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旅游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8 12:50:4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民族旅游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民族旅游

民族旅游传承

民族旅游与族群记忆

民族旅游是文化旅游的一种特殊形式,其目标所指的人群在自己居住的范围内不完全属于该国政治或社会意义上的主体民族,由于在自然生态和文化特性方面的与众不同,这类人群被贴上了旅游性标志。换句话说,民族旅游就是把“古雅的土著习俗以及土著居民”包装成旅游商品以满足旅游者的消费需求。

族群记忆是集体记忆这一宏大概念集合中的子概念。集体记忆是一个特定社会群体之成员共享往事的过程和结果,集体记忆得以传承的条件是社会交往及群体意识需要保持该记忆的延续性。而族群记忆,是作为一个民族层次的群体,以自己的方式保存下来的关于自身过去的印象和历史记录,并且从中汲取力量,形成群体的凝聚力。

族群记忆需要一系列要素来加以体现,即族群记忆必须有作为载体的物质的或精神的承载物,否则族群归属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这些要素构成了民族旅游最核心的吸引力。族群记忆本质上是一种集体性的文化积淀,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族群记忆的核心是本民族认同的价值观,包括习俗、道德、法律、礼仪、制度、宗教等。

民族旅游发展中的族群记忆失真

浙江是我国主要的畲族聚居地区之一,其中景宁是华东唯一的少数民族地区、全国四个生态保护区之一。多年来,浙江畲族旅游开发逐步形成了“畲乡的特色,生态的特点,后发的特征”的格局,有力地促进了浙江畲族地区的文化交流。但与此同时,民族旅游开发也给畲族族群记忆带来了负面影响。

查看全文

民族旅游主客互动研究

一、导言

1977年,瓦伦•史密斯(ValeneL.Smith)出版了《东道主与游客:旅游人类学》一书。作为旅游人类学的先锋之作,该书确定了“主客关系”这一旅游人类学的核心主题。2001年,史密斯和布伦特(Brent)编辑出版了主客关系研究领域的第二部力作《HostsandGuestsRevisi-ted:TourismIssuesofthe21stCentury》。随后,许多学者对这一研究主题进行了聚焦。Aramberri指出,①在旅游研究中存在三种主要的研究领域,即主客关系领域、②旅游作为非寻常行为的研究③和旅游吸引物的生命周期研究。④Nash特别指出,在所有的人类学研究案例中,研究的中心应该是主客关系。⑤并且Pearce认为,对旅游者与当地居民关系的研究是个涵盖面广、极富挑战性且越来越有价值的学术领域。⑥正是基于这些认识,McNaughton指出,旅游研究的焦点应实现一个重要转变,即由过去关注旅游和游客本身,转变到关注当地居民(主人)、旅游影响和主客互动上面来。⑦研究表明,民族旅游作为旅游现象的一种,其核心问题是民族旅游中的文化互动,即民族旅游本质上是一种跨文化之间的交往,具体涉及游客与当地居民之间的文化互动。⑧因此,民族旅游中的主客互动应是民族旅游研究的核心。尽管学术界对民族旅游的主客互动进行了大量研究,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和缺陷。尤其是在民族旅游主客互动的微观过程方面,缺乏系统深入的探讨。

二、民族旅游中主客互动研究述评:基于符号互动论的视角

从目前国内外民族旅游主客互动的相关研究看,学者们从不同的层面和视角对主客互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正如有学者指出,民族旅游中的主客互动实质上是一种跨文化互动,并且很大程度上是微观层面的社会互动。那么,根据微观社会学的理论,应重点关注这种人际互动的过程以及这种互动受哪些因素的影响。而研究的现实情况是,目前大部分旅游社会学的研究成果都集中在游客和当地居民相互作用的结果上。⑨已有关于主客互动的研究内容多数侧重于从宏观的视角对主客相互影响的结果进行测量,即大量的文献聚焦在主客互动的性质及其结果上面。在民族旅游的研究中也同样存在这样的倾向。①学者们对主客互动结果的研究较多,这种结果表现在主客态度、价值观、行为倾向、相互关系等方面的变化,或者由于游客的进入而导致民族地区文化商品化、文化包装、文化瓦解、文化复兴、示范效应、社会矛盾和冲突等文化、社会和经济影响的产生。这些研究往往偏向于对主客互动结果的一种宏观测量,而对主客互动的微观过程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即使有一些研究涉及了主客互动的微观层面,如对于互动内容与互动方式的探讨,但也没有进行系统深入研究,仅仅是一些零散的描述。笔者认为,如果要对民族旅游中主客互动过程进行微观层面的考察,深入探讨主客互动这种现象中互动控制所涉及的主体的角色、地位与权力等问题,符号互动论是一种很好的研究视角。Colton认为,对休闲、娱乐与旅游等相关行为的解释,只有通过符号互动论等社会心理学理论以及整体分析方法才能实现。

