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传统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8 11:35:5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民族传统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民族传统

民族传统音乐分析论文

摘要:朝鲜民族传统音乐与西洋音乐有着根本上的差异,它具有鲜明的个性。大部分朝鲜传统音乐色彩较暗,音调上是以中国传统音乐音阶为基础的平调和界面调的调式体系。朝鲜民族传统音乐依赖于弄弦法、转声法、退声法及独特的长短节奏型,这些特点具有朝鲜民族传统风格的特征,在本质上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音乐。文章旨在为开拓民族音乐教学体系,研究民族音乐的固有特点,传播和弘扬民族优秀音乐做出贡献。

关键词:朝鲜民族传统音乐特点

音乐风格决定着作品的内特质与民族个性。在民族音乐教育中,辨别音乐风格的问题对教学起着直接的影响作用。从音乐角度分析,音乐风格主要取决于旋律的创作与演奏,了解一个民族音乐的继承和发展,首先要对传统音乐有透彻的了解。

一、朝鲜民族传统音乐的最主要特点——弄弦法、转声法及退声法

朝鲜民族音乐在调式的形式原理和调式体系及旋律特点上都具有自己鲜明的个性。从调式骨干音来看,朝鲜民族传统音乐的调式支柱音和中国、日本的传统调式的支柱音有所不同。由于主音之外的调式骨干音的位置不同,它所产生的调式内各音级的倾向性与其他民族的音乐也有显著差异。朝鲜族传统音乐的调式特点是五声音阶为基础的平调和界面调的调式体系,其旋律也是平调旋法和界面调旋律的进行特点,但到了朝鲜王朝末期,平调虽然还是保留了五声音节,但界面调从五声音阶变为三声或四声音阶,歌曲中看到的平调曲是羽调(平调)《灵山再会》《别羽调打令》等,界面调是《定大业》《三弦灵山会相》等。虽然朝鲜民族传统音乐主要由三音或四音音阶构成,但却具有鲜明的特征,如三音或四音音阶这些单纯音阶构成音乐依赖于弄弦法、转声法及退声法来获得其本身独有的风格特征,这是朝鲜族传统音乐最主要的特点之一,这些演奏法和其他民族音乐演奏法具有本质上的区别。

二、朝鲜民族传统音乐在节奏方面的特点——“长短”

查看全文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国际传播研究

【摘要】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国际化传播的问题与对策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表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国际化传播存在着译介方式单一、文化内涵缺失,意识形态异同、文化传播受阻,传播内容单调、特色彰显不足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完善译介方式,拓展传播渠道;树立全球视野,增进文化认同;丰富传播内容,打造民族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国际化传播对策。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国际化;传播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种类繁多,丰富多彩,是中华灿烂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1960年6月,在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的邀请下,新中国组建了第一支国家武术队参加该国的第二届全运会表演,自此拉开了中国武术对外交流的序幕。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武术的对外交流活动日益频繁,在此背景下,1982年举办的第一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提出要将武术及民族传统体育积极稳步地推向国外,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民族传统体育的对外传播取得了良好效果[2]。在多方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民族传统体育国际化传播的问题日益显露,但随着中国共产党十一届六中全会“文化强国”战略的提出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纵深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对外传播也必将获得更加充分的政策支持与发展机遇,乘上时代的东风,稳步前行。本文旨在众多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完善并补充相关理论,以期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国际化传播提供智力支持。

1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法,在中国知网中进行文献检索,其中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并含“国际传播”为主题,检索到2010年至今的核心期刊及CSSCI文章13篇;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并含“传播”为主题,检索到2000年至今的核心期刊及CSSCI文章121篇;以“意识形态”并含“中西方”为主题,检索到2000年至今的核心期刊及CSSCI文章21篇。其次,在读秀学术搜索中,以“民族传统体育概论”为图书名,检索到图书20本;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概论”为图书名,检索到图书4本。最终,在整体阅览的基础上挑选出了6篇文章及3部著作为论文的撰写提供理论支撑。

