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精神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8 12:32:5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民族精神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民族精神

呼唤民族精神演讲

以自己的卓越成绩在自己的岗位上无私奉献,这就是民族精神。成为国家和民族的脊梁。时代在前进,历史在发展,国已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时期。新的时代在呼唤着青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需要青年为之奋斗。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需要一批具有民族精神的高素质人才。而我青年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生力军。祖国的繁荣昌盛需要我建设,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我努力。这个时代在召唤着我召唤我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添砖加瓦。从悠久的历史和伟大的现实中,领略到国家伟大的民族精神,也明白了肩头担负的重担。要勤劳勇敢,要发奋图强,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去学习,去积蓄力量。让我知识的海洋中翱翔,理想的天空中搏击,用科学文化知识丰满羽翼,武装自己,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好准备。朋友们让我携起手来共同努力,从我做起,从此刻做起,响应时代的召唤,弘扬民族精神,挺起我民族的脊梁。

所留下的一个个英雄的名字,岁月已然流逝。正是挺起了中国人脊梁,凝聚了伟大的民族精神。

那就是热爱自己的祖国—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撑,民族的灵魂、国家的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民族文化的最本质、最深刻的体现。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璀璨的文化,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些民族精神,中华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未来岁月里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强大精神动力。方圆九州,泱泱大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浩如烟海。中华儿女,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缔造了强汉盛唐,领世界风骚几千年,何等风光?自古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以爱国为崇高之志,以报国为终生之责。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俺,有“精忠报国”岳飞,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有以“警世救国”自箴自策,三易其志的鲁迅,也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从孙中山到陈独秀,从林觉民到秋谨,从到,为了中华的崛起,为了雪耻报国,为了振兴华夏,为了腾飞于世界,前辈发愤图强,凝聚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历史文化的积淀,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使我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推动着中华民族的前进和不断发展。正是靠着这种伟大的精神,亿万中华儿女迎来了崭新的一天。这一天,1949年10月1日,伟大的领袖,天安门城楼上向世界发出了最雄伟的声音“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宣告了新中国的成立,开启了新的历史篇章。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中国社会发生了最深刻的变革;改革开放成效显著,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居世界首位,令亿万中国人信心倍增;申奥成功了又使无数中华儿女为之骄傲;加入WTO也让无数国人自豪。也正是靠着这种精神,中国迎来了航天史上的最光辉的篇章。2003年10月15日,一个永远值得记住的日子,国宇航英雄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进入太空,绕地飞行14圈后成功返回。国航天史上的又一里程碑,使我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三个能独立发射载人航天器的国家。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源于我伟大的民族精神。斗转星移,沧海桑田,时光转瞬即逝。现在当雅典奥运会的体育健儿们以32枚金牌的好成绩面带微笑载誉归来的时候;当李婷、孙甜甜轻松捧回女子网球双打的首枚奥运金牌的时候;当女排力战古巴于二十年后再登世界之颠的时候,当百米跨栏的刘翔以骄人的成绩刷新世界奥运记录,以自己的精彩演绎着民族神话的时候;国人沸腾了民族沸腾了当鲜艳的五星红旗在万众瞩目中冉冉升起的时候,每一个炎黄子孙的眼睛都湿润了奥运健儿们虽没有伟岸的身躯,但他用自己的拼搏和汗水在体育界挺起了民族的脊梁,再创辉煌。许振超,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一个普普通通的桥吊工人。30年如一日,默默无闻的奋斗在青岛港。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从一个初中生成长为一名掌握现代技术的桥吊专家,并带领他桥吊队两次刷新世界记录。高速度和高质量,令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民族精神是什么?一直在深深的思考这个古老而又深刻的问题。伟大的诗人艾青写道“为什么我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一直以来我都觉得这是对我民族精神的最好解释。

查看全文

民族精神党课讲稿

教学对象:普通党员和基层干部;

教学目的:理解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具体任务和要求;

教学重点:重点讲清民族精神对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作用,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内容和丰富内涵,新时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主要途径。授课过程中可在适当的地方选用“教学参考”之内容;