布鲁默指出,个人与社会的互动是一种符号互动,人们通过运用符号来解释或确定相互间的意义。符号互动就是一个通过人们对符号意义的相互理解而激发的一个过程,意义构成了人类社会互动的基石。③符号互动论强调主体行为的产生,建立在主体对于符号意义的主观解读基础之上。对于人类行为和事物背后意义的解释,布鲁默强调,在对人类互动行为进行解释时包含了主观的经验,即从行动者的观点来理解事物。在主客互动之前,对于主体来说,客体本身并没有明确的意义,客体的意义是主体在互动中赋予的,甚至可以说,客体是在与主体的符号互动中被创造、被肯定或被否定的。他认为,符号互动论的特征在于强调人类对彼此行动的解释和定义。个人被卷入一个巨大的互动过程之中,在这里他们必须对不断变化的行动进行相互的调适。个体在这一互动过程中,既要向他人表示自己的所作所为,又要对他人的行动进行解释。④当个体与他人进行交往的时候,个体会理所当然地对他人的行动进行意义的解读,而且认为对方对自己也同样如此。⑤而问题恰恰在于,已有的关于民族旅游主客互动方面研究,大都停留于互动现象的表面,比如互动的结果、特征、方式以及互动交换的内容,而没有深入到互动行为背后主体对于客体符号意义的解读,以及基于这种解读基础之上对行为的控制。当然,这里所说的“主体”与“客体”并不对应主客互动中的主人与客人。因为站在主人的立场,与其互动的“客体”就是客人;而站在客人的立场,与其互动的“客体”就是主人。并且在民族旅游中,与主体互动的“客体”不仅仅是主人或客人本身,还可以包括一切外在的物质或符号,比如主人的民族服饰、建筑、手工艺品、传统器具、特色美食以及文化符号(如纳西族的东巴文与东巴图画等),或者客人的潮流服饰、高科技装备(相机、手机、摄影机等)、露营设施、消费方式等。因此,对于主客互动的研究,必须关注主人或客人对于各种“客体”背后的符号意义是如何解读的,以及他们的这种对于意义的解读是如何影响他们对于互动行为的控制。此外,必须引起注意的是,这种“解读”离不开对具体情境的深入分析。这是因为,任何具有意义的符号只有在一定的情境之中才能具有确切的意义。意义因情境而生,行动者根据他处于其中的情境和他的行动方向来选择、检查、重组和改变意义。

也就是说,任何有意义的人际互动,总是在一个复杂且动态的社会情境中设计并实现的。对于外来游客而言,当他进入民族地区旅游后,就意味着某种特定的主客互动的情境就产生了。这个时候他必须对各种符号进行解释,并对情境进行定义,然后才开始行动。⑦为了理解这些符号并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动,游客首先必须对这些复杂的社会情境进行观察和解释。但也有学者指出,对任何情境的理解,首先必须确定的是参与者自身的角色。⑧因此,在民族旅游的主客互动过程中,当地居民和游客在各种境遇(即托马斯所说的“情境”)中的地位以及各自所扮演的角色,对于理解他们的互动行为十分关键。诚然,主客互动不仅涉及某种具体的旅游情境,而且还将涉及互动过程中双方主体的地位、角色与权力等方面。而民族旅游主客互动双方的角色、地位与权力微观层面的问题,恰恰是民族旅游主客互动的内核,即民族旅游主客互动现象背后的更深层次问题。首先,从角色方面来看,在民族旅游的主客互动中,当地的少数民族居民往往视自己为主人,视外来游客为客人。而这种角色感知可能会发生变化。Aramberri指出,随着民族地区旅游的发展,传统的主客角色关系会发生质的变化。事实上,主人不再是主人,而是服务提供商;游客也不再是客人,而是顾客。①不过Pearce认为,尽管主人的直接目的是获取利益,但他们在与游客的接触过程中,仍然要尊重对方、彼此诚信、开放、友好和真诚。②实际上,这种角色认知的变化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主体对于自己行为的控制,这一点是需要认真研究的。其次,从地位与权力的角度看,在游客互动的过程中,尽管少数民族居民可以控制提供的商品或服务以及提供的方式,但他们往往认为自己是落后的、弱势的。这种看法在很多学者那里得到了印证。Li认为,少数民族往往被认为是一个即将消亡的种群(dyingbreed),③他们给外界的印象总是停留在过去,并且是欠发展的。④而游客作为来自异地的汉族,他们往往认为自己是先进的、强势的。他们在民族地区以消费者的身份出现,⑤他们可以控制自己,如何使用自己所拥有的货币以及如何消磨自己的时间。但现实情况是,有些游客进入民族地区之后,自己的这种“相对优势感”却淡化了,反而觉得自己受东道主的控制。根据符号互动论的观点,个体在与他人的互动过程中可以获得新的自我,这种自我就是库利的“反射的我”或“镜中我”(looking-glassself)。⑥即个体会通过与他人的互动而重新认识自我,并调整自己的行为。根据这一观点,要深入研究民族旅游中主客双方对于互动过程的控制,就必须考察双方如何通过从对方那里获得自我来控制自己的行为。但从目前学界的研究来看,这方面的研究还远远不够。