2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国际化传播的问题研究

查看全文

民族传统美德分析论文

长期以来,中国伦理学界的一些专家、学者,包括我自己在内,在论述中国原始社会的道德时,都比较空泛,没有具体的资料,一般都是根据马克思的《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摩尔根的《古代社会》等著作来论述的。这些著作对研究中国原始社会及其道德是十分重要的,具有方法论的指导意义。但是,如果不结合中国原始社会具体的伦理道德资料,那么,这种研究只能停留在一般地、抽象地议论上,不能给人们真正展示出中国原始社会先民们的道德风貌。

那么,在我国有没有记载中国原始社会及其道德的资料呢?最近,我抱着这一问题,翻阅了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之一炎帝神农氏的一些资料。我感到,资料是相当多的,遍布于经、史、子、集各类著作当中,其中最重要的文献有《逸周书》、《国语》、《周易》、《左传》、《管子》、《庄子》、《列子》、《韩非子》、《世本》、《新语》、《淮南子》、《史记》、《山海经》、《帝王世纪》等50多本。另外,陕西省宝鸡、岐山、扶风等地发掘出的仰韶文化遗址及龙山文化遗址大都和炎帝的史料有关,把这些资料梳理出来,估计有十多万字。如果我们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整理、研究一下这些文献资料,不仅对认识、填补中国原始社会先民们的道德面貌有很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丰富炎黄文化的内容,总结、继承、发扬中华民族早期的传统美德,搞好当前两个文明建设,也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炎帝时代是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转变的时代

大约从170万年以前起,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祖国的广大土地上劳动、生息、繁殖子孙后代。在云南省的元谋、陕西的蓝田、北京市的周口店等地区,都先后发现了我国最早的原始人类的遗骸和遗物。这充分说明我国从很早的远古时代就有人类活动的历史。

在十分漫长的原始社会里,我们的祖先开始只会简单地用石制工具,考古学上叫做“石器时代”,把只会打制加工石器的阶段叫做“旧石器时代”,把掌握了磨制加工石器的阶段叫做“新石器时代”。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大约经历了几十万年。就在这个过程中,原始人群开始向氏族社会过渡,首先是母系氏族社会出现和形成。大约在公元前6000年左右,黄河中下游和长江流域的许多氏族部落达到了母系氏族社会的繁荣阶段,无论生产和再生产,都是以妇女为中心进行。再经过3000年左右,母系氏族社会开始向父系氏族社会转变,即从公元前3000年的仰韶文化后期向龙山文化时期转变,炎帝及其后裔就出现在这个时期。

据历史文献记载,炎帝在中国历史上确实是存在的。《国语·晋语》说:“昔少典娶有@①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东汉初年的《说文解字》进一步肯定了“炎帝以姜水成”,即姜姓的炎帝之后长于今扶风县内的记述:“邰,炎帝之后,姜姓所封,周弃外家”。随后,不少文献都有关于炎帝活动在姜水一带的记载,即今宝鸡市辖境内。《世本·帝系编》说:“炎帝即神农氏。”东汉宋衷注:“炎帝即神农氏,炎帝身号;神农代号也。”西晋皇甫谧撰的《帝王世纪》说:“有@①氏之女,名女登,为少典妃。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尚羊。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因以我焉。”郦道元在《水经注·渭水》中说:“歧水又东径姜氏城南为姜水。”他认为,《国语》、《世本》、《帝王世纪》中所说的“炎帝长于姜水”之姜水,正是岐水。《括地志》、《雍录》等书认为姜姓原始氏族活动地区在古邰国,即今扶风揉谷乡一带。上述所有记载都说明,炎帝是出生、活动在今宝鸡、岐山、扶风、武功一带。

查看全文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论文

长期以来,中国伦理学界的一些专家、学者,包括我自己在内,在论述中国原始社会的道德时,都比较空泛,没有具体的资料,一般都是根据马克思的《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摩尔根的《古代社会》等著作来论述的。这些著作对研究中国原始社会及其道德是十分重要的,具有方法论的指导意义。但是,如果不结合中国原始社会具体的伦理道德资料,那么,这种研究只能停留在一般地、抽象地议论上,不能给人们真正展示出中国原始社会先民们的道德风貌。