教学时间:1.5个小时。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这就明确地提出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任务要求,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条件下,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我们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大力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动力

查看全文

承中华美德 育民族精神

有种说法:“21世纪是人类重新诞生的世纪。”无疑,这里的诞生是指人类精神的浴火再生。悠悠五千年,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华夏文明,形成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如何传承中华美德,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执政党的党员干部,带头树立“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新时代从道德层面丰富和培育民族精神之有效途径。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存的根、强盛的魂。回望历史长河,一些古代文明先后消亡了,而中华文明犹如浩荡的长江之水绵延至今,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沧海桑田依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正如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的:“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所以,在建设小康社会,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要守望好我们民族的精神家园,就需要党员干部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以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带领群众在全社会形成知荣明耻的好风尚。

抵制西方腐朽文化的渗透,必须培育民族精神。21世纪,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融合、相互激荡。同时,西方一些势力扩大文化霸权、强势推销西方思想文化价值观。我们必须丰富和拓展民族精神的内涵,以有效地抵制西方思想文化的渗透。“八荣八耻”,明确了美与丑、善与恶、是与非,是我们以博大的胸怀汲取民族精神的精华、抵制糟粕文化思想和道德价值观的试金石。

现实需要我们传承中华美德,培育民族精神。毋庸讳言,现实中,有一些人思想滑坡、道德沦丧,对利益狂逐,坑蒙拐骗、诚信缺失;个别党员干部信念丧失、意志消沉,导致权力的天平失衡,进而奢侈腐败。可以说“八耻”现象在社会各层面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更让人担忧的是一些人不知羞耻、反以耻为荣。试想一个人如果美丑混淆,价值观、人生观出问题,他的精神怎么会不萎靡?一个社会如果荣辱颠倒、风气不正,那么一个民族精神怎么会不滑坡?

由此可见,传承中华美德,传承民族精神的“血脉”,汲取时展之精华,重塑道德价值规范,倡导社会主义新风尚,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责任。七千多万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更要做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表率,做弘扬传统美德的表率,做树立社会好风气的表率。唯此,才能让延绵五千年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在新世纪得到传承和熔铸,并焕发出新的光芒而荣耀于世界东方。

让我们从自己做起:知荣明耻,日新其德。

查看全文

民族精神思想论文

[摘要]毕生围绕民族复兴这一主题,不断形成和丰富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精神。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为民族精神的形成提供了实践基础。民族精神包括:高举爱国主义旗帜、践行实事求是精神、发扬艰苦奋斗精神、首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坚持自强不息精神。还形成了以人名、地名、重大事件等为载体的民族精神表现形式。

[关键词];民族精神思想;实践基础;主要内容;表现载体和形式

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在毕生的奋斗中,始终围绕民族复兴这一主题,不断形成和丰富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精神。

一、民族精神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一生最辉煌的实践就是领导建立了新中国,使中华民族从落后与衰败中走出来,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以对民族的无限热爱、博古通今的渊博学识、经天纬地的卓越才华、鞠躬尽瘁的献身精神和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领导中国共产党在实现民族独立与解放的伟大实践之中高扬民族精神的旗帜,为建立新中国凝聚起了战无不胜、无坚不摧的精神伟力,同时也为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从土地革命到抗日战争再到解放战争的历史转换中,中华民族追求独立与解放的精神诉求随着时代和现实的变换而不断凸现。以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爱好和平、团结统一、勤劳勇敢和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发扬开来,融之于轰轰烈烈的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和推翻反动统治的斗争实践之中,并在其中不断培育和塑造着崭新的民族精神。深知精神力量对于革命事业的巨大推动作用。他在不同时期、不同历史条件下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不同表现形式分别进行具体而明确的论述,并多次号召和强调要继承和弘扬优秀民族精神。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探寻中国革命道路的关键时期。在总结大革命失败教训的基础上,深入考察并准确分析了中国的国情和中国革命的实情,并在此基础上实事求是地探索适合中国的革命道路。在遵循和弘扬实事求是精神的基础上,领导中国共产党最终探索出一条富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因遭受外敌侵略而面临生存危机,突出强调了民族团结凝聚、勇于反抗、不畏牺牲的顽强民族意志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民族自强精神。从革命经验及社会发展规律出发,认为屡经灾难和战争考验的中华民族必定拥有不畏牺牲、自强不息直至最终胜利的伟力。因此,他强调:“中华民族决不是一群绵羊,而是富于民族自尊心与人类正义心的伟大民族。”他坚信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解放战争时期,在强大的敌人面前,以中华民族坚忍不拔、刚毅无畏的精神鼓舞人民军队的士气。他相信人民军队的伟大革命精神,指出它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号召革命军队发扬愚公移山精神,要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在人民军队取得军事斗争的阶段性胜利时,号召军队继续发扬勇敢战斗、不怕牺牲、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的作风。在革命胜利的前夜,又提出了要保持两个“务必”,这既是对中国革命成功经验的概括总结,同时也是对中华民族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继承与弘扬。