查看全文

民族旅游发展缺陷

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进程的不断加速,人们对异文化的渴望与追求,我国西部少数民族文化的价值得到重新认识,民族旅游业随之蓬勃发展。但是民族旅游与许多社会现象一样,所引发的社会文化后果是双重的,利弊相互相长。超速的民族旅游开发造成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社会恶化引起了许多人的忧虑,许多旅游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和社会学的学者从多角度、深层次地研究了民族旅游给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带来的影响和变迁,这些研究为民族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具有现实意义。在云南少数民族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种种问题,其中包括由于旅游地少数居民利益未得到充分保障而产生的社区、开发商和政府的矛盾激化,引起社区居民的怨恨和对抗,一些旅游区出现了当地人带游客逃票、在景区内偷伐偷猎、破坏旅游景观、损坏旅游设施等对抗行为;还有一些地区过度依赖旅游业,出现了“旅游兴则社区富、旅游衰则社区贫”的现象,一旦该地的旅游进入衰退期,就会使该地的居民无所适从,不仅失去了土地,还要背负当地旅游发展的外溢成本,如环境污染、传统衰退、物价上涨等,居民生活没有长久保障,不利于当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尽管许多研究已开始关注社区居民参与旅游的权利与利益分配问题,但却忽视了民族村寨旅游的两个特性,即乡村性与民族性,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当地居民长久发展的问题。本文试图以这两个特性为突破口,以社区参与、民族旅游和可持续发展为理论基础来找到民族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出路。

1理论分析

1.1可持续发展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该报告第一次明确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即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要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997年6月颁发的《关于旅游业21世纪议程》将旅游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保护和增加未来机会的同时民族实现旅游者和东道主的需要”,该定义中的旅游可持续发展包含了社区因素。国内有代表性的观念认为,“可持续旅游的目的在于向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感受和体验,提高旅游目的地人民生活质量,并切实维护旅游者和旅游地人民共同依赖的环境质量”,其中也强调了社区利益[1]。尽管以上概念的表述不同,但都强调社区因素,强调社区因素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之一。

1.2民族旅游

著名旅游人类学研究专家科恩一直在关注和研究东南亚的民族旅游,他在阐释东南亚少数民族群体在旅游活动中游客与旅游民族之间的互动关系和所产生的后果,以及民族认同的变形对旅游业回应的文章中将“民族旅游”定义为:针对在政治上、社会上不完全属于该国主体民族的人群,由于他们的生态环境或文化特征或独特性繁荣旅游价值而进行的一系列观光旅游[2]。美国旅游人类学学家布鲁诺认为,民族旅游涉及的情形为:“国外或国内的旅游者通过旅游可观察其他群体,而这些群体不仅被认为有明显的自我认同、文化和生活方式,而且他们通常被贴上诸如种族、国家、少数民族、原始、部落、民俗或农民的标签。”[2]科恩和布鲁诺都将被观光对象的文化特征、独特性和少数民族视为民族旅游的要义。云南是一个少数民族聚集的省份,并以其自身所拥有的自然生态优势和少数民族多元文化的独特资源吸引了国内外游客。随着开发商陆续进入云南各个少数民族村寨投资旅游业,在村寨内租地、承包并大兴土木,表面上看对推动民族传统文化复兴和激发民族文化的复制、再造和创新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如少数民族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条件、开阔思路、打破与世隔绝的封闭状态;但从长远来看,村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加之旅游并不是个长久不衰的生计,心底就会有一种不安全感,由此产生的利益诉求在得不到满足时,容易采取一些过激行为。因此,从根本上去了解这些少数民族就显得至关重要。只有真正融入这个群体,切实维护其利益,才能为当地旅游发展创造一个和谐环境,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查看全文

