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和谐思想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8 12:18:3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民族和谐思想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民族和谐思想

邓小平民族和谐思想论文

【论文关键词】邓小平;民族理论;民族和谐;和谐社会

【论文摘要】邓小平的民族和谐思想立足于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立足于真正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着眼于各民族共同发展和繁荣,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阐述了一系列重要的观点和理论,为我们党和国家顺利开展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为实现民族和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础。

民族和谐,是指全社会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有自由、平等、公正的竞争环境和互动空间,实现各民族团结和睦,共同发展,避免各民族之间的冲突和差距。社会是一个庞大复杂的有机体,各个民族是社会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渗透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受各种社会问题的作用和影响,与各种社会问题相交织。因此,民族问题也是社会问题的一部分,没有民族的和谐,就不会有整个社会的和谐,民族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前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深入研究邓小平的民族理论,对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一、邓小平“应该把民族工作摆在很高的位置”的思想为实现民族和谐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把解决和处理民族问题提高到关系国家的安定和兴衰的战略高度来认识,是邓小平民族理论的重要观点。1950年,邓小平在一次讲话中指出:“西南的国境线从西藏到云南、广西,有几千公里,在这么长的边境上,居住的绝大多数是少数民族,少数民族问题解决不好,国防问题就不可能解决好,因此,从西南的情况来说,单就国防问题考虑,也应该把少数民族工作摆在很高的位置。”[1]邓小平的这一战略思想,确保了长期对民族问题的高度重视。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五十多个少数民族大都居住在边疆或靠近边疆的地区,二十多个少数民族还跨界而居。少数民族地区地域辽阔,资源丰富。我国的民族问题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问题的一部分。邓小平的民族理论为我们充分认识民族问题的重要性、长期往和复杂性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处理好民族问题,有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进行。如果民族问题解决得不好,肯定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不利影响,甚至阻碍和破坏这个进程。正如邓小平指出的,如果出现两极分化,民族间、地区间发展差距悬殊拉大,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

查看全文

邓小平民族和谐思想论文

【论文关键词】邓小平;民族理论;民族和谐;和谐社会

【论文摘要】邓小平的民族和谐思想立足于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立足于真正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着眼于各民族共同发展和繁荣,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阐述了一系列重要的观点和理论,为我们党和国家顺利开展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为实现民族和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础。

民族和谐,是指全社会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有自由、平等、公正的竞争环境和互动空间,实现各民族团结和睦,共同发展,避免各民族之间的冲突和差距。社会是一个庞大复杂的有机体,各个民族是社会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渗透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受各种社会问题的作用和影响,与各种社会问题相交织。因此,民族问题也是社会问题的一部分,没有民族的和谐,就不会有整个社会的和谐,民族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前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深入研究邓小平的民族理论,对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一、邓小平“应该把民族工作摆在很高的位置”的思想为实现民族和谐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把解决和处理民族问题提高到关系国家的安定和兴衰的战略高度来认识,是邓小平民族理论的重要观点。1950年,邓小平在一次讲话中指出:“西南的国境线从西藏到云南、广西,有几千公里,在这么长的边境上,居住的绝大多数是少数民族,少数民族问题解决不好,国防问题就不可能解决好,因此,从西南的情况来说,单就国防问题考虑,也应该把少数民族工作摆在很高的位置。”[1]邓小平的这一战略思想,确保了长期对民族问题的高度重视。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五十多个少数民族大都居住在边疆或靠近边疆的地区,二十多个少数民族还跨界而居。少数民族地区地域辽阔,资源丰富。我国的民族问题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问题的一部分。邓小平的民族理论为我们充分认识民族问题的重要性、长期往和复杂性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处理好民族问题,有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进行。如果民族问题解决得不好,肯定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不利影响,甚至阻碍和破坏这个进程。正如邓小平指出的,如果出现两极分化,民族间、地区间发展差距悬殊拉大,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

查看全文

传承民族美德,用社会主义荣辱观统一思想,推进企业的和谐发展

传承民族美德,用社会主义荣辱观统一思想,推进企业的和谐发展

3月4日,总书记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委员时发表了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总书记的“八荣八耻”讲话一经提出,立即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积极讨论,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学龄孩童纷纷响应,引起了一场是非、善恶、美丑界限的标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的集体反思。它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和渴望改变社会不良风气的强烈愿望,为所有认识到社会道德危机的人,重塑社会主义价值观,与各种不良风气做斗争,从社会舆论上和社会风气上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民族,在五千年文明史中沉淀了高尚的传统美德和优秀的民族进取精神,中华民族的祖先们秉承从仁、义、礼、智、温、良、恭、俭为主要内容的传统美德,创造了一个强大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她始终保持着系统、清晰、明确的荣辱界限,以正气昂然、奋发进取的精神风貌,顽强的生命力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作为民族文化的精髓一直都是维系我们民族荣辱与共,不断进取的精神力量,并且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现代化建设中仍是支持我们民族和国家前进的动力,更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新的思想和文化的影响,社会主义价值观不断的出现了扭曲,公民的道德观也逐渐的模糊,各种各样的丑恶现象开始出现,不断蔓延,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受到了严重的挑战,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正是针对这场社会道德危机的庄重回应,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坚决捍卫。