查看全文

民族精神思想探析论文

[摘要]毕生围绕民族复兴这一主题,不断形成和丰富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精神。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为民族精神的形成提供了实践基础。民族精神包括:高举爱国主义旗帜、践行实事求是精神、发扬艰苦奋斗精神、首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坚持自强不息精神。还形成了以人名、地名、重大事件等为载体的民族精神表现形式。

[关键词];民族精神思想;实践基础;主要内容;表现载体和形式

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在毕生的奋斗中,始终围绕民族复兴这一主题,不断形成和丰富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精神。

一、民族精神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一生最辉煌的实践就是领导建立了新中国,使中华民族从落后与衰败中走出来,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以对民族的无限热爱、博古通今的渊博学识、经天纬地的卓越才华、鞠躬尽瘁的献身精神和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领导中国共产党在实现民族独立与解放的伟大实践之中高扬民族精神的旗帜,为建立新中国凝聚起了战无不胜、无坚不摧的精神伟力,同时也为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从土地革命到抗日战争再到解放战争的历史转换中,中华民族追求独立与解放的精神诉求随着时代和现实的变换而不断凸现。以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爱好和平、团结统一、勤劳勇敢和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发扬开来,融之于轰轰烈烈的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和推翻反动统治的斗争实践之中,并在其中不断培育和塑造着崭新的民族精神。深知精神力量对于革命事业的巨大推动作用。他在不同时期、不同历史条件下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不同表现形式分别进行具体而明确的论述,并多次号召和强调要继承和弘扬优秀民族精神。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探寻中国革命道路的关键时期。在总结大革命失败教训的基础上,深入考察并准确分析了中国的国情和中国革命的实情,并在此基础上实事求是地探索适合中国的革命道路。在遵循和弘扬实事求是精神的基础上,领导中国共产党最终探索出一条富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因遭受外敌侵略而面临生存危机,突出强调了民族团结凝聚、勇于反抗、不畏牺牲的顽强民族意志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民族自强精神。从革命经验及社会发展规律出发,认为屡经灾难和战争考验的中华民族必定拥有不畏牺牲、自强不息直至最终胜利的伟力。因此,他强调:“中华民族决不是一群绵羊,而是富于民族自尊心与人类正义心的伟大民族。”他坚信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解放战争时期,在强大的敌人面前,以中华民族坚忍不拔、刚毅无畏的精神鼓舞人民军队的士气。他相信人民军队的伟大革命精神,指出它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号召革命军队发扬愚公移山精神,要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在人民军队取得军事斗争的阶段性胜利时,号召军队继续发扬勇敢战斗、不怕牺牲、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的作风。在革命胜利的前夜,又提出了要保持两个“务必”,这既是对中国革命成功经验的概括总结,同时也是对中华民族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继承与弘扬。