当代民族文化的旅游战略

本文作者:胡显强工作单位: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教师进修学校

(一)景区硬件1.传统建筑修复与重建部分有传统建筑的景区中,有的传统建筑由于年久失修,遭到损坏和拆除,这些被损坏与拆除的建筑,根据规划需要,对有特殊历史意义的、能反应该景点特色的部分传统建筑,要修复与重建,这些需要修复与重建的建筑,应该在尊重原建筑风格的前提下,了解原建筑建造的历史,以“山区乡土民族混居文化”这一主旋律统领传统建筑的修复与重建,使这些传统建筑成为彭水以打造山区乡土的、原生态的、民族混居文化中等城市的亮点景观。例如,彭水山谷公园改造“通过建设一环、两轴、六区、十八个景点,将现有公园打造成集休闲、游憩、文化体验等多样功能为一体的县城核心生态绿区,充分彰显彭水深厚文化底蕴和民族特色”,山谷公园的改造,可以在保留公园大门主调风格的基础上,依据山谷公园依山而建的地理态势,各景点的修复与重建,着重反应彭水民族混居山区文化以及厚重历史。郁山古镇的打造,在古镇上配以重建的仿古说怀书的茶馆,仿古的书画、文物交易市场等,彰显古镇悠久历史文化。2.“盐丹印象”或者“黔中印象”打造有的景点的传统建筑,数量比较多,损毁严重,例如,彭水县郁山古镇被毁掉的“九宫十八庙”、唐代始建的开元寺等,均被损毁,要修复与重建,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需要很长的时间,在一定时间内靠本县的财力难以修复或者重建,但这些景点的建筑是颇具影响的,很有特色的,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如果给予修复与重建,对本地的旅游业的发展影响是巨大的。要解决这一难题,可以先借鉴“印象武隆”的方式,打造“盐丹印象”或者“黔中印象”,待条件成熟时,再给予批量重建。“盐丹印象”或者“黔中印象”的打造,可以选择性地重建具有象征意义的部分建筑、雕塑、标志等,再聘请著名导演,联合一批业界巨匠,与本地文艺界人士组合成强有力的创作团队,用独特的视角和艺术手段,采用多种高科技手段,与当地淳朴的风土人情演绎“盐丹印象”,重现辉煌历史,在带给观众完美的视听享受和精神震撼的同时,让游人在短时间内了解黔中文化、盐丹文化,了解彭水悠久历史。(二)地标建设与指示标牌1.景区标志性建筑每一个景区,都应该有一个或者几个标志性建筑,这些标志性建筑,要充分利用该景点的山区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人文资源优势,例如,各种高低不同、形态各异、错落有致的大山资源,丰富的流水资源,变化万千的奇石资源,漫山遍野的树木资源等,结合本地的历史,民族混居地风情等,可以做成以树木为主元素的建筑,以奇石为主调的建筑,以流水为主题的建筑,这些建筑,有的是苗族的风格,有的是土家族的风格,有的是汉族的风格,例如,摩围山风景区,可以充分利用树林里的树木、树桩、根艺、藤条等为主元素打造建筑,保家桃花山庄的建筑,可以选木结构的吊脚楼为主元素,再配以秋千,漫山遍野的桃树、桃花;磨盘石风景区、阿依河漂流区可以在沿途部分地段修建以石材为主调装饰的建筑、石梯、石坝,再配以用乌江奇石组成的抽象的乌江风光雕塑群;郁山古镇怀龙亭的打造,可以选择有小桥流水的亭阁、的具象的雕塑等作为其中的组成部分。这些标志性建筑,无论是何种风格,均使其体现“山区乡土民族混居文化”这一主调。2.景区内外指示标牌除了景区标志性建筑以外,景区内外的指示标牌也是各景点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指示标牌,一是材质可以根据景点特色选用竹、木、藤制的,以及石材的、钢制的材料制作等;二是指示标牌的文字内容体现民族混居特色;三是尽可能在更多的地方配以指示标牌,并分别用中文、英文以及其他文字标注,使游人不仅能在彭水境内方便快捷地找到不同的景点的同时,还能感受到彭水作为“山区乡土民族混居文化特色旅游中等城市”的多元文化魅力。(三)其它硬件1.酒店、商店“吃、住、购”是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到一个地方旅游,除了欣赏当地的风景名胜,了解当地的民族文化,还要品尝当地的特色美食,购买当地的土特产等旅游纪念品,此外,住的地方也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对餐馆、酒店、旅馆等餐饮与住宿处,超市、商店等购物处的建设及装饰要注意规划与设计,这种规划与设计可以分地段、分批次、分档次按照不同的风格以及不同的类别,由政府牵头进行规划与建设,这种规划仍然要围绕“山区乡土民族混居文化特色旅游中等城市”这一大的主线,使其在统一中保持个性,例如,在郁山古镇规划仿古民间小吃一条街,以及卖小饰品的仿古一条街等。此外,彭水在首届“一节一赛”召开期间就进行了店铺装修与美化的工作,受到了市民的一致称赞。随后,对学校、社区、商场等的建设,也可以有选择地加以规划与建设,使这些特色辐射面更广。2.道路、交通“行、游、娱”是旅游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公路、铁路、水路构成了彭水旅游的立体交通,大乡村、小城市成就了彭水山区乡土旅游的主调,阿依河漂流、茂云山纳凉、郁山古镇观光,造就了彭水集运动、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旅游格局。例如,彭水旅游打造的过程中,其交通工具的选用,可以在水上旅游建造具有民族特色的观光游船、竹筏,可以在山地旅游引入马匹、滑竿,可以在郁山古镇街道恢复特色仿古观光小车、仿古人力车等。

