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风情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8 11:50:0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民族风情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深究民族风情旅游业客户满意程度
民族风情旅游,作为一项高层次的文化旅游,满足了人们“求新、求异、求奇、求知”的文化需求,得到了国内外游客的一致青睐,我国的民族风情旅游从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开始,发展规模逐步壮大,近年来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业开发的重头戏。随着旅游发展的不断完善,旅游者也变得越来越理智,需求也更加个性化,如何满足旅游者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使民族风情旅游更加特色鲜明、个性突出,成为旅游业发展所关注的重要现实问题。因此进行游客的满意度分析是解决这一问题所迫切需要的。本文引入客户满意度的测评方法,对游客满意度进行分析。
一、客户满意度概述
客户满意度是指客户在做理论购买决定时形成的对产品的期望与实际产品性能和品质的对比,可以用客户满意的黄金公式表示出这种关系:
客户满意程度=客户的实际感知—客户的期望(1)
从公式1可以看出客户满意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心理体验,这取决于客户的期望与实际感知之间的差值,因而客户满意与消费、期望和感觉有关。旅游业是以“游客满意”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因此游客满意度也可以借鉴上述公式进行分析。
二、游客满意度层次模型
婚庆礼仪:吉林民族风情
朝鲜族民俗村
居住在吉林市的朝鲜族现有18万多人,约占吉林市人口总数的4.3%,朝鲜族是一个勤劳、智慧、乐观的民族,素以能歌善舞著称。
朝鲜族的婚礼习俗非常热闹,尊老习俗备受称道,有一日四餐的饮食习惯。还有一个独特的习俗是"捣衣"劳动。每到中秋左右,妇女们都要拆洗被褥衣服,进行洗晒喷浆,待其半干后叠成长方形在砧上捶打,这就是"捣衣"。
永吉县兴光村朝鲜族民俗村,已被辟为旅游景点。主要旅游活动有:村民与游客共同歌舞联欢;到村民家中参观民族生活习俗;在具有民族特点的火炕上品尝朝鲜族风味餐。朝鲜族的米饭、米酒、打糕、冷面、小咸菜、山野菜、狗肉全席等风味饮食和充满热情的招待会令游客留连忘返。
乌拉街满族镇
吉林市是满族的发源地之一,又是朝鲜族集居的地方。满族有14万多人,约占全市人口的4%。全市有34个满族乡镇,1个满族朝鲜族乡,其中以永吉县乌拉街满族镇居住的满族人口为最多。
民族风情走廊建设方案
为打造生态文化旅游名镇,争创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彰显特色民居,经镇党委、政府研究决定,在、旅游名村建设民族风情走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镇规划法》和《自治县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结合中心村建设、特色产业村建设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及基本原则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培育民族特色旅游名村和产业村为重点,以建设民族风情走廊为抓手,全力推动街道环境整治,加快旅游名村建设进程。坚持农户自愿申报,集中连片建设的原则;坚持“依法依规治理,严禁乱搭乱建”的原则;坚持“体现生态环保,彰显特色,融入民族文化”的原则;坚持“统一规划设计,统一补助政策,统一验收标准”的原则;坚持“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的原则。
二、建设范围及标准
㈠建设范围。将村部分农户和中心村街道两旁和至月山路邻街面居民户,纳入建设范围。
㈡建设标准。才用木质立柱,上盖小青瓦翘沿,沿面为1.2米宽,相邻户在同一水平高度。具有民族特色、美观大方、整齐有序、视线通达。
婚庆礼仪:民族风情之奇特的婚礼
克木人是一个尚未确定族称的少数民族,现有二千余人,居住在云南省景洪、金平县和我国老挝接壤的勐腊县边境一带。由于历史的原因,克木人与外界的交往较晚,至今仍保留着氏族社会的痕迹。其中,原始的婚姻习俗十分惹人注目。
克木人的婚姻是自由的。男女双方在节日活动和生产劳动中认识和了解后,女方可将意中人领回家。如果父母热情款待,就意味着婚事可成;如果父母质问男方:“你来家里干什么?”男方自知婚事告吹,便悄然离去。
