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唱法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8 11:32:1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民族唱法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民族唱法

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研究论文

内容摘要: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是两种唱法,有自己的演唱特点和风格,也存在共性和联系。文章对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进行比较,有助于发展声乐艺术,不断提高声乐演唱的水平。

关键词:民族唱法通俗唱法区别联系

民族唱法是以民族语言为基础,嗓音甜、脆、宽、亮为特征,行腔韵味为特色,情、声、字、腔融为一体,并伴以形体表演的一种演唱方法。民族唱法继承和吸取了传统戏曲、曲艺、民歌的演唱精华,借鉴并吸取了美声的科学方法,适合演唱民族创作歌曲及中国歌剧。

通俗唱法,又叫自然唱法或流行唱法,是指演唱通俗歌曲和流行歌曲所运用的表演手段,演唱注重直与平,发声自然、崇尚口语化、对声音偏重“情”。演唱时主要使用中低声区,凭借现代音响设备,常掺用气声、轻声唱法,根据作品内容要求,运用各种舞蹈节律,加入或伴随形体动作,唱、动结合,并善于通过歌唱和听众产生交流。

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作为歌唱艺术的演唱方法,在许多方面有着联系和区别。两种方法在其发声、呼吸、共鸣、吐字咬字以及歌曲演唱风格、艺术处理方面有何异同呢?本文拟对民族通俗两种唱法从各个不同角度加以比较分析,便于人们了解它,以期获得更为明确的认识。

一、两种唱法的共性

查看全文

声乐教学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研究

一、高师学校中声乐课程面临的教学问题

(一)声乐教学的选择单一。当前阶段,在声乐教学中,选择美声唱法还是民族唱法作为教育方向,是音乐教师的研究重点。在声乐教学基础阶段,教师就会让学生根据个人的声音特点、发声技巧以及发展方向等选择一个声乐方向,这种单项选择的教学方法,制约了学生声乐发展的空间,也不利于音乐文化的创新学习。现代声乐教学体系更注重二者的融合发展,其中美声唱法来源于欧洲文化,是结合西方语言的发声特点形成的独特音乐艺术;而民族唱法是建立在传统文化于民族风俗特色的基础之上的,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演唱方式。只学习一种声乐唱法,不仅局限了音乐创新发展的进程,也不利于学生音乐文化系统的完善。(二)教学内容空泛。在高等声乐学校中,受传统音乐课程教学形式的影响,对演唱方向、发声技巧、歌唱风格等方面,划分不明确,实际的教学内容空泛。学生在声乐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往往受固定教学模式的制约。在声乐创作时,可供参考的资料类别较少,一些民族唱法专业的学生对美声学习十分陌生,美声唱法专业的学生很难掌握民族唱法的技巧,降低了学生的声乐学习兴趣。教学内容空泛也在一定程度上掣肘学生声乐学习的整体质量。(三)声乐教学体系缺乏整体性。高师院校的部分声乐课程规划不合理,相较于民族唱法,美声唱法的教学体系更完善,教材编制相对成熟,对教师的教育任务、教学设计与学生阶段性学习要求等都有着教学标准。与此相对应的,民族唱法自由度更高,个人风格特点与民族性表现突出,在教学评价与学生考核方面缺乏成熟的管理体系,使得声乐教学在整体性方面有所不足。