查看全文

浅论培育与弘扬民族精神

1998年抗洪之后,主席在全国抗洪抢险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综合国力,主要是经济实力、技术实力,这种物质力量是基础,但也离不开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观点,在一定条件下,精神可以变物质,精神的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的力量。强大的精神力量不仅可以促进物质技术力量的发展,而且可以使一定的物质技术力量发挥出更好更大的作用。”

在2001年的全国文艺两会上,主席发表讲话说:“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没有高尚的民族品格,没有坚定的民族志向,不可能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我们必须不断增强全民族的精神力量,不断丰富全民族的精神世界。唯有这样,才能万众一心、坚韧不拔地向前奋进。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人民奋进的号角。”

成功人士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他们有优秀的个人精神。发达民族之所以能够发达,是因为他们有优秀的民族精神。一个人要想成功,就必须逐步建立起优秀的个人精神。一个民族要想发达,就必须培育优秀的民族精神。

在一个民族的发展中,总有一些精神受到国民的普遍认同,并成为国民思想、行动的基本精神,这些精神就是民族的基本精神,简称为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贯穿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主要包括民族的理想、品格、意志、思维、个性、社会责任感、学习、发展事业、交际、合作、生活、保健等方面的精神。民族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国民的思想和行为,渐渐地影响每一位国民及整个民族的发展。

西方发达民族以“重视科技”、“探索进取”为突出的民族精神,这些精神在17世纪以前并不见得有多大的效果,那时西方的生产力及社会管理还比不上我国。自17世纪以来的几百年,西方在科技、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大大超过了四大文明古国,并成为近代文明的发源地。这充分表明:民族精神转化为社会效益需要一个过程,一时的见效或许不大,但代代相传,长远上的意义非常大,必须予以重视。

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基本奠定了中华民族精神的雏型,到汉代确立了以儒家为主的民族精神,之后沿用了两千多年,对民族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到了近代,中华传统的民族精神已经跟不上时展的要求,也落后于发达民族。比如,由于民族的科技精神落后,导致社会生产落后,泱泱大国受尽百年之屈辱。这段惨痛的历史告诉我们:如果民族精神落后,必然严重阻碍民族发展,因此,我们一定要培育先进的民族精神。

查看全文

民族精神论文

民族精神是民族特质即民族性的集中表现,是民族漫长经历的历史积淀和升华,是民族这一生命共同体的核心和灵魂。它渗透到民族的整个机体里,贯穿在民族的全部历史长河中。正如黑格尔所云,民族精神是人类精神的特殊表现形态和样式。它是表示民族的意识、意志的整个现实,是民族的宗教、政体、伦理、立法、风俗、科学、艺术、技术的共同特质和标记。作为具有一定规定性的特殊精神,它把自己建筑在一个客观世界里,生存和持续在一种特殊方式的信仰、风俗、宪法和政治法律里,全部制度里,以及构成历史的诸多事变和行动里。民族精神的功能在于,它是民族的精神支柱。它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和动力,是维系民族的纽带,是民族内部各个个人在世界上所能享有确定地位的赐予者,也是民族命运的铸造者。

哲学与民族精神有着天然的联系。一定的哲学思想总是产生于一定的民族中间,具有一定的民族样式、风格和气派,体现一定的民族精神。就此而论,民族精神是哲学的思想根基和客观内容,而哲学则是民族精神的整体形态的概念,是民族精神的容器。它凝结了整个民族精神的精华,是民族精神的“最盛开的花朵”。因此,抽象而言,哲学的发展与民族精神的发展也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民族精神的发展、提升,将会从根本上促进哲学的繁荣;而哲学的繁荣和发展,也会引导和导致民族精神的完善、更新和升华,从而创制和铸就新的民族精神。正是在这里,显示出哲学对于民族精神发展的意义:民族精神是借助于哲学获得自身发展的。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的发展过程,就是通过其哲学来不断实现自身的扬弃、重铸、和更新的过程。

