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8 11:46:3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民族地区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民族地区

民族地区企业品牌营销思考

摘要:企业品牌营销是现代市场营销的主流,也是当今市场竞争的着力点。“一带一路”战略是国家重大战略部署,为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企业开展国际合作、参与市场竞争、提升企业竞争力提供了大平台。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企业品牌营销意识较薄弱、品牌战略有所欠缺,本文分析了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企业品牌营销过程中问题的成因,针对性地提出建立企业品牌的必要性,指出提升企业竞争力、改变企业生存状态的途径之一是实施品牌战略。

关键词:品牌营销;战略;竞争力;西北;少数民族地区

一、前言

西北是一个地域辽阔,人口稀少的少数民族大量聚集的地域。广袤的西北拥有丰富的资源,丰富的资源还未实现相应的效益。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品牌畅行的世纪,各个国家都极力打造自己的品牌,以品牌争夺市场、以品牌赢天下、以品牌谋未来发展成为人们的共识。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其经济发展、企业发展、品牌构建尚处于相对落后的状况。国家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一带一路”战略客观上为西北发展经济、提升企业竞争、发展企业品牌提供了机遇,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如何面对机遇谋区域发展,创造西北少数民族自己的品牌,广泛参与国际竞争是一个值得审慎思考的课题。

二、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企业

树立品牌的必要性品牌是一个企业区别与其它企业的标志,表现于外有品牌名称、品牌符号、品牌标记等元素,表现于内有企业价值观、社会责任、文化内涵等。树立企业品牌既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客观必然,也是企业赢得广大消费者青睐的途径。(一)竞争的市场需要有竞争力的企业品牌。1.企业竞争力是企业获得生存和发展的一种综合能力。从市场的角度看,企业的竞争力表现为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有效为社会提供产品及服务,并在市场交换中获得期望的利益,达到其目的。企业的竞争力有三个层面的理解:其一,企业的产品有竞争力。产品无论是外观的设计、造型,还是内在的功能、属性、品质在同类产品中有着不可替代性;其二,企业的营销管理要素组合科学。体现为企业的组织结构合理、运行机制健全流畅、企业人才储备量充足、企业管理方法合理科学;其三,企业的核心实力突出。它表现为企业有系统的管理经营理念、有企业价值观、企业文化、企业勇于创新的精神等。2.企业品牌是企业外化于形,内化于心的竞争力要素的集合。从市场营销的角度看企业品牌,包含两个方面内容:一是企业商品品牌;二是企业服务品牌。商品品牌的着力点在于为消费者提供清晰、可辨、标志明确的产品,使消费者在众多竞争产品中一眼就可以辨别出该产品,这是企业品牌的外形表现,能够提升企业品牌的知名度;企业服务品牌的着力点在于为顾客提供期望得到或超出期望的满足感。它是一种顾客的心里感受,能让顾客真切地感受到企业服务的诚心,是企业品牌的内在核心,提升着企业的美誉度。3.企业品牌和企业竞争力不可分割。它们之间既相互联系又彼此区别。其一,企业竞争力是企业直面激烈竞争市场的基础。竞争力强,企业品牌就坚挺,品牌影响力就广泛,知晓企业品牌的消费者、社会公众就多,辐射到企业品牌上,表现为消费者的追逐和狂热;竞争力弱,企业品牌则默默无闻,品牌影响力有限,知晓企业品牌的消费者、社会公众就少,企业品牌无生机,对企业品牌而言门可罗雀;其二,企业品牌对企业竞争力有反作用。企业品牌的名气越大,传播范围越广,消费者、社会公众则越追逐,忠诚客户也越多,企业产品的延伸和推广付出的成本、费用则少,在竞争的市场中处于优势地位,自然而然竞争力就强。企业竞争力和企业品牌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矛盾体,脱离了竞争力的企业品牌是一具虚壳,不会在市场存活太久;具备了竞争力的企业品牌不仅品牌名声鹊起,而且生命力长久。(二)有竞争力的企业品牌在市场竞争中具有广泛优势。在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逐渐趋向一体化的今天,企业在市场中打拼靠的是强有力的内在功夫,即企业竞争力。而企业竞争力的外在表现企业品牌则是人人能够看得见,感受的到的眼前事物。1.企业品牌具有显而易见的可视性。一是企业品牌标志,此信息易被消费者辨认和记忆,由一系列符号、图案、色彩、字体等要素组成。每当品牌标志映入消费者眼帘,便会刺激消费者的视觉神经,若品牌标志是消费者所熟悉、青睐、喜爱、偏好的企业及产品,则容易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使其产生购买行为。这一可视性因素,助力消费者区别了企业及产品;二是企业品牌名称,品牌中能够用语言称谓的部分,既有文字符号又能通过听觉器官接受到文字的信息。品牌名称常常在消费者中相互传播,成为讨论企业或产品的媒介,人们往往以品牌名称指代产品。不管是品牌名称还是品牌标志,显现和视听的结合促成了企业品牌的市场效果,消费者借此确认和选择企业产品。2.竞争力强的企业品牌易被消费者优选。现在的市场,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度越来越高。消费者以品牌论英雄、以品牌代满足感。究其原因,根源在于企业品牌的竞争力强大。一方面,企业在生产、研发、科技、经营、销售等环节中成本费用领先,产品处于领先地位或独特性强;另一方面,企业品牌所营造的文化内涵、经营理念、企业精神、社会责任等价值观,能够引起消费者的共鸣、认同。