二、民族唱法、美声唱法在声乐上的相同点与发音区别

(一)两种唱法的相同点。歌曲演唱包含两个基础,即语言与旋律。在音乐表达方面,语言是歌唱的前提。传统民间歌曲表演中,歌曲中的发音应该兼顾生动与情感两方面。如果民族唱法中缺乏了特有的民族性表达特征,也就不可能传承至今。与此相对应的,在美声声乐的教学阶段,需要用歌词对音乐进行表述,发声注重元音的饱满、辅音清晰。传统民歌演唱强调对呼吸的调节。将眉毛中间的位置称为上丹田,也叫“天”,肚脐到胸部之间为位置称为中丹田,也可以叫做“气”,肚脐以下三指部位称作下丹田,也可以称为“地”。在歌唱的过程中,按照“天伏地,地伏天,天地贯通,气走丹田”的原则调节呼吸。而美声唱法更注重头部与共鸣腔的协调,通过小腹收缩、放松与横隔膜的控制调整呼吸。(二)民族与美声唱法的发音区别。民族唱法是以传统文化为基础的,依托汉字发音,共有四种音调,结合牙齿、舌头、嘴唇、喉咙等部位协调发音,讲究字正腔圆。发音特征表现为:宽咬字、靠前咬字、横向咬字,发音服从咬字,使声音饱满,具有吸引力。美声唱法来源于意大利语,发音简单,音节中包含元音:a、e、i、o、u以及二重、三重结构的元音,发音表现连贯。前一个词的后音节可以与后一单词的前音调相连,语调顺畅。发音特征是:竖咬字、窄咬字,咬字服从发音,因此共振效果较强。美声声乐的表演还注重现场的发挥,使肢体动作、面部表情与演唱更好地衔接在一起,表演效果较好,更容易引起的观众情感共鸣。

三、民族唱法、美声唱法融合教学的意义

(一)民族唱法、美声唱法的相互促进作用。在美声教学课程中,声部通常被详细地划分为六种,根据不同的声音特色,每一类还可以被细化,这是民族唱法中相对较弱的部分。演唱者的音色与音域受共鸣腔的大小、形状影响,同时歌手音带的宽度、长度与厚度,也是影响音部划分的重要条件。整体共鸣作为美声唱法的另一特征,在整体共鸣持续的时间段内,需要歌手的呼吸与发音之间相互协调,声带、呼吸的振动力量,带动表演者的头部、腔体,形成整体共鸣。民族唱法借鉴美声声乐的整体共鸣,可以让演唱的发音更加和谐,使音调与音色统一起来,在保留民族演唱意境优势的基础上,增强表演者的气势。(二)民族唱法的借鉴意义。字正腔圆属于民族唱法发声、演唱的根本特征,与此同时,也是民族声乐文化表现的高度概括。在演唱时,对歌手发音的正确性与准确性有着十分严格的标准。字正腔圆同时也是美声唱法的表演要求之一,中国演唱形式与美声唱法的融合,更突出元音的发音连贯性,使得美声唱法更加细腻。民族唱法注重意境,通过歌曲表述真挚、深刻的情感特质,让观众有着更直观的情感体会。美声唱法将意境融入其中,不仅可以提升音乐的审美情趣,还能够赋予演唱更高的情感价值。

查看全文

民族唱法的科学性探索

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广义地讲,主要包括传统的戏曲演唱、曲艺说唱和民间的民歌演唱三大类民族演唱艺术,也包括当今较流性的新民歌、新歌剧的演唱和西洋唱法民族化的演唱等,形式繁多,十分丰富。随着世界音乐文化之间的互相渗透,民族声乐作品的创作范围更加广阔,音乐家们在原始民歌的基础上经过改编、提炼、发展、升华而创作出一大批新的声乐作品。这些新作品的创作力度、难度不断的增加,对歌唱者的演唱能力、声音表现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所以,演唱者必须提高自己的发声技巧和艺术修养,在这里笔者将对民族声乐演唱的科学性进行一些探索与思考。

一、民族唱法中的呼吸

自古以来,我国的民歌演唱在呼吸、发声、共鸣等技巧方面已有较高的水平,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气息运用方面,唐段安节的《乐府杂录》中说:“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氮氲自脐间出,至喉乃噫其词……”这里的“脐间出”就是指“气沉丹田”。这与美声唱法中所提倡的胸、腹联合吸气法不谋而合。著名歌唱家卡鲁索说:“一旦掌握了呼吸的艺术,学生也就算走上了可观的文艺高峰的第一步。”①这也就是美声唱法强调的呼吸是歌唱的动力、关键和支持力。呼吸不管在美声唱法,还是在民族唱法中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可以说只有具备良好的呼吸,才能使我们的歌唱更出色,表现人物情感时才能得心应手。