那么,在我国有没有记载中国原始社会及其道德的资料呢?最近,我抱着这一问题,翻阅了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之一炎帝神农氏的一些资料。我感到,资料是相当多的,遍布于经、史、子、集各类著作当中,其中最重要的文献有《逸周书》、《国语》、《周易》、《左传》、《管子》、《庄子》、《列子》、《韩非子》、《世本》、《新语》、《淮南子》、《史记》、《山海经》、《帝王世纪》等50多本。另外,陕西省宝鸡、岐山、扶风等地发掘出的仰韶文化遗址及龙山文化遗址大都和炎帝的史料有关,把这些资料梳理出来,估计有十多万字。如果我们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整理、研究一下这些文献资料,不仅对认识、填补中国原始社会先民们的道德面貌有很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丰富炎黄文化的内容,总结、继承、发扬中华民族早期的传统美德,搞好当前两个文明建设,也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炎帝时代是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转变的时代

大约从170万年以前起,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祖国的广大土地上劳动、生息、繁殖子孙后代。在云南省的元谋、陕西的蓝田、北京市的周口店等地区,都先后发现了我国最早的原始人类的遗骸和遗物。这充分说明我国从很早的远古时代就有人类活动的历史。

在十分漫长的原始社会里,我们的祖先开始只会简单地用石制工具,考古学上叫做“石器时代”,把只会打制加工石器的阶段叫做“旧石器时代”,把掌握了磨制加工石器的阶段叫做“新石器时代”。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大约经历了几十万年。就在这个过程中,原始人群开始向氏族社会过渡,首先是母系氏族社会出现和形成。大约在公元前6000年左右,黄河中下游和长江流域的许多氏族部落达到了母系氏族社会的繁荣阶段,无论生产和再生产,都是以妇女为中心进行。再经过3000年左右,母系氏族社会开始向父系氏族社会转变,即从公元前3000年的仰韶文化后期向龙山文化时期转变,炎帝及其后裔就出现在这个时期。

据历史文献记载,炎帝在中国历史上确实是存在的。《国语·晋语》说:“昔少典娶有@①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东汉初年的《说文解字》进一步肯定了“炎帝以姜水成”,即姜姓的炎帝之后长于今扶风县内的记述:“邰,炎帝之后,姜姓所封,周弃外家”。随后,不少文献都有关于炎帝活动在姜水一带的记载,即今宝鸡市辖境内。《世本·帝系编》说:“炎帝即神农氏。”东汉宋衷注:“炎帝即神农氏,炎帝身号;神农代号也。”西晋皇甫谧撰的《帝王世纪》说:“有@①氏之女,名女登,为少典妃。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尚羊。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因以我焉。”郦道元在《水经注·渭水》中说:“歧水又东径姜氏城南为姜水。”他认为,《国语》、《世本》、《帝王世纪》中所说的“炎帝长于姜水”之姜水,正是岐水。《括地志》、《雍录》等书认为姜姓原始氏族活动地区在古邰国,即今扶风揉谷乡一带。上述所有记载都说明,炎帝是出生、活动在今宝鸡、岐山、扶风、武功一带。

查看全文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论文

长期以来,中国伦理学界的一些专家、学者,包括我自己在内,在论述中国原始社会的道德时,都比较空泛,没有具体的资料,一般都是根据马克思的《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摩尔根的《古代社会》等著作来论述的。这些著作对研究中国原始社会及其道德是十分重要的,具有方法论的指导意义。但是,如果不结合中国原始社会具体的伦理道德资料,那么,这种研究只能停留在一般地、抽象地议论上,不能给人们真正展示出中国原始社会先民们的道德风貌。

那么,在我国有没有记载中国原始社会及其道德的资料呢?最近,我抱着这一问题,翻阅了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之一炎帝神农氏的一些资料。我感到,资料是相当多的,遍布于经、史、子、集各类著作当中,其中最重要的文献有《逸周书》、《国语》、《周易》、《左传》、《管子》、《庄子》、《列子》、《韩非子》、《世本》、《新语》、《淮南子》、《史记》、《山海经》、《帝王世纪》等50多本。另外,陕西省宝鸡、岐山、扶风等地发掘出的仰韶文化遗址及龙山文化遗址大都和炎帝的史料有关,把这些资料梳理出来,估计有十多万字。如果我们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整理、研究一下这些文献资料,不仅对认识、填补中国原始社会先民们的道德面貌有很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丰富炎黄文化的内容,总结、继承、发扬中华民族早期的传统美德,搞好当前两个文明建设,也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炎帝时代是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转变的时代