查看全文

民族地区金融优惠政策

1实施优惠的金融政策

改革开发以来,我国民族地区的金融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民族地区的金融业从无到有,发展速度较快。但由于民族地区落后的经济条件,整体金融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于经济发达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李景跃等在《商业研究》2008年第一期指出,民族地区金融发展滞后主要表现为金融生态环境脆弱,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较低。国家早在解放初期就已经制定了一系列发展民族地区金融业的优惠政策以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并且各民族地区根据其不同的经济特征相应的实行了适合自身经济发展的优惠措施。这些金融方面的优惠政策主要体现在设立专项贷款,给予优惠利率,放宽贷款额度和还款期限等。

对少数民族专项贷款给予优惠利率。如1991年《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民族贸易县贸易贷款实行优惠利率的通知》规定,对国家确定的421个民族贸易县贸易贷款,在利率上实行优惠政策。民族贸易贷款年利率为5.76%。贷款行向企业按年利率的8.64%收息,对年利率5.76%与8.64%的2.88%利差按季返还企业。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贷款,适当放宽贷款条件。1993年的《城市开民智工作条例》规定,信贷部门对以少数民族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从事食品生产、加工、经营和饮食服务的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在贷款额度、还款期限、自由自己比例方面给予优惠。开发性贷款、扶贫贴息贷款和其他专项贴息贷款也适当的向民族地区倾斜。对民族地区开发当地资源的项目,在保证有效益、能还贷的前提下,贷款条件要适当放宽。

2实施金融优惠政策促进民族经济的发展

2.1促进农业的发展

金融业要把农牧民增收致富与拓展信贷效益信贷增长点紧密结合起来,借鉴东部地区灵活多样的农业经营,经济发展大户承包经营、专业户经营、公司加农户、订单农牧业、公司加农工和股份合作经营等多种农牧业经营方式,把粗放的农牧业经营方式改造成符合市场需求的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的现代农牧业。引导金融机构支持新农村建设,创新并推行了大额农贷、订单农业贷款等“三农”信贷模式,组织扶贫贴息贷款工作,支持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十五”期间,累计发放民族优惠贷款约21亿元。金融优惠政策的实行使农业资源的配置获得较高的效率,避免经济剧烈波动。并对农业经济活动起宏观调节作用,以及对农业经营者的行为选择起着重要影响作用。

查看全文

民族地区与汉族地区公民政治参与对比

由于受经济文化基础、政治文化、民族群体政治心理差异等因素的影响,民族地区与汉族地区公民的政治参与存在一定差距,成为汉族地区与民族地区公民政治参与差距的主要原因,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程中,研究汉族地区与民族地区公民政治参与差距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汉族地区与民族地区公民政治参与差距表现

政治参与又称参与政治,是指公民“或多或少以影响政府人员的选择及(或)他们采取的行为直接目的而进行的合法活动。”[1]政治参与旨在影响政府决策的行为,目的指向是影响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我国汉族地区与民族地区公民政治参与差距存在具体表现在:

(一)汉族地区和民族地区公民政治生活认知态度不同

汉族地区人口分布集中、文化设施先进、信息传播迅速的城市,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政治敏感,与民族地区公民相比,他们对国家和政府的依赖性也较大。特别是在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工作的职工,在生、老、病、死、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都与政府和公共政策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这一方面增强了他们的政治认同感,另一方面也促使他们对国家局势和公共政策的变化表现出更多的关心。据对云南省昆明市宜良县汉族居住的北大营村调查发现,有34.28%的被调查者对国家局势和公共政策有较深的了解,61.2%的被调查者知道总书记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政策,这表明汉族地区公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较强。民族地区人口多数居住在分散、文化设施落后、交通和信息传播都不便利的地区,活动范围很小,封闭的、静止的人口流动和人际交往使公民在价值观念变革方面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以“家”为中心,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伦理关系强烈地制约着公民的生活和文化水准。由于缺少文化知识和外部信息的冲击,农民对自身地位与周围环境的联系缺乏认知,对国家和社会事务的参与程度较低,对政治活动也比较冷淡。很多公民基本上游离于国家政治生活之外,成为与政治参与关系不大的“地域民”,缺乏对国家的认识。以景颇族为例,到新中国成立初,“景颇族人民包括一些山官,历来只知道土司管,国家观念淡薄。”[2]即使是一些山官,也是“见识少,汉话傣话都不会说,只知道最大的官是土司。”[3]在对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马关县古林箐乡博甲村少数民族的调查中发现,有42.64%的被调查者不知道我国的国家主席,45.47%的被调查者不知道全国人大委员长是谁,62.58%的被调查者听不出我国的国歌,表现出对现政权较低的认知度。

(二)汉族地区和民族地区公民政治参与形式不同

查看全文

民族地区教育双重效应

摘要:一般认为,教育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但实证分析表明,对一些民族地区而言,教育不仅不能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反而从某种程度影响了其经济的腾飞。因此,教育必须与地方经济发展相衔接,要树立大教育观念,逐步提高民族地区农民的文化素质,摆脱低文化氛围,更新观念,树立改革意识、竞争意识、创新和开拓意识;要大力发展民族职业技术教育,培养适应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专业人才。

关键词:教育;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大教育

Abstract:Generallyspeaking,educationhaspromotingeffectoneconomicandsocialdevelopmentinpoverty-strickenareas,however,empiricalanalysisindicatesthateducationcannotonlyhavenopromotingeffectonlocaleconomicdevelopmentbutalsomayaffecteconomicdevelopmenttosomedegreeinsomeminoritynationalityareas.Thus,prehensiveeducationoutlookshouldbeestablishedtograduallyraiseculturalqualityofthepeasantsinminoritynationalityareas,togetridoflowculturalatmosphereandtorenewideas,toestablishreformidea,innovativeideaandexploitingidea.Minoritynationalityvocationaleducationshouldbelargelydevelopedandallkindsofprofessionaltalentsshouldbecultivatedinplanforeconomicdevelopmentinminoritynationalityareas.

Keywords:education;minoritynationalityarea;economicdevelopment;comprehensiveeducation

传统的教育理论认为,“教育的发展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劳动力知识存量的多少、国民素质的高低,从而决定着经济的发展水平和速度”,“我国西部地区之所以落后,其根本原因不在于物质资本的缺少,而在于人力资本的匮乏”。[1]的确,教育是经济发展最为重要和积极的促进因素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同时也为经济发展的历程所证明。但是,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还有着另一种性质,即若不恰当处理二者的关系,教育有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可能并无促进作用。本文通过对宁夏固原市两个典型回族社区——西吉县单家集和泾源县庞东村的调查和统计分析,对教育在贫困地区的改革与发展进行了新的阐释,期望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一、单家集和庞东村基本情况

查看全文

优化民族地区财政体制

一、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概况

(一)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基础设施落后,自我发展能力弱

据调查,云南、贵州、新疆等7个自治州和地区,有6个自治州和地区的财政自给率在20%以下,有的甚至不到10%,在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的2003年,云南省怒江州的固定资产投资为负增长。

(二)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事业发展严重滞后

以教育为例,截至2002年底的统计数字,西部地区372个未实现“两基”的县(市)中,少数民族聚届县占83%。云南有7个人口较少民族的人均受教育年限不到3年,文旨率为15.4%

(三)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繁

查看全文

民族地区旅游扶贫规划编制思考

1贵州旅游扶贫的背景

贵州省是我国率先提出旅游扶贫的省份之一,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农民增收致富途径,取得了显著成效,成为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长期观测点,其乡村旅游及旅游扶贫工作,被称为“贵州模式”[1]。