笔者认为,歌唱的呼吸可分三个阶段:吸气、呼气、换气。吸气时,状态自然,吸得深,吸得恰当,气息从口、鼻同时吸入,经过咽喉、气管、支气管到肺的底部,并把气息推向后腰部。动作轻松,自然,不牵强,不僵硬。两肩自然下垂,脖子放松,否则各部肌肉紧张,其他发声器官就不能灵活地有规律地活动。呼气应当平稳,均匀,有控制,呼气的关键是要找到支持点,找到呼吸器官和发声器宫有机配合的力量。呼气时,横隔膜平稳地上提,两侧下肋逐渐回收,使气息通过气管送入声门。应该指出的是,呼气时不仅有这个呼气肌群形成的向上向里的力,同时还有一种与之抗衡的,由吸气肌群形成向下向外的力协同动作。

根据演唱需要,调节抗衡程度,呼气之中保持相应吸气的感觉,吸气之中保持相应呼气的感觉,形成的“呼吸对抗”。得到了正确的呼吸支点,就可以得到有气息支持的声音。换气,这也是歌唱呼吸的重要环节,关系到吸气与呼气能否得以循环往复,关系到已经获得的呼吸支持能否继续保持。决不能在换气时让呼吸的部位往上移动,影响歌声的气息支持。练习时,可以有意识地放慢歌曲的速度,让句间换气有足够的时间和准备,等练到熟练的程度,逐渐加快到要求的速度,恰如其分地进行句间换气,保持歌曲的完整性。运用科学的呼吸方法,才能使声音有着力点,有高频泛音,力度变换自由,富于表现力;也只有这样的声音才能深刻表达歌曲的感情,这样的歌唱当然是最安全、能持久的歌唱。

查看全文

民族唱法中声的用法研究论文

内容摘要:文章结合美声唱法、中国的传统唱法以及通俗唱法,分析了嗓音运用的多样性,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中国民族唱法的用嗓也应同时运用两种混声机能,从而更好地开发高声区的观点。

关键词:民族唱法用嗓真声假声混声

第十二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在原有的美声、民族和通俗三种唱法的基础上,另外增加了两种新的演唱组别,其中一组是“原生态”演唱法。对“原生态”唱法的提法以前是没有过的。当然,也有把各民族传统的、民间的唱法称为传统唱法的。笔者认为,“原生态”即这种意义上的传统唱法。据了解,“原生态”唱法主要指的是:用不受专业院校训练限制的民族原始声音、用民族语言或者地方方言、用传统的表演形式和伴奏形式来展示各民族自己的风采的唱法。记得当时有一位嘉宾现场点评说:“原生态唱法才应该算是中国真正的民族唱法,而大家通常所说的民族唱法,应该说成中国唱法更合适。”虽然这仅是一家之言,笔者倒颇为赞同。

一、唱法的界限

在高校声乐教学体制中,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曾经很长一段时间处于彼此隔离的状态。众所周知,美声唱法是混合声区唱法,从声音来说,真声假声都用,讲究的是混合声区,混合共鸣,声音真假混合,共鸣同时出现,声音都是按音高比例的需要混合着用真假声和共鸣的。那么,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是否有些共同之处,它们之间的界限究竟是什么?专家们已作过很多见仁见智的探讨。归纳起来大致可以从两方面来加以区别:唱法训练和共鸣的不同。

首先,是唱法的训练。如果全面地考虑世界歌唱艺术,我们所说的唱法上的区别,是指唱法本身嗓子的力量以及真假声的比例是什么状态,要混合到什么程度,是以真声为主还是以假声为主。其次,是共鸣的不同。美声唱法是全共鸣,即全身作为共鸣体,而有的唱法只用部分共鸣。有的唱法共鸣用得比较明亮,有的共鸣相对来说用得稍暗一些,有的不需要唱到那么高,有的不需要唱到那么低。共鸣腔体的运用,用上部、用中部、用下部都不尽相同,这是区别唱法的几个方面。