一定的民族精神与它所基以出现的一定的民族形态是同时并存的。因此,一定的民族精神伴随其民族的发展而延伸。只要该民族存在,该民族精神就不会天然的灭亡。民族精神的强大生命力在于,它体现了寓于该民族内部各种成份、要素之中的普遍性,从而具有自我否定性和自我更新的能力。民族精神的自我否定和自我更新,就其表层来说,表现为民族精神向时代精神的不断转化。民族精神要通过每一历史阶段、历史时代的时代精神得到表现,以时代精神作为自己的表现形式。一定的民族精神,相对于产生它的一定的历史阶段或一定的时代来说,就是该历史阶段的时代精神。但是随着历史的演进和时代的变迁,既有的民族精神形态不再能体现新的历史条件和时代的特点,就必须进行其自身的扬弃、更新和转化,以便实现其与新时代精神的同一。就此而论,民族精神的自我否定、自我更新的过程,就是民族精神向时代精神的不断转化的过程。此外,民族精神的自我否定和自我更新也表现在里层上。这就是民族精神的内在成份、要素的改变以及原则的提升,也就是说,吸收其他民族精神的优秀成份和要素到自身之内,特别是吸收比自身既有的原则更高级、更广博的原则到自身之内,用其转换、提升或代替既有的原则。这种民族精神的内在原则的自我扬弃和升华,构成了民族精神的重铸和更新的实质。

民族精神的自我否定和更新取决于民族精神的自觉。如果说,精神的本质特性是自由,所谓自由是指它能“自我规定”;那末,民族精神的真髓就在于它的自我规定,而对于这种自我规定的觉醒和意识就是民族精神的自觉。由此出发来看待哲学,哲学作为民族精神的发展的必要形式,不是别的,就是民族精神的自觉,就是民族精神的自我意识。这意味着,在民族精神自我更新、自我扬弃、自我重铸的过程中,哲学不仅应是民族精神的理性,而且还应是它的良心。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经历了漫长的演进过程。悠久而漫长的历史积淀,孕育和造就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民族精神。反转过来,这一民族精神也支撑和滋养了它形成于斯、生长于斯的民族。然而,也应该看到,在长达几千年的时间里,尽管政权频繁更迭,具体社会制度频繁演变,作为这一民族精神内核的基本原则却并未发生根本的变化。黑格尔曾经把这种中国古代民族精神的基本原则命名为“实体性”原则,意思是指对客观的自然和精神的“普遍性”(这种普遍性在现实中表现为自然和以最高统治权为核心的社会共同体)的尊崇。在黑格尔看来,这种实体性原则虽然消融了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可是也正因为如此,就完全湮没了主体、主体性和个性。近代以来,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开启,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乃至兼及信息社会的转型,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原则也发生了转变,即由“实体性”原则迁移到主体性原则。主体性的确立,堪称是迄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进展及其巨大成就的全部哲学概括和总结。由“实体性”原则进展到主体性原则,无疑是中华民族精神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升迁和飞跃。而且,这种主体性已与西方近现代曾经确立的主体性有所不同,它不是完全被从客体割裂开来而导致片面化和绝对化的,而是愈益关注到主客体的联系从而愈益建立在主客体统一基础之上的。转在看到历史性的进步的同时,人们也清楚地看到,民族精神的重铸和升华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中华民族精神当今仍处在重铸、更新和跃升的产痛期中。严格地说,它还不够健全,还有待于进一步转化、完善和完成。特别是,目前在我国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物质财富的增长与民族精神的提升之间的严重倾斜和失衡。艾滋病的蔓延,经济、吏治乃至学术的腐败的滋生,不安全食品的频频曝光,社会诚信度的降低,对生态资源、文物资源的肆意劫掠和破坏,面对恶行的极端淡漠和麻木不仁,如此等等,都一再向我们证明了这一严酷的现实。同时,也一再向我们昭示了:物质的丰裕固然可以为民族精神的提升和高扬提供物质支撑,但并不会自动带来民族精神的提升和高扬。能否有效解决物质财富的增长与民族精神的提升之间的倾斜和失衡,无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败的关键。

