂而美好的情感。这些情感复杂、抽象,无法用语言来确切表达,只可意会很难言传。而该情歌却用“鱼儿敏捷”“撒下的网”“从我身边滑过”等这些具体的事物,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只可意会很难言传的深刻情感。通过上述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原始思维的具体性与西域各民族情歌中审美思维的形象化特征暗合与重叠。
不同语境下彝族情歌的传承与发展
【摘要】彝族是一个古老、热情的民族,有着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和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彝族主要分布于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彝族民歌种类繁多,音域广阔,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和文化底蕴,贵州彝族在发展过程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并在这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民歌体系,其中传统的彝族情歌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彝族情歌不仅是彝族重要的文化特征,而且在彝族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全球化进程的加剧,传统的彝族情歌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困境与挑战。贵州彝族情歌正受到现代音乐的强烈冲击,真正懂彝族情歌并且愿意传承彝族情歌的人越来越少。如何在这个时代,对贵州彝族情歌进行传承和发展,这个研究课题有很重要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不同语境;彝族情歌;传承与发展
近年来,随着贵州地区的经济不断发展,使得贵州地区与新时代的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不断加深,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贵州人民原有的较为封闭的生活环境,也对贵州少数民族音乐造成了冲击。贵州少数民族音乐尤其是彝族情歌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珍贵宝藏。如果贵州彝族情歌在这个全球化语境下消失,那对整个民族文化的完整性都是巨大的打击[1]。
一、贵州彝族情歌的概述和类型特点
(一)概述
贵州彝族人一般居住在高山或半坡,那里鲜花盛开,环境优美,青年男女俊美活泼且能歌善舞。彝族男女老少没有不会唱歌跳舞的,他们可以利用身边的一草一木创作歌曲,其中情歌的创作更是瑰丽多彩。在古代,贵州彝族人民向往真挚纯洁的爱情,青年男女们有着坚定的自主意识、满腔的生活热情,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和生活。受到环境和人们思想才华的影响,彝族情歌作为传统民歌的一种特殊形式开始在整个贵州彝族地区传播开来[2]。
民族民歌演唱艺术与民族特色
【摘要】广西作为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拥有独特的文化历史,各民族人民在生产生活过程中诞生了丰富的民歌艺术。民歌作为音乐艺术的一种形式,能够表达自身的民族文化和精神情感。广西少数民族民歌既展现了本民族的艺术风格,又展现了深厚的民族文化。本文对广西地区少数民族民歌的演唱技巧、民族特色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少数民族;民歌;演唱;民族特色
广西地区生活着壮族、瑶族、侗族、苗族、毛南族、仫佬族、回族、水族、京族、彝族、仡佬族等少数民族,有源远流长的民族声乐发展历史。民歌是各民族用以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形式,如山歌、小调等民歌都是广西文化的组成部分,这些少数民族民歌也促进了中国民歌艺术的发展。
一、广西少数民族民歌概况