大约从170万年以前起,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祖国的广大土地上劳动、生息、繁殖子孙后代。在云南省的元谋、陕西的蓝田、北京市的周口店等地区,都先后发现了我国最早的原始人类的遗骸和遗物。这充分说明我国从很早的远古时代就有人类活动的历史。

在十分漫长的原始社会里,我们的祖先开始只会简单地用石制工具,考古学上叫做“石器时代”,把只会打制加工石器的阶段叫做“旧石器时代”,把掌握了磨制加工石器的阶段叫做“新石器时代”。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大约经历了几十万年。就在这个过程中,原始人群开始向氏族社会过渡,首先是母系氏族社会出现和形成。大约在公元前6000年左右,黄河中下游和长江流域的许多氏族部落达到了母系氏族社会的繁荣阶段,无论生产和再生产,都是以妇女为中心进行。再经过3000年左右,母系氏族社会开始向父系氏族社会转变,即从公元前3000年的仰韶文化后期向龙山文化时期转变,炎帝及其后裔就出现在这个时期。

据历史文献记载,炎帝在中国历史上确实是存在的。《国语·晋语》说:“昔少典娶有@①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东汉初年的《说文解字》进一步肯定了“炎帝以姜水成”,即姜姓的炎帝之后长于今扶风县内的记述:“邰,炎帝之后,姜姓所封,周弃外家”。随后,不少文献都有关于炎帝活动在姜水一带的记载,即今宝鸡市辖境内。《世本·帝系编》说:“炎帝即神农氏。”东汉宋衷注:“炎帝即神农氏,炎帝身号;神农代号也。”西晋皇甫谧撰的《帝王世纪》说:“有@①氏之女,名女登,为少典妃。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尚羊。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因以我焉。”郦道元在《水经注·渭水》中说:“歧水又东径姜氏城南为姜水。”他认为,《国语》、《世本》、《帝王世纪》中所说的“炎帝长于姜水”之姜水,正是岐水。《括地志》、《雍录》等书认为姜姓原始氏族活动地区在古邰国,即今扶风揉谷乡一带。上述所有记载都说明,炎帝是出生、活动在今宝鸡、岐山、扶风、武功一带。

查看全文

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研究论文

【内容提要】研究概述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内涵及其特性,分析得出了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基本内核、内在规律、思想约定、思想动力和调节杠杆;说明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是增进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政治统一的象征;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价值所在;是民族复兴的最终表征。

【摘要题】体育研究

【关键词】体育/民族传统体育/内涵……

民族传统体育是从民族共同体文化中剥离与凸显出来的一种民族体育文化形式,是我国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体育文化作为一种人类社会文化的补充与完善,除了具备一般文化的特征之外,还具有自己独特的内涵和民族文化特征。全面、系统、科学地认识民族传统体育,是振奋民族精神、加强民族团结、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保证。

1民族传统体育的内涵及其特征

1.1植根深厚的精神物质文化

查看全文

民族传统美学对现代产品设计的影响

 众所周知,产品设计是一门与其他学科的横向交叉的边缘学科,每一件成功的工业产品,在其造型设计中,产品形态的创造不能只停留在物理体积和外观形态的创造上,还应满足人们对艺术、传统、装饰、民族感的追求,使人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因此,对于审美观的不同而形成的设计观念不同,是产品设计的一大制约点,美学中的种种因素也成为产品设计的考量标准。大家都知道,美学在产品设计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品与功能的美:即基于产品的材质及结构而体现的美,这种美是与产品要实现的功能息息相关。例如一把不锈钢材质的座椅,搭配黑色真皮坐垫,立刻就能提升座椅的档次,也能提高消费者在使用时的舒适度。

(2)产品与形式的美:即基于产品材料的自然属性而展示给人的美,包括产品的形、色、质等要素,同时也与产品的均衡、比例、调和等息息相关。就拿一部手机来说,首先它的颜色、形态要符合人们的基本审美要求,然后它的长宽比例要合理,适合于人手抓握等等。(3)产品与社会的美:其实它是在功能之美与形式之美的基础上提出的,主要体现的是特定社会群体由其生存现状、历史文化而形成的审美价值观。各种不同的国家或民族对美有着不同的理解。比如,黄色在东方是神圣的颜色,在我国古代是帝王的象征,在东南亚各国佛教中,黄色其实是一种神圣的象征与表现。但是,在基督教中,由于黄色却是犹太衣服的色彩,所以,在欧美国家这些被认为是庸俗、低劣的一种色彩表现。上述谈的是美学在产品设计中的基本表现形式,每一种都蕴涵着及其丰富的内容,以下我仅就民族传统美学对现代产品设计的影响做简单的探讨。

