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自治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8 11:10:5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民主自治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突出民主自治 强化社区功能
2002年3月,在国家、省、市民政部门的指导下,我区从“改革街道管理体制,强化社区自治功能”入手,对所属淮海路街道管理体制进行了首创性的改革试点,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业绩。一年来,在街道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我们通过社区民主自治的发展,逐步实现了社区工作从“为民做主”向“由民做主”转变,社区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民主自治意识明显增强。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转变政府职能,改善民主自治的环境
我区在推进街道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把着眼点放在转变政府职能,强化社区自治工作上。主要抓了四件事:
一是简政放权,为社区自治创造宽松的自治环境。结合街道体制改革,按照“政事分离、政社分离,责、权、利相配套”的原则,积极探索建立政府与社区互动的具体运行机制。实施计划生育管理体制改革,为社区居委会配备专职计生协理员,实现计生工作重心下移;设立社区卫生医疗站,实现卫生服务进社区;建立劳动保障所,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社区劳动保障体系;建立专职和兼职治安队伍,确保一方平安,维护了社区的稳定。二是依法选举并选聘了一批综合素质较高的社区工作者队伍。社区工作者在民主自治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们在社区干部使用中,一方面采取“公开招贤,定岗竞争,择优入围,民主选举,选聘录用”的办法,从100多名竞聘的人员中依法选举出和录用一批综合素质较高的社区干部,经过户代表直接选举,有9人当选为社区居委会主任,有11人被社区居委会选聘为社区工作者,平均年龄比上届下降了36岁,其中党员占56%,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41%;另一方面,为适应工作的开展,我们组织社区干部进行了系统的业务培训,建立了社区工作者资格论证制度,经区统一考试合格后,有433人取得了上岗资格证书。现在的社区干部与原来居委会那种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的“居大妈”形成鲜明的对比,他们为推进社区的民主自治进程中注入了活力。三是建立了社区工作站。为了培育和引导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和居民群众参与公共事务的管理,强化社区自治功能,实行行业化管理。从去年11月开始,三个社区居委会都普遍建立了社区工作站,并组织居民开展了文化娱乐、扶贫济困、社会捐助、志愿者服务等一系列社会事务活动。四是以培育社区自治能力为目标,开展社区居委会“减负工作”。结合街道体制改革,我们对社区存在的牌子多、台帐多、考核评比多等问题集中进行清理。明确规定,社区只挂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两块牌子,只上墙社区组织机构、社区党建、社区概况三块牌子,职能部门不得另设机构,另挂牌子。各职能部门不得对社区进行各类名目繁多的考核评比。对职能部门和社区居委会承担的的职能重新梳理和界定,对不属于社区居委会职责范围内的事项未经协商认可,社区居委会有权拒绝,社区台帐统一为“五加一本”。同时,我们还为每个社区居委会配备了电脑,将社区的各类台帐全部纳入计算机管理,提高了社区自治能力和工作效率。
二、强化社区民主自治,提升社区建设水平
我们围绕强化社区民主自治,提升社区建设水平这一目标。一是抓制度建设,为开展民主自治构筑有效载体。如社区民主选举制度、社区居民决策制度、社务公开制度、财务独立制度、社区服务承诺制度、评议制度,以及居民代表成员联系群众制度,社区居委会定期向居民代表大会述职制度等,使社区各项管理与服务体现社区居民要求,激发了居民群众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抓社区活动,为开展民主自治打下良好的基础。社区为居民办实事时,一改过去那种一包到底,吃力不讨好的做法,实行“小巷总理搭台,居民自唱大戏”的自治模式,自治管理取得明显成效。我们在实践中发现,要规范居民的言行,仅靠说教远远不够,通过制定社区居民公约,引导大家自我约束、自我教育,反而能收到无声胜有声的成效。淮海路社区的不少居民反映,社区养狗给他人带来很多不便,有时衣物被风刮落,恰好落在狗屎上,为了卫生,只好把衣服扔掉,而且有时半夜某家的狗乱叫,严重影响居民休息。经过社区居民代表大会讨论,社区制定养狗必须持有养狗证,一律圈养,外社区人不得到本社区遛狗等一系列养狗“公约”,并在宣传栏公布,让居民互相监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三是抓社区服务,为开展民主自治建立有效平台。我们始终把社区服务作为社区建设的龙头来抓,加大投入,完善淮海路社区服务中心、老年公寓等硬件设施建设。同时,以创建示范社区为重点,开发了一批贴近居民、贴近生活,能满足群众多元化需求的服务项目。如“老年人服务队”、“便民服务队”、“邻里互助服务队”、“金点子信箱”、“社区戏曲”等活动,激发广大居民建设美好家园的热情,营造了一个“人人关心社区、社区关爱人人”的良好氛围。
如何增强社区民主自治功能
*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对社区民主自治的最基本组织——居民委员会的性质、权源、主要任务等都作了明文规定。但实际上,长期以来居委会没有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运作,而是被变相地视为最基层一级的行政组织。居委会干部直接或间接由街道任命;居委会干部工作的好坏只由街道通过考核作出评判,而没有居民的参与;居委会的工作任务远远超过了《居组法》规定的任务。不可否认,居委会这种有悖于宪法和法律的运作方式,在计划经济和社会转型时期,为政府分担了大量工作,对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推进,随着我国加入WTO,这种运作方式将会变得越来越不适应。