千百年来,广西各少数民族繁衍生息,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文化,如骆越王节、瑶族的达努节和盘王节等活动,围绕这些活动形成了盛大的歌舞,衍生出本民族的民歌。广西少数民族群众在农业生产、婚丧嫁娶、谈情说爱时,都以民歌方式表达个人情感。情歌是广西少数民族民歌中的重要主题,青年男女老少往往在重要节日互唱情歌,通过对歌传达爱意,演唱民歌早已成为广西地区各族群众生活的一部分。广西各少数民族民歌在唱腔、音高、音色、节奏、力度、调式等音乐元素上富有特点。民歌是各民族在生产劳动过程形成的,如壮族、瑶族等民歌,歌曲大多源于田间劳作,人们把生活融入歌词中,甚至以民歌方式代替日常对话、吵架。民歌是广西少数民族展现生活的重要渠道,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一些腔调、特点,并祖祖辈辈地传唱下去。广阔的八桂之乡,优美动听的民歌陶冶出善良淳朴的民风,涌现出刘三姐、黄三弟这样的壮族“歌仙”“歌王”,其传奇的故事为后人传颂。根据少数民族民歌改编,诞生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歌曲,如《三月三、九月九》《山歌好比春江水》《红水河、太阳河》等,这些歌曲较好地保存了原民歌的特点,被广大声乐爱好者传唱。民歌早已融入到广西各族群众生活中,许多民族都有歌唱节日,如壮族的三月三歌会、瑶族的耍歌堂、苗族的龙船节、布依族的老鹰坡歌会等,都是少数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
二、广西少数民族民歌演唱艺术
小议抗战歌曲的影响
不同类型的抗战歌曲有不同的音乐特征,因而也有不同的表现功能。进行曲是歌曲创作中最常见的一种体裁,进行曲风格的抗战歌曲也是抗战歌曲中一种重要类型,占很大比重,影响广泛。它具有节奏坚定有力,强弱分明,接拍规整等特点,一般不使用变化拍子,结构多是均衡对称方正的。旋律多是雄壮有力的,一般不使用装饰音。多采用小军鼓的基本节奏型,符点节奏,造成昂扬向上的气势。进行曲的风格的抗战歌曲多用于部队行进是演唱,用以统一行进者的步伐,他最能够鼓舞战士的斗志,激发战士的战斗激情,鼓舞战士奋勇杀敌。进行曲的风格抗战歌曲优秀作品还有很多,比如:赵启海作词,冼星海作曲的《到敌人后方去》等等,都是久唱不衰的艺术精品。这些铿锵有力的歌曲直到今天都有重要的历史作用。
抒情抗战歌曲是抗争歌曲中,创作范围较广,运动较多的一种体裁,既有独唱形式的,也有齐唱、或者合唱形式的,其中独唱歌曲居多。抗战歌曲的感情表现幅度变化大,节奏、节拍、速度和力度处理的都很自由,既有舒缓平稳的,也有紧凑活泼的;既有自由处理的,也有规整有力的。音乐语言线条细腻,音乐宽广,旋律多曲折起伏,既有舒展而富于歌唱性的,也有流畅、活泼而富于炽热性;还可以是慷慨激昂,自由奔放的等等。总之,不同内容的抗战抒情歌曲具有不同的特色,它是作曲家用音乐抒发的对生活的感悟,对人民的同情、对英雄的歌颂。对战争的鞭挞和对和平的向往等情感。
叙事抗战歌曲也是抗战歌曲的一种重要体裁,叙事抗战歌曲和叙事歌曲一样,都是叙述故事的歌曲,不一样的是在于叙事抗战歌曲的内容和抗战有关。它所叙述的故事有大有小,篇幅有长有短,但都对歌词要求严格,歌词一定要有叙事的特点,还有包含一定的情节,有的歌词本身就是一首叙事诗。大部分叙事抗战歌曲的歌词篇幅较长,为了便于记忆传唱,曲调相对较为简单,多用分节歌的形式。词曲紧密结合,多用舒展悠长的内容,犹如说话讲故事一样,有的作品还具有民歌音乐的特点,节拍根据需要还较为灵活。
抗战歌曲艺术特色
抗战歌曲有其特有的艺术特色,歌词通俗易懂,曲调生动形象,采用大众易于接受的音乐语言,并采用中国传统民间因素。歌词大都是直抒胸臆。将人民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都融为一体,犹如“出发芙蓉”般质朴无华。抗战歌曲,无论是慷慨悲壮的还是抒情唯美的;无论是欢快跳跃的还是深沉稳健的,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曲调生动形象、悦耳动听。抗战歌曲创作非常重视对民间音乐的借鉴,深深植根于民族音乐的土壤,从中汲取丰厚的滋养,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强烈的民族性,这也正是抗战歌曲久唱不衰生命里旺盛的根本原因。抗战歌曲以其号召性的音调、铿锵有力的节奏、短小精悍的曲式结构及强烈的时代气息,表现了处在风云变幻的特定社会历史环境下丰富多样的人物内心感情和中华民族坚贞不屈的意志、不变的信念和勇猛顽强的精神。
抗战歌曲的影响
探索浪漫主义情怀下的古典艺术特征
摘要:勃拉姆斯是浪漫主义时期具有反潮流倾向的音乐家,正像他的生活中充满矛盾和冲突一样,在他的艺术歌曲的创作中也有着相当的复杂性,即在古典的精致形式中饱含浪漫主义情怀。本文即以此为视角,对他的艺术歌曲做全面的分析和论述。
关键词:勃拉姆斯艺术歌曲古典主义浪漫主义