(一)旅行社及导游等从业服务“旅行社作为现代旅游业的三大支柱之一,它的服务内容是综合性的,是把食、住、行、游、娱、购等多个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向旅游者提供旅游活动中的各个环节所需要的各种服务”。因此,应该加大对旅行社的组建与管理,使之适应迅速兴起的旅游服务活动。同时,成熟的旅游服务中,作为旅行社从业人员的导游的素质是比较高的,彭水旅游在起步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狠抓导游素质提升,打造特色优质的导游服务。其方法,一是选拔旅游专业导游方向毕业的学生到彭水各旅游景点工作,这项工作,可以由政府牵头进行;二是对旅游在职人员素质的提升,可以由旅游局组织相关人员负责执行;三是对旅游后备从业人员针对彭水旅游的服务意识与服务能力的提升,可以由彭水县职教中心与旅游局等单位联动完成。这项工作,可以借助彭水县教师进修学校胡显强老师承担的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中职学校旅游专业地方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以彭水为例”的研究成果《彭水旅游》校本教材(正在编写过程中),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针对性培训,从而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质量与服务水平。(二)酒店、餐饮及旅游支持服务外出旅游,人们除了谈论本身的旅游景点以为,议论最多的就是餐饮与住宿,因此,酒店、旅馆的服务水平,餐馆、小店的特色餐饮,以及旅游服务的其他支持力度,也是吸引游客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方面,酒店、旅馆环境是否舒适,被褥是否整洁,设施是否齐全,安全是否有保障,服务是否热情周到等,都直接影响游客的情绪。另一方面,餐饮的好坏更是旅游的一个重要环节,彭水的旅游餐饮,可以分三块打造,一是以火锅、川菜等为主的重庆特色餐饮;二是以鸡豆花、荞面、三香等为主的彭水特色餐饮;三是少量的除川菜以外的鲁菜、苏菜、粤菜,以及西餐等其余餐饮,这样的安排,既可以宣传推广本地菜系,突出“山区乡土民族混居文化特色旅游”特色,扩大其影响力,还可以让不同需要的游客能在旅游的同时,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可口的餐饮,提升旅游的满意度。再者,旅游的其他支持服务,也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例如,提供县内不同旅游线路套餐供不同游客的选择,提供县内旅游线路与本县周边线路的衔接线路套餐供不同游客选择,旅游景点的门票在网上、售票景点的方便快捷购买等。

(一)传承传统文化旅游可以开阔人们的视野、增长知识、了解异域文化、满足人们探新求异和求知的欲望。实践表明,旅游者对旅游的印象中,旅游地本土的文化留给游客的印象要比旅游景点的景色留给我们的印象更深刻,更持久,更容易让人激动,因此,各地旅游的打造,都很重视文化的打造,并且以文化的打造统领景点景色的打造。彭水是黔中文化的发祥地,其盐丹文化、民族混居地文化是其核心,在彭水“山区乡土民族混居文化特色旅游中等城市”的打造过程中,一方面,以黔中文化、盐丹文化、民族混居地文化统领景区的打造,使景区颇具民族混居文化特色。另一方面,通过教育部门在中小学开设相关课程,传承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得以持续传承与创新。再者,通过文化部门在村组、社区等宣传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深入人心。(二)创新旅游文化一方面,创新景点文化。人们除了关注景点本身的景色以外,景点文化成为人们对这个景点关注的重点,因此,对景点文化的包装与策划,以什么方式呈现与凸显,在景区中服务人员的知晓度与导游的解说,成为景区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另一方面,彭水县借助“一节一赛”打造旅游文化。继去年彭水“一节一赛”取得瞩目成绩的基础上,今年再度举办“一节一赛”,以大型民族歌舞•娇阿依、苗族舞蹈踩花山、中国摩托艇联赛、江河钓鱼大赛、乌江流域特色美食周、乌江画廊杯首届彭水阿依河国际漂流大赛、乌江流域特色农副产品展销、黔中文化论坛等12项活动助推彭水旅游。再者,统一规划、设计与制作有本地特色的旅游土特产、纪念品,使之从另一角度呈现彭水旅游文化。彭水土特产,可重推大脚菌、精丝苕粉、郁山擀酥饼等。旅游纪念品,打造有彭水“山区乡土民族混居特色”的各种特色旅游纪念品供游客选购,这项工作,可以在政府牵头下,由旅游局、文化部门组织本土民间艺人、美术院校师生、相关厂家共同开发完成。(三)打造本土文化除了旅游文化以外,通过各种途径打造本土文化,也是彰显彭水旅游文化的一种重要方式。一方面,可以通过借助各种资源举办全国性大赛,扩大彭水的知名度。例如,借助本县面向全国的有一定知名度的“少儿漫画网站”以及其所拥有的众多资源,举办“‘阿依河杯’全国少儿漫画大赛”,吸引全国顶级漫画家及众多漫画爱好者、学校师生参加漫画大赛,借助本县面向全国的唯一的“乡土美术网”,举办“‘乌江画廊杯’全国首届乡土美术大赛”,吸引全国民间艺人,广大农村学校师生,相关研究人员参加大赛,通过长达半年至一年的征稿,既扩大了彭水县在全国的知名度,也收到了众多的优秀的漫画作品、乡土美术作品,还活跃了彭水本土文化,提升了彭水文化的品味。另一方面,举办县级的文学、摄影、书画、声乐等大赛,鼓励本地艺人、爱好者、学生,创作本土味浓厚的作品,以丰富本土文化。再者,举办旅游相关的大赛,以提升彭水本土旅游质量。例如,此次“一节一赛”中“武陵山•乌江画廊民俗生态旅游经济发展论坛”的举办,就是很好的尝试。