一、当前增强社区民主自治功能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从认识上来看,对增强社区民主自治功能的理解还有待于深化。目前我国社会正逐步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行政一体化社会结构向政府、市场、社会三大结构分化和整合转变,与此相适应,社区建设中政府也要适时改变直接包揽社区事务的状况,确立社会本位的认识,把发育社会、培育社区作为政府的目标,注重民间群众社区参与的自主性、积极性培育,只有实质性的转换城市基层社区管理模式,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民主管理模式,才是社区发展的目标所在。但是很多人还没有认识到按照《居组法》增强社区自治功能是改革党的领导方式,巩固城市基层政权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因而,还没有引起普遍的重视,没有把社区民主建设作为一项紧迫的政治任务来抓,拘泥于按照纵向的行政方式管理社区,习惯于将居民委员会视为城市政府行政管理的“末梢”。
(二)从政策上来看,增强社区民主自治功能还缺乏规范性文件的指导。虽然宪法和《居组法》对在社区开展民主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但是究竟怎么操作,如何处理街道与居委会、居民区党组织和居委会的关系,还缺乏规范性文件的具体指导,因而造成居民委员会、居民区党组织和街道的关系不顺,主要表现为两个关系的错位。一是街道和居委会的关系错位。随着上海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街道办事处工作事务急剧扩展。街道通过自己所掌握的政治和经济资源,将居委会“改造”为自己的“派出机关”,并将大量琐碎的行政事务交给居委会执行,从而使居委会走上了“行政化”轨道。居委会的居民自治功能由此发生严重偏离。因而在城市现代化进程向更深层次推进时,居委会的自治功能难以发挥,而单靠行政力量实现社区的成功治理又有些力不从心。二是党支部与居委会关系错位。许多居委会和党支部实际上是两块牌子,一套班子。虽然党章明确规定社区党组织享有领导权,居民自治组织享有自治权力。但由于对二权无明确界定,实践中就出现了权限不分、职责不明。有的将两种完全不同性质的组织交合为一体,党组织包办了社区居民自治事务,居委会实际上成了党支部的执行机构,从而制约了居委会自治功能的正常发挥,使得居委会的自治功能萎缩,社区居民参与积极性降低;有的党组织不知如何对居委会实施领导,对民主自治不能发挥主导作用,使自身成为各种矛盾的焦点。
(三)从理论上来看,对增强社区民主自治功能,推进社区民主建设研究的力度不大。社区民主建设,是新时期社区工作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它在理论上的研究还远远滞后于实践上的发展。随之而来的是,社区民主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形式和内容、运作机制及规律等等,都需要从理论上进一步深入研究,否则,无以指导当前的实践。在我们对杨浦区五角场浣沙四村这一直选示范点的调查中发现,虽然“直选”推进了社区民主和自治建设,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候选人的推荐上,由于现代城市社区的特点和都市人生活的习惯,人们相互之间缺乏足够的了解,如何使直选做到公平、公正;在直选中行政干预尺度是否得当,怎样才能变居民的被动参与为主动参与,跳出原来的“包办”式选举;居委会选举程序性制度欠缺,如罢免社区居委会成员的程序,包括罢免案的提出、罢免的方式等等问题,都需要理论工作者作深入细致的研究。
(四)从实践上来看,社区民主建设的工作还处在起步阶段,居民群众的参与率有待提高。美国学者卡尔·科恩认为,所谓民主,是一种社会管理体制,“参与”是其中关键性的概念。社区参与是社会整合和稳定的基础之一,体现了社区成员对共同利益和需求的自觉认同,有助于发挥社会成员的主动性、互助性、自觉性。只有居民广泛参与社区事务,才能培养社区意识,形成社区范围内有效的组织结构和运作机制,最终实现社区发展。从我们的调查来看,目前社区居民的参与意愿与参与行动都是不够的,首先表现在居委会的选举上,街道对居委会干部选举的过多干预或影响,加上居委会干部连任现象较普遍,有向“职业化”发展的倾向,造成居民对选举的兴趣与信心下降,导致选举参与率低。其次,总体参与率分布不均。从年龄看,参与社区活动的主要是离退休人员和中小学生,在很多社区都有老年活动室,有为学生开办的种种教育活动,但却很少为中青年人提供社区活动的平台。再次,居民参与程度不深。居民大多数情况下,只是参与社区事务的运作,而很少参加决策与管理,比如说配合居委会的社会救助活动、计划生育工作、文化宣传工作、卫生绿化工作等,都是一种被动的行为,未能真正体现居民自治,从而导致居民社区参与的弱化,对社区公共事务、公共活动的态度冷漠,所以居委会发动的各种社区活动难以引起居民的强烈响应,有时甚至遭到非议与责难。最后,社区建设中一些活动流于形式,有的未能真正代表群众利益,挫伤了群众参与的积极性。比如,为了迎接上级检查而打扫公共卫生、搞文艺汇演等,都没有真正考虑居民的需求,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同时也增加社区建设的成本。
社区民主自治工作情况报告
社区是个小社会,是城市的细胞,担负着党和人民政府与广大人民群众联系的桥梁和纽带,社区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和各项政策在群众中落实、贯彻,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安定、社会稳定。
镇社区是以集镇的居民户、沙钢、电厂、联合铜业等企事业单位拆迁户组建而成。共有常住居民6300多户,11700余人,分为29个居民小组,暂住人员余人。近年来,社区将推进社区法治建设作为提升社区服务功能、建设和谐稳定社区的重要抓手,坚持依法办事,依法管理社区各项事务,不断加强组织建设,建立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长效机制,实行重大事项决策公示和听证的居民自治制度,坚定不移地走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社区建设发展之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由于社区加强了法制建设,化解了群众心中的疑虑和矛盾,几年来,邻里团结、和睦相处,无矛盾上交、无越级上访、无重大刑事案件发生。主要做法有:
一、依法办事,做到公平公正公开
社区的主要工作就是服务居民。在服务过程中,涉及群众利益的事务比较多,也比较复杂。我们在做工作时,坚决做到依法办事,不带私心、不谋私利、不计较个人得失。同时,通过橱窗、板报、召开会议等宣传形式,把宣传工作做到位,使居民群众关心的事、工作做到家喻户晓。在实际工作中,依托《村民自治组织法》,实行民主、公开的管理模式,把一切权力交给居民代表大会,大事小事由居民代表大会决定。依托有关法律,建立了一整套的工作制度。对于修补房屋、铺设道路、困难救助等大事均实行“集中酝酿、民主论证、意见反馈、公开表决”的系统决策,制定了“干部提议、群众商议、居民代表会议决议”的工作程序,并设立监督小组,让居民群众充分享有自己的权利。低保户、困难户的认定工作与居民利益息息相关,稍有不慎就可能引起群众矛盾。社区在这方面实行民主评议,打破人情关,力求真实性。以往困难户找社区,变社区主动关心帮助困难户。具体做法是:低保户、困难户将申请送给居民组长,由居民组长会同辖区内的居民代表一起去调查该户的家庭收入情况,调查结果与困难户见面核对,如有疑问则由专管员组织其他辖区居民组长、居民代表交叉调查,核实后再提交社区审核:社区觉得有疑问,再明察暗访。通过几个回合,基本准确后再在居民代表大会上进行民意测评,实施打分制,并当众公开结果,然后公示、上报。几年来社区上报的低保户、照顾的困难户准确率为100%,没有一个被退回,没有一个群众上访。工作力求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依法保障了居民的利益,得到了居民的一致认可。
二、依法协调,解决群众矛盾纠纷
协调居民之间的矛盾,是社区的一项重要工作,处理不好,极有可能引发矛盾上交、上访等,影响社区稳定和谐。遇到此类情况时,坚持从实际出发,依法为主,以情以理为辅,协调各类矛盾纠纷,解决矛盾上访的困扰。具体工作中,一方面,积极主动联系派出所、交巡警中队、司法所等部门,积极开展“法律进社区”活动,及时宣传与居民有关的法律法规知识,提升居民的法律意识,使居民熟悉法律服务渠道,依法维护自身的权益。通过提高居民法律知识知晓率。另一方面,居民发生矛盾纠纷后,社区在充分调查矛盾缘由后,邀请司法部门专家与社区群众代表一起,与矛盾双方进行沟通协商,通过帮助教育,解决双方矛盾,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因居民乱搭“露天灶”,引发了火灾事故,直接经济损失数千元,事后社区深入现场调查,了解事故发生原因,认真听取居民意见,得知少数居民因物价上涨,为节约开支,在家前屋后私搭“露天灶”。针对此次事件,首先,对私搭“露天灶”的居民进行说服教育,从法律层面详细了解了利害关系。随后,根据新加坡社区管理经验,当月在社区小礼堂召开居民代表大会,邀请了派出所、城管、村建办、综治办、社区办等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出席会议。会议要求大家实话实说、民主决策。会上,详细介绍了火灾原因、受灾情况,居民代表们谈了感受和乱搭建的危害,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认为贪小利必有大害,一致形成了取缔“露天灶”和严禁私搭乱建的决议。会后,社区立即将决议进行公告,并成立专项督察组。居民的“露天灶”在4天内全部自行拆除。正是因为坚持依法调解,居民的矛盾得到了快速圆满的解决。
加强社区民主自治建设 大力推进依法治区加强社区民主自治建设
近年来,我区社区民主自治建设总的感觉是政府重视、职能部门思路开阔、工作务实、特色明显,主要反映如下几个方面。
一、政策配套措施比较完备,社区民主自治的工作基础较好。我区社区建设的起步较早,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当时的特点是民政对象为服务重点,政府制定并实施了《白下区社区服务三年规划》;九十年代,我区以争创社区服务的发展为主线,社区服务得到拓展和深化,我区先后被省、市命名为社区服务示范区、社区建设实验区。进入本世纪,特别是近几年,社区建设被区党代会列为全区工作的要点,纳入政府的目标管理,加大了硬件投入,区社区服务中心等区级标志工程相继建成,各街道的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取得突破性进展。与此同时,区政府于2000年初召开了社区建设大会,并制定了《关于加强居委会建设的意见》,明确居委会不再重现与社区服务无关的经济活动,居委会职能得到规范,居民主任的工资待遇进行过几次大的调整。按照“六有、六统一”的标准,在硬件上打造“精品居委会”,调整了居委会的规模,进行社区组织体制改革试点,尝试新的工作方式和运行机制,理清台帐,为社区居委会减负。这些举措在实际工作中尽管遇到各种问题和困难,但至少说明政府对社区民主自治在社区建设中的地位作用的认识是充分的,也确定为社区民主自治建设进入到目前这样一个崭新的阶段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加大工作力度,社区自治功能得到强化。在政府和职能部门的正确引导下,各社区就社区党建、社区居民选举、民主决策、社务公开、社区服务承诺、社区评议、社区居民代表大会等建立了各项制度,为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打下基础。在抓队伍方面,民政局对全区360多名社区工作者进行了职能培训,注重提高他们的素质。在2000年游府西街社区直选社区居委会组成人员获得圆满成功后,2003年又在全区采取以户代表直选方式产生第二届社区居委会。由直接方式产生的社区居委会,不仅架构了新社区组织体系,直选过程的本身也是对居民以及社区工作者的一次直观的民主自治的教育。我区的做法得到了省、市以及国家民政部的高度评价,其经验也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大面积推广。在抓社区服务方面,我区始终把社区服务作为社区建设的龙头来抓,在打造“爱心驿站”、“特殊家庭子女教育辅导站”、“残疾人就业培训中心”等老品牌的基础上,最近又创出了“康爱百姓服务站”、“爱心求助门铃”和“社区110”等一大批贴近居民生活新的品牌和亮点,不断丰富社区服务的内容。