一、深刻认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涵与实质

荣辱观是道德观和人生观的重要内容,它集中体现了一个社会对特定思想行为的价值取向,荣与辱是一种特殊的道德情感,也是一种重要的道德评价手段,它不单指人们在进行自我批评时产生的自尊或自愧的心理体验,更是指社会在对人们的思想行为进行评价时形成的褒奖或贬抑。凡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们,都有自己对于荣与辱的看法和理解,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以及对传统荣辱观的扬弃的基础上形成的。大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帮助人们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当前道德建设以及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同志创造性地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概括为“八荣八耻”十分精辟,寓意深刻,树立了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价值导向的集中体现。

“八荣八耻”贯穿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国家公民应当遵守的基本思想道德规范的高度概括,也是从总体上对社会主义社会主导价值体系的生动表达。它坚持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统一,是“法治”与“德治”的有机结合,在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同时,也注入了鲜明的时代特点和实践的要求,使社会主义荣辱观充满生机和活力,富有民族性和感染力和吸引力,把荣与耻这两个传统对立的道德概念切实对应了起来,在具体内涵上,突破了我国传统文化中把荣辱观仅仅作为道德范畴的局限,从社会主义价值观总体要求的高度上,丰富拓展了荣辱观的内涵和外延。

查看全文

以和谐文化建设促民族地区社会和谐

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加强民族地区和谐文化建设,对于民族地区全面贯彻落实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维护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和谐文化建设是民族地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文化基础。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民族地区各族人民形成了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忠诚守信、团结互助、善良友爱的淳朴民风,这是建设和谐社会所需要的人文因素,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所需要的文化基础。由于历史原因和自然条件等方面的因素,民族地区生产和生活的基础仍然比较脆弱,科学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加强民族地区和谐文化建设,既符合民族地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又有利于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对促进民族地区的繁荣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和谐文化建设是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和谐文化强调求同存异、团结友爱、和睦相处,具有弘扬正气、凝聚人心、沟通感情、增进融合等功能,能够起到化解矛盾、整合社会关系的作用。通过和谐文化建设,以共同的思想基础和统一的意志,把不同民族、不同阶层、不同人群凝聚起来,引导人们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社会,互相汲取各民族文化的精华,培养各民族人民用宽容的态度看待和处理各种问题,有助于避免不同民族思想认识上的片面性和极端化,有利于理顺民族情绪、化解民族矛盾、优化发展环境,在民族地区形成建设和谐社会的良好氛围。

和谐文化建设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文化发展相对滞后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滞后的一个重要因素。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首先要大力发展经济,但是,经济的快速增长与文化的繁荣发展是相辅相成的。经济的健康发展不能没有与之相协调的文化的支撑,更不能以牺牲文化的发展为代价。促进民族地区和谐文化建设,有助于使人们在关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重视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提高经济发展的内在素质。

和谐文化建设是民族地区各民族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各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与时俱进,才能激发出生命活力。和谐文化既体现民族文化的特征,又适应当今时代的需求,各民族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必须以和谐文化为其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才能有所进步、有所创新、有所发展,才能为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良好的文化条件。

查看全文

六中全会心得—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基础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强大精神支撑。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基础,必须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理念。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在充分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基础,应当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和谐文化的优秀传统。

社会主义文化是人类历史上最具先进性的文化。这种先进性不仅表现在它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同时也表现在它具有更大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只有学习借鉴世界各国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才能使我们的社会主义文化具有更加强大的生命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同志指出:“我们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可靠的政治保障,又需要有力的精神支撑、良好的文化条件。没有思想、文化上的和谐,就难以把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凝聚起来。因此,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和谐文化建设,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基础,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就成为现阶段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理念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强大精神支撑。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基础,必须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理念。

查看全文

论文:先进文化?和谐文化?文化和谐

文化建设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至关重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坚持以先进文化为指导,确保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文化方向;要发展和谐文化,确保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思想基础;要实现文化和谐,确保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文化要件。