勃拉姆斯虽然生活在浪漫主义的繁荣时期,却执着地延伸古典主义,反对瓦格纳等人的大胆疯狂的音乐改革,延续德奥传统音乐,他继承和发展了古典主义的风格,创作了许多伟大的古典音乐作品,是德国音乐史上最后一个有重大影响的古典作曲家,被视为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时期的“复古”者。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包括钢琴曲、交响乐、合唱曲等,创作歌曲近400首(200余首独唱歌曲、大量的二声部、三声部、四声部歌曲,以及民歌改编曲),绝大多数属于艺术歌曲,这在他的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总的来说,勃拉姆斯的艺术歌曲虽然比较排斥当时的浪漫主义色彩,但是我们从其严谨的创作里,仍然可以窥视到一些浪漫主义带给他的影响,他喜欢的爱情、大自然和死亡等主题都是典型的浪漫主义。
另外,他的性格十分奇怪,“不受拘束,举止随意”,他时而怪僻的性格,使得除了克拉拉等几位挚友之外,生活圈子相当狭窄。他的音乐创作与他的性格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充满着矛盾与复杂性。在他的作品中,既有深沉严肃,又不乏轻松幽默;既有粗犷刚硬,又不乏梦幻般的柔和;既有古典主义的严谨结构,又有浪漫主义的情调;既有严肃、苦涩的来自北方的音乐风格,又或多或少感染了南方悠闲绚丽的色彩,使他的作品更为精致优雅。
下面从如下几个方面对勃拉姆斯的艺术歌曲进行简单分析:
一、从题材上看
抗战时期通俗文学勃兴的原因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通俗小说抗战时期市场理论建设
【论文摘要】抗战时期,中国通俗小说勃兴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通俗小说自身的发展需要,二是战争的催化作用,三是市场的需要,四是理论建设的推动作用。
中国近现代通俗小说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其文学史地位也已经得到了很多专家学者的肯定。而要研究这类文学类型,则不能不对其发展繁荣的原因进行研究剖析。抗战时期,现代文学格局和趋向发生的转变最为显著,通俗小说在此期间不断繁荣并走向成熟,因此本文主要探讨抗战时期通俗小说勃兴的原因。
一、通俗小说自身发展需要
(一)小说一直在中国文坛内处于边缘的地位,它走向中心位置得益于梁启超倡导的“小说界革命”。19世纪末,梁启超在日本发现了政治小说,于是发表了《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提出“欲新一国民”必“先新一国之小说”。这种倡导促使中国传统文学观念发生了转变,小说的社会作用和文学地位得到了文人的重视,以夏曾佑、狄葆贤、吴趼人、徐念慈为代表的一大批作家视小说为启蒙的工具,开始从事小说的创作。
西方文艺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学和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使我国近现代通俗小说具有了社会性。西方的文学思潮、文学思想如民主、平等、科学、自由、人性等传人了中国,新小说开始注意表现这些精神对中国民众的影响;小说创作也开始改变传统的情节结构模式和叙事方法,借鉴了西方的手法,如截取生活横断面来表现生活、注重人物的性格刻画和心理描写、景物描写、采用第一人称叙事角度、采用倒叙手法等等。
谈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小学的传承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先辈在日常生活中保存下来的文化财富,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它自然的出现并不断变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文化历史价值。由于现代文化形式的多元化影响、人口流动的变化和年轻一代的价值取向的转变,越来越少的人了解和喜欢非遗文化知识,非物质文化面临着失传的危机。学校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传承载体,非遗的宣传推广、传承和保护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论文《坡芽歌书》在中小学的传承现状,提出一些非物质文化在中小学传承发展的解决措施及方法,希望以此能让更多的人重视并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及传承中来。