三、注重工作创新,不断推进社区民主自治向纵深发展。这几年,区政府和民政局注意了抓工作重点和工作创新,年年上台阶,在探索社区民主自治方面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除游府西街直选社区组成人员取得成功,在国内产生很大影响外,在淮海路地区成立行政事务受理中心,撤销淮海路街道办事处行政职能的改革举措,其方向也是正确的,试验和示范作用将对以后的社区体制改革产生深远影响。政府与南师大联合研制的《社区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引领了建设规范化社区的方向。2003年,区政府又承担国家民政部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促进中国城市社区地方治理”的调研课题,经过努力,“社区选举指导纲要”、“城市基层体制改革试点”、“扩大社区参与”三个项目圆满完成。成功举办“全国社区居委会直选培训班”,开展社区直选现场观摩,其做法得到各级领导的肯定。另外,区民政局在培育社区中介组织,促进社区成员自我服务方面也作了一些新的尝试和探索。
总之,我区的社区民主自治建设在原有的基础上,经过近几年的实践和探索,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已经运行在一个较高的平台上,成绩是显著的,但我们同时也感到,由于体制不顺、改革法规滞后、资金渠道不畅和人们普遍社区意识不强等诸多因素,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很多,往往是对民主形式尝试和探索较多,但自治的成分很少,社区自治的整体水平与建设政治文明的要求还相差很远。在这一方面,民政局的汇报中着重提到了社区居委会担负过重、社区工作者待遇偏低和工作不落实三个方面,我们通过调研认为,这三个方面的问题是确实存在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为此,我们有这样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政府和职能部门的领导力度。针对现阶段社区自治氛围不浓和内在动力不足的现状,加强对社区民主自治工作的宣传,充分利用媒体和紧贴群众的方式,扩大声势,营造氛围,增强社区建设的合力。同时,建议政府及时召开社区建设工作会议,在总结前阶段工作的基础上,解放思想、统一认识,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明确下一步的工作目标和任务,在全区范围内再动员、再发动,将社区民主自治工作向更高的层次推进。
强化社区民主自治 提升社区建设水平
加快推进社区建设,增强社区自治功能,是强化城市基层管理的客观需要。如何增强社区民主自治,已成为当前社区建设中的重要课题。近年来,在沧浪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胥江街道紧跟社区建设发展的新形势,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不断提高和深化对社区自治重要性的认识,理顺街居关系,理清发展思路,充分挖掘和利用社区资源,大力开展各项社区自治服务活动,将我街道的社区居民自治工作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一、社区自治的成效与体会
扩大城市基层民主,实现居民自治,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也是一个渐进的、不断完善的过程,其保证措施是建章立制,通过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来强化社区的自治功能,如我们的潼泾社区,通过制定居民直接选举居委会成员的办法,来保证民主选举;通过实行居民代表会议、辖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季度会议制度,来保证民主决策;通过制定办事章程,来保证民主管理;通过实行四会公开制度,来保证民主监督。
新的形势和任务,对我们的社区自治、社区建设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我们街道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具有本街道特色的社区居民自治的发展规律,在以下两个方面取得了新的进步。
(一)抓住三个环节,建立新的社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一是改革社区工作用人制度,为强化社区民主自治提供组织保证。我们把直接选举作为扩大基层民主自治的重要突破口,今年4月,采取户代表直选方式选举产生了第二届社区居委会,为推进社区的民主自治进程注入了活力,也为形成较为完善的“领导层”、“决策层”和“执行层”奠定了基础。本次直选,共产生主任委员7名,副主任委员16名,委员46名,直选产生的社区居委会成员群体结构比较合理,从文化结构看,大专以上学历的31人,占委员总数的44.9%,高中、中专以上学历的33人,占委员总数的46.5%;从职业人才结构看,有司法、金融等各条战线的人才和退休干部,平均年龄47岁。为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社工队伍,我们加强对社区工作者队伍的教育培训,从社区内部着手,对社区干部的工作职责、工作程序、工作结果等都作了明确规定;从社区外部着手,一改过去“上评下”的评议方式,以社区单位、居民的认同和满意为标准,将社区工作目标、任务、计划、日常公共事务处理结果等公示上墙,社区工作者每季度都要在社区居委会主持的居民代表例会上接受考评测定,促使社区工作者对社区单位负责,工作围着居民的需求转,同时,制订并实行了社区财务公开、社区干部聘用实习、年度全面考核等一系列制度,形成街道各部门、社区单位、居民群众三结合的监管网络,充分激发了社区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
扩大社区民主 建设自治型社区
党的十7大报告提出:“完善城市居民自治,建设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这是党对社区建设提出的新目标和新要求。社会主义基层民主建设只有坚持不懈地推行民主自治,通过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途径,实现社区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才能达到居民群众组织起来,创造自已的幸福理想状态,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才会建成,才能达到民主建设的重要目的。