查看全文

乡村旅游不同民族餐饮文化探讨

摘要:近些年我国经济建设步伐有序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进度有效加快,乡村经济得到了极大的繁荣和提升,其中,乡村旅游是乡村建设中的重要环节,而民族餐饮文化则是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基于此,本文就乡村旅游中不同民族餐饮文化的作用进行分析,并对相关工作策略进行了探讨,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一定支持。

关键词:乡村旅游;民族餐饮;文化建设;重要作用;开展策略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业逐渐变得繁荣起来,人们对于旅游产品有着越来越多元化的需求,而乡村旅游是旅游业的重要分支,在世界各地普遍受到人们的喜爱,我国乡村旅游业正处于繁荣的发展时期,乡村必须要体现出自己的特色。乡村餐饮是向外界游客展现饮食文化的重要手段,因此必须要加强对于民族餐饮的研究,从而让乡村旅游更具魅力,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1乡村旅游民族餐饮的概念

饮食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生活与发展的基础,饮食是一门很大的学问,包含着丰富的礼仪、习俗与时尚的文化内容,基于饮食已经形成了一条丰富的产业链。餐饮产品的重要特征是地域性、文化性、多功能性、可组合性,因此,饮食文化可以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资源进行展示,能够为地方带来经济增长,由于各地物产气候习俗的不同,人们的口味也具有很大的差异,这就导致了各种菜系的产生。因此,在乡村旅游民族餐饮建设过程中,乡村要善于寻找自身的特色,并且展示自身的特色,体现出地域性、民族性和风味性,为来往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刺激人们的消费动机。除此之外,特色的加工烹饪方法、烹饪名人都是乡村的餐饮旅游资源,对于很多游客有强大的吸引力[1]。

2乡村旅游民族餐饮的特征

查看全文

乡村旅游如何挖掘好民族文化

[摘要]旅游的发展之路是一条文旅交融之路。发展旅游产业,首先要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塑造旅游项目的文化张力、项目内涵,实现民族文化的现代传承和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最终才能实现项目的持久生命力。

[关键词]乡村旅游;挖掘;民族文化

传统民族文化特色是世界乡村旅游的重要保证,只有传统民族文化特色得到发展,乡村旅游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魅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才能得到保障。另一方面,只有以文化为灵魂的乡村旅游产品才能够为乡村旅游持续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因此,乡村旅游必须重视地区民族旅游资源,全面开发旅游资源,将文化灵魂赋予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旅游的全面深入发展。甘孜州自然资源及康巴文化资源极其丰富,现就发展乡村旅游如何挖掘好民族文化作如下探讨。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组织协调管理,形成推动民族文化特色旅游建设的领导机制和强大合力

民族文化特色旅游建设的重要推动力在于政府、市场、专家以及全社会的支持。因此,政府在乡村旅游民族文化建设中应该积极采取措施,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最主要的是政府还应该积极协调各部门之间的管理,将资金渠道、管理技术以及人才管理、互联网技术等多种推动乡村旅游与民族文化相结合的重要渠道相连接,形成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合力。另一方面,市场规律也是乡村旅游中挖掘民族文化所必须重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乡村旅游文化不管是在创建前期还是后期都应该按照“公司+农户”的运行方式开展工作。此外,专家指导也是乡村旅游挖掘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例如,通过聘请民族民间文艺专家的方式,可以对民族技术进行更加专业的编排、加工或者是提炼,将少数民族的文化艺术展示得更加淋漓尽致,提升文化品位。从形式上留住游客,从艺术上吸引游客,从感情上拴住游客,给游客带来持久的吸引力。乡村旅游是政府、村民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事业,只有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才能做大做强乡村旅游经济。对具备开发潜力的民族民俗文化村寨,要引导和激发本地居民对本民族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的认同性与自豪感,形成自发保护的内在动力和永久机制。要帮助他们制定高水平的规划和项目策划,重点挖掘原生态古村落、民族村寨和民俗风情的文化内涵、民族风俗以及生产生活特色,选择符合当地实际的发展方式。