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小学;保护与传承;坡芽歌书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非遗保护工作,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非遗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建设的现代化,非遗的生存环境正在逐步恶化,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形式,保护现状令人担忧。如何保护和继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呢?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的关键在于教育,教育传承是当下最佳的、最有效的非遗保护和传承方式,而中小学生是教育的重点,中小学校作为培养未来接班人和传承文化的重要场所,肩负着重大责任。
一、富宁壮族《坡芽歌书》背景
2006年,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剥隘镇坡芽村发现了《坡芽歌书》。坡芽村位于云南与广西交界处右江上游,这个村子居住着55户壮族人家,村中的房舍都是干栏式的建筑。在村民农凤妹的家中,存放着一块宽约一英尺,长余二尺的白土布,它绘有81个物象符号,如月亮、星星、树木、稻叶、犁、斧子、和鸟等。白土布上的每一个图案都代表着一首固定的民歌,每一个图案的功能相当于一首歌的标题,共记录有歌曲81首,均为壮族情歌。《坡芽歌书》整首歌集记录了一个年轻人和一个年轻女人从相遇、认识、坠入爱河、一起变老的情感过程。《坡芽歌书》在村里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一些学者称之为“天下第一部图载歌书”。
二、非遗在中小学保护传承的传承现状
沅陵旅游发展思路
沅陵旅游资源丰富且独具特色,龙兴讲寺之古老,黔中郡之神秘,二酉藏书洞之神奇,宗教街之独特,凤凰山之肃穆,寡妇链之传奇,顺母桥之哀婉,壶头山之凝重,七大古迷之百思不解,典出沅陵的成语之多,无不显示着令人无限神往的魅力。沅陵历史文化积蕴深厚,名胜古迹珍奇瑰丽,名山秀水如诗如画,民俗风情绚丽多彩,处处是读不完的历史史书,品不够的风土人情,览不尽的山水画卷,是一方名胜佳境荟萃充满神奇的土地,是一处令人仰慕的旅游“天堂”,发展旅游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和巨大的发展潜力。笔者着重阐述旅游发展的战略构想、发展重点和战略措施。
一、战略构想
1.指导思想
沅陵旅游发展应该坚持以特色为支撑,以文化为灵魂,以市场为导向,以综合效益为中心,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走“市场定位、形象展示、产品更新和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开发”的路子,依据资源特点和市场需求指向,综合考虑旅游资源文化内涵、景观审美特征和地域文化背景,充分利用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民俗风情奇异、山水风光秀丽的优势,推出融参与性、娱乐性、知识型于一体,文化内涵丰富、地方特色鲜明的高品位、多元化的产品,实现从粗放的旅游开发向精细化开发转变,全力打造精品,形成特色,促进旅游业向科技型、质量型与效益型发展;要根据湖南旅游发展的总体规划要求,确立“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适当超前、滚动发展”的战略构想,针对不同细分市场游客的消费心理和不同区域的资源特点,实施多元化的产品开发策略,打造适合不同层次需求的旅游产品;要坚持政府主导,推行市场运作,实施企业经营,动员全社会参与旅游开发,大力培育和发展旅游业这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夯实建设“旅游强县”的基础,加速旅游资源优势向旅游经济优势转化、旅游增长方式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化和以观光旅游为主向以文化旅游、休闲度假旅游为主的转化,迅速把旅游业建成沅陵县经济的支柱产业、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富民惠民产业,使旅游业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发展县域特色经济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2.功能定位