2贵州贞丰县规划案例介绍

2.1贵州贞丰民族文化旅游扶贫试验区概况

贞丰民族文化旅游扶贫试验区于2015年12月31日经贵州省人民政府(黔府函[2015]322号)批复成立,是全省首个民族文化旅游扶贫试验区。位于黔西南州贞丰县东北部,核心区以双乳峰、三岔河和北盘江大峡谷为中心,共20km2。贞丰民族文化旅游扶贫试验区的目标是以山地旅游为主导,大力整合旅游资源,紧密结合扶贫开发,推进民族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以健康养生、农业观光、休闲度假、户外运动、会议会展等领域为重点,大力打造文化旅游产品,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试验区生态环境建设,促进旅游产业成为引领贞丰县扶贫开发的主导产业。到2020年,发展成为国际知名、全国一流的山地文化旅游休闲养生胜地。

2.2贵州贞丰民族文化旅游扶贫试验区总体实施规划要点介绍

查看全文

民族地区社区教育服务体系研究

摘要:构建多元普惠的广西民族地区社区教育服务体系,对满足民族地区居民教育需求及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为提升广西民族地区社区教育服务水平,必须加快社区教育资源输入服务体系、社区教育服务过程保障体系、社区教育服务品牌输出网络体系的建设。

关键词:广西;民族地区;社区教育服务体系

广西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且区域发展不均衡。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广西民族地区社区教育发展缓慢。在2000年,教育部就先后在全国设立81个社区教育实验试点。同期,各社区教育实验试点省份已制定地方发展社区教育具体方案。而直到2008年广西开始真正意义地尝试开展社区教育相关活动。经过近10年的发展,在南宁、北海、桂林、柳州、百色、来宾、防城港、贵港、龙胜各族自治县等地设立社区教育试点并初步取得成效。广西区内共有融水苗族自治县、三江侗族自治县等12个民族自治县,然而只有1个自治县列入试点,社区教育服务覆盖面远远不足。构建多元普惠的民族地区社区教育服务体系对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广西民族地区社区教育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社区教育内涵理解不透,服务意识淡薄。社区教育最初是在20世纪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我国社区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近40年的发展取得了丰硕的理论和实践成果。然而由于广西民族地区经济落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等因素,多数社区教育从业人员对社区教育理解仅停留在开展简单不定期的公益便民活动层面,并未意识到社区教育对提高居民素质、提升生活质量、促进民族团结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社区教育从业人员对社区教育理解的偏差,导致广西民族地区社区教育服务意识淡薄。(二)民族地区社区教育服务功能定位不准确,民族特色不突出。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基本原则———坚持社区为根,特色发展。在推进民族地区社区教育发展的进程中应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路线。广西各民族的语言、风俗、节庆、美食、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构成了丰富且独特的社区教育资源。通过打造民族社区教育品牌,提升少数民族青少年的民族自信与认同感。通过社区教育,促使广西各地少数民族地区的优秀文化走出大山,吸引更多的城乡居民主动了解、学习、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因此,民族地区社区教育服务功能的定位重心应放在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资源。(三)民族地区社区教育服务保障机制薄弱,管理机制尚未健全。社区教育服务的发展与推进离不开强有力的保障机制以及科学完善的管理机制。广西目前没有成立省一级的社区教育指导委员会或社区教育指导中心,只有部分市成立了市一级的社区教育指导委员会(工作领导小组、社区大学),少部分县(市、区)成立了社区学院,而社区教育指导委员会的缺失,使得广西各地社区发展属于松散的状态。社区教育工作的开展涉及多个部门的工作,如教育、民政、财政、人社、城市管理等,目前教育部门作为牵头机构,其职能有限,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困难重重。由此可见,管理机制不完善是制约社区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广西民族地区社区教育服务体系的内涵及结构分析

查看全文

少数民族地区社区健康管理探讨

摘要:“健康中国”概念提出后,健康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贵州在继脱贫攻坚后,更应关注人口的健康状况。以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的城市社区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健康管理存在的问题,从健康管理、健康指导、心理辅导、运动指导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管理等方面,提出符合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健康管理模式。

关键词:健康中国;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健康管理模式

一、引言

健康是每个公民应享有的基本权力。“健康中国”的概念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党的中再次重申,2019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纲要是健康中国建设的行动纲领。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全省有汉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等18个民族。2009年末,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9%。全省有3个民族自治州、11个民族自治县,少数民族自治地区国土面积9.7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55.5%。本文以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城市社区为研究对象,提出符合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健康管理模式。