克木人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制,男到女家的情况很普遍,婚礼大多女方家举行。举行婚礼前,男方要杀猪设宴。但是,杀好的猪必须由身强力壮的小伙子看守好,若被女家抢去,就要出钱去赎,赎不来,婚事就办不成了。因此,寨里常常发生“抢肉战”,女家“抢”过去,男方又“抢”回来,追得鸡飞狗跳,叫声笑声不绝。
入宴前,新郎新娘隔门对唱,唱好了婚礼继续进行,唱不好婚礼到此止步。因此,这是决定婚礼能否继续举行的关键。待客人入席坐定后,新娘便将屋门关起,新郎手端肉锅,站在门外与新娘对歌,一问一答,十分精练。如新娘听新郎唱得合拍,答的有理,才开门放新郎进屋,宾客才开宴;如新娘不满意,新郎只好吃闭门羹,隔门听音,不能进屋见新娘。
宴席上,大家用吸管吃水酒。水酒是用糯米酿成的,做好后放在一个大坛里封口保存,遇到喜庆或节日,就往坛里灌清水抬到桌上。吃酒时,每人持一根用金竹做成的吸管,大家围着酒坛吸。吸到一定程度又掺水,再吸,再掺水,直到酒味全尽方离席回家。谁中途退席,主人会不高兴。
克木人严禁近亲结婚,若有违反,男女均被视为“猪狗”,要举行特殊的仪式,以示惩戒。仪式的内容有两项:一项是在寨外的林子里杀羊祭神,乞求消灾免难。届时,全寨的已婚者去吃,吃不完的就地倒掉,不准带回寨子;一项是通婚男女四肢着地,学猪爬,到猪槽里吃糠。吃糠时,由老人口念咒语,用斧头劈两人卧地空档,将槽内的糠分成两半,以示通婚者已经分离。这种仪式带有迷信色彩,说明克木人认识自然的能力还落后。但是,他们严格禁止近亲婚配,无疑是人类优生学的一大进步,对本民族的繁衍起到了特殊的作用。
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发展论文
[摘要]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源远流长,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是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重要资源,这些得天独厚的少数民族体育旅游资源,为其开发利用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关键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体育文化体育旅游发展
一、旅游业的发展趋势
现代旅游业开始与19世纪40年代,20世纪60年代,世界旅游业加快了发展速度,一跃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活动之一。随着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的旅游业已经发展成为支柱产业。从旅游的方式来讲,人们将更加重视精神疲劳的消除和放松,要求更多地发展着眼于调节精神的积极性的旅游,过去走马观花式的观光游览,将逐渐为多元化的旅游项目所代替。日益增多的旅游者要求旅行生活能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运动的内容乃至冒险的刺激,要求参与其中,而不是从旁观赏。所以,那些单调、机械、使人置身起外的旅游方式已经使游客失去了兴趣,代之而起的是那些富有活力、兴趣、参与性强、特色鲜明的活动类型。在旅游的过程中,旅游者渴望能亲身体验到当地人民的生活,直接感受异域的风土人情。希望通过参与和交流得到感情的交流和心灵的碰撞。旅游者喜欢那些轻松活泼、丰富多彩、娱游于乐、游乐结合的旅游方式。云南的西双版纳、楚雄等地州每逢傣族的“泼水节”、黎族的“火把节”游客数量大增,就是这种情况的良好反映。
二、民族体育旅游业现状
体育旅游是指旅游者以参与或体育活动为主要目的的旅游活动,是体育与旅游的结合。民族体育集音乐、舞蹈、娱乐于一体,有广泛的群众性和参与性,能使旅游者娱乐休息、强身健体、愉悦身心,因此,民族体育旅游的价值受到有关国家旅游部门的重视,民族体育旅游以其独特的风采进入旅游市场。我国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我国的边陲地区,良好的旅游环境和引人入胜的体育文化极大地顺应了目前旅游业的发展方向,这也为民族体育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在体育旅游迅猛发展的同时,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也成为人们旅游活动的重要内容。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相关部门为了满足和吸引旅游者,纷纷推出一些特色鲜明的民俗风情专项旅游产品。例如东北地区的一些旅行社把鄂温克族的滑雪、狩猎等体育活动纳入自己的旅游项目中。或是让游客参加蒙古族的赛马、摔跤、射箭等。充分发挥少数民族体育活动项目繁多的优势,开展民族体育旅游已经成为一种具有广阔前景的旅游方式。
旅游区旅游形象提升营销策划思路
一、旅游营销策划必要性