沅陵既有品位高、特色鲜明的历史文物古迹,又有古朴淳厚的民俗风情和壮丽秀美的山水风光,但最具知名度和魅力度的旅游资源当属历史文物古迹。它不但在湖南省内,甚至在周边省、市、区都具有突出的地位和明显的优势,并与周边知名度较高的张家界旅游景区、永顺旅游景区、吉首旅游景区、凤凰旅游景区和桃花源旅游景区形成了优势互补。因此,沅陵旅游发展应该紧紧抓住历史文化资源这条主线,充分利用其历史远久性和资源稀有性的优势,采用原生自然式、仿古再现式和主题附生式的开发方法,表现其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韵味,营造逼真的文化情境,增强景区文化的“厚重感”。同时,把优美的山水风光和奇特的民俗风情整合到历史文化中,重笔渲染悠久的历史文化,形成相得益彰、交相辉映的旅游精品,提升产品地域组合度、类型组合度和优势度,建成特色鲜明、知名度高的历史文化旅游胜地、仿古科考旅游基地和休闲度假旅游胜地。
艺术歌曲发展民族化表达与经验研究
18世纪后半叶,艺术歌曲在欧洲萌生。一个多世纪之后,正直古老的中国大地激荡起“”的文化思潮,艺术歌曲在有意无意间漂洋过海来到这里。从“学堂乐歌”中萌发创作灵感,逐渐完成了从“意”向“形”的转化,并就此扎根,历经百年沧桑。欧洲艺术歌曲的原型是以经典诗作为媒,寻求音乐化的结合与表达,这一特质也使其在中国的发展如鱼得水。与西方《荷马史诗》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经》,早在先秦时期就践行了“诗乐”文化的缘起。如浩瀚繁星般的唐诗宋词,不但在《乐府诗集》中有明确的入乐佐证,更为近现代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提供了厚重的文化积淀。这条默默前行了百年的创作积累之路充满艰辛,也饱含惊喜。在不断的文化自省中,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理顺了一条独立自主、兼容并济的民族化通途。
一、溯:中国艺术歌曲的百年民族化之旅
中国艺术歌曲的称谓不是简单的外文直译,“中国”二字的加入也绝非锦上添花的形容词,而是烙印着民族标志的“大写”的名词。其核心内容在于:由中国人创作,富有古典“诗乐”文化精神,以音乐和歌唱形态表现中国传统文化意蕴的声乐体裁。在创作语言层面借鉴了西方作曲技法的科学性,而在文化精神表达上则彰显纯粹的中华文化精神。对于一种外来艺术形式,民族“化”的过程是极为复杂的。不仅要有坚强果敢的实践精神,还需要本民族文化有对等的文化实力来吸收与转化。相对于当代艺术表演领域偶然的“哗众取宠”之举,近现代艺术家们对舞剧、歌剧、话剧、合唱等外来艺术形态的民族化改良过程,可谓经历了“一步一个脚印”的琢磨探索。中国艺术歌曲的民族化发展也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第一阶段(1919至1949):艺术歌曲民族化发展的探索期。当论学界认为,狭义上的中国艺术歌曲创作起点应标注于“学堂乐歌”的出现。清末民初,“学堂乐歌”在沈心工、李叔同、胡君复等人的引领下,借鉴日本和欧美音乐的曲调创作新式歌词,传播西方音乐文化。他们所编写的《学校歌唱集》《练兵》《黄河》《祖国歌》等歌曲,对中国艺术歌曲产生了启蒙影响。20世纪20年代的十年间,包括肖友梅、黄自、青主等音乐家相继从海外留学归来。带回国外先进的音乐理念,也在爱国主义情怀的鼓舞下,开始尝试中西作曲技法结合的歌曲创作。一面是“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和“北京音乐传习所”等专业音乐学府的建立;一面又迎来了《教我如何不想他》《问》《大江东去》等首批带有浓厚民族精神的艺术歌曲诞生。总体而言,这一时期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虽在摸索中缓缓前行,但创作质量与题材深度并不稚嫩,不乏传世之作。第二阶段(1949—1966):艺术歌曲民族化发展的拓展期。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的社会文化进程就此拉开。在国家的百废待兴中,音乐文化身兼责任使命,将讴歌、鼓舞、传承作为发展重心。相对自由开放的创作环境,也使音乐家们得到充分的才能施展空间。这一时期中国艺术歌曲的民族化进程在创作视域和题材范畴方面得到进一步扩大。其一,基于古体诗的创作惯性得到进一步延续,《春晓》《枫桥夜泊》《登鹳雀楼》等佳作的面世,使唐诗儒雅的风韵得到良好的音乐承袭;其二,对艺术歌曲创作中的“民族性”概念进一步拓展,将各个地域和民族的风土人情采拾与表达。以丁善武为首的一批音乐家亲赴祖国各地采风,将少数民族及偏远文化聚集群中的特色音乐素材提炼加工,创作出《小河淌水》《太阳出来喜洋洋》《草原情歌》《玛依拉》等脍炙人口且具有民族活力的优秀作品;其三,此阶段对于诗词的艺术歌曲改编也出现创作热潮,《蝶恋花•答李淑一》和《沁园春•雪》在全社会广为传唱。