二、规划先行,突出特色,异质发展,因地制宜,整体推进

查看全文

乡村旅游在民族餐饮文化的作用

摘要:近些年我国经济建设步伐有序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进度有效加快,乡村经济得到了极大的繁荣和提升,其中,乡村旅游是乡村建设中的重要环节,而民族餐饮文化则是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基于此,本文就乡村旅游中不同民族餐饮文化的作用进行分析,并对相关工作策略进行了探讨,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一定支持。

关键词:乡村旅游;民族餐饮;文化建设;重要作用;开展策略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业逐渐变得繁荣起来,人们对于旅游产品有着越来越多元化的需求,而乡村旅游是旅游业的重要分支,在世界各地普遍受到人们的喜爱,我国乡村旅游业正处于繁荣的发展时期,乡村必须要体现出自己的特色。乡村餐饮是向外界游客展现饮食文化的重要手段,因此必须要加强对于民族餐饮的研究,从而让乡村旅游更具魅力,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1乡村旅游民族餐饮的概念

饮食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生活与发展的基础,饮食是一门很大的学问,包含着丰富的礼仪、习俗与时尚的文化内容,基于饮食已经形成了一条丰富的产业链。餐饮产品的重要特征是地域性、文化性、多功能性、可组合性,因此,饮食文化可以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资源进行展示,能够为地方带来经济增长,由于各地物产气候习俗的不同,人们的口味也具有很大的差异,这就导致了各种菜系的产生。因此,在乡村旅游民族餐饮建设过程中,乡村要善于寻找自身的特色,并且展示自身的特色,体现出地域性、民族性和风味性,为来往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刺激人们的消费动机。除此之外,特色的加工烹饪方法、烹饪名人都是乡村的餐饮旅游资源,对于很多游客有强大的吸引力[1]。

2乡村旅游民族餐饮的特征

查看全文

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旅游研究

摘要: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具有鲜明地域风格、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音乐成为各地文化旅游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民族民间音乐与文化旅游有机融合起来,不仅可以引领新的生活方式,而且也成为城市的旅游名片。探讨民族民间音乐与文化旅游的内在关系,提出基于民族民间音乐的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策略。

关键词: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旅游融合;策略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旅游业得以迅速发展,根据国家旅游局的《2017年上半年旅游统计数据报告》显示,仅在2017年就有超过50亿人次的国内旅游、1.3亿人次的出境旅游和年均3.7人次的国民出游率,这也意味着旅游已经成为国民大众的日常消费选项。国家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李金早强调:新时代中国旅游正从规模旅游、速度旅游向品质旅游、美好旅游转变[1]。“旅游与文化从来就是相生相伴、相互交融的。”旅游是文化的体验,旅游与文化的深化融合将加速品质旅游的发展,才能拥有更难复制、可持续的发展优势,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和旅游美好生活需要。民族民间音乐是我国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活劳动过程中发展而成的一种重要的文化形态,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2]。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背景下,对民族民间音乐资源进行合理开发不仅可以提升文化旅游内涵、丰富文化旅游产品、增强游客感官体验,而且还可以间接地保护、传承和创新优秀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实现旅游和音乐产业的双赢。

一、旅游音乐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之趋势

“旅”仅是人们的空间移动行为,而当其被赋予“艺”“玩物适情”等文化元素后,就从行走或旅行变成旅游了。换言之,只有赋予文化内涵的行走,才是旅游;只有赋予文化内涵的旅行,才是旅游;只有赋予文化内涵的空间移动,才是旅游[3]。由此,文化与旅游的紧密联系是不言自明的。所谓文化旅游则是旅游的一种产品形式,是旅游者通过旅游去体验和感知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行为过程,是当地旅游产业与地方文化资源联姻生成的产物。而旅游音乐本质上就是音乐,是一种和旅游相关联的主题音乐,是音乐和旅游相互融合而成的结晶,旅游音乐正是地方文化的艺术化表现形式,是地域文化特质和地域生活情怀的集中体现,因此将音乐融入到休闲度假旅游,不仅是文化的回归,更是音乐价值的回归。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和旅游更加密不可分,旅游不再是简单地看山看水,而是赏山赏水品文化,同时更是人们拓宽视野、学习知识、提升文化的重要渠道。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具有鲜明地域风格、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音乐成为各地文化旅游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4]。优秀民族民间音乐不仅提升旅游文化内涵,而且有利于增强游客感官体验,进而为当地旅游业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和可观的经济效益。当我们聆听蒙古族民歌《牧歌》时,我们会联想到蓝天白云草地,牧民挥舞着长鞭驱赶着雪白的羊群。一曲《康定情歌》令人心生向往,使名不见经传的康定变成著名的旅游胜地。一首旋律舒缓的民谣《成都》在引发成都人情感共鸣的同时也激发了听众对成都旅游的向往及憧憬[5]。音乐与旅游相结合、音乐与旅游产品推广或营销相结合的文化艺术与经济交融的现象越来越广泛地被重视并运用到旅游实践当中,并且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比如:广西桂林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河南郑州登封《禅宗少林•音乐大典》、西藏歌舞音画史诗《喜马拉雅》、张家界山水音乐剧《刘海砍樵》等,音乐为当地带来的丰富旅游客源,刺激了当地的旅游产业,提升了地方形象,也达到地方旅游品牌宣传的目的。与此同时,在对地方民族民间音乐进行开发和利用的同时,也就是在对其进行挖掘、传承和创新,对于正处于逐步消亡的民族民间音乐而言不失为一种延续和发展的有效方式。因此,将民族民间音乐与文化旅游有机融合起来,成为城市的旅游名片,具有不可估量的发展前景。