左右江红色旅游区百色、崇左和河池市旅游资源品位较高、特色鲜明,但旅游业发展却显迟缓。与知名旅游城市的旅游数据比较有较大悬殊。除了旅游交通基础设施、旅游接待设施等硬件设施发展落后之外,区域旅游资源整合和旅游整体形象定位与推广也存在弱点:一是旅游形象定位、营销策划和宣传推介发展落后,缺乏对左右江红色旅游区旅游特点的宏观把握,导致旅游形象在旅游者的心目中模糊,旅游形象的引导作用难以发挥;二是由于边缘性区位和行政区划分割的社会背景、观念、制度、贫困和处于市场竞争环境下的弱势地位,左右江地区还没有实现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旅游资源开发条块分割,旅游整体形象不鲜明,难以充分地展示地脉和文脉的深刻内涵,导致旅游整体形象宣传的着力点分散,宣传力度不够,旅游整体效应难以发挥。因此,左右江红色旅游区应通过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创新旅游产品,构建多元化的区域旅游整体形象,拓展旅游市场,推动旅游业跨越式发展。[1]
二、旅游资源优势定位
左右江红色旅游区不仅旅游资源丰富、类型齐全,且多数旅游资源的质量和品味价值较高。一些旅游资源在全国甚至世界都具有代表性和垄断性,如世界最大的天坑群———乐业大石围天坑群、盘阳河流域的世界长寿之乡、“千古之谜”的壮民族文化瑰宝———崇左花山崖壁画、亚洲第一大跨国瀑布———德天跨国大瀑布、壮族发祥地———田阳布洛陀文化遗址、被誉为壮族活化石的那坡黑衣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赞誉为“活的少数民族博物馆”的隆林少数民族文化等。从区域旅游空间整合发展的角度看,红色旅游、康体养生度假旅游、边境旅游、民族文化旅游、山水生态旅游资源的互补性较强,区域内各种资源的搭配组合良好,有利于形成跨区域的旅游线路。目前,左右江红色旅游区凭借高品位、高知名度的旅游资源,形成了以邓小平足迹之旅、胡志明足迹之旅和东巴凤革命老区为代表的红色旅游产品;以百色大石围天坑群、德天跨国大瀑布、百朗大峡谷、凤山三门海天窗群、通灵———古龙山峡谷群、布柳河———仙人桥为代表的喀斯特山水地貌旅游产品;以盘阳河流域为代表的养生度假旅游产品;以田阳布洛陀文化、宁明花山崖壁画、红水河流域铜鼓文化、宜州刘三姐故乡文化、龙州天琴长衣壮、那坡黑衣壮、靖西旧州、德峨少数民族风情为代表的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产品;以凭祥友谊关、大小连城、龙邦口岸、白头叶猴生态公园、大新明仕田园风光、神秘的中越边关风情、浓郁的边境民俗文化为代表的中越边关旅游产品。
三、旅游地空间竞争分析
左右江红色旅游区的红色旅游资源丰富而独特,具有发展红色旅游得天独厚的资源基础。但是,目前红色旅游的竞争趋于白热,红色旅游产品又具有较强的替代性,旅游产品结构大体趋同,旅游客源市场定位也基本相似,这必将加剧红色旅游目的地之间的竞争。左右江红色旅游区仅凭红色旅游品牌与其它红色旅游目的地单打独斗是不现实的,树立鲜明独特的旅游形象有助于克服形象“遮蔽效应”和“替代效应”,使其从众多红色旅游目的地中脱颖而出。从周边地区来看,左右江红色旅游区位于滇黔桂结合部区域,所处的区位决定了其旅游的主要竞争对手是与左右江地区接壤的云南和贵州。左右江红色旅游区原生态的民俗文化、奇特的岩溶地貌景观、中越边关风情、长寿养生文化和原生态的自然环境组成的多元文化和独特的自然景观独具特色。所以,左右江红色旅游区应该主打红色旅游、边关旅游、特色民俗风情游、山水生态旅游和养生度假旅游品牌,将左右江红色旅游区的地域文化和独特的自然景观相互融合,树立整体旅游形象,与周边区域的旅游市场和资源整合并实现协同发展,形成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区域旅游发展共赢局面。
乡村旅游开发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研究
【摘要】基于文化表达理念下的乡村旅游模式,为乡村旅游指引了新的方向。文化表达理念的乡村旅游强调开发的整体性,围绕悠远历史和文化传承,寻找乡村旅游的特色定位,对农村现有的人居环境进行协调开发,实现乡村旅游与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双赢局面。
【关键词】文化表达;环境整治;乡村旅游
文化是旅游开发的核心,差异化体验是游客们的基本心理诉求。深入挖掘乡村历史和文化内涵,以高水准、高要求的规划设计旅游项目,通过旅游开发促进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扬,提高了旅游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为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提供物质基础和精神内涵。良好的人居环境可以助力为乡村旅游开发,提高乡村旅游的魅力,就目前我国农村人居环境状况来看,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对乡村旅游开发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1乡村旅游开发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现状