一、基层民主建设实践工作
城市基层的民主,是通过城市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居民委员会工作实现的,是全体居民依照《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行使自己权利的直接民主。这主要体现在民主选举居委会成员;民主决策社区内事关居民切身利益的大事;民主管理社区内与居民有关的事务;民主监督居委会的工作和居委会干部的行为。
(一)民主选举是社区民主自治的基础
居委会联系着基层的千家万户,是居民实行自治的具体组织者和执行者。民主选举产生居委会,是实行居民自治的前提和检验民主程度的标准。去年4月26日,葑门街道长岛社区以社区居民直接选举的方式,依法成功地产生了社区居委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在选举工作中,社区居委会紧紧抓住以下五个环节:一是按照法定程序进行登记选民,张榜公示,推选产生社区居民代表。二是召开居民代表会议,通报选举的各项工作,明确直接选举的原则、方式等。三是确定社区工作者的基本条件,张贴招聘告示,招募社区居委会主任、副主任和社区居委会委员的候选人。四是召开候选人竞选答辩会。五是按规定时限张榜正式候选人名单。民主选举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严格依法办事。由于切实落实了由居民直接选举居委会组成人员,有选举权的居民一人一票,人人平等,使选举程序更具体、规范。其次是充分贯彻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把大多数居民所拥护的思想好、作风正、年纪轻、有群众基础和真正热心为群众为事的人选进居委会领导班子。据统计,长岛社区居民参选率达到96%以上,12人当选为社区居委会委员,其中中共党员和具有大专学历的均超过了50%。
(二)民主决策是居民自治的关键
社区民主自治建设的现状调查及思考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利益的多元化和生活方式的多样化萌发了人们的维权意识,社区居民希望拥有能够代表自己利益的具有实质性的社区自治组织和民主自治途径。所以说,社区民主自治,是城市居民群众依法直接管理社会基层公共事务的一种民主形式,是社会主义基层民主在城市的广泛实践。社区自治组织无论是在职能上还是角色定位上都联系着两头,是联系政府与社区居民的桥梁。如何处理这两者的关系,将促成社区居民自治的积极性。对社区民主自治建设的初步探索,不仅会对城市社会的稳定、居民素质的提高和社区建设产生直接的效果,而且对推进和实践基层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也有深刻的意义。为此,在深入明楼街道10个社区的调查基础上,本文就社区民主自治建设课题作一些初步的分析与思考。
一、加强社区自治建设的意义及实践的初效
首先社区民主自治有利于推进社区建设。社区建设的主要推动者是政府,目的是解决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后单位功能弱化所留下的空间,由此来加强对社区的管理。面对社区建设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政府本身不是万能的,许多事单靠政府解决既不现实也没有必要。适当的放权,调动社区居民力量进行自我管理,不仅有利于发挥居民中间的潜在力量,而且也可以减少因政府做得不好所招致的居民群众的积怨。政府在社区建设中要退出不该管的、也管不好的居民生活领域,让居民自己管理自己的事情,从而为整个社区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居民舆论氛围。其次,社区民主自治有利于调动广大居民群众参与社区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社区民主自治与社区管理是一对相互矛盾、相互促进的有机体。社区的自治组织既不能脱离政府的支持而独立存在,也离不开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不能缺乏群众基础。第三,社区民主自治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能满足居民群众的利益需求。现代社会中,人群高度异居性,邻居的概念日趋淡薄,都市人习惯于关起门来过日子,同住一栋楼同居一个社区互不相识的现象普遍存在。同居一个社区的居民,不可避免地要共同面对一些公共问题,诸如公共设施的共同使用、社区环境的共同拥有、对治安状况的共同应对等居民权益的维护,为了共同的利益,需要在社区民主自治组织的领导和协调下,社区居民自觉参与民主自治和管理,以满足共同的利益需求。近年来,明楼街道在民主自治建设中,着力实践“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走“共建美好家园、共创文明社区、共管社区事务、共享各种资源”路子,街道各社区的民主自治氛围有了明显增强,广大居民群众和社区成员单位的民主意识有了较大的提高。社区工作由“为民作主”逐步向“由民作主”转变,社区民主自治及政治文明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主要实践过程有:一是深入居民中间,加强宣传,增强社区成员之间的凝聚力。针对社区居民多年形成的小区概念,对社区认同不足,对居委会工作配合不主动的现状,街道、社区干部采取进门入户宣传、组织文艺演出、召开座谈会、发放意见征求表、落实社区干部联片制度等方式,向广大居民群众宣传社区的基本理念,融洽居民之间的关系,促进社区居民之间的交流和来往,有效地帮助社区居民树立了“大社区”的概念,增强了社区的亲和力和凝聚力;二是建立制度,理顺关系。建立了社区共建理事会全程监督机制、共建理事会常务理事制度和双月一次的例会制度;建立了社区居委会和各委员会的工作职责和对决策监督机构所承担的义务,成立了居民代表大会,理顺了社区“议、督、行”之间关系;三是调动居民群众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把原先属于街道和居委会对社区建设中重大事项的决定权全部交给居民代表来行使,把原属于街道对社区居委会落实年度目标管理情况和社区干部履行职责情况的考核权交给居民代表,全面实施社区居委会和社区干部工作的述职、质疑、民主测评、考评制度,极大地调动了社区居民了解社区、关心社区、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四是推行居务公开。