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先进文化需要建设,先进文化重在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发展先进文化。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突出地表现在其先进性的时代趋向和基本特征上,显著地区别于其他任何形态的文化。从时空坐标和历史方位来说,先进文化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化,既遵循历史发展规律,顺应时展要求,又具有全球视野,具有创新性;从基本性质和价值取向来讲,先进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既扎根于民族文化土壤,又批判继承人类理性精神,延续人类智慧灵光,同时尊重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代表人民群众要求,为人民服务;从基本功能和发展指向来讲,先进文化是能够不断丰富人们精神世界的文化,它的前进方向指向人的精神世界的不断丰富、人的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这些基本特征和发展取向,决定了它能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思想保证、精神支撑、道德基础和文化条件。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先进文化不同于和谐文化,也不等同于文化和谐。先进文化具有和谐属性,因为先进文化的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决定了它必然与时代潮流和时代精神相一致,也必然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与当代社会实践相吻合。先进文化是具体的历史的,不同的时代有不同形态的先进文化,但先进文化的和谐属性,内在地决定了每一个形态的先进文化都内涵着一定的和谐文化,也在一定意义上谋求着文化和谐。比如,先进文化承扬传统,保持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充分体现民族性,就是在谋求文化在传统与当代之间的和谐。先进文化是先进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什么样的文化建设,反映了一个政党的思想境界和精神追求。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发展先进文化,致力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鲜明地表明了我们党在文化发展上的价值追求。以先进文化统领文化建设,在一定意义上内涵着发展和谐文化、实现文化和谐。但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先进文化,本身并不能等同于建设和谐文化和追求文化和谐。

与先进文化的性质界定相对应,和谐文化标明的是文化的内容及其价值取向。所谓和谐文化,就是人类社会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融思想观念、理想信仰、社会风尚、行为规范、制度体制于一体的一种文化形态,它包含对社会发展的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也包括对社会发展的总体认知和评价,还包括对社会发展的实践取向和制度构建。从内容构成来看,和谐文化既有思想观念方面的内容,又有制度规范方面的内容。从思想观念上来说,和谐文化体现了人们对和谐社会的认知和思考,对社会和谐目标的憧憬和追求;从制度规范上来说,和谐文化体现为人们在和谐思想引导下建立的一系列调整社会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及风险的制度和机制。从存在形态来看,和谐文化并非独立于社会文化大系统,而是融合于社会文化存在与发展之中,贯穿于社会文化的各种形式之中,它的精神内核是和谐。

查看全文

科学发展观和谐文化体会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大力推进和谐文化建设,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人类有益的文明成果,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精神瑰宝,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的强大动力

文化涵盖了人类创造的全部文明。文化首先是一种记忆,这种记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物的记忆,即通过保存下来或挖掘出来的文物,获取人类探索的足迹及其相关信息;二是非物质的记忆,即通过传承下来的文字或流传下来的习俗,了解人类社会的变迁和生活方式的演进。不管是物质的形态还是非物质的形态,都是人类的重要遗产。相对说来,人类被文字记录着的文化和融化为习俗的文化更深刻地作用于人们的生活。因为这种文化不仅与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密切相关,而且往往成为人们的生活信念、道德规范、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被文字记录着的文化和融为习俗的文化在历代教育的推动下,不断被总结、提升,并得以传承、发展,引领着社会前行,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

文化是多样式的。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性格,这是由地理、经济和社会环境的不同造成的。同一个国家或民族由于其内部生成的元素、层次、类型的不同,也会形成不同的文化样态。各行各业也独具文化视角,都可以从文化层面进行考察,并具有传承价值。我国有56个民族,由于其内部生成的具体条件和相关因素的迥异,使各民族文化呈现多样性和复杂性。中华民族文化大传统是各民族及区域分合和变迁过程中,通过碰撞、解构、融合和革故鼎新汇聚而成的。如果说民族及区域文化展示的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那么,中华民族文化大传统则是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的共性。因为中华民族文化既有共同的价值取向,又有民族及区域的独特个性,才使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而不衰,并不断焕发出勃勃生机。文化是人类的精神瑰宝,是推动人类社会持续向前发展的强大动力。文化的品质,在于能够帮助接受它的人群与个人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开拓人们的精神视野,发展人们的精神能力,并形成足够的创造能力、吸纳能力、发展能力、应变能力。对于一个国家或区域,乃至于一座城市而言,丰富多样的文化可以体现出自身特有的时间、空间和价值观,并形成独有的魅力。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吸收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化,对于正在致力于和平发展的中华民族而言,不仅是一个形象问题,更是一个战略问题。

◆和谐文化是一种新型的文化形态,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力量源泉

和谐文化是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的文化形态,体现在思想观念、价值体系、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制度体制等形式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基于对这一文化形态的构想,即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在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化精髓的同时,汲取当代人类文明成果,建立一个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新型社会文化形态。构建和谐文化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上,完成国家理念的文化建构,并使之成为国家灵魂和强有力的精神支柱,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最核心部分。