查看全文

民族唱法呼吸的教学艺术探讨

一、树立正确的声乐教学观

1、在声乐教学中,要保护和培养学生个性。音乐教育界的老前辈王品素老师,在民族声乐艺术的教学上大胆实践走出了新路子,十分呵护来自不同民族地区学生自身独特的民族风格,在保持原民族风格的基础上,稳步而又大胆地进行创造性地教学,这样培养出的歌手,她们的演唱具有独特的个性特征,不会是一个模样。

2、要求学生把美声与民族唱法分开。一提到唱民歌,认为把声音变嗲,把字读成片儿就是民族唱法,一唱民族歌曲就把腔体打开,咬字也含糊不清了。遇到这样情况,教师要要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的声音观念:启发学生有一种合理的气息支持作用,有正确的声乐教育观。

二、教学中民族唱法的呼吸训练

1、民族唱法中呼吸方法

1)吸气

查看全文

美声唱法对民族声乐教学的影响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民族声乐也在飞速发展,逐渐完善,而美声唱法也随着全球化趋势传入中国,受到国人的关注和喜爱。两种唱法虽然产生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发展脉络不同,各有其突出的演唱特点,但二者又存在较多的联系,可以相互促进,互利互惠。因此当前众多音乐研究者倾尽心血探讨二者的相同与不同之处以及可以融合的方面,希望通过深入研究二者唱法的融合更好的引导学生,培养学生更扎实的演唱功底和技巧,指导民族声乐教学更高效的进行。

关键词:美声唱法;民族声乐;借鉴意义

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一直是声乐艺术领域研究和讨论的重要课题,中国的民族声乐和西洋的传统声乐在歌唱技巧方面存在着一些共同的规律,同时也各具风格特征,无数的教学实践证明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不仅不会矛盾还能在演唱技巧、咬字吐字、情感表达等方面可互相借鉴。美声和民族声乐因为产生的文化历史环境不同,再加上中西方人的审美需求不同,二者在发音和文字处理上有明显的区别,这些差异也为二者的融合,为民族声乐借鉴美声的优势创造了可能。民族唱法在声音上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声音“明亮,高亢,清脆”,这些词汇充分体现了民族声乐具备的独特的色彩特征。

一、美声唱法促进民族音乐的发展,以及规范化、科学化的发声

民族声乐可以借鉴美声打开喉咙演唱的唱法。打开喉咙演唱,是唱出丰满而圆润的声音的必要途径。打开喉咙最为有效的办法就是有意识地进行伸出舌头、喉部肌肉向外扩张的练习,这样的练习能够逐步建立起喉咽部的腔体,练出咽壁的力量。民族唱法由于受到独特的语言发音特点的影响,声音比较靠前,喉部肌肉容易紧张,呼吸较浅不深入,这就需要借鉴美声唱法中“打开喉咙”的方法,使多余的肌肉力量在发声时得到解放,充分运用声带歌唱,让声音更为松弛、灵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墨守陈规,忽视知识之间的联系,要以开放的心态,灵活变通的教学。要注意引导学生借鉴美声在发声方法上的“打开喉咙”演唱的特点,让民族声乐更加圆润灵活。

二、借鉴美声的唱法,促使民族声乐发展到更高的水平层次

查看全文

民族唱法在高校教学的运用

[摘要]在新时期民族唱法蓬勃发展的今天,作为一名从事民族唱法教学的教师,更应该以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为基础,挖掘历史、把握当代,不断为民族唱法的发展和创新作出微薄之力。以此,笔者通过演唱风格、演唱方法和教学特点三个方面论述,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总结对民族唱法在高校教学的特点和应用。