当代中国哲学对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有着天然的、不容推诿的责任和使命。它应该切实承担起重铸和提升民族精神的神圣职责,真正成为自己的民族精神的理性和良心,从而也真正成为自己的民族的理性和良心。无需赘言,当代中国哲学履行和完成这一职责的过程,也就是其自身自我反思、自我构建、自我完成的过程。它将在重铸和提升民族精神的过程中实现自我,走向世界和未来。

查看全文

民族精神培育论文

[摘要]全球化在给中国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方面的冲击和挑战。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应对这种冲击和挑战的极其重要的选择。在全球化语境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关键是我们要努力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强民族精神教育,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民族自信心。

[关键词]全球化;民族精神;弘扬与培育

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在给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带来严峻挑战的同时,也为我们借鉴人类文明成果,博取世界各民族之长,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丰富民族精神的内涵,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供了条件。因此,在全球化语境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关键是我们要立足于本国现实,紧密结合全球化的实际,突破狭隘的民族主义,抓住契机,积极进行文化创新。

一、全球化给民族精神带来的冲击和挑战

1、全球化弱化了当代人的民族国家意识。全球化以经济全球化为发端,涉及到政治、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全球化是“人类不断跨越空间障碍和制度、文化等社会障碍,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充分沟通(物质和意识)和达成更多共识与共同行动的过程”,并引起世界范围内不同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世界上各种文化共生、交融,新的观念、文化不断涌现,必然会给国民的思想、价值和心理活动以直接影响,引起其内心深处的激荡与冲突,引发其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深刻变化。传统的民族国家主权观、安全观和民族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不可避免地淡化人们的民族国家意识和爱国主义观念,也向全球化过程中总体上处于弱势的国家,在如何维护自身文化独立与文化安全、国家主权与国家意识、国家利益与民族利益等问题上提出严峻的挑战,对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提出新的要求。

在全球化所带来的种种影响中,与民族国家相连的民族国家意识受到的冲击最为突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主权泛化或弱化”,“国界的消失”,“国家权威的销蚀”以及“民族国家主权过时论”,“人权高于主权”,“全球民主化论”等言论和观点的流传容易使人们产生错觉,使国家主权的神圣性大打折扣,甚至认为国家会随经济全球化的推进而逐渐消亡,全球化时代已无须再提民族国家的主权与利益。

查看全文

抗震救灾凝聚中华民族精神

这次中华民族在汶川大地震面前表现出来的大无畏英雄气概,是对民族凝聚力的又一次考验,“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民族奋进的行动,又一次以雄辩的事实向全世界昭示:以民族精神凝聚起来的民族,具有一种无坚不摧、战无不胜的精神力量

民族凝聚力是一个国家的脊梁。在前进的道路上,尽管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挫折,甚至存在许多人力所无法征服的自然灾害,但都不会压垮我们的民族。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在抗震救灾中,这种爱国主义突出表现为以人为本、一切为民,把人民的生命、人民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的时代精神。为了人民的生命,我们可以不惜一切代价

民族凝聚力可以化为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全国大团结、大协作精神。汶川大地震带来的灾难现状是残酷的,但全国军民对灾区的火速支援,特别是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所表现出来的社会主义团结互助精神却让人温暖、令人赞叹。正是这种精神,给灾区人民带来了希望,激励人们擦干眼泪,奋勇前行,用信心去创造美好的新家园

三天全国哀悼日,那山川同悲、万民齐哀的国殇气氛,是如此庄严、凝重、悲壮,感染着每个中国人。特别是亿万人民在同一时刻的肃立默哀,更是让我们彼此听到了心音:送别逝者,擦干眼泪,挺直脊梁,奋力前进!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中华民族精神,也在高昂的“四川,挺住!中国,加油!”的呐喊声中,得到了最明显的印证。

5月12日,一场空前的大地震撼动了大半个中国。在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中国紧急行动起来,万众一心地打响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抗震救灾的战斗。气吞山河的生死营救,感天动地的举国援助,无私奉献的爱心涌动,每一个画面都使我们冲击般地感受到了13亿人民团结起来所表现的强烈爱国之心、浓浓同胞之情、团结奋进之力。全国军民,上至党中央、国务院,下至普通百姓,无一不用自己的骨肉亲情和血肉之躯,铸就着一座生动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丰碑。