第一,我国目前有些政府对乡村旅游开发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重视不足。在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推动下,很多乡村的人居环境已经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各级政府也比较重视,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在环境整治上。仍有大部分乡镇将整治重点放在乡镇区域,忽视了农村地区的整治力度,投入较少,不注重细节处理,流于表面工作,抄袭照搬现象严重,致使整治效果不明显,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也未发现乡村旅游开发的潜力,投入资金十分有限。第二,在目前工作中,有些乡镇并未将乡村旅游开发纳入整体规划中,还没有认识到乡村旅游资源对乡村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没有看到农村人居环境与乡村旅游开发的重要意义,缺少统筹安排和资金投入,导致旅游开发成为硬性任务,没有更多的深层次思考,这就影响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进展,出现双输的结果。第三,工作机制中存在问题。政府部门作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主要负责部门,对农村旅游资源开发工作并没有起到领导作用,很难形成统一的管理系统。各个部门之间沟通不畅,缺少联动机制,责任分工不明确,工作很难开展。
2文化表达理念的核心内涵及其对乡村旅游开发的指导价值
历史文化名城打造建议
一、历史文化名城概念及保护制度
(一)历史文化名城概念辨析。1982年我国公布了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但文件中并没有给历史文化名城下一个具体的定义,1986年国务院提出了“审定原则”,大体可概括为既要拥有历史文化又要有能体现文化特点的现代遗存。这一思想大致沿用到今天。(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2008年国务院颁布《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此条令为我国最早成熟且完善的相关条令,其中强调了保护规划应当包含具体的保护原则、内容、范围等,相比于之前的制度具有极大地提升,如完善了法律法规,解决了人治的问题等。(三)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范围。2008年颁布的条例对其保护范围提出要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应当整体保护,保持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和空间尺度,不得改变与其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观和环境。”这是第一次保护制度上从个体到整体的保护措施,即保护意识从个体上升到整体层次,观念上是一个极大的进步。
二、龙井市革命历史文化遗址
(一)延边州龙井市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前提及基础。2017年新颁布的相关条例对申报提出了说明:“历史上曾经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或者军事要地,或者发生过重要历史事件,或者其传统产业、历史上建设的重大工程对本地区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或者能够集中反映本地区建筑的文化特色、民族特色。”龙井市在革命历史上有重大的红色事件发生,且同样体现出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符合两项要求。(二)重要机构及党组织所在地遗址统计。龙井市已知的有准确史实的遗址统计,总计十九处,均是近代历史上延边州重要的红色活动纪念地。如第一所私人学校瑞甸书塾,以及第一个共产党小组的建立等,朝鲜民族民风淳朴崇尚教育,许多学校都涌现出革命烈士、爱国作家等,还有名校如明东学校、正东学校,而这些遗址,在历史中,在那个烽火燃烧的时期对于东北全境从反日到解放尤其是延边州的独立都有着重大作用,代表了一个个艰苦但却光辉的使命与不朽的荣誉。
三、龙井市民族特色风情分析