社区全面实行了社区事务公开制度,通过建立《居务公开卡》、《工作绩效卡》、民情对话墙、居务约谈会等,把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社区建设重大事项、社区居务财务、社区干部工作作风建设、作为业绩等,公开公示,广泛征求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增强了社区居成员代表大会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五是创新活动载体,不断充实社区民主自治建设的内涵。全面推行居民工作日制度。实行社区居民、社区成员代表、社区理事会成员自愿报名,同社区干部一起参加社区事务处理,共同参与居民来信来访接待,共同走访居民家庭、共同排忧解难。全面实行墙门民情信息员制度。各个墙门均聘请了1名综合素质好、责任心强的居民为社区信息员,由他们和墙门组长共同收集、了解墙门住户信息、舆情动态,及时向社区自治组织反馈,使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问题及时得到解决。 二、社区民主自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长期受国家为权威来源,单位为传统形式的高度组织化的社会经济体制的影响,缺乏社会民主自治的基础。由于带有自治色彩的社区民主自治属于新生事物,至今对社区自治的性质地位、管理方式和运作程序没有明确规范,在实践中产生了各种模糊的认识,也面临着不少矛盾和问题。比较突出的有以下几个问题:
1、社区民主自治法律缺位。社区民主自治的依据是自治法。它是政府权限与自治组织自治权利的划分依据,界定自治组织全体成员权利义务,也是自治组织职能设置和职能定位的基本依据。尽管我国宪法和《居民委员会组织法》都对居委会的性质作了明确界定。在实践中,两部法律的规定对促进城市居民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推进城市居民的自治活动起了很大作用。然而总体上规定过于原则,而且随着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有许多规定与实际工作不相适应。特别是“社区建设”这一新生事物无法体现。
2、社区单位和居民参与社区民主自治的意识不强。基层群众的民主自治意识的培育还需要有一个过程。当前社区居民的民主参与意识与过去相比虽然有了极大提高,但与民主自治工作所要达到的要求相比还有一些差距。比如在无物业管理小区里,治安、卫生管理费收取的难度大,居民的自觉支持的意识不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素质有待于提高。
贯彻民主自治建设现状调查汇报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利益的多元化和生活方式的多样化萌发了人们的维权意识,社区居民希望拥有能够代表自己利益的具有实质性的社区自治组织和民主自治途径。所以说,社区民主自治,是城市居民群众依法直接管理社会基层公共事务的一种民主形式,是社会主义基层民主在城市的广泛实践。社区自治组织无论是
在职能上还是角色定位上都联系着两头,是联系政府与社区居民的桥梁。如何处理这两者的关系,将促成社区居民自治的积极性。对社区民主自治建设的初步探索,不仅会对城市社会的稳定、居民素质的提高和社区建设产生直接的效果,而且对推进和实践基层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也有深刻的意义。为此,在深入明楼街道10个社区的调查基础上,本文就社区民主自治建设课题作一些初步的分析与思考。
一、加强社区自治建设的意义及实践的初效
首先社区民主自治有利于推进社区建设。社区建设的主要推动者是政府,目的是解决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后单位功能弱化所留下的空间,由此来加强对社区的管理。面对社区建设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政府本身不是万能的,许多事单靠政府解决既不现实也没有必要。适当的放权,调动社区居民力量进行自我管理,不仅有利于发挥居民中间的潜在力量,而且也可以减少因政府做得不好所招致的居民群众的积怨。政府在社区建设中要退出不该管的、也管不好的居民生活领域,让居民自己管理自己的事情,从而为整个社区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居民舆论氛围。其次,社区民主自治有利于调动广大居民群众参与社区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社区民主自治与社区管理是一对相互矛盾、相互促进的有机体。社区的自治组织既不能脱离政府的支持而独立存在,也离不开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不能缺乏群众基础。第三,社区民主自治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能满足居民群众的利益需求。现代社会中,人群高度异居性,邻居的概念日趋淡薄,都市人习惯于关起门来过日子,同住一栋楼同居一个社区互不相识的现象普遍存在。同居一个社区的居民,不可避免地要共同面对一些公共问题,诸如公共设施的共同使用、社区环境的共同拥有、对治安状况的共同应对等居民权益的维护,为了共同的利益,需要在社区民主自治组织的领导和协调下,社区居民自觉参与民主自治和管理,以满足共同的利益需求。近年来,明楼街道在民主自治建设中,着力实践“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走“共建美好家园、共创文明社区、共管社区事务、共享各种资源”路子,街道各社区的民主自治氛围有了明显增强,广大居民群众和社区成员单位的民主意识有了较大的提高。社区工作由“为民作主”逐步向“由民作主”转变,社区民主自治及政治文明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