在抗震救灾的第一时间,党中央、国务院立即向全国发出抗震救灾的号令,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身影就出现在救灾最前线;中央各部门和各地政府紧急行动起来,尽职尽责,全力以赴,齐心协力,救援灾区;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迅速组成紧急救援队,披荆斩棘,强行突破,直奔抗震救灾第一线,创下了短期内运兵10万的纪录;全国人民火速行动起来,在危急之际,纷纷奉献爱心,伸出援助之手。共和国960万平方公里的神州大地上,到处洋溢着爱的暖流,这更是举世罕见的一个民族以整体的力量与巨大的自然灾害相抗争的壮举,如果没有昂扬的民族精神支撑,是无法想象的。

查看全文

抗震救灾伟大民族精神

“5.12”四川汶川8.0级大地震震动了中国,震动了世界。这是建国以来最大的一次地震,也是中华民族史上的一次大灾难。但是,地震天不塌,大灾有大爱。从这次罕见的大灾难背后,我们看到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国向世界昭示:地震可以震坏道路、震毁家园,但震不垮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

抚今追昔,浮想联翩。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在屡经艰难困苦和外侮内辱中,不断磨砺,沉淀升华,薪火相传,孕育成了历久不衰的伟大民族精神。这极其宝贵的精神,包括爱国主义精神、不畏艰险精神、自强不息精神、无私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精神等。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半个多世纪里,植根于华夏大地的中华民族精神,得到了发扬光大,更加熠熠生辉。特别是在这次空前的抗震救灾斗争中,处处闪耀着中华民族精神的光辉。同志总结提出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成为伟大民族精神的又一辉煌篇章。

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核心,具有对内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对外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是衡量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是我们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显著标志。中华民族精神源远流长,蕴涵丰富,是中华优秀民族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宝贵财富,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基础。

面对汶川大地震这一巨大灾难,我们举全国之力沉着应对。国家众多的有关部门竞相在第一时间,派人的派人,拨款的拨款,调物的调物;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公安干警、预备役民兵和专业救援队伍等10多万人,争分夺秒地抢救受灾群众;食品、饮用水、药品、帐篷、防寒衣被等救灾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灾区,确保灾区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的水喝、有临时住处。抗震救灾工作在短时间里开展得有力、有序、有效,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使中华民族精神得到了新的升华。

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大地震发生后的当天下午,国务院总理就亲临危险的第一线指挥抢险救灾。随后,温总理数个日日夜夜几乎不休不眠同救援人员一道,奋斗在最前沿。温总理在救灾现场的话语仍历历在目:“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尽百倍努力,绝不会放松。”“要克服种种困难,把抗震救灾工作进行到底。”……在救灾现场,66岁的温总理声音哽咽,泪水流淌。5月16日,在抗震救灾的关键时刻,国家主席飞赴四川灾区,在万米高空上指挥抗震救灾。国家主席和国务院总理心系灾民,亲临灾区,指挥抗震救灾第一线,充分表现了党中央和国务院对人民生命高度负责的精神。胡主席和温总理的这一举动,毋庸质疑给灾区的百姓带来了希望和活下来的勇气,带来了百倍的信心和力量,带来了无尽的安慰和温暖。胡主席和温总理对灾区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感动了中华儿女,感动了世界人民。从98抗洪到抗击非典,从抗击冰雪到抗震救灾,每一次灾难降临,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总会火山般迸发出来,中华民族的精神总会有力地体现出来。地震后的每一天,灾区的人们时刻都能感受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暖流;地震后的每一天,全中国的人们都把心放在了灾区,把爱献给了汶川。在震后的残垣断壁中,在震后的每一寸土地上,到处闪耀着中华民族精神的光芒,到处张扬着中华民族精神的旗帜。

伟大的民族必须要有伟大的民族精神作支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怎样才能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呢?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