[关键词]高校声乐教学;传统民族民间唱法;民族唱法;时代文化背景

每每谈及民族唱法,总不可避免引出其起源、发展、审美的大讨论,作为从事艺术高校民族唱法教学的教师,笔者认为从艺术发展规律而言,民族唱法的产生是有根可寻的,现今的艺术成就也是其发展的必然结果。如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美学》论著中曾说“各门艺术都或多或少是民族性的,他们与某一民族天然的资禀密切相关”。从上古时期声乐曲《弹歌》到春秋战国时期的《诗经》《楚辞》、至汉代乐府民歌、唐代大曲、宋词、元曲、学堂乐歌、艺术歌曲再到新中国成立以来以民间曲调为素材而创作的新民歌和艺术歌曲,从广义的角度而言,中国民族声乐已生生不息绵延千年。笔者认为中国的民族唱法是中国伴随着以多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生活方式,伴随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经长期文化积淀所显示出的具有中国声乐美学特征的艺术形式,并在传统民族民间唱法的基础上,借鉴运用西洋美声唱法,并保持浓郁的民族风格,通过不断地博采众长,形成了新时代文化背景下的中国民族唱法。

一、民族民间歌曲演唱与艺术个性的形成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地大物博,幅员辽阔,在历史的长河中,各民族、各地区的音乐文化元素交汇融合,呈现出了“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风”的文化面貌,形成了中华民族丰富绚丽的民族、民间声乐作品。它们的演唱难度不高,所以非常适合初、中级阶段学生夯实演唱方法、建立演唱风格,同样也是歌唱家形成艺术个性的必经之路。中国的民族、民间歌曲是建立在不同地区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语言又是文化多样性的显著表征,因此学习并演唱好民族、民间歌曲建立演唱风格,通过语言作为切入点是最为有效的方法。明代魏良辅《曲律》中提出:“曲有三绝,字清为一绝:腔纯为二绝:板正为三绝。”这里所说的“绝”是指歌唱的绝技。他将“字清”列为三绝之首,可见其重要性。笔者将字清继而细分为两个部分,其一是语言风格,其二是咬字特点。在语言风格方面,以《沂蒙山小调》为例,这首山东民歌是民族唱法教学中常用的教学素材,这首作品演唱难度不大,音域只有一个八度,但在演唱作品时其中的虚词“那个”经常会出现一个明显的错误。“人人(那个)都说(哎)”在演唱时将“那个”的“nàgè”唱成“nèigè”,从作品风格特点而言,山东临沂作为《沂蒙山小调》的诞生地,在当地的方言中,“那个”讲成“nàgè”,虽然在平日讲话中“nà”和“nèi”在表达意思上并无明显差别,但在演唱这首民歌时,应该唱成“nàgè”,方能符合这首民歌的风格。方言是语言的地方变体,也是地区文化的显著特点,民族民间歌曲风格的形成与当地语言文化有着极强的关系,在教学工作中通过对方言的研究可以有效避免演唱中“北人南相”的情况,更加生动且准确的表达作品的艺术风格,所谓“味儿”对了“声音”自然也就对了。其二,歌唱性的咬字是区别于日常说话而言的,即“咬字头、引字腹、归字尾”。“咬字头”是抓住字的声母,中文唱词的声母大都是辅音,是不发出声音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唇、舌、牙、齿、喉”五音(详见表1)。演唱时字头要收拢,并且嘴唇不附带过多的力量;“字腹”是能延长发响的韵母,在字腹部分,保持腔体处于打开位置,将字腹顺利的引入腹腔,并且收住;歌唱中,一般字头要唱的短,轻,准[1]。“归字尾”即将韵母放置腹腔收住,在腔体内演唱,笔者在此用“咬”和“归”来区别字头辅音和字尾元音的不同唱法,将辅音元音区分开来,达到“整身唱”的概念。千百年来,历代声乐家们对歌唱中的咬字吐字,无不提出严格要求,清代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学唱之人,勿论巧拙,只看有口无口。听曲之人,慢讲精粗,先问有字无字,唱曲无口,与哑人何异哉?”在歌唱中清晰准确灵活的字音行腔不仅能准确深刻地表达作品的内涵,还能让听众感受到艺术形象及所要塑造主体的思想感情。演唱者需要通过刻苦的训练以及细心的推敲,方能达到“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的艺术高度。