1.民族传统美学与产品设计关系的渊源

作为一个民族,其审美观有着自己独特性,这种观念与人们所生活的环境与所处社会的社会意识是分不开的。早在50-6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用一些石材来制作工具,这些都是对大自然中原有资源的重新加工和利用,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这种早期的石器加工,是人们设计萌芽的一种表现,人们开始意识到了外观的美,是一种意识的表现,是实用艺术在人类早期的一种展现。人们因为在使用工具的过程中,发现未经加工处理的工具较为难用,于是经过打磨和修整,呈现出了既有实用性,又有美观性的工具,也就是我们现代人看来的产品的审美意识,是一种设计艺术。当然,由于社会条件的限制,人们的生存得不到有利的保障,民族传统文化更是无从谈起。当社会条件有了改进,民族与社会意识不断增强,人们在制造工具的时候,才逐渐地融入了本民族对美的不同感知。这一点以青铜器为例:中国商朝的青铜器,总是雕刻着一些棱角分明的图案,而这些图案要么体现怪异要么体现狰狞,这与人们长期以来对鬼神的崇拜息息相关。而在同一时期的罗马帝国,不管是他们的青铜器,还是他们的建筑等,上面的雕刻内容不是拥有人类外形的神,就是把鬼神具体化为统治者的模样。这可以视为民族传统美学体现在产品设计中的一个开始: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造就了不同的设计作品。

2.民族传统美学与产品设计关系的发展现状

查看全文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现状及策略

[摘要]近年来随着城市发展脚步的加快,我国也开始进入较为明显的城镇化转型期,在这个过程中我国的文化发展将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情况,并且其生存环境也将面临着巨大的转变。近年来,在“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下,对我国传统体育文化中的困境进行解决,从而获得更大的发展机会和空间。本文就对城镇化转型期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基本情况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希望对这项工作的开展起到更大的帮助作用。

[关键词]城镇化转型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现状;应对策略

我国在某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曾经明确的提出,在现阶段我国的发展过程中,城镇化是主要的建设和工作任务之一,因此要积极的推进这项工作的健康发展。当前,我国政府在制定的经济政策影响下,农村正在经历着较为明显的城镇化转型,其中集中表现在:当前我国农村的实际发展中,其城镇化发展使得人们在很大程度上转变了过去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交往形式,因此在这个背景下,人们的文化和价值观也将产生较为明显的转变。这将影响我国的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和传承面临更大的困难,因此,怎样继承和发展优秀的民族文化是当前需要引起重视的一个重要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本文就将对城镇化转型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情况展开研究,并提出相关解决措施。

一、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起源

在我国的原始时期,也就是人类发展的早期社会,是民族传统体育的起源阶段,因此从原始社会开始,人类就已经开始脱胎换骨,从而形成各种民族的祖先。在原始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当时社会整体生产力较低,因此在狩猎、捕鱼等方面还停留在较低的生产力,并且活动的范围通常在山区或是丛林中,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每个氏族部落都是依靠这种方式进行生存和发展,生产技能也是在这种前提下得以进行的。部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在这种背景下逐渐得到进步和发展,其不仅成为人类之间变相竞争的一种主要方式,并且还使得过去的人们全面提升了生产技能,为生活质量的提升奠定了良好基础。概括来说,我国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各个民族从原始部落逐渐形成了多种技能和宗教活动形式,这也是我国传统体育的起源形式。