主要实践过程有:一是深入居民中间,加强宣传,增强社区成员之间的凝聚力。针对社区居民多年形成的小区概念,对社区认同不足,对居委会工作配合不主动的现状,街道、社区干部采取进门入户宣传、组织文艺演出、召开座谈会、发放意见征求表、落实社区干部联片制度等方式,向广大居民群众宣传社区的基本理念,融洽居民之间的关系,促进社区居民之间的交流和来往,有效地帮助社区居民树立了“大社区”的概念,增强了社区的亲和力和凝聚力;二是建立制度,理顺关系。建立了社区共建理事会全程监督机制、共建理事会常务理事制度和双月一次的例会制度;建立了社区居委会和各委员会的工作职责和对决策监督机构所承担的义务,成立了居民代表大会,理顺了社区“议、督、行”之间关系;三是调动居民群众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把原先属于街道和居委会对社区建设中重大事项的决定权全部交给居民代表来行使,把原属于街道对社区居委会落实年度目标管理情况和社区干部履行职责情况的考核权交给居民代表,全面实施社区居委会和社区干部工作的述职、质疑、民主测评、考评制度,极大地调动了社区居民了解社区、关心社区、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四是推行居务公开。社区全面实行了社区事务公开制度,通过建立《居务公开卡》、《工作绩效卡》、民情对话墙、居务约谈会等,把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社区建设重大事项、社区居务财务、社区干部工作作风建设、作为业绩等,公开公示,广泛征求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增强了社区居成员代表大会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五是创新活动载体,不断充实社区民主自治建设的内涵。全面推行居民工作日制度。实行社区居民、社区成员代表、社区理事会成员自愿报名,同社区干部一起参加社区事务处理,共同参与居民来信来访接待,共同走访居民家庭、共同排忧解难。全面实行墙门民情信息员制度。各个墙门均聘请了1名综合素质好、责任心强的居民为社区信息员,由他们和墙门组长共同收集、了解墙门住户信息、舆情动态,及时向社区自治组织反馈,使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问题及时得到解决。
二、社区民主自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计划生育民主自治工作意见
为了进一步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倡导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新观念,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总要求,发挥村(居)民在计划生育工作中“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积极作用,实现计划生育工作管理机制的根本转变,建立和完善“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工作机制,全面提高计划生育工作水平,现就我乡开展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工作提出如下工作意见:
一、指导思想
进一步促进村(居)基层组织建设,增强基层组织计划生育工作的生命力和凝聚力。同时,激发广大群众参与计划生育工作的积极性,增强群众计划生育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自我约束的参与意识,深化计划生育综合改革,从而*到村(居)计划生育工作民主监管、依法自治,真正提高群众在计划生育工作中的主人翁地位,促进村(居)民计划生育服务与管理工作的落实。
二、工作目的
全乡通过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工作,要*到“五有”、“五好”,同时,要树立“五种意识”,*到“五知”。即:“五有”:有计划生育村(居)自治章程、有自治机构、有工作制度、有管理服务协议、有自治效果;“五好”:营造好新型的生育文化氛围、签订好管理服务协议、落实好优质服务措施、体现好群众计划生育主人翁地位、加强好基层计划生育民主监督管理的领导;“五种意识”:村(居)民自治的关键在干部,基层干部在计划生育村(居)自治中处于主导地位,要树立群众、法制、民主、服务、维权五种意识;“五知”:在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中,要调动群众参与的自觉性,使他们*到知理、知法、知情、知责、知治“五知”,是搞好村(居)民自治工作的基础。
三、工作要求
实施计划生育村民民主自治交流
县计生工作重心下移,经历了由村配合乡镇、以村为主到村民自治的逐步推进过程,“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工作机制逐步建立。去年以来,我们认真总结3种类型村民自治试点村的工作经验,按照市委[2011]号文件要求,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以进一步夯实基层基础为抓手,突出重点,把握关键,积极推进,按计划、有步骤地推行村民自治工作。
我们的做法和体会是:
一、加强队伍建设,为推行村民自治工作提供组织保证。全面推行村民自治的前提条件。几年来,配齐配强村级计生工作队伍是提高村级管理水平。县各级高度重视村级计生工作网络建设,作为基础性工作来抓,把村(居)一级能否承担起计生工作的担子,基层计生工作网络是否健全,党员和干部能否带头实行计划生育,作为检验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健全党支部村委会、基层计生工作人员、计生协会组织三位一体的管理服务体系。一是选准选好能抓善管计生工作的村级班子。选配和换届选举中把能否带头实行计划生育,否愿意积极参与计生工作作为选拔干部的重要依据,把计划生育工作开展得如何作为考核村干部是否称职的重要内容,对计生工作开展好的计生干部给予保护照顾,对违反计生或计生工作抓不好的给予否决。年村级换届中,组织、民政、计生等部门提前协调,指导基层选好村级班子,全县有126位村级计生工作人员得到提拔使用,其中从分管计生副主任(副书记)提拔为村书记、村主任7人,从村计生管理员提拔为村书记、村主任23人,从计生服务管理小组长提拔为村委、支委17人。同时严把候选人的计生审核关,有191名村两委候选人因违反计生被否决。二是优化村级计生管理员队伍。全面推行村级计生工作人员“县管、乡聘、村用”管理机制,按村(居)人口规模选配计生管理员,3000人以下的配1人,3000人以上至6000人的配2人,6000人以上配3人,并建立以县、镇两级财政投入为主的计生管理员待遇保障机制,对聘用的村级计生管理员,每月工资由县级财政负担200元,镇级财政负担不少于100元,同时,由各乡镇根据本地实际制定奖惩办法,每半年或全年参照计生管理员职责履行情况和工作业绩进行奖惩,做到人员精简,待遇落实,职责明确。三是把计生工作网底巩固在村民小组。全县3049个村(居)民小组共选配3157位计生服务管理小组长,进一步健全完善计生服务管理小组的宣传、管理、服务制度,真正把计生工作的各项制度措施落实到千家万户。四是着手制定计生管理员和服务管理小组长的管理办法,建立相应的聘任管理制度、考核奖惩制度和业务培训制度,提高管理服务能力。