二、辩证与统一的演唱方法

查看全文

黄自歌曲的艺术价值与民族唱法诠释

【摘要】中国古诗词是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宝藏,了解它、走近它,是当代学生的责任。而黄自是我国近代音乐史上一位极为重要的作曲家,他的音乐作品在20世纪30年代属于高水平。随着民族唱法近年来不断探寻与摸索,已经有了相对完整独立的声乐体系,民族歌曲的演唱者致力于用改良后的民族唱法来诠释古诗词歌曲,并为其带来新的生命力和新的韵味。本文站在黄自古诗词艺术歌曲这一角度,分析古诗词歌曲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黄自;古诗词歌曲;民族唱法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从古至今有无数诗人写下了经典诗词,继承我国古典诗词精华,弘扬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是中国古典文学和音乐的完美结合,是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艺术,充分表现出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古诗词歌曲的发展概况

古诗词歌曲能发展到今天,离不开中国音乐家们的努力和付出,中国音乐家一直在为创作具有中国风格的古诗词音乐不断求索,那么,在当代,古诗词歌曲发展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就拿作曲家赵季平老师的《佳节思亲》和作曲家敖昌群老师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这两首古诗词歌曲进行分析。首先古诗词歌曲对于歌词内容的平仄有严格的要求,从声调上讲,必须是平仄相间,类似于“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这种模式,而且声调是中文特有的,它是一个汉字必备的语音特征,不像英语仅有音节特征。除注意声调外,古诗词歌曲还完美地展现了“起、承、转、合”的结构韵律。这些都是最基本的创作要素。例如,在《佳节思亲》中,“独在异乡为异客”是“起”,并提出问题;“每逢佳节倍思亲”是“承”,对上一句话进行巩固;“遥知兄弟登高处”是“转”,这里转入下一个话题,并为结尾做准备;“遍插茱萸少一人”最后整合整首诗。虽然《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一首词,没有诗那么对称,但总体上也是保留着中国传统的“起承转合”的结构。古诗词歌曲的歌词都是经过历史的打磨遗留至今,诗词的内容无不是文豪大家的心血之作,正如《佳节思亲》是唐朝诗人王维的作品、《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作品,两位的作品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

二、黄自古诗词歌曲的艺术价值

查看全文

声乐教学中美声唱法民族化研究

摘要:美声唱法的科学性毋庸置疑,自引入我国以来,美声唱法对推动民族声乐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与民族音乐文化呈现出交融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声乐教学中美声唱法民族化的运用越来越受到关注。基于以上原因,本文简要分析了声乐教学中美声唱法民族化的必要性,并从气息、吐字、风格、情感、表演等几个方面探讨了美声唱法民族化在声乐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旨在进一步提升美声唱法民族化的运用水平,从而充分发挥美声唱法民族化在教学服务及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发展等方面的价值。

关键词:声乐教学;美声唱法民族化;民族音乐;文化传承

美声唱法是世界上公认的科学化的演唱方法,上世纪三十年代,美声唱法传入我国,至此之后,国内高校声乐教学中大多以美声唱法为主,其覆盖面越来越大。但需要注意的是,受到民族文化和语言差异的影响,在用美声唱法演唱中国民族化音乐作品的过程中,需要对语言的元音进行改变以便于歌唱,同时要通过元音来更好的接触语言,这就涉及到音乐艺术与语言艺术的结合。在美声唱法不断普及和推广的背景下,其与民族音乐的融合越来越受到关注,这也赋予了美声唱法民族化的教学研究价值。基于以上,本文简要探讨了声乐教学中美声唱法民族化运用的相关问题。