二、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城市社区健康管理存在的问题

健康管理是指对个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其宗旨是调动个人及集体的积极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来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1.居民对科学健康生活的理解有误区。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都传承于祖辈,贵州又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特别是冬季湿冷,平均气温3℃~8℃,湿度在70%以上,饮食习惯偏重于多油多盐多辣,以火锅作为主要烹饪方式。这些生活方式对健康都是有影响的。居民的健康知识都是通过网络、电视获知的,也有从广告、传销中得到的错误、偏激、片面的信息。2.居民的健康问题得不到及时解答。居民健康指标是反映居民在身体、精神和社会方面完全幸福状态的指标体系,是人口素质指标体系之一。广义的居民健康指标应包括居民健康、社会经济和保健服务方面的指标。狭义的居民健康指标包括儿童生长发育和营养状况、居民病伤状况和居民的出生、死亡、平均预期寿命等指标。贵州近几年经济发展迅速,但是民生设施明显不足,如教育、医疗等,社区的医疗还不完善,社区医院并没有普及,就算是配备了社区医院,但其医疗能力还很欠缺。居民出现疾病只能求助于大医院,而大医院的病患多,医疗压力大,因此看病难的问题就成了影响居民幸福感的一大因素。特别是现在人口老龄化情况严重,患有老年病、慢性病等身体状况不佳的老年人得不到第一时间的照顾。3.居民的亚健康问题容易被忽视。中华中医药协会的《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指出,亚健康是指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者,不能达到健康的标准,表现为一定时间内的活力减低,功能和适应能力减退的症状,但又不符合现代医学有关疾病的临床或亚临床诊断标准。产生亚健康的主要原因是饮食不均衡、不科学运动、作息不规律、睡眠不足、精神紧张、心理压力大、长期不良情绪等。亚健康主要表现为易疲劳、身体虚弱、情绪变化大等;生理功能不合理减退所导致的各种虚弱表现如脱发、早衰等。由于生活方式不健康、工作强度大、工作压力大的人群越来越多,使得出现亚健康问题的人口也越来越多,失眠、甲减、肥胖、“三高”人群比例剧增且逐渐年轻化。贵州也不例外。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健康宣传力度不足,人们的健康知识欠缺,当出现了亚健康问题时,多数人选择忽视。4.居民的健身得不到科学的指导。科学的健身运动必须掌握适宜的运动强度、运动形式、运动时间,在科学的运动指导下进行体育锻炼。2003年的“非典”、今年的肺炎疫情的暴发,使人民越来越意识到身体素质的重要性。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公布的数据可知,2007年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是28.2%,2014年这一数据已上升到33.9%,预计到2020年后我国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将达到38%。从数据上来看,参加锻炼的人口在增加,可是《2009-2014健身行业产值规模》表明,经常运动的人运动损伤率达到85%以上,不科学的体育锻炼不但不能让人得到健康的身体素质反而会给人带来很大的伤害。而我国居民身体锻炼过程除学校体育有专门的人员进行指导,绝大多数人的体育锻炼是靠本体感受来进行的。贵州少数民族地区这种现象更为明显,运动健身得不到科学的指导,给运动人口增加了运动伤病的风险,特别是一些中老年人的运动健身,如果没有专门人员给予指导和监控,运动伤病甚至是猝死的风险将大大提高。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由于专业人才缺乏,居民求助于专业人员的意识淡薄,使得健身的危险性明显提高。5.社会体育指导员没有发挥作用。根据国家体育总局日前公布的数据,全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人数已超过250万,贵州省也根据国家的总体要求,加强了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体育专业的毕业生及体育协会的相关人员都要参加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总人数也在与日俱增。可是许多社会体育指员导在拿到证书以后,并没有参加社会体育指导工作,各地市县也并没有积极地调动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积极性,体育工作得不到专业人员的指导,或者说是社会体育指导员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查看全文

民族地区精准扶贫机制探讨

摘要:近年来,贵州省遵义市道真县在实施精准扶贫工作机制的过程中仍然存在扶贫基础设施较差、扶贫资金审批流程不规范、群众脱贫思路落后、乡镇扶贫机构权力下放不彻底等问题,抓好基础扶贫、产业扶贫、智力扶贫、机制扶贫是实现当地全面脱贫目标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道真县;精准扶贫;工作机制

遵义市道真县2017年通过开创产业园区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农业、推动重大招商引资项目等方式推动当地贫困群众就业创业,农村“三留守”、基本生活保障、教育、就业等问题逐步得到有效解决,但是仍然存在扶贫基础设施较差、产业发展资金缺口较大、群众脱贫思路不清、乡镇扶贫机构不健全等问题。结合当地的实际发展情况,建立相应的精准扶贫工作机制能帮助道真县如期实现“减贫摘帽”。