二、民族民间音乐与文化旅游的内在关系

查看全文

民族地区旅游扶贫规划编制思考

1贵州旅游扶贫的背景

贵州省是我国率先提出旅游扶贫的省份之一,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农民增收致富途径,取得了显著成效,成为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长期观测点,其乡村旅游及旅游扶贫工作,被称为“贵州模式”[1]。

2贵州贞丰县规划案例介绍

2.1贵州贞丰民族文化旅游扶贫试验区概况

贞丰民族文化旅游扶贫试验区于2015年12月31日经贵州省人民政府(黔府函[2015]322号)批复成立,是全省首个民族文化旅游扶贫试验区。位于黔西南州贞丰县东北部,核心区以双乳峰、三岔河和北盘江大峡谷为中心,共20km2。贞丰民族文化旅游扶贫试验区的目标是以山地旅游为主导,大力整合旅游资源,紧密结合扶贫开发,推进民族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以健康养生、农业观光、休闲度假、户外运动、会议会展等领域为重点,大力打造文化旅游产品,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试验区生态环境建设,促进旅游产业成为引领贞丰县扶贫开发的主导产业。到2020年,发展成为国际知名、全国一流的山地文化旅游休闲养生胜地。

2.2贵州贞丰民族文化旅游扶贫试验区总体实施规划要点介绍

查看全文

少数民族旅游营销特点

1引言

少数民族多居住在我国边疆和西部地区,总体而言,民族地区呈现出经济欠发达、区位边缘化、文化多元化的特征。具体表现为自然生态系统保护较好,文化遗产丰富。在经济上谋发展与文化上保护多样化这对矛盾的作用下,文化遗产旅游作为一种中立或尚且称得上双赢的方式应运而生。然在实际操作层面却不尽如人意,如因旅游运作不当而致使民族文化遗产遭毁坏或变异,当地居民在旅游发展中受益有限等现象。民族地区居民未蒙其利,反深受其害,旅游发展并没有为民族地区带来实质利益,反而造成民族文化的变质,甚至有人将文化的变质视为旅游发展的必然结果。在此背景下,如何营销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成为民族旅游发展的关键。一提起营销,总让人联想到销售的最大化,那么,市场营销和文化遗产管理能够和谐共存吗?将市场营销视角运用于文化遗产管理,总会令遗产的忠实保护者嗤之以鼻。认为营销等同于销售最大化,意味着无限制的扩展消费基础从而导致遗产的核心价值进行错误的表呈。同样,很多人还将营销与广告和促销相混淆,认为有损文化遗产作为重点保护对象的形象。实际上,销售和促销所代表的是市场营销过程的最后环节,它们是达到目的的手段,是实现更广泛的管理目标的途径。当我们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旅游市场所出现的问题进行仔细分析发现,都是没有采用市场营销管理视角的直接后果,而不是因为采用了这种方式而产生的结果。由于没有清晰地界定核心产品、目标市场、经济的和非经济的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的行动计划,所以混淆的信息就有可能被传达给公众,其结果就是,可能把“错的”人群带着对“错的”体验的期望吸引到了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旅游地,进而迫使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管理者以一种不恰当的方式来展现他们的产品,以满足这些人群的消费需求。这当中采用营销手段对目标市场进行过滤就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

2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旅游营销特征分析

因文化旅游的一些特别特征,也给作为管理工具的市场营销提出了挑战,同时也说明了在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旅游规划程序中充分考虑市场营销问题的重要性。其独有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凸显民族文化内在价值

在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旅游的整体目标中,内在的文化价值往往与使用价值有着同等或更强的作用。如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增强民族自觉意识、培养对本民族历史的自豪感,甚至进行宗教沉思等,可能成为比增加游客人数或经济收益更为重要的目标。而通过营销手段无限制地吸引游客人数往往能阻碍这一目标的实现。因此,营销要着重针对目标明确型文化旅游者,使其获得深刻的文化体验,凸显民族文化内在价值。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