一、声乐教学中美声唱法民族化的必要性分析

我国民族声乐文化艺术涵盖内容众多,例如戏曲、民歌、说唱等都属于民族音乐文化艺术的范畴。美声唱法的发音方式科学合理,通常用来衡量声乐演唱水平,由此可见,在保持民族声乐文化艺术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引入美声唱法是十分必要的,声乐研究者需要对美声唱法民族化问题进行研究。美声唱法民族化的内涵是以科学的美声演唱发声来提升民族音乐演唱水准,但前提是保证民族音乐文化艺术特色和神韵[1]。东西方人在生理结构及审美追求等方面的差异性较大,美声唱法民族化需要将美声唱法“嫁接”到民族声乐中,以美声唱法演唱民族音乐作品,探索美声唱法在民族文化背景下运用和发展的可行性,从而创新出新的音乐风格,这才是美声唱法民族化的核心所在。自上世纪三十年代以来,许多声乐研究者积极探索,在不丢失民族音乐文化艺术特色的前提下积极借鉴美声唱法技术,这对于促进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对于提升声乐演唱技术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由此形成了包含民族神韵和颇具时代特色的音乐风格。在我国老一辈声乐及声乐教学研究者中,不乏探索西方美声发音方式和演唱技巧的先驱者,并在民族声乐文化中融会贯通,例如才旦卓玛、王昆、郭颂等在声乐研究的过程中始终不忘初心,保持我国音乐民族化和本土化之特点,并积极借鉴美声唱法之精华,对于促进我国声乐艺术的完善与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美声唱法民族化的研究正式步入了摸索阶段,但个性鲜明的审美特征还未完全形成[2]。德德玛、李双江等歌唱家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不断摸索美声唱法民族化发展,并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音乐审美特征,与老一辈艺术家相同的是,他们都坚持以民族特色和民族韵味为基础的原则,这也是这些歌唱家及其作品广受欢迎和喜爱的根本原因。对于声乐教学来说,其不仅承担着培养声乐人才的任务,同时肩负着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重大使命,因此,在声乐教学中应当积极的运用美声唱法民族化,发挥其音乐传承价值,创新出符合大众审美要求的艺术形式,以此来让我国民族音乐在世界音乐之林中保持活力。由此可见,在声乐教学中运用民声唱法民族化是十分必要的。

二、声乐教学中美声唱法民族化的具体运用

查看全文

美声唱法对民族声乐教学的意义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艺术审美意识也发生了变化。民族声乐是我国传统艺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艺术表现形式在社会中受到了人们的追捧与喜爱。当前我国许多高等教育院校都开设了声乐专业,在开展实际声乐教学过程中,民族声乐教学缺少了一定的教学理论。因此,可以通过借鉴美声唱法来完善高等师范院校民族声乐教学。在美声唱法的影响下,有效提高了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的实效性,促进两种艺术形式的融合发展。

关键词:美声唱法;师范院校;民族声乐;教学借鉴

对于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所培养的人才,主要的就业方向是中小学校音乐教师。因此,其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可以更好地让学生能够体现出较浓郁的民族风格。因此,高等师范院校声乐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不断创新,为学生构建出多元化的教学平台。通过将美声唱法与民族声乐教学进行有机结合,让两者之间形成紧密的联系,可以实现两种声乐艺术形式的相互融合与借鉴。在开展高等师范院校声乐教学过程中,应该以继承民族声乐为目标,通过借鉴西洋声乐艺术,让民族声乐可以向着科学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最终实现让民族声乐成为广大民众所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基于此,针对美声唱法对高等师范院校民族声乐教学的借鉴进行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高等师范院校民族声乐教学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声乐教学经过多年的发展,初步实现了美声艺术与民族声乐教学相融合格局。从而可以在其专业中延伸出了多元化的艺术风格,丰富了我国民族声乐的教学理论,并促进了高等师范院校民族声乐教学的发展。从当前我国高等师范院校民族声乐教学方式来进行分析,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构建起了以美声为主体的声乐教学模式。通过美声唱法的学习,高等师范院校声乐专业学生可以对我国民族声乐作品进行兼顾演唱;2、充分借鉴美声唱法理论。民族声乐教学过程中,借鉴了美声唱法教学理论,让学生掌握科学化、系统化的演唱技巧,主以民族声乐为主要演唱内容,有效实现了中西方艺术的完美融合。

二、美声唱法与民族声乐之间存在的区别分析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