二、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主要发展情况

查看全文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多元价值分析

众所周知,体育是现代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一种重要的文化组成形式。根据史料记载,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就从狩猎行为逐渐演化出了独具民族特色的民族体育文化,随后这一文化形式与人们的社会生活不断交织重叠,中华各民族也基于民族传统体育这一特殊的文化表现形式,积极表达了自身乐观进取、勇于拼搏的民族精神。对于我国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学习,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传统民族文化的内部精华,还有利于我们探究中华民族文化体制的多元性,有效提高民族自信,可以说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研究,对于我国民族文化的弘扬和发展建设均有重要作用。就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这一特殊文化命题来说,多元化的体育建设和文化内核一直是我国体育文化与民族文化中不可忽略的文化载体。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一定意义上构建了我国体育文化的基础组成,同时也是我国体育发展的重要借鉴。

近年来,随着党中央对我国传统文化重视程度的不断加大,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多元化价值也得到了正确的认识与肯定,有关专家将其作为民族体育文化相关专业的重要课题,积极梳理挖掘了极其丰富的研究属性,同时也持续涌现了大量优秀的学习成果,本次我们所要评析的就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导论》一书。由梁世君著,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导论》是近年来民族体育与民族文化研究的重要著作,作者对于如何正确看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以及文化自信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全面的探索。书中指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一种珍贵的民俗文化遗产。这种文化形式一直以一种鲜活的形态与民俗的地域节日、宗教活动等息息相关。从内容上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导论》共分为十四章,全面系统地构建了当前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框架,其内容涵盖了社会、经济、宗教、环境等多个要素。

每一个章节的内容均紧扣民族文化主题,从不同层次反映了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性特征,例如聚落性、民族性、生态性以及区域性等。根据不同的要素组织架构,该书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全书的前六章,作者主要论述了现代民族传统体育的核心理论,包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历史、分布态势以及对应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定位等;第二部分为第七章到第十章,作者基于“传统与传承”的方向,详细研究了民族传统体育传承性与民族性的关系,并总结了现代体育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形态以及其具体策略、内容和途径;第三部分为第十一章到第十四章,作者以文化研究为主旨,基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性的特征,提出了未来我国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原则以及战略规划。全书层次分明,内容翔实,在文化自信与民族体育还原的基础上,展现了我国民族体育文化发展的真实效果与未来发展趋势。总体来看,全书以理论、传承性以及未来发展为核心脉络,构建了民族体育的现代及未来发展趋势,可以帮助相关读者真实地了解民族体育的当前状态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导论》一书指出,在当前的社会发展环境下,随着我国对于传统文化关注的热度持续上升,弘扬民族主旋律,提高民族文化认同已经成为当前一个较为迫切的时代命题,需要各界人员的共同关注。而从国家层面来看,民族文化也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一部分,提高民族文化认同也是提高文化自信的重点。体育是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民族体育也应该在自身继承性发展的要求下,保持与传统文化一样的宏观传承思维。作为一个多元化的价值体系,民族体育承载着多元化的文化需求。不同民族意味着不同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念,也需要通过一种体育媒介呈现出文化的多元态势。在该书的第十一章中,作者就基于上述观念,详细阐述了当代上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身特色的发展以及未来的创新改造。作者明确指出,未来我国传统民族体育应该加强借鉴,不断提升自身多元价值,以利于在国际化舞台上展现。当前国内对于民族体育文化的认知还存在一定的保守性,究其原因在于民族性与世界性之间的发展隔阂。对此,作者在该书第十三章中,基于现代化的市场文化交流体系,构建了以文化传导、文化发展、文化产品为核心的具体开发策略,为国内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指明了道路。而在未来全球范围内,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应该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思维,融合文化发展趋势,这对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梁世君