第三阶段(1978至今):艺术歌曲民族化发展的兴盛期。经过“”之后的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和对外交流的频繁,使更多西方先进音乐理念传入中国,从技术和思维层面给予中国音乐家新的启发。也可理解为近代知识精英对大众进行思想感召的启蒙传统在新时期的体现。新老交替的过程中,郑秋枫、施光南、陆在易等作曲家日趋成熟,他们在艺术歌曲创作中不仅秉承五声、七声调式的精髓和“诗乐”文化的惯例,还在现代作曲领域开拓“序列音乐”和“五声十二性”等新的作曲结构。在古今民族文化的贯通方面,他们用《橘颂》《无衣》《秋思》《江山》《我爱这土地》等作品彰显了一条纵向的文化脉络。在继承中发展,用创作滋养艺术生机。在百年岁月中,一代代音乐家励精图治,自强不息,塑造出中国艺术歌曲迥然不同的文化个性。作为创作思维的源泉,悠久的历史与丰沛的民族文化贮藏,无疑为其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资源,中国艺术歌曲的鲜明形象也在一个世纪之久的锻造中光彩夺目。
二、形:创作笔力下民族精神的外化呈现
“民族化”是一套具有完整性逻辑的“操作”系统。“化”的手段在艺术歌曲的创作中体现在作词、作曲、歌唱等层面,而完成所有既定步骤最关键的主体则是具有文化自觉意识的“人”。费孝通先生曾在《北京大学学报》中发表文章指出,“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①。中国音乐家正是将自身的文化自觉意识注入到艺术歌曲的创作中,才使这一歌唱体例展现出民族化的新貌。在作品的文本与声音形态中,可窥得许多显性的民族文化标志。其一,以诗为媒的理念表现于主题择选与歌词创作之中。自先秦时期,中国的音乐文化就与诗词歌赋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墨子•公孟》中提到:“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②刘勰在《文心雕龙•乐府》的开篇处也引经据典的借用了《尚书.尧典》中的“乐府者,声依永,律和声也”③,证实“诗乐”文化乃华夏千年流转中的精华所在。在近现代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中,音乐家们自觉传承了这一文化传统,并在全新的音乐创作解构中尝试新的方式。自艺术歌曲初露端倪时起,古诗词就在潜移默化中纳入到创作视野。透过《行微山亭赋韵》《关雎》《潇湘夜雨》等作品,折射出古典文化中正和平、儒雅静谧的写意风貌。音乐的律动恰如一潭活水,激起沉寂千年的文化涟漪,娓娓道来之间倒映着流光溢彩的美好景观。其二,民族音律为艺术歌曲植入丰富的创作灵感。中国艺术歌曲虽接纳了西方作曲的技术规则,但在音乐素材及旋律写作方面,并未撼动独立自主的根本态度。在旋律编配中,大部分中国艺术歌曲的速度舒缓,张弛有度,以“平铺直叙”的方式衔接各个乐段之间的递进关系。在句式结构的把控方面,严格按照古诗词四句体的“起、承、转、合”来构建旋律上下行的逻辑线索,将西方浪漫主义作曲结构与中国诗词古韵融为一体。在江文也的《伤春》、黄自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谭小麟的《正气歌》中,将中国古典文化的哲学机趣娓娓道来,在五声和七声调式系统的灵活运用中展现出近现代音乐语态的多变性。当然,复古精神在中国艺术歌曲的民族化解读过程中并非一枝独秀。饱含地域风情和时代基调的音乐形态同样旗帜鲜明。比如:王志信在西北民歌采风过程中得到灵感启发,将带有浓烈陕北乡音的民歌《兰花花》改编为“端庄周正”的艺术歌曲样态,并保留了原生态的野性魅力和韵味独特的秦腔板式。其三,歌唱者动情的演唱形成对民族化的“二度创作”。虽然中国艺术歌曲在基本发声层面与西方美声唱法保持着宏观层面的统一性,但在歌唱形态上并非完全模仿。在遵循基本的发声方法、共鸣运用、气息控制等原理的同时,从思想意识层面所产生的文化差异性,促使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唱在咬字吐字和行腔归韵等诸多细节层面显示出独立美感。归根结底,这源自于血液中流淌的民族情,更是对母语文化与生俱来的亲切熟悉。这不仅为中国艺术歌曲凭添了深层的民族文化修养,也为歌唱者原汁原味的表达提供了充盈的空间。从一个侧面来观察,正因为歌词内容所携带的文化信息十分复杂深奥,因此才会有理论学界关于“以声传情”或“以情带声”的争辩讨论。从中国艺术歌曲的外化形态来看,只有词、曲、唱三位一体时,才可以声情并茂的传递民族化特有的性格与情趣。而在典雅温良的艺术外表下,隐含的是积聚了五千年的精神气韵,以及民族蜕变中文明力量的厚积薄发。
三、神:潜藏于深层的文化气韵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