二、着力夯实基础,积极推进计生工作重心下移。为进一步下移工作重心,推行村民自治,我县把夯实村级工作基础,促进平衡发展放在首位。一是抓后进促转化。建立“单列村”管理制度,对班子薄弱、计生底子不清、管理水平差的村实行单列管理。同时建立县处级领导干部和乡镇一把手挂钩计生薄弱村制度,通过挂钩指导,把县、镇、村的责任捆在一起,按“一年甩后、二年上水平、三年创先进”的要求,狠抓后进转化,促进全县计生工作平衡发展。二是抓合格村创建质量。对经复核质量不高的合格村给予取消资格,限期整顿。三是抓计生责任落实。建立分工明确、权责一致的计生工作责任机制,印制《惠安县村(居)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手册》,对计生宣传、服务、管理等重要环节和重难点工作进一步明确村两委成员、计生管理员的职责责任,制定详细的党政纪责任追究和经济奖惩措施。2008年5月份,对出现政策外生育多孩、政策外生育漏报、持《生育证》育妇怀孕4个月以上不明原因终止妊娠以及连续二轮以上被单列管理的村实行责任追究,159名负有管理责任的镇、村相关责任人受到党政纪或经济处理。四是抓思想认识强化。计生村民自治工作能不能做好,关键是思想认识有没有到位。当前村民自治工作最根本的问题是干部的思想不够解放,观念比较陈旧,对实现计生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两个转变”以及建立计生工作新机制的认识不到位。为此,我们在县委党校举办的村级支部书记、村主任培训班上专门开设人口与计生课程,统一基层干部的思想认识,让大家明确开展村民自治是计生工作的内在要求,是基层民主化进程的必然趋势,是提高群众满意率的重要途径,让各级干部的认识有新的提高,思想得到统一,推行村民自治有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三、加强督促指导,确保村民自治工作依法有序推行。县计生领导小组发出《关于推进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工作的意见》对村民自治工作的开展作出全面的规划、安排。各乡镇根据县里的统一部署,县把推行计生村民自治工作纳入基层组织建设、合格村创建、五好文明家庭评比、民主监督之中。把村民自治工作创造性地结合于合格村创建、规范化管理落实、知情选择推行、协会“双创”活动之中,使自治活动有声有色地开展。为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县、乡还成立了由分管领导任组长的指导组,指导组实行包乡镇、包村居责任制,对基层计划部署、宣传发动、拟订草案、公告、收集意见、村民表决、公布表决结果以及签订协议全程进行督促、指导。为确保村民自治工作依法、有序扎实推进,县指导组专门制作《开展村(居)民自治进度表》对各个环节的情况及时了解和监控,采用抓两头带中间、抓典型促后进的办法,通过现场学习、请先进典型介绍经验和后进单位分析原因等办法,促进工作平衡发展。今年34月份全县重点工作落实月活动和3次计生重点工作督查,都把村民自治作为重要内容,对个别乡镇工作进展缓慢、村规民约只在村民代表会议上表决通过、以及个别乡镇统一印制一个样式的村规民约等问题,及时通报,限期整改,较好地推动村民自治工作的扎实开展。
四、采取综合措施,调动广大群众参与计生自治积极性。推行计生村民自治,关键在于调动群众参与。群众不参与不支持,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就失去基础。因此,我们坚持以利益导向和提供优质服务为载体,以极大的热情去关注群众的切身利益,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通过加大政策推动力度,积极营造良好工作氛围,让群众思想上认同,行动上支持。一是把计生村民自治作为创建优质服务县的重要内容,同部署、同落实。切实加强县站、乡所、村室建设,生育、节育、不育等生殖保健项目和节育技术服务领域不断拓宽,育龄群众身心健康得到了切实维护,群众对计生工作的满意度不断得到提高。同时,投入150多万用于宣传硬、软件建设,大力营造有利于计划生育的良好舆论氛围。二是进一步完善和落实计划生育家庭的社会保障机制。①全面兑现《条例》规定的“二女”户和独生子女户500元奖励金,各乡镇还配套奖励300-500元;②加大对弱势家庭的扶助力度,县政府出台《关于提高全县农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计生对象保障金标准的通知》,实行农村“低保”向计生户倾斜。全县有612户1970名原农村享受低保的计生对象增加了生活补贴,其中“二女”结扎户和独女领证户230户872名每人每月增加补助20元,其它独生子女户和计生户382户1098名每人每月增加补助10元。③积极探索建立社会保障新机制,县委、县政府出台《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办法(试行)》,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对农村符合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由县政府安排专项资金进行直接奖励扶助,每人每月按50元的标准发放。根据调查统计,今年我县符合条件的奖励扶助对象共计160人。三是加大“三结合”帮扶力度,继续实施“三大工程”。计生协会继续开展“救助贫困母亲”行动,对计生三户实行低息贷款帮扶。一些乡镇积极募集社会资金,建立计生户帮扶专项基金,帮助扶持计划生育家庭。全县安居、成才、致富三大工程成效明显,仅县级就投入专项资金153万元,受益计生户3650多户,其中成才工程3500多人,安居工程132户,致富工程20户。四是实行县直部门挂钩帮扶制度。县直各部门认真制订切合实际、有利于群众致富奔小康的“三结合”工作方案、优惠政策和具体措施,帮助基层和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有的直接与计生户结对子帮扶。通过以上措施,鼓励和稳定了计划生育户的守法行为。