查看全文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分析

1文化疏离: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本质的失真

1.1文化疏离与文化本质的诠释

文化是推动世界发展与进步的重要阶梯,是推动人类社会演绎与传承的根本基础,是诠释全球体育史学上的肇事依据。作为文化合成的核心元素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出现在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样化的新时代语境下,尽管与西方文明有所质差性,但这毕竟是人类历史形态与文化意识形态在现代文明中西方文化的首次相约与结合,这种结合无疑促使了民资传统体育文化内涵与外延在现代化背景下的重新认知与整合。焕然一新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汲取了西方文明的诸多寄养,并逐渐融入到了现代“文化圈”之中,在这种民族同化与异化的大文化族群中,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真正值得中华炎黄子孙所驾驭的文化精髓。但是在享受着现代化与西方文化所带来的欣喜之余,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在承受着激烈的碰撞与变异,这种跨越式发展的现代文明与社会形态所带来的“文化矛盾”与“文化危机”,致使我们难以理性的面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而是脱离之尽情地享受现代化所带来的魅力,从而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失去了文化灵魂,使人类自身无法真实的审视自己,致使受众对传统文化摒弃,对主观文化精髓遗失,促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文化族群之中被搁浅,进而慢慢的失去了自身的价值与功能,也就是文化的疏离。文化的疏离在于社会形态对人类思维意识形态的影响与颤变,以及人类对文化的分解与疏远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与西方文明相互交融之后,必然会产生特定时代内文化的相对先进性与落后性,从而使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本质发生改变,致使文化的本质不仅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相关,还与不同文明形态下人的思想观念、意识形态密不可分。因此,“文化”即“人化”;文化的本质,即“人的本质”。所谓“人化”,是指人在认识、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实践过程中,人类理性精神的外化或普遍化川。[1]文化本质的内涵是建立在人与文化因素相互作用的基础之上的。文化的发展与创新都不能脱离人类生存价值的满足与需要。在文化全球化、文化大爆发、文化大融合、文化大反思的信息化时代下,诸多文化因素都在发生着激烈的冲突与碰撞,从而使文化属性更加富有张力与活力,这是人类对文化意识形态的重新整合与变革。如果没有这种“文化圈”“文化层”之间的相互交融,在文化的构建方面就会出现“文化断层”、“文化断裂”以及文化疏离的问题。目前,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仍然处于坏才不遇状况,优良的民族文化得不到世界文化圈的赏识,致使自身被非物质文化遗产所笼罩,感性文化的多样性决定了自身文化内涵的神秘与深奥,以至于被受众排斥,其根本原因在于感性文化具有虚构色彩,与现代注重具体客观现实文化主义社会产生了“文化拟子”现象,因此,只有把文化本质与人的本质相互结合起来最大限度的满足人类的所需,才能促进文化本质现代化的改革与创新。

1.2“文化矛盾”困境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本质的失真

从历史形态的演绎及矛盾互动理论可知,“文化矛盾”是促使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内在动因。文化的发展与创新、先进与落后体现为人、社会、自然相互作用、相互矛盾的结果,而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向另一种文化形态转型时必然会产生矛盾,这种矛盾会互相调节与整合,从而适应现代化发展的文化大共融圈。然而,如果文化的发展脱离了现代社会矛盾的互动理念就会在搁浅之中表现出失真现象。联系“文化矛盾”理论,对于全面把握文化本质的失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社会形态作为一种历史发展模式,不仅对经济基础具有推动作用,对上层建筑也具有促进价值。文化作为社会形态发展中不可或缺的核心元素,对于重构文化本质的内在结构,促进社会形态的变革,激发文化与诸多社会阅素的矛盾化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正如现代知识经济体制下的文化转型一样,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文化转型期,在中西方文化快速转型的过程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表现出与西方体育文明极度的不协调。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相比存在着一个感理文化矛盾的差异,其主要表现在前者注重精神文化生活的体悟,后者重视物质生活的享乐,以至于出现西方个体竞争的体育文化,中方集体安逸的体育文化。置身于世界体育文化一体化的语境下,作为中国文化的核心要素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必然会受到西方个体文化矛盾的冲击与碰撞。这两种矛盾的交织构造了中国民族体育文化发展的契机,但同时也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侵略,如果不加以审视与筛检,其必然会造成文化本质的丢失与离异,从而失去民族文化的自主权。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文化作为核心要素出现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其内涵与外延都在无形与有形地影响着人类的发展与进步。矛盾作为人与文化相接的归属点,对于促进两者的和谐与平衡具有重要的作用。从中西方体育文化矛盾的宏观视角来看,文化矛盾在信息化社会形态中的主要体现为价值观念、思维形态、认知高度、文化修养等方面。正是因为人类自身矛盾因素之间的互动,致使人类对新兴事物表现出热衷,对本土文化表现出冷落。当今时代在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矛盾极度偏离的状态下,西方的物质文化占据着主导地位,在这种物质文化的诱因下,致使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与现代体育文化的相互矛盾之下被人类所遗弃,从而失去了自身的文化特色。

2文化融合: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本质的原点回归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