1实施精准扶贫工作机制的现状

遵义市道真县地处贵州省北部,位于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过度的倾斜坡上,土地贫瘠、民穷财弱,是典型的山区传统农业贫困县,2002年被国务院正式纳入全国重点扶贫开发县。地区总面积2157km2,辖10镇4乡83个村(居),总人口35万人,①截至2016年底,该地洛龙、阳溪、三桥、旧城、棕坪、隆兴、大磏7个乡(镇)已顺利实现“减贫摘帽”②目标。

2实施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存在的问题

查看全文

民族地区林业产业扶贫分析

近几年来,我国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工作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增加,发展林业产业实现扶贫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林业产业实现扶贫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面对着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我们也需要认真总结民族地区发展林业实现扶贫的经验。除此之外,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民族地区发展林业产业实现扶贫工作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清楚的发展林业产业实现扶贫的重要意义,采取有效的方案加强对民族地区发展林业产业实现扶贫的分析,以此来促进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1.民族地区发展林业产业实现扶贫的意义

1.1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林业产业可以有效的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从而改善人民生产、生活的条件。众所周知,少数民族地区一般是处于比较偏远的山区,通常来说山区的地理环境较为复杂,容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而树木具有防风固土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林业产业可以有效的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美化环境。[1]1.2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林业产业实现扶贫可以有效的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进而促进民族地区发展林业产业实现扶贫工作的顺利进行。这是因为相对于其他产业来说,林业产业的产业链比较长,经济效益比较高。因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经济增长,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1.3保障国土生态安全。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林业实现扶贫可以有效的保障我国国土的生态安全。具体来说,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林业是一条天然的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维护生物多样性,改善脆弱的生态状况,加强国土的生态安全。1.4促进民族团结。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林业实现扶贫可以有效的促进民族的团结与稳定,可以有效的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状况,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实现共同富裕,促进民族团结,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2.民族地区发展林业产业实现扶贫的措施

2.1加大资金的支持。众所周知,资金的投入是民族地区发展林业产业实现扶贫的基础,也是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林业产业推广的保障。但是,目前我国对于民族地区发展林业产业实现扶贫的专项财政拨款较少,从而导致民族地区发展林业产业工作处于被动地位,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民族地区扶贫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国家要加大对民族地区发展林业产业的资金的投入。具体来说,首先,政府要充分重视民族地区发展林业产业实现扶贫工作,加大对其的财政支持,设立专项的资金投入;其次,还要鼓励居民退耕还林,在保障家庭日常所需的情况下,将一部分的耕地用于林业生产,但是要给居民发放一定的补贴。最后,还要加强民族地区发展林业实现扶贫的宣传力度,强化居民的发展林业实现扶贫的意识,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林业产业发展的工作中去。[2]22推广林业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众所周知,少数民族地区的科学技术水平相对而言比较落后,林业产业的成果见效也比较慢。因此,我们要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林业产业的科学技术培训,大力推广林业科学技术,积极引进先进的林业科学技术,提高林业产业的工作质量。因此,在鼓励居民参与林业发展后,加强对林业产业的技术投入,可以帮助居民学习到更多的林业科学技术,提高林业产业的收益。2.3提高工作人的素质。专业的工作人员对于林业产业的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工作人员的素质主要是指专业技能和责任意识。因此,必须要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加强林业产业实现扶贫的专业队伍建设。首先就要开设相关的林业培训课程,加强对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工作,帮助他们更加充分的掌握林业生产的技术要领,提高工作人员专业素质。其次,还要增强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进而能够自觉加入林业产业的相关工作中;同时还要增强工作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工作严谨性,从而提高民族地区发展林业产业实现扶贫的效果。[3]2.4统一监督管理标准。在对民族地区发展林业实现扶贫的过程中,我们追求的是林业产业的质量。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林业的监督管理,并且以此来制定统一的标准。例如,我们可以设立专门的林业管理站,定期检查林业的发展情况,对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引起的后果进行预测和估计,并且要采取有效详细的措施,尽最大可能的完成既定的工作目标。除此之外,还可以建立健全质量监管体系,制定一个监管标准,比如每亩地的树木数量、定期进行除虫操作等等,严格遵循相关的评估标准,统一工作标准,增强工作的规范性与严谨性。

3.结语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