查看全文

邓小平民族关系理论论文

【摘要】邓小平民族关系理论对当前巩固和发展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具有现实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民族关系,必须以各民族平等为基点;以和谐发展区域经济为核心;以各民族文化和谐共存为重点;以各民族间的真诚互助为手段;以加强民族民主法制建设为保障。

【关键词】邓小平;民族关系理论;民族和谐;启示

民族关系问题历来是我国革命和建设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强调:“少数民族问题解决不好,国防问题就不可能解决好。”[1]“民族平等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对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国家来说,是一个关系到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邓小平的论述为统一全党、全民思想,为顺利开展民族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指明了方向。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邓小平民族关系理论,突出了正确处理民族关系问题的基本原则和主要途径,关照了少数民族的地位、权益及感情,对当前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怎样巩固和发展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以实现各民族平等为基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民族关系

坚持民族平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原则。列宁曾明确指出:“谁不承认和不坚持民族平等和语言平等,不同各种民族压迫或不平等作斗争,谁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坚持民族平等,是邓小平处理中国民族问题最为鲜明的基本立场。“我们的民族政策是正确的,是真正的民族平等。”[2]

邓小平立足并归宿于民族平等的思想反映了人民利益和时代要求,符合马克思主义原理,也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完全一致。历史经验表明,民族之间如果相互蔑视、歧视甚至敌视、仇视,或以大压小、以强凌弱,就会导致民族危机,引发民族冲突,造成社会动荡。只有在坚持民族平等的前提下,才有可能促成各民族间的正常往来,只有接近、了解,才能消除民族歧视、偏见与隔阂,才能创造各民族相互信任、团结、互助的和谐局面。当前我国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现象仍然存在,这种事实上的不平等,是少数民族群众不安定的原因所在,也是少数民族地区不稳定的潜在威胁。必须诚心诚意为少数民族服务,采取一些特殊的政策和措施,使少数民族群众政治上真正享有平等权利、经济生活得到切实改善、文化生活水平得到提高,逐步消除各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

查看全文

独家原创:民族地区稳定和谐发展的法制保障研究

【摘要】民族地区的法制建设是我国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整个国家的全局来看,民族地区应当以国家法律和民族政策作为法制建设的依据,建立保证国家法律实施和维护各民族合法权利的法治环境。然而,由于民族地区的民族特点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与汉族地区相比有明显的差别,民族地区的法制建设在理论和实践上也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构建和谐新疆.地方法制建设必须坚持从依法推进经济发展、加快民主法制建设、推进先进文化发展、维护好各族群众的根本利益、支持和规范人们的创造行为、团结好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维护和巩固好稳定大局、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好干部队伍等十个方面发挥积极的保障作用。

【关键词】民族地区法律保障和谐新疆地方立法执法

【作者简介】:×××姓名,×××单位,主要研究方向为×××

一法制是构建和谐社会保障

社会稳定、秩序井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没有稳定和秩序,人民就不可能安居乐业、和睦共处。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依法治国的重要任务。建立平等、互助、协调的和谐社会,一直是人类的美好追求。我们所要建立的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安定有序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如果人民在社会公共生活中随心所欲、各行其是,整个社会就会处于无序的混乱状态,社会和谐也就无从谈起。因此,法制是构建和谐的可靠保障。

(一)法制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查看全文

着力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充满活力的社会,也是团结和睦的社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活动,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使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我们必须紧密结合民委工作的实践,创造性地贯彻执行。

一、促进民族关系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体现了我们党的一贯政策,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愿与要求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形成了不同的传统生活方式,养成了不同的心理素质和风俗习惯,产生了不同的语言文字和宗教信仰。同时,各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和经济交往中,联络了感情,增进了友谊和信任,共同守卫了祖国的疆域,共同抵御了外敌的侵犯,共同谱写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史。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消灭了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铲除了民族压迫的根源,各民族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努力,民族经济、文化更加繁荣发展,多民族国家空前巩固,各民族空前团结。在社会主义民族大家庭中,各族人民思想统一、利益同体、目标一致,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在我国社会全面进步、总体和谐的大格局下,影响民族团结和谐的因素仍然不少,有些问题还比较突出。

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我们党历来强调,民族问题无小事。能否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问题,事关国家的稳定发展、人民的团结和睦,事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高度重视处理民族关系和实现民族利益的问题,把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以及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一贯政策和基本原则,并通过制定和实施这些正确的民族政策,使我们国家实现了“真正的民族平等”,“没有大的民族纠纷”。(《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62页)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这是进一步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睦、民族繁荣发展的重大步骤,体现了党的民族政策,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二、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必须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大力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