龙井市是朝鲜族民俗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区,因此这里集中体现了特色民族风情。朝鲜民族能歌善舞,无论何时他们都会伴着民歌跳起民族舞蹈,较为传统的方式是有人打出鼓点或弹起伽倻琴,然后一个人放声高歌,众人附和,民歌完全的融入了朝族人民的生活。“长鼓”在朝鲜族的乐器中属于音色最优美的一类,它的种类很多,但总体上体型硕长,两端较大,中间细,它的特色在于其两端鼓皮材质或做工不同,因而音色不同,在演奏的时候可用鼓槌、鼓鞭、手指、手掌配合敲击,音色清脆悦耳,具有十分丰富的表现力。延边州是中国境内朝鲜族人口最多的聚居地,而龙井市又作为中国境内朝鲜族文化的摇篮更是集中体现出了属于朝鲜族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大到传统民俗活动、市内街道建筑,小到朝鲜族人民生活中约定俗成的饮食方式、生活习惯等,都彰显出了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精神文化,符合集中反映本地区民族特色这一条件。四、关于将龙井市打造成历史文化名城的相关建议(一)保护历史遗迹,开发城市新区。龙井市作为东北地区的革命老区,又同时作为朝鲜族文化的发源地,开发时更应当注重对资源的保护,加速城区建设的规划,在符合法律基础上开始发展,在开发过程中维护遗迹周围环境,合理避开文化遗迹,或者开发郊区等。(二)研究设计特色经济规划,打造经济城市一体发展。龙井市同时具有革命老区、民族风情这两大特色,可以寻找与这两大特色相关的发展方向进行经济规划,如通过发展独具特色的旅游产业,宣传红色革命历史足迹这一主题等,对道路进行规划,将红色遗迹串联起来,打造具有特色的红色革命足迹,周围突出体现朝鲜族特色风情,展现民族魅力。(三)加强文化宣传,树立品牌形象。城区发展与文化保留和谐共进,规划好城市发展方向后宣传时应当着重相应的文化宣传,树立形象。以开发旅游业为例,将旅游重点定位于红色旅游以及民族特色旅游,着重于这两大特色的宣传,减少次要旅游资源宣传,逐渐树立起龙井市的城市品牌形象,打造城市名牌,宣传文化,发展经济。
商圈发展工作意见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贯彻落实市委八届五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快二道桥商圈的发展,制定以下指导意见。
一、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现状
历史悠久。二道桥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是近代以来重要的“贸易圈”,具有百年的商业发展历史,在国内外享有盛名。
少数民族聚居区。二道桥一带是少数民族较为集中的聚居地。目前,该地区常驻人口3万多人,其中少数民族居民占90%以上,每天流动人口达7-8万人之多。
二道桥商圈已具雏形。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政府扶持力度和民间资本投入的不断加大,目前已形成新疆国际大巴扎、新疆民街和二道桥市场为代表的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功能各异的商业群落。现有各类市场十余家,主要经营新疆少数民族和中亚国家的服装、鞋帽、工艺品、土特产、药材等特色商品,文化、娱乐、餐饮等。20**年,商圈的销售额达21亿元,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约100万人次,发展潜力巨大。
蒙古族舞蹈与民族文化传承
摘要:对于民间舞蹈来说,蒙古族舞蹈是一项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蒙古族舞蹈不仅具有着我国传统舞蹈文化的基础,还有着蒙古族自己的鲜明特征。但是,目前蒙古族舞蹈发展面临着人才缺乏和传承中断的现象,这给蒙古族舞蹈发展造成了影响。因此,本文首先针对蒙古族舞蹈展开分析,然后探讨蒙古族舞蹈与文化的传承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蒙古族舞蹈;民族文化;传承
我国一共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各有不同的民族文化。其中,蒙古族不仅是一个历史十分悠久的民族,也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具有极大的艺术创造力。蒙古族具有很多优秀的文化遗产,其中,蒙古族的舞蹈是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的。蒙古族的舞蹈文化,与蒙古族的历史一样长久,在灿烂的蒙古族文化中熠熠生辉。现如今,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蒙古族舞蹈也在开始寻求突破和发展,只有将蒙古族舞蹈的潜力和优势不断地开发出来,才能够使得蒙古族文化得到更好地发展,从而更好地被传承下去。
一、蒙古族舞蹈
1.内涵
蒙古族舞蹈,需要实现手、脚、腰、头、眼等身体器官的相互配合。而且,由于蒙古族的人民大都是居住在内蒙古的草原上,过着草原畜牧的生活,所以才使得蒙古族人民养成了爽朗、热情、直率的性格。针对大多数的蒙古族民间舞蹈来看,其实都是通过模仿矫健的大雁,或者是草原上的马步形成而来的。也正是这样,蒙古族民间舞蹈通常都会给人一种热情满满、剽悍有力的感觉。至于蒙古族舞蹈的音乐,则通常都是热情奔放、节奏欢快的,具有着浓